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7篇

讀後感 閲讀(2.03W)

當仔細品讀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可是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7篇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 篇1

近日,為了不虛度光陰,我制定了一個讀書計劃,要求自己在工作之餘,每天抽出1個小時讀讀書,一則增長知識,二則修心養性。《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實施這一計劃我看的第一本書。這本書已經買了很長一段時間了,一直壓在案底。雖然翻過幾次,但沒有一次真正完整地看完,真有些慚愧。靜下心來細讀此書,深為彼得·德魯克先生淵博的知識和豐富的實戰經驗所折服,悔恨自己不早日拜讀其書。感歎之餘,也有幾點感想。

一、管理是一項複雜的工作

管理之難,一則在於人之複雜。俗語説:人心隔肚皮。這話一點不假。人雖然有很多共性的地方,但不同的地方也很多,每個人的想法不一樣,不同地區的人性格脾氣也不一樣,因此,管理方式方法不能一成不變照搬,應該因人而異,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這樣才能取得實效。二則在於變化預測之難。管理既是對人的管理,也是對事的安排及調處。管理中除了要應付大量的日常性工作外,也必須要處理很多突發性的非常規事件。這些突發性事件有些將直接關係到組織的生死存亡。而對這些,管理者是無法預測的。三則在於執行之難。管理者的所有部署和決策都需要有人去執行,而執行者是否能領會決策意圖,領會意圖後是否能始終貫徹如一,都將直接影響到管理者的管理效果。也就是説,執行者的素質對管理產生很大影響。我們也許會問,管理者不是可以安排高素質的人執行,將不稱職的執行者開除嗎?理論上是的,但實際上,在人情維繫、關係為王的社會裏,開除不稱職的人有時候並不容易。特別是在政府機關,公務員目前仍然是隻進不出,而人員編制又控制的非常緊,管理者往往對執行者的素質束手無策,只能將就用之,盡力而為。這種情況下,管理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二、有效地管理取決於有效地決策

管理者的任務很多,但説到底,決策是管理者至關重要的一項任務。管理者日常要處理的事物紛繁複雜,事務性常規性的佔大多數,往往佔用了管理者大量的時間。但是,時間花費的多少並不與事務的重要性成正比。於管理者而言,決策是管理者最獨有的一項職責,始終都是最重要的。

那麼,如何才能做出正確的決策呢?彼得·德魯克先生在書中給出了答案。第一,決策往往不是從蒐集事實開始的,而是從管理者的個人見解開始的。也就是説,決策的過程就是管理者個人的見解經過反覆討論、論證後,上升為組織戰略的過程。這個很有意思,與我們平時所主張的決策時要先收集大量材料和事實,然後對這些資料和事實進行科學分析論證,最後得出決策方案的思路完全不同,但卻非常符合事實。實際上,生活的經驗告訴我們,決策就是個人意志轉化為集體一直的過程。當然,管理者的個人見解、個人意志並不是突發奇想的,而是在他日常的管理實踐中逐漸形成和強化的,是總結大量事實經驗後的見解,是管理者經驗和智慧的結晶。

第二,好的決策應以相沖突的意見為基礎,除非有不同的見解,否則就不可能有決策。這也就是説,決策不是“一言堂”,而是經過反覆討論、論證的集體智慧的結晶。鼓勵提出不同意見、進行反覆討論有利於從不同的角度審視決策的可行性,發現決策方案中可能出現的不可預見因素;有利於讓參與決策的人全面瞭解決策意圖,從而使決策在執行的時候更加順暢;有利於形成備選的決策方案,在決策無法執行時迅速採取應對措施。

第三,好的決策需要合適的時機。決策時需要判斷時機的`,同一決策方案在不同的時候提出來,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效果。正因如此,決策必須非常謹慎。在進行決策時,我們要問清楚:是否真的需要一項決策,保持現狀,會有什麼後果?如果答案是不會有變化,那麼決策就沒必要了。

第四,決策的執行不能中途而廢。決策執行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各種阻礙因素,但只要行動了,就要不折不繞地執行下去,切忌中途而廢。一方面,半途而廢將使前期所付出的一切化為烏有;另一方面,半途而廢將直接影響到管理者的威信。

三、有效地管理者是可以學會的

彼得·德魯克先生告訴我們,有效地管理者不是天生的,不是遙不可及的,而是可以學會的。那麼怎麼學呢?第一步,做好實際記錄,瞭解世界花在什麼地方,並作出相應的調整,以消除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從而將時間更多地用於決策上。第二步,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多想自己能為組織做些什麼,心繫組織,主動承擔起責任,而不是單純地執行命令。第三步,充分發揮人的長處,寬容別人的缺點。生活中我們常説要用人之長,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但真正實施起來卻不容易,因為我們往往忽視了“容人之短”的重要性。人有所長、必有所短,這是規律。而且,短處往往比長處更引人注意,更容易讓人產生刻板印象,看不到長處。這樣的情況生活中比比皆是,所謂的“用人之長”也就大打折扣。為此,要“用人之長”必須“容人之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人盡其才。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 篇2

