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語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5篇

語文 閲讀(1.28W)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收藏過自己喜歡的古詩吧,古詩作為一種詩歌體裁,指的是與近體詩相對的古體詩,又稱古風、往體詩。那麼什麼樣的古詩才是好的古詩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古詩三首》教學設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5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回顧激趣

我們曾經學過不少關於描寫兒童的詩,你還記得嗎?試着背一背。

二、初讀詩文,展現畫面

1.今天我們又要來學習兩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請同學們朗讀兩首古詩。在學生朗讀中,注意正音。“蓑”讀suō,“遮”讀zhē,不要讀成平舌音。

2.在《牧童》和《舟過安仁》兩首詩中,你分別看到了怎樣的畫面?

三、精讀詩文,走近畫卷

1.你最喜歡哪首古詩?選一首自己研讀理解。

2.自由組合小組,合作探究,選擇一首詩進行研讀,瞭解詩意,理解字詞,逐句解決。

3.老師參與學生的研究。

四、品讀詩文,走進畫卷

  1.學習第一首詩。

(1)“草鋪橫野六七裏,笛弄晚風三四聲。”你感受到了什麼?

六七裏方圓的原野鋪滿了青青的野草,三四聲悠揚的笛聲和着微微的晚風傳來。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麼的悠閒自得、怡然而樂,感受到的是一種野趣。

帶着自己的感受讀讀這兩句。

(2)“歸來飽飯黃昏後,不脱蓑衣卧月明。”你看到了什麼?説説感受和意思,然後朗讀。

牧童牧牛回來已到黃昏,晚飯吃得飽飽的,無憂無慮,還沒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裏,悠然自得地看那漸漸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麼的舒暢,他的生活是無憂無慮,非常愜意。

(3)詩句中描寫了牧童歸來後的場景,你看到了一個怎樣的牧童?從哪裏看出來的?

一個“弄”,一個“卧”。(可愛、調皮、疲倦)

(4)説説詩中描繪的畫面,加上自己的想象,把兩句詩意連起來説一説。

  2.學習第二首詩。

(1)“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讀了這兩句,你好象看到了什麼?

一隻小船上坐着兩個小孩子,他們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理解詩句意思,從中你感受到了什麼?

十分奇怪為什麼沒有雨,他們也把傘張在那兒,原來他們是在遮雨,而是別出心裁,用傘試風。

“張、使風”描繪出兩個淘氣、可愛、天真的孩子。

(3)朗讀詩句,讀出孩子的調皮,感受那悠閒的畫面。

五、再讀詩文,感受意境

1.比較兩首詩的人物,你更喜歡哪位詩人筆下的“頑童”?為什麼?

2.背誦古詩。

六、拓展延伸,想象畫卷

1.選擇其中一幅畫面,進行想象,改寫成一篇有趣短文。

2.默寫《牧童》。

第二課時

一、揭題,初知“美”

1.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南宋詞人辛棄疾寫的一首詞《清平樂·村居》。

2.釋題:

(1)介紹作者辛棄疾。

(2)簡介宋詞以及詞牌名:清平樂。

(3)村居,詞的題目。“居”什麼意思?(居住) “村居”呢?(居住在鄉村)

二、初讀,走近“美”

1. 聽朗讀錄音,看圖畫。

2.請同學自由地來讀這首詞,把它讀正確,流利。做到字字讀準,句句通順。

3.讀得怎樣?請你的同桌來評一評,你讀給我聽,我讀給你聽。

4.學生再讀。讀讀、看看、想想。讀懂的記下來,不懂的做記號。

5.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應該怎麼辦呢?

請同學們通過你喜歡的途徑進行合作探究,可以,可以找資料,可以相互討論,可以看圖、可以聯繫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師請教。

三、品讀,感受“美”

1、通過剛才的學習,説説自己的收穫。(先説前面的,再説後面的,依次説。注意説話要有條理,先説字意、詞意、再説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看圖知道。你感到了什麼?(簡樸的鄉間生活,但很美。特別是青青草讓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學生朗讀。

(2)“醉裏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媪。”(學生自由的輕聲讀這句,感受到了什麼:一對頭髮花白的老夫婦滿臉通紅,大概剛喝了酒,他們親熱相待,用鄉音聊天説話。)

僅僅是酒讓他們醉了嗎?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麼不令人醉呢?

(3)一對白髮夫妻操着吳音正在親密地聊天,他們為什麼感到這樣幸福呢?請同學們細細閲讀下面的內容。

(4)追問:作者是怎樣寫出孩子們的可愛的呢?(大兒子在河東豆地鋤草,二兒子在編織雞籠,最喜歡的是頑皮的小兒子,在河邊伏着剝蓮蓬、取蓮子。)

(5)讀讀看,從讀中感受到了什麼呢?

(6)同學們讀得真好!是的,這户人家雖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圍的環境很美──“溪上青青草”,這户人家翁媪之間──“醉裏吳音相媚好”,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卧剝蓮蓬”。多幸福的鄉村生活啊,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

2.用生動的語句將你欣賞到的這副畫面描繪給大家聽聽。

3.你能用朗讀,把詞中的情趣表現出來嗎?(他的朗讀彷彿讓老師和同學們親眼目睹了那充滿情趣的鄉村田園生活)

四、再讀全詞,回味“美”

1.想一想,這對白髮翁媪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裏,又有勤勞可愛的兒子,心情怎麼樣?(要求找出詞中的“醉”字進行品味。)

2.作者偶爾看到了白髮翁媪的生活環境,心裏又想些什麼呢?(繼續品味“醉”字。)

3.那對白髮夫妻陶醉了。作者辛棄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這樣的畫面之中。你呢?

4.配樂朗讀或背誦。

五、課外拓展,延伸“美”

1.背誦這首詞。

2.把這首詞改編成一篇優美的短文。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2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對詩句的理解和想像結合起來,入情入境,理解詩句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同上

教 法 以讀代講法、引導點拔法、指導朗讀法

學 法 朗讀理解法、質疑、討論、探究、自學法、配樂朗讀法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生字會認“霜、寺、”會寫“遍、漸、霜、愁、眠、蘇、寺

2、理解古詩的意思,想像古詩所描繪的畫面,從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語言美。

3、有感情地朗讀詩文。背誦詩文。

4、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6、師根據掛圖相機糾正、指導。

教具準備 掛圖、生字卡

今譯:月亮慢慢落下去,烏鴉啼聲陣陣,秋霜彷彿鋪天蓋地。伴着江邊的楓樹,對着江中的漁燈,漂泊思鄉的憂愁使我難以入眠。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夜半冷清的鐘聲,傳到了我乘坐的客船。

三、美讀課文,深入領會

1、自由地朗讀詩歌,邊讀邊想: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並用筆勾畫出來。

2、這是哪個季節的景象?你是從哪些詞句中看出來的?在這些詞語下面作上記號。

3、這時詩人的心情是什麼樣的?詩中的哪個字最能表達詩人的感情?

4、理解“愁”,詩人究竟“愁”什麼?為什麼而“愁”? (讓學生根據自身蒐集到的資料進行補充)(教學步驟同上)

六、 學生交流收集有關作者的資料

七、 學生根據註釋並結合查字典自學古詩,瞭解詩的大意。

八、 (1)學習生字詞。

(2)理解詩句的意思。

(3)學生齊讀。

(4)看註釋理解字詞的意思。

九、 (5)學生試着講講詩句的意思。

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畫出本課的生字,並注意他們的讀音。

十、 整體感知這首詩描繪了怎樣的情景,想像詩句描繪的畫面。

十一、 同桌互讀,互相糾正讀音。

學生自己讀古詩,邊讀邊畫。

第二課時

教學反思

本文以生動的語言反映了錢塘江大潮的真實情境,在教學時藉助圖片以及音響引導學生直觀的感受潮的聲與形,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朗讀,感受祖國的大好河山。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3

一、以圖導題,理解題意

1、仔細觀察插圖,説説你對這幅圖的理解。

2、認真讀讀題目,説説你從題目上了解到了什麼?(題目點名了時間和地點)

3、你還想了解這首詩的什麼內容?這首詩的作者是誰?哪個朝代的?他的創作有什麼特點?這首詩主要寫了什麼?表達了作者的什麼情感?

