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集錦15篇)

清明節 閲讀(2.18W)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説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根據寫作命題的特點,作文可以分為命題作文和非命題作文。你寫作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清明節的習俗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集錦15篇)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

今天是清明節,是祭祀祖先的日子。早上9點半,天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爺爺冒雨到香溪洞的路邊給太爺,太太掃墓。我們先在興安門坐4路公交車到香溪路口下車,然後和爺爺步行20多分鐘才來到香溪路旁邊的墓前。我的太爺和太太都是人民教師,生前在漢濱區教師進修學校工作,一輩子辛勤努力,培養了許許多多的學生,真是桃李滿天下,我很敬重他(她)們,我要學習他(她)們對工作認真負責的精神,認真學好文化知識,長大以後做一名對社會有用的人。

爺爺和我拿着掃把將墳前打掃乾淨,儘管天上仍然下着小雨,我和爺爺還是忙前忙後,終於將整個墳墓打掃乾淨。爺爺和我將準備好的花籃放在墳的兩旁,又把買好的清明吊掛在墳的兩邊。爺爺點燃了一把香,爺爺先給太爺太太上香,我也學着爺爺的樣子,把點燃的三根香插在墳前的香台上。我們又待了一會兒,才離開了墳墓。

這是我第一次給太爺、太太清明時節上墳,回家的路上雖然雨已經慢慢停了,但我的心裏還是有點悲傷。我長大以後一定要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跟前多盡孝心,儘自己的最大努力照顧好他(她)們。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大家都知道這是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其中的一句。今天是清明節,也成為了公眾節日,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回老家的原因,當我們去奶奶家的路上時,我們都覺得車沒那麼多,人也沒那麼多了。

到了奶奶家是中午的時候,我們一進去,裏面哄哄鬧鬧,人音吵雜,有電視播放的音樂聲,還有很多親戚在家裏聚集着,奶奶趁着今天是清明節把舅舅舅媽還有姑姑們都叫到家裏來一起吃個飯並且一起思念祖祖們。祖祖就是他們的爸爸媽媽。我很開心,因為和過年一樣非常熱鬧,還有很多好吃的。大人們坐在那裏邊邊吃東西邊聊天,而我和表哥表妹們時不時偷個零嘴吃,然後又在奶奶家瘋狂地跑來跑去玩着捉迷藏。吃完飯,只見奶奶拿出香爐和香,讓我們分別燒三支香,然後想念着祖祖,鞠三下躬,表示對祖祖的懷念和敬意。大人們做完這些,就輪到我們這些孩子們去敬香了,平時嘻嘻哈哈的我們這時候都嚴肅地按照奶奶所説的去做,以表示我們都是懂事的孩子,而且祖祖們都是大人們思念的親人,我們也一樣地懷念着他們。

這個清明節我覺得過的很有意義。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3

清明節,我們這裏按照傳統 ,要給死去的親人上墳,而作為我們國小生,學校則組織給革命烈士掃墓。

4月5日——清明節,上午,我們全體國小生胸前戴着小白花,排着整齊的隊伍,邁着整齊的步伐,懷着沉重的心情,帶着無限的敬意,來到“抗大分校”舊址——滿家村西頭。

這裏原來是一片慄園,至今有三棵蒼勁的慄樹屹立於舊址之上,使我們這些國小生油然產生一種敬意,這就是我們少先隊活動和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之一——抗大分校舊址。

聽老人們説,當年抗大學員就是在這片慄樹林中生活、學習、戰鬥,後來由於叛徒的告密,使這裏的學員受到了迫害和圍攻,最終只逃出了幾名學員。這裏留下了革命前輩們活動學習的足跡,戰天鬥地的精神,這裏有我們世代嚮往的故事和革命精神。

我們懷着無限的敬意肅立在紀念碑前,向所有的革命烈士表達了無限的哀思和無上的敬意。在紀念碑前,我們舉行了《革命精神代代傳》為主題的演講,在老師和學生的演講中,我們更加清晰了老一輩革命家的精神和理想,更加感受到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更加感受到我們今天生活的幸福和安寧。

