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教海漫記》讀後感

讀後感 閲讀(1.87W)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我們如何去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海漫記》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教海漫記》讀後感

《教海漫記》讀後感1

大家都説教師是一個很神聖的職業,但許多人並不能意識到教師肩上的責任和教師背後付出的艱辛努力。讀了《教海漫記》我感觸頗深,才知道名師的背後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價,這也正印證了另一位優秀教師的話:名師是幹出來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

於老師是一個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進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他的思考從未間斷過,因此他一直在進步着,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於老師終於在思考中戰勝了自己,戰勝了他人,從一個“無知”的新老師,成為教育部在“跨世紀名師工程”中,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績。

教學篇是我感觸最深的。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學會了許多有關教學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個方面淺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學。詩人説:微笑是陽光。教育心理學家説:微笑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潤滑劑;老師帶着微笑出現在課堂上,就會在教與學之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樑。有人説:“於永正教學上的成功,多半歸功於他的微笑。”這並不是誇大其詞。於老師非常愛他的學生,很少對學生髮脾氣。在教學中於老師總是微笑着講課,微笑着引導,就連學生犯錯誤時也是用微笑來做提示。就這樣學生不再把老師當作局外人,而是當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討問題。孩子們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當然敢於思考,勇於創新,對語文學習自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學了,願意學了,開始主動學了,那麼學習成績也就會有明顯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學是我們每位教師都要學習的。

於老師提出在教學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們在教育學生時不妨也採用“微笑教育”。學生們還很小,在這個年齡段,學生們犯些小錯誤是避免不了的,我們要理解學生,我相信學生們也會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其實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當老師以一種微笑的姿態對待他們的錯誤時,孩子們好像迅速地長大了一樣,很誠懇地向老師承認錯誤。如果拿嚴厲的批評與這種批評方式作比較,效果就很明顯了。嚴厲的批評之後,從表面上看,學生低下了頭,也認了錯。但這種批評的背後隱藏着很大的隱患,即學生會對老師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對這位老師所教的科目失去興趣。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也就不再積極,成績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麼我們的教育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師總是微笑着面對學生,包括微笑着對待他們的錯誤,學生們一定會被老師的包容所感動,一定會從內心深處感激老師,我覺得這就是一種“良性循環”。

當然,紙上談兵是再容易不過的了,如果落到實處可就難了。要知道這種笑不是硬從嘴角和皺紋裏擠出來的,不是硬裝出來的,微笑的背後需要有老師寬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寬廣的胸懷,豁達的氣度以及端正的教學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別的,乃是老師的.美德,知識和能力的結晶。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和艱辛。

於老師在教育教學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麼年輕一代的我們也要以於老師為榜樣,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幫助孩子成人成才。

於老師的《教海漫記》真的是飽含着他對教育的真知灼見。對於我們這些年輕教師來説,這本書的出現,無異於雪中送炭。我曾經困惑的問題,於老師的書中都有提及;我沒有注意到的問題,於老師的書中也有許多案例。總之,於老師的書就是一本經驗之學,一本成功之作。而於老師正是我們教師隊伍中一顆璀璨的明星,相信在於老師的指引下,我們都能克服任何困難,迅速地成長!

《教海漫記》讀後感2

近日來,我拜讀了於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説實話最初拿到這本書,只是想隨便翻翻而已,哪知開卷一讀,竟不忍釋手。這本書是於老師幾十年教育的經驗集粹,是於老師教學生涯的記錄,也是於老師內心情感的真實袒露。書中的每篇文章篇幅雖然不長,但都有一箇中心,幾十篇文章又貫穿着一個大中心。內容平實,文筆流暢,像是一位老教師跟你娓娓談心,又像是講故事;許多生動的實例,不少幽默的話語,讓我忍不住笑出聲來。一口氣讀完大有相見恨晚的感覺.於是不自覺的拿起筆來抒發一下心中的感慨。

