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呼蘭河傳讀後感集錦15篇

觀後感 閲讀(7.96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後感吧。你想好怎麼寫讀後感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呼蘭河傳讀後感集錦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呼蘭河傳》是蕭紅在自己人生的後半期完成的著作,是她小説創作的巔峯之作。文中主要是對童年自己的家鄉呼蘭河的人、事、景的描述,“因為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那裏了。”

茅盾對這部小説給予了極高的評價,説“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小説是對當時蕭紅心境的真實體現,蕭紅的一生是顛沛流離的一生,她的人生有許多不解之謎,感情的曲折歷程、自己的流離生涯,和當時的時代與歷史環境息息相關。等到之後,她越感到人生的荒涼、內心的寂寞,所以在小説中總是強調“我家的院子是荒涼的,我家是荒涼的。”童年是我們一生中最無憂、最無慮的完美時光,對這一段的記憶是我們最值得回憶的,是難以忘卻的。蕭紅用此給我們展現了中國東北小縣城的獨特風俗。

《呼蘭河傳》講述的是中國東北一座小縣城的風俗往事。它如一幅畫,色彩單純,用最樸素的筆墨描繪了一個縣城獨一無二的美麗。讀後發現:原先生活能夠如此平靜、如此簡單;人生能夠如此平凡而又滿足,少了許多人世間的紛爭,滿眼都是純粹的風情,單調中不失內涵,簡單中充滿了人生常態。“

蕭紅把生老病死寫的十分簡單,”生了,就任其自然的長去,長大就長大,長不大就算了。老,眼花了,就不看,耳聾了,就不聽,牙掉了,就整吞,還有什麼辦法,誰老誰活該。病,人吃五穀雜糧,誰不生病呢死,是悲哀的事情,哭完之後把人埋了,活着的依舊還得回家過日子。“一切順其自然。

呼蘭河傳讀後感2

我與媽媽去吃拉麪。橙黃色的燈光打在套餐中的一小碟豆腐上,乳白色的湯汁像盛着晚霞般盪漾,膠凍狀的豆腐輕輕顫動着,其上點綴着亂草般的柴魚絲。嚐了一口,媽媽説還是小時候北方的小葱拌豆腐好吃。於是我想起了傍晚挑擔回家的豆腐小販,火燒雲,還有蕭紅筆下灰撲撲的呼蘭河城。

蕭紅描寫的呼蘭城色彩好像不是多麼豔麗。可能是因為北方的城市本就氣候極寒,有可能是因為這些都是她太久遠的童年回憶,也可能是因為她蝸居在繁華都市中的孤獨。不過灰黑的顏色並不代表它不美麗,那一閃而過的火燒雲、戲台子還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偶爾的鑼鼓聲只更突顯了北部小城的寂靜,似乎不用收拾行裝也可到那處去一遊了。但這些熱鬧與小蕭紅好像沒什麼關係。

蕭紅以純真的孩童視角來敍事。大泥坑子給人們帶來不便卻從沒人想辦法修補過它;明知購買的是瘟豬的肉卻因為價格便宜而自欺欺人……從石板路上路過的人,即使穿成花團錦簇,在這灰撲撲的小城裏走一遭,也顯得有些狼狽了。這裏的人們大多疲於奔命,作者卻無意去讚頌勞動人民們的積極生活態度,而是以白描般的手法訴説這滑稽的一切。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紙紮鋪中的情景,滿牆滿屋榮華富貴的妄想,地板上卻睡着衣衫破爛的手藝人……死過人的大染缸,也在被不停地使用着……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似乎很“圓滑”,適當地向生活屈服,又不服輸地保持着骨子裏那股勁。孩童視角的敍事較為温和,諷刺被掩蓋起來了。

作者的語言是非常值得學習的。樸實無華的敍事串起來卻成了幅淡彩風景畫。仔細琢磨,意藴卻又在其中。韌性中帶着清新感,實在是別具一格。在平時的寫作中,可以從敍事角度學習起。語言特點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就算是模仿也是不簡單的。蕭紅優美的語言經歷千錘百煉,方呈現出這幅美麗風景。

呼蘭河傳讀後感3

寒假期間,我讀了蕭紅的《呼蘭河傳》,一開始,我只是粗略的讀了一遍,感覺跟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簡直是天壤之別,令我難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吸引着,感動着,憤慨着,我又回過頭來仔細的品讀起來。

