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暑期讀書心得

讀後感 閲讀(9.9K)

有了一些收穫以後,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恰當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暑期讀書心得,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暑期讀書心得

暑期讀書心得1

內容簡介: 本書有一百條給老師的建議,內容充實,全面地反映了作者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書中的一百條建議,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是本教育經典書。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

一直以來,都因為工作忙而疏於靜下心來讀書,總藉口沒時間而不能夠靜下心來學習。可前不久,一本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卻讓我有如獲至寶、如遇知音之感。

前蘇聯當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為了解決中國小的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一本《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後來,中國的教育專家根據我國的情況和需要,選擇了《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的精華部分,另從蘇氏的其他著作裏選譯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的精彩條目,作為補充,全書仍有一百條,改稱為《給教師的建議》。書中每條談一個問題,既有生動的實際事例,又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用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此書文字深入淺出,通順流暢,極便閲讀。它並不枯燥,在樸實的語言和真實的故事中滲透着大師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同時,對於在一線任教的老師們來説,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這樣的一本書,應該讓所有一線教師人手一冊。

書中提到一個問題: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晝夜只有24小時啊!確實,做教師的都知道,每天必須做的幾件事佔用了我們絕大多數的時間:備課、上課、改作業、課外輔導、處理學生之間的種種問題??現

在還要抽出時間來讀書搞科研。我真是不知道該怎樣才能做好所有的工作。在書中,蘇霍姆林斯基告訴我,教師的時間從讀書中來。只有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就像潺潺小溪,每日不斷注入思想的大河一般。就像書中那位成功的歷史教師説的:“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總的來説,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備課的。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或者説現場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讀到這裏,我突然之間明白了,為什麼有的特級教師能在課堂上得心應手、左右逢源、遊刃有餘,讓人覺得聽課是一種享受,而自己上課時儘管精心準備,教學環節的設計可謂精心,但在課堂上卻往往顯得捉襟見肘,感到語言貧乏,缺乏感染力。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啊!”原來,這是因為用一輩子來備課和用課前的幾小時來備課,效果肯定不同。大師讓我知道了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要知道作為教師,在科學知識的大海里,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裏那點基礎知識,只是滄海之一粟。若我們沒有“源頭活水”,怎可能教出好學生來?

書中還特別重視德育教育,重視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重視對學生足夠的尊重,是真正以人為本的教育。在大師眼裏,德育教育絕對不是空洞的説教和口號式的響亮文字,而是生活中的細節,是一個微笑的眼神,一句親切的話語??“應當教會兒童去愛,而不是教他們去談論愛,應當教會兒童體驗和珍藏自己的感情,而不是教他們尋找詞句去訴説並不存在的感情??”反思自己的教育,是不是缺了些什麼?

蘇霍姆林斯基不愧為偉大的教育理論大師,在書中,針對教師的困惑和不解,好象與教師面對面地交流一樣,讀來令人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讀後感

閲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一個問題,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有益於教師開闊眼界,提高水平。感受頗深,啟發非淺。

教師的語言素養是上好課的關鍵,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就給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很高的要求。教師的語言是在教育教學實踐過程中逐步形成的符合教育教學需要、遵循語言規律的職業語言。如果教師的語言素養好,那麼他上起課來會非常輕鬆,學生聽的也非常明白,課堂效率怎能不高?相反,語言能力差,就會耽誤許多時間。

一、教師語言的純潔性

教師的語言要純潔、文明、健康。語言純潔,就是要講普通話。語言文明,就是用語要文雅、優美,語調要和諧、悦耳,語氣要親切、和藹,使學生聽後能產生愉快感,樂於接受教師的教誨。語言健康,就是在使用語言時,要切忌一切低級、粗俗的污言穢語。語言是一個人文明程度的表露。教師的語言修養是其為人師表的重要因素,會對學生的道德品質培養和審美修養產生極大影響。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對語言美的敏感性,是促使孩子精神世界高尚的一股巨大力量。這種敏感性是人類文明的一個源泉所在。”因此,要啟迪學生心靈,陶冶學生情操,教師就要用醇美的語言去觸動學生心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使其形成純潔、文明、健康的心靈世界。

二、教師語言的準確性

教師的語言要準確、鮮明、簡練。所謂準確,就是要觀點明確,語意清晰,發音標準,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用語具有專業性和學術性。所謂鮮明,是指語言要褒貶分明,飽含真情實感,愛什麼,恨什麼,讚揚什麼,反對什麼,涇渭分明。所謂簡練,是指語言言簡意賅。論述簡明扼要,提綱摯領;分析鞭辟入裏,絲絲入扣;描繪畫龍點晴,入木三分;見解獨到深刻,令人耳目一新。這樣的語言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夠像春雨一樣流入學生的心田,同時把美好的思想和科學的知識一道帶進去。

三、教師語言的啟發性

教師的語言要含蓄、幽默、富於啟發性。教師如果言語豐富,措辭優美,含蓄幽默,富有魅力,讓學生置身於語言美的環境和氛圍之中,學生就會心情愉快,興味盎然,思維敏捷,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和教學效果。語言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教師工作是創造性的勞動,在教師勞動的每一領域,都需伴有取得溝

通教育對象心靈最佳效益的語言;教師應有一個語言庫,貯有豐富的'資料,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教師還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根據需要,呼之即出,信手拈來,用得妥貼。這就要研究學校教育活動每一領域的語言,要研究使用教育教學語言成功和失敗兩方面的經驗,要研究不同教育對象的語言特點,要研究不同學科教學語言的特點,還要研究其他行業可借鑑的語言。在研究中,勤於採集大量語言材料,善於分析綜合語言材料,還應持之以恆對某一語言現象進行跟蹤積累、研究,並對教學語言的效益進行評估。

教師的語言修煉是無止境的,一個成功的教師,重要的標誌是超強的語言表達能力,這個能力除了發音準確表述清楚明白外,就是怎麼樣表述的更生動形象,幽默睿智,恰到好處.我想,這是一名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自終要研究和雕琢的

做最好的教師 做最好的自己

——《做最好的教師》內容簡介及目錄

內容簡介:

《做最好的教師》這本書凝聚了李鎮西老師25年來教育思想和教學智慧的精華,他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和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

李鎮西老師在序言中寫到:“每個人都是一棵樹。你也許不是最美麗的,但你可以最可愛;你也許不是最聰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奮;你也許不會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實;你也許不會最順利,但你可以最樂觀??”李鎮西老師所謂的“做最好的自己”,強調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斷地超越自己。李老師以他對教育工作的執着和獨特的人格魅力震撼了每一位讀者。