於老師的字裏行間,無不體現着他對教育的執着,對學生的熱愛。讓我更喜歡教師這個行業。我很欣賞於老師的“翹起大拇指”的做法,原來教育的魅力也就在這些小的細節上。

本書中寫道,於老師在上中學的時候,他的語文老師在他的一篇作文的後面批了這樣的兩句話“有老舍風格,此文可以試投《中國青年報》”就為了這兩句話,他把作文在懷裏揣了兩天。如果老師寫上四五句,他非把作文揣爛了不可。雖然於老師把作文投寄過去。直到今天也沒發表,但那句話卻啟發了他對作文的興趣,激勵了他一輩子。

在本書中還有這樣一則小故事,説的是有個叫張斌的小朋友,作文成績不好,有一次,張斌終於寫出了一篇較通順的文章,於老師想寫上幾句鼓勵的話語,可他考慮到二年級的小朋友思維靠的是形象,於是就把話變成了一幅畫,他在作文本上畫了一隻翹起的大拇指,並在旁邊寫了一個“棒”字,沒想到就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讓張斌來了勁,從此,他的作文都寫得很認真。是啊!在於老師的'教學生涯中,從不吝嗇他的表揚,象春不吝嗇他的風,不吝嗇他的雨。他用表揚揚起了學生理想的帆,並把它鼓的飽飽的,不容你鬆弛。

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表揚和鼓勵確實能給孩子以動力,表揚和鼓勵是偉大的教育法寶。因小時侯成功了某一件事情而受到表揚使其立下志向並最終成為專家學者的,不乏其人。所以,我們做為教師,也應該為孩子的成功而感到高興,也應為他的努力而翹起大拇指。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有時候他們甚至渴望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去年教的是一年級,他們剛剛踏進學校這個大門時,一切都是那麼的陌生,甚至什麼也不會,不知道上課的時候該幹什麼,不該幹什麼,於是我就從零開始,一點一點地教他們。在教的過程中,我發現表揚對於教育這些一年級的孩子來説真是一件法寶。比如説,在上數學課的過程中,由於一年級孩子的自制能力差,難免會有些小朋友會開小差或做小動作什麼的,這個時候我只要説:“表揚某某同學,能端正地坐着認真聽課”,那麼剛剛做小動作的同學立刻坐得端端正正,好像在等待我的表揚,那我就順勢表揚他一下,這一節課他就能認真地聽講了,還能動腦筋,舉手發言呢。這樣的表揚,其實是很容易就能給學生的,所以我想我們做老師的一定不要吝嗇這樣的表揚,只是一個小小的動作,卻能揚起學生學習的風帆,是很值得的。

我在教學中,除了不吝嗇這樣的口頭表揚,也會像於老師那樣,獎給學生有“你真棒”字樣的小紙片,上課認真聽講的,,作業做的好的,發言積極的,都有的獎。小朋友們都以能拿到“你真棒”為榮,我經常能看到孩子們小心地把自己獎到的“你真棒”收集起來,把它們當寶似的。特別是後進生,都非常渴望得到。這樣就激發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於老師的書中有許多這樣的小故事,每個故事都能給我們一些啟發,讀來真是讓人受益匪淺啊!

我想,《教海漫記》一定會在以後的教學中引領我去感受教育的真諦的!

《教海漫記》讀後感3

閲讀了於老師的《教海漫記》這本書,感覺受益匪淺。這本書主要是於老師將自己教學中的點點滴滴蒐集整理而成的,內容很全面(可於老師謙稱為“雜”)。從其研究可以感覺於老師是一個潛心教學、務實求真的人,可已成為著名特級教師的他還戲稱自己是井底之蛙。

