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書筆記>

個人讀書筆記通用15篇

讀書筆記 閲讀(1.79W)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你想好怎麼寫讀書筆記了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個人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個人讀書筆記通用15篇

個人讀書筆記1

讀完《數學史》,心底不由得一陣感動。數學的殿堂是多麼的華麗,我們這一本本厚厚的高中課本中藴含着多少前人的探索,未來的數學史會不會因為我們的發現創造而改寫?數學,似乎是一個枯燥的學科,但是,卻是我們生活裏最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學生物的搖籃,是政治經濟學的基礎,是市場裏的公平稱,是我們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是的,數學是一個“工具箱”!那麼,前人是怎麼樣把這個工具弄得更為人性化,更能讓我們好好地使用呢?看完《數學史》,我知道了許多。數學的歷史源遠流長。我瞭解到,在早期的人類社會中,是數學與語言、藝術以及宗教一併構成了最早的人類文明。數學是最抽象的科學,而最抽象的數學卻能催生出人類文明的絢爛的花朵。這便使數學成為人類文化中最基礎的工具。而在現代社會中,數學正在對科學和社會的發展提供着不可或缺的理論和技術支持。數學的發展決不是一帆風順的,更是一部充滿猶豫、徘徊,要經歷艱難曲折,甚至會面臨困難和戰盛危機的情景劇。在數學那漫漫長河中,三次數學危機掀起的巨浪,真正體現了數學長河般雄壯的氣勢。

第一次數學危機——你知道根號2嗎?你知道平時的一塊錢兩塊糖之中是怎麼迸濺出無理數的火花的嗎?正是他——希帕蘇斯,是他首先發現了無理數,是他開始質疑藏在有理數的背後的神奇數字。從那時起無理數成為數字大家庭中的一員,推理和證明戰勝了直覺和經驗,一片廣闊的天地出現在眼前。但是,希帕蘇斯卻被無情地拋進了大海。不過,歷史卻絕對不會忘記他,縱然海浪早已淹沒了他的身軀,我們今天還保留着他的名字——希帕蘇斯!

第二次數學危機——知道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牛頓,曾經站在英國大主教貝克萊的前面,用顫抖的嗓音述説者自己的觀點,沒有人相信他,沒有人支持他,即便他的觀點着實是今天的正解!數學分析被建立在實數理論的嚴格基礎之上,數學分析才真正成為數學發展的主流。

第三次數學危機——我們聽過這個名字——羅素,但是緊跟在他的身後的兩個字卻是那麼刺眼——“悖論”。“羅素悖論”的出現使數學的確定性第一次受到了挑戰,徹底動搖了整個數學的基礎。與此同時,歌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卻使希爾伯特雄心建立完善數學形式化體系、解決數學基礎的工作完全破滅。數學似乎是再也站不起來了。是的,羅素的觀點似乎真的很有道理,危機產生後,數學家紛紛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案,比如zf公理系統。這一問題的解決到現在還在進行中。羅素悖論的根源在於集合論裏沒有對集合的限制,以至於讓羅素能構造一切集合的集合這樣“過大”的集合,對集合的構造的限制至今仍然是數學界裏一個巨大的難題!不過,我們不能蔑視“羅素悖論”,換種説法,不正是這個“悖論”引起了我們的思考嗎?不正是這個“悖論”使我們更有創造精神嗎?前文一直是外國的事件,但是,我們中國在數學上的成就也絕對不能忽視,從《九章算術》到《周髀算經》,中國傳統數學源遠流長,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體系與發展途徑。

數學是一門歷史性或者説累積性很強的科學。重大的數學理論總是在繼承和發展原有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它們不僅不會推翻原有的理論,而且總是包容原先的理論。例如,數的理論演進就表現出明顯的累積性;在幾何學中,非歐幾何可以看成是歐氏幾何的拓廣;溯源於初等代數的抽象代數並沒有使前者被淘汰;同樣現代分析中諸如函數、導數、積分等概念的推廣均包含樂古典定義作為特例。可以説,在數學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徹底推翻前人建築的情況。正是我們不斷地為數學這座高樓添磚加瓦,她才能越立越高,越立越紮實!

個人讀書筆記2

這篇文章告訴人們,人要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不要虛度光陰,碌碌無為;人一定要堅強,不要放棄。正如文中的一段話所言:“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生命對於我們只有一次。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他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説:‘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鬥爭。’”3:前幾天,爸爸給我買了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主人公保爾·柯察金不顧一切地追求自己的夢想的精神使我非常感動。

小時候,他的老師瓦西里神父對保爾很壞,想方設法的把保爾給轟出了學校,媽媽只得替他找了份洗碗工的工作,結果因為替別人打抱不平也被轟了出來,還被毒打了一頓。哥哥又介紹他去發電廠工作,這時他遇到了紅軍朱赫來,他在朱赫來的説動下也成了紅軍。有一次,保爾在打仗的時候頭部受重傷,醫生又把他從死神手裏奪了過來。隨後保爾又和紅軍們一起打仗、挖鐵路受了不少傷,經歷了不少磨難,後來留下了後遺症,雙目失明,左手和雙腳麻木,不得不回去休養,後來去了母親好朋友的女兒為妻。他的好朋友們也成了紅軍,有些英勇犧牲了。她在家裏閒得不行,他就描寫科托夫斯基騎兵師,書名是《暴風雨所誕生的》,由於雙目失明,凡是寫了的就要一章章背下來,媽媽很擔心,就請了鄰居加麗婭替保爾寫字。小説寫完後,寄了一家出版社,等了非常久,就在一家人快要絕望的時候,報社來了信,説很好,保爾的付出終於關於得到了回報。

這本書説了保爾雖出生貧寒,但堅持不懈,即使雙目失明,四肢癱瘓,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與追求。而我們從小就在父母的呵護中長大,受過良好的教育;保爾卻從小受到貴族的蔑視,還要給別人做工,養活家人。四肢癱瘓後,還説服自己的妻子去當紅軍,自己則了卻自己的夢想——寫小説。在付出了汗水、心血、克服各種困難之後,小説終於受到人們的青睞!他們高興極了

而保爾這種四肢癱瘓、雙目失明後,還不放棄自己理想的精神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學習嗎?