4、怎樣才能讀懂這首詩?怎樣才能讀好這首詩?

二、以疑促讀,理解詩意

1、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注意蠶桑的讀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義。

2、指名讀詩,師生正音。

3、默讀古詩,思考大家提出的問題,解決不了的請做記號。

4、小組交流。

5、全班交流,教師指導。

三、解疑品讀,感悟詩情

1、自由品讀,邊讀邊想畫面,同時要注意朗讀的節奏,尤其讀前兩句時要讀出一種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要讀出繁忙的勞動生活的場面。注意少才又的讀法。

2、指名朗讀,師生共賞。

3、感情朗讀,體會詩情。

四、背誦,積累語言

五、引導自學

《四時田園雜興》

1、先用學習《鄉村四月》的以疑促讀、理解詩意的方法自學。

2、小組內交流,教師指導點撥。

3、全班交流自學成果。

4、蒐集描寫田園生活的詩詞,讀一讀,背一背。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4

【學習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前準備】

教學掛圖。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

古代詩人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寫景抒情的詩詞,今天來學習其中三首。

二、學習詩句

1、提示學習方法和要求:

⑴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看註解理解詞義。

⑶ 連起來説説每句話的意思中。

⑷ 反覆朗讀,體會詩人當時的情感。

2、學生自學,再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然後在班上集體交流,逐首理解。

三、學生質疑,師生共同解惑

四、教師小結(閲讀古詩的基本方法)

第二課時

一、指名分別朗讀三首詩詞

二、比較學習

1、引導比較異同:

師:三首詩詞有什麼共同的地方?不同之處又是什麼?

2、學生按上述要求進行自學思考,做好發言的準備。

3、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三、引導歸納

1、相同點:

詩人都在描寫一處景物,在描繪景物的同時,抒發着自己的情感。

2、不同點:

從詩人所在的地點、時間、觀察到的景物的特點,當時的心境等方面進行比較;對詩與詞的不同形式加以區別。

四、指導感情朗讀

體會三首詩詞中詩人的不同心境,用恰當的語調加以表達。

五、背誦,默寫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學習朗讀詩歌並能背誦默寫。

2.體會詩歌意境,理解詩歌內容。

3.學會鑑賞詩歌。

二、教學重點:體會詩歌意境,理解內涵。

三、教學難點: 學會鑑賞詩歌

四、教學時數:1教時

五、課型:朗讀賞析課

六、教法:邊讀邊議

七、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多媒體展示一輪圓月掛在夜空的畫面)皓月當空,月色如銀,如此美景,會勾起你無盡的遐想,今天且讓我們跟着唐代詩人王建走進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緒。

(二)揭示本課的環節及任務

今天我們的中心任務就是一個字——讀,具體任務是:讀順、讀義、讀景、讀情、讀味、讀韻。

(三)六步闖關:

1.大聲讀——把詩歌讀順暢。學生自由讀,小組內輪讀,熟讀成誦,毛遂自薦當堂背誦。

2.説讀——讀懂詩歌的意思。邊讀邊説,用自己的話把詩句的意思説出來。小組內輪流説,互相交流,派代表在全班發言。

3.默讀——仔細閲讀,摘錄詩中所描寫的景物,用恰當的詞語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

(銀白的地面、熟睡的鴉雀、飄灑的冷露、芳香的桂花),抽查展示自學作業。

4.議讀——體會詩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邊讀邊議,小組互相討論:(1)從以上景物描寫概括詩歌描寫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一種怎樣的意境氛圍;(一幅安靜、悽清的秋夜景色,為秋思創造傷感的氛圍)(2)結合景物意境揣摩詩人在中秋之夜仰望夜空,會有怎樣的心理感受?(孤獨寂寞,對家人、友人的深切思念),各小組派代表發言,教師相機點撥。

5.品讀——品析詩味。咬文嚼字,用比較換詞法等品析詩中精美詞句。小組互相討論:(1)詩人寫望月,卻沒有寫到月光,從何處體現?(“地白”:給人予積水空明、澄清清冷之感,從側面突出了月色皎潔)(2)“樹棲鴉”從聽覺還是視覺來寫?寫鴉雀有什麼作用?(既是聽覺也有視覺,烘托夜的寂靜,襯托詩人內心的孤獨)(3)“冷露無聲濕桂花”藴含怎樣的情感?(用寒意、清冷烘托詩人寂寞悽清的心理。)(4)“落”換成“在”好嗎?(“落”寫出了愁思隨着月光的瀉落從上而下,富有動感,形象新穎)。小組充分討論後,學生自由發言。

6.美讀——讀出詩歌的韻律。指導學生朗讀詩歌,注意感情基調、朗讀語調、朗讀節奏、朗讀重音

(四)課外延伸

收集有關詠月的詩歌。

板書設計:景→境→情

銀白的地面安靜孤獨寂寞

(皎潔的月色)悽清對親人的

熟睡的鴉雀傷感的深切思念

飄灑的冷露秋色夜景

芳香的桂花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

3.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詩詞大意,用自己的話講述詩句的意思。

4.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揣摩作者的表達方法。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古詩是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瑰寶,今天又到了欣賞古詩的時間了,首先,讓我們來進行背詩大賽。

今天來研究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回顧一下我們曾經學習古詩的方法。學生各抒己見。今天你就選擇你喜歡的方法來研究這首古詩

二學生自學

先讓學生交流學習古詩的方法,然後小組選擇喜歡的方法,共同學習古詩教師桌間巡視。

三彙報自學

小組選出代表彙報自學情況

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

1重點詞語綠

2時句的意思

3幾個問題

(1)為什麼詩人覺得只是“一水”“只隔”呢?

(2)體會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用法

(3)作者這兩句詩提到了三個地方之間的距離,他到底要説的是什麼意思呢?”“京口和鐘山離得很近,這與作者有什麼關係呢?”

總結延伸

1熟讀成誦

2練習背誦

3改寫短文

4你離開過家嗎?你能體會思念家鄉的滋味嗎?用幾句話寫下來

五課堂總結

學生自由談本節課的收穫。

  第二課時

一回顧複習

指名背誦泊船瓜洲,總結上節課的學法

二導入

1出示古詩

2指名朗讀

三學生自學

分組自學後兩首古詩,教師巡視指導排憂解難。

四彙報自學

小組代表彙報本小組的學習情況,集體糾正。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重點指導

1有感情的朗讀,杜仲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2理解時句的意思,並能用自己的話説出來

3指導背誦

五感情昇華

讀一讀第五課學習的三首古詩,想一想這三首古詩有什麼共同點,(都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但是使人在表達方法上卻各有特色,比較一下這三首古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不同的地方。

你還知道那些古詩也表達了詩人對家鄉深深的思戀和熱愛之情?課後收集一些讀或被給同學聽,比較一下這些詩在表達方法上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認識“詞”這種文學體裁。

2、學會“榆 畔 帳 聒”四個生字。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4、學習通過看註釋,查閲資料,邊讀邊想象等方法,感知詞的大意。

5、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點

1、感知詞的大意,懂得詞句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引導有感情地朗讀。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一、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們,昨天我們學習了21課的前兩首古詩,感受到了王安石和張籍那濃濃思鄉情。那麼誰願意給大家背誦一下古詩?請學生配樂誦讀。

2、當“洛陽城裏見秋風”的時候,張籍的內心湧動着“欲作家書意萬重”的思鄉之情。那麼,在風雪交加的夜晚,納蘭性德又將流露出一份怎樣的思鄉之情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長相思》。請同學們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

1、昨天已經佈置同學們預習課文了,誰來説説你是怎樣預習的?(查閲相關資料、反覆誦讀、試着理解古詩詞的意思)

2、在預習時,你發現長相思與前兩首古詩有什麼不同了嗎?點擊課件,出示詞

教師介紹詞:詞是詩的別體,詞因為句子有長有短又稱長短句。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

教師補充:

長相思是詞牌名,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通常用來寫思念之情。也是這首詞的題目。

3、檢查朗讀

下面誰來給大家讀一下這首詞。

大家看,更在這兒應該讀幾聲?你怎麼知道第一聲的?解釋更,古代夜間計時的單位,一夜分五更。

再指名讀,教師評價:字正腔圓

*古代,詞是可以配樂唱和的,有它自己的節奏,老師給大家標出來了,誰來試試。一起試着這樣字正腔圓,有板有眼的讀讀這首詞。

三、學習這首詞

(一) 默讀

1、同學們已經把這首詞讀得字正腔圓,有板有眼但這還不夠,還要讀得有情有味才可以,這就需要我們讀懂詞意,體會詞人的情感。同學們,想想可以運用什麼辦法讀懂這首詞?和我們讀懂古詩的方法一樣。

2、請大家運用剛才提到的方法自學這首詞, 想想這首詞的大體是什麼意思?把不明白的地方標記出來,可以請教同學,也可以請教老師。

3、同位之間可以交流一下學習收穫。

(二)學習上闕

1、大家看,這是詞的上闕,誰來讀讀,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嗎?誰能幫他解決?

