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教師>

語文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教師 閲讀(6.1K)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心得體會是很好的記錄方式,這樣就可以總結出具體的經驗和想法。但是心得體會有什麼要求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精選【3篇】

語文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1

我很榮幸的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級國小語文骨幹教師培訓的對象,幾年來,多次參加培訓。回首培訓歷程的足跡,始終不能忘卻專家娓娓動聽的講座和精彩的課堂實錄。在幾年的培訓學習中,我曾用心去領悟他們觀點,吸取精華。能積極參加小組專題研討活動,充當好每一種角色,主動發言,真心探討。通過培訓,在思想上受到很大的震動,發現自己的教育觀念得到了洗禮,教育科學理論學習得到了昇華,對於師德的理解有了新感悟。

一、感受名師風采。聆聽精彩講座在培訓學習時,我深深體會到領導、老師的熱情,感受到學員集體這個大家庭中瀰漫着一股濃濃的暖意。為我們進行講座的專家和學者兢兢業業、嚴謹治學的敬業精神令人敬佩,他們熱情開明、平易近人的態度使人倍感温暖。尤其是xx老師和自治區教科所xxx所長,他們以鮮活的實例和豐富的知識內涵及精湛的理論闡述,為我的教育教學工作指明瞭方向。至今,他們精闢的論述仍常常回蕩在耳邊。是他們,使我的教育教學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更重要的是我從專家們的`身上學到了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他們的講座折射出一種責任:國家昌盛,繫於教育;教育昌盛,繫於我身。他們的闡述中表現出一種風範:不能文章小而不規範;不以孩童小而不教之;不以世事而棄研修;不以家事煩而怠育人!在這裏,我的心靈得以淨化,人格得以昇華。

二、更新教學觀念通過學習,使我耳目一新,深深地認識到自己以前那種傳統教育教學的師生觀已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要想跟上新世紀的教育教學步伐,就要首先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師生觀,增強熱愛教育事業的信念。為了改變我校當前的現狀,我對學校語文課堂教學現狀進行了調查,認真分析,制定了課題《國小語文教學中創設良好課堂氛圍的研究》這一課題,並組織教師進行研究,改變了課堂死氣沉沉的氛圍,學生學的快樂,老師教的輕鬆。使我明白,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關係是基礎,良好師生關係的建立是教育教學活動獲得成功的開始,所以我們必須轉變傳統的教育中的“惟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觀,構建教學雙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新型的平等、民主的師生關係。在課堂教學中,要打破教師主課堂的慣例,徹底拋棄教師心靈深處沉積的傳統的專制思想觀念。師道尊嚴的思想在課堂上令學生不敢多説不敢質疑極大地壓制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我們教師只有從觀念上更新,允許學生提出獨到的見解,為學生創設一種和諧、寬鬆的“心理安全”環境和無拘無束的“心理自由”環境,才能創造出師生平等、共樂融融、共享教學民主的氛圍。

語文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2

20xx年4月22日至24日,在學校領導的精心組織安排下,我們一行10人在扈校長的帶領下在濰坊市高新區的東明學校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學習。在這短短的三天時間裏,我們先後聽取了學校領導王校長、德育處劉主任的專題講座,並與他們交流;觀摩了多位老師的課堂教學並與授課教師交流互動;每天學習結束後學員相互交流體會----這次學習,使我深受啟發,下面主要談談我在東明學校參觀學習後的幾點感受:

一、特色化的校本研修

東明學校秉承“責行天下”的校訓,本着“用未來思考今天”的辦學思想,從“學用”課堂的生成與發展的高度出發創造性的實踐出“動態聯動式”校本研修。“動態聯動式”包括三段聯動、四段聯動、五段聯動、六段聯動。

“三段聯動”是指集體備課、説課、磨課;“四段聯動”是在三段聯動的基礎上再進行同備課組聽課;“五段聯動”是在四段聯動的基礎上進行讀課活動;“六段聯動”是在五段聯動的基礎上進行賽課。

賽課成績納入對教研組、備課組的集體考核。“動態聯動”力求做到“磨一課,帶全組”、“同科無弱班,同班無弱科”。這樣的“動態聯動”有力地調動了全校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團結合作奮進的幹勁。

二、操作性強的四步課堂

東明學校實踐出導、學、練、用為一體的.四步課堂。其新授課的模式是:導-----導疑誘思,引入情境;學------整體感知,解疑釋惑;練-------變式練習,提升思維;用-----學以致用,發展能力。這樣的四步課堂具有民主、雙基、實效、積極、活躍、針對性強的優勢。

三、廣泛的師生閲讀

教師首先是勤奮的讀書人。其次,學校為學生創造了暢遊書海的條件。不僅教室內,就連樓道走廊都有書架,上面圖書分門別類的排列着。圖書角更是精緻,設有桌椅可供師生舒適的閲讀。真可謂人人與書為伴,時時與書為伴,處處與書為伴。為學生的語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師生的人生增添了色彩。

四、碩果累累的課改成果

課改讓東明的教師成長在濃厚的教研氛圍裏;工作在團結奮進的教研隊伍中;愉悦着大量教學資源的創生;欣喜着教師羣體的成長、學生的不斷髮展。

五、無處不在的校園文化

整個東明學校洋溢着以學生為主的校園文化氛圍。從操場到教室,從走廊到廁所,從班級到小組,學生的宣誓詞、作品和榮譽等等隨處可見。學校充分利用校園環境教育並激勵學生。六、精細化的學校管理