個人讀書筆記3

這個週末,老公參加單位組織的集體活動去了,留我一人在家。洗衣、拖地、練瑜伽、喝茶、還讀完了這本《一個人的好天氣》。是不是很應景?

小説不長,文筆清新。沒有離奇曲折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只有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像女主知壽這樣懵懂迷茫的女孩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在時間與生活的磨礪下,她們大多會或快或慢地成長起來。很喜歡作者筆下的小老太太吟子,她包容,豁達,對知壽的種種她看穿了卻不説穿,耐心地等着她成長。這是一個經歷了世事磨難的睿智老人。

經歷了春夏秋冬四個篇章,作為讀者我沒有看到主人公知壽一個人的好天氣,只看到了她對生活的懶散,對感情的懈怠,還有令人不齒的癖好。她沒有朋友,和相依為命的媽媽也感情疏離,她孤獨,她寂寞,兩段戀情都無疾而終。

但是,在和小老太太吟子相處的這一年裏,她在不知不覺中慢慢轉變着。正當她們相處越來越融洽之時,知壽獲得了全職工作,正式踏入社會,獨立生活。一個人的好天氣,應該是一種對未來生活的祝福和期盼吧。

有一點不太理解,作者為什麼要讓成長起來獨立生活的知壽去喜歡上一個有婦之夫,這和她在單親家庭長大應該不無關係吧?還是因為陽光燦爛的背後總還有陰暗的角落?知壽的這段戀情能走多久?她一個人的好天氣能擁有多久?

個人讀書筆記4

  這個長篇小説以一場女人的描寫開頭,又以同一場女人的描寫結尾,而整個小説完全是一個神經質的自以為才情卓著的女人的語無倫次的絮絮叨叨。這本書對讀者特別是我這種讀書必須有始有終的強迫症讀者來説是一場災難。我毫不客氣認為這種開頭與結尾就是為吸引眼球,與什麼東拉西扯的文學價值毫無干系。

這個小説林白從93年寫到05年,花了十二年時間,要知道《紅樓夢》也只花了曹雪芹10年。十二年寫出這樣的東西,只能説明這部作品有強烈的自傳成分,是對自己歷史反芻。這讓我異常的警醒!寫作如果僅僅是為了讓自己痛快,而讓讀者既痛苦又不知所云就是一種罪過!關注客觀世界,描寫無限的生活和人生。我現在覺得這是中國文學的國情,不要被西方文學極度的往內心發展的趨勢所質疑。中國太大了,太豐富了,再沒有裏裏外外的呈現出一千遍、一萬遍之前,有的是現實主義的資源。

雖然長篇小説是埋葬一個作家的最好的地方,但這還是需要一流的天賦和技巧。我已經不止一次的讀到一個作家憋着一口氣寫的自傳題的東西不是最優秀的就是最糟糕的。

書後的評論説林白的作品富有邪氣,而當今文學已經全面的衰落了,寫作走“正”道沒有出路,反而往“邪路”上去會有突破。還舉了例子:福樓拜、波德萊爾、伍爾夫、喬伊斯、納博科夫、卡爾維諾。我覺得這種觀點首先就二元的站不住腳,頭腦幼稚的觀點。此外無論什麼正邪,好的標準就是好,一個讓人看得頭昏腦脹、不知所云的作品談什麼文學上的突破。

個人讀書筆記5

內容簡介: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嫖,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着,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説:"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着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自從做了佃户,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説是生活,為了活着,一家人的活着,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着也似乎有了目標。

句段欣賞:

“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裏反到踏實了。他想着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着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説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

“活着,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裏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説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脣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説:'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

看到這裏真是説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怎麼會如

此荒唐怎麼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着,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了有慶而去,想着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着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着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着。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着他外公到了七歲,發着高燒,幫着徐福貴在地裏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着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着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着,塵世的苦難,活着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

個人讀書筆記6

記得林語堂説過:“水果貓狗飛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的確,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是啊,在這個寂寞的時代,沒有人能完全地互相瞭解,即使是知己、最親密的人,也難以觸及彼此的內在世界。因此,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段孤單之旅。水自竹邊流出冷,風從花裏過來香。縱是簡單的萬物也要通過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義。人永遠不要忽視身邊的事物,因為它也許正可以觸動心中的那面旗。縱然你我心無片瓦,這世界還是到處都飛動着瓦礫。當被瓦礫擊中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開門把它取出。《壇經》雲:“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動的一刻,看見的萬物都是動的;人若呆滯,風動幡動都會視而不見。

田園有真樂,不瀟灑終為忙人;誦讀有真趣,不玩味終為鄙夫;山水有真賞,不領會終為漫遊;吟詠有真得,不解脱終為套語。心的從容與淡定,就像走過的歲月,不染風塵,天涯海角,盡在心間。正如林清玄此書所訴所説,終其一生,我們尋找的,不過是內心世界的片刻安寧,以及一場盛大的清歡。

個人讀書筆記7

一人的朝聖,就是關於他——65歲的哈羅德弗萊的故事。他,毫無預兆毫無準備地就出發了,他用自己的雙腳從西南到東北跨越了整個英格蘭。讀完他的故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有太多想表達的感受,有太多喜愛的句子(ps:共標記89處)。這注定又是將成為我不斷向他人推薦的一本書。

因為想説的實在太多,而自己平乏的文字還並不能表達內心真實感受。所以,暫且用幾個詞來概括這個故事了:温暖與難過,振奮與沉重,孤獨與寬慰,失去與得到。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救贖的不只是一個人。

1、温暖與難過

故事的開頭是美好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温暖的退休的老頭,因為加油站女孩的一句話,下定決定通過步行來拯救老友。這是信念的力量,堅信只要自己還在走一天,對方就還會活一天。一路遇見的人的信任和支持,堅定了他的信念,他又信念又傳遞給病人,支撐着她努力活下去。故事中充滿着温暖和感動。

或許是這根想看着哈羅德不斷走下去奎尼最終會怎麼樣的主線一直牽引着我們的好奇心地往下讀下去。然而故事的結局卻是那樣倉促簡單,就像整個行程的開始,突然,毫無準備,哈羅德最終沒能救回奎尼,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其實我們能猜到,但是親眼看到整個結局,心裏還是滿滿地難過。