呼蘭河讓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這個街中大坑,車伕和馬陷了進去,有一種穿長袍短褂的,在那裏喝彩,幫助車伕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互幫互助的,這樣,才會讓生活更美好;而我與老祖父這篇,講述着祖孫深情,只有祖父喜歡“我”,祖母不喜歡“我”還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關愛下,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為“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讓我感觸最深的是,小團圓媳婦。十二歲的她花一般的年紀,原本是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卻成了胡家的童養媳,在照“規矩”被婆婆“調教”之後,日漸病倒。他們無視她為什麼會病倒?是什麼致使她成為了一個“黃瘦的病人”?此時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選擇去看醫生,而選擇了“跳大神”。

當眾強行脱光了小團圓媳婦的衣服,推到大缸裏用熱水,是滾燙的熱水,往她的頭上澆,到最後,頭髮都燙掉了,還説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這樣凋零了。我們想想看,別説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這種折磨之後,會變成什麼樣呢?更讓我氣憤的是,她死後,她的家人並沒有因此而難過,還覺得花了那麼多的錢,虧本了。想想我們同她一樣的年紀,享受着父母百般寵愛,無憂無慮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麼的幸福啊!

《呼蘭河傳》讀完了,這個暑假中,聽着蕭紅講述着呼蘭河的故事,儘管憂鬱,但依然美麗動人。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呼蘭河城,這是個東北的小城,城內有這麼一羣人,平凡而普通。但從這些平常的生活中,我們卻能發現這些人折射出的一種偉大。

《呼蘭河傳》裏有三個主要的人物,小團圓媳婦兒,有二伯和馮歪嘴子。這三人看似是不同的,年齡、身份、性格。他們是截然不同的,但細細看去,我們就會發現,他們是相同的,因為他們的性格中有這樣的相同點,那份對生命的執着追求。

小團圓媳婦來到呼蘭河,被她的婆婆打,被家裏的親人虐待,甚至於用開水“洗澡”驅病。她的一生是悲慘的,也無怪於作者認為她的靈魂會變為白兔。其實不只是團圓媳婦,有二伯和馮歪嘴子也是如此,他們的人生都是痛苦,無奈的,他們都有着一個悲劇的結局。但無論生活如何摧殘他們,他們都不放棄生的希望,都在堅持着活下去。

小團圓媳婦兒始終是樂觀的。死前,她仍然對着作者笑;有二伯的生命力是頑強的,哪怕他説要上吊、投井,他終是活了下來;馮歪嘴子從不放棄希望,他激勵自己,去迎接生活的重擔。

他們是一樣的,其實整個呼蘭河城的人民都是如此,他們有着普通的生活和微不足道的生命,但他們仍然樂觀,始終頑強,從不放棄希望。

這便是他們的偉大之處了。平淡的生活中,他們總能從中體會到“樂”來。既使他們是以傷害他人的生命為代價,即使他們是腐朽而落後的,他們卻還活着。他們尊重自己的生命,熱愛生活,這是他們腐朽封建的另一面透出的光。是一種善的,多彩的,不同的品格,是支持他們活下去的動力,不竭的源泉。

從另一方面看,《呼蘭河傳》寫了那些平凡人求生的過程,拋開大的人或事,那些細小的人、物、事依然透出了樂觀、堅持、希望,這是呼蘭河人內心深處的本來面貌,一個快樂的呼蘭河。

所以這些人始終平平靜靜地活着。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冰心説:“讀書好,多讀書,讀好書。”落士比亞説:“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桂甫説:“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我也認為,書就像調味劑,讓枯燥的生活變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當我關上這本書時,心中早已有了這種感慨。它就是—《呼蘭河傳》。

書如其名,作者蕭紅以回憶自己與家人的趣事和自己故鄉呼蘭河城所發生的事來寫的。整本書一共有七個章節,其中讓我最印象深刻的還是第三章的一段對話:

等祖父發現我鏟的那塊滿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問我:“這是什麼?”

我説:“穀子”。

祖父笑起來,笑得夠了,把草摘下來問我:“你每天吃的就是這個嗎?”

