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圍城讀後感11篇

讀後感 閲讀(1.31W)

讀完某一作品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寫一份讀後感,記錄收穫與付出吧。那麼你會寫讀後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圍城讀後感,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圍城讀後感11篇

圍城讀後感 篇1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

“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我想《圍城》幽默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錢鍾書先生用了許多比喻。方鴻漸在大學裏要從副教授升到教授的時候有這麼一段話: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關係正如丫頭,姨太太和正房太太的關係一樣,從老爺身邊的丫頭添房成姨太太挺容易,但是姨太太要想成為正房太太可謂難上加難;同理,從講師升到副教授輕而易舉,可要想從副教授晉升為教授,就不那麼容易了。真是精妙絕倫。

還有關於“愛情”的比喻,錢鍾書先生分別用“起火”和“熱帶植物”來比喻老年人和青年人不同的情感特徵。他説:“老頭子戀愛聽説像老房子着了火,燒起來沒有救的。”年輕人的戀愛呢?“無論如何,從此他們倆的交情像熱帶植物那樣飛快的生長。”

再説關於“留學”的比喻,有理趣也有情趣,包含了錢鍾書先生對那個時代某些庸俗卑下文化觀念的深刻認識和尖鋭批判。“……留了學也可以解脱這種自卑的心理。並非為了高深學問。出洋好比出痘子,出痧子,就可以安全長大,以後碰見這兩種毛病,不怕傳染。我們出過洋,也算了了一樁心願,靈魂健全,見了博士碩士們這些微生蟲,有抵抗力來自衞。”

很多人説,錢學森筆下的圍城是指婚姻,細細想來何止婚姻一個圍城?其實人生處處是圍城。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

其實説白了,這圍城是自己給自己圍起來的。因為“貪”,我們給自己找了很多很多麻煩。有人不甘寂寞要大幹一番,卻不明白顧此失彼的道理。日子太太平了,人們就以為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奮發圖強了。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當我讀完全文後,有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感到意猶未盡,故事戛然而止了。是啊,一切就這樣都“結束”了嗎?對於主人公的故事,對於整個《圍城》,讓人去細細地思索、靜靜地品味、慢慢地鑑賞。全文最後一句話:“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這種時間上的巧合不正是反映了世事的蒼涼與變遷嗎?

讀完《圍城》,從主人公精彩而又獨特的故事前後,我看到了作者所表達的人性和表現的哲理,以及作者在文中生動傳神的描述。筆者認為,這些精髓需要我們去理解、去意會、去感悟……

圍城讀後感 篇2

相信很多人都看到或者聽到過這樣一句話:“婚姻就像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也是因為這句話,對於本週要讀的這本錢中書寫的《圍城》充滿了期待。很想看看究竟是怎樣的“圍城”令已婚和未婚者都是如此的糾結。

剛開始看本書的時候就覺得漸鴻非常的“渣”,怎麼就是見一個愛一個的感覺,越看越覺得其實他就是一個沒有主見,沒有什麼目標的人,對於婚姻、對於工作和生活都是如此。那我這個年紀覺得最有意思的也是他的愛情和婚姻。

忘記之前是在哪看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裏去,摘一棵全麥田裏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説的去做了。

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説,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他什麼也沒摘到。老師説: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又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裏,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着老師的説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

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説:“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老師説:“這就是婚姻!”

當我想起這個故事的時候我覺得這個故事真的將“愛情”和“婚姻”一語道破。漸鴻不就是這樣嗎?他所見識到的未婚妻、鮑小姐、蘇小姐、唐小姐和孫小姐其實就是我們很多人都會經歷的愛情的經歷啊。

漸鴻與他的未婚妻像不像我們遇到的絲毫沒有感情的那個人;與鮑小姐的關係像不像是感情中的曖昧?蘇小姐單戀漸變鴻的時候是不是讓你也覺得被別人單方面的喜歡着其實也挺難受?當遇到唐小姐以為就是真愛要想一輩子在一起的時候現實卻不允許?最後遇到不喜歡但還湊活的孫小姐就結婚了。這個經歷是不是像極了我們中的大多數?

其實,對於工作和生活我們好像都是如此,沒有確定的目標,不知道自己工作、生活、結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看着別的的工作覺得不錯自己也去試試,覺得別人那樣的生活不錯也去靠攏,覺得別人都結婚了,那我也結婚吧!