也許,這個故事一開始就不是為了結局而寫的,而是為了過程——這段救贖的旅程。

2、振奮與沉重

這趟旅程是振奮人心的。讓他穿越自我、走過社會百態、跨越時間和地理風景。天空中雲彩的變化,腳下土地的變化,充滿了新生與希望,行走在路上的自由的感覺對他來説太珍貴了,自由自在,他終於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他自己了,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讓他再回到小花園裏除草去了,他能將眼光集中在比自己偉大的事物上——神祕的大自然,他不斷地挑戰着自己,為自己小小的成就感到滿足,也希望得到“贏得”戴維的認同和妻子的滿意。

然而,旅程並不是一直美好的。在行走中,他一邊探索着這個新奇的世界,一邊又在回憶和後悔着過去。他是一個糟糕的丈夫,也沒有做好父親和朋友的角色。兒子的角色都做不好,不僅辜負了奎尼,他的父母不想要他,他還把和妻兒的關係弄得一團糟,他就這樣走過了一生,沒有留下任何印記,他痛苦不已。這樣的哈羅德讓我們看着很沉重很沉重。

3、孤獨與豐盛

哈羅德是孤獨的,他不是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哈羅德是孤獨的,沒有人知道他行走的真正原因,他們都憑空猜測,沒有一個人是對的;哈羅德是孤獨的,他用力邁步,更像是為了逃避自己,而他要做的卻是直面並克服了自己的短處,這注定是一場深埋於內心孤獨的戰鬥。在旅途中,過去二十年就這樣被抽絲剝繭、原形畢露,他再也無法躲到那些平淡無奇或陳詞濫調背後,所有偽裝都不復存在了。沒有誰可以想象這樣的孤單。

然而,他的旅程又是豐盛的。加油站女孩、等待男朋友歸來的護士、偶然出現又突然離去的小狗……這些一路上見過的人和風景,表面上看似很平凡,實際上卻千差萬別。在路上,他可以對一個陌生人表現出不是自己的那一面,或者很久之前已經失去了的那一面,甚至是成為一個自己“可能會成為的人”,這對他來説是充滿感動的;在路上,他明白了他旅程的真諦,他既是一個偉大過程的一部分,又不屬於這個偉大事物;在路上,他學會了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也正是在路上,這些人、事、景,教會他生活,在最艱難的時刻支撐着他走下去。

4、失去與得到

他錯過和失去的那些東西:那個不再願意與他對話的兒子,還有被他辜負了的妻子,療養院裏的父親,丟棄他的母親,一個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證明了自己一篇真摯的朋友。給他換來的,是他無恐懼和沉默的童年,父母親都不想要自己的痛,糟糕的妻兒關係,自己卑微的一生。

而在彌補自己錯誤的這段旅途中,他的人生似乎在不斷地變化。他開始接受陌生人的各種不可思議。一路走過去,他從每個人身上都吸收了很多東西,那些他曾經忽略的東西。隨着行走,他更加思念妻子,更加想念兒子,更加感激奎尼。經歷磨難後他又重獲新生,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贏得妻子的愛。

5、救贖與重生

一段旅程,整個人生。行走中堅定與猶豫,振奮與痛苦,各種複雜情緒交織伴着他走過千山萬水:道路、農田、森林、河流、狂野、荒原、高峯、深谷,還有數不清的人。他救贖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是身邊的人和千千萬萬的讀着。

他看清了很多東西,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看到了自己的性格弱點。他通過對維爾夫的關照關愛,來彌補從前沒有為戴維做過的事情,小狗的出現也把他與戴維聯繫在一起,在於小狗的相處中,讓他更瞭解自己的兒子,小狗的來來去去,讓他體會到失去的痛苦。通過旅程,他化解了與莫林間二十年的沉默與距離,喚醒了她最初的愛,換來了她的成全與支持,這是比什麼都珍貴的。這段徒步之旅,他雖沒能讓奎尼活過來,但卻讓她帶着笑容和滿足離開。與其説是對奎尼的救贖,倒不如説是奎尼對他的救贖,讓他走了這麼遠的路,終於找到了最重要的是什麼。

故事看完了,作為千千萬萬讀者之一的我們,還要繼續我們的生活。這段救贖之旅,哈羅德完成了他救贖的使命,接下來是我們要對自己進行救贖了,學會去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接納,學會包容,學會看這個世界。

個人讀書筆記8

需要課程實施者付諸實踐的教育教學的信念,它是課程的靈魂和支點。深入領會新課標的基本理念,準確把握新課程標準,對於實施國中語文教育教學起着綱領性作用,對於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和語文教學質量起着重要的作用。通過這次國培學習,觀看專家視頻及專題文本,下面就國中語文新課標的基本理念及其教學應對策略的學習筆記整理如下與同學們共享,有不妥之處請輔導老師及同學們批評指正。

新課程觀認為課程不僅是知識,同時也是經驗,是活動。課程不僅是文本課程,更是體驗課程。課程不再只是知識的載體,而是教師和學生共同探求新知識的過程。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是自我構建的過程。課程是教材.教師.學生.環境四因素的整合,教師與學生都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共創共生,形成“學習共同體”。每個學生都帶着自己的經驗背景,帶着自己的獨特感受,來到課堂進行交流。這本身就是課程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的東西遠比從教材中學到的多。課程與教學是整合的,課程是由教材.教師與學生.教學情境.教學環境構成的一種生態系統。正是這些理念的不同才使本次教育課程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

(一)“以人為本”的新課程發展核心理念

所謂以人為本,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是一種價值觀取向的問題。新課程價值在於通過促進人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實現了課程價值的融合,這種融合濃縮為一句話就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具體包括三層含義:1.面向每一位學生;2.課程要着眼於學生的發展;3.關注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二)倡導大教育觀

時代發展對新世紀人才培養的目標提出了新要求,這使學校的課程目標表現出以下一些新的特點:一是注重課程目標的完整性,強調學生的全面發展;二是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三是注重發展學生的個性;四是着眼於未來,注重能力培養;五是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六是強調國際意識的培訓。融合性課程目標體現出的就是一種大教育觀。這個總目標有四個特點:1.把基礎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終身學習聯繫起來;2.強調健康體魄.健康心理和健康生活方式;3.把德育目標與時代要求聯繫起來;4.突出實踐能力,環境意識,科學和人文素養及創新精神。

個人讀書筆記9

爺爺説幸福是吃飽穿暖後曬着暖暖的太陽,奶奶説幸福是飯桌上可口的飯菜,爸爸説幸福是越來越鼓的錢包和家裏新蓋的寬敞明亮的新房,媽媽説幸福是我能健健康康長大,順利考上大學……

是啊,我們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到底何為真正的幸福。幸福,是個謎嗎?