看完書,想的最多的就是成果,貢獻,在一個組織裏面創造價值,有成就感,是可以忘卻時間線,甚至是可以忘掉身體上的疼痛,還能激發出個人的潛能力,狀態極佳,但是在企業裏面極少有人能尋找到這種狀態,這就是德魯克講的用人之所長。如果能做到愛一行,幹一行,是最佳狀態,做不到的話,那就讓自己更加職業化的幹好當下正在做的事。

談到需要進行自我管理,個人理解其實還是沒找到自己的G點,還是需要通過對抗人性來拿成果,人性都是偏懶惰的,畢業之後在大公司被訓練過的人在職場上做事還是很職業化的,這個其實還是蠻關鍵的,大公司講求協作,有即定的流程與制度,也有契約協定,德魯克開篇講到,管理者就應當按時做完該做的事,這個其實是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是在剛接觸職場的時候,通過大平台,強協同,流程約定能夠被訓練出來的,反觀沒有被訓練過的人,其實就會很痛苦,尤其這兩類人在一起協作的時候,會更累,更多產生的其實是內部的管理成本,德魯克講到了有效性,一個人的才能,只有通過有條理,有系統的工作,才有可能產生效益,這其實也是組織能力的一種體現。

再舉一個簡單的事例,職業化的工作習慣,會讓整個組織工作效率提升,比如説會議紀要,其實是一個很簡單的事,但是優秀的職業同事,會把參會人,會議主題,關鍵事項,會後TODO,以及deadline,開完會全部理出來了,會中有要點,會後有任務,有責任人及時間點,非常清晰,之前也看過一些同事發的會議紀要,基本上就是幹條條的羅列,一些重不重要的事情都一股腦兒的記上了,會後也沒有發出來,同樣兩個人職業化的工作習慣與非職業化的工作習慣,其實對於組織的效率影響是很大的。當然現在都有對應的工具來支持,都格式化了,模板化了。

上面舉的這個例子,其實就是一種職業習慣,德魯克也在第八章提到管理者的自我提高往往要比卓有成效的訓練更為重要,管理者必須增進知識與技巧,必須養成各種新的工作習慣,同時也必須放棄舊的工作習慣。之前是沒有看行研報告的習慣的,後來進行刻意練習,早上8點半到9點必須讀完一份行研報告,連續了一段時間,發現變成了一種工作習慣,即可以通過讀報告增加行業瞭解,也可以更加有效的利用早上上班前的時間。職業習慣是一門技能,需要訓練,需要自我提升,這也是提升組織效率最關鍵的基本盤。

今天與一家創業公司的CEO池總溝通他的創業史,創業初期,創始團隊籌到資金,開始考慮做什麼產品的時候,他比較喜歡釣魚,有一次在老家釣魚的時候,看着水流,他就在想到底是水在動,還是人在動,就聯想到了做企業,最重要的其實就是現金流,如果一家公司沒有現金流流入是有問題的,基於這個假設,他就給團隊提出了方向與要求,必須要賺錢,要有實實在在的現流金,然後他們就開始各種談單子,去做落地嘗試,果然在第一個月就談了120多萬了單子進賬,幾個人夠發一段時間工資,這個時候就可以開始招人,設計產品,他其實在企業初期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決策,就是要有現金流,後來他回想,如果沒有及時做這個決策,可能自己籌的錢花到了一半還沒有現金流,就進退兩難了,當然這中間排除基於資本操作的因素。其實德魯克講的第六章與第七章關於決策這塊兒,決策是基於個人見解的假設,再找事實,進行論證,定標準,其實池總那一個月在產品沒有做出來的情況下,全員去談客户做單子,而後堅定這個方向,這個其實就是一個有效的決策的過程。