誰能簡單説説它的意思。

2、康熙21年,納蘭性德作為御前一等侍衞隨皇上從北京出發,出山海關去長白山祭祀,他們初春時節出發,現在已經到了寒冬時節,這期間他們豈止翻過一座山,跨過一道河,山一程水一程指的是?你從這一程又一程讀出這是怎樣的征途?板書:征途

我們可以用那些詞語可以形容這種漫長艱辛的征途?(長途跋涉 千里迢迢、翻山越嶺、跋山涉水)

3、告別了家鄉,告別了親人。納蘭性的他們風餐露宿,走了一程又一程

學生讀,學生評價,你認為他讀得怎樣?他的讀,讓你感受到了什麼?

4、夜深千帳燈,讀到這兒,老師產生了疑問,你有什麼要問的嗎?

是呀,將士們白天車馬勞頓,疲憊不堪,為什麼夜深還不休息?

(三)學習下闋

1、自己讀讀下闋想一想 ,為什麼會夜深千帳燈

2、誰來説説下闋的意思。

3、和上闋的山一程水一程一樣,這兒的風一更雪一更,指的是,一整夜風雪交加。

4、同學們,閉上眼睛,讓我們走進營帳、走進納蘭性德,邊聽邊想 ,你聽到了什麼,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什麼?

學生回答後,讓學生讀出自己看到的畫面,讀出自己的感受。

5、同學們,出現我們在面前的,是一位身在征途心繫故園的詞人。板書:身在,心繫故園

他行走在千山萬水之間,然而他那顆心,卻在故園,在家人身上。

6、大家想像一下,出征前,在他的故園會有什麼樣的情景呢?學生交流, 他多麼希望可以,夢迴故園,感受這份温馨、寧靜、祥和,可是,現在,卻被吵得鄉心破碎,鄉夢難圓。

7、此時,你就是納蘭性德,你來讀,

8、對詞人來説,這,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齊讀)長相思

師:風一更,雪一更,更更喚醒——

生:(齊讀)長相思

四、拓展

1、同學們,這首如夢令也是納蘭性德在這次征途中寫下的佳作。 自己讀讀。

萬丈穹廬人醉,星影搖搖欲墜。

歸夢隔狼河,又被河聲攪碎。

還睡,還睡,

解道醒來無味。

2、指名讀讀,

3、仔細讀讀這首詞的註解,想一想這首詞和長相思,有什麼相同之處呢?

註解:將士們懷念自己的家園,不禁借酒消愁,希望沉醉不醒。但是,大淩河水,驚濤拍岸,把夢中人催醒了。當一覺醒來,這思鄉者又趕緊叮囑自己再睡一會兒,因為睡着了總比眼睜睜地思鄉好過一些。

4、是呀,雖然,聒碎鄉心的聲音不同,但是納蘭性德的思鄉之情是一樣的,體會着詞人的思鄉之情讀讀這首詞。

五、總結

同學們,故鄉,是遊子心頭永恆的家。多年以後,當我們離開家鄉,遠離故土,我們的心中,也會情不自禁地湧起——再次激情誦讀《長相思》。

六、課下請同學們繼續誦讀這兩首詞,,也可以蒐集一些表達思鄉的歌曲唱一唱。

板書設計:長相思

身在征途

心繫故園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2、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意思。

3、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4、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課時目標】

1、第一課時:

⑴ 學會前兩首詩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⑵ 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意思。

2、第二課時:

⑴ 學會詩詞中出現的生字,能結合註釋理解詞義。

⑵ 能結合插圖,用自己的話説出詩句意思。

⑶ 背誦這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

⑷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閲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本課設計側重從蒐集整理資料、潛心品析吟誦、對比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自由地、充分地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師生互動的閲讀實踐中披文入境,讀佔鰲頭;讓學生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體驗,讀中悟美,讀中悟情。

【教學重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難點】

誦讀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詩詞的語言美、韻律美。

【教學準備】

1、教師:

課件。

2、學生:

蒐集相關資料,做好對課文的預習。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獨坐敬亭山

一、激趣導入

1、導語:

我們先進行課外知識搶答,唐朝是我國古詩創作最旺盛的時期,在眾多詩人中有兩個最有名的詩人,他們是誰?

(根據學生課堂反應,教師提示:一個稱詩仙,一個稱詩聖)

2、揭題:

誰來背背李白的詩,會幾首就背幾首。

(生在可能會背要學習的這首,應該表揚,且可順勢揭題)

二、釋題,簡介背景

1、讀題,看註釋,結合插圖,教師介紹背景。

2、引語:

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麼?想到些什麼呢?

三、學生自學,初步理解

1、要求學生圍繞問題,自由讀詩,並根據註釋,結合插圖,逐句説説詩意。

(盡:完。獨去閒:可以交換詞序解釋,悠閒地獨自離去了)

2、指名回答,評議交流。

三、吟讀,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自由吟讀。

2、討論:詩句表明了詩人怎樣的心境?你最欣賞哪一句?

望洞庭

一、形象感知,揭示詩題

出示教學掛圖。你知道洞庭湖嗎?誰來介紹一下?我們來欣賞詩人劉禹錫是怎麼描寫的。

(板書詩題)

二、自由吟讀

1、學生邊讀邊參閲課文註解,試着理解詩句意思,不懂的隨時發問。

2、教師根據學生提出問題的普遍性與否,或個別講解或引導集體理解。

三、指名朗讀,同桌間逐句説説意思

1、點撥理解兩相和,可以讓學生結合看圖吟誦體會。

2、在交流體會描寫月夜洞庭的美景時,隨機指導學生誦讀,體會比喻的巧妙。

(用鏡子比喻水面的明淨光亮,似乎並沒有奇特之處,同學的作文中也常常這樣描寫,這裏讓人感到新穎的是用未磨的鏡子來比喻月光下的湖面。湖面上略帶水霧,在月光映照下,呈現一種別有情致的朦朧的美,所以詩人不説它像明鏡,而説它像未磨的鏡,真是別出心裁)

(君山是屹立在洞庭湖中最有名的一座山,如此壯闊的山水,只因是遙看,所以才像白銀盤裏一青螺。這個比喻用得非常妙,單從一隻白銀盤裏安放一顆青螺來看,就是一件設色淡雅、造型精緻的藝術品了,再用它來比喻洞庭湖中屹立着一座君山,真是把天造地設的大自然景象縮小成陳設在几案之上的珍奇盆景了)

四、引導賞析

你覺得哪一句詩寫得好,在交流中進一步體會詩人的心情。

與上一首比較,體會不同的景緻及古詩的借景抒情手法。

背誦《獨坐敬亭山》、《望洞亭》。

五、交流課外積累

1、説説你知道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

2、佈置課外作業,繼續去搜集。

3、下節課(或者語文活動課)上進行交流。

六、練習

任選一首,想象景緻,根據自己的理解作畫,並配上詩句。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背誦前兩首以及課外蒐集的描寫山水風光的古詩。《憶江南》是一首詞,又描寫了怎樣的景緻,怎樣的心情呢?