《做最好的老師》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的精華集萃,全方位闡釋了李鎮西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學生思想工作、學生心理健康、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其中有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變語文教學為語文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是中學教育的核心”“把班主任的權威轉化為學生的集權威”“讓語文教學走進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參與語文教學”“班級管理要以‘法治’取代'人治'”“解放班主任和班主任的自我解放”“童心是師愛之源”“變應試

語文為生活語文”“德育觀念的十大碰撞”“教育呼吸民主、科學、個性”“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民主是教育的靈魂”??其“愛心、民主”教育,素質教育的思想和實踐讓廣大教師感動、哲服,“未來班”的模式演繹着教師的理想主義、浪漫主義情懷,令人嚮往,很多身處“迷茫”中的教師表示從中找到了方向,看到了未來和希望。

《做最好的老師》讀後感

王明芳

“北有魏書生,南有李鎮西”。近來拜讀李鎮西老師教育專著《做最好的老師》使我真正全方面瞭解他多年的教育心得及理念。這本書對我的教育意義很大,李老師身上有許多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地方。

首先,我十分敬佩李老師高尚的人格。雖然他如今已成大名鼎鼎的教育專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他至今仍戰鬥在教育第一線,一直站在講台上,一直都和學生保持零距離!由此我想到自已,剛從大學畢業時,我也曾滿懷激情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併為之驕傲自豪地奮鬥了上十二年,可是隨着工作的調動我由大學來到中學,我遇到了從教多年來最大的困惑,教育的對象一下變成了中學生,我原來的那套方法似乎全不靈了,學生不理解我的苦心,通常只需講一遍的問題我要重複很多遍,他們還是會犯同樣的錯,作業也常有拖欠不交現象,課堂紀律也時常是讓人頭痛??我一度十分懷念以前的日子,那些學生多勤奮啊,根本不讓我操心欠作業、違反課堂紀律方面的事。現在無論我怎麼努力,那些後進生的成績還是提高不了??,我有時累得直歎氣,很懷疑自已的價值和能力;可是李老師卻把做最好的老師當做自已畢生的追求。可見當老師最重要的還是心態問題,心態調整好了,很多困難都會迎刃而解。

説到心態問題,我們來看看李鎮西老師是怎麼衡量自已的教學工作,他所謂的“做最好的老師”,其實是“做更好的老師”,因為他從不拿自已和那些教育專家比,他説:“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遺憾,但每天都這樣自己和自己比,堅持不懈,我便不斷地向‘最好的教師’的境界靠攏。”看到這裏,我受到了啟發,也增強了信心,只要我爭取每天多讀些書,每天都用心去處理每件事,力爭每天都做得更好,我想我一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李鎮西老師認為教育中的“愛心”意味着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

暑期讀書心得2

盛夏的夜晚,寧靜而又愜意,我擺脱了白天的煩忙和嘈雜,泡上一杯綠茶,拿上《一生用來做教師》,端坐在書桌前,靜靜地品讀,感受20位當代教育名家的故事,震撼於他們對教育事業的執着和付出。從他們的身上,我領略到了他們用生命思考教育、用視野開闊教育、用行動改變教育的理念,同時,也看到他們的努力給當下教育的影響和力量。

該書是由朱寅年、曾國華編著的,選取了20位當代教育名家的故事。這20位名家中,有備受我們關注的斯霞、霍懋徵、於漪、錢夢龍、李吉林、魏書生、吳非、李鎮西和孫維剛等一線老師,也有知長如楊福家、楊瑞清和俞敏洪,更有進行教育改革和實驗的教育名家,如劉道玉、呂型偉、李希貴、葉瀾和朱永新等。該書對每位名家都用五個部分進行介紹。一、名家的事蹟介紹。通過名家的典型事例,讓我們看到名家的執着、奉獻的精神,和具有特色的教育理念,可以啟迪我們的心靈;二、名家小故事。通過一個個獨特的小故事,再現名家的高風亮節,讓我們看到教育家的為人處世之道;三、名家文選。選取名家們自己的文章,讓我們看到他們工作中的點滴,告訴我們他們成功的祕訣。四、名家語錄。選取每位名家最經典的教育名言。五、名家簡介。讓我們更深入的瞭解各位名家的人生履歷。

整本書,我在閲讀裏,始終被一種濃濃的愛包圍着。一種對學生的愛。比如霍懋徵老師經常説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就是這種理念,霍老師從教60年從未丟下一個孩子;葉瀾老師對教師的“十二問”,讓我們深切感受到她對於學生的關愛。葉老師尊重學生、研究學生。她常説“不研究學生,教師就會變成留聲機。”;還有李鎮西老師提出的“我們的教育不能以傷害學生的心靈為代價。剝奪學生的尊嚴,這不是真正的教育。”;李希貴老師的“學校是應為學生而存在的,沒有了學生就不需要學校,更不需要教師和校長”……等等,無不體現教師對於學生的愛。這其中最讓我感動的是被稱為“國小教育界的梅蘭芳”的斯霞老師,她提出教師要有“童心母愛”並一直踐行着。就196X年她被戴上“修正主義黑樣板”“反動學術”等政治帽子,被拉去揪鬥,甚至連上講台教學的權利也被剝奪了,她仍將自己的母愛撒向每一位孩子——為家庭貧困的近視兒童配眼鏡,送摔傷了的孩子去醫院治療……她為了孩子,辭去了一切職務,只願做一名國小教師,年近70歲還仍堅持上課。可以説斯霞老師的'一生都在踐行愛的教育。教師的“愛”不同於溺愛,不同於寵愛,是一種用心地愛,他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能力,懂得道理,做一個明理的人,還要和學生打成一片,把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一樣看待。這對於今天的我,這很教育意義的。當了十幾年的教師,剛畢業時,意氣奮發,立志要公平、公正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可漸漸地發現自己在改變,對成績好的同學是“如沐春光”,對成績差的就是“冷如冰窖”。即使同樣一件事情,責罰起來,成績好的和差的就不一樣。今天從這些名家身上,我懂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如果我的課上得好,就不會有差生;如果我能把愛真正撒向每一位學生,孩子就不會差。“親其師,信其教”。同時,我也懂得了堅持,堅持用自己的一生去愛護每一個孩子。

還有一種就是對教師職業的愛。比如充滿傳奇色彩的孫維剛老師工作40年,帶出來許多北大、清華的學生;十二年與癌症抗爭,九死一生,但他始終堅持在教育教學第一線工作,這是何等的偉大。這背後一定是強烈的愛崗敬業精神在支撐着他。從教60年的霍懋徵老師説“我愛我的學生,學生們也愛我。每個孩子,我都認真去教,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如果説有什麼遺憾,就是我教了一輩子國小生,還沒教夠。”這深深體現了霍老師對職業的熱愛和無限的眷念。我要向這些名家學習,甘受清貧,不計得失,努力工作,認真備好每節課,上好每節課,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增添綿薄之力。

人生的不幸是“幹着一個事業,卻不愛這個事業。”我要做位幸福的教師,做一位具有“童心母愛”的國小教師,做一位公正的教師。在教育這片沃土上,守住平常心,守住心靈的一方淨土,淡泊寧靜,且行且快樂!