等到自己做了這份工作,經歷了類似的生活和婚姻才捶胸頓足的想:“這根本就不是我想要的啊!”漸鴻經歷的去留學去離開家教書,導致的他一直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和磨礪的結局,不都是因為他沒有自己的目標,一直被生活推着走所導致的嗎?

總結

以史為鑑,可能是自己近期做明年計劃和目標的原因,看完本書更加覺得有目標是多麼重要了,想做什麼和想要什麼比漫無目的的努力重要多了。

願我們都能繪製自己的願景板,將目標寫下來,衝着目標去工作、生活,不要迷茫的衝入逃也逃不出來的圍城之中。

圍城讀後感 篇3

昨天便讀完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很難想象這本書是在1944開始編寫的。放在現在也並不覺得過時。那個時候的中國是戰亂的中國,我甚至在腦海中無數次浮現出千萬個畫面。在方鴻漸與蘇文紈小姐分開後,方鴻漸去的那所三閭大學會不會是某個重要的“根據地”?方鴻漸與蘇文紈會不會在內地以“聯絡員”的身份再次相遇並重歸於好?

很顯然,他們的分開便是他們感情的句號,而我對這一“戰時文學”時期作品的猜想也在最終方鴻漸聽着家中那隻慢走的老鍾六聲“當”之後被否認。鬆下一口氣,但也開始了內心的落寞,落寞的是我很詫異地在方鴻漸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或許,人人都是方鴻漸罷。

那隻祖傳的老鍾從容自在地打起來,彷彿積蓄了半天的時間,等夜深人靜,搬出來一一細數:“當、當、當、當、當、當”響了六下。六點鐘是五個鐘頭以前,那時候鴻漸在回家的路上走,蓄心要待柔嘉好,勸他別再為昨天的事弄得夫婦不歡;那時候,柔嘉在家裏等鴻漸回家來吃晚飯,希望他會跟姑母和好,到她廠裏做事。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含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深於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整本書按我的分類,有四大部分:歸國郵船,上海,三閭大學與再歸上海。

“歸國郵船”作為全書的第一個部分,便有極強的嗜讀性。它好比我在看一部電影,我好奇它會講什麼,會好奇它會從哪個角度切進去。錢鍾書先生用一種類似“長鏡頭”的寫作手法,從海面高空從遠到近拉下去,攝像頭圍繞着郵船轉了一圈,最後鏡頭在甲板的地方開始拉近,跟着一個亂跑的小孩,撞在了蘇小姐的身上,再次往後拉,定在蘇小姐與孫太太的寒暄交談中,隨着她們的聊天,鏡頭開始跟着他們的`談話內容轉到了鮑小姐與主角方鴻漸身上……故事便這樣開始了。錢鍾書先生的這種方式滿足了讀者的好奇心,也迅速將讀者拉進到這個虛構的世界當中。

第二個部分“上海”是整本書最輕鬆最暢快的一部分。方鴻漸在上海的這段時間是他的人生巔峯,每個人都沉醉在它的紙醉金迷裏不願醒來。也許是因為人人都樂於愛美好的事物,而對醜惡閉口不提,儘管讀完了整本書,我的思緒依舊停留在這段時間裏。

在這段裏,看到了廣為人知的那段話“結婚彷彿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在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我就像所有找到彩蛋的小孩一樣,笑了起來。

第三個部分“三閭大學”,講述了方鴻漸一行人從上海轉至長沙三閭大學,並在三閭大學工作的一系列故事。是方鴻漸成長的時期也是他逐漸平庸的時期。這段有極小一部分關於戰爭的描寫。而整本書中,關於戰爭對我印象最深的是這句話:“以後這四個月裏的事,從上海撤退到南京陷落,歷史該如洛高所説,把刺刀磨尖當筆,蘸鮮血當墨水,寫在敵人的皮膚上當紙。”

最後一部分是方鴻漸與孫柔嘉結婚後的故事。看得恨,卻又無可奈何。

我不自覺將這段感情對應起了錢鍾書和楊絳的婚姻,都講他們的婚姻好,可他又是怎樣寫出這真實的一部分呢?只有錢鍾書自己知道吧。他倆的婚姻算挺好的,安安穩穩相伴到老。有時候確實會覺得對戀愛和婚姻感到恐懼,但總還是會有那麼一個人的出現讓人又起了一絲絲希望。“鏡中月,水中情,倘若能裝滿七分,我已感激不盡”,儘管知道是圍城,可是當遇見愛的那個人,我還是想進去。