二、讀課文,理解內容

1、帶着上面的問題自由讀,邊讀邊看圖,理解意思。

2、指名讀,讀準生字,結合註釋理解意思。

3、指名看圖説出意思。誦讀領悟詞義,教師做如下點撥:

憶江南是詞牌名,詞都有一個牌名。詞的內容也是回憶江南景色的,白居易曾經當過杭州刺史。詞中回憶的,就是美麗的江南風光。

舊:從前。

曾:曾經。

諳:熟悉。

勝:超過,勝過。

4、根據提供的詞語解釋,讓學生自己説説詞句的意思,然後連起來説整首詞的意思。

三、小組合作學習,相互交流

四、教師小結

詩一開頭,詩人先説:江南好,這是詩人對江南春天的讚美。那麼,説江南好,是聽別人説,還是自己親眼看到的呢?第二句做了回答:曾經,我對江南的風景是那麼熟悉,那麼瞭解。

江南風景好在哪裏?可先讓學生來回答。教師最後歸納:春回大地的時候,百花盛開,每當太陽從東方升起,陽光普照,遍地開放的鮮花更加豔麗,春暖水碧,綠波粼粼。由於紅日的映照,紅花更紅,像燃燒的火焰;由於江花紅,所以更顯出江水碧綠。藍字形容春水深碧。這美好的景象,深深地留在詩人的記憶裏,所以詞的結尾説──江南風景這樣好,能不讓人回憶嗎?

五、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感情基調:飽含深情的回憶之情。

語調處理:一、二句要有昂揚的激情,再轉入舒緩回憶,日出句聲調高昂,春來句聲調柔和平緩,最後一句聲調稍抬高,彷彿是自問,又像是問他人,能不語氣要果斷、堅定。

在熟讀基礎上讓學生練習背誦。

六、抄寫或默寫

默寫《獨坐敬亭山》、《望洞庭》。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9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際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鈀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的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年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載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要求】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古詩詞中描繪的鄉村風光,體會詩人在詩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培養閲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重點難點】

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首古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資料,老師準備相應的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老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隨作者領略了中外的田園風光,體會到了自然、質樸、和諧、靜謐的鄉情,今天,我們再來走進古代詩人為我們描繪的田園美景,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你也一定會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務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三、學習第一首詩《鄉村四月》

1、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閲讀詩文:

⑴ 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⑶ 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詩文,糾正字音。

⑵ 理解詩詞的意思: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子規:杜鵑鳥。

句意: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滿是綠色,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都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種田。

4、讀詩文,想畫面,説感受:

(播放音樂帶,有感情的朗讀)。詩文展示四月的鄉間充滿生機,一派繁榮的景象,同時勾畫了農民在四月裏緊張、繁忙的勞動場景,表達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

四、學習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

1、作者簡介:

範大成:蘇州吳縣人(今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寧四大家。他的詩憂國憂民,多有佳作,晚年隱居,寫了《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反映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民生疾苦。這裏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學習,瞭解詩意。

3、彙報交流,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⑴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耘田:除去田裏的雜草。績麻:把麻搓成線。

句意:夏季農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間鋤地,晚上要在燈下搓麻成線,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未解:不懂。供:從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雖然他們不懂的耕種與織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樹陰下學着種瓜。

5、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説説你的感受:

(配樂朗讀)

詩文描繪了鄉村大人耕織,孩子也學耕種的情景,展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勤勞,是一副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農家耕織的圖畫。

五、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課堂作業設計

1、把詩句補完整:

⑴ 綠遍山原( ),⑵ 童孫未解( )

子規聲裏( )也傍桑陰( )

2、請你説説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3、我會背其他描寫田園的古詩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漁歌子》理解詞意,想象畫面,體會詞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詞。

  〖教具準備

1、學生準備張志和的生平資料。

2、準備優美輕柔的曲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兩位宋代詩人為我們展現的田園風光,使我們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質樸,誰能想象畫面,再來背誦一下這兩首詩。

二、回顧詞的特點

1、誰還記的我們第一節課學的一首詞,你們還能背誦嗎?《憶江南》

2、詞有什麼特點:

詞有詞牌名,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憶江南》《漁歌子》但後人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就與詞牌無關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故又稱長短句。

三、學習第三首詞《漁歌子》

作者簡介。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被貶官後,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

1、自讀課文:

⑴ 輕聲讀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對照註釋,結合畫面,瞭解詩意。

⑶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2、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詞《漁歌子》糾正字音。

⑵ 説詩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句意: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閒自得,溢於其中)

3、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談談你的感受:

⑴ 配樂朗讀。

⑵ 談談你的感受:

作者將山前高飛的白鷺、岸邊盛開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鱖魚及斜風細雨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充滿情趣的漁翁垂釣圖。展現了詩人悠閒自得的心境,也表達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4、練習背誦。

四、總結拓展

1、學習了三首古詩詞後,你對鄉村生活又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背給大家聽聽。

  〖板書設計

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

翁卷(宋) 範大成(宋)朝張志和(唐)

綠白

鳥雨 生機 耘績 山鷺

閒人少 繁忙 各當家 勞動場景 花水魚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風細雨 情趣盎然

學種瓜 漁翁不歸

〖課堂作業設計

1、把下面詩句補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鱖魚肥。

( )箬笠,( )蓑衣,( )不須歸。

2、用自己的話把《漁歌子》第一句的畫面描繪出來

3、快來讀讀下面的古詩,想想描繪怎樣的畫面。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暗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教學重難點與突破方法】

1、教學重難點:

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方法,感受詩情。

2、突破方法:

充分朗讀,討論。

【教學準備】

1、瞭解三位作者生平。

2、收集思鄉的古詩。

【教學程序】

一、學習《泊船瓜州》

1、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⑴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遠離故土的人,總會思念自己的家鄉,這是人世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同學們,你們學過哪些與“月”有關的詩詞呢?生回憶,師總結:是呀,從古到今,月亮總是讓人情不自禁思念家鄉,今天我們再學習一首關於月亮的詩。

⑵ 揭示課題: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板書課題。瞭解“泊”字字義,選擇正確讀音)

2、交流資料,瞭解詩人:

課前,你收集了詩人的哪些資料,請用簡潔的語言説一説。

3、整體把握,初步感知:

⑴ 指名讀詩,全班讀,注意讀準字音。

⑵ 自己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並從中體會詩人所要表達的感情。

⑶ 四人小組討論詩句的意思,並説説你最欣賞詩中哪一句。

4、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⑴ 剛才同學們説得最多的就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這句詩(出示),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

⑵ 請説説你為什麼喜歡?

⑶ 有同學説,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生機盎然的春天的樣子。現在請和同桌互相説一説:在你腦海中出現了怎樣的景色呢?暢所欲言。

⑷ 同桌互讀,練説。

⑸ 指數名學生説。

⑹ 小結:

你們的回答真精彩!詩的魅力就在於能用簡短的同一個語句在不同的人的腦海中勾勒出不同的畫面。

⑺ 請你用朗讀把你腦海中勾勒的畫面讀出來,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⑻ 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草長鶯飛、滿目新綠的春天,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還能讓你有更深入的理解。

⑼ 指名説,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⑽ 關於“綠”字還有一個故事,引導閲讀“資料袋”。瞭解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⑾ 看了這個故事,你有什麼感觸呢?

⑿ 小結:

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一個字修改十多次,我們在習作中難道不該反覆修改嗎?記住:文章是改出來的。

5、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⑴ 這麼美的春色,誰不流連忘返呢?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其間了嗎?

⑵ 詩人想幹什麼?家鄉在哪兒?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詩句一、二行處理解。

⑶ 請你在教室的地圖上找找它們的位置吧。再好好讀古詩。

⑷ 學生上台指地名,然後簡介王安石把南京稱為故鄉的原因。

⑸ 你從哪裏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家鄉呢?