暑期讀書心得3

在教研員方老師組織的讀書會上,工作室的各位老師都很大方的推薦了一些對教學工作,生活,思想,以及其他方面有幫助的書。《學習的本質》是教研員方老師推薦的,這是我讀的第一本有關教師和相關教育者的教學參考書,但作者好像並不是從教師或者學校的角度去闡述教學或者是學校教學環境如何設置,而是提出了“學習者”這一個概念,從“學習者”的角度去闡述學習的本質。

當我看見書本的引言“人,一台學習的機器”,剛從學生時代過來的我深表認同,這讓我有些難受。現在的我以一個老師的身份在讀這本書,回想自己平時的教學,大多數時候的出發點仍然把重點放在了“教”上面,而學生的學習被忽略,嘴上還喊着“以生為本”,根本沒有靜下心來思考學生想要學到上面,促進學習的東西是什麼,以及書中説到學習的機制和過程又是如何。這在書本的第二部分“關於學習的新研究”,作者就提到了動機機制,從中得到了很多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狀態的好方法,面對一些絲毫沒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應該提倡正面強化。(在過去的一年中,工作中的我面對這部分孩子的時候,很多時候是責備和訓斥)作者還從多個維度給出例子去闡述學習是一項怎樣的活動。

這本書總共分成三個部分,接下來我主要想就第一部分“怎麼學習?為什麼學習?”談談自己的一些體會。

1.學習者是其自身教育真正的“創造者”

學習者才能進行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剛參加工作時,上課的我總是覺得已經教了很多,課後用作業去檢驗學生,往往都是恨鐵不成鋼。卻忘了教並不是學,教也不是告訴,學習更不是簡單的記憶。我們應該學會提出一些問題,瞭解學習者對某門功課他們想要學些什麼,腦袋裏已經有什麼,我們可以藉助什麼讓學習者進步。

當他們找到自己期望的存在狀態:即想要做什麼,想知道什麼這就產生了學習動機,意識到自己的需求,意識到所學的知識對自己的用處。當他明白自己可以用這些新知識能做到一些事情,他就會學習。而在這之中我應該多做一個幫助者,而不是簡單的知識傳授者。

2.學習是一種尋找

書本的第二部分提到學習是自我發問,是和現實對質,是與他人對質,是自我表達,是辯論.....而在這之前書中闡述“為什麼要學習”時,我發現很多時候我心裏認為的`學習其實都是“偽學習”,各種測試奪走了我的好奇心,疑問和學習的願望。這讓我感到有些難過,但現在我應該先學會改變自己對學習的一些錯誤觀點,正確的引導學生去獲取想要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是什麼?為什麼學習?在每個人心中的答案都不一樣,學習是一種尋找,可以豐富我們每一個個體。

3.別再對孩子説“用心學習”

記得當時方老師在讀書會上推薦這本書時,説了推薦的原因就是書中還提到了學習與腦的關係,值得我們去看看,希望我們有所收穫。我聽的多也説的多的一句話就是“用心學習”,現在想想不禁覺得好笑。在科學書本中也對腦的結構和功能做了一些簡單的介紹,在這本書中就闡述的更加詳細了。也許現在再讓我介紹一下腦的結構和功能,一時半會兒也多説不了什麼,也不知道學習準確發生的位置到底在哪,但知道腦是學習的必由之路。

以上是自己的讀完本書後的一些感悟,還望各位老師批評指正。書中二三兩部分的內容有些地方對我來説比較難理解,還需聯繫實踐不斷反覆研讀。

暑期讀書心得4

本次培訓從提升教師必備關鍵素養出發,以“思想大解放,全員大培訓,教改大討論”為主題。第一天培訓學習,讓我感受到了田局的熱情高漲,為此,認真把學習到的知識總結分享如下:

雖然培訓時間飛逝,但是我的感觸頗豐,是我工作以來第一次形勢浩大的學習,也是一次難忘的學習交流。使我對教師這個職業的內涵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各位領導和專家們的講授,也為我將來的工作指明瞭方向,使我明白教師這個職業的沉重份量,”教師”一個平凡而又偉大的職業,是可以站在講台上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值,把自己所學的知識傳授給學生的人民園丁,對我日後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意義。

無論什麼職業,都需要職業道德。但是對於教師這個職業而言,就顯得尤為重要,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為作為一名教師。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眼中的榜樣和標準。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幼兒和國小階段,教師的形象之高大甚至超過他們的父母。所以,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和關係到學生未來的品德發展,教師必須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才能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要造就千千萬萬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能力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好的老師,需要懂得教育。在新的時代,要時刻跟上時代的步伐,要樹立新的理念,做現代型、有思想的教師;要加強專業學習,做專業型、有學養的教師;要投身教育科研,做研究型、有靈氣的老師;要重塑師生關係,做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師。愛,要愛我們的事業、愛我們的學校、愛我們的學生。做一名幸福、快樂有成就的老師而拼搏!

暑期讀書心得5

炎炎夏日,驕陽似火,出門頭頂烈日,總會汗流浹背,揮汗如雨,如此狀況,遠途出遊實屬不易,有人遠途歸來,不無感慨地説:真是花錢買罪受!

那麼,傻愣愣地呆在家中,又覺得時間漫長,有所事事,無所依託,頓感空虛。想帶着學生補補課,與政策法規不符;想靠打麻將消磨時光,又覺低級趣味。我覺得平日忙忙碌碌的教師,要尋求自身心境的放鬆,假期生活的放鬆,精神的充實,有兩件事可做:一是利用合適的時間強身健體,二是讀書充電,給自己帶來更多的精神食糧。

首先,我認為身體是永遠屬於自己的,是自己幹好工作的根本,是自己生活快樂幸福的源泉。一身病痛的人,怎能提起精神,怎能用激情感染身邊的學生?一身疾病纏身的人,怎能感受到生活帶給自己的快樂,除了長吁短歎,怨天尤人,悲觀厭世,還會想到什麼?所以,不論你平日體質如何,都應該抓住暑期長假的時間選擇堅持慢跑、三步、打球、做健身操、瑜伽、太極拳、廣場舞等強身健體的.活動,讓自己的胸襟開闊,神清氣爽,生活充滿陽光,充滿正能量。