有幸見到於永正老師是20xx年4月,在廣西“灕江之春”國小語文新課程教學觀摩及活動中,他執教了“作文中的對話描寫”的作文課。課堂上,於老師用幽默詼諧的教學語言、精湛獨到的駕馭課堂技巧營造了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他的語文課堂學以致用、活躍而又紮實,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課後,我和其他老師一樣,懷着崇敬的心情,捧着他寫的《教海漫記》請他簽名,面對裏三層外三層的人羣,他一點也不嫌麻煩,很鄭重地在扉頁分別寫下了“帶着思考讀書,帶着思考教書”的題詞。看着這兩行一絲不苟字眼,我深深感受到於老師的博學多才,幽默而又嚴謹,令人敬仰卻又容易接近的深厚涵養。

《教海漫記》根本就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學、心理學之類的教育書,由它的64個小標題就可以看出來,這完全是一本記錄平時教育教學中發生的“瑣事”的教育隨筆。當我讀完《露一手》和《忍耐、寬容》兩篇文章後,我的眼睛為之一亮,有一種終於找到中國的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的感覺。

合上書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在大師的心靈剖白麪前,我為自己多年來沾沾自喜的教育教學行為感到難堪,同時慶幸終於找到了這些年來自己一直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困惑——為什麼自己為了每個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傾注了滿腔熱忱,想盡了種種方法,最多隻能換來學生的敬畏,就是沒有辦法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是《教海漫記》如話家常般給我講述了教育的伊甸園,在我面前打開了一塊五彩繽紛的兒童教育的園地。它告訴我,只有做一個用童心行走的人,才能用雙手推開一扇扇通往未來的窗户,才能領略教育的快樂,才能做一個快樂的教師。

張斌的作文進步了,於老師沒有寫鼓勵的話,因為面對的`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二年級學生,於老師就在他的作文薄上畫了一隻翹起的大拇指,並在旁邊寫上一個加了拼音的“棒”。這正是國小生喜歡的表揚方式!

於老師給學生的批語多數是屬於表揚、鼓勵性質的,而且是針對文章本身的優點説的,但他常常不露痕跡地和學生在“心靈”上溝通,即使在指導寫作時,也不忘育人這個根本宗旨。蔡閩寫的《媽媽,您辛苦了》感人至深,於老師給的總批是:這篇文章你是蘸着愛與感激的淚水寫成的。

像這樣生動的實例比比皆是。和學生一起搞“急行軍”活動時,當班長大喊一聲“卧倒!有敵機!”時,於老師也會和學生一樣像模像樣地趴在路邊草叢裏,大氣不喘。嚇得旁邊路過的老大娘也跟着趴下,挎着的籃子扔出老遠,裏面的水果滾了一地。

不同的故事流淌着同一首歌,那是一曲愛的旋律。於永正老師瞭解兒童,理解兒童,信任兒童,尊重兒童。他在教育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提醒自己:假如我是個六七歲的孩子。他和孩子同唱、同跳、同樂、同悲……有感情的交流,有心靈的溝通,有動作的默契,有眼神的碰撞。他能敏鋭地發現孩子們的“閃光點”,懂得用最美的語言、最恰當的方式去激勵學生。50多歲的人了,依然童心未泯,在課堂上,他“裝貓扮狗”逗孩子們在樂中學;在課外,他讓孩子在玩中學會愛別人、學會做人……

説不完,道不盡書中可親可敬的於老師,掩上厚重的《教海漫記》,卻難以掩上我對於老師的敬佩,對於老師的尊重,於老師令我高山仰止!我想對於老師的景仰,最好的做法是效仿他,學習他!學習於老師的崇拜思考;學習於老師的“薰鍋屋”的犟勁兒;學習於老師時時刻刻包藏的一顆童心……

正如於老師給我這本書的題詞——帶着思考讀書,帶着思考教書。只要我帶着思考去學習,帶着思考去認真實踐了,我的收穫會越來越多,我的教師生涯會越來越精彩!