⑹ 引導學生抓重點詞句理解。

⑺ 感情朗讀。

6、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⑴ 漂泊在異鄉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眷戀啊!讓我們一起來感情朗讀這首詩吧。

⑵ 練習背誦。

二、學習《秋思》《長相思》

1、回顧內容,談話入題:

古詩《泊船瓜洲》讓我們體會到了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的千般惆悵?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思鄉之情的呢?

2、初讀古詩,整體感受:

⑴ 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正確、流利,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弄清不懂的詞。

⑵ 指幾名學生讀,正音。

⑶ 看看詩詞題目,你發現了什麼?

⑷ 同樣的思鄉之情,但表達卻不相同。和你的夥伴好好讀詩,看看詩人們是怎麼表達的?

⑸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讀。

3、品讀詩句,領悟感情:

⑴ 詩人那濃濃的鄉情,藏在哪些詩句中呢?讀,勾畫。

⑵ 指名答。

⑶ “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⑷ 學生同桌互相説一説,指名説。

⑸ 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惆悵滿懷的感覺。

⑹ 詩中詩人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

⑺ 小組內交流:

説説下面那句詩的意思。

⑻ 引讀“意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提示:頭腦中想象情景)

⑼ 這一次又一次的想寫信、封信、拆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的掛念。

⑽ 感情朗讀。

⑾ 王安石見月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藏於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⑿ 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⒀ 全班交流,師引導體會“風一更……無此聲”。

4、入情入境,深情朗誦:

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也就不同。我們在朗讀這些詩詞時,一定要想象畫面,要用心體會他們的感情。讓我們再一起朗誦這感人的詩詞吧。

【同伴互評】

設計者將三首古詩融為一體,第一首古詩精講,第二首略講,第三首古詞就基本上放手讓學生自己悟,很好地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上的循序漸進。在詩文學習中,教師較好地抓住了以詩情為主的教學方式,沒有拘泥於以詩講詩,同時又注意了三首古詩的一貫性,讓學生體會到,鄉思的表達也各有不同的特點。如果在最後一部分加上一個三詩的對比,相信對錶達方式的感悟,學生會有更深的理解。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

浙教版六年制國小語文第十二冊古詩三首的兩乎《題臨安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教學理念】

1、語文課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途徑之一就是整合,對三維目標的整合,對教學內容的整合,對教與學方式的整合,在整合中實現學生語文素養最大程度的提升。

2、語文課堂中,預設與生成應該實現最高程度的統一。預設不充分的課堂不可能是高效率的課堂,而沒有生成的課堂不可能是人性化的課堂。充分的預設能為生成提供寬廣的平台與深厚的知識背景,即時的生成能為預設增添靈動的色彩和跳躍的節奏。

3、語文課堂應該成為傳承和宏揚民族優秀文化的舞台。古詩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古詩本身又是一種獨特的民族文化。古詩教學應該引領學生最大限度地走進這種文化,潛心會文,虛心涵詠,熟讀精思,切己體察,使這種文化滋養學生心智成長。

【文本解讀】

這兩首古詩都是南宋詩人的作品,反映的是相同時代背景下的社會生活情況。但是兩首詩所反映的社會角度又是不一樣的。《題臨安邸》表現了南宋的統治者們在南逃至臨安後,依然窮奢極欲、置國恥家難於不顧而終日沉湎於酒色香風中的種種醜態,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淪陷的原因及江南面臨的命運。《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表現了中原淪陷區的人民在侵略者鐵蹄下苦苦掙扎、空盼王師的情景,表達了詩人的一腔憂憤與同情。若再聯想到南宋統治者的種種所作所為,則更令人憂其所憂、憤其所憤。這兩首詩正好是從一正一反兩個角度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種種特徵。因此,如果將這兩首詩整合起來,互為表裏,互相映襯,則必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學習目標】

1、藉助註釋,獨立學習,正確理解兩首詩的意思。

2、在兩首詩的對比學習中,初步感受借景抒情的表達方式。

3、在反覆誦讀與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意象,體會詩歌表達的感情,受到情緒的感染和心靈的震撼。

【教學策略】

對課文中的兩首古詩進行整合,構建“主題式”、“立體式”的詩歌教學框架。即以對南宋這一時代的整體觀照為核心,將文中的兩首詩組織納入這一個主題。再適量補充同時期的相關詩詞。建構起一個互相聯繫、互相映襯、互相比照、互相延拓的立體課堂。

【教學過程】

一、交流資料,瞭解背景。

1、師:今天我們要學的兩首古詩,他們的作者所處的朝代都在南宋。你們對宋王朝有哪些瞭解?

2、是的,那是個非常複雜的時代。今天我們所學的兩首詩正是從不同側面反映那個時代的。相信同學們通過學習,會對歷史上曾經建都杭州的南宋王朝有更為全面的認識。

二、自學詩意,感受詩境。

1、瞭解詩題。

2、根據註釋,利用收集的資料,自學理解詩意。

四人小組交流。

3、集體交流。

(1)質疑,提出解釋不清或不順的詞、句。

(2)交流,説説這兩首詩的詩意。

(3)隨機引入,展開想象。

關於《題臨安邸》——“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

1、你知道汴州是一個怎樣的城市嗎?

2、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

師:汴梁曾經是北宋的都城,是當時歷史上最發達、最繁榮的一個城市。北宋畫家張擇端的這幅全長5米多的《清明上河圖》,就生動地再現了一個都城的繁華與富裕:風景如畫、街道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富足安寧……但是這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從城門被金兵攻破的那一刻起,從北宋的最後兩個皇帝被俘成為階下囚起就不復存在了。山河破碎,城市蕭條,人民流離失所。汴州失守了,中原淪陷了,可是那些達官貴人又在杭州建起了自己的小朝廷,過上了暖風襲人、昏昏欲醉的日子。杭州山外青山樓外樓的今天,彷彿就是汴州繁華似錦的昨天:只是不知道汴州破碎蕭條的今天,會不會變成杭州的明天?

3、指名朗讀《題臨安邸》

4、“暖風薰得遊人醉”,你能看到那遊人中有哪些人嗎?你能看到他們在幹些什麼嗎?

學生想象説話。(遊人——掌握國家命運的統治者們。想象他們窮奢極欲、沉迷酒色的無恥醜態)

5、自由練讀。指名讀。

關於《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抓住“遺民淚盡胡塵裏”

1、什麼是“胡塵”?

2、聽錄音,想象:金兵的鐵蹄踐踏在什麼地方?

3、交流

4、誦讀

三、誦讀想象,體悟詩情。

1、充分地、飽含深情地朗讀兩首詩,想象:你在兩首詩中分別看到了些什麼、聽到了些什麼?

2、交流。

將兩首詩所勾勒的畫面相互交織起來,形成對比。教師隨機點撥,將情感引向深入。

(北方的壯麗山川陷落了——西湖邊還是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北方的老百姓在異族的欺壓下度日如年——西湖上的權貴們在歌與酒之間昏昏度日;北方老百姓盼望克復中原的部隊,望眼欲穿——南宋的統治者們終日尋歡作樂,早已將失地與那兒的老百姓一起忘到了九霄雲外……)

①當你看到這些、聽到這些以後,你覺得“遺民”應該怎樣理解?是“遺留在淪陷區的人民嗎?(被南宋統治者們拋棄的人民)

②南宋王朝的當權貴族們在小小的臨安城中住了一年又一年,年年月月西湖上游船不斷、歌舞不絕;淪陷區的老百姓在侵略者的鐵騎之下苦苦掙扎了一年又一年,分分秒秒幾乎將眼淚流乾。他們還掙扎着,是因為他們的心底還有一絲期盼,期盼有朝一日能望見南宋軍隊的旗幟在南邊遠遠的地平線上出現。

③補充陸游《示兒》。

過渡:他們哪裏知道,自己早已被拋棄了,被那些終日沉醉在湖光山色、鶯歌燕舞中的遊人們拋棄了。

④有感情的朗誦兩首詩。

四、拓展學習,激情練筆。

1、“直把杭州做汴州“,是啊,無論在汴州還是杭州,那些權貴們不都是日日飲酒、朝朝作樂嗎?汴州已經淪陷了,杭州的命運又會怎樣呢?那些昏昏度日的當朝統治者斷送了一個汴州,難道不會再斷送一個杭州嗎?