表面裏,圍城講的是愛情,但世間又有什麼不是圍城?人們總是會期待着未知的美好,卻又恐懼着已有的醜惡。

圍城讀後感 篇4

何謂“圍城”?錢鍾書的夫人楊絳曾給黃羅芳一張紙條,闡明瞭“圍城”的豐富內涵,上面寫道:《圍城》的主要內涵是:圍在城裏的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大都如此。 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辛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芙,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鄙的李梅亭。鍾書先生對於人物的描寫刻畫深入人心,運用心理描寫與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

性格決定命運,我想是這樣的,書中的主人公方漸鴻就是這句話的真實寫照。他雖然善良,但又有些懦弱,缺乏原則,甚至還帶有一絲玩世不恭的態度,正是因為這種性格,使他身陷“圍城”。其實,“圍城”都是自己創造的,他想成為大人物,這出發點是好的,但他只想去改變環境,並沒有認識到自身的問題。在那個時代,作個大人物不容易,必須有高尚的品質和情操,要具備很多優點,用自己的人格魅力贏得他人的尊重。或者利用旁門左道,利用手段,做一些自己都覺得對不起自己的事情,讓自己成為一個“壞蛋”,成為一個臭名昭著的人,也是成名的方法,可是又怎麼樣呢?而方鴻漸,他是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面對自己的慾望,他有些亦正亦邪,他一直在兩者交界處遊蕩。正是這種性格,使他身陷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圍城”。

再看一下我們現在的社會,何嘗不是與圍城相似。在競爭愈加激烈的今天,更多的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和虛榮所困。這本書恰巧揭示了人的心靈最深處的罪惡。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躲在黑暗的角落裏,或攻於心計,明爭暗鬥,甚至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人們在貪婪和慾望的驅使下變得可怕。這本書,更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慾望和利益的可怕。

其實,有時我們也會身陷“圍城”,但更多都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創造的。“如果你失敗了,就説明你還不夠強大,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吧!”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想要成功,只能改變自己。只能是我去適應環境,環境並不會來適應我。想要打破自己身邊的“圍城”很簡單,凡事應更多地站在客觀的角度去考慮,多找找自身的原因。

作為學生,在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時代賦予我們的激情與夢想,都被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呢?更早就在國小的時候就被扼殺了。我們所擁有的快樂呢?激情呢?難道被牢牢地壓在書本的下面了嗎?難道已經被老師和父母禁錮在了為我們所見的小屋裏?我們從小不就已經住進了“圍城”了嗎?

中國式的教育就像一堵無影的牆,強化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禁錮了我們的思想。但是千萬不能偎依在它的懷抱中,要學會擺脱,衝開這堵無影的牆。那麼,才不會成為被層層篩選剩下的畸形心理的學習機器,成為所謂的“國家棟梁”,這樣才不會被束縛住,才可以追求自己的夢!成為真正的祖國的未來,成為新的希望。

《圍城》已讀,生活仍在繼續,圍城如社會,故事如生活,但願:我的社會不是圍城,我的生活也不僅是故事。

圍城讀後感 篇5

讀罷《圍城》,我的情緒是複雜的。我同情方鴻漸的遺憾人生,我難過孫柔嘉的工於心計,我思考蘇文紈的執着追求,我欣賞唐曉芙的直爽聰慧,我感歎書中無止境的鬥爭,我感歎人生的變幻無常。正像蘇文紈説:“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由這樣的一座城。

方鴻漸的優柔寡斷,玩世不恭以及蘇文紈的矜持自負使他們錯過了彼此。思想陳腐守舊的董斜川,“新古典主義”詩人曹元朗,方鴻漸好友趙辛楣,以及聰穎美麗的唐曉芙,在小説的一開始就上演了一出知識分子百無聊賴的宴飲大戲,這足以見到他們各自內心的“圍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在這樣庸俗無聊充斥着虛假笑臉的社會中,他們用這樣的一座城保護自己。

方鴻漸,趙辛楣和未來三閭大學的訓導長李梅亭,副教授顧爾謙和青年助教孫柔嘉在起航南下的過程中組成了“小社會”,各種矛盾和各種調侃,各種嬉戲及醜態,將人性的`思想弱點描繪的淋漓緊緻。接着是方鴻漸在三閭大學教書的經歷。大學裏,上自校長,下至學生的人事糾紛,職業上的排擠,情場上的競爭,堂而皇之的例行公事,見不得人的誣陷,陰謀詭計。一時間三閭大學成了鏡像逐鹿的舞台。一些學者粉末登場,他們中有李梅亭那樣滿口仁義道德的半舊遺老,有韓學愈那樣外形木訥,內心齷齪的假洋博士,也有高鬆年那樣道貌岸然老奸巨猾的偽君子,有汪處厚那樣依附官僚謀取職位的阿木林,有陸子瀟,顧爾謙那樣一心攀龍附鳳的勢利小人。這座大學,也是一座“圍城”,在這一座城裏,表面光鮮燦爛,而暗地裏各有各的無奈虛偽。