新學期開學,我認真品讀了《建設幸福中國》這本書,突然茅塞頓開,幸福原來就在我們身邊,當你靜靜地感受身邊發生的一切,感受我們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就感受到了我們身邊的幸福。

“兩免一補”使我們的學習得到了保障;“校園建設”使我們的學習壞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們這些柔嫩的幼苗在全社會的關心下茁壯成長着!爸爸媽媽不再為我們“吃不好”而擔心,我們再也不為“無學上”而憂傷,貧窮再也不會折斷我們尋夢的翅膀……

突然覺得,這就是幸福,這種幸福有來自於我們的國家、社會、親人、朋友和周邊所有愛我們的人!試想想,沒有國家的繁榮昌盛,沒有全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沒有父母的呵護和關愛,沒有老師的辛勞和努力,沒有建築工人的汗水和勞動……我們的幸福只是空中樓閣,我們的幸福只是心中那個美好而又遙遠的夢想!

作為一名國小生,在感受幸福生活的同時,我們更要學好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練好本領,將來為建設繁榮富強、更加幸福美好的的新中國而添磚加瓦!

個人讀書筆記10

《茶花女》的小説1848年在巴黎出版,《茶花女》的話劇1852年在巴黎演出,《茶花女》的歌劇1853年在威尼斯公演,1909年以來已經二十多次被搬上銀幕,早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就已經被翻譯成中文,上個世紀初,甚至在中國的話劇舞台上也公演過,二十四歲的外省青年阿爾芒在巴黎讀完大學取得了律師資格之後,並沒有立刻去找一份工作,而是“把文憑放在口袋裏,也讓自己過幾天巴黎那種懶散的生活。”他憑着祖傳的每年八千法郎的收入,在巴黎租了房子,僱了傭人,養了一個“小家碧玉,温柔而多情”的情婦,同時與朋友一起整天出入各種風月場所尋歡作樂。正是在這種情形下,他邂逅了巴黎名妓外號“茶花女”的瑪格麗特小姐,並立刻展開了對她的追求。

正如書中所説的那樣,在風月場中追求女人通常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錢,一種是用情。阿爾芒在當時雖然也算有幾個錢的“小資”,但正如書中另一位老揄揶他的那樣“您那七八千法郎的津貼費是不夠這個女孩揮霍的,連維修她的馬車也不夠。”瑪格麗特為了維持巴黎名妓的排場,每年需要花費十多萬法郎。所以阿爾芒只能用“情”來追求瑪格麗特。果然在他付出了兩三年的時間後得嘗所願,不但讓瑪格麗特成了他的情婦,還讓她相信她得到的是真正的愛情。

以出賣肉體和感情為職業,但她們也有自己不願意出賣的愛情,或許正是因為她們看夠了人間的虛情假意,反而更加看重、也更加渴望真正的愛情。所以當瑪格麗特把阿爾芒對她的愛慕當成了真正的愛情之後,就毫不猶豫地不顧一切地獻出了她的一切。

面對瑪格麗特的一片真情,阿爾芒卻始終不肯相信也會有真正的愛情,所以從佔有瑪格麗特的第二天起,就讓猜疑佔據了他的心頭,第三天就認定瑪格麗特欺騙了他而發出了一封羞辱和譴責她的絕交信。然而,當他聽到朋友祝賀他得到了“可以替他爭面子的不容易到手的漂亮情婦”瑪格麗特之後,在虛榮心的作用下,立刻後悔起來,並給瑪格麗特發出了請求寬恕的信。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阿爾芒心目中,佔有巴黎名妓的虛榮心的分量要比對瑪格麗特的愛情的分量重得多。也就是説他真正想要的是一份擁有名妓的虛榮而不是一個普通女人的愛情。正如書中瑪格麗特當面怒斥阿爾芒時所説的那樣:

“你,你不願意讓我知道你的景況,你要我保留我的虛榮心來滿足你的虛榮心,你想保持我過去的奢侈生活,你想保持我們思想上的差距,你,總之,不相信我對你的無私的愛情,不相信我願意和你同甘共苦,有了你這筆財產我們本來可以一起生活得很幸福,但你寧願把自己弄得傾家蕩產,你這種成見真是太根深蒂固了。你以為我會把虛榮當着幸福嗎?一個人心中沒有愛情的時候可以滿足於虛榮,但是一旦有了愛情,虛榮就變得庸俗不堪了。”

自古紅顏多薄命,美麗的容顏帶來的卻是無限的哀愁與悲劇。而,特別是美麗而又有才情的,在這條路上走得更是艱苦。

比如杜十娘,情仇愛恨化作一江春水向東流;李思思、陳圓圓的命運也是令人感慨、令人無奈。而看過《茶花女》後才明白這樣的悲劇不只發生在中國。

瑪格麗特的愛情悲劇故事就是這樣的。一介弱質女流在放蕩且無目的的生命中找尋到了真愛,為此放棄了自己習以為常的大量物質享受,放棄了一切能使自己暫時快樂的糜爛生活習慣,只為求能和最愛的人呆在一起。要從深陷的泥潭中爬出來,是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決心的,況且還要使自己最小程度地被泥水污染。瑪格麗特做到了,而且做的非常出色。可如此巨大的付出,換回的仍是人們的不理解和排擠,還有自私的人們的惡意中傷。

巨大的阻力最終還是使瑪格麗特和愛人分開了,誤會使最愛的人再自己最需要安慰的時候羞辱她,這是何等痛苦的事情?也許真的只有死亡可以拯救她。是的,瑪格麗特死了,孤獨的死去,再也沒了活着時的奢華,以前無數的情人也忘了她。生前的生活愈是轟動,死的時候就愈是冷清。