2、練筆。

面對終日尋歡作樂、醉生夢死的南宋權貴們,面對淪陷區苦苦掙扎、度日如年的老百姓,面對野心勃勃、對江南之地虎視眈眈的侵略者,以及面對這兩首詩的作者,你想對誰説些什麼?

①自由選擇,自由練筆。

②交流。

3、強敵的入侵,面對淪陷的家園,面對人民的悲泣,一位位愛國志士站出來了,陸游就是其中一個;一個個民族英雄誕生了,岳飛就是南宋歷史上一位最著名的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的抗金事蹟連同他的千古絕唱《滿江紅》,一同流芳百世,激勵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4、放歌曲《滿江紅》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邊讀邊看插圖和註釋,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古詩所描繪的景象和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3.會認會寫本課的生字新詞。

【重點難點】

1.指導學生朗讀、背誦課文,用自己的話説説詩句的意思。

2.抓住重點詞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準備】

音樂和圖文資料。多媒體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江畔獨步尋花》

一、吟詩頌春,導入新課

1.教師深情誦讀《春曉》。

2.春天是四季中最美的季節,萬紫千紅,鳥語花香,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今天,咱們將繼續學習三首描寫春天的詩篇。首先學習第一首《江畔獨步尋花》。

二、依提綱交流彙報

1、讀題釋題,理解“畔”“獨步”“尋”的意思

2、介紹詩人和相關的背景

杜甫唐朝大詩人,稱為詩聖,他的一生跌蕩起伏,在經歷了安史之亂的動盪不安後,杜甫來到了成都錦江邊的草堂居住,過上了安寧的日子,這一年春天來了,江水的歌唱,鳥兒的叫聲,吸引着他走出草堂,一路上他被春天的美景所打動,寫下了這組江畔獨步尋花共七首,今天我們學習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3、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指導識記“蹊”“畔”“鶯”“啼”等字。

三、再讀知意 交流

1.踴躍發言,小議學法。學習古詩,除了會讀,還要用什麼方法來學?

2.觀察插圖,你看到了什麼?

3.迴歸文本,自由認真讀詩,邊讀邊思考:從這首詩你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東西不明白?

(學生自由讀,可以在小組內討論,再進行交流。)

4.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交流。

(注意引導:“千朵萬朵”泛指很多花,數不清。)

5.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寫了什麼意思。

四、細讀悟情 交流

1.指名朗讀,讀準節奏,感受節奏美。

2.配樂教師範讀,學生想象畫面。

3.默讀,畫出描寫了那些景物,哪些描寫繁花似錦,哪些描寫蝶舞鶯啼。

4.投影花景,説説觀後的感覺5.有感情地朗讀前兩句詩。(指名讀,對比讀,齊讀。)

6.剛才是路邊看花,現在讓我們走進花叢中。你看到了什麼?又聽了什麼?引導 讀書。

7.這是一個怎樣的“留連”?這是一個怎樣的“自在”啊?有感情地朗讀後兩句。(指名讀,評讀,比賽讀,齊讀。)

8.配樂朗讀全詩。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佈置作業

蒐集杜甫的詩歌,背誦其中的幾首。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寒食》

一、讀題,釋題

我們在三年級曾經學過一篇課文《清明節的由來》,那篇中提到過寒食節。寒食節是古代的一個傳統節日,時間是清明節前的一兩天,是晉文公為懷念抱木焚死的賢臣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從這一天起,三天不生火做飯,所以叫寒食。按當時風俗,寒食節折柳枝插門,以表示紀念。

二、依提綱彙報交流

1、詩人及時代背景

2、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指導識記“御”“暮”“侯”等字。

3、練習朗讀,輻射全班。

4、展示朗讀情況。

三、再讀知意 彙報交流

1.觀察插圖,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圖中之景。

2.迴歸文本,認真讀詩,思考:你讀懂了什麼?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教師要重點引導理解“飛花”“御柳”“漢 宮”“五侯”和“傳蠟燭”等術語和風俗。

4.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詩句的意思。

四、細讀悟情 展示交流

1.自由朗讀,讀準節奏。

2.展示交流,感受節奏美。

3.指名朗讀水平較高的學生朗讀,學生想象畫面。

4.默讀,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思考:哪些句子寫春意?

5.朗讀詩句,想象畫面,體會:這是一片怎樣的春景?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字詞?重點引導理解“無處”。通過品讀交流,瞭解長安城以及皇宮的春意濃濃,熱鬧非凡。

6.感情朗讀。

7.教師導語:寒食節那天全國禁火,夜幕降臨後,天下一片漆黑。但在皇宮裏卻出現了 一個怎樣奇特的景象呢?是誰可以享有如此特權?自由讀詩,思考問題。

8.讀詩。思考:從一個“傳”字你彷彿看到了什麼景象?皇城外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你有什麼感想?

9.交流讀書所得,體會詩人的輕蔑和不滿。

10.有感情地朗讀。指名讀,評讀,比賽讀,齊讀。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3、默寫古詩。

六、佈置作業

繼續蒐集寒食節的相關資料。默寫古詩。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泊船瓜洲》

一、導入新課

講述賈島作詩“推敲”的故事,激發學生興趣。

二、依提綱交流彙報

1、讀課題,理解題目。注意理解“泊”的意思

2、瞭解詩人和歷史背景

3指名讀詩,注意糾正字音,尤其是“間”“數”“還”的讀音。

4練習朗讀,輻射全班。

5展示朗讀情況。

三、再讀知意 交流彙報

1.觀察插圖,説一説圖中畫了什麼。

2.迴歸文本,自由朗讀,思考:你知道了些什麼?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3.交流讀懂的內容,提出不懂的問題。

4.師生交流,並讓學生用畫畫的方式,理清京口、瓜洲和鐘山的地理位置,讓學生明白,詩人的家鄉並不遠。教師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間”“數”“綠”“還”等重點字詞的意思。

5.結合註釋,用自己的話説一説古詩的意思。

四、細讀悟情 交流彙報

(一)品讀,體會情感。

1.男女學生指名讀,引導讀準節奏。

2.練習朗讀,感受詩歌的節奏美。

3.自由朗讀第一、二句,抓住“一水間”和“只隔”體會。教師板書:靠家近——很想還。

4.自由讀詩,哪句詩最能體現詩人的感情?你從哪些字詞體會到?(抓住“又”“何時”兩詞體會。)教師板書:離家久——何時還?

5.指導朗讀,讀出迫切的思鄉之情。

(二)賞析,體會妙處。

1.自由讀詩,説説你認為詩中寫得最準確、最精妙的一個字是什麼。

2.引導學生學習“學習鏈接”,瞭解王安石修改的故事。

3.小議:王安石此前先後改了“到”“過”“入”“滿”等字,請同學們思考:

為什麼王安石不用別的字,而最終選擇了“綠”字?相比之下,“綠”字究竟有什麼妙處呢?

(“綠”寫出了春風吹拂下大地的巨大變化,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充滿了春的氣息。)

4.指導讀好“綠”字,讀出驚訝,讀出喜悦。

5.“綠”如畫龍點睛,妙筆生花。一個字竟有如此威力,同學們有什麼感想呢?

6.配樂、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五、檢測反饋

1.練習背誦。

2.展示背誦情況。

六、小結三首古詩寫作特色,指導習作

《江畔獨步尋花》抓住繁花、戲蝶和嬌鶯這種最具春天特點的景物,動靜結合,有聲有 色,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讚美。

《寒食》先寫白晝的“無處不飛花”,再寫晚上的“漢宮傳蠟燭”,寫出了詩人對封建統治階級耍弄特權的不滿和諷刺。

《泊船瓜洲》先寫遠眺京口,觸景生情,用一個“綠”字寫出了江南春景,更道出了詩人濃濃的思鄉之情。

七、佈置作業

蒐集王安石的資料,默寫古詩。

教學反思:課堂上充分利用小組合作,老師要精講,少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去思考,去質疑,去解疑,並時時注意學生解疑後對方法的總結.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3

學習目標

1.識記本課四個生字並正確書寫、運用.

