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

讀後感 閲讀(2.12W)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有利於培養我們思考的習慣。那麼心得體會怎麼寫才能感染讀者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1

陶行知教育理論藴涵着深刻的哲理,閃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説法,"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是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他還指出,"生活教育與生俱來,與生同去。進棺材才算畢業"。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這是陶行知在這本書中的一段話。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教師,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只有引導學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我讀了陶行知先生的'這一席話,讓我對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這麼一個高度,讓人為之震撼,震撼於他的精闢和深刻,同時感歎教育家的前瞻性,這不就是我們現在提倡的素質教育嗎?

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教育,善於開啟學生感受生活、學習探索的興致,教師是一個活的教科書,孩子從“活”的書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不僅要教給孩子知識,更要讓他們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學習。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僅僅滿足於形式上的活動,應該透過表面的活動,更有效的幫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的機會,健全他們的性格和個性品質。

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當我把自己“精心設計”的教案“有條不紊”地實施時,我的孩子偏偏喜歡“節外生枝”;當我給孩子們出示課件時,卻見孩子們一臉漠然,沒有興趣……我想究其原因是自我感覺太好,太誇大自己在學生學習中的作用。“道德的楷模、知識的源泉、正義的化身”,這美好的角色一直使我在孩子們面前透着一臉的“霸氣”,一直處於“主宰”課堂的地位。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將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以陶行知先生的理論為指導思想,引導學生手腦並用,學會過硬的技能,使學生的素質全面發展,成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2

教育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極為重要的基礎工程。它對提高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對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具有重大戰略意義。我們必須加強教育工作,大力發展教育事業。"

作為一名年輕的教師,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現代教育的急速發展。有時還會感到有些力不從心。想想我剛從師範畢業、踏進國小大門時,學校採用的還是一問一答的教學模式。

整堂課中,教師是課堂提問的壟斷者。長期以往,學生的創造、好奇、探究的內在動力就減退了。近年來,許多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培養學生自主、探究性地學習。我也閲讀了大量有關的文章,利用暑期我認真地閲讀了《現代教育理論》一書感觸頗深:作為21世紀的教師,應做一名帶着學生走向知識的組織者、共同學習者;應不斷更新教學理念。過去常説教師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必須要有一桶水,而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那一桶水是遠遠不夠的。過去,一名教師只要他工作踏踏實實,具有奉獻精神。人們便會給予他"優秀教師"的稱號。而新型教師必須要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必備的創新精神和較強的創新能力。現在,社會對於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不斷的進行反思、不斷的超越自己、在更新教學理念的同時,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探索、給學生營造一種和諧、寬鬆的課堂。

過去,我總認為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考試成績是檢驗學生是否掌握的唯一渠道。現在想想:我完全錯了。其實,課堂是學生的。教師只是誘發者、組織者、輔導者、參與者,教師的教是服務學生的學。我們時常埋怨學生怎麼了?想象力哪去了?創造力哪去了?其實,這完全是被我們的傳統教學一步步的抹殺了。正是因為教師的一味"包辦",學生成了旁聽者。因此,教師應讓學生學會質疑、學會評價、學會爭論、學會學習。課堂上的問題應讓學生自己設計,與同學合作解決,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去學習。

21世紀是信息社會,現代教育技術正逐漸廣泛深入的被應用到各科教學中,現在我們學校已經擁有兩間電腦房,建成了校園教學網絡,教師的控制電腦不僅可以控制學生使用的電腦,還可以解除對學生的`控制,使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水平設計出的不同層次問題或CAI教學軟件放入網上,讓學生共同研討。在理論學習的同時,我將充分利用學校給予我們的硬件設備,不斷創新、創造出嶄新的教學模式。

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以新型教師的要求鞭策自己,不斷進取,不斷反思,爭取做一名具有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型教師。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3

教育理論讀後感,由收集,希望有關於教育理論讀後感的這篇文章教育理論讀後感能對您有所幫助!

課題研究已經開始了。根據課題組的要求,開題儀式過後,每人要讀一讀相關的教育理論書籍,並寫下心得體會,我於是找來一些書看,按部就班、一絲不苟的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今日讀到《適用課堂教學藝術》第十五章“統一要求和因材施教”之第二節“因材施教”。這一節裏有一塊內容叫“教師對待好學生、差生的態度”。讀過這一節內容之後,我感慨良多,覺得差生轉化工作之艱難而有趣。

文中寫到:“教師如何善待差生、轉化差生,確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有些學校的差生問題不僅遲遲得不到解決,而且變得越來越嚴重。除了客觀因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教師對待差生的態度不夠正確。------其實,儘管差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其中絕大多數在教師的重點調教下是能轉變的。應當確立這樣的信念:這裏不全是廢銅爛鐵,這裏有黃金白銀,只不過暫時被灰塵矇住而未能閃光而已。”

讀這一段話,我明白了對待差生應當持怎樣的態度。説實話,我過去對待差生總是持消極態度,認為這事多花力氣而“得不償失”。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我們要多看到他人的優點,千方百計挖掘別人的優點,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那樣的話,不僅師生關係搞不好,轉化差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當代處於素質教育發展時期,強調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全面素質,差生是每個班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差生問題得不到解決,將會影響班風、校風,甚至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所以,儘管差生問題很令人頭疼、費心,卻有着莫大的`意義,研究和解決差生問題屬於真正的“痛並快樂着”。

怎樣轉化差生?文中寫到,“首先要有信心(這些學生從根本上説還是要求進步的,只是自制能力比較差罷了);其次要精心挑選合適的教學方法,儘量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文中還寫到教師指導學生重點應放在教給他們良好的學習方法,“來源有三個:一是報刊是介紹由後進生變為先進生的經驗之談;二是班內優秀學生行之有效的良好的學習方法;三是差生本人學習中值得肯定的方法。”讀到此處,我明白了今後的工作重點,應當放在尋找好的學習方法上,教給他們方法,“授人以漁”,這才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學生的學習搞好了,才能逐漸消除“乏信心”,促進思想轉變,最終實現將其轉化。同時,我也明白了應當從差生本人身上尋找閃光點,不僅能激勵他本人,對其他學生來説,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此方法應當想法子推行。