我雖然沒有參加演講,但我卻非常清楚的知道:我們今天的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只有今天好好學習,以後好好工作,才能更好實現國富民安的夢想和目標,才能真正地接過老一輩革命家的“槍”,圓一代又一代人的革命和生活理想。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4

4月4日清時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每當到了這個節日我都會想起杜牧寫得《清明》這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一天全國人民都要去給自己去世的親人掃墓。家人要團聚,或祭祖掃墓,或踏青春遊。

這一天我、爸爸、媽媽和親戚們去陵園,給我去世的太公、太婆掃墓,還要提着香和紙錢去爬山,奶奶還買了一束鮮花。我們懷着哀傷的心情把鮮花放在太公和太婆的墓前。看着去世的太公、太婆的墓碑,我和媽媽就有點傷感,爸爸告訴我,太公是個慈祥的人,太婆是個為人好的人。爸爸用紅油漆把太公和太婆墓碑上的字又重新描了一遍。我在心裏默默地告訴太公和太婆:我已經長大了,念四年級了,太公、太婆你們現在要是還活着,那有多好啊!我還看見旁邊的人有的在燒紙錢,還有的人在哭泣。這時爺爺也開始燒紙錢,爸爸連忙跑過去幫爺爺燒紙錢。燒完紙錢,奶奶就敬上一杯酒,我們一起在外公的墳墓前深深地鞠了一個躬,便説:“祝太公、太婆在天上保佑我們一家平平安安。”

我是多麼的喜歡清明節。因為這一天可以給去世的親人送上一些禮物,表示對他們的尊敬。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5

清明節就是中國傳統的節日,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它主要的傳統文化活動有:上墳、踏青、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鈎(拔河)等。其中上墳(即掃墓)之俗,就是很古老的。清明節,它作為傳統文化,就是個佈滿神祕色彩的節日,在這個日子裏,路上的行人都在思念去世的人們,表達對他們的尊重與哀思!

過清明節,在海南的許多本地人中稱其為做清明。中年人對清明節十分看重,即使不就是作為法定假日,他們也會抽空回老家做清明。這説明清明節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成為了一種後人對已故之親人表達思念的一種方式。

清明,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認可及尊重。清明就是古人傳統習俗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節日,也就是最重要的祭奠節日,就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奠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就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非凡氣氛。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而且越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中國人受自身文化的影響,使清明成為了國人追思先祖的節日。在清明人們紛紛回鄉祭拜祖先,這已就是一種文化,一種習慣。

踏青去,踏青去。

這就就是中國悠久的清明傳統文化。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6

清明節是祭祀已故親朋好友的節日,你曾關注過這個節日嗎?讓我們一起來關注清明節的這些習俗吧!

聽老人們説我們的先人掃墓時將其與踏青結合,一家人通過踏青掃墓再次聚在一起,不辜負春天的大好時光。找一片平坦寬闊的草地,享受生活的樂趣。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過去,有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説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盪鞦韆,也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盪鞦韆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我和小夥伴都喜歡玩。

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人們也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拔河早期叫“牽鈎”、“鈎強”,唐朝始叫“拔河”。它發明於春秋後期,開始盛行於軍中,後來流傳於民間。唐玄宗時曾在清明時舉行大規模的拔河比賽。從那時起,拔河成為清明習俗的一部分。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時人們清明時節喜愛的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用來訓練武士。

清明節是節氣和節日的結合,它把春天生機勃勃地表現出來。我們和家人一起去祭奠,一起去緬懷,可以種一棵樹,可以放一隻風箏、湯鞦韆、植樹、拔河、踢球。讓我們在大自然中運動起來。讓我們在春天裏歡快地度過清明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聽到這句詩,馬上會想起清明節。這天,人們即會悲傷地思念過世的親人和英勇犧牲的為國烈士們,又不禁抹去悲傷,快活地迎接姍姍來臨的春天,真是一個又悲又喜的節日呀!