讀書為了學做人,也為了做好工作。説到這一點,我要感謝孔子、葉聖陶、呂叔湘、馬卡連柯、蘇霍姆林斯基等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是他們的著作引領我走進了教育的神聖殿堂,告訴我怎樣教書育人,怎樣教語文。《論語》使我擁有了教育的智慧;《給教師的建議》使我擁有了投身教育實踐的指南;《教育詩》使我擁有了一份從事教育的樂觀心情。

同時也感謝各種教育報刊,它們是我一天也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教育家和許許多多優秀教師的思想和業績一次次地感動着我,於是我也努力像他們那樣,用我的行動感動着我的學生,把我的課上得讓學生更喜歡。我的一本《於永正語文教學實錄薈萃》記錄下了我為了把課上好所付出的思考與努力。

我讀書並不多,讀書速度也比較慢,但我肯思考。在認識上每有所得,便喜不自勝,並努力付諸實踐,讓理念轉化為行為,轉化為“生產力”。

我們這個時代“叫嚷和埋怨之”的確太多,缺少的是行動。有人不讀書不看報還則罷了,一旦看了一篇關於某某校長、某某老師的教改報道,讀了一本新的理論書,看了一篇具有新理念的文章,便馬上與自己的學校、自己的校長和別的老師掛上了鈎:“看人家學生、人家校長多好!我們的呢?

暑期讀書心得6

暑假,學校分給每位老師一本書,我讀的書是《在與眾不同的教室裏》。下面是我讀此書的心得體會:

此書介紹了8位美國當代名師的精神檔案,他們工作起來都是兢兢業業,全身心投入工作,並且,每位名師都有各自的風格,8位名師的故事,深深打動了我,他們有用不完的智慧和驚人的創造力,為他們各自的教育教學工作默默奉獻自己的青春。這8位名師中,讓我感受最深的當數號稱"美國最好的老師"萊福。艾斯奎斯。

當一名教師傾其精力、美德與創造力時,他能為學生做什麼?如果知道美國傳奇教師萊福。艾斯奎斯的故事,你就有了答案。在美國眾多的名師中,很難有人如萊福。艾斯奎斯一般給人震撼與驚歎——他在同一所學校聽同一間教室,年復一年地教同一個年齡段學生長達20多年,獲得的榮譽不計其數,給他提供捐助的人也不計其數。他就是一個人在最小的空間裏創造出最大的奇蹟的名師。

他每天工作12小時,除了完成學校規定的課程外,他還主動教學生高等數學,讓學生閲讀原版文學名著,給學生排練《莎士比亞》戲劇,甚至在課間教學生彈吉他、打籃球和棒球!他總是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得滿滿的。

這讓我想起了我們學校的行政老師,他們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往往是不分8小時工作時段的,8小時之外,他們同樣做着學校裏的千頭萬緒的事情。寒暑假和雙休日對老師們來説是最好的休息時間,可是對他們來説,卻是最好的幹工作的時間。我在暑假,經常來學校鍛鍊身體,看到學校行政和部分老師,幾乎是天天來校工作,尤其是我們的陳校長,在暑假裏他是每天必到的,每天都有幹不完的工作,而且他是來得早,回得晚。真的是超強付出,同書裏的美國名師萊福。艾斯奎斯是一樣的!學校行政這麼超付出的工作,他們不分時間的默默付出,是為了學校的明天更美好,為了保證開學後教師能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為了學生在新學期裏能更好地學習與成長。他們是我們廣大教師學習的好榜樣,我想,在今後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如果能有超強的付出,有這種爭分奪秒的時間觀,我們肯定能做出更多的成績來的。正如艾斯奎斯所説的"成功無捷徑"、"卓越不是輕而易舉就能實現的"。

艾斯奎斯曾經"頭髮着火還在教"!在一堂化學課上,一個學生點不着酒精燈,其它同學都要求進行下一步實驗,艾斯奎斯不想把她落下,親自幫她點,但無意中把自己的頭髮給點燃了,要不是孩子們叫了起來,艾斯奎斯還不知道。他説,"雖然這樣很可笑,但我真的認為,作為一名教師,我的大方向是對的——孩子們是你唯一操心的,其他任何事都必須忽略。"這讓我更進一步明白了做教師的意義,教師要真正熱愛你的學生,就要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要放下教師的架子,而不是走過場,假惺惺地説要幫學生,心裏卻不太情願。我們只有源自內心地幫助學生,努力達到象艾斯奎斯這樣的境界,這樣,我們將會是真正全心全意地為學生服務的,也會成為一名極其優秀的、學生都喜愛的好老師。

艾斯奎斯説:"在國小階段,對兒童發展最關鍵的因素是各年級的教師",因為他們在國小階段跟老師相處的時間是最多的,甚至超過了家長。所以,為了兒童最好地成長,我們當教師的,就應起着最好的、最關鍵的作用。教師應該提升自身素質,同時要加強職業操守,全身心地工作,發揮各自的崗位作用,為教育事業多多奉獻出自身力量。 第4篇:教師暑期讀書心得

雖然參與教學的概念比較容易理解,其操作看上去也不難,但在真實的教學中使用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參與教學的開展需要一系列條件的支持,包括物力與人力資源,管理方式與制度,良好的`教育教學氛圍等等。

人力資源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與學説到底是人的活動,是教師與學生的活動,離開師生的參與,教學活動也就無從開展。認識這些學生資源的荒廢現象,是參與教學開發人力資源的起點。

參與教學中,教師對教學的干預和課堂控制比傳統教學要"弱"了一些,學生自由活動

的空間大了,討論的機會多了。但這並不意味着參與教學是不強調課堂秩序,紀律的一種教學模式,相反,參與教學的順利開展恰恰是需要一定的制度支持的。不過,適應參與教學的制度是與傳統的制度有

很大不同的,這就使得參與教學的制度有一個建立,完善和內化,甚至超越的過程。

暑期讀書心得7

王老師説中國小這麼多門課,沒有哪一門像語文課這樣狼煙不斷、戰火連綿。指手畫腳,人人爭先,外行內行,扭作一團。各方的共同努力,總算把語文老師搞糊塗了,越來越不會教了,語文課也似乎成了永恆的焦點、熱點、難點、亂點和看點。是呀,當領導聽課時,沒有他們本專業的課時就説那聽聽語文吧,語文是可以聽得懂的。漢語是你的母語,想必聽得懂是應該的。但是真的是誰都可以對語文課評評點點,誰都可以對語文老師指手畫腳嗎?