我説:“是的”。

我看祖父還在笑,就説:“你不信,我到屋裏拿來你看。”

我跑到屋裏拿了鳥籠上的一束穀穗,遠遠地拋給祖父了,説:“這不是一樣的嗎?”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過去,講給我聽,説:“穀子是有芒針的。狗尾草則沒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看到這裏的時候,我不禁笑話作者連狗尾草和穀子分不清。過了一會,笑夠了,又想起自己小時候何嘗不是這樣呢?不知不覺,從發呆變成回憶,從回憶變成身臨其境,這種感覺似乎像極了作者回憶時的樣子。

書中有濃濃的親情,有美麗的“火燒雲”,有作者的家鄉——呼蘭河城,城裏有荒涼的小院,有性格古怪的二伯。而這些,看似沒有關聯,實際上這些看似無用的東西,合起來卻是作者對鄉親鄰居、親朋好友的思念,對家鄉的想念,更是對年少時的一份回憶。

作者最後一句話説的很對——“書中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但每一個字,每一個詞,卻都充滿了回憶”。

是呀!難怪作家葉文玲《我的“長生果”》中的一句話:“作文要寫真情實感;作文練習,開始離不開借鑑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動人心的東西還是自己嘔心瀝血的創造。”

呼蘭河傳讀後感6

説實話,看完這本書,我第一印象中只留下四個字:封建迷信。在這本書裏,有各種各樣的奇怪做法——有給人叫魂的,有給人跳大神的,有請胡仙的,有鬧鬼神的,也還有抽帖的。不得不説,封建迷信思想充斥了整本書,那個年代似乎離我太遙遠了。

但當我再次翻看這本書時,它卻帶給我一種熟悉感,因為裏面有很多個片段是我曾經學過的。像《祖父的園子》這篇,當時還未全部理解的內容,現在看完整篇,便釐清了前因後果,一種“讀懂了”的滿足感油然而生。我終於知道蕭紅為什麼要取題為“祖父的園子”,她是想以此來懷念她的祖父。因為在她不安分的童年裏,唯有祖父對她最寵愛,祖父帶給她更多美好的回憶。

這部蕭紅寫的自傳體小説,生動地描述了舊時代那種地主家庭的生活,也真實地展現了當時窮富人的強烈對比。就因為當時是地主制的生活環境,有些人根本不拿人當人,有人意外死亡,知道的人“哦”一聲就過去了;來了乞丐想討點東西吃吃,卻會被主人家放狗咬,一旁的人也是袖手旁觀、漠不關心,令人心寒!

這本書中也講了許多蕭紅的童年趣事,本是一些普通的小事,但在她筆下卻顯得那麼有聲有色。同樣是寫玩耍,她能寫出孩子最純真的童趣;同樣是寫景物,她能寫出那份靈氣兒。這裏面的一個個人物,不論是剛出生的嬰兒,還是90多歲的老人,各個刻畫得活靈活現,彷彿身邊就能找到相似的人。書中寫的一些生活常事,彷彿能讓我聯想起自己的生活片段。讀着讀着,我離這本書的距離越來越近……

教師評語:《呼蘭河傳》這本書的確離當下孩子的知識背景有一定距離,但文中敍述的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卻是能讓孩子產生共鳴的`。所以,當小作者再次讀這本書時,便產生了不同的思考和理解,更深入地瞭解故事的背景和主旨,進而非常真實地表達了自己對這本書由平淡到喜愛的情感變化,這也倡導了一種“好書不厭百回讀”的積極理念。

呼蘭河傳讀後感7

茅盾先生是這樣評價這本書的:“它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沒錯,這就是蕭紅寫的一部自傳《呼蘭河傳》。

《呼蘭河傳》分別寫了蕭紅童年時期,在呼蘭河城裏,對她而言一些有意思的事情:東二道街的大泥坑、跳大神、放河燈、野台子戲、後園的快樂時光、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和馮歪嘴的故事……蕭紅把整個呼蘭河城描述地像幅栩栩如生的鄉土風俗畫。其中,我對“後園的快樂時光”和“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深有感觸。