文中還介紹了提高差生的學習成績,一定要發揮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積極性。教師指導既要務“虛”,又要務“實”。即除了講一些大道理之外,還可適當降低作業難度,有進步及時表揚以及定期“開小灶”等等。“對差生要多表揚、少批評、不諷刺。嘲諷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其後果或是產生自卑感,或是產生對立情緒,這對提高差生的自尊心是極端不利的。”在過去,我也對差生滿懷信心教育之,但一旦學生不聽話,或頂撞了我,或明知故犯,我的氣就不打一處來,就容易喪失繼續教育的信心,甚至不惜嚴厲批評、嘲諷,可越是如此,學生對抗、牴觸情緒越強,工作越難開展。常言道:一把鑰匙開一把鎖,越難開的鎖才越是好鎖.因此,我今後應當加強修養,增強個人人格魅力,對差生多一點信心,再多一點耐心。相信功夫不負有心人,我轉化差生的工作一定會邁上更高的台階。

俗話説“開卷有益”,今天果不其然。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4

  當張老師一再提醒要在考試之前讀一本教育學專著時,我心中就一直在嘀咕,“教育學專著—-苦澀難懂的玩意兒”。然而當我從書櫃中翻出在地壇書市淘的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時,我的心不禁興奮起來。

在網上搜索“蘇霍姆林斯基”,可以看到“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實踐經驗的教育理論家,他主張個性和諧發展。他的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靈去塑造心靈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寶庫中的瑰寶。”

為了解決中國小的教育實際問題,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專為中國小教師寫了《給教師的建議》一書。書中給教師提出了一百條建議,每一條建議談到一個問題,這中間有生動的實際事例,也有精闢的理論分析,很多都是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學中的實例,娓娓道來,真讓我感觸頗深,受益匪淺。

在讀到“教師的時間從哪裏來”一段時,讓我產生了很大的共鳴。特別是想想自己在幾年後將作為一名年輕教師的身份走上講台,肯定總會發現時間不夠用,每天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反思等,仰望時鐘,一天時間卻又過去。

《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還給了我一個很好的建議:那就是——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跟書籍結下終生的友誼。他在書中舉了一個例子:一天,一位老教師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公開課,她的風采吸引了在場的所有老師。當別人問她:“你花了多少時間來準備這節課”時,這位老教師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而且,對每一節課,我都是用終生的'時間來準備的!”感動之餘,我也豁然開朗。我們總在抱怨着時間的流逝如水似箭,可老天總是最公平的,它給我們每個人都是一天24小時,問題還是出在疲於應付上,整天是事情在後面追着自己而沒有主動去做事。

想想自己更是如此,做事急於“抱佛腳”。有時為了應付作業,在網上和雜誌上匆匆忙忙的搜索着相關的知識;有時為了寫一篇論文也是絞盡腦汁,趴在電腦前浪費時間。想起來真是可悲!我想這就是平時不學習,急來“抱佛腳”的後果。書中提到:“讀書是節約老師時間有效的方法之一。讀書不是為了應付,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試問,從古到今,哪位成功者不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呢?俗話説:“活到老,學到老”,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我們更應當主動地學習。因為只有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才能學會創造性地運用知識,才能贏得自身的發展,這是將來做一個‘真正的教師’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蘇霍姆林斯基也説:“一個真正的人應當在靈魂深處有一份精神寶藏,這就是他通宵達旦地讀過一二百本書。”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5

時間過得飛快,想想自己工作也已二十幾年了。送走的學生也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樣,也體會到了作為教師的酸甜苦辣。總覺得現在的學生真是越來越不好管,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曾幾何時漸漸和瀟灑自如越離越遠,苦和累成了每天的必修課。

前不久看了《魏書生教育教學藝術》一書,思緒萬千,感慨不已。既感歎其教育思想的時代性和切實性,又佩服其教育方式和方法的針對性、多樣性,回顧這些年的教育教學生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同為人師,為何一些簡單不過的道理在自己身上就不能運用,起不到好的效果”成為看魏書生書的同時時常徘徊在腦海中的問題。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戰不殆。我們的教育又何嘗不是如此,只有瞭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綜觀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教師、教育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有知人之明,能察覺學生思想深處的奧祕,能觸摸到學生感情的脈搏,他們的心和被教育者是息息相關的。也只有這樣的教學,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説才是一種幸福和享受。反思過去,作為教師,自己的責任心很強真是把他們都當成了自己的孩子,對他們嚴格要求,關愛有加;可是今天想來,自己對他們又瞭解多少呢?又有多少時間讓學生説出自己的想法,和朋友那樣與他們聊天、談心,真正走進他們的心靈?

在瞭解學生方面,我們也往往是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的表現上簡單的瞭解和簡單的評價學生,對那些上課認真聽講,下課也不調皮搗蛋的孩子老師當然是越看越喜歡,也自然給他們的機會多一些;而那些所謂的“不討人喜歡的孩子”有時就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忽略了。長此以往,孩子的發展當然是越來越失衡。這些都是我們所不願看到了。因此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特殊規律,而且要了解學生思想、行為變化的普遍規律,不僅善於把精力花在偶然的個別事件的處理上,更善於把主要精力用在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問題上,從而提高教育工作的效率。學了魏書生的有關理論,現在漸漸認識到了學生的心靈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好學生和後進學生的區別只在於頭腦中是非,好壞排列的順序及比例不同而已。正是因為後進同學上進心的幼苗小而枯黃,有的常常被壓在石頭下,才更需要教師的同情、關注和扶植。懂得了這些理論知識,我在具體教育過程中加以運用,果然效果明顯,某些平時不聽話的同學,調皮的同學經過一階段的努力,都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更和諧了。