最近看了第二章之後,刻意觀察了一下自己一天的時間應用,早上處理了兩個容易做的事,開了兩個小會,接了兩個客户的電話,一早上就沒了,下午被動參加了兩個部門的會議,主持會議的同學不夠職業化,造成了大量的討論,開完會基本上已經5點多了,一天就這樣完了,德魯克在第五章要事優先裏面講到,人人都在為昨天的任務而忙碌,確實一天時間都在處理因為過去決策不夠有效而造成的後續問題,後續問題的處理又嚴重影響着未來計劃的落地節奏,每天都很忙,觀察到這個現象之後,就開始調整時間,早上9點到11點之間不接客,也不看釘釘,堅持只做一件事,挑自己覺得最難辦的,尤其內心想着晚上回去做的事,放在早上這個整塊兒時間來做,發現效率確實不一樣,思考也有深度,產出也明顯,由於最難的那件事已經在早上幹了,下午的工作狀態就很不一樣,效率也會更高,所以每天需要留出整塊兒的時間去幹要事,要事優先,要事又來自於自己或者是上級管理者做的有效決策,通過自身的職業習慣,幹好要事,在上級有效決策對的情況下,一定又會產生成果,形成個人對組織的貢獻,這就是一個非常良性的循環,個人和組織也能夠卓有成效。

每一個小事開始乾的時候,就把它幹完,避免併發幹很多事,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中午我需要去打印一份文件,原本以為這就是一件小事,根本不費時間,3分鐘都不用就搞定了,但是打印出來因為排版格式不對,折騰排版用了20多分鐘,才把這個小事給關閉了,當一天中這種小事特別多的時候,很多事都只幹了一半,堆在一起,沒有及時close掉,就會導致效率低下,晚上加班,情緒焦慮,產出不明顯,一直再為過去趕工,肯定也不會有成果。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共只有一百多頁,講了一個正循環,在管理者做好一個有效決策的前提下,將要事分配給團隊能力模型與之匹配的同學,通過整塊兒的時間基於優秀的職業習慣按時,有條理的,系統性地完成,最終拿到成果,形成個人對組織的貢獻。每一個環節都是需要持續不斷的利用互聯網工具進行工作過程的迭代與創新,使得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更加有效,成果更明顯。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 篇3

彼得德魯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這本書,仿如良師益友,雖然面對的是不同的事實,卻能從不同的角度説出你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理念,常有茅塞頓開之感。

書中重點闡述了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管理者的五項要素,包括:有效的善用有限的時間,重視工作的貢獻,善於利用各人的長處,集中精力於重要領域,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善用時間、關注結果、善用人才、要事第一、有效決策”此五項説起來容易,落實到具體問題中,無不關係到個人的認知、領悟、溝通、總體掌控能力。對於管理者而言,有效決策應該是至關重要的,修煉有效的決策能力,必須掌握足夠的信息、規則、文化。

德魯克指出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般具有以下六個特徵:第一、重視目標和績效,只做正確的事情。第二、一次只做一件事情,並只做最重要的事情。第三、作為一名知識工作者,知道自己所能做出的貢獻在於:創造新思想、遠景和理念;他的原則是:我能做那些貢獻?第四、在選用管理者時,要注重出色的績效和正直的品格。第五、要知道增進溝通的重要性,但要有選擇性地蒐集所需要的信息。第六、只做有效的決策。

怎樣才能做一個好的管理者,養成好的管理習慣呢?通過學習感受到,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須養成五個好習慣:

第一、有效的管理者知道如何掌握自己的時間。

他們會系統的工作,善用這些有限的可控制的時間。時間管理非常重要,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合理分配自己的時間很重要,決定了個人的成效。

第二、有效的管理者重視對外界的貢獻。

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將自己的工作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常自問:“對我服務的機構,在績效和成果上,我能有什麼貢獻?”永遠強調的是責任。大多數人都做不到這一點。我們重視勤奮,但忽略成果。對於重視對外界貢獻的人來説,他們能為適應新職位而變,能適應不同的價值觀承諾而變。重視貢獻的人,因為都有把工作幹得更好的心理動力,會讓別人充分了解自己,也總想了解別人需要什麼,發現了什麼以及理解了什麼,因此會重視互相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發展以及培養他人,不為組織的內部所惑,跳出組織之外,視線從“內部事務、內部工作、內部關係”轉移到“外部世界”——組織的成果,從而達到組織的真正目的。

第三、有效的管理者善於利用長處,包括自己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同事的長處,下屬的長處。

“見人之所長以及用人之所長”管理者要善於抓住有利形勢,做他們想做的事。這就要求個人要知己知彼,古人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充分溝通,瞭解自己,瞭解他人,善於利用不同的人的優點,共同完成任務。