語文老師招誰惹誰了,該被如此折騰來折騰去?語文教學如此隨風搖擺,到底有譜沒有?語文學科的專業尊嚴何在?想必王老師的這些話也道盡了語文老師的苦水,我們的語文也不過就是基礎教育學科之一,為何不能像對待其他學科那樣來對待語文學科呢?語文沒有那麼複雜,他也就是一門課;語文沒有那麼偉大,他也就是一基礎學科。

那麼,語文的“本職工作”是什麼,什麼是他無力完成的任務,為何語文的專業範圍這樣釐不清。王老師以課程的視角觀察語文,會給我們在理論和實踐之間,架設一座橋樑。

語文老師暑期讀書心得2

一段時間以來,我認真拜讀了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專著,陶行知先生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於教育改革並付諸實踐。他以藴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其中,最受啟發的是陶行知先生的兩段名言:

(一)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

總起來説,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新課程標準下的教科書與以往傳統教科書有很大改變,多以學生生活、活動為主,但是每個學校每個年級的學生認知情況不同,因此在教材的選用上也不同。教材內容是死的,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根據學生情況來創新教材,自主創新“活教材”,以實現創新教育。

(二)“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學生的頭腦,就是要鼓勵學生敢想、善想,敢於動腦,善於動腦;

二是解放學生的雙手,就是要鼓勵學生敢幹、善幹,敢於動手,善於動手;

三是解放學生的眼睛,就是鼓勵學生敢於觀察、善於觀察,胸懷祖國,放眼世界;

四是解放學生的嘴巴,就是鼓勵學生敢説、善説,敢於提問、善於提問;

五是解放學生的空間,就是要擴大學生的活動領域,不把他們侷限在狹小的課堂裏,也不侷限在學校中;

六是解放學生的時間,就是要保證學生有時間去獨立學習、活動和創造,不要把課程排得滿滿的,也不要讓課外作業多得做不完。

在課程改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思想,在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它仍歷久彌新。他的思想與我們今天課程改革所提出的觀點可謂不謀而合。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深切體會到,認真學習並努力實踐陶先生“六大解放”的思想,有助於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幫助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創造思維,為學生的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鬆的環境,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造能力的目的。陶先生説:‘有了這六大解放,創造力才可以儘量及揮出來‘。在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在新課程改革的大形勢下,我們只有改變自己的觀念,樹立創造意識,實施創新教育。徹底的解放學生,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發展創造能力。讓我們的學生走上創造之路,也只有這樣我們的素質教育才不會是一句空話。

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他的教育理念可謂極富前瞻性,一些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着極大的指導意義。他的“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等理論,無不閃爍着創造的光芒。相信陶先生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在新課改中的滲透與運用,會讓課程改革更好地發揮出實效,促進新課改的推進。

暑期讀書心得8

不知不覺,一個暑假結束了,還記得暑假開始前的新教師培訓會上,有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那就是對於教師而言,暑假不僅僅是給我們休假休養的,現代社會對於教育要求的日益提高,促使着教師去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質與涵養,而身為新教師的我們來説,更是要抓住這個上崗前的暑假,努力的提高自身教育能力,而讀書,無疑是個很好的充電方式。

下面,我就來説説暑假閲讀相關教育書籍的一些初步感受。

關於《新課標》

我認為正確理解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教學的關鍵,因為基本理念是教學的導航。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着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在評價學生時,不再僅僅注重結果,更多的是關注學習的過程,在評價上也傾向於運用鼓勵性的話語來幫助學生樹立信心。

關於《民國先生》

強先生所寫的這本《民國先生》,通過一些民國時代與文教有關的`大師們的具體事蹟,來向我們展示出一幅民國的文教畫卷,全書行文清新淡雅,引人入勝。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全書第一個提到的,“學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了。戊戌變法失敗後,蔡元培毅然掛職攜眷出都,放棄眾人眼中極清貴的翰林院編修之職。除開對清廷的失望,也有着立志教育救國的願想,便是有對自己“此生端為國家來”的雄心,這也是傳統士大夫在社會轉型時期的歷史擔當,是時代先覺者的大智大仁大勇。

記得母校蘇州十中的前身,振華女校的校董之一,便是蔡元培先生。女校的創始人王謝長達女士在先生和章太炎,竺可楨等人的幫助下,創辦了這所在當時極具影響力的女中。再加上蔡元培本身就任總理的紹興中西學堂,隨後任總教習的南洋公學特班等等,通過辦學,也就是新式學堂,教育出一批求新知的洋學堂學生,而這批問新事的新型讀書人,很大程度上也成為了志同道合,救國圖強的仁人志士。及至後來,蔡元培任光復會會長,同盟會上海分會長,更是讓蔡元培多了份鐵血色彩,不但學貫中西,更是允文允武。其後書中一幕幕的場景,諸如任北大校長,兼容幷包,反對袁世凱獨裁帝制等等,無一不宣示着先生德才的兼備,氣節的不倒。

常説,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們成為不了蔡元培先生那樣的大教育家,但我想,即便是普通教師的我們,也能從先生身上感受到一種精神,並以先生為目標,為垂範,將自己的力量投入到教書育人中去。

關於《改善學生課堂表現的50個方法》

就我個人的感受而言,整個暑假,可能對我幫助最大的,便是《50個方法》這本書了。

我們都知道,對於《新課標》的理解,需要的是我們長時間的學習與積累,更多的則需要我們自身踏上崗位後去感悟與收穫。而對於《民國先生》,則更多地是一種精神與氣節上的一種薰陶,而《50個方法》則不同。我們都知道,對於剛踏上崗位的新教師而言,班級控場能力或多或少會有些欠缺,這個時候《50個方法》這本書,卻能用50種具體而詳實的方法來幫助我們去更好更快的融入到課堂中去。

以上就是我這個暑假閲讀相關書籍的一些初步感悟。

暑期讀書心得9

在暑假的時候讀了《解密高效課堂》這本書,讓我認識到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教師也要與時俱進,傳統的教學已經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提高課堂教學也是勢在必行。優質教學一定是高效的,而有效教學則未必是高效教學。提倡高效課堂教學,目的就是讓我們意識到,這個追求確實是無止境的。

要提高課堂效率,首先得讓課堂活起來。從“悶課”走向“活課”,讓學生動起(新部編語文教材培訓心得體會_新部編語文教材培訓心得)來,讓教材也變得活起來,讓整個教學活動、教學程序開放起來。然後要從無效、低效走向有效。每節課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穫。最後還要有更高的境界,就是高效教學。我對高效教學的定位就是優質、高效、高境界。要想做到高效應該注意以下幾方面:

1、學生情緒狀態。

2、學生在課堂的參與狀態。

3、學生的交往狀態。

4、學生的思維狀態。

還有在《解密高效課堂》中提到“讓學生參與備課”,這讓我想起了我們的“先學後教”,學生參與備課,不僅是一個先學的過程,最有價值的是在“備課”的過程中提前進入了角色,確立了目標,進行了知識的預習,可謂一舉多得。事實上,任何一門學科都可以這樣做。因為讓學生參與備課,能促進教師深入教材,能讓老師深入瞭解學情;學生參與備課,老師就容易做到從學生的角度看教材;學生參與備課,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另外在《解密高效課堂》中出現頻率滿多的是“讓學生在自主體驗中發展”。我們倡導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就是為了很好的實現這一教學目標。在《解密高效課堂》中,不論是專家的理論,還是精彩的課例片段,我認真總結了一下,大致可以從這幾方面實現學生的自主體驗和發展:創設有趣情境,激發體驗動機;關注探究過程,實現自主體驗;巧設活動情境,體驗“生活數學”;重視激勵,藴涵情感體驗。