“後園的快樂時光”寫了蕭紅與她的祖父在園子裏勞動和玩耍時的情景。祖父栽花,她就栽花,祖父除草,他就除草,與祖父不同的是,小紅把韭菜當做草除掉,把草當作韭菜一樣留下來。而祖父也不生氣,只是耐心的給她講着,而蕭紅則聽也不聽,又去一旁玩別的了。看到這裏我不禁開懷大笑,笑的是蕭紅的天真頑皮,笑的是祖父慈愛與關懷。

當然,有樂也有悲。

“小團圓媳婦的慘死”説的是老胡家請來了一個小團圓媳婦,可她卻不像個女孩子樣,於是她的婆婆就一天打八頓,罵三場,用鐵烙烙她的腳心,吊在房樑上用鞭子抽……看到這裏,我想這老胡家的婆婆還是人嗎,你就不能用口頭來教育她嗎?於是,小團圓媳婦就被打出病了。大家都説是打掉魂了,那婆婆也很迷信,用這個處方,又用那個處方,最後竟然用滾燙的熱水給它洗澡,就這樣把一個十四歲的花季少女活活折磨死。我不僅要咬牙切齒,恨不得馬上能救她一命,真是天理難容。

《呼蘭河傳》這本書,寄託了蕭紅對童年的懷念,描繪了家鄉的風土人情,講述了童年故事,表達出對舊中國社會顯示的否定及無奈。

呼蘭河傳讀後感8

窗外幾束陽光從窗簾的細縫裏射進來,在夕陽的照射下,書櫃彷彿鑲上了一層金邊,格外吸引人。我悄悄地打開書櫃,挑出了《呼蘭河傳》,在陽光的沐浴下心無旁騖地讀起來了。

《呼蘭河傳》的作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慘又富有傳奇色彩的蕭紅。正因為她那寂寞獨特的童年生活才給了她靈感,她創造了一個個色彩鮮明的人物:頑強的馮歪嘴子,可憐的團圓媳婦,慈祥善良的祖父……每一個人的身上都帶着那個年代的印記,帶着呼蘭河的鄉土氣息。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團圓媳婦。她是個十二歲的小姑娘,成天樂呵呵的,可胡家想給她一個下馬威,總是無端打罵她。團圓媳婦被折磨得生了病,老胡家聽了跳大神的人的話,決定給團圓媳婦“治病”,燒柴架鍋,讓她脱光了衣服,在鍋裏“煮”,她最後痛苦地死去。我看到這裏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淚,真想衝進去跟他們説明真相,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愚蠢無知。我對團圓媳婦的不幸遭遇而感到同情、憐惜,為她叫屈。同時我體會到了舊社會愚昧、無知的恐怖,真是吃人的社會呀!作為女孩子,我很幸運生活在這個新時代,生活幸福,人人平等。

我讀這本書不像讀其他書那樣輕鬆愉悦,心情非常沉重,我見證了人物悲慘的命運,也感受到了蕭紅童年的寂寞、呆板。“以上我所寫的並沒有什麼優美的故事,只因為他們充滿我幼年的記憶,忘卻不了,難以忘卻,就記在這裏。”蕭紅如是説。可見,《呼蘭河傳》是她心靈的家園,精神的故鄉和靈魂的安生之處。

合上這本書,我回憶着,我感受到了蕭紅濃濃的悲情愁緒……這種愁緒像有魔力,它抓着我的心,讓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也許這就是這部文學作品的魅力所在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9

在寒假中,我品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講的是呼蘭河城的民風民俗,書中也寫了這個小城的種種風光,令人產生了嚮往之情……

這本書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我們大家講述了許許多多的小故事。

呼蘭河真是一個十分普通的小鎮子,這裏的人們樸素善良,但是大部分都不願意表現出來。祖父是作者最喜歡的人,他們祖孫二人天天在一起玩耍,祖父一直慣着兒時的作者,她想要什麼,祖父就竭力怎麼做,是那麼的和藹善良。再就是老胡家。他們家本來是一個家境還説的過去,生活不富裕,但是十分幸福快樂的。不料,小團圓媳婦嫁進來以後,婆婆和丈夫就時不時地虐待她,説是這孩子沒羞沒臊的,然而不久後,團圓媳婦死了,這一家也落寞了。至於馮歪嘴子,他的命運也是十分悽慘,妻子死了,剩下自己與很小的孩子相依為命。但是他冒着別人不信任和鄙視的目光堅強的活着。有二伯則是一個説話語無倫次,有時候也蠻不講理的人,着實讓人捉摸不透。