亦或許,瑪格麗特並不是個完全的悲劇人物,至少,她得到了真愛,她的靈魂得到了淨化。貴婦人們只看到了她生活的奢侈和物質的享受,卻不知道她高尚的情操也是自己所望塵莫及的.。奇怪的資本主義上流社會的人們,明明鄙視放蕩的,卻又要逼良為娼。如果瑪格麗特沒有生在這樣一個骯髒、虛偽、殘忍的資本主義時代,或許她就是聖母瑪利亞。可惜那樣的社會,那樣的時代,連聖母也會被玷污。而在瑪格麗特被玷污的軀殼下,頑強而又聖潔的靈魂正是讀者們暗暗哭泣的原因。

也許這就是的無奈吧。難得遇到一個動心之人,為他無怨的付出,為他無私的奉獻,為他甘願忍受痛苦,但換來的卻是誤解。就猶如一把利劍直刺中心臟,而她只能無語凝咽。仇也罷,怨也罷,這就是瑪格麗特可歌可泣的愛情。她的愛比一座貞節牌坊更崇高,更何況牌坊有時只是標榜和束縛,而這位的愛情卻是熱情、純潔、真摯、奔放。所以看透了虛情假意、經歷了人間冷暖的,一旦動情,就要比他人更看重愛情,也更渴望愛情。

感謝小仲馬塑造了茶花女這樣一個可悲卻又可敬的美麗女子。然而,希望那已死去的花朵再次從泥土中萌芽、重生的時候,遠離那陰暗的牆角,能每天和陽光為伴,即使不再那麼美麗,也不要重複前世的悲劇。

讀《紅與黑》是一段太過漫長的過程,因為時間已給了作家和作品最無私而又公正的評判,我的閲讀態度自不能像對暢銷書那樣肆無忌憚,又不能像對言情小説那樣不置可否。我是在用心靈去與那個時代交談,重點也放在歷史以外的探究和思考。

引領我啃完着本書的是其本身的巨大魅力。作者從一紙簡單的刑事案件資料中展示出那個時代廣闊的社會畫面,把一個普通的刑事罪行提高到對十九世紀初期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制度,進行歷史和哲學研究的水平。小説令我看到在生硬的歷史書上無法感受的,那段法國大貴族和資產階級交替執政的關鍵時期的狀況。我從中瞭解到現實主義作品的另一種藝術特色——司湯達傾心的人的“靈魂辨證法”;這與以往我從《高老頭》、《歐也妮·格朗台》中體會的巴爾扎克的“造成一個人的境遇”有很大不同。

全書最耀眼也是文學史上著名的人物自然是於連·索雷爾,“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衝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

在社會現實阻礙實現抱負時只有兩種選擇:退避或是反抗。那些當着小職員不求上進、整天抱怨生活乏味的青年就是退避者,他們或許平庸得舒適卻被社會的前進所淘汰。能不斷樹立人生目標、決定實現人生理想的便是和於連有同樣氣概的反抗者。這個時代當然不歡迎虛偽的言行作為手段,但仍然需要對生活的熱情來反抗空虛的度日。這樣,於連悲劇性的結局除了昭示“個人反抗行不通”外,就有了對當今社會更實際的意義。

寫至此,不得不引到這部小説的一個“創舉”——使於連與德·雷納爾夫人“心靈的愛情”和於連與德·拉莫爾小姐“頭腦的愛情”相映成趣。儘管這兩個貴族女性的愛情方式迥然不同,一個深沉,一個狂熱,他們在這兩個基本點上卻是一致的,那就是:對本階級的厭惡,對封建門閥制度的叛逆。記得當於連發現自己的愛情正蜕變成虛榮的工具時説“我把自己毀了”,可之後的細節是“一種高傲之間帶着惡意的表情很快的代替了最真摯、最強烈的愛情的表情。”這時的貴族小姐卻是擺脱了一向慢得像烏龜爬一樣的生活,用喪失尊嚴的方法博得愛情。書中兩段悲劇愛情的進展始終伴隨着新貴的若即若離和於連的自卑帶來的懷疑,直至生命將要終結時,愛情才爆發出無濟於事的原始的火花,令人感懷。

《哈姆雷特》是最令人覺得撲朔迷離的,或者説是最富於哲學意味的。其中如父王為惡叔所弒,王位被篡,母后與兇手而婚,王儲試圖復仇而裝瘋賣傻等情節,均可見於古老的北歐傳説,特別是丹麥歷史學家所著的《丹麥史》中。這些塵封已久的原始資料,本來只記載着一些粗略的情節和蒼白的姓名,毫無性格於動作可言,但是在莎士比亞的筆下,我們卻發現自己生活在一羣鮮活的人羣中間,幾乎和他們休憩相關,禍福與共。特別不可思議的是,其中出現了一個幾百年來令世人歎為觀止而有莫測高深的光輝典型。圍繞這個主人公,可以提出很多問題。例如哈姆雷特是真瘋還是假瘋?這個性格的典型意義在哪裏?這些問題都不是單憑劇情就可以解決的。

實際上,哈姆雷特的尷尬在於以一個纖弱而又明達的心靈肩負着與其行為能力不相稱的重任。用歌德的説法:“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裏。”哈姆雷特,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就是那個“花瓶”;那項他承擔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鬚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涵方面顯得緻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是這樣,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並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他提出這個問題正是哲學的基本命題。因為剛剛發生在他身上的這些事引發了他對人生哲理的思考,在他的人生中諸事順逆的時候,他是不會考慮到這個問題的,那時他看到的只是人生的光亮面,那時的生活無疑是美好的,而現在,突如其來的這場悲劇迫使他正視生活陰暗的一面和人性醜陋的一面。