最後,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了,他進入了另一座“圍城”,孫小姐“千方百計”地嫁給方鴻漸後,她的挑剔,她的心機,她的虛榮,她的勢利,漸漸都映在方鴻漸眼裏。最後那擲梳子的一幕,大概是讓方鴻漸最傷心的吧。畢竟他倆從確定戀愛到結婚,實在是太迅速。婚後的吵吵鬧鬧也許是很多青年男女婚後的故事,他倆像是一家人,又不像是一家人,兩人的個性都太強,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姑媽,一個人不喜歡她的叔叔,誰也不肯讓誰。但也許是因為責任心,方鴻漸還是希望維持這種夫妻關係,而又因為心太軟的人一出手就太恨了點,方鴻漸還是將她打走了。在這一座“圍城”中,方鴻漸試圖逃出來。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後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好的;第二種應該悲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裏最壞的。不過事實上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我總覺得方鴻漸屬於第一種人。

生活本就是一座圍城,婚姻與事業、學習與娛樂、發展與落後、成功與失敗,都是這座七彩城中的一種顏色,每一個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種元素。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當城中的色彩都均勻和諧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也許世界永遠不會變得如此美好,但允許我心中永遠存在這種美好的理想。

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是否也有着這樣的一座城,我們努力着努力着走進它,當回過頭時,我們發現我們失去了一些東西,此時的我們就只剩下回憶……

圍城讀後感 篇6

圍城,最初接觸時,是在高中的閲覽室裏。那時學業繁重,最閒適的時光就是每週的閲覽課那45分鐘,而這期間最讓人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讀到一本有趣的書,譬如這本《圍城》。

“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願望大抵如此”,早先就被這段感悟吸引了,雖然那時候的人生閲歷尚且無法完全領略其所包含的全部意義,但也激發了想要閲讀、理解的慾望。

作者以圍城為名,敍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際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方鴻漸的人生,如同飛來飛去、尋覓不停的`水鳥:從國外回到上海,從上海輾轉內地,而後又回到上海,最後又要出走……他不斷地進城出城,每一次的轉身,人生似乎都每況愈下;從無所作為的愛情圍城中倉惶而逃,又從明爭暗鬥的事業圍城中無奈落敗,最後陷入兵荒馬亂的婚姻圍城中。看似在追求,實則是流浪,沒有目標,沒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斷追求,又不斷落空。

除了主人公方鴻漸之外,其他人物也有個性鮮明的性格特點,孤芳自賞的鮑小姐,爭風吃醋的蘇文紈和唐曉芙,執着頑固的趙辛楣等等,他們在這座圍城裏爭來鬥去。方鴻漸沒有得到唐曉芙,蘇文紈沒有得到方鴻漸,趙辛楣也沒能得到蘇文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圍城,他們最終走進的都不是自己最初想進的那座城,每個人都無可奈何地説出"人生處處是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裏的人想出來"。錢老先生説,"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所以他極盡辛辣諷刺,犀利深刻。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説,書中不乏幽默詼諧的語言,錢鍾書先生以高超極致的幽默,洞若觀火的深刻,出神入化的妙喻,剖析世態紛紜,抨擊社會病態,笑罵人性弱點。精詞妙語,入木三分,如一把長針,刺入人身上最脆弱最腐朽最敏感的部位,深深淺淺,麻癢痠痛之後覺得暢快無比,再悲歎人生的虛妄縹緲;同時也飽含了深邃、深遠的意義,書中的人情百態,令少不更事者迷茫失落,讓身處其中者低徊歎息,博千帆過盡者會心一笑;讀者各自解讀,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關於婚姻,有人説讀後之後會對婚姻失去希望,恐懼結婚。其實不單單是婚姻的圍城,圍城處處不在,我有時覺得就跟孤獨一樣,他就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你無法逃避只能説怎麼去相處的更好。人世間的事,越活越窄;天地間的事,越活越開,胸襟很重要。婚姻也好,事業也罷,只不過是人生裏的一件事而已,錯了即改之,怕就怕作繭自困,束手就擒。哲人曾經説過:一個人的內心是一個人真正的主人,心念所囚即為牢籠,心念所駐即為城池。心若被困住,哪裏都是圍城,心若沒有棲息,哪裏都是流浪。