與此同時,我也看到了呼蘭河城的民風民俗,看到了那裏人的樸素和善良。在那個時候,人們不像現在這樣為了錢而拼上命,而是知足的就這麼貧窮地活着。在那個社會,沒有現在社會這麼多的勾心鬥角,也沒有這麼多的陰謀詭計,人們雖然比較粗俗,普遍沒什麼文化,可是心中卻裝着正直和善良。雖説都比較好事,但是也從不藏着掖着,有什麼都説出來。

不過在那個社會也不完全是完美的。在那個還有些封建思想殘留的年代,人們都相信鬼啊神啊的,一看到那些所謂的“神人”,就不管人家説什麼都相信,而且那時的人們也不是那麼自由民主,有很多事都不能幹,小孩子們常常因為一點小事而被家中大人們毆打。也很可憐

但是還好,現在一切都好了,我們的社會變得團結和睦了,那些封建的舊毛病也都煙消雲散了,如此幸福的我們,還有什麼不努力的原因嗎?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一篇敍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這是現代作家茅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1942年,歷經坎坷的女作家蕭紅離開了人世,她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年幼生母病故,繼母與她感情淡漠,父親專職頑固,只有祖父最疼愛她。走進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我似乎看到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姑娘,在呼蘭河這座小城內,自由自在地玩耍,為人們的迷信感到悲哀,形形色色的人給他帶來了不同的感受。

祖父的園子是蕭紅的小天地,在那兒,自由自在地玩,沒有人會管你。讀到那兒,我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一幅畫——女孩,在園子中亂跑,植物滿園子亂長,祖父樂呵呵地看着女孩……多美的一幅風土畫呀!這不就是一個孩子所向往的生活嗎?但那座小城也不是歡樂的地方,可憐的小團圓媳婦、有二伯,都博得了作者的同情。小團圓媳婦,從一個活潑美麗的姑娘,到一個病人,到被一家人折磨死。可她的婆婆卻不認為是在折磨她而是對她好。有二伯是一個孤苦無依的老人,他三十多歲到張家做長工,六十多歲了還一貧如洗。他性格古怪,老廚子也因此奚落他,孩子們罵他、笑他,這不正是那一串串悽婉的歌謠嗎?

“呼蘭河這座小城裏,以前住着我的祖父,現在埋着我的祖父,”除了祖父,這座小城內已沒有什麼可以讓蕭紅留戀的了。19歲的她離家出走了,在尾聲中,她寫出了對幼年自在生活的懷念,那景、那人、那情,她忘卻不了,難以忘卻,祖父和她在一起的歡樂時光,即使在她最困苦時,她也記憶猶新。

這本書讓人感受到了強烈的鄉土氣息,讓人讀後餘香滿口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這個寒假,我有幸閲讀了蕭紅的著作《呼蘭河傳》。整本書主要描寫了作者兒時的故鄉黑龍江呼蘭河縣的特色,風俗及小時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

《呼蘭河傳》全書分七大章和尾聲,第一和第二章節主要寫了全縣的三條街與當地跳大神,放河燈,看野台子戲和廟會等風俗,其餘五個章節寫了與作者同住一條街的鄰居和親人,把祖父的和藹可親,馮歪嘴子的辛勤質樸,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寫的淋漓盡致。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而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後,在那裏,由於人們的迷信和愚昧無知,發生了一個個悲劇,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運悽慘的小團圓媳婦,她生了病,高燒不退,婆婆不僅不帶她去看病,反而還請了個騙人的“法師”,最後把她丟到滾燙的開水裏洗澡,結果不但沒有治好她的病,反而還要了她的性命。那裏的人們寧肯順從天意,也不願相信事實,名知道可悲也不願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憐憫和痛恨。

作者還描寫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頂上採蘑菇那段就非常有趣,好好地去房頂採蘑菇,卻弄的鞋子掉進了鍋子裏,弄了一鍋的泥漿湯。還有一次,作者把花兒插在了祖父的帽子裏祖父非但沒發現,還笑着説:“今年花兒真香,隔着幾十米都能問道香味兒”。這也讓我聯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時光是多麼的讓人留戀,我們都要好好地珍惜,長大了才不會後悔。