第四、有效的管理者要集中精力於少數重要的領域。

在這少數重要的領域中,如果能有優秀的績效就可以產生卓越的成果。按照工作的輕重緩急設定優先次序,而且堅守優先次序,把握要事第一的原則。重要的事情先做,不重要的事情放一放,否則反倒一事無成。管理者專心一志,第一項原則是擺脱已經不再有價值的過去。人遭遇了重大的失敗,改正並不太難,他們能檢討自己。可是昨天的失敗和成功,卻能留下無盡的影響,遠遠超出其有效期。所以有效管理者必須經常檢討他們和同事的工作計劃,要經常問:“如果我們還沒有進行這項工作,現在我該不該開始這項工作?”如果不是非辦不可,他們就會放棄這項工作,或者將它擱置起來。至少他們不會再將資源投入到不再產生價值的過去。而對於已經投入的最佳資源,尤其是非常匱乏的人力資源,他們會立即抽調出來,轉而投入未來的新機會。推陳才能出新,這是放之四海皆準的`原則。其次是先後次序的考慮。

第五、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決策是一種判斷,是若干方案中的選擇。所謂選擇,通常不是“是”與“非”間的選擇,最多隻是“大概是對的”與“也許是錯的”之間的選擇。他們知道有效的決策事關處事的條例和秩序問題,也就是如何按正確的次序採取正確的步驟。他們知道一項有效的決策,總是在不同意見討論的基礎上做出判斷,它決不會是一致意見的產物。他們知道快速的決策多為錯誤的決策,真正不可或缺的決策數量並不多,但一定是根本決策。他們需要的是正確的戰略,而不是令人眼花繚亂的戰術。彼得通過研究發現做重大決策的人,往往具有相同的特性:他們解決問題,都着眼於最高層次的觀念性認識。他們先透徹的思考該決定的是什麼,然後研究制定決定的原則。換句話來説,他們的決策,並不是為了適應當時的臨時需要,而是戰略性考慮。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 篇4

在企業經營與發展的過程中,站在企業最高管理者的立場上,都希望每一個企業的管理人員都不僅僅是優秀而是更為卓越!

大多數情況下,中高層管理人員一直會陷入一個怪循環:每天的瑣事,常常習慣性的優先處理自己喜歡的事物,把自己不擅長的工作放在最後處理甚至忽略掉,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浪費過多的時間,在決策上的失誤不斷以及各種各樣的煩惱讓管理者們頭疼不已,也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其實很簡單,這些管理者並不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什麼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智力、想象力及知識,都是重要的資源。但是,資源本身是有一定侷限性的,只有通過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將這些資源轉化為成果。對於體力勞動而言,他的效率是"把事情做對",而對現在大多管理者來説,需要的是"做對的事情"的能力,這就是管理者的"卓有成效"。

管理者的成效是決定一個企業成效的關鍵因素,並不是只有高級管理人員才是管理者,所有負責行動和決策的人都是管理者。在企業中,我們每一個人也都是管理者對自我的管理。

管理者的定義是:在一個現代的組織裏,如果一位知識工作者能夠憑藉其職位和知識,對該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因而能實質地影響該組織的經營能力及達成的成果,那麼他就是一位管理者。

每一個管理者都要面對的現實是,一方面要求他們具有有效性,一方面又使他們很難達到有效性。

首先,一方面管理者的時間只屬於別人,而不屬於自己。

一個管理者,我們簡直可以説他是"公司的囚徒",每一個人都可以隨時來找他。比如,當他正在思考公司下一步推廣計劃的時候,電話響了,來電話的可能是公司最大的客户,也許是政府的一位要員,也許是他的上司,他不可能不接電話,於是半小時就過去了。

再者,管理者往往被迫於"日常運作",除非他們敢於採取行動來改變周圍的一切。管理者本身處於一個"組織"之中,受到組織的侷限。

其實不難理解,如果管理者被迎面而來的一連串事務所左右,那他不久就會疲於應付。也許他具有了不起的才幹,足以應付得了,但實際上他卻是在浪費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把原本可能達成的更有效工作方式和目標給撇開了。

要想提高管理者的績效和成就,使工作達到令人滿意的程度,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提高有效性。

1.掌握自己的時間

時間永遠是最短缺的,有效的管理者,如果要管理自己的時間,首先應該瞭解自己的時間實際上是怎麼耗用的。管理者通過記錄時間找出什麼事情根本不必做;時間記錄上哪些活動可以由別人代為參加而又不影響效果;有哪些事情是管理者自己可以控制消除的。

進而進行時間管理,將由於人員過多、會議過多、應酬過多等造成的時間浪費因素消除。從而能得到整塊時間來處理事情。因為人需要連續的、不被打斷的時間來做重要的事情或決策。

最後再統一安排可供支配的時間。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們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他們所能控制的時間非常有限,會有系統地工作,來善用這有限的時間。

2.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管理者如果不自問"我可以做出什麼貢獻",他在工作中就不會有遠大的目標,甚至會把目標搞錯而且特別容易對"貢獻"一詞有狹義的理解。