可以説,哈姆雷特對人生中陰暗的那一面還是有比較深刻的瞭解的。過去他對這一切只是視而不見而已。如今殘酷的現實迫使他面對這一切。他預感到,自己已經被不可避免的拖入到一個悲劇的命運中。如果他父親真是被害死的,那麼為父報仇就成了他一生中不可推卸的使命。而他的敵人又是當今的國王,要想殺死他,肯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無論多麼困難,殺父之仇是不能不報的,而他當前的任務是要想出一個巧妙的辦法來核實他的叔父是否殺害了他的父親。陰謀,暗算與殘殺,這些是違背哈姆雷特善良純真的本性的,但又是他復仇的使命所必須的。處在人生中花樣年華的哈姆雷特背上了沉重的復仇使命,心中整日充滿仇恨,使他內心陰暗而沉重,他陷入了無法自拔的痛苦的深淵

《傲慢與偏見》這本書,在國中時已經接觸過了。只是當時只是看到了男女主角之間的感情糾葛,起起落落的心情,讓人沉浸在其中,幾年之後,再次翻閲,別有一番風味。

班納特家有5個女兒均未出嫁,而班納特太太是一個神經質虛榮心十足的女人,將每個女兒嫁出去是她這一生唯一的大事卻從不費心管教女兒的舉止,而班納特先生是個顧家的老紳士,卻放任妻子和女兒的不得體行為,寧願躲進圖書室尋求平靜。簡·班納特是班納特家的大女兒,容貌美麗、性情温柔、沉靜;伊莉沙白·班納特是班納特家的二女兒,個性活潑大方、聰慧與美貌並俱;三女兒瑪麗容貌不若其它姊妹出色,因此便在品德及知識上用功,但也造成她的自大態度;排行第四的凱蒂個性浮華,與麼妹麗迪雅最熱忠跳舞,舉止常失禮而不自知;麼女兒愛慕虛榮、注重享樂、跳舞和與軍官鬥鬧取樂是她生活的唯一目的。有一天他們家附近的搬來了一個有錢的單身男子彬格萊·查爾斯,他是一個個性温和、做人真誠不拘泥小節的富家青年,在一個宴會彬格萊卻戀上了班納特家的大女兒簡,與簡·班納特相互愛慕;而彬格萊的好朋友達西·費茨威廉個性拘謹嚴肅,不善言詞常給人自大傲慢的印象,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班納特家的二女兒伊莉沙白,但是因為班納特一家本身並不是得體的家族令這兩段戀情受到障礙,伊莉沙白一開始就對傲慢的達西存有偏見,主要就是描述他們這段關係的轉變過程。

傲慢與偏見,在書中是男女主角愛情上的障礙,但在現實社會中也是人們相互之間交流的障礙,更是在正確對待自己,對待事物上的絆腳石。人的缺陷太多,首先是心靈上的陷阱。要想在一生中成一番事業,無論是知識、教養、還是愛情、事業,都需要同自己心靈的種種淺浮的陷阱或陰影做鬥爭,經過各種誤解和長時間的反覆的認識過程,慢慢由心靈克服各自弱點和毛病,而走向開放、灑脱、自由的必然結果。擾擾塵世,做人不易;茫茫人海,佳偶難見。然而沒有愛情不要勉強人結婚,只要人品正直,追求美德,不放鬆向喜之心,不苟且、貪圖一時之利慾,追求兩心之和諧、相應,運用彼此的智慧,克服心靈上的缺點,終得如願以償。人和人之間的相處總會有一些小小的摩擦,而這些摩擦,往往就是自己內心中所潛藏的弱點或毛病,要和別人能夠更愉快的生活,就必須先了解到自己的缺點,並磨去他,其次是瞭解別人的內心,最後再互相深入彼此,如此一來,你會發現到社會上每一件人、事、物都是如此美好、光明,更進一步激發出你內心深處的感動,如果人們不再用心去關懷身邊的人,不再去付出自己的一臂之力,那麼還有誰要去完成這個任務呢?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該將自己原先所存有的毛病給除去,換上一個全新的自我,為嶄新的未來打拚吧!

個人讀書筆記11

我最近讀了一本好書——《駱駝祥子》,老舍的代表作。每當翻開這本書,一個追夢人在我的眼前飛奔,拉着他剛剛買來的車,好像裝在這一生的幸福,這個人就是祥子。

祥子有着他的小九九:攢錢買車。不喝酒、不抽煙、不賭錢,沒有任何不良嗜好。有的是力氣,有的是車技,有的是能力。為了買車,祥子再窮再苦也樂意,一分一角得攢着,整整攢了三年,終於祥子買了一輛屬於自己的車。他欣喜之餘也夢想着有一天擁有自己的車工廠,讓和自己一樣的人實現夢想。

然而,現實和理想是不成正比的。他的車被一羣亂兵搶走。經過打擊,祥子變得一無所有,但是他還有夢。他一次次奮發,但夢想一次次被打碎。他和虎妞結婚了,很少拉車,不再像以前那樣隨心所欲地跑了,也不再有以往的那股精神勁了。每天都在生活的漩渦裏掙扎了,他希望能夠爬到岸上去。虎妞難產,死了,這使祥子的一切又化為了烏有。他奮發過、振作過、掙扎過、絕望過,他只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一個小小的夢想難道就這麼難?小福子的自殺吹滅了他夢想的最後一朵火花。於是,他開始不再相信這個世界,用自己的善良樸實,欺騙利用朋友,這讓我心酸。

我曾被祥子感動,夢想打碎,在造夢。我曾為祥子心酸,為什麼所有的坎坷都降臨在他的身上。我羨慕過祥子,他擁有那麼多美好的夢想……

祥子生在文化之城,卻變成了走獸,這並不是他的錯,是命運摧毀了他。我感到十分慶幸,慶幸自己生在了一個民主的時代。在這裏,有千千萬萬個和祥子一樣的追夢人卻都沒祥子那般坎坷。

我們現在的生活是十分幸福的。讓我們手握當代,放眼未來,為夢想而奮鬥,為人生而追求。

《駱駝祥子》真實地描繪了北京一個人力車伕的悲慘命運。祥子是北京舊三十年代一位青年車伕,善良純樸,正直,熱愛勞動。他的理想是車,擁有一輛屬於自己的車。三年之後終於得償所願,但那時是抗戰時期,北平亂成一團,祥子稀裏糊塗地被抓去打雜,更痛苦的是他用血汗錢買來的車,也被奪走了。千辛萬苦逃了出來,回到“仁和廠子”繼續拉車。但是痛苦還沒結束,廠主劉四爺的醜女兒虎妞看上了祥子,並_他,祥子上了當,_娶了虎妞,不多久虎妞就死於難產,孩子也沒了。虎妞死後,小福子又表示和他一起過,可是當祥子找到一份穩定工作後去找小福子時,才知道小福子已在一個樹林裏上吊死了。

此後,祥子就墮落了,原來那個祥子因為生活的壓迫染上了吃喝_賭的惡習。原來那個祥子徹底消失了。

祥子是一個悲劇,他盡了所有的力,也吃了所有的痛苦,但卻依然落了個兩手空空。這本書真實地展現了那個黑暗社會的真面目,如果不是黑暗社會的_,祥子也不會從一個充滿希望的熱血青年走向墮落。祥子不奢望別的,他只是想要得到一輛車都這麼難嗎?也許這才是現實,殘酷、悲哀、無可奈何......