隨着社會文明的不斷髮展,教師的角色地位也在不斷地變化。以前教師説的,學生就得無條件的服從,無條件的執行老師的安排。現在我們更多的是關注人文性,也在不斷提倡“人性化服務”。説到底其實我們的教育更應人性化,我們一直在説:要蹲下身子和孩子説話,就是要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性。老師也是從學生時代走過來的,學生的今天就是老師的昨天,學生犯了錯誤時的心情,老師通過回憶自己當年犯的錯誤時的心情就能認識更真切一些。這就是魏書生説的“用回憶的方法去感知”。

讀魏書生的書是一種享受,讀魏書生的思想是對自身思想、靈魂的提升和昇華,讀了魏書生的書才知道什麼是教書育人,什麼是為人師表。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6

陶行知是20世紀中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實踐,不僅在中國,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響。20世紀過去了,在新的世紀裏,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現實意義。在學習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論後,我深有體會。

“創造教育理論”,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個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精神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

要進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將其與傳統教育區分開來。陶先生稱傳統教育為“吃人的教育”,因為這種教育下學生只讀死書、死讀書,逐漸失去了生活裏、創造力。相較而言,生活教育則剛剛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讀活書、活讀書,這樣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這種是非分明的論斷雖有些偏激,但一語道出了傳統教育的弊端,並且為我們指明瞭教育發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簡單的例子讓我們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這對我們現今的教育很是有啟發。就從國小的課本上來看,教材中的課文越來越能跟上時代的步伐,也開始引導學生向課外拓展,再看課程的設立,多了綜合活動、校本課程等綜合課;最後看學校的制度,逐漸從管理學生轉變為學生自律,通過與社區合作,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讓學校與社區結合,讓學習與生活結合。

“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她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其次這個“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一定會保持一顆健康,公平的心態,關注每個學生,善待每個學生,關心愛護他們,讓她們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成長。同時自己也要不斷學校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充實自己,適時調整自己的心態。

今年我認真學習了陶行知的“創造教育”理論,認識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體系的主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可以從陶行知的教育思想與教育實踐中汲取豐富的養料,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服務。我認識到:實施愛的教育,保護和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精神,是為創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礎;實施生活教育,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是為學生打開創新思維的源泉;尊重學生主體,指導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學習操練;實行“六大解放”,煥發學生活力,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陶行知説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一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麼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為了學習,可以三月不知肉味,這足以見孔子的勤奮,可如果僅僅是勤奮,恐怕孔子就不會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學表現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我不如老農,我不如老圃,這是實事求是;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這是一種樂觀。他的學習精神,不僅僅限我們常人的思維:這個是學問,那個不合適。孔子會以最博大的胸懷,去接容包納世間萬物,這就是我們所不及的。

生活教育理論是是陶行知的基本教育理論,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它也是中國現代最重要的教育思潮。什麼是生活教育理論?陶行知説:“從定義上説,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從生活與教育的關係上説,是生活決定教育。從效力上説,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發出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説明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是生活決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只有通過生活才能發揮作用。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7

拿到《現代教育理論研讀》這本書,便覺得是自己渴望已久的書,翻開目錄,陶行知、蘇霍姆林斯基、魏書生、李鎮西這些現當代教育家的名字赫然入目,這些名家都是我急切想深入瞭解的教育名家,有了這本書,我可以仔仔細細的閲讀學習了!在我的讀書筆記本上,我做筆記最多的就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感觸也是最深的。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國家多難、民族危急之中度過的。他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是奮鬥的一生,是創造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他以“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懷着“教育為公”、“甘當駱駝”的精神,與勞苦大眾休慼與共,為人民教育事業,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民主鬥爭事業鞠躬盡瘁,奮鬥終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學識淵博,才華橫溢,勇於實踐,善於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創造性的開展教育工作,百折不撓的為中國的教育尋覓曙光,在教育理論及實踐經驗方面,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和寶貴的遺產。

“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這是陶行知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的真實寫照。“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前蘇聯教育家馬可連柯這句話道出了陶行知先生教育的真諦。作為一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懷,倡導並實踐了愛的教育,他愛教育,愛學校,愛學生,稱學生和學校為“愛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愛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則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愛滿天下”更把愛的教育發揚光大。教師對學生的愛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師對每一個學生都應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

老師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更要傾注真誠的愛心,使學生感到老師的親切、集體的温暖,從而樹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什麼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既然生活教育是人類社會原來就有的,那麼生活便是教育,所謂“過什麼生活便受什麼教育,過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過壞的生活,便是受壞的教育。”生活教育強調的是教育要以生活為中心,反對傳統教育以書本為中心,認為不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傳統教育脱離生活實際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單純知識教育的對立物。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內涵十分深廣,“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的教學論。“教學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話説,是生活現象之説明,即教育現象之説明,在生活裏,對事説是做,對己之長進説是學,對人之影響説是教,教學做只是一種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個各不相謀的過程。“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們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學。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從先生對學生的關係説:做便是教;從學生對先生的關係説:做便是學。先生拿做來教,乃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真學。”他用種田為例,指出種田這件事,要在田裏做的,便須在田裏學,在田裏教。在陶行知看來,“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義是教的'方法根據學的方法,學的方法要根據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學而不做,不能算是學。

教與學都以做為中心。”由此他特別強調要親自在“做”的活動中獲得知識。值得指出的是:“教學做合一”的“做”與杜威“從做中學”的“做”是有區別的。首先,陶行知所説的“做”是指“勞力上勞心”,反對勞力與勞心脱節。“‘做’字在曉莊有個特別定義。這定義便是在勞力上勞心。單純的勞力,只是蠻幹,不能算做,單純的勞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勞力上勞心。”其次這個“做”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認為“有行的勇氣才有知的收穫”。可見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礎上,是以“行”求知,強調“行”是獲得知識的源泉。