《呼蘭河傳》是一篇敍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看完這本書,我在想,每個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樣,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儘管那裏充滿着無知、愚昧、苦難、悲涼,甚至絕望。但是她還是用最平和的語氣描述着一切,以一顆包容的心將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讓我們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將來再來回味這份屬於自己的美好童年。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呼蘭河傳,講述了20世紀初作者的童年。

首先講了呼蘭河傳的冬天,以寒冷的環境描寫了一系列的事,主要寫我和祖父在祖父的菜園裏愉快地玩耍的快樂也是“我”在童年裏永遠也無法忘記的記憶。雖然祖父的身體老了,但他還是有一顆童心,這也應該是“我”為什麼在祖父和祖母之間更喜歡祖父的原因了吧!並且祖父也非常喜歡跟小孩子玩,經常小孩子一來,祖父就把他們的帽子藏起來,但總是藏一個地方,就像跟他們約定好了一樣。“我”就放在這,你們來拿。

而這也是整本書中最温暖的回憶。

呼蘭河傳是一個非常信鬼神的地方,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等等都體現了人們的迷信。

跳大神,大神是治病的,她們會穿着一些不尋常的衣服。而且他們會把招牌弄得非常舊,就會體現她一年跳的次數多,生意就會更興隆,賺的錢也更多。

放河燈,七月十五日,呼蘭河上會放河燈。這是為了讓死了的冤魂怨鬼從地獄裏脱生。

四月十八日娘娘廟大會,人們會去呼蘭河附近的兩座廟拜祭,表達了人們對神的尊重。

小城中的人們,大部分都是看客,他們愚昧無知,冷酷無情,對生命漠視,這就是呼蘭河的人才。

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就是被他們活活整死的,讓我們看到了人性醜惡,封建的思想以及喪失的良知啊!讀此,我感到十分悲哀,為小團圓媳婦而悲哀,也為他們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而悲哀。

萬幸,在馮歪嘴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後,一個人獨自帶着兩個孩子,生活雖然很艱難,但他沒有放棄,該幹嘛幹嘛,面對生活的困難的時候,他沒有屈服,雖然他的眼裏常含淚水,但當他看到自己的兩個孩子正在慢慢長大,他就立刻把那含着淚水的眼睛笑了起來。

沒錯,只要有希望,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我們要相信,沒有到不了的明天。我相信,這也許是作者的期望吧。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呼蘭河傳》這本書用樸素清麗、真摯感人的語言分別描寫了呼蘭河這個小城,呼蘭河的風土人情,我的祖父,家院的荒涼等幾個方面。《呼蘭河傳》這本書對於大家的封建傳統進行了嚴格的批判,此書用了五分之一的篇幅來描寫了一個小團圓媳婦的悲慘的經歷,講述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被受到愚昧思想禁錮的大家活活害死。小團圓媳婦剛來時健康活躍,但她的婆婆不停地打罵她,在她看來,小團圓媳婦連雞都不如,小團圓媳婦“病”了,“好心”的鄰居們都來幫忙,希望小團圓媳婦好起來,但大家愚昧的思想卻把她害死了。

除了小團圓媳婦,作者還描寫了許多悲劇性的人物。在描寫不同的人物和事情上,雖然沒有呈現在書面上明確的評論,卻讓我們看到了作者對故鄉大家的愚昧的諷刺和批評。

雖然作者嚴厲的批評了故鄉大家的愚昧,但作者對故鄉和故鄉的大家始終懷着一種深深的熱愛和思念。

書中還描寫了我的祖父。作者用兒童的視角描寫了我和祖父一起的歡樂時光。作者小時候,要面對冷淡的父親和嚴厲的母親,所以只能在祖父那裏得到温暖和關懷。我(作者)和祖父在後院裏度過了歡樂的時光,我在祖父那裏得到了自由、温暖與滿足。祖父對我寬容,和我玩耍,教我學詩,表現了祖父對我極大的愛護。在祖父那裏,我感受到了無限的温暖。

文中刻畫了一個慈祥,和藹的祖父。這些和祖父度過的美好時光,是一段美好的回憶,在這回憶中,有着留戀,有着深深的思念。

作者用自傳的方式為我們描繪了一個豐富的故事情節和人物,為我們描述了一個複雜的生活空間,告訴我們,應該用一種寬廣的胸懷來召喚真情與温暖。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童年,在我們眼中,它充滿了快樂,充滿了幸福,所以人們常説,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難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蕭紅也是這麼覺得的吧!

