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祭灶節>

祭灶是什麼節

祭灶節 閲讀(8.31K)

【導語】祭灶,在中國起源甚早。在《禮記》「禮器」篇中就有祭灶的記載。 小編為你收集了祭灶是什麼節 ,供您參考和借鑑。

祭灶是什麼節

【祭灶是什麼節】祭灶節,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也被稱為小年、謝節、灶王節。祭灶的傳統在中國民間信仰中俗稱為“送神”,琉球語稱為“御願解”。在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晚上要放鞭炮。據説每年年底,灶君、太歲神與民間諸神都要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職,尤其灶君會向玉帝稟告人間善惡是非,作為對人類獎懲報應的依據,故人們大多在此時奉拜家中諸神與灶君。

飲食習俗

祭灶節,民間講究吃餃子。人們喜歡將炒玉米用麥芽糖粘結起來,冰凍成大塊,吃起來酥脆香甜。 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每到臘月二十三祭灶這天,城市中的燒餅攤點生意非常興隆。供品除糖瓜之類外,也有供水餃,取民間“起身餃子落身面”之意,有的也供麪條。

吃餃子

祭灶節,民間講究,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麪。晉東南地區,流行吃炒玉米的習俗,民諺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七年級一鍋倒”的説法。

吃灶糖

古話説“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爺要上天”。吃灶糖,灶糖是一種麥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為長條型的糖棍稱為"關東糖",拉制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為天氣嚴寒,糖瓜凝固得堅實而裏邊又有些微小的氣泡,吃起來脆甜香酥,別有風味。真關東糖堅硬無比,摔不能碎,吃時必須用菜刀劈開,質料很重很細。口味稍酸,中間絕沒有蜂窩,每塊重一兩、二兩、四兩,價格也較貴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沒芝麻的兩種,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雖大小不同,但成交仍然以分量計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過用作幌子,買的人很少。

關東糖(又稱灶王糖、大塊糖)一年之中,只有在小年前後才有出售。關東糖是用麥芽、小米熬製而成的糖製品,它是祭灶神用的。清人寫的《燕京歲時記》中記載:清代祭灶,供品中就有“關東糖”、“糖餅”。關東糖在東北的農村、城市裏,大街小巷、街市上,都有小販叫賣:“大塊糖,大塊糖,又酥又香的大塊糖。”乳白色的大塊糖,放在方盤上,一般有三寸長,一寸寬,扁平,呈絲條狀。新做的大塊糖,放在嘴裏一咬,又酥又香,有粘性,有一種特殊風味,是關東男女老少都十分喜愛的一種糖。它已從灶王爺的祭桌上走下來,廣為百姓享用。

掃塵

1.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

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几淨。粉刷牆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

2.到了臘月,家家户户都準備過年了。在北京,通常把臘月二十四日定為"掃房日"。

掃塵主要是將家裏進行徹底清潔,主婦通常先將房裏的牀鋪傢俱遮罩起來,用頭巾將頭包好,然後用掃帚將牆壁上下掃乾淨。掃屋之後,擦洗桌椅,沖洗地面。掃房之後,各店鋪、居民家煥然一新。新貼的春聯,鮮豔奪目,顯示着紅紅火火的鴻福盛景。活靈活現的門神,抬頭見喜的橫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畫,花團錦簇的燈籠,和神龕上豐饒的祭品,無不顯示着喜氣洋洋、欣欣向榮的節日景象。

傳説:

祭灶,是中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神位。灶王是舊時民間信仰的灶神。《淮南子·?錇堊怠吩亍把椎圩骰穡?藍??睢!痺釕褡畛蹺?細拘蝸螅?鞴芤?常?蟾幕婺兇踴蠣欄拘蝸螅?叭ㄓ曬芤患乙?忱┐籩斂偃?疑?闌齦#?⑺媸奔鍬既思夜???甑諮鹹煜蠐窕時ǜ妗R虼嗽鍆醣蛔魑?患業謀;ど穸?艿匠綈蕁C褚ブ小岸????槍險場保?傅木褪敲磕昀霸露???蚨??娜盞募澇睿?興?健骯偃?袼拇?椅濉鋇乃搗ǎ?簿褪槍俑?誒霸露???眨?話忝竇以詼??娜眨??先思以蛟詼??迦站儺屑澇睢A磽猓?竽耆??耐砩希?鍆躉掛?脛釕窶慈思涔?輳?翹旎溝糜小敖釉睢薄ⅰ敖由瘛鋇囊鞘健5鵲郊壹一Щ?戰温恚?骶迫???妥咴釕褚院螅?懵值郊臘葑孀凇?/p>

小年這天,也是民間祭灶的日子。民間傳説,每年臘月

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灶王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塗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裏講壞話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還要與諸神來人間過年,那天還得有"接灶"、"接神"的儀式。等到家家户户燒轎馬,灑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後,便輪到祭拜祖宗。

歷史淵源:

農曆臘月二十三夜是灶王爺上天的'日子。故有“二十三,祭灶日”之語,和“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二十三日去,除夕夜更來”的對聯。這天或提前,家家户户都婆.到街頭買回用玉米或小米專制的“祭灶糖”,於晚上敬獻祭灶,意為糊灶王爺嘴,免得上天瞎彙報。同時燃鞭放炮送灶神。祭灶用罷的祭灶糖,一般都與炒玉茭攪在一起握成糰子,分發給家裏的小孩或大人吃。按傳統觀念,祭灶日為新年的前奏。清朝後期北方延續流傳口訣是:二十一,送閨女;二十二,送小四;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掃灰刺(即打掃衞生);二十五,和煤土;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去趕集(也有叫小圪擠,即碾上碾米麪的);二十八,握圪瘩(蒸年饃);二十九,打壺酒;三十,牆上貼上胖孩 ; 七年級,撅的屁股作揖。

其實,祭灶的風俗由來已久。《禮記.月令》雲:“祀灶之禮,設主於灶徑。”灶徑即灶邊承器之物,以土為之者。那時祀守被列為五祀之一。《戰國策趙策》雲:“復滌偵謂衞君日:臣嘗夢見灶君,”唐羅隱送灶詩亦有“一盞清茶一縷煙,灶君皇帝上青天”的名句。可見兩千多年前已有祭灶之禮,且歷代相沿成習,一般都是臘月24這天。

祭灶在我國民俗中歷史悠久。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發明火食是一次重大的文明飛躍,人類這種高級動物與普通動物才開始有所區別。那時,人們在住地燒着一堆堆的明火,用來取暖照明、燒烤食物、製作陶器、防禦野獸。這種火堆就是原始的“灶”。灶神崇拜始於此,早在《禮記·祭法》中就寫道:“王為羣姓立七祀。”灶神即是其中一祀。

“祭灶”是春節的序曲,在古代其地位僅次於中秋節,古時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宋代詩人范成大的《祭灶詞》對祭灶日有詳盡描述:“古傳臘月二十三,灶君朝天欲言事。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豬頭爛熟雙魚鮮,豆沙甘鬆米餌圓。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灶君喜。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觸穢君莫嗔。送君醉飽登天門,勺長勺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詩寫得真實細緻饒有情趣,足見古代民風對祭灶的重視、食品的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