數學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不可缺少的工具。課程內容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繫,從而讓學生感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進而有利於數學學習的生活化、人情化。為此,在課堂教學中除了充分利用課本上的`主題圖外,為了拉近學習和生活之間的距離,培養學生“生活數學”的意識,在練習中也應設計一些生活問題,如商場超市場景,體育比賽場景,喜歡的電視節目調查等等。

《解密高效課堂》中的諸多精彩課例無疑透露着教者的智慧和創新,傳遞着課改的精神,體現着新課程理念的特點。通過這些天的閲讀,我對數學教學有了一些新的認識,我將向這些優秀設計者學習,認真按照新課程理念備好課上好課!

最後,我想用書上的一段原話來結束──“實踐證明,在教學中只要教師着眼於學生髮展這一總目標,讓學生在寬鬆和諧的學習情景中用積極主動的方式去體驗學習、探究學習,富有活力”。

暑期讀書心得10

暑期練車感想之一烈日當頭,驕陽似火,毒辣辣的太陽,面對這些詞語,讓你猜這是描寫那個季節的?一定能隨口而出:夏季。是啊,這樣的天氣,誰不想坐在空調房裏抱着大西瓜,看着喜歡的視頻或者書籍,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呢。4月中旬就已經理考完畢,就想着趁兩個月的時間,好好學車。

現在想想,理考完畢就趁着週末空閒時間開始練習,至少可以少受這炙烤之苦了,看來,想幹什麼事,還得趁早啊,不然過了這段時間,要不然不願意拿出九分甚至十分的力量去做,要不壓根就改變主意,也就停留在想想而已。

上學的時候,還記得自己曾經信誓旦旦的説:“以後只當乘客,不開車,連過馬路都害怕,更別説自己開車了。”可現在:每週提着東西回家,或是遇上大雨天氣,又或者是面對人滿為患,好似“沙丁魚罐頭”的公交車,讓我徹底改變了想法。我要學開車,自己會,就長腿了,不用麻煩別人,想去哪兒就可以去,更可以帶上爸媽。我是我們家第一位女司機哦,一定努力練習,哈哈,想想就自豪感滿滿。加油!昨天早上開始練習科目二,順序依次是直線、右倒庫、左倒庫、側方停車、半坡起步S彎。

家裏手動檔、自動檔的車都有,可是我基本沒摸過,可以説十分陌生。對於這樣的我,摸到車,心裏興奮又忐忑,從離合、油門的.位置,到進檔、退檔的操作,到前進線到胳膊的位置(身體不能過線)把離合踩到底,並踩剎車制動;後退從左試鏡看汽車皮條以掌握停止位置,整個過程要求尋找踩離合的感覺,保持車速穩走。

昨天3+3,今天3+3,一共練習12次,從第一次教練教,指導着開,到第二次就大膽嘗試,還倒在線以外,前進不知道該在什麼位置停,到今天能穩着行駛,並準確停,知道這只是個開始,前面還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困難,我還是給自己加油、打氣,為了早日帶爸媽出去,任何困難我都不怕,況且學員都很樂於幫助,一定可以的!不過,現在的臉頰、胳膊還都是紅紅的,感覺火辣辣的,曬傷了唄。都塗了防曬霜、穿上防曬衣,還是擋不住這強烈的紫外線啊。8點到11點,下午2點到6點,7個小時太陽照着,就算有大樹擋着,也是杯水車薪。能防曬就防一點。

誰有靈丹妙藥,可以幫我更好的防曬呢?還是先靠自己吧,多塗幾次,再準備一瓶高倍的防曬唄。自己學東西不是很快,更何況是開車,穩就可以,慢慢來,步步走得穩!早點休息,明天滿血繼續!

暑期讀書心得11

在假期之中,我一共讀了三本書,一本於回家之前在學校裏看的,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一本在火車上看的,餘華的短篇小説集《鮮血梅花》,還有一本尚未讀完的《送你一匹馬》都在北區圖書館借的,假期畢記得按時歸還。當時看完三毛的《送你一匹馬》,心有頗多感慨,於是用筆記下了一些:

我向來是一個注重儀式感的人,按道理這篇日記應該工工整整地寫在一本全新的筆記本上,也可能被我絞盡腦汁故作文藝地發佈在朋友圈裏,但是這次並沒有,也許是看了三毛的書,體味了一絲她為人處世的方式。

前幾日看了三毛先生的《撒哈拉的故事》,起先尚有幾分猶豫,我從未了解過任何有關三毛的故事。雖身邊不乏有朋友是先生的讀者,對三毛先生的.評價也很高,但我本人對接出新的文字還存有警惕,打開一本書,就是進入了作者的人生。領悟她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實在是不能怪我過於小心翼翼,但苦於書荒之際,我仍是打開了這本書。

行筆至此,也許覺得我要介紹這本書了,但很抱歉,我只是個闖入三毛美麗森林的一隻迷途的鹿,實在是沒有資格介紹她的人生。《撒哈拉的故事》讓我情不自禁地喜悦,俏皮、可愛、理性的三毛,我現在才認識這個人,愧疚,後悔。所以,我覺得不盡興,便找了她的其他著作,瞭解這位俏皮可愛的女作家。

然而,《送你一匹馬》讓我的心卻有陣陣的破碎感,三毛已經失去她摯愛和摯愛她的荷西整整三年,這是我所不想看到的人生,也是極不想施加在三毛身上的命運。諸多諸多的感慨,但原諒我終是個外人,三毛先生也請莫怪我插話你的人生,終悔未早幾年便認識你,想説的話在心裏,這樣也許你才能聽得見吧。

《送你一匹馬》還沒有看完,書中字裏行間透露着平淡的生活,卻讓我看到了三毛失去至親之後痛苦的內心,不願意見朋友,我真不願意這麼多痛苦施加在三毛身上。

餘華的《鮮血玫瑰》講述了幾個發生在古代,離奇的故事,之前沒有見過餘華先生寫過這種風格的小説,那次一看,竟驚為天人,沒想到,餘華還有這麼一手,是本好書,值得推薦。

暑期讀書心得12

我們的師父和我們分享了《學習的本質》這本書。我想師父的初衷是讓我們在平時教學實踐過程中探索一種更宜讓學生接受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考試,以致於大多數學生在考試後很快忘記了大部分學習內容,也很少有人去系統的整理各階段的學習內容。因此,作為教師的我們也很想弄清楚學習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在共同分享了安德烈·焦爾當這本書過程中,大家都受益匪淺。