陶行知教育思想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是我們學習、研究、繼承和發展的永恆的課題,是創造型教師及專業發展義不容辭的責任。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8

最近,我閲讀了鄭毓信著的《數學教育哲學的理論與實踐》這本書。這本書包括數學教育哲學概論,多元的、辯證的數學觀,數學教育目標的現代發展,數學教育的文化相關性,學習理論的現代發展,數學教學的現代研究,關於課程改革的若干深層次思考等內容。本書集中反映了作者在數學教育哲學領域內的最新工作,一方面從理論高度對數學教育的一些重大問題 (如數學課程改革、數學教育的國際比較研究和中國數學教育的界定與建設等)作出具體分析,從而充分發揮數學教育哲學的實踐功能;另一方面,又以相關實踐為背景對數學教育哲學的各個基本問題作出更為深入的思考,從而進一步促進數學教育哲學的理論建設。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是這一著作的主要特點,也可被看成是中國數學教育哲學未來發展的必然途徑。

讀了《數學教育哲學的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我有以下幾點感受:一、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數學。長期以來我國的數學教育是一種典型的精英教育。現代社會的發展又需要精英,需要有專業知識和專業精神的人,全盤否定精英教育的價值也是不可取的。因此大眾數學教育強調“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就有解決大眾數學教育和精英數學教育的矛盾衝突的意思,認為大眾數學與精英教育並不對立。“恰恰相反,大眾數學意義下的數學課程提供了更為廣泛的現代數學分支的原始生長點,它為對數學有特殊才能和愛好的學生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從精英教育到大眾數學:如果新的改革是以降低要求、放慢進度來實現“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那麼,無論對此作出怎樣的辯護,我們都不應迴避必然會對我國的未來發展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這樣的事實。顯然,大眾數學教育和精英數學教育之間的矛盾並沒有那麼容易解決。稍有一點專業知識的人都明白,一個人如果沒有精深的數學專業素養是不可能領略數學之美、透徹領會數學內藴之深厚的。大眾數學教育所倡導的數學教育思想必須依託於數學學科的成熟發展。

二、奧賽難題要不要做。現在那麼多數學家反對奧賽,認為目前奧數教育的泛濫已經成為一種社會公害,不僅損害了青少年的休息健康,更讓家庭背上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是完全違反教育規律的。而我們的社會、家長和一部分教師卻樂此不疲,一個班級只要有一位學生家長送自己的孩子去校外學習,保證其他孩子的家長裏就坐不住了。奧數的`培訓與競賽屬於面向少數有天分學生的精英教育,中大學聯考加分政策的出現是人才選拔機制的優化,如果以這兩個沒有懸疑的概念本身為基點,把話題糾結在哪個年齡段涉足奧數為宜、奧數摧殘中國小生的表現有哪些,如此就“奧數”説“奧數”,那麼爭論就會沿着這些枝蔓“跑偏”以至無解。孩子千辛萬苦換來的奧賽成績,只要能在小升中、中大學聯考的競爭中起到百分之一的作用,家長就願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我們又有什麼必要加以阻止呢。雖然數學強調聯繫生活,但當今中國的教育又有多少東西能聯繫生活,聯繫孩子呢。

三、數學計算還重要嗎。數學史告訴我們數值計算是數學的起點之一,雖然今天這個任務已經交給計算器和計算機了,今天的孩子能掌握初步的數值計算就足夠了,但計算中藴含的邏輯思維算理、法則及它在為今後對符號、式子的推理性“運算”打基礎。數學的根本特質其實是一種對人類操作方式、尤其是思維的的反思、提煉與優化活動。所以本人認為在國小階段計算的教學不能放鬆、反而需要加強。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9

《現代教育理論》

陶行知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一生有着許多精闢的教育思想,我們更應該努力學習他的教育思想,服務於我們的教育事業。在陶行知看來,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為中心的教育。他説: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所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須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主要包含三個基本點: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

對於先生的教育理念,我有幾點啟示:

一、教育要來源於生活,更要回歸於生活。要與生活緊密結合。

陶先生所倡導的教育理論和方法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陶先生提出教學合一,先生的責任不在教,而在教學,而在教學生學、教的法子必須根據學的法子、先生須一面教一面學。他認為好的老師不是教書,也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教學一方面要老師負指導的責任,一方面要學生負學習的責任。對於一個問題,不是要老師用現成的解決方法來傳授學生,而是要把這個解決方法如何找來的過程,組織好,指導學生,使學生以最短的時間,經過類似的經驗,自己將這個方法找出來,並且能夠利用這種經驗來找別的方法,解決別的問題。有了這種經驗,學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識,成為主動學習者。如果教師只會用舊瓶裝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鮮的事物。教師應不斷研究,才能時常找到新理,只有學而不厭,然後才能誨人不倦。陶先生倡導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給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麼,我們就教什麼。社會即教育,要把籠中的小鳥放到大自然裏,使它們任意飛翔。把學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裏,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這樣的學校才是學校,這樣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張遠離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離實踐的知識是虛的,不實用的。今天我們的教學提倡生活化、人文化,也正是陶老先生的理念,學習離不開生活,學習就在生活之中,學生活中的問題,已成為我們每一個教師所努力做到的。我們也更應該明白我們所要教育出來的學生不是隻會背書只會知識的學生,而應該是會學習,會思考,會生活的學生。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教育的本質。

二、教育方式多樣化,要有新穎性和創新性,多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學生的求知慾。