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

假期裏,一本《呼蘭河傳》給我的感受頗多!

作品中描寫了單純的"我"經過幾次大變故後,回想起了童年時代的一樁樁往事:伴"我"成長的大泥坑子,有着許多有趣的故事;"我"家的大後園,留下了快樂的童年印記;迷信鬼神的人們,給生了重病的小團圓媳婦舉辦各種驅鬼活動,最終白忙一場;性格古怪的有二伯忠實勤懇,對主子從不懷二心。

書中的故事情節生動感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個性分明!在眾多鮮活的人物當中,最讓我難忘的是小團圓媳婦。

小團圓媳婦是她後來的婆婆花了好多錢買回來的。可是,婆婆待她很不好:罵她、打她。之後,她就生了一場大病,奄奄一息,怪可憐的。可是,做婆婆的畢竟不能袖手旁觀,請來鎮上的人們幫忙。呼蘭河鎮的人們太純樸善良,這個出了個偏方,那個請了個神醫;但鎮裏的人們更迷信鬼神:跳大神、吃神藥、熱水湯驅鬼、扎彩人附魂。活生生的一個人,被她們折磨來,折磨去,最後無人問津直到死去。

多麼令人痛心,多麼令人悲憤呀!那時的人們真的是太愚昧!生活的平凡並不可怕,但知識的平庸有可能葬送的不僅僅是一條鮮活的生命呀!我慶幸自己所處的時代,是一個遠離迂腐迷信的文明世界,是一個擺脱落後愚昧的知識時代!

故事的結局是悽慘的:"我"的祖父去世了,有二伯去世了,老廚子也去世了,父親母親也不知去哪裏了。灰色的世界,平凡的時代,單純的人們,落後的生活現狀,愚昧的精神狀態。這一個個慘淡的景象就是整個呼蘭河小鎮。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我總是想到一個梳着辮子穿着棉襖的小女孩,瀟瀟地站在田畔高地上,形態裏面透着一絲輕靈,神態裏面透着一絲落寞。

我總是想到蕭紅的童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待在小鎮子裏。可是她只能面對這樣單調的生活,面對着呼蘭河這小城人們對愚昧與良善,尋找着世界上的音響與色彩。

她愛這個小城,所以她以含淚的微笑回憶着寂寞的小城,懷着寂寞的心情,在悲壯的鬥爭的大時代尋找自己存在的意義和社會的共鳴。一直到她的墓碑靜靜地獨立在香港的淺水灣,陪伴着一撥又一撥來來往往的紅男綠女,謳歌着她內心淺淺的悲哀和孤獨。

祖父應該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牽掛。她年年歲歲的與祖父的生活在她心裏生根發芽,變得枝繁葉茂。然後呼蘭河從住着她的祖父,到埋着她的祖父,祖父一過八十,就成了她回憶裏的人。

我説這些文章是悲哀的,在蕭紅的心裏,她的童年被禁錮在這個充滿迷信和封建的小城裏,她見不到一絲光明。她只好在後花園和破舊塵封的後房裏消遣。她愛她的祖父,她在祖父的身上才看得到童心與自由。

但是小城裏的人,大多又是良善的。他們的良善對蕭紅日後的性格起了重大的影響,他們的樸實忠厚也在文中得以肯定。

當蕭紅用孩子一般的筆觸寫這座小城的時候,她的內心卻是悲憫孤寂的。當她再次立在小城田畔高地上的時候,天明瞭,路也闊了。可是她越來越看不清楚這個世界,這個社會不再善良。世界上不再有她的祖父,她的有二伯,老廚子和曾經的東鄰西舍。她悲傷地看着這個世界。曾經厭惡的單調與愚昧,也漸漸隨着一次次雨水的沖刷洗滌乾淨。可是小城不在了,她曾經生活的地方和深愛的地方不在了。相比較起童年時的孤寂,成年後的孤寂程度更加深沉。

她終於看透徹了這個世界以後,靜靜的離開了。

只留下一曲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