理想和現實總是充滿了矛盾,它們往往不能調和,然而它們卻又同時存在。社會是現實的,它不會為了一個人的理想而改變。對於駱駝祥子,我感到遺憾,感到惋惜,感到無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從前的堅強,他從前的熱血。然而,他最終還是輸給了自己。

雖然這只是一本書,但它寫的是真實的社會。能夠一生都堅忍不拔的人很少數,但我們可以在追求的過程中慢慢改變。畢竟我們都不能預知未來,但是我們可以把握今天。海倫.凱勒説過:“把活着的每一天看做生命的最後一天。”

個人讀書筆記12

在我們大人的心裏時常以為幼兒園的孩子很小不懂事,今天發生的一件事,使我改變了對我們小班孩子的看法。

户外活動時,璐璐小朋友可能是因為貪玩吧,不小心尿褲子了,於是我趕緊給家長打電話,讓家長來給他換褲子,當我剛拿起電話打時,曉路走到我面前有點哀求的樣子説:“老師,別給我媽媽打電話了,我媽媽上班沒有時間來,我奶奶年紀大了腿疼來不了,我堅持到放學就行。”我感到真的有點吃驚,一個三歲多一向不愛説話的孩子居然這麼懂事。他的語言表達清楚、流利,於是我同意了他的意見,點點頭沒有給他的家長打電話,他高興的走開了。

從這件事情,使得我對孩子有了新的看法,我們不要再埋怨孩子不説話,不會交往等,其實孩子很多時候是我們沒給孩子獨自交往的機會,也可以説是沒到關鍵時候,到了關鍵時候,孩子就會自己想辦法,自己學會交往。我們應該放手讓孩子獨自去做事情、去交往,鍛鍊孩子的生活能力和交往能力,小孩也不小,放開大人的手,給孩子一些自由的空間,對孩子的成長更有力!

個人讀書筆記13

背景

閲讀不僅僅是視覺的,也是聽覺的、口語的,甚至是觸覺的。所以從小對幼兒進行早期閲讀的培養,讓幼兒養成良好的閲讀習慣,可以為以後的正式閲讀打下良好而堅實的基礎。

案例

放學後王哲小朋友主動去書架上拿了一本書他從第一頁開始認認真真地看了起來,看了四五頁之後,停了下來,好像在思索着什麼。眉頭緊緊的皺着,然後拿着書去找雅寧幫忙解讀,雅寧把自己的書收了起來,連忙坐到他旁邊給他一頁一頁的講解起來,這兩個小朋友邊講邊交談起來……還不時的有幼兒加入他們的隊伍,一起翻看自己帶的圖書。這是王哲唯一一次看這麼久的圖書。

分析

我們的圖書區半個月從新投放一次幼兒自帶的有趣的圖書。每位幼兒可以從家裏帶圖書到幼兒園,因為家裏的圖書他更加熟悉故事內容,爸爸媽媽已經給他們講了很多遍,帶到幼兒園幼兒自己就成為了夥伴們的小老師,為大家講述,幫助大家閲讀,這對於帶書幼兒及全體都會有很大收益。在幼兒相互交流的過程中語言表達能力及水平都會有相應提高,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幼兒感興趣的內容,熟悉的故事情節仍然是他們主動閲讀的前提與契機。

反思

經過一學期的觀察,我發現王哲小朋友有了很大的進步,從不喜歡閲讀書到喜歡上了閲讀書。更主要是對書裏的內容感興趣了。我們應當讓孩子在自由而愉快的閲讀中享受高尚的精神生活。因此,為幼兒創設良好的閲讀環境和寬鬆的氛圍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個人讀書筆記14

初讀《一個人的戰爭》是在QQ空間,我為她另類的創作思路在午夜時分笑出聲來。再讀此文,不由心生憐愛。這是怎樣的一種母女之深情?沒有一個讚美之詞,唯有咬牙切齒的痛恨。或許是優越的生活環境以及父母的寵愛,在反覆讀着這樣一篇以特殊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祝福的散文,我竟然找不出一句話來表達讀文的感受。對於“母親”這個詞多年來我始終保持沉默。

我是家裏的三女,父親特別寵愛我。母親雖然沒讀過幾年書,思想卻非常開明。小時候我長得特別可愛,父親的朋友虎叔家三個男孩,每天叨叨着讓我給他家做女兒或者直接做媳婦,媽媽都笑着徵求我的意見。那時年紀小不懂事不願意離開家,虎叔很失望。後來也沒能當成他媳婦,到現在虎叔還拿我調侃着。其實虎叔家的男孩個個帥氣,而且家底很厚實,但要想成一家人還是需要緣分的。

《一個人的戰爭》中的“我”並不是因為母親要拿她去換兒子而生氣,是覺得自己不被重視而傷了自尊心。從此埋下了“恨”。母親的形象在作者筆下“醜”到無與倫比,倔強的性格隨着成長而根深蒂固。其實,在母親眼裏,每個孩子都是她的寶貝,即使換到了別人家,我相信母親會多了更多的惦念和牽掛。