陶行知先生作為一名大教育家,他的教學方法論十分明白。首先,教育教學方法是靈活的,根據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教學方法的選擇要根據做的內容特點及教的'規律、學的規律來決定。陶行知極其重視實踐,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號而改知行之名為行知。在教育方法論上,他特別重視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解決了長期糾纏於中國教育史的勞心和勞力的問題。他説:在勞力上勞心,是一切發明之母。事事在勞力勞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並由此得出學習方法的論斷:運用知識,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這件事做好,如何運用書本,如何運用別人的經驗,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這件事和別事相互影響。柳斌同志説:只有讓學生主動發展,人才會有多樣性,如果都是機械被動地發展,那將來都是一個模子。提倡的是個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稱為裹頭巾,提出創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讓我們接過繼續創造。號召人們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在具體教學中,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質教育講的也是個性、創造,一切陳腐的、機械的、損害學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動是錯誤的、有害的,必須堅決抵制

所謂教學即教學生學;所謂學生首先要學會生存。因此,歸根結底教育的最終目的就在於教會學生學會如何生存。至於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徑,陶行知指出,在教學過程中,先生的責任不在於教,不在教學,而在於教學生學。老師如果只教或只教學,就把學生當作容器,被動地接受知識,調動不起學生學的積極性,更不能啟發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陶行知認為,教師不應把現成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傳授給學生,而應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告訴學生,使學生自己動腦,經過不斷反覆推敲以求得最佳結果。與此同時,陶行知又指出不能讓學生像無頭的蒼蠅似的盲目亂撞,教師應精心設計好一系列程序,指導學生用最短的時間來解決問題。對解決問題的過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廣之,達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對解決問題的方法而言也能夠發出去,以期達到解決別的問題。他想通過這一方法的尋求來最終培養學生的能力。能力有了,學生就不僅能使自己獲得豐富的知識,而且還可以解決新的問題。陶行知説:喚起興趣,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squo;學squo;和squo;樂squo;是不可分離。又説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各科教學都必須以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10

我認真讀了趙國忠的《讓教師愛上教學》這本書。我們是教師,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也是我們的生活主旋律。可是,日復一日,你感覺到單調了嗎?物價上漲,你感覺到貧窮了嗎?壓力不斷,你感覺到疲憊了嗎?……那麼,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輕鬆快樂的去工作,如何去熱愛,去更熱愛我們的職業呢?這不正是我內心的疑問嗎?我行走在教育的路上,欣賞了兩邊的風景,低頭前行的那份茫然讓我的內心格外苦悶。順着淡淡的墨香我整本通讀下去,一切都讓我豁然開朗。《讓教師愛上教學》本書針對新修訂的課程標準為我們提供了高效教學的45個技巧,關注的是學校教師的素質和能力,並針對各種教學問題和狀況,提供給教師日常用的“錦囊妙計”。我感受到書中字裏行間流露着教師對教育事業的熱情、對學生的摯愛,散發着教師智慧的光芒。細細品味它,我更加明確了自己前進的方向。

第一、教師要為了課堂更精彩而教。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老師的職責主要定位在知識的輸出和傳遞上,就像是把知識從一個倉庫搬運到另一個倉庫,這樣一來老師就變成了知識的“搬運工”,職業活動變成了一種單調乏味、簡單重複的機械“操作”,日復一日的按部就班地工作,循環往復的課堂教學使廣大教師身心疲憊,產生了“職業倦怠”,淪為了只是按照固有程序機械運行、毫無思想、缺乏創新意識的“教書匠”。在這種單調乏味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只是把自己的工作視為一種義務和奉獻,體會不到自己職業生活的快樂、幸福,感受不到自我生命價值和意義的實現。

理想的課堂教學是既有助於學生成長,又有益於教師提升教學生命的課堂教學。在這種課堂教學中,教師自我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在創造性的課堂教學實踐中得以體現,課堂教學成了一種自己參與社會生活,實現自我理想的創造性實踐活動,它是教師個人的幸福生活和不斷持續發展的源泉。

也就是説,在理想的課堂上,我們在付出的同時,也得到了巨大的'收穫——向學生所付出的情感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了愉快,而且學生給予我們的回報也是我們加倍的快樂;我們不僅在課堂教學中享受着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帶給自己的幸福,而且在自己的職業生活中感受着自我發展帶來的幸福。

所以説,“當你將一個一時糊塗而做錯事的學生説服,師生彼此之間意見溝通的喜悦是多麼甜美啊!又當你將一個聰明的學生培育成更聰明,往更高的理想邁進,又是多麼的喜悦呀!我們都為着培育我們的美好世界而快樂無比的努力,更在享受着這神聖職業的芳馨。”

第二,教師要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當我們把教學視為自己的生命活動時,我們所面對的文字就充滿了靈性和活力,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就充滿了智慧和激情,課堂就成了不斷淨化自己靈魂、挑戰自身能力、激發自身智慧,不斷促進自身成長變化的場所。

作為教師,要邊教邊學,需要把學到的東西投放課堂,改造課堂,促進教學變化。感悟“教”的變化,有利於增強“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説,教師的幸福就藴含在這良性互動過程和結果中。

第三教師要在創造中享受喜悦

我國著名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曾把教師的講課分成兩種講法:一種是照着講,一種是接着講。所謂照着講,就是書上有什麼,我就教什麼,這叫照本宣科照着講;老師怎麼説,我就怎麼講,這是依樣畫瓢照着講;過去怎樣講,今天還是那樣講,這叫固步自封照着講。照着講離不開書本,離不開定論,捨不得過去。所謂接着講,就是對書本要批判性的講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講完現有結論,接着有自己的看法和質疑,這是超越定論接着講;對自己受教育時的老師的教學方法、對聽到和學到的其他歷史的教學方法,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在借鑑中批判,在借鑑中創新,這是超越前人接着講:對自己的教學始終抱着批判的態度,始終“不滿意”並致力於改進使自己“滿意”,這是超越昨天接着講。

照着講天天如此,始終如此,儘管可以輕鬆一點,但卻難免枯燥和痛苦。接着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太陽每天都是新的,它將使我們對教學充滿期望,並享受實現希望的幸福。

原來,“教師”也可以精彩。感謝工作,讓我們生存,也帶給我們快樂,讓我們在浮躁的生活中靜下心來思考,覺得充實而有意義。愛上工作,也愛上了教師這個職業。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11

囫圇吞棗般讀了半本了(想先瀏覽一遍全書,再作細讀),覺得看雲真不愧為一位有意思的老師。原想從此書中瞭解同行是如何讀教育理論,如何寫讀書後感的,可看了半本,越看越對封面上那句話感到有意思了——“個性化解讀教育經典”!