有效的管理者重視對外界的貢獻。他們並非為工作而工作,而是為成果而工作。他們不會一接到工作就一頭鑽進去,更不會一開始就研究工作的技術和手段。他們會首先自問:"別人期望我做出什麼成果",然後再調整自己的工作方向。

3.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有效的管理者善於利用人的長處,包括自己的長處、上司的長處、同事的長處和下屬的長處。

有效的管理者擇人任事和升遷,都以一個人能做什麼為基礎。所以他的用人決策,不在於如何克服人的短處,而在於如何發揮人的長處。

不管是誰,如果他在任用一個人時,只想避免短處,那他所領導的組織最終必然是平平庸庸的。所謂"樣樣精通",實際上可能是一無是處。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知道在用人之所長的同時,必須容忍人之所短。

4.要事優先

卓有成效如果有什麼祕訣的話,那就是善於集中精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總是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先做。

有效的管理者集中精力於少數重要的領域,在這少數重要的領域中,如果能有優秀的績效就可以產生卓越的成果。他們會按照工作的輕重緩急設定優先次序,而且堅守優先次序。他們知道:要事第一。重要的事先做,不重要的事放一放。

5.有效決策

最後,有效的管理者必須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決策是一種判斷,是若干項方案中的選擇。所謂選擇,常常不是"是"與"非"之間的選擇,最多隻是"大概是對的"和"也許是錯的"之間的選擇。而絕大多數的選擇,都是任何一項方案均不一定優於其他方案時的選擇。

我們通常所做的決策,大部分都介於必須做決策與可以不做決策這兩者之間,我們必須善於做有效的決策。

5個基本要素。

1.掌握自己的時間;

2.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

3.充分發揮人的長處;

4.要事優先;

5.有效決策。

管理者的成效是決定一個企業成效的關鍵因素。當然,並不只有高級管理人員才是管理者。所有負責行動和決策的人,都應該像管理員一樣工作和思考,成為一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 篇5

通過閲讀董事長筆記,看到筆記中推薦有彼得·德魯克的管理類書籍,於是再次拜讀彼得·德魯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讓我受益匪淺,經典之所以經典,在於歷久彌新,在於經歷多年後,依然有鮮活的思維,敏鋭的觀點,到現在依然切合實際。現根據書中內容,結合個人工作實踐,作為“一千個哈姆雷特”之一,分享如何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工作者。

一、思維方式

(一)做事意義。“如果做一件事,只是為了做這件事情,而不是因為做這件事情而得到某種結果或目的,那這件事情通常就是沒有意義的”。工作的意義,關鍵在於真實意義,而不是口頭意義,所做的各項工作都為想達到的結果而努力,卻不應該浮於表面,做些不能產生實際效果的“樣子”工程。

(二)工作成效。我們所做的工作分為有效工作與無效工作,有效的工作帶有產出,能為企業帶來經營利潤、員工能力提升等。無效的工作即是沒有意義,只是為做這件事而做這件事,也許只是讓企業或領導看到部門在“忙”,但卻沒有實際產出,大到一個企業,中到一個部門,小到一個員工。

(三)尊重員工。在工作中,應該尊重每個員工的獨特性,員工應堅持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利用員工獨特並且與眾不同的個人思維組合創造成優秀個人及組成優秀團隊,搭建較高競爭力的企業競爭力。在該書中有提到“如果我有兒子或女兒,我願意讓他在他的指導下工作嗎”的思考思維。員工作為企業價值的創造着,出賣的是自己的時間、體力、智慧等,絕大多數員工都可以通過訓練成為人才、幹才、將才,而不是訓練成為“奴才”。

二、產出與貢獻

(一)時間所屬。工作中要找出什麼事根本不必做,這些事做了也完全是浪費時間,完全沒有產出及無助於成功。同時,關於時間的歸屬,應該是管理者的時間更多的屬於企業員工,不應該是企業員工的時間過多屬於管理者,因為員工往往是一線價值創造者,使用員工過多時間,就是減少企業價值創造。當然,一個企業並不缺少打着為企業發展的旗號,不斷消耗一線員工的人力資源而為個人的“專斷獨行”買單的情況。

(二)價值體現及激勵措施。在貢獻方面,應該計劃、組織、整合激勵和考核制度,以此具體體現員工價值和應做貢獻。用數據量化的方式,體現員工為企業帶來了多少可以量化的收益,反之,帶來了多少成本負擔,一是工資成本,二是工資成本以外帶來的資源損耗,如人力損耗。一個人有效的工作者,應以貢獻為目標,並讓其產品為別人所用。

(三)實際產出。“衡量知識工作應該用結果和最後產出,而不是看規模和管理工作的繁簡及加班程度”,所以所謂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是應該被唾棄的。同時,如果單純的只為自己“謀利”、“裝樣子”,且沒有任何產出,同時消耗企業經濟資源、人力資源及其他資源,那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應該儘快斬掉或換人。