東明學校的每項工作都做得非常的細緻,學校採取無縫隙管理,而且教師隊伍年輕化,班主任大多是女教師,這點與我校很不同。更令人震撼的是學校沒有硬性的、分秒必爭的考勤,但教師幾乎沒有缺勤的,更有老師到了下班時間仍然在工作。也許是“責行天下”的校訓在潛移默化的起作用吧,他們心中有責任,心中有學校、有學生。

語文教師外出學習心得體會3

9月20.21日,我有幸參加外出學習小組。目的地是xx一小,學習時間是兩天。每天我們早早地來到會場佔座,共聽了三位專家的課堂和講座,一位是楊紅兵老師,她講的是《飲湖上初晴後雨》,講座內容是論閲讀的重要性;一位是張紅老師,講《漫遊標點王國》,講座內容是寫作;最後一位是竇桂梅老師,講的主要是《大腳丫跳芭蕾》繪本,講座內容是1+x課程。學習的兩天時間我們都爭取坐在前排,但就是這種情況大家還是人擠人,整個會場被擠得水泄不通。竇桂梅老師講的是繪本課,共講課100分鐘。這次外出學習,對我來説真是太難得了,總覺得自己要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在聽課和講座的時候,我一分鐘都不願意分心走神,生怕漏掉一點知識點。這次外出學習收穫也是蠻多的接下來和大家主要交流一下竇桂梅老師的1+x課程,望大家批評指教。變革的起點

20xx年,清華附小承擔了國家級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基礎教育課程教材改革試驗”項目。

變革的導向

秉承“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理念,清華附小將課程體系的'具體目標描述為“為‘十個一’奠基”,即一流好人格,一身好體魄,一生好習慣,一個好興趣,一種好思維,一手好漢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一項好才藝,一門好外語。在此基礎上形成“1+x課程”育人模式。

“1”——整合國家課程後的基礎性課程(基於“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x”——實現個性化發展的拓展性課程(基於學校自身和學生個體的獨特性)。

變革的方式

結構決定質量!合理的組織結構決定管理的質量!鉛筆和鑽石都是由碳構成,鉛筆一碰即碎,而鑽石堅固無比,究其原因是自身組織結構不同。學校的變革必須搭建堅固科學的結構,才能讓大廈巍然屹立。因此,清華附小確定“1+x課程”育人目標後,按順序依次構建“1+x課程”內容、“1+x課程”實施、“1+x課程”評價。同時,還有“1+x課程”資源和“1+x課程”管理來進行保障。

1.課程內容的整合

學校原有的課程設置使得各門學科之間壁壘森嚴且教學內容多有重複之處。為此,要首先從橫向與縱向兩個角度進行課程內容的整合。

橫向整合:在不同類型課程優勢互補、疏密適度、均衡搭配的基礎上,以課程內部結構均衡美為追求。我校將原有國家課程11門學科歸結為四大類:品德與健康、語言與閲讀、科學與技術、藝術與審美,並以此為整合後“1”的基礎性課程。而“x”的拓展性課程,是在“1”的基礎上統合的變量或增量。

(1)、《大腳丫學芭蕾》融匯了美術、音樂課程,讓孩子畫出來,讓孩子伴隨音樂感受人物心情變化。

(2)、語文與英語的融合:《皇帝的新裝》英語:oh——

中文:哎呀

(3)、語文與體育的融合:

形體訓練課。漢字的書寫成為孩子們形體訓練的載體。包含想象、模仿與創造。

縱向整合:依據人的內部學習心理過程和外部知識體系之間的內在聯繫達成連續性和順序性,避免重複學習造成的興趣降低和時間浪費,也避免了因年段目標設定的不合理而造成的學習效率低下。

為解決課程內容設置的連續性與順序性問題上清華附小對語、數、外學科,分別制定了一套“質量目標指南”和《樂學手冊》。以《國小語文質量目標指南》為例,其中細化了語文學科各年段、各學期的質量目標體系,細化到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並給出了相應的實施策略,以及完善的配套附件。於是,語文課該引導學生學什麼,課外該帶領學生積累什麼,學生評價應當執行怎樣的標準,都能從中找到清晰的依據。

2.課程實施的整合

整合課時安排:打破以往40分鐘的固定課時,核算學生在校學習時間,整合分散課時,構建多種形式的課時安排體系。在保證時間總量不變的前提下,設置“基礎課時35分鐘”;“小課時10分鐘”,包括晨讀、習字等;“大課間50分鐘”,包括眼操、體操、加餐等;“大課時60分鐘”,包括學科走班以及“x”課程等。

整合學習地點:不僅在“本班教室”學習,還在“其他場所學習”。一方面;學生打破班級建制,進行“走班”學習。學生離開班級,前往“專業教室”學習,或根據需要選擇學習地點。三至六年級每天下午兩課時,一二年級一週一課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自主選擇不同難度的班級,進行拓展性課程和選擇性課程的學習,在夯實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並發展其個性。另一方面,帶領學生走出學校,走進清華大學、博物館、電影院、實踐教育基地等廣闊的天地,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整合學習方式:課前學生帶着準備和問題走進課堂,進行小組質疑、解疑與分享,使“學”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課後學生帶着更高的渴求與問題走出課堂,使“學”更有方向性和提升性。教師讓出課堂舞台,從“自編、自導、自演”退居二線,專心做好“編”和“導”,在小組化學習中迴歸啟發式教學,把精力用在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師生共同撰寫的“樂學手冊”,着重在問題設計及引導學生質疑和討論上下功夫。

學習永無止境,這次的學習更讓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唯有加倍努力才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