呵呵。“個性化解讀”似乎成了20xx年讀書界的一個有趣現象了。于丹教授讀《論語》,個性化地讀出了“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心靈之道”、“天地人之道”,幾篇演講稿組合成一本書,賣二十元人民幣,還高居博庫圖書排行榜前幾名;如今,看雲也來個性化讀《民主主義與教育》、《課程理論——課程的基礎、原理與問題》,讀後感寫得文采飛揚,行雲如水。不可否認,看雲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國小語文老師,讀完《童年的祕密》,就一口氣寫了二萬多字的讀後感——《迴歸之路》,實在讓人欽佩!

讀到一半,也突然笑出聲來,腦子裏不知怎地浮現出了女人入廚房時的身影。聽於丹的演講、看看雲的書,突然覺得這兩個女人都是在為我們“煲湯”——用孔子思想、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杜威教育思想作主料,然後加入兩位女子對人生、對教育的感悟,為我們捧上了一鍋“精神美味湯”!

于丹教授作為一名學者、一名傳媒學教授,她的言語顯然比看雲更具學術味,表情也更顯理性化。而一直閒適地看文學書籍的看雲,寫起讀後感來,也是信手拈來,不求正統,散得開卻也收得回。這不,每隔幾段都會出現幾行用楷體字記錄的教育理論原文,然後,便是作者“天馬行空”地談感想,這些感想會説到自己的'兒子,當然更多地説到自己的學生、自己的教育教學片段。於是,我的腦子裏又浮現出了我那中師時的國小語文教學論老師,也是一個女的,也是從國小語文教學講壇上走出來的,她也會講理論,但一會兒,她就會引發開去,講她的兒子,講她的教學生涯。女性的思維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特點?呵呵,這不是質疑,而是同為女性對自身性別所產生的思維特點的好奇,很有意思。

不過,在一向來以男性佔統治地位的學術界,突然有幾個小女子斗膽出來發表自己對艱澀枯燥的學術論著的見解,實在是一道美麗的風景線。女性的“煲湯藝術”絕對強於男性:沒有文化的村婦無事時會家長裏短地跟你聊上一天,看到一個人能從眼前這個人拉扯到他(她)的四親六眷;有點文化的女性知識分子能把男性學者創造的理論研究作為“鹽”,再加入“花椒”、“葱”、“姜”、“味精”,給你做出一鍋“百味湯”。但誰敢肯定,女性的話語就遜色於男性的理性思考?這不,《教育漫話》、《給教師的建議》、《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藴》裏也有“家長裏短式”的語言,作者講教育問題猶如在和親朋好友話家常,道理簡單明瞭,意義卻十分深刻,因其深入淺出,不也給學術界增添了一抹鮮活亮麗的綠色?

書讀了一半,也突然覺得,女性的思維也不僅僅是感性,女性之美里還藴含着一種寧靜之美。在讀着這些學術著作的時候,她們的腦子裏除了理性的思考,往往也會聯想到嬰兒酣然入睡的寧靜,聯想到小溪潺潺的寧靜,聯想到星光點點的寧靜。而寧靜,正是當前學術界所稀缺的一種精神追求。《薛瑞萍讀教育理論》封底最後一句話:“真正的成長需要寧靜,靜悄悄的成長的快樂,無以言表。”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12

開學初學校給我們每位課改班的老師發了《讓教師愛上教學》這本書,利用工作之餘我便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下面我就簡單説説我的感想。

這本書從書名看起來應該是如何讓老師愛上教學,但實際上講的更多的是如何上課,教我們如何進行課前準備,如何進行課堂講授,課堂中應注意的問題以及教學點撥、方法指導和調控管理等,認真讀了這本書,我學到了不少知識和方法。

反思這一節我覺得講得非常好,“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就可能成為名師”這句話説明了反思的重要性,但是作為老師也許是工作的繁忙,更多的是自己懶惰導致很少寫反思,每次學校組織要求寫的時候才逼迫自己像擠牙膏一樣擠出一點點,在以後的教學中我會不光多寫課後反思,更多的要寫課前反思,只有“三思而後行”方能提升教學效果。要反思課前目標是否明確,內容是否恰當,情境是否適用,反思學生的認知水平。更多的是反思課件的使用是否得當,利用課件極大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在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精神等有很大的優越性,利用課件應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該用則用,但是在現實的'教學中,很多教師為了圖省事,每次上課直接打開課件一步步給學生看,一節課下來黑板上還是空空,這種教學模式並沒有利用現代技術突破陳舊的傳遞式教學設計,削弱了教師的主體作用,也不利於學生能力的培養,失去了應用課件的本意,重要的定理定義共識還是需要在黑板上進行書寫,因為課件一閃而逝的效果很難讓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影響了教學效果。更有甚者,完全依賴課件,電腦壞了,課件用不起來就不知道怎樣上課了,我覺得在以後的教學中該板書的還是要板書。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少講、精講,講學生終身開展必備的”,書中舉了一個例子,講的是作者自己上歷史課上總喜愛在講台上講個沒完,而輕忽了學生們的感受。我覺得這一節我和作者很類似,也有一樣的毛病,一樣的感受,課堂上自己是激情澎湃,滾滾不絕,學生卻是苦悶難耐,望天發愣,一節課講完,累得怠倦不堪,可謂口乾舌燥,效果卻是不怎麼好,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自己卻不明白,讀了這一節我找到了答案,我應當選擇測驗考試發問,討論式,並配合多媒體教學,應儘量做到少説少講,用材料大概問題去誘導和啟發學生思考。當然材料和發問一定要緊扣促進學生主動研究這一目的,在具體的操作上,特別是所提出的問題必須要注意恰到好處,還要設計出能激發學生求知樂趣的問題,並且要有益於學生對所學知識能進一步的探討和思考,我按照作者的方法,自己試探性地上了一節課,能極大地變更了學生研究的積極性,在整節課中我真正做到了少講和精講,所以只要老師把知識點講清,把難點講明,學生就會在合作研究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完成得盡善盡美。

