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人工智能>

探討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論文

人工智能 閲讀(2.17W)

現在科技越來越發達,人工智能不斷完善,那麼人工智能是否會超越人類智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準備的探討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論文,大家可以參考以下內容哦!

探討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論文

  探討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

【摘要】在科學極其發展的今天,人類使用計算機的機會越來越多,對於計算機的依賴性也越來越強。無論出於什麼原因,計算機的智能化程度也越來越高。新興學科人工智能也説到越來越多人的注意。然而,在大規模使用計算機的當代社會,有人開始意識到一種危險,電腦是否會超越人腦,人是否會成為電腦的奴隸?人類不能不對這一問題做出思考和解答。

  【關鍵詞】人工智能;人腦智能

  1.引言

隨着科學技術近年來突飛猛進的發展,計算機及相關智能化應用在各個領域中佔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日常生活、工業領域還是軍事領域,使用計算機的場合越來越多,而且不僅僅侷限於最初的科學計算。在這種前提下,人工智能的概念應運而生。人工智能是20世紀中葉科學技術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它的誕生與發展對人類文明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效益,同時,人類是否最終成為機器人的奴隸,人類社會會被計算機取代等等問題也被人提出並廣泛討論,這也就引起了哲學意識與人工智能的理論探討。

  2.人工智能的誕生

人工智能是20世紀中葉科學技術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之一。人工智能是相對於人類智能而言的。它是指用機械和電子裝置來模擬和代替人類的某些智能。人工智能也稱“機器智能”或“智能模擬”。當今人工智能主要是利用電子技術成果和仿生學方法,從大腦的結構方面模擬人腦的活動,即結構模擬。

人腦是智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由上百億個神經元組成的複雜系統。結構模擬是從單個神經元入手的,先用電子元件製成神經元模型,然後把神經元模型連接成神經網絡(腦模型),以完成某種功能,模擬人的某些智能。如1957年美國康乃爾大學羅森布萊特等人設計的“感知機”,1975年日本的福島設計的“認知機”(自組織多層神經網絡)等。

電子計算機是智能模擬的物質技術工具。它是一種自動、高速處理信息的電子機器。它採用五個與大腦功能相似的部件組成了電腦,來模擬人腦的相應功能。這五個部件是:(1)輸入設備,模擬人的感受器(眼、耳、鼻等),用以接受外來的信息。人通過輸入設備將需要計算機完成的任務、課題、運算步驟和原始數據採用機器所能接受的形式告訴計算機,並經輸入設備把這些存放到存貯器中。(2)存貯器,模擬人腦的記憶功能,將輸入的信息存儲起來,供隨時提取使用,是電子計算機的記憶裝置。(3)運算器,模擬人腦的計算、判斷和選擇功能,能進行加減乘除等算術運算和邏輯運算。(4)控制器,人腦的分析綜合活動以及通過思維活動對各個協調工作的控制功能,根據存貯器內的程序,控制計算機的各個部分協調工作。它是電腦的神經中樞。(5)輸出設備,模擬人腦的思維結果和對外界刺激的反映,把計算的結果報告給操作人員或與外部設備聯繫,指揮別的機器動作。

以上五部分組成的電腦是電子模擬計算機的基本部分,稱為硬件。只有硬件還不能有效地模擬和代替人腦的某些功能,還必須有相應的軟件或軟設備。所謂軟件就是一套又一套事先編好的程序系統。

人工智能的產生是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的結果,是機器進化的結果。人類的發展史是人們利用各種生產工具有目的地改造第一自然(自然造成的環境,如江河湖海、山脈森林等),創造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如人造房屋、車輛機器等)的歷史。人類為了解決生理機能與勞動對象之間的矛盾,生產更多的財富,就要使其生產工具不斷向前發展。人工智能,是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人們創造了各種複雜的機器設備,大大延伸了自己的手腳功能之後,為了解決迫切要延伸思維器官和放大智力功能的要求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從哲學上看,物質世界不僅在本原上是統一的,而且在規律上也是相通的。不論是機器、動物和人,都存在着共同的.信息與控制規律,都是信息轉換系統,其活動都表現為一定信息輸入與信息輸出。人們認識世界與在實踐中獲取和處理信息的過程相聯繫,改造世界與依據已有的信息對外界對象進行控制的過程相聯繫。總之,一切系統都能通過信息交換與反饋進行自我調節,以抵抗干擾和保持自身的穩定。因此,可以由電子計算機運用信息與控制原理來模擬人的某些智能活動。