今天再讀《圍城》,其實不必盡用嘲諷苛責的眼光去解讀書中人物,因為錢鍾書先生不止是寫方、趙、蘇、唐、孫……他寫的是普天下的男男女女:你我他誰的心中沒有過方鴻漸的懦弱退怯,誰又能對蘇文紈的"文質之香"嚴詞拒絕,誰不希望有個在你需要時一直都在的朋友趙辛楣,誰的心裏又沒有一個不願向人吐露自己更不想提及的唐曉芙,多少人最終被生活的瑣屑和無奈鍛造成了孫柔嘉?相信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畢竟我們窮盡力氣一生輾轉,起伏顛簸,終究也只是普通人,是“大多數人”。

圍城讀後感 篇7

是曾經的俗人俗世紛紛擾擾為他設了一座悲哀的城,抑是不願踏破圍城的自己不做掙扎?只聽得最後鴻漸與柔嘉永遠不斷地爭吵,訴説着內心的煩惱,不息於耳……

鍾書先生寫的《圍城》一書,展示了方鴻漸這個小人物一生的故事,只覺得既可笑又可悲。和蘇文紈的愛情,原本便是一場鬧劇,文紈的自視清高,使得方鴻漸只得敬着她。文紈以為走進了他的圍城,不過一直在城外打轉罷了。唐曉芙的温婉,也許才是他想要的。但曉芙不是優柔寡斷的方鴻漸,告別了他便在淚花中目送他遠去。夜闌盡處,閃爍的心火,映出決絕的容顏。孫柔嘉的精明,讓方鴻漸竟一步步走進她的城。但這並非他本意。於是最終只換來無休止的爭吵。在三閭大學的知識分子中,方鴻漸看到了圓滑,迂腐,一切讓他不適,這再也不是當初他夢想的大學了,但他依然未作掙扎。一切的一切,如書中所言,如一座圍城,城外的人想進來,城裏的人想出去。

方鴻漸註定是一個悲哀的角色。悲其不爭,哀其不幸。當在文紈,柔嘉的咄咄逼人中,他只得屈服。他就是這麼一個人吧。可當他遇到曉芙,他願意與驕傲的文紈做一個了結,只想傾訴內心的想法。可當説了之後,明明被他感動的曉芙卻説不願看到他,他本願為她付出一切卻再未回頭。愛,是滄海遺珠。

有時,愛是堅韌的東西,可有時,它只是一池碧水,一榭春花,一陌楊柳,一窗月光,天明之後,就要乾涸,萎謝,褪色,消失,短暫到,不能用手指寫完——等待。

可即使方鴻漸與唐曉芙走在一起,或許結尾也不是那麼美滿。就如他心心念唸的三閭大學,曾以為會幹出一番事業,最終卻也無法結尾。正應了小説題目——圍城。人們總有想得到的東西,愛情,事業,夢想…可當你真真切切的得到了之後,你卻覺得想逃脱一切,忘了最初的目的。

一個人最困難的不是追求,因為你會有一個明確的目標,最難的是堅守,堅守最初的'信仰。

這讓我想起一位先賢,莊子。飄搖不羈,輕輕拂過塵世萬千。他冷眼看盡世間不平卻牽腸掛肚,到底是無法看穿。面對張口即得的楚國相位,他心中又何嘗不是思緒萬千。先秦諸子,誰不想實現自己的烏托邦之夢?但他最終選擇了朝敦夕月,落崖驚風。“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他明白那是自己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他的一生只屬於明月清風。面對名利,他一直淡然以對,心中清泉不捲起一絲塵泥,心中明月朗照乾坤。

如今,我們不會選擇像莊子那樣成為一名隱士,但依然要堅守住那份清風明月自在懷的心境。

也許人多是這樣,你不捨,他舍,你捨得,或者他就捨不得,如果離開是必然,不如留一個空白,即使不回頭,日後想起也不會覺得那麼逼仄。那麼看來,唐曉芙當初的離開,在看似遺憾的背後,卻是最好的決定。

在生活的座座圍城中,我們拼命的到城裏去,最終卻倒想出來了。也許一開始就不要進去便沒這煩惱了。可我們的一生總該有些追求啊,最重要的是,在得到後的淡然。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否則,就像方鴻漸一樣,生活在永遠的痛苦中。

“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可即使時光千迴百轉,當我們迴歸心海深處,那片幽藍深靜中,我是鮫人,依然會為你落淚成珠。

圍城讀後感 篇8

小時候,很喜歡讀童話故事。最終的結尾一定會是帥氣勇敢或者智慧的王子娶了美麗聰明的公主,兩人過上了幸福快樂的日子。於是在每次看完美麗浪漫或者蕩氣迴腸的故事之後,我總愛發一陣子呆,美妙地幻想着那鋪着紅地毯、散發着愛情光芒、瀰漫着幸福氣息的婚姻殿堂的模樣。

然而長大後,看的書多了,卻開始迷惘,婚姻是什麼?