三、創新與實踐

(一)推陳才能出新。一項產品,如果做的不好,不一定是宣傳和營銷做得不好,而是產品本身有問題,解決產品本身問題是關鍵,而不是繼續用大力氣向外推送。以將來作為對手。我們的目標應該是搶佔市場,把當前的和未來的所有優質客户涵蓋在“偶遇”範圍內。在一定層度上來説,創新一項產品應該是針對當前非我行客户羣體,滿足其需求,以帶來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及其他收入為目的。

(二)結果與效率。管理者不應該只考慮結果,還應該考慮整體的效率提升以及實際質量,在拿不準的情況下,更應該調研考察,同時小範圍的試點,而不應該在不成熟不瞭解的情況下推出去,然後打回來,再修改,讓整個企業來買單,充分體現效率簡歷在“對的事情”上。

(三)戰略的意義。創新的'目的就在於讓企業遠離競爭,創新不一定是要做得更好,而是在強化理論及發展實踐的基礎上,在學習和工作中,創造一件非常有價值的作品。

四、問題的解決方式

(一)處理的問題。在問題處理上,應該先分析問題,確定問題的真實存在,而不是用華麗的語言列舉普遍性及共性問題,應是根據實際情況解決問題。如果同一個問題或危機反覆出現,往往是疏忽和懶散造成的。同時在處理問題或做決策時,可以儘可能多的進行討論,根據不同的意見,讓事件的錯誤點得到更充分的暴露。

(二)效率的實質。所謂效率可以説是“把事情做對”而不是去做“對的事情”的能力,效率的提升通常是需要在“對的事情”的前提下。“對的事情”即代表工作的有效性,如果工作缺少有效性,那麼工作就缺少熱情與意義。

(三)問題的解決。工作中應找出由於缺乏制度和遠見而產生時間的因素,和另一本書籍《精進》一書中提到的,當前所做的事情,對2年後是否有意義,如果縮短時間到2個月或三個月後是否有意義,同時“問題”是否得到解決和處理。當然,有效的決策不會因為自己的優柔寡斷及反覆而浪費別人的時間。

作為一名普通人,我時刻會捫心自問:一個平凡人,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業?答案是肯定的,也是必須的!書中提到的,卓有成效可以學會嗎?如書中所説,我相信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同時,要成為一名卓有成效的工作者,需要我們從思維上進行轉變,在工作中注重產出與貢獻,在競爭中學會創新與實踐,在發展中學會解決問題。同時,每一位知識工作者其實都是管理者,即使他沒有所謂的職權,只要他能為組織做出突出的貢獻,都應值得我們敬佩!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 篇6

作者在書本最後做了極好的自我總結,書本討論的內容以兩項為前提:一是管理者的工作必須卓有成效;二是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

人們聘用管理者,就是希望他的工作卓有成效。管理者必須在他的組織裏開展有效的工作,否則對不起他的組織。那麼為了變得卓有成效,管理者該做什麼呢?書本以這個問題為內容主體進行了自己的思考闡述。

1、了變得卓有成效,管理者該做什麼

為了變得卓有成效,第一步要做的是記錄分析時間:認識清楚自己的時間用在什麼地方是管理者變得卓有成效的起點,認識之後他們會管理自己的時間,減少非生產性工作所佔用的時間,最後再將“可自由利用”的時間,由零星而集中成大塊連續性的時段,用於攻克難關,持續創新。

第二步要做的是管理者應該將眼光集中在貢獻上,管理者對公司的承諾是自己必須要知道自己能為組織貢獻什麼。因為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為其本身專長所限,不為其本身的技術所限,不為其本身部門所限,才能看到整體的績效,同時才能使他更加重視外部世界,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會考慮自己的技能,專長,作用以及所屬的單位與整個組織及組織目標的關係。只有這樣,它才會凡事想到顧客、服務對象和病人等。

第三步要做的是充分發揮人的長處,這是管理者在價值觀上的體現,是一種行為的態度問題,是對人的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有效的'管理者懂得利用長處,包括自己,上司,下屬,同事等,不會把工作建立在這些人的短處上,只有這樣才能使個人目標與組織需要相融合,使個人能力與組織成果相融合,也能使個人成就與組織機會相融合。

第四步要做的是要事優先,將自己的精力集中在少數重要的領域,及時擺脱無效的昨天,多為未來有效的事情做思考,做選擇。

第五步關於決策,管理者如何做出合理的決策與行動。書本並沒有介紹具體的提出有效的決策的步驟,但是書本提供了一些明確的標準與要素,比如管理者應該釐清問題的“例行公事”性質,找出問題的邊界條件,堅持正確而不折中,化決策為行動並建立合理的反饋機制等等。通過一系列標準,儘量使決策變得更有效。

