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語文>

寓言兩則的教材分析及教學反思

語文 閲讀(9.72K)

一、教材簡説

寓言兩則的教材分析及教學反思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寓言都出自《戰國策》。《亡羊補牢》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羊,才後悔沒有聽街坊的勸告,於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個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南轅北轍》講的是一個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路卻是朝向北方。別人提醒他走錯了,他卻滿不在乎。“轅”是古代車馬前面的兩根車槓;“轍”是車輪走過之後,路面壓成的痕跡。人們用“南轅北轍”這句成語,來比喻行動與目的相反,也就是“背道而馳”的意思,含有諷刺、批評的意味。

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寓言表達上的特點,把握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懂寓言的方法。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寓言揭示的形象、瞭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這是學習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二、學習目標

1會認5個生字,學寫12個生字。正確讀寫“寓言、亡羊補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後悔、勸告、盤纏、硬要”等詞語。

2朗讀課文,能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則寓言故事。

3瞭解故事內容,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藴含的道理。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可以佈置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寓言,是如何學會的,並與同學交流。預習課文時,自學生字詞,用或聯繫上下文等方法理解字詞。教材在“亡羊補牢”課題的旁邊,編排了學習夥伴的一句話:“通過和聯繫課文,我知道‘亡’和‘牢’的意思。”這既是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同時也是落實中年級閲讀教學的目標。老師要引導學生平時讀書能運用這樣的方法,弄懂課文中其他這樣的詞語。如,“南轅北轍”中的“轅”和“轍”。有些詞語,學生可能比較陌生,如,“轅”“轍”“把式”“盤纏”,老師可在課堂上稍加解釋。鼓勵學生把課文多讀幾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畫下來。

2寓言常常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説明某個道理的。教學時首先要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要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按照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裏形象的認識,體會藴含的道理。可按以下兩個步驟教學:

(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説説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繫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3抓住重點詞句,是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後悔、接受”這兩個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後悔”一詞瞭解到什麼?從“接受”一詞明白了什麼?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後的結果,説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學習《南轅北轍》,要重點抓住課文最後一段話,讓學生進行理解,“硬要”體現了這個人的固執和執迷不悟,“越……越……越……”“越……越……”的句式,強調了這個人最後的結局。教學時,要讓學生多讀,在讀中進行比較和體會。教材在課後編排了學習夥伴的.話語:“我想對那個楚國人説……”,目的是引導學生髮揮想象,以楚國人的朋友身份對他進行勸説。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這也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一種訓練。

4寓言的道理是藴含在故事的字裏行間的,因此,要緊扣故事內容、讓學生在讀中理解課文內容,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寓意。教學時要注重朗讀指導,啟發學生把故事中表達的不同意思讀出來。如,學習《亡羊補牢》,可以通過分角色表演朗讀對話部分,體會鄰居對養羊人的關心和養羊人對丟羊這件事的態度,最後一段要讀出養羊人後悔的心情。又如,學習《南轅北轍》,可以讓學生自由讀,一邊讀,一邊琢磨,看看短文中的人物是怎麼問話又怎麼答話的。同學間可以相互試講這個故事,也可以兩、三個人一組分角色讀。在學生讀中悟出寓意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後思考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繫實際,説説生活中與這兩個寓言故事相類似的事,以及自己的感受。

5本課要求認識的5個生字也同時要求會寫。因此,教師在讓學生記住這些字音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識記字形,要根據認寫中的難點給予重點指導。“羊圈”的“圈”是多音字,在本文中讀“juàn”,它的另外一個讀音是“quān”。“窟窿”的“窿”本音是lóng,在“窟窿”這個詞裏讀輕聲,這兩個字的字形比較複雜,教學中可以採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如,“屈”—“窟”、“隆”—“窿”,“窿”的右下部分,要提醒學生不要少寫一筆;“纏”是翹舌音,右邊容易寫成“釐”,要提醒學生注意。“叼”字右旁的筆順是先寫橫折豎鈎,後寫一提,不要寫成“撇”。“悔”的左邊是“忄”,不要寫成“十”,它的右下方是“母”字,不要把兩點寫成豎。

6課後思考練習第一題,可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注意這裏不是要求學生背誦課文,可以用自己的話並加上動作、表情,邊演邊説。課後練習第二題,教師要儘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的最後,有三個學習夥伴在一起交流的情景,目的是引導鼓勵學生課後多讀寓言故事,並組織召開寓言故事會,把自己閲讀的寓言故事和同學互相交流。也可以在學習本篇課文前佈置學生收集寓言故事,課文學習結束後,引導學生交流自己收集的寓言故事。

四、參考資料

寓言“寓”,寄託;“言”,講道理。寓言是用假託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告訴人們一個深刻道理的文學體裁,常帶有諷刺和勸戒的性質。中國古代寓言大量見於諸子和史書裏,最早載有完整寓言故事的書是《墨子》。諸子散文中,《莊子》寓言最多,全書共三十三篇,寓言佔了很大部分。在史傳文學中,《戰國策》寓言最多,完整的寓言有三四十篇。除這兩部書外,《韓非子》《孟子》《呂氏春秋》等書,也有不少流傳久遠的著名寓言。

《戰國策》是戰國時代歷史資料的整理。它先按國家來分類,在一國之中,再按着事件的先後加以編排。其中所記的事情,都沒有具體年代,各篇之間也互不連貫。書中所記載的時代,上自戰國初期,下至秦朝統一六國,反映了當時政治、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