文學家説,婚姻是愛情的結果。

外交家説,婚姻是一種談判,要學會相互妥協。

戀愛達人説,婚姻是幸福一天,痛苦一輩子。

時尚小資説,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再浪漫的愛情經過婚姻這道門檻之後也不會長久,最終淪為親情。

錢鍾書的一句話讓我眼前一亮,他説,婚姻是一座圍城,外面的人想進來,裏面的人想出去。

似乎這種説法更為大眾所接受,也更為我所接受。本來,世事無絕對,如果婚姻真是像現在一些人説的那麼不堪,那就不會每天有那麼多的戀人前仆後繼樂此不疲地坐上迎親的禮車,奔赴婚姻的鳥籠了,結婚登記處也可以關門大吉了;可是婚姻也不會像童年時的幻想一樣,到處冒着充滿着浪漫和情調的彩色氣泡,幸福得無以復加,那樣的婚姻只是夢想,太不現實。

可是錢老的那句話,着實吸引了我。於是自己跑到圖書館去借了本《圍城》,細細地讀。 在書中,我看到抗日戰爭時期,一羣原離戰爭烽火的知識分子的精神風貌。主人公方鴻漸從歐洲留學回國後,進出事業、愛情、家庭三座”圍城”,屢屢抗戰,最後仍免不了失敗的命運。錢老在書中還塑造了另一些“歸海派”人物和國內的知識分子,如空虛無聊的趙幸楣,矯情淺薄的蘇文紈,純真可愛的唐曉英,巧於心計的孫柔嘉,虛偽卑瑣的李梅亭。錢老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運用諷刺的語言和巧妙的比喻,入情入理的發掘了人物的隱祕心理。覺得錢鍾書先生對錶現人物很是一絕,在書中他多次通過抓住人物的`一點扼要而生動形象地向我們展現出該人物的特點、形象,例如書中提到的汪太太,“十點紅指甲,一張紅嘴脣”,一句話,就勾畫出那個時代一個愛打扮、卻在打扮中流出一些俗味的一個愛虛榮的女人形象。

書中把婚姻比作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衝出去,城裏的人想逃出來”恰如其分地表現了人倫中的夫妻關係。書中孫柔嘉利用女人的小聰明,千方百計地追上了方鴻漸,結婚後,經過生活的磨練,工作的變遷,漸漸得地發覺他的許多缺點,他既善良又遷就,既正直又軟弱,婚姻慢慢地出現了危機,整天在吵架中度過,最終走自破裂,這樣的婚姻生活,現在仍然在很多的家庭中看到它的影子。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認識了不久結婚,婚後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麼能夠理解

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裏並不容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後悔過嗎?

誠然婚姻如圍城,然而當一切人和事因為努力和樂觀而變得美好時,那麼這座圍城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束縛和壓力,而是一個幸福的樂園。沒有人會試圖離開她,即使是自憐自哀的方鴻漸也會喜歡,假惡醜也會被同化為真善美。那樣的“城”也許不再被“圍”了吧。

最後我還想説一句,如果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快樂更美好,那是一切的圍城都將是讓我們樂在其中的圍城。

圍城讀後感 篇9

圍城,初讀圍城這兩個字還以為是寫武俠小説。後來讀完圍城之後,才知道是寫現實生活。

在序章中。錢鍾書説,他寫的是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看完後知道是寫戰爭時期的一批到外國留學的年親人。講述他們的愛情問題,工作競爭,生活的壓力。主人公方鴻漸一開始對於感情、生活充滿了遐想、嚮往,當它成為了別人的丈夫時卻發現多麼的無趣,又嚮往以前的自由,也印證了書中的一句話“城裏的人想出城,城外的人想進城”。