談到清明節,大家一定會想起介子推這個為人正直的清官吧,他用自己的肉血救活了逃難的太子重耳,卻不圖回報,即使被烈火活活地燒死了也不下山做官。人們為了懷念他的恩德,確定了四月五日清明節。後來,清明節慢慢成為了民間祭祖的一種固定風俗。按照傳統的習俗,在這一天,人們要進行盪鞦韆.踏青.植樹.放風箏.掃墓.插柳等活動.

清明一詞,又象徵着:春天裏,春雨濛濛的下,喚醒了冬眠的小動物,喚醒了小花小草,還有那剃了光頭的大樹伯伯……到處生機勃勃,春姑娘正踏着歡快的步子朝我們走來

清明節真是一個即使人悲傷,又吃那個慢歡笑的節日啊!望望窗外,一片霧茫茫的,春雨還在濛濛的下……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8

這些都是流年往事魂牽夢縈,揮之不去的記憶啊!

在老家,如果岳父岳母還健在的話,“清明節”這天,已出嫁的女兒女婿會被老人接回孃家過節!可老家的習俗:已出嫁的女子,一般情況下不方便也沒必要回孃家參加全族人的“掛清”,但是,如果要祭祀的對像是自己的爺爺奶奶或父母,而自己的孃家人又會盛情邀請參加的話,也就不便也不必推辭了!

昨日清晨,忽然聽到“買清明菜粑粑——買清明菜粑粑”的吆喝聲。尋聲過去,才發現一個小商販提着竹籃,竹籃裏都碼滿了小籠包子大小的清明菜粑粑。一問,要一塊錢一個,比小籠包子貴一倍。管他的,還是買來嚐嚐吧。可一入口才知是用糯米粉揉成的,而且菜少粉多,又加了糖,甜得膩人,一點也沒有昔日的那種香味兒了。

也罷!我想用一篇小文的方式來祭奠一下那些與我相隔了一層泥土的親人們,也追憶一下我那些漸漸模糊的童年時光與青春歲月!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9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這首詩,而我家鄉的習俗卻截然不同。

每到清明節,不管你多忙都必須得趕回來給自己的親人燒紙錢,祭拜,假如不這樣的話,那就是對祖先大不敬。

清明節一早,家家趕做祭拜品,我們家也不例外,爸爸媽媽做東西,我就在旁邊打下手,媽媽做的都可漂亮了,有什麼“萬事興,一笑仙等”。祭拜品做完了,該包紙錢了,先人把一大堆的紙錢十張十張的包了起來,然後又把它曬在太陽下面曬乾,我問媽媽為什麼要曬乾呢?媽媽笑了笑説:“不曬乾怎麼好燒呢。”

在曬紙錢時也要吃飯,吃飯前要“叫飯”,就是把飯什麼的都準備好後,叫死去的親人來“吃飯”。説是吃,其實這也是一種禮儀罷了。先人吃完“飯”後,未滿12歲的小孩能吃先人吃的飯,要重新盛飯。

飯也吃完了,紙錢也曬乾了,是時候出發去給先人祭拜了。

我們來到祖宗的墳前掃墓,然後把祭拜品放在祖宗墳前,然後邊燒紙錢,邊放炮。祭拜後,一切又恢復了往日的情形。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0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朝詩人杜牧寫的一首關於清明節的詩,清明節是24節氣之一,是一個傳統的民俗節日。每當到清明節時,人們都會去掃墓踏青植樹等。一提起清明節還得從介子推的故事説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要給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願意做,已經揹着老母躲進了綿山。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説,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麪粉和着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1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歎,令人振奮,這裏面藴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清明節,你在緬懷着誰?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就讓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清明節的傳統民俗吧!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多彩的,除了講究禁火、,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還是掃墓,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清明節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希望大家都來參與到清明節的活動中。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3

4月4日,一個舉國悲痛的日子——清明節。到了那一天,心就會特別悲愁垂涕。這一天是給逝世的親朋好友、革命先烈送去自己對他最誠摯的祝願。

看望逝者時,忌嬉皮笑臉,這是對逝者的最大敬意。裝束一定不要太過豔麗,顏色最好為黑色,因為這樣最為尊重逝者,也可以更加體會出人們因為失去親朋好友背痛的心情。

清明節,是中華兒女認祖歸宗不忘故土的重要節日。清明節祭祖和掃墓一般都會給祖墳剷除雜草,添加新主,稱為培墳;用彩紙剪成紙串,掛在墳前,插上香燭,焚燒紙錢,跪拜叩首。簡單的祭祀儀式俗稱“插青”或“上墳”,以此表達對祖先的追思和懷念。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全國各地的風俗不同,祭掃的日期也不同,農曆清明節的時間一般在公曆每年的4月4分至6日之間。