2.體會詩人借不同景物抒發情懷的寫法.

3.感受詩人隱藏於詩中無限的思鄉之情.

課前準備

1.瞭解王安石的生平.

2.瞭解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遊介紹,激趣導入

(出示地圖,標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當導遊,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鎮頭.”這首傳唱了千年的歌謠向我們介紹的是瓜洲.瓜洲位於江蘇省揚州南面,長江北岸.絡繹不絕的長江水見證了瓜洲的`興衰,瓜洲曾經是“江北重鎮、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只是東漢吳國第一古都,更是文氣洋溢的靈秀之地.許多詩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唱的詩句: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蘇東坡的“但願人持久,千里共嬋娟”,(if-件展示詩句.)還有一首廣為傳誦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書詩題,讀題.

3.過渡:為什麼人們喜歡這首詩呢?先去讀一讀吧.〖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1.同學用自身喜歡的方式讀古詩.

2.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間、數重山、照我還”.

3.反覆多讀幾遍這首詩,結合課文註釋,想想詩句的意思.你會有怎樣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覺得詩寫得很關,寫出了詩人想念家鄉的感情.)

5.你最欣賞詩中的哪一句呢?

賞析詩句.感悟詩境

1.剛剛同學説得最多的就是這句詩,(課件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吧.(生齊讀.)

2.能説説為什麼喜歡這句詩嗎?(指名答.)

3.有同學説,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説一説: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麼説什麼.

4.同桌之間互讀、練説.

5.指數名同學説.

6.小結: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麼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7.那就用朗讀把感受表達出來吧.小組內練讀,指名讀.

8.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彷彿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綺麗風光.

種“綠”色呢?仔細觀察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協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見了——

練習題: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綠色的詞嗎?

近處()的小草()的柳樹,遠處()的樹林()高山.(同學口述)

11.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綠色,讓作者明顯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別小看了這個“綠”字,它僅僅是告訴你春天來了嗎?它還能讓你感受到什麼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裏的“綠”有着層次關,遠近各不相同;“綠”還寫出了春天景物的變化……)

14同學們理解得多豐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綠”讀出來吧.男女生賽讀.

15.小小的“綠”字卻有大大的文章!引導閲讀“資料袋”,介紹王安石推敲用“綠”字的故事.

16.聽完“綠”字的故事後,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指名答.)

17.小結:是呀,一位如此優秀的詩人能為了一個字修改十多次,難道我們在平時的習作中不能做到嗎?“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

18.這首詩正是因為這個故事,讓人們更加讚賞.那就讓我們一起讀出你的讚歎吧.

品評詩句.昇華情感

1.過渡:這麼美的綠,這麼迷人的風光,誰不想多看兩眼?誰不想留戀其中?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嗎?(指名答.)

2.詩人想回哪裏去?詩中的家鄉是指哪兒?引導從課題“泊船瓜洲”和詩句“鐘山只隔數重山”等處置解.

3.你能在地圖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嗎?先好好讀讀古詩.

4.同學上台指明.(老師點擊課件,顯示“鐘山”的位置.)

簡介:王安石的父親曾在江蘇南京為官,王安石是在那裏長大的,對鐘山即現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説那裏是他的第二故鄉.

5.你從哪裏能讀出詩人急切地想回到家鄉呢?

6.引導同學從“一水間”“只隔數重山”“又”“何時照我還”這些詞句理解.(指名答.)

7.練習讀出詩人無限的思鄉情緒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迴歸整體.深化體驗

1.這真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漂泊在外的遊子對家鄉是多麼的牽腸掛肚呀!讓我們一起再來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練習背誦.

3.王安石,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政治家,立志於國家改革.這首詩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經瓜洲時所寫.短短28個字,展現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綠,抒發了久思故鄉的一寸衷腸,更暗示了他對自身前途的擔憂.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圖嗎?千頭萬緒湧上心頭……更讓我們驚歎的還是他對文字的講究,一個“綠”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風範!

第二課時

樂調情

1.播放歌曲《故鄉的雲》.

2.聽!來自遠離家鄉遊子們的聲聲吶喊.故鄉的雲總是那樣的白,故鄉的人總是無比的親!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幹榮歸故里?那麼,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表達胸中滿溢的情懷呢?

讀入情

1.讀一讀《秋思》和《長相思》,要求讀準、讀通,看看註釋或藉助字典查不懂的詞.

2.指數名同學讀,正音.(注意讀準“意萬重”“聒”.)

3.看看詩詞的題目,你能發現什麼?(指名答.)

4.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和你的夥伴一起反覆讀上三遍之後,再好好想想.

5.讀了這麼多遍,讓你感受最深的是什麼?任選一首説.(指數名答.)

品悟情

1.詩人那濃厚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都藏在哪個句子中呢?默讀,畫出來.

2.指名答.

3.“洛陽城裏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麼?

4.同學同桌互相説一説;指名説.

5.指導朗讀,讀出詩人滿腹難過、心事重重的感覺.

6.這句詩中詩人是借什麼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身的話説説下面那句詩的意思嗎?小組內交流.

8.引讀“復恐匆匆説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9.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過程,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掛念.

10.就讓我們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齊讀.)

11.王安石見明月而難過,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那麼,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巧妙的藏與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12.小組內討論交流,各抒己見.

13.全班交流,師引導注重體會“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議深情

1.同學任選一首配樂背誦.

2.在你背誦時,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呢?(指名答.)

3.總結: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就不同.我們不可能到詩人生活當中去,不可能看到那個朝代詩人面前真實的景色,但是,詩人們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我想無論是誰都能感悟得到!因為詩中的字字句句無不包括着對故鄉的想念、對家鄉的思念.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首感人的詩詞吧.

記生字

1.找到本課四個生字,讀讀相關句子.

2.説説你有什麼好方法記住它們?(指名答.)

3.指導書寫:都是左右結構的字,注意寫得左窄右寬.

4.同學練寫.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4

【教材簡析】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和一首詞《漁歌子》、《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着重寫景,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蠶桑又是插秧,突出了“鄉村四月”勞動的緊張,繁忙,給人一種“一年之際在於春”的啟示,整首詩就像一幅鈀彩明亮的圖畫,不僅表現了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也表現出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四時田園雜興》的作者是宋代詩人范成大。詩人描寫了鄉村農人耕織以及兒童學着大人的樣子耕種田地的情景,。展現了農家夏忙時熱烈的勞動場面,塑造了農村兒童天真、勤勞、可愛的形象,尤其是後兩句寫的意趣橫生,意味深遠,那些孩子們,他們不會耕地也不會織布,但卻在茂盛成陰的桑樹下學種瓜。這些孩子從小耳濡目染,喜愛勞動,這是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十分有趣,也頗有特色,表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詩人對熱愛勞動的農村兒童年的讚揚。全詩語言平白、樸實、自然,具有濃濃的生活氣息。

《漁歌子》的作者是唐代的張志和,張志和既是詩人,又是畫家,因此他筆下是一片畫意詩情。看,初春的遠山剛蒙上幾分綠色,從水田裏飛來的白色鷺鷥在山前低徊,粉紅色的桃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淡黃色的鱖魚時而躍出水面,漁翁頭載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綠的蓑衣,停舟於春波之上,色彩多麼明麗,畫面多麼清新。可有心的作者又為它染上一層斜風細雨,整個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煙雨之中,顯得寧靜而美好。全詩動靜結合,意境優美,用詞活潑,情趣盎然,生動地表現了漁夫悠閒自在的生活情趣。

【教學要求】

瞭解詩詞內容,感受古詩詞中描繪的鄉村風光,體會詩人在詩文中表達的思想感情。

1、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前兩首詩。

3、培養閲讀古詩詞的興趣和對古詩詞的熱愛之情,養成主動積累的習慣。

【重點難點】

理解詩詞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情感。

【教學課時】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前兩首古詩,理解詩意,想象畫面,體會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和背誦兩首詩。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有關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資料,老師準備相應的音樂帶。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老師:同學們,本單元我們隨作者領略了中外的田園風光,體會到了自然、質樸、和諧、靜謐的鄉情,今天,我們再來走進古代詩人為我們描繪的田園美景,學習《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你也一定會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務