從其它科學上來説,控制論與信息論就是運用系統方法,從功能上揭示了機器、動物、人等不同系統所具有的共同規律。以此把實際的描述形式化,即為現象和行為建立一個數學模型;把求解問題的方式機械化,即根據數學模型,制定某種算法和規則,以便機械地執行;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自動化,即用符號語言把算法和規則編成程序,交給知識智能機器執行某種任務,使電子計算機模擬人的某些思維活動。所以,控制論、信息論是“智能模擬”的科學依據,“智能模擬”是控制論、信息論在實踐中的最重要的實踐結果。

  3.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的區別

人工智能是人類智能的必要補充,但是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仍存在着本質的區別:

(1)人工智能是機械的物理過程,不是生物過程。它不具備世界觀、人生觀、情感、意志、興趣、愛好等心理活動所構成的主觀世界。而人類智能則是在人腦生理活動基礎上產生的心理活動,使人形成一個主觀世界。因此,電腦與人腦雖然在信息的輸入和輸出的行為和功能上有共同之處,但在這方面兩者的差別是十分明顯的。從信息的輸入看,同一件事,對於兩個智能機具有相同的信息量,而對於兩個不同的人從中獲取的信息量卻大不相同。“行家看門道,外行看熱鬧”就是這個道理。從信息的輸出方面看,兩台機器輸出的同一信息,其信息量相等。而同一句話,對於飽經風霜的老人和天真幼稚的兒童,所説的意義卻大不相同。

(2)人工智能在解決問題時,不會意識到這是什麼問題,它有什麼意義,會帶來什麼後果。電腦沒有自覺性,是靠人的操作完成其機械的運行機能;而人腦智能,人的意識都有目的性,可控性,人腦的思維活動是自覺的,能動的。

(3)電腦必須接受人腦的指令,按預定的程序進行工作。它不能輸出未經輸入的任何東西。所謂結論,只不過是輸入程序和輸入數據的邏輯結果。它不能自主地提出問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遇到沒有列入程序的“意外”情況時,就束手無策或中斷工作。人工智能沒有創造性。而人腦功能則能在反映規律的基礎上,提出新概念,做出新判斷,創造新表象,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4)人工機器沒有社會性。作為社會存在物的人,其腦功能是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而產生和發展的。人們的社會需要遠遠超出了直接生理需要的有限目的,是由社會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發展程序所決定的。因此,作為人腦功能的思維能力,是通過社會的教育和訓練,通過對歷史上積累下來的文化的吸收逐漸形成的。人的內心世界之所以豐富多彩,是由於人的社會聯繫是豐富的和多方面的,人類智能具有社會性。所以要把人腦功能全面模擬下來,就需要再現人的思想發展的整個歷史邏輯。這是無論多麼“聰明”的電腦都做不到的。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思維模擬範圍的不斷擴大,電腦在功能上會不斷向人腦接近。但從本質上看,它們之間只能是一條漸近線,它們之間的界限是不會清除的。模擬是近似而不能是等同。

  4.總結

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人工智能與人腦在功能上是局部超過,而整體上不及。由於人工智能是由人造機器而產生的,因此,人工智能永遠也不會趕上和超過人類智能。所謂“機器人將超過人奴役人”、“人將成為計算機思想家的玩物或害蟲,……保存在將來的動物園”的“預言”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它抹煞了人與機器的本質差別與根本界限。然而,在現代科學認識活動中,沒有人工智能,就不會有人類認識能力的突破性發展和認識範圍的不斷擴大。不僅電腦依賴於人,人也依賴於電腦。這就使得對人工智能的探討以及對人機互補的關係的探討成為一個新的課題。

  參考文獻

[1]王萬森.人工智能原理及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2.

[2]王文傑,葉世偉.人工智能原理與應用[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3]韋濤.未來與發展[N].2006(2).

[4]史忠植.高級人工智能[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5]李陶深.人工智能[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2.

[6]廉師友.人工智能技術導論[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

[7]俞萍.工智能發展預測[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