教學中經常會遇到令我們特別頭疼的學生。本書中最後一章是調控辦理篇。在課堂中,我們需要對學生的行為舉行調控,需要破除學生的打斷和滋擾,在需要的時候還得對付破壞活動。那種傳統教學中令教師“頭疼”的學生行為背後,每每儲藏着豐富煩人教學資本和良好的教學代價。在教學中,善於課堂調控的教師不但可以有效的落實教學計劃,達到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益,還能地增強學生進一步研究的樂趣和希望。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歐冠,教學過程有條不紊,教學任務高效完成,不僅是學生的知識得到增長,智力得到啟示和開發,道德、情感得到昇華,而且教師本人也從中樹立了威望,獲得了尊重,課堂氣氛融洽。

XXX老師教給我們的這些方法,讓我們每個教師在教學中只要愛上教學並持之以恆,一定能成為一個好老師,為我們每位青年教師成為名師指明瞭方向,確實是一本很不錯的教育著作,值得大家去讀。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13

學習了《現代教育理論導讀》一書後感觸頗多,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對什麼是教育,什麼是教育科學,為什麼説教師是塑造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一類老的話題又有了一些新的感受和領悟。教育就是增長人的智慧,開發人的潛能的活動。現代教育就是研究在動態的環境下教育主體的一種創新活動。每個學校的教育環境都是動態的,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差別也是很大的,作為教育者的教師和受教育者的學生是在教與學的互動中發揮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所以和諧的師生關係,每位學生的主體意識的增強和創新性的學習方法共同構成了現代教育的'新理論。

1、 "以人為本"這種思想反映到教育領域表現為師生平等,生生平等,因此,教師必須用平等的原則尊重善待學生,不偏愛某些學生,嫌棄另一些學生,充分肯定每個學生的發展潛力,使每個人的發展可能性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現實。這種平等的師生關係,無疑是素質教育中整個師生關係系統內最為堅實,最必不可少的基礎。

2、書中提到的幾位代表現代教育思想的流派和學説的教育家,雖然在理論基礎和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在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上卻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他們無不是把發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促進教育教學過程的民主化和個性化放在中心地位。這種強調喚醒與弘揚人的主體意識的趨勢反映到素質教育中來,便表現為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處於主體地位,是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人,學校的主人。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我們教師有着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應在師生平等的基礎上推行民主的工作方式,以期與學生之間形成一種民主和諧的人際關係。實踐證明,在相互尊重,和諧民主的教育氛圍中,學生才有可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勇於各抒己見,積極表現其個性,展示其才華。

3、在傳統教育中,對學生情感的刻意教育與培養一直是處於一種被遺忘與冷落的荒蕪境地。這十分不利於培養健康成長的一代新人。因此,今日素質教育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強調與推行情感教育。古人云:親其師則信其道。對教師天生有一種信賴與依戀心理的學生,會像花草樹木趨向陽光那樣趨向教師。當他們得到老師真摯的愛與關懷,得到理解與重視的時候,心裏就會感到快慰與滿足,同時產生樂於學習,願意聽從教誨的傾向,就會把對老師的愛移情至老師所教學科目。與此同時,學生健康美好的情感也在潛移默化當中得到強化與昇華。當然,建立和諧的師生關係教師應起主導作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須在'情'字上狠下功夫。我認為,教師應該有一顆愛心,它不埋在胸膛裏,而應擎在手上,高高舉起,讓學生看得見,摸得着,時時感覺到。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首先應愛護,瞭解學生,建立情感溝通的橋樑;其次應信任學生,對其充滿"愛的期待";最後應嚴格要求學生,做到嚴中見情,嚴中見愛。

4、二十一世紀是"創造教育的世紀",這一點已為國際教育界所公認。在某種意義上説,培養出擁有創造性素質的一代新人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終極目的。這是因為創造性素質是現代和未來人才所應具備的素質中具有統御作用和最大時代適應性的一種素質。因此,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已成為世界各國現代教學的重頭戲,我國的素質教育也不應例外。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最能發揮創造力的條件就是民主。在民主的師生關係下,學生真正處於主體地位,敢於發揮創造力,當自己的新穎創見被人接受,讚賞時,會感到無比自豪。我們做為教師不僅要對學生的創造性學習進行扶植和幫助,而且要積極鼓勵學生勇於挑戰前人,超越前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綜上所述,我認識到: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係是成功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條件和重要保障。在工作中應力爭儘早建立這種師生關係,為素質教育的順利實施創造良好的條件。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14

在這個假期中,我有幸拜讀了這一本書,本書的內容通俗易懂,在闡述教育理念的同時配以生動的實例,深深地吸引了我。所講的內容能夠真切地反映出日常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説明了問題的根本原因,引人深思。我邊讀邊想,也逐漸明白我在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不足之處。接下來,我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幾點談談我的理解。