生活就是一座圍城。在圍城裏的人面對這各種壓力:學生面對着學業壓力,剛剛畢業的學生面對着新的壓力:畢業後怎麼生活,面對社會等等。在書中作者也描繪着一個剛畢業的人物——方鴻漸。方鴻漸是一個頗有知識的青年人。他不斷的想成為一名在社會中的名人,但是他經不起誘惑,總是被誘惑的惡魔勾走。就是他的性格才產生了他的種種決定。

方鴻漸拿着假畢業文書,並不他想騙父母,而是被圍城迫着騙父母。他面對着假文書被識破的壓力,不斷的.掩飾,爾虞我詐,在社會中明爭暗鬥。他不能在這股暗湧潮流中乘風破浪,只能屈服於這股大潮流,成為這座圍城下的扯線玩偶。

身為一名高中生,看過《圍城》之後,我終於明白了——責任。婚姻生活中會不斷遇到讓人頭疼的問題,而解決這種問題的能力我們是還不具備。在婚姻生活中的責任就是能夠在這股暗湧潮流中乘風破浪,來去自如的,對家人和朋友負責的能力。

從《圍城》中我明白學校為什麼禁止同學之間有男女關係,因為這種男女關係在我們這羣高中生中像一羣瘋牛,不由我們所控制,我們在這關係中往往需要依靠別人替我們去解決,我們也往往會在這種關係中闖下大禍,最後我們總會一走了之去逃避,剩下一堆爛攤子讓我們的父母,老師去解決。婚姻本來是對雙方美好的事,但這種美好需要我們有能力去維持,去保護。這就是我在《圍城》中的婚姻所理解的責任。

在《圍城》的剛剛開始中,方鴻漸面對着欺騙與誠實的抉擇,而他選擇了欺騙。對於欺騙的瞭解我們不能夠一概而論。在方鴻漸面對父母在假畢業證這件事中,確實是難以選擇。當初方鴻漸是這樣想的:如果不拿假畢業證回家,父母和自己在社會中會抬不起頭做人,就業難,婚姻難等等的問題會不斷的出現。但如果拿假畢業證回家,結果會不一樣。就業容易,婚姻也不難,父母也會自豪。但會面對被揭發的風險,被揭發以後面對的問題會比不納的嚴重很多。也許欺騙的結果會是好的,但也許是壞的如方鴻漸在後來被識破之後產生的種種棘手的問題。所以我們面對欺騙的態度在不同問題上應該持有不同的態度。這是我在《圍城》中理解到的。但我會選擇儘量不欺騙,因為相信着誠實總會有回報的。

有很多人都指責方鴻漸這種拿假畢業證後來自食其果的做法。但當我們真正面對這種問題的時候我們能不能創造比方鴻漸更好的做法。其實選擇往往有百分之五十都是錯的,但我們注重的應該是做錯後補救的方法、能力。這才是我們值得去討論的。

圍城,圍城中的人想走出去,城外的人想走進來,走出去的人面對的又是一個圍城,走進來的人也面對的一樣,但人們總會在圍城中兜兜轉轉。因為有生活就有壓力,我們為什麼不能微笑着去面對壓力,試着衝向圍城的上方,可能圍城上是不一樣的天空。

圍城讀後感 篇10

《圍城》是錢鍾書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説,堪稱中國近、當代小説中的經典之作,這是一部讀來如嚼橄欖回味無窮的奇書。在妙趣橫生、妙喻迭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過來人低徊輕歎、令少不更事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調侃語調述説人生無奈的笑面悲劇。“圍城”取自書中才女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衝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和磨礪。

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言亦不由衷,甚至一步步陷入工於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後自食婚姻苦果。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嚮往,之後又無奈於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着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裏面着、明爭暗鬥,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受,但當他離開那裏,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多層混雜的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隻無情的大手掌控着。本就無材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於這隻手,的承受朋友的施捨,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餘的,方鴻漸徒勞的思想鬥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

所以也就有了如此悲涼的結局。除了方鴻漸,追了蘇文紈二十年的趙新楣總也踏不進她的那一座圍城,之後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

總而言之,文中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點私立或者是一個面子,這也是時期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

自然,70多年前的事,如今再提似乎也是陷入了歷史這座圍城之中。錢鍾書先生以這樣幽默的語調,除了當時之人或不化或崇洋的種種行為,調侃當時老人的迂腐、留學生的傲氣,揭露無謂的婆媳之爭、妯娌之爭、情敵之爭、同事之爭外,真正要闡明的就是:生活本就是一座大圍城,人永遠逃不出無盡的壓力和,永遠要在無形的四堵牆下過完一生。每一個人都逃不出這樣的命運,只是在於你在這圍牆下是否活得精彩,假如你始終想着去衝出圍城,那你永遠只能獨守空城,更加失去了生命中的價值。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鍾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競爭激烈,高手如雲,存在的明爭暗鬥、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每一個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於一個圍城。