在我的家鄉,放鞭炮也是清明節時不可缺少的。這並不是過年時的喜慶聲音,而是一種思念,對親朋好友、革命先烈的思念。清明節那幾天,天空總會下起毛毛雨或者是淋漓大雨,可這也無法擋住人們紀念逝世人的腳步。他們沉着臉,踏着沉重的步伐向墓地走去,小雨淅瀝,這情景,正應了杜牧的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一個落雨紛紛的季節,亦是心情壓抑沉痛的季節。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4

清明節是我國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也是祭祖、掃墓和踏青的日子,關於其歷史由來和民間習俗,記者近日採訪了區詩詞楹聯學會副會長嚮明陽,聽一聽他的講述。

“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嚮明陽介紹,清明對於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除了播種、植樹之外,人們也開始準備養蠶了。然而,清明轉變為一個節日,與另外一個節日和幾個歷史人物有關。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受盡了屈辱,只剩下少數幾個臣子追隨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就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用火烤熟了給他吃。

後來,晉文公執政,介子推卻隱居山中不受封賞。晉文公搜尋不見,便放火燒山逼其出來,不想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抱着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下令全國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由於清明與寒食節的日子接近,漸漸地就合二為一了,這個節日距今已有2500多年曆史,人們在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古時又叫踏青節、祭祖節、掃墓節、鬼節等。”嚮明陽介紹,其傳統習俗包括掃墓祭祖、踏青春遊、放風箏、盪鞦韆、插柳、蹴鞠等。

嚮明陽記憶最深刻的是,小時候上山採摘清明菜,一種葉片上有白絨的野生植物,洗淨、切碎,和米麪揉成團,製成綠瑩瑩的清明粑,“以紅糖、鹹菜、臘肉等為餡,用蒸籠蒸熟,味道鮮香。”

“現在清明菜、清明粑可以放入冰箱,保存得更久,八九月份還能吃到,也曾見有餐館推出清明粑。”嚮明陽説,我區高橋、麻柳、三匯口一帶的鄉村,還保留吃清明粑的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作文15

一進到烈士陵園我就感到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氣氛。我們首先來到烈士墓前,烈士墓正前方的墓碑上刻有陳錫聯將軍的題詞:“豫北反攻作戰英勇犧牲的戰士們永垂不朽!”帶隊的老師告訴我們這裏埋葬着為了奪取豫北反攻戰勝利而犧牲的一百七十八位無名烈士的遺骨,除兩位營長是用棺材安葬的,其餘的烈士都是用幾尺白布掩埋的。

聽到這裏,我覺得,雖然那個戰火硝煙的年代已經離我們很遠了,但是那一幕幕感人的畫面彷彿又出現在我的眼前:董存瑞捨身炸碉堡、江姐英勇就義、邱少雲烈火中永生、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抗擊敵人……烈士陵園裏埋葬的烈士跟以上的烈士一樣,都是為了國家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懷着無比沉痛的心情向烈士們敬禮。我把自己親手製作的代表聖潔而莊嚴的小白花放在了烈士們的墓碑前,以表達自己對烈士的悼念和崇敬之情。

在那裏,我看到兩位阿姨為烈士們買來了水果、鮮花和紙錢,很莊嚴地向烈士們敬禮獻花,忍不住向前詢問,原來她們是附近的村民,是自發前來為烈士們祭拜掃墓的。阿姨告訴我們説:“烈士們犧牲之後可能都沒有留下後代,我們都是烈士的後代,我們不應該忘記他們;如果不是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犧牲了自己年輕而寶貴的生命,就換不來我們現在安定、幸福的生活。”聽了阿姨的話我熱淚盈眶,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