2、如何讓“讀書”這件事變得卓有成效

書本里介紹到管理者的定義是一位知識工作者能夠憑藉其職位和知識,對該組織負有貢獻的責任,能實質地影響組織的經營能力與成果,那他就是一個管理者。以這個標準看,在我涉及的一些公司中,每個人都是企業的管理者,他們的日常的有效性,能主動被動地影響到組織的成果。同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自己的人生能否走得更高更遠,也與自己日常工作的有效性,決策的有效性息息相關。因此,我自己的“讀書”要想變得更加有效,也有必要進行了一番分析,決定拋棄一些有害的決策,堅持一些正確的決策。

第一步,記錄和分析自己的讀書時間,我粗淺地將自己的讀書時間分為四種時間,在我認為應該讀書的時間裏,第一種:每日或者每週的固定的半小時至數小時不等的讀書時間;第二種:在乘地鐵時,乘火車時,乘出租車時,空閒的10分鐘,半小時甚至數個小時的讀書時間;第三種,寫讀後感時,3—5小時持續的思考與讀書時間;第四種,在本該讀有益的書的時候,選擇了讀爽文。

分析一下,這樣子的讀書時間分配,現在的我出現了幾個問題:1、沒有堅持每日或者每週的固定讀書時間,只是想到了就讀一下;2、將閲讀益書的時間用於閲讀爽文了;因此,這麼看來我需要給自己一個固定的目標,每週閲讀五小時以上,每個月出一本書的讀後感,同時強迫自己不去看爽文,必須看益書,這樣下來能基本保證閲讀的時間和成果。

第二步,關注於貢獻,不能做應付式的閲讀。這一步需要自己思考,自己是為了什麼而讀書,希望產出什麼成果。肉眼可見的成果已經寫在上面了,但是在閲讀質量,書評讀後感質量上面也必須要有標準,否則就只是注重於形式,而不是注重於讀書最後能帶來的貢獻,因為應付式的閲讀與花心思的閲讀的收穫是完全不一樣的。

第三步,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關於閲讀,自己能發揮的長處不多,有一點我現在已經默認是自己的長處了,那就是朋友之間很少有人花時間精力在固定的閲讀上面,或者説顯式可見的比較少,因此我心理上有優勢,這是我的目前的一個長處之一,需要保持。其他的,我對於這種能佔據信息不對稱的優勢的事件有強烈的進取心,也就是説如果我知道閲讀能得到信息不對稱的優勢,我會自己不自覺地,主動地去閲讀。這也是我的長處之一,可以通過有效地選擇閲讀的書籍來讓自己能更加主動的學習。

第四步,要事優先。要事優先也就是説要選擇一些事情優後,書本告知了我們一些優後選擇的標準。這一步的衡量是在讀書的外部,關於自己的行為的選擇,有時候會因為一些緊急事件讓自己面對是否要堅持閲讀與讀後感的書寫的選擇,比如想着這個月是不是可以先放一放不閲讀。通過這一步,我想自己的回答是不會,理由很簡單,書裏的標準,重未來不重過去,不能只看到困難,不求安全與方便,不能優後。

第五步,關於決策,最近自己關於閲讀的一個決策,是暫停讀後感向票圈的發放,因為票圈的發放只能收到很少的反饋,同時會給自己一種錯覺,自己好像學到了很多,這種感覺不踏實。也就是説這種不踏實的感覺變成了一個經常性事件,而且閲讀的邊界條件是自己希望確實學有所獲,基於此我做了這個決策,但是也有後果,後果就是反饋幾乎為零了。

總的來説,通過書本的思考框架,我確立了自己的閲讀時間,期望的貢獻,自己的長處,確立了不優後的原則,做了一個決策,讓自己的閲讀正變地卓有成效。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讀後感 篇7

近日,閲讀了德魯克的經典著作之一《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此書雖然寫於1966年,但是其基本的理論和思想,在四十多年後,仍然影響着許多現代的管理者,在企業經營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 日記

本書圍繞着“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是卓有成效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的核心觀點,分為八章展開。第一章主要論述了管理者為什麼要卓有成效及先關問題,二到七章則針對如何實現卓有成效的五點要求分別進行了詳細的論述,最後一章回扣主題。整部著述結構清楚,層次分明,使人一目瞭然。雖然,書中有些專業的內容我並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讀過此書,仍然使我受益匪淺。在我看來,書中的許多觀點並不僅僅適用於管理者,對我們日常的生活及學習也有着許多的幫助。