書中提出了一些在我們看來對於理解如何理解學習最有用、最具操作性、最具感召力的因素:我們是怎樣一步步學習的?其中涉及的過程是什麼?大腦是怎麼產生學習這種能力的?調用、行動和能力遷移應該佔有什麼樣的地位?學習者的情況又是怎樣的?為什麼有些孩子會承認沒法學習?怎樣才能促進學習?通過對這些因素的逐條分析,深刻的揭露了學習的本質。

不過,這本書並不侷限於介紹一些事實性信息,即使其中一些信息極為新穎。這本書意圖將這些信息置於相關語境之中,試圖提出一些實用的解決方法,更確切地説,是提出一些最適宜的方法,因為就像在任何複雜領域中一樣,對其沒有一個最終的、永恆的解決方法。但教師、培訓者,以及學習教育科學、心理學和人文科學的大學生,都會在這本書中找到備課和研究所需的材料。並且,這本書最具説服力的理由是——年少時的作者就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後進生,但通過自己的研究與努力,最終取得了莫大的成功。

對於我們而言,作為老師也好、家長也好,只有弄清學習的本質,知道孩子們能學好的途徑、理解孩子們學不好的原因,讓孩子知道為什麼學習?應該怎樣學習?會經歷一個什麼樣屬於自己的過程?才是真正的有效支持。書中有很多觀點與我們一直以來的教學理念十分一致:強調了“學習者”這一概念,並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在學習”這一理念。這個過程是任何人也替代不了的,絕不僅僅像大多數人認為的那樣:只要老師課堂內容準備得夠好,學生只要認真聽,就夠了。

我聽到過很多家長説過此類觀點,他們認為要想學生好好學習,老師就應該先好好教課,甚至理解為只有好好教課,學生才能好好學習。然而,這一點是不準確的,因為大家忽略的學習這一主觀行為的執行者——學習者,只有學習者個人才能學習,別人不能取而代之。可是我們經常會看到同樣的學生坐在同樣的教室,聽同樣的老師講同樣的課,但下課之後、放學寫作業時、階段考試時,卻呈現出了大量的差異,由此我們其實可以推斷出:並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完全吸收老師所教授的所有東西,換句話説,即教並不是學。

而當教學如果僅僅被當作一種簡單的知識傳遞時,某種程度上,它並不能引發學習,甚至還會妨礙學習。因為當老師在課堂上授課的時刻,學生由於自己頭腦裏一系列關於學習的錯誤想法限制、束縛了教學的實踐,説得更直白些,那些對當下知識沒法正確理解的同學、那些對老師由於各種理由並不信任和喜歡的'同學,他們的大腦並沒有正常工作,並沒用自己頭腦裏的原有知識去解碼新知識,也沒有將老師傳授的信息納入自己的“信號接收系統”中,甚至教師由於並沒有用每個學生能聽懂的語言去闡述自己的課程內容,也會突略這一致命的“信息不對稱”,很多時候,我們把“教”和“告訴”混為一談,以為只要説過了,學生們就會知道。

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存在着與學生脱節的問題,老師在備課過程中把自己認為過難的知識砍掉、把自己認為過於簡單的知識砍掉,把能夠證明他所要傳達的信息的論據收集起來。但這其中有一個要命的點:就是他的頭腦中能理解的信息和學生們頭腦中能理解的信息對稱嗎?此外,授課隨傳遞模式的嚴格性使學習者逐漸失去了批判思維,而批判思維是學習的動力,而且這種模式還會扼殺想象力、創造力和適應能力。這就是我們看到大量的學生最後會變得滿足於被動接受,不再對任何事負責。我只想悲傷的説一句:缺乏主動性的學習是沒有生命力的學習。

因此,對學生的先有概念的考慮是我們為一切教育計劃的出發點。只有準確的評估了學生對該知識的原始水平,才可以找到那個“摧毀或補充”他們原有知識地圖的點。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所有的概念課中要設計大量的討論、對質、辯論環節,打個比方來説:老師想傳授一個新知識給學生,就面臨兩種可能性:或者是在他原有的牆上做修補、或者是推倒他原來的牆而在原有地基的基礎上再重新搭建一堵牆,學生頭腦裏的牆,要麼是會讓新牆更穩固、要麼就是阻擋建新牆的障礙,那麼我們的老師必須要有能力瞭解到牆下面是什麼?原有的牆是什麼結構?牆的地基走向是什麼?還需要有推倒一堵牆需要的人力和工具,如果老師沒有火藥和推土機,如果要使用鐵稿,則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敏鋭的洞察能力和清晰的邏輯。這時,對於學生而言,重要的是向老師開放他的知識場域後面是什麼東西,如果這堵牆實在是太高,擋住了學生的視線,那麼他就不會有哪怕一絲探究的興趣。這時,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師,要向學生提供梯子,或者設法讓他爬到一定的高度。

本書在介紹了要學習的重要性後,又進而提出應該怎樣學。詳細的介紹了關於學習的三種傳統主流思想:第一種是把學習描述為一種簡單、機械的記錄,知識的獲取通過一個隨時待命的、空白的、始終專注的大腦來進行,學習被看做知識傳遞的直接結果;第二種是建立在訓練的基礎上,進而形成一種原則——學習者在這一傳統下所要做的實際上就是形成條件反射;第三種是所謂的“建構”教學法。它從個體自發的需求和“天然”的興趣出發,提倡思想的自由表達、應變、自主發現和探索。個體不再滿足於接受原始信息,要對其進行研究和選擇。

在我們現實生活中,不瞭解學習本質的人怎麼説?如果一個學習對所學的內容理解不了,我們會説“那就是他不用心”,甚至是他“懶惰”的表現。由此,學生不僅沒有學到東西,還會感到灰心喪氣,再給自己貼上一個“我很笨、我不行”的標籤,這是最可惜、和知識背道而馳在兩條路上的結果了。

大家要消除一些錯誤的、傳統的思想:認為學習者思維結構的運件和磁帶是一樣的,只要聽了就應該知道。不,整個學習的過程從一開始就會有很多的可能性、不同的方向發展。被記錄的刺激物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他的思想。學習者對於自己要做什麼有自己的想法,在他聽到的話裏,他只會記住對他而言有意義的東西。