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裏的親情和壓力、上的與,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着形形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着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裏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牆,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於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讀後感 篇11

書是很久以前讀的,筆記是很久以前寫的,讀後感卻是很久以後的現在寫的,也忘記了很多細節,但感覺還是有的。

最先出場的是鮑小姐。鮑小姐性格潑辣,生活放蕩,視財如命,愛她醜陋平凡,毫無亮點的未婚夫,迂執但我去未免不替他可憐,只知道用金錢養她的男人,若長得英俊瀟灑還可以牽住她的心幾分鐘,否則,頭上還不知道被這樣的女人叩幾頂綠帽子,也難怪她會如此放蕩。

與此同時,蘇文紈也出場了,這個人可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物,剛開始,我還在為他心疼,覺着他是庸俗中的一隻清秀,可慢慢的被他的一些小細節吸引,他為什麼表面上誇讚小孩,背後用手帕擦小孩碰過的手?不久,她便原形畢露,原來她是外表高雅,內心俗不可耐的人。從總體來看,他喜歡上主人公方鴻漸,但卻毀掉她的人生,破壞它與唐小姐之間的感情,不給孫小姐好臉色。而且總喜歡看喜歡她的人爭來爭去。哎!他可真是個壞姑娘,讀書筆記上是這麼寫的。

她最嫁給一個有錢的胖子,蘇文紈也是一個俗女子,她卻不想鮑小姐潑辣,日後的生活,怕是無聊得很。

這裏是看了一半寫的評語,她的婚後生活可一點不無聊,腦子裏的生意經唸的可出奇的好,在上海的“貴姓”(儘管不合適,也暫且這麼叫吧,畢竟有很多共同點呢)圈中,賣各種小東西賺錢。如果沒有出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她還會這麼庸俗嗎,還會很得令人咬牙切齒嗎?時代造英雄,環境影響人的一生。

方鴻漸,懶散,追名利,懦弱,膽小,還有一點良知,但卻完全不懂世態炎涼的人,方鴻漸是悲劇的時代產物,卻也是“極品之極品”壞到不能再壞了。也許在此環境中,方鴻漸只能如此吧!身為主人公,他的.生活卻是最悲催的,能混他這樣的主人公怕是不多吧,在我讀過的書中,也只有阿Q可以和他媲美了。方鴻漸出國留學的的學費是他的岳父給出的,但他的博士文憑卻是他買的。他沒有在國外努力勤奮的學習,而是荒廢學業,四處遊玩,回國後醜態百出。只能在岳父的銀行中幹一點事情。之後,遇到唐小姐。

唐小姐,天真但不失聰慧,心中喜歡方鴻漸,卻因為蘇小姐的攪和,失了面子,將他趕走,兩人皆失姻緣,真不知方鴻漸為何會喜歡他。

這段話也是讀書筆記中的一段,看來説還要看完,人也要慢慢懂。唐小姐可真是一股清流在渾濁的流水,難怪方鴻漸會喜歡她。看來我也要改一下我沒看到最後便下結論的壞毛病,在這裏為你平反了,唐小姐。

裏面的人想出來,外面的人想進去。掏出上海那座圍城,又落進大學那座城,卻始終沒有逃出愛情那座城。

由於蘇小姐的一系列行動,方鴻漸被逼走了,他逃往內陸,去一所新開的大學做教授。這一路他結識了孫小姐,還和“死對頭”(至少趙辛楣是那麼認為)趙辛楣成了摯友,先來説孫小姐吧,看讀書筆記:

孫小姐目前看來是單純的,耐苦的,脆弱的,有着中國傳統女人的性子,卻不會突破,記憶猶新的是他被學生氣的哭鼻子,彷彿還沒長大一樣,內心卻不像一個小孩子,略微帶一點心計,似對方鴻漸有意。等待它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呢?

他用盡心機和方鴻漸在一起。恐嚇,威脅,逼迫,充分利用她的一切。真叫人意想不到她如此柔弱的外表下,竟隱藏着如此獨立的心。

趙辛楣,文中我最喜歡的人物。他愛慕蘇小姐,不能自拔,但還是沒有追到蘇小姐與方鴻漸離開上海去內地教書。

趙辛楣這個人有趣的很,在其中我以為最好,任何困難的時候都會想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