本書一開始就從課堂教學入手,深入淺出的點出了課堂教學時教育改革的起點,也點出了我要討論的重點——素質教育。這樣一種現象出現在我國絕大多數的課堂上:剛上國小的孩子爭先恐後地舉手表達自己的想法,年級越高舉手的'學生越少,到了高中基本上沒人舉手回答問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學生覺得不答不會錯,萬一答錯了可能會被批評,這反映了教師在反饋方法上的不當,另一方面,在我們傳統教育模式下,老師提出問題並不是引起學生的思考,得到許多不同的答案,或者説求同存異,只是為了得到一個標準答案。這使得學生聽到問題時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思考,而是揣測教師提問的意圖,來回答教師心中的答案,那這樣學生的思考範圍就逐漸囿於教師教的內容裏,沒有發散性思維,沒有創造能力。所以説我們現在常態的教學模式是接受性教學,它追求標準的答案,追求升學率,是非常功利性的。

在今天,教師要逐漸清醒,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是圓滿的教授規定的教學任務,追求升學率、優秀率這些數字,更應該保護好學生的問題意識,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問題,能思考,學生才會創新,才敢創新,才能完成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轉變。

讀教育理論的讀書心得15

《九章算術》是中國古代的數學專著,是“算經十書”(漢唐之間出現的十部古算書)中最重要的一種。該書內容十分豐富,系統總結了戰國、秦、漢時期的數學成就。

根據考古研究,《九章算術》具體作者無法查證,一般認為它是經歷代各家的增補修訂,而逐漸成為現今定本的,西漢的張蒼、耿壽昌曾經做過增補。最後成書最遲在東漢前期,但是其基本內容在西漢後期已經基本定型。現今流傳的大多是在三國時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為《九章》所作的注本。

《九章算術》是世界上最早系統敍述了分數運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更是一項令人驚奇的創造;“方程”章還在世界數學史上首次闡述了負數及其加減運算法則。在代數方面,《九章算術》在世界數學史上最早提出負數概念及正負數加減法法則;中學講授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和《九章算術》介紹的方法大體相同。注重實際應用是《九章算術》的一個顯着特點。它是一本綜合性的歷史著作,是當時世界上最簡練有效的應用數學,它的出現標誌中國古代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九章算術》將書中的所有數學問題分為九大章。它們的主要內容分別是:

第一章“方田”:主要講述了平面幾何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包括長方形、等腰三角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圓形、扇形、弓形、圓環這八種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另外還系統地講述了分數的四則運算法則,以及求分子分母最大公約數等方法。

第二章“粟米”:穀物糧食的按比例折換;提出比例算法,稱為今有術;衰分章提出比例分配法則,稱為衰分術;

第三章“衰分”:比例分配問題。

第四章“少廣”:已知面積、體積,反求其一邊長和徑長等;介紹了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

第五章“商功”:土石工程、體積計算;除給出了各種立體體積公式外,還有工程分配方法;

第六章“均輸”:合理攤派賦税;用衰分術解決賦役的合理負擔問題。今有術、衰分術及其應用方法,構成了包括今天正、反比例、比例分配、複比例、連鎖比例在內的整套比例理論。西方直到15世紀末以後才形成類似的全套方法。

第七章“盈不足”:即雙設法問題;提出了盈不足、盈適足和不足適足、兩盈和兩不足三種類型的盈虧問題,以及若干可以通過兩次假設化為盈不足問題的一般問題的解法。這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成果,傳到西方後,影響極大。

第八章“方程”:一次方程組問題;採用分離係數的方法表示線性方程組,相當於現在的矩陣;解線性方程組時使用的直除法,與矩陣的初等變換一致。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完整的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西方,直到17世紀才由萊布尼茲提出完整的線性方程的解法法則。這一章還引進和使用了負數,並提出了正負術——正負數的加減法則,與現今代數中法則完全相同;解線性方程組時實際還施行了正負數的乘除法。這是世界數學史上一項重大的成就,第一次突破了正數的範圍,擴展了數系。外國則到7世紀印度的婆羅摩及多才認識負數。

第九章“勾股”:利用勾股定理求解的各種問題。其中的絕大多數內容是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提出了勾股數問題的通解公式:若a、b、c分別是勾股形的勾、股、弦,則,m>n。在西方,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等僅得到了這個公式的幾種特殊情況,直到3世紀的丟番圖才取得相近的結果,這已比《九章算術》晚約3個世紀了。勾股章還有些內容,在西方卻還是近代的事。例如勾股章最後一題給出的一組公式,在國外到19世紀末才由美國的數論學家迪克森得出。

《九章算術》可以説確定了中國古代數學的框架,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密切聯繫實際,以解決人們生產、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為目的的風格。其影響之深,以致以後中國數學着作大體採取兩種形式:或為之作注,或仿其體例着書;甚至西算傳入中國之後,人們着書立説時還常常把包括西算在內的數學知識納入九章的框架。然而,《九章算術》亦有其不容忽視的缺點:沒有任何數學概念的定義,也沒有給出任何推導和證明。魏景元四年(263年),劉徽給《九章算術》作注,才大大彌補了這個缺陷。

在《九章算術》中有許多數學問題都是世界上記載最早的。該書的一些知識還傳播至印度和阿拉伯,甚至經過這些地區遠至歐洲。例如,關於比例算法的問題,它和後來在16世紀西歐出現的三分律的算法一樣。關於雙設法的問題,在阿拉伯曾稱為契丹算法,13世紀以後的歐洲數學著作中也有如此稱呼的,這也是中國古代數學知識向西方傳播的一個證據。

《九章算術》是幾代人共同勞動的結晶,它的出現標誌着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後世的數學家,大都是從《九章算術》開始學習和研究數學知識的。唐宋兩代都由國家明令規定為教科書。1084年由當時的北宋朝廷進行刊刻,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印刷本數學書。可以説,《九章算術》是中國為數學發展做出的又一傑出貢獻。

作為一部世界數學名著,《九章算術》早在隋唐時期即已傳入日本等相鄰國家。它已被譯成日、俄、德、法等多種文字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