我是家裏唯一自由戀愛的女孩而且屬於早戀,也許是我愛上的男孩特別斯文特別優秀,父母像疼愛我一樣疼他,直到我們結了婚生活在一起,依然照顧着我們。我們一直在母親身邊生活,可以説是過着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即使買了房子也沒離開父母。直到我36歲離開家,母親的惦念更深,到現在還少不了給我們送這送那的。弟弟心疼母親,跟我開玩笑説:“姐啊,你什麼時候才能長大啊。”每次聽到這話,心底總會有不可名狀的滋味湧起。

這點恰恰與《一個人的戰爭》中所描述的截然相反,而我卻能感受文中“我”在逆反心理下的叛逆行為。讀着一句句“憎恨”,我的眼角終於滴下了淚水。我沒想過要恨,只是那些世俗的眼光與做法讓我浪費了一生中最燦爛的年華,硬生生讓一個不知愁滋味的少女演變成“憂慮”青年。這裏,我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內心的掙扎。

因我早戀,生活的不穩定讓外界多了許多的讒言,致使我們的戀愛婚姻走了長長的八年時間才有了結果。青春有多少個八年?也正是外界的壓力迫使我產生“逆反”心理,非要證明自己不是生活的弱者,從嬌生慣養到自尊自強自食其力的過程對於我來説多麼的艱難,以至於回首往事依然會淚流滿面。就為了爭這一口氣,我一意孤行,不顧父母的理解、歎息與安慰,姐姐們的規勸、阻攔,最終讓羨慕的眼光圍繞着我。而我失去的永遠都不可能再要回來,青春、容顏、無憂無慮……

母親退休後幫我養孩子,我不需要操一份心。母親愛乾淨,會織漂亮的毛衣。在我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連門衞都認識我女兒,一個星期六天沒有重複的穿着,讓可愛的女兒更加漂亮惹人喜愛。鄰居都説我只生了孩子沒養過孩子,這話一點都不假。在我坐月子的時候,我還放不下沒人能接替的生意,坐在牀上偷偷幹活。母親除了歎息也拿我沒轍。我沒有為命運而屈服,失去的同時得到了我所想要的一切。然而,權衡一下得失,又能怎樣?只不過爭回了一口氣而已。我們最終為這一切付出了健康的代價。

《一個人的戰爭》中無奈下走進了母親精心設置的婚姻圈套,此“恨”綿綿無絕期,卻是母親對女兒未來的期盼。女兒的不理解,女兒的報復,母親眼裏的女兒,疼痛的同時她又會如何面對?這就是母親的偉大之處。我所能理解的母愛就是默默的,不需要隻言片語,或許一個言神一句責備一個行為就可以表示出來。這種痛徹心扉的自責,在女兒憎恨之下,又一次淋漓地表達了出來。

最讓我內疚的是,在母親生病卧牀不起時沒能照顧過她一天。當時的工作性質特殊,我只能匆匆忙忙騎車去看望母親一眼就得走。都是二姐忙裏偷閒照顧着母親,病人的情緒不穩定,有時候剛好遇上內向的二姐被母親氣得流淚,我都特別的難受。讀着《一個人的戰爭》中,為母親的擔憂,不由升騰起許多的歉疚。

一場母女的較量最終在一個人的戰爭中宣告結束,動情之處震撼着我們這些同樣做着母親的兒女們。在我們的身上,我們的兒女們將會以怎樣的目光對待我們給予他們的“愛”。即將老去的我們,真正領悟到母愛是世界上最為珍貴的情感,我們又將如何去面對。不要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在”,請關愛每一位愛我們以及我們愛着的人吧。

本意只是寫點讀後感,沒想到竟然口羅嗦起不堪回首的往事,只因太多的場景牽起我內心那片不願意觸碰的柔軟的情愫。《一個人的戰爭》細膩的筆調豐富的情感把女兒對母親的極其複雜的心理表露得淋漓盡致,讓我們看到了母愛的光輝,以及女兒對母親的深深的歉意與祝福。

個人讀書筆記15

哈羅德為探望病危的朋友獨自行走87天,行程627英里的旅途經歷。選擇行走是為了給友人堅持活下去的希望和挑戰。

這一路的行走,激起了他對自身和兒子成長過程中缺陷的新認識,以及對多年生活的理解和對現實的接納。他回憶起很多人和事:他的父母,妻子、兒子……神奇的旅途變成了一個人的朝聖。他最終實現的是:心靈的自我救贖。他曾一次次的在心底對漸行漸運的妻子訴説內心的愧疚。“我欠你一個完整的故事,二十年前我親手埋葬了我的兒子,這不是一個父親該做的事情……”.

不得不承認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常態就是如此:“無趣,一無所長,循規蹈矩地讀書,坐一輩子辦公室、結婚、退休,一輩子沒有做過什麼特別有意義的事情。”生活就是這樣平常寡淡,既使偶然會有“失落時的自我否定;無助時的哭泣;骨子裏的不甘平庸…”這些情緒大多也會像水中的泡沫即顯便滅。

多少曾經信勢旦旦確定過的目標,卻在實施過程中離自己漸遠漸變;多少曾經積累的信念總是那麼的不堪一擊潰不成軍……因為我們總是在懷疑或忘記出發的意義,總是在行走時忘記了來時的路。

哈羅德行走的路程有無數艱難,也有過豁然開朗。他麻木過,困惑過、動搖過也感動過。他的行動激勵了別人,也找到了自我救贖的方式。“這世上有許多人每天做的事就是不斷將一隻腳放到另一隻腳前面,日子久了,生活顯得暗淡無光。然而每個人的生活又是獨特的,每一個人都走在不同的道路上,每個人都在追尋自己的聖地”。

哈羅德只是芸芸眾生中的一面鏡子。不是嗎?我們每一個人都習慣兩眼盯着外部的人和事,甚至熱衷於評頭論足,説三道四,似乎錯誤都是別人的,卻不曾輕易發現並承認自己的不足和錯誤。因為我們不敢直面自己,不敢直視內心深處那個渺小,懦弱、自私以及卑微的自己。

這一路是贖罪,也是對個人和生活的探索。這一段也教會我們,要好好珍惜自己生命和摯愛的人。

“或許我們曾經放棄過,曾經失敗過,不管過去怎樣,我們只要一直開始就好了,所有的開始都會變成堅持”。

認識我們生來平凡,也都不凡。堅守信念,一個永遠朝着自己目標前進的人,整個世界都會給他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