一直以來,我在很大程度上認為管理是需要天分的,而書本的知識更多的是紙上談兵,無法真正的在真實的管理中發揮作用。但是《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書卻改變了我的想法。德魯克講到“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就是‘做好該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而“一個人的有效性,與他的智力、想象力或知識之間,幾乎沒有太大的關聯。有才能的人往往最為無效,因為他們沒有認識到才能本身並不是成果。”這些論述,激發了我學習管理的動力,並瞭解到有效性才是管理者所應追求的目的。

同樣令我改觀的還有德魯克對管理者範圍的限定。在書中作者將管理者的範疇擴大到了更寬的領域,不僅僅是企業,政府,軍隊,醫院也都需要管理。而管理者也並不都是經理人,而是泛指知識工作者、經理人員和專業人員。他們可以下屬眾多,也可以沒有下屬,可以職位崇高,也可以職位低微,但是他們必須有一個共通點,就是要在工作中作影響整體績效和成果的決策。這一概念的提出,改變了人們對管理者的傳統理解,在我看來,在一定程度上,日常生活的我們也都是一位管理者,因為我們許多時候要為自己的未來決策,因此,無論是為了將來踏上工作崗位,或者僅僅是為自己的現實生活,我們都應學會使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

針對如何卓有成效,德魯克先生提出了五點要求,分別是掌握時間、講求貢獻、發揮人的長處、要事優先及有效的決策。而這五點,必須成為管理者思想上的習慣。換言之,“有效性是一種後天的習慣,是一種綜合的實踐。”而“既然是一種習慣,便是可以學會的”。管理者要學會這種習慣,必須經過訓練。“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這些訓練,則無論他有多大的智慧、多大的努力、多大的想象力和多豐富的知識,也必是一位缺乏有效性的管理者。”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就應該努力的去接受訓練,培養使自己有效的習慣。

儘管德魯克先生的五點要求,部分內容我還無法會意,而且對於並未踏上工作崗位的我們來説,實踐起來有些困難。但是他對時間、發揮人的.長處等方面的論述,仍然給了我很多啟示。

首先是在時間方面,德魯克先生強調了管理者的時間總是被一些並不重要的事情佔據,而且職位越高,時間被佔用的比例就越大,因此,管理者應該學會管理時間,用有限的時間創造更多的成果。他在時間上的論述對我啟發很大,因為雖然身為一名學生,我同樣也有感到時間不足的經歷。而且很多時候,原本感覺時間充分,但依然不能完成預定的計劃。對此,我認為德魯克先生的解決方法是值得借鑑的。他告訴我們,首先應該進行時間的記錄,認識自己的時間究竟用在哪些事情之上,從而針對性的避免不必要的時間浪費,其次,要進行系統的時間管理。德魯克先生特別強調了要整塊的運用時間,多數情況下,一些事情需要連續的時間才能完成,例如寫一份計劃書,連續的3個小時可以完成,但如果分成6個30分鐘,則可能毫無進展,我便常常範此類的錯誤,經常把幾件事情一起來做,一件事情沒完成又去進行另一項工作,而結果往往是浪費了大量的時間。相信,如果可以如德魯克先生所講,整塊的運用時間,我的效率可以提高很多。

另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德魯克先生對發揮人長處觀點的論述。他講到“充分發揮人的長處,才是組織存在的唯一目的。”因為“世界上沒有真正全能的人”我們要做的是充分的發揮人的長處,而“使人的弱點不影響其工作和成就。”他列舉了許多名人,都有着各樣的缺點,但是最終這些缺點並沒有影響他們的成就。這一點也可以運用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對自己來講,我們不應該總關注與自己的弱點,的確,彌補不足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應該努力發揮自身的長處,這樣,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就;對待他人,我們更應該着眼於對方的優點,包容他人的不足,畢竟,人無完人,發揮他人的長處,不僅可以與他人更融洽的相處,而且可以獲得更多的價值。

在這一章中,德魯克列舉了日本的例子,使我感觸頗深,他講,日本不注重考核,也基本不解僱職員,而是注重怎樣培養職員,這一例子我的日語老師也曾講過,他講到日本企業寧願用更高的工資留住職員,而不會用更低的費用聘請更多的人。拋開這一制度其他的缺點不談,日本企業這種注重人力的做法,確實令我怦然心動,因為他更加註重人的價值和長處,使職員可以更有動力和激情的投入到工作中,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以上僅僅是我此次閲讀的感受,相信,隨着生活和工作經驗的增加,我會從這一書中獲得更多的啟發。經典之所以被稱之為經典,就在於其經久不衰的價值,我相信,會有更多的人因此書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