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作文>

【精選】習俗的作文三篇

作文 閲讀(4.81K)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作文吧,作文可分為國小作文、中學作文、大學作文(論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習俗的作文3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習俗的作文三篇

習俗的作文 篇1

古民族遠在十二、十三世紀以前,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實行同一個氏族或部族不能通婚的習俗。當時,除王公貴族的姑娘不嫁平民百姓外,一般貴族和平民可以成婚。講求倫常,嚴格輩分也是蒙古族婚姻的通例。

蒙古民族的成婚過程和形式,早在十三世紀以前就形成了郎才女貌的聘婚制度。當然這種聘婚都是由父母來決定的。據《蒙古祕史》記載,少年鐵木真(即成吉思汗)的親事就是聘的,而且那時的婚禮儀式也比較簡單。鐵木真九歲時,其父也速該帶他到其舅族部落聘婚,途中遇到德薛禪,德薛禪見鐵木真“其目有燁,其面有光”,便説,“我有小女,親家請婚之”。於是也速該到德薛禪家,“及觀其女,則其面有光,其目有燁”,而感到合意,遂以一匹馬作為給字聘婦的定禮,如此而已。

據説,從那時起,蒙古族稱女婿為“胡里根”,就是把難的送到女家的意思。直到今天,蒙古族的結婚儀式,元、明以來受漢族和滿族婚禮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套繁瑣的.禮節。其成婚大體上有以下幾個過程:相看、下哈達(即訂婚)、過禮、婚禮、回門等。

相看,就是男兒到一定的年齡,其父母即為之五色對象,得知某家有閨女,年歲相當,則託媒到女家提親,然後兩家父母彼此往來,互相瞭解家庭情況及男女性情,觀看容貌,如果不合意就算了,尚不清楚能否成婚,所以在相看時,一般採取不公開的方式進行,如只説某年某月有朋友來家做客等,以免婚事不成,留下不好的影響。

蒙古人娶媳婦設三次宴才過門。第一哈達宴,第二送羊宴,第三娶親宴,娶親去七人。下哈達或哈達宴,即男女兩家父母以為合意,選定訂聘的吉日之後,由男方媒妁帶着哈達、燒酒等行聘事宜。之所以將訂婚稱為下哈達既是吉祥福物,又是信物,所以以哈達為頭禮,定下兒女親事,也就是很自然是事了。

在哈達宴上議定彩聘禮及穿戴之後,再另行選吉日,約媒妁與親友若干人,攜帶男方準備的牛、羊、布匹、綢緞和燒酒送到女家過禮。女方也邀請近親若干人,共同議婚禮儀式。在婚禮儀式中後來定親和過禮這兩個儀式,其界限並不明顯,有的把這兩個儀式合併在一起進行了。

居住在各地之蒙古族的成婚過程和儀式,只是大同小異,並沒有太大的差異。至於彩禮數目之多少,婚禮規模之大小,全由雙方家庭的今年經濟條件來決定,貧富貴賤相差很大。但蒙古人崇尚九數,認為九是最大的數,所以聘禮都從一九到九九址,如九隻、四十五隻、五十四隻、八十一隻等。一般“五九”禮居多。

舉行結婚大禮時,新郎穿禮服。科爾沁地區則扎兩側墜白布“箭巾”的腰帶,“箭巾”上掛腰子狀的小荷包,頭戴紅纓帽,腳穿繡花大絨面黑色馬靴,配掛弓箭,騎“質孫馬”,因為就是圖吉利而特定毛色的馬。與伴郎和主婚人等數人,攜帶象徵長壽的“金龜圖”和彩車前往女家迎親。

當到了女家門口時,女家則故意閉門不納。這時雙方都有一名職業和半職業祝頌家出面,以極其優美的詩句高歌長篇頌詞,引經據典地回答彼此的提問,説明原委。在經過若干回合之後,女方才接受頂門哈達,始請新郎和迎親人員入門。新郎呈獻哈達於女家父母,女方父母接納之後置於室內正中。

然後設豐盛的整羊酒席,與女家邀請的賓客一起款待迎親人員。正席開始後,新郎到女家主婚人席前換穿女方備制的新衣。送親人員隨之,新娘與其幾個姐妹同乘張彩蓬車,由女家送親人員陪伴。這時姑娘即使心甘情願,也要大聲哭叫,否則被認為缺乏家教。

此時,男方正張燈結綵的功能接新娘的到來,及至,新娘與新郎先拜天、拜祖,再行拜火禮,以示家道興旺。拜火禮畢,新娘另入一室梳粧打扮,換穿新婚嫁衣,然後拜見公婆和諸親友,行叩頭禮,男方舉辦的結婚大宴開始,仍是一片歌聲,邊飲邊歌,直至次日天明。

送親人員臨走之前,長輩們還要到新娘住處恭喜和慶賀,並用一塊石頭壓住新娘的後衣襬,預祝新娘在家裏受到器重,成為裏裏外外一把手的好媳婦。當送親人員喝罷歡送酒,起程回去時,新郎和伴郎等還要乘馬歡送一程,大家都盡情縱馬奔馳,互相追逐,並以奪帽為嬉。真是有呼有應,又嬉又戲,情景好不熱鬧。