《教海漫記》讀後感4

最近我拜讀了於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感觸頗深,才知道名師的背後都有着非同一般的付出和代價,這也正印證了另一位優秀教師的話:名師是幹出來的,而不是培養出來的。

於老師是一個很崇拜思考的人,他思考如何走進孩子的生活,思考如何教育好孩子,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能力,從而提高孩子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能力。他的思考從未間斷過,因此他一直在進步着,功夫不負苦心人,經過不斷的探索和研究,於老師終於在思考中戰勝了自己,戰勝了他人,從一個“無知”的新老師,成為教育部在“跨世紀名師工程”中,向全國推出的首位名師,這就是思考所取得的成績。

不愧為名師,他的思想真的很有見地的。在教育篇中,於老師告訴我們要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朋友,要“蹲下來看學生”,學會傾聽孩子的心聲,體會孩子內心的感受,用心靈和孩子們溝通。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看世界,要知道在孩子們眼中,什麼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的確,孩子們的內心充滿着幻想,作為教師的我們一定要幫助孩子給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千萬不要讓孩子天真爛漫的聯想和想像在我們的搖籃中夭折。當然這一點説來容易,做起來就有相當的難度了,需要教師用很長時間、很多精力去體會,尋找教育的最佳方法。

教學篇是我感觸最深的`。通過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學會了許多有關教學的方法。我就其中的一個方面淺談一下自己的感受。

微笑教學。詩人説:微笑是陽光。教育心理學家説:微笑是活躍課堂氣氛的潤滑劑;老師帶着微笑出現在課堂上,就會在教與學之間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橋樑,就能讓學生在和藹親切的愉快的氣氛中喝下科學的乳漿。有人説:“於永正教學上的成功,多半歸功於他的微笑。”這並不是誇大其詞。於老師非常愛他的學生,很少對學生髮脾氣。在教學中於老師總是微笑着講課,微笑着引導,就連學生犯錯誤時也是用微笑來做提示。就這樣學生不再把老師當作局外人,而是當作好朋友在一起研究、探討問題。孩子們在這樣和諧的氛圍中沒有壓抑感,當然敢於思考,勇於創新,對語文學習自然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喜歡學了,願意學了,開始主動學了,那麼學習成績也就會有明顯提高了。所以微笑教學是我們每位教師都要學習的。

於老師提出在教學中要微笑,我想拓展一下,我們在教育學生時不妨也採用“微笑教育”。學生們還很小,在這個不諳世事的年齡段,學生們犯些小錯誤是避免不了的,我們要理解學生,我相信學生們也會理解老師的良苦用心。其實小孩子是很容易受感化的,當老師以一種微笑的姿態對待他們的錯誤時,孩子們好像迅速地長大了一樣,很誠懇地向老師承認錯誤。如果拿嚴厲的批評與這種批評方式作比較,效果就很明顯了。嚴厲的批評之後,從表面上看,學生低下了頭,也認了錯,內心如何呢?這種批評的背後隱藏着很大的隱患,即學生會對老師產生逆反心理,甚至會對這位老師所教的科目失去興趣。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學生在課堂上表現也就不再積極,成績自然而然也就下降了,那麼我們的教育教學也就失去了應有的效果。而相反,老師總是微笑着面對學生,包括微笑着對待他們的錯誤,學生們一定會被老師的包容所感動,一定會從內心深處感激老師,我覺得這就是一種教育教學中的“良性循環”。

當然,紙上談兵是再容易不過的了,如果落到實處可就難了。要知道這種笑不是硬從嘴角和皺紋裏擠出來的,不是硬裝出來的,微笑的背後需要有老師寬容的品格,善良的心地,寬廣的胸懷,豁達的氣度,開朗的性格,豐厚的知識,詼諧的談吐以及端正的教學思想做支柱。微笑不是別的,乃是老師的美德懿行,知識和能力的結晶。要達到這種境界,必須付出相當的代價和艱辛。

於老師在教育教學方面付出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那麼年輕一代的教育工作者也要以於老師為榜樣,努力完善自我,在微笑中教育孩子,在微笑中幫助孩子成人成才。