暑期讀書心得13

暑期教學以期許和激情開始,在忙碌與充實中度過,又將以期許告一段落。時間不長,但感悟頗多,現總結如下。

一、 心態良好,狀態平穩

心態決定狀態。暑期加入英華閲讀與寫作教學隊伍,是我內心的愛好與選擇。所以整個暑期教學心態良好,狀態平穩,收穫很多。一是跟孩子們在一起,儘自己的努力繼續做好教書育人的工作,我收穫的是一種快樂;二是教學相長,在學習中充電和教學,在教學中反思、總結和改進。在學生得到提高和進步的同時,我也在無形中得到了提升和重生,這是一種充實。

二、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教是為了不教。怎樣才能達到這種預期的效果呢?我認為第一步是瞭解學生

的興趣、性格、習慣等特點。我把第一堂課作為一個關節和重點,以遊戲切入,以師生交流互動貫穿整個課堂,在瞭解學生的基礎上抓住學生的興趣。其次是重視教學後與家長的'溝通,理解家長急於求成的心理,重點與其達成相互信任、正確看待孩子的優缺以及怎樣促進孩子成長進步的共識。以避免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網絡斷開,從而也就避免了家校之間的誤解和傷害。

三、 未雨綢繆,蓄積待發

對於剛出道的青年教師,多的是激情,但缺乏的是對教材、對知識遊刃有餘駕馭能力和實戰經驗。師生需要一個開放而有活力的靈動課堂,但若不能把握好一個度,它會化成一個空洞而雜亂無章的亂攤子。所以我會不遺餘力地在備課上下功夫,反覆地備好學生、備好教材,力求每次都能有一點點進步、一點點創新。只有備好每一堂課,才能得心應手地上好每一堂課,才能達到教師樂在教中、學生樂在學中的雙贏效果。

四、細節決定成敗,把握好工作細節

教學工作不是一個人的獨行,而是眾人划槳式的航徵。

暑期讀書心得14

清朝學者李惺説過:“攻人之過勿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至善無過高,要令其可從。”學生是成長中的蓓蕾,過嚴、過高的要求反而會摧殘了孩子的天性,限制了孩子活潑的思想與行為。即便是指責過錯吧,多一分幽默,少一分嚴厲也未嘗不可。教育即生活。

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以為脾氣特別暴躁的太太。一天,蘇格拉底正在與客人閒談,太太突然跑進來大鬧,並隨手將臉盤中的水潑在蘇格拉底的身上。這對一個有血性的男子漢來説是無法忍受的,何況還當着客人的面?誰知,蘇格拉底卻笑了笑,説:“我早知道,打雷之後,一定會有大雨。”一言解僵局,他的妻子也不由笑出聲來。幽默既讓大哲學家擺脱了窘境,更讓後人留下了無限遐想回味的空間。做人有如此的胸襟,還有什麼樣的仇怨不能化解,還有什麼樣的人心不能征服?

學生是有思想、有個性、有情趣追求、有分辨能力的鮮活的.生命個體。班主任的幽默實際上也是班主任人格修養的一部分。班主任隨不是演員,但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學生無疑是用觀眾的心態來看待的。觀眾大多數喜歡喜劇角色,因為他善用幽默。班主任放下矜持的身份與架子,把自己當做學生中的一員,巧用幽默,其説服教育效果絕非刻板的説教可以比擬。

所以我最後想説的是,老師們,願你的教育藝術中也有一點幽默。

暑期讀書心得15

機緣巧合下,有幸讀了賁友林老師的《重新認識課堂》這本書,讀完這本書讓我對課堂我有了新的認識、新的領悟、新的反思。

理想課堂是什麼樣子的?書中賁老師是這麼説的:“課堂中,學生積極主動,善於傾聽,勤于思考,敢於質疑,爭先恐後地舉手,自信大方地表達,或補充,或修正,或肯定,或質疑,充滿有主見又不失童趣與深刻性的爭辯,一個個‘小精靈’都是知識、思想、方法的生產者,是學習的主人。這樣的課堂生機勃勃、興趣盎然,教師和學生都能得到發展和成長。”書中賁老師從“上課,教師要聽學生‘講’”,到學生“會講”,教師“不講”;從教師的提問之後,該請誰來回答,到學生回答之後,如何產生在課堂上的“問”與“答”的模式;從選擇什麼樣的學生回答問題,到學生如何養成問題的意識……,課堂中的點滴細節賁老師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着讓我感同身受的.觀點和做法。

回想自己的課堂教學,或多或少存在這樣的問題。比如,在課堂上,往往老師們提出一個問題後,或由於上課時間有限或急於聽到正確答案,或迫不及待地公佈答案,而忽略了對學生問題的思考及學生問題的產生的關注。我們應該在提出問題後“等一等”給學生留足思考的時間,“停一停”讓學生在聽到同伴地回答後有產生自己想法或者新的見解、新的問題問題的時間。正如賁老師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一文中所説: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後,教師暫不表達自己的看法,而是讓其他學生主動“接着説”。如果同伴回答對了,其他同學可以給予積極的肯定,並對其中的精彩之處進行賞析;如果同伴發言中有錯誤,可以糾正,還可以進行分析錯誤原因;如果同伴發言有疏漏,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如果幾名同伴相繼發言,後面發言的同學可以對前面幾名同學的發言進行對比分析,也可以進行綜合梳理。

課堂上,我們應該更多地關注學生地思考。但目前的課堂更多是不假思索地憑着慣性前行,或者是人云亦云的盲從。我們要有一顆“靜待花開”且安分的心,做好老師主導的作用,引導學生思考。面對這樣的問題,我們更要思考的是該如何糾錯,如何讓教學事故轉化為“教學故事”。教師有時要適當“後退”,要揣着明白裝糊塗。不要害怕孩子犯錯,吳老師經常説地一句話的是:錯着錯着就對了,聊着聊着就會了。我們要相信孩子,因為孩子犯錯,經過思考修正,也是學習的過程。我們應該每天上課前都帶着“美好即將發生”的心態走進課堂,期待展現學生的美好。其實,學生的美好,不僅僅是他們的正確答案和完美的想法。學生不正確的、不完美的、有瑕疵的想法,經過思考後提出的問題,同樣是美好的。正是這樣,讓我們看到了學生真實的成長的過程。

在課堂中,我們不僅要鼓勵學生參與課堂,關注學生的説,通過關注學生的説,關注學生是怎麼樣學的,還要關注怎麼樣學生才能學習得更好。莫迪裏阿尼説:“人的劣根性,就是雙眼都用來盯着別人和外面的世界,難以自檢。所以,我們應該用一隻眼睛觀察周圍的世界,用一隻眼睛審視自己。每個人的心底都應閃爍着一隻眼睛,一隻不斷審視自己的眼睛。”重新認識課堂,不能停滯於發現課堂中的問題,也不是懊悔自己課堂的不足,而是以積極的態度,在批判中建設,敞開胸懷面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