新娘過門後的第三天清晨,首先要收拾爐灶倒灰,煮茶做飯,打掃房屋,開始承擔家務,參加勞動。同時脱下華麗的嫁衣,換穿不加繡飾的、色調樸素的衣服,表示少女時代已經結束,必須老成持重。

至於蒙古族已婚姑娘的回門,不是在第三天,而是孃家人到女婿家探望女兒的大小兩次“額爾格勒特”(意為探視)之後,即女兒過門後十三天半個月內孃家要去人看望一次,這次叫“巴嘎額爾格勒特”,意思是“小探視”,因此去的人少。再過半個月二十天後,孃家又到婿家去看望女兒一次,這次叫“依克額爾格勒特”,意思是“大看法”,去的人數比第一次多。在這次探望期間,雙方兩親家母商定新娘回門的具體日期和住孃家時間的長短。

蒙古族的婚禮歌很有意思,雖也有地區之分,但總的有上馬迎親、閉門迎親、閉門迎婿、獻羊祝酒、求名問庚、新娘上馬、新娘拜火等幾大系列的宴歌。婚禮歌以祝、讚詞貫穿整個婚禮議事,大都用比喻、誇張手法。

在《迎親詞》中這樣形容新娘和送親隊伍:“鮮花似的紅潤/脂粉似的白淨/勁鬆似的婀娜/白銀似的純潔/黃金似的貴重……望你們揚起的煙塵/好似彩雲飛揚……”婚禮歌一般有獨唱、合唱、對唱等形式。屆時,人們按照婚禮本身的客觀進程,分別在不同場合演唱。因為這些歌曲數量大,難度高,風格多樣,禮儀要求特別強,先後次序上不能有半點差錯,所以在結婚議事上,往往要聘請吟誦祝、讚詞為職業或職業的民間藝人來唱。他們博古通今,能言善辯,以動人的歌聲和風趣的談笑來活躍氣氛。

習俗的作文 篇2

大家中國有許多傳統節日,清明節就是其中之一。

每年陽曆4月5日就是清明節。清明節是大家緬懷和祭奠先輩的節日。今年清明節我和家人—起去祭奠了祖先。清明節當天—早,我和父親、媽媽、外公、外婆還有妹妹—起來到祖先的墳墓前給他們擺上飯菜,敬上酒,點上蠟燭。接着的`大家還給先輩們燒了紙錢,放了火炮。然後,父親媽媽把清明紙標起來,媽媽告訴我用清明紙插起來或者放在上面用石頭壓上,就表示家人已經來過了。最後,大家大家站成一排站在先輩的墳墓前默默祈禱。之後,大家就依依不捨的離開了。

這就是大家家鄉的清明節。

習俗的作文 篇3

臘八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我國喝臘八粥的的歷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開始於宋代。每逢臘八這一天,不論是朝廷、官府、寺院還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臘八粥。到了清朝,喝臘八粥的風俗更是盛行。在宮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從宮女賜臘八粥,並向各個寺院發放米、果等供僧侶食用。在民間,家家户户也要做臘八粥,祭祀祖先;同時,閤家團聚在一起食用,饋贈親朋好友。

中國各地臘八粥的花樣,爭奇競巧,品種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為講究,攙在白米中的物品較多,如紅棗、蓮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圓、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絲、玫瑰、紅豆、花生……總計不下二十種。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更為講究的人家,還要先將果子雕刻成人形、動物、花樣,再放在鍋中煮。比較有特色的就是在臘八粥中放上"果獅"。果獅是用幾種果子做成的獅形物,用剔去棗核烤乾的脆棗作為獅身,半個核桃仁作為獅頭,桃仁作為獅腳,甜杏仁用來作獅子尾巴。然後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裏,活象一頭小獅子。如果碗較大,可以擺上雙獅或是四頭小獅子。更講究的.,就是用棗泥、豆沙、山藥、山楂糕等具備各種顏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壽星、羅漢像。這種裝飾的臘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廟的供桌上才可以見到。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敬神祭祖。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保存着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卻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

臘八粥在民間還有巫術的作用。假如院子裏種着花卉和果樹,也要在枝幹上塗抹一些臘八粥,相信來年多結果實。

在臘八這一天,大家除了要喝臘八粥外,還要吃臘八飯、泡臘八蒜。

臘八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還有悼念亡國、寄託哀思的。

在東北也有諺語“臘八臘八,凍掉下巴”的之説,意指臘八這一天非常冷,吃臘八粥可以使人暖和、抵禦寒冷。

“臘八粥,吃不完,吃了臘八粥便豐收”。農曆臘月初八,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臘八節”。關中一帶到了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上一鍋“臘八粥”,美餐一頓。不光大人、娃娃吃,還要給牲口、雞狗喂一些,在門上、牆上、樹上抹一些,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