《教海漫記》讀後感5

再讀於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心情依然澎湃。平實的語言,詳實的案例,對於我們教學實踐的指導意義真的是太大了。尤其是於永正老師在教學篇《閲讀教學中寫的訓練藝術》一文中,讓我深切地感受到日常教學中也可以讓寫作指導無處不在。

於老師説他認準了一個理兒,就是朱作仁教授所説的:“現在語文教學存在着三少‘讀書少,思考少,寫的少’,尤其是寫幾乎沒有。學語文是培養聽説讀寫能力的,但這四者不是平起平坐的,以讀寫為主。因為學生進了學校就是學習規範的書面語言的,不讀不寫怎麼能行?古人的‘熟讀’,‘精思’,‘博覽’,‘多做’的經驗不能忘,要很好的繼承。我想也正是因為於永正老師心中堅持這一理念,才會多角度,全方位挖掘課文中可以讀寫結合的點,巧妙而有藝術地進行寫作指導。也正因為如此,才能使得學生“一課一得,得得相連”。得多了,連在一起,便會形成氣候,形成語文能力。這也正是我們語文教學的初心和歸宿。

在本文中,於永正老師告訴我們,閲讀教學中寫的訓練,不遊離於課文之外,使它成為閲讀教學中的一個有機的組成部分,這種新穎巧妙的設計是藝術性的體現;為課文續寫結尾,昇華主題是藝術性的體現;適時補寫,豐富學生的語言實踐是藝術性的體現;造段訓練利用學生模仿的天性進行寫作能力遷移是藝術性的體現;巧用文本,化單向為雙向的話別訓練也是藝術性的體現。雖然於老師羅列的.課例只有5個,但我們確實能真切地感受到它的別具匠心,他每節課都是這樣做的。就像中央教科所著名小語教學專家張田若先生在看了於永正老師《再見了,親人》一課中所設計的“分別以大娘,和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寫一段向志願軍告別的話”這個寫作訓練的實錄後所做的評析中所説的那樣:“我早就説過,閲讀教學要把寫‘擠’進去。於老師在閲讀教學中不但擠進去了,而且擠得很巧。語文教學一定要解決寫的少的問題,讓寫佔有一席之地。”

文中的5個案例讓我覺得堪稱叫絕的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教學設計中,對於依託“飽經風霜”這個詞所進行的外貌描寫訓練。於老師在學生讀的很熟,對課文中這位冒嚴寒,頂酷暑,一年到頭在馬路上奔波的車伕已經十分了解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想象他的飽經風霜的臉會是一張什麼樣的臉呢?請學生寫下來。學生的作品對車伕的外貌描寫可以説是細膩而又富有情感。聽課的老師有的説:“這個寫的訓練設計得很巧,它一舉兩得,第一,檢查了學生是否讀懂了課文;第二,練習了寫人物外貌。”還有的老師説:“這個寫的訓練化抽象為形象化的過程,既是想象的過程,又是思維訓練的過程。”蘇教版國小語文教材主編張慶老師説:“從教育心理學這個角度講,它有新穎性。教學內容的新穎性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而給我最大的衝擊則是:如此一個簡簡單單的詞語,就有針對性的進行了一次人物外貌描寫的訓練。我們每天和學生一起親歷的每一篇課文不都是由這樣一個又一個詞語組成的嗎?套用羅丹的一句名言: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那就是:寫作指導訓練點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閲讀教學,不是缺少寫作指導訓練點,而是缺少發現。

對照於永正老師的文章,反思自己的教學,不僅為之前教學中錯失了一個個契機而懊悔。也只有在今後的教學中增強寫作指導的訓練意識,能夠敏感的發現並捕捉到這些訓練點,用心去設計來全力彌補了。不得不説,學習永遠在路上,提升,始終在課堂。於永正老師的《教海漫記》篇篇經典,常讀常新,今天再一次隆重推薦給您。願我們一起捧起他,閲讀,反思,實踐,為自己的華麗轉身不斷積澱;為學生的素養提升努力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