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前兩首古詩。《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三、學習第一首詩《鄉村四月》

1、作者簡介,翁卷字續古,一字靈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詩人,一生沒有做官,他的詩大多講求技巧,詩風清苦。

2、閲讀詩文:

⑴ 自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結合註解,理解詩意。

⑶ 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3、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詩文,糾正字音。

⑵ 理解詩詞的意思: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裏雨如煙。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滿川:指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子規:杜鵑鳥。

句意: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滿是綠色,稻田裏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輝。天空中煙雨濛濛,杜鵑聲聲,大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都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種田。

4、讀詩文,想畫面,説感受:

(播放音樂帶,有感情的朗讀)。詩文展示四月的鄉間充滿生機,一派繁榮的景象,同時勾畫了農民在四月裏緊張、繁忙的勞動場景,表達出詩人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對勞動人民的讚美之情。

四、學習第二首詩《四時田園雜興》

1、作者簡介:

範大成:蘇州吳縣人(今江蘇)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南宋詩人,他與陸游、楊萬里、尤袤齊名,合稱“南寧四大家”。他的詩憂國憂民,多有佳作,晚年隱居,寫了《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他一生田園詩的代表作,反映農民的勞動生活和民生疾苦。這裏選的是《夏日》中的一首。

2、自主學習,瞭解詩意。

3、彙報交流,體會詩中所表達的情感:

⑴ 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

耘田:除去田裏的雜草。績麻:把麻搓成線。

句意:夏季農民非常繁忙,白天去田間鋤地,晚上要在燈下搓麻成線,農家男女各自忙着自己的事情,各自有自己拿手的本事。

⑵ 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未解:不懂。供:從事。傍:靠近。句意:即使那些幼小的孩子,雖然他們不懂的耕種與織布,但也在茂盛的桑樹陰下學着種瓜。

5、想象畫面,有感情地朗讀,説説你的感受:

(配樂朗讀)

詩文描繪了鄉村大人耕織,孩子也學耕種的情景,展現了農村兒童的天真,勤勞,是一副具有濃濃生活氣息的農家耕織的圖畫。

五、朗讀背誦兩首古詩

〖課堂作業設計

1、把詩句補完整:

⑴ 綠遍山原( ),⑵ 童孫未解( )

子規聲裏( )也傍桑陰( )

2、請你説説“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的景象,你從中體會到了什麼?

3、我會背其他描寫田園的古詩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漁歌子》理解詞意,想象畫面,體會詞人的情感。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這首詞。

〖教具準備

1、學生準備張志和的生平資料。

2、準備優美輕柔的曲帶。]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領略了兩位宋代詩人為我們展現的田園風光,使我們體會到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質樸,誰能想象畫面,再來背誦一下這兩首詩。

二、回顧詞的特點

1、誰還記的我們第一節課學的一首詞,你們還能背誦嗎?《憶江南》

2、詞有什麼特點:

詞有詞牌名,是詞的調子的名稱,詞調是寫詞時依據的樂譜。有的詞牌原來就是詞的題目,如《憶江南》《漁歌子》但後人寫的《漁歌子》《憶江南》就與詞牌無關了。詞的句子有長有短。故又稱長短句。

三、學習第三首詞《漁歌子》

作者簡介。張志和,唐代詩人,字子同,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被貶官後,不再復仕,放浪江湖間,自稱煙波釣徒,著有《玄真子》。

1、自讀課文:

⑴ 輕聲讀詞,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對照註釋,結合畫面,瞭解詩意。

⑶ 有感情的朗讀,體會詩情。

2、彙報交流:

⑴ 指名讀詞《漁歌子》糾正字音。

⑵ 説詩句的意思。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句意,西塞山附近,白鷺展翅飛,桃花夾岸的溪水中,鱖魚肥美。(一幅秀麗宜人的水鄉風光)。

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

句意:頭戴青斗笠,身披綠蓑衣,斜風細雨中垂釣的人兒不想回家。(悠閒自得,溢於其中)

3、想象畫面,有感情的朗讀,談談你的感受:

⑴ 配樂朗讀。

⑵ 談談你的感受:

作者將山前高飛的白鷺、岸邊盛開的桃花,溪中肥美的鱖魚及斜風細雨中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翁,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幅清新、優美、充滿情趣的漁翁垂釣圖。展現了詩人悠閒自得的心境,也表達了他對自然風光的熱愛之情。

4、練習背誦。

四、總結拓展

1、學習了三首古詩詞後,你對鄉村生活又有了什麼新的感受?

2、你還知道哪些描寫田園風光的詩詞,背給大家聽聽。

〖板書設計

23 古詩詞三首

鄉村四月 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

翁卷(宋) 範大成(宋)朝張志和(唐)

綠白

鳥雨 生機 耘績 山鷺

閒人少 繁忙 各當家 勞動場景 花水魚 悠然自然

才了....又 未解 斜風細雨 情趣盎然

學種瓜 漁翁不歸

〖課堂作業設計

1、把下面詩句補充完整:

西塞山前( ),( )鱖魚肥。

( )箬笠,( )蓑衣,( )不須歸。

2、用自己的話把《漁歌子》第一句的畫面描繪出來

3、快來讀讀下面的古詩,想想描繪怎樣的畫面。

過故人莊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古詩三首》教學設計15

《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詩詞要求“感受語言的優美”。同時《新課標》在“課程性質與地位”裏提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而語文素養的形成離不開古詩詞教育。古詩詞當中人文內涵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因此,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古詩詞教學對學生在文學、情感諸方面的薰陶、感染作用。

該組教材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這一專題編排。《古詩詞三首》是生動的鄉村風光、田園意趣圖,洋溢着泥土氣息、自然質樸,是陶冶情操的很好教材。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美的情愫。通過學生自主誦讀、想象吟誦、入情吟唱、拓展閲讀等過程,感悟詩文中所藴涵的語言美、意境美、思想美,讓學生熱愛富有情趣的鄉村,感受到鄉村田園風光的美麗。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鄉村四月》和《四時田園雜興》。

2、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獨立自主地學習,正確理解《鄉村四月》、《四時田園雜興》《漁歌子》三首古詩詞的大意。

3、在反覆誦讀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詩歌的情緒和意象,體悟詩人對鄉村風光的熱愛與欣賞,對勞動生活、勞動人民的讚美。

4、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文的基本方法。

5、積累其它描寫田園風光的古詩詞。

6、認識7個生字,會寫8個生字。正確讀寫“蠶桑、耘田、箬笠”等詞語。

教學重點

1.在誦讀中想象畫面,並能夠用自己的話描詩的內容,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2.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學難點 在學習古詩的過程中,傳授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鄉村四月》

一、圍繞單元主題導入新詩:

1、我們走進了自然和諧的鄉村人家,遊覽了遼闊的牧場之國,今天我們一起到詩詞中感受別樣的田園風光。首先學習第一首《鄉村四月》。(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讓學生可以在回憶本單元主題的基礎上來理解這首古詩。

2、題目就是詩的眼睛,看到題目,你知道了哪些?

就讓我們隨着詩人一起走進田園,去感受江南水鄉初夏的氣息吧。

二、初讀課文,感音韻

1、交流方法:在朗讀之前,老師想請同學們聯繫以前誦讀古詩的經驗,説説古詩怎樣讀比較好?

(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等)

2、下面請同學們自由朗讀,注意讀準字音,讀通詩文。

1)學生自由朗讀(讀準字音,讀通詩文),教師巡視指導,相機正音

正音:多音字:卷、了 生字: 蠶 、桑

2)指名朗讀,同學評價,教師根據時機進行指導。

3、指名學生再讀,試着讀出詩的節奏、韻味。

4、全班齊讀。設計意圖: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充分的朗讀為正確地理解古詩做好鋪墊。

三、潛心會文──明詩意

1、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詞語處理方法:(查工具書、看註釋、聯繫上下文、問同學或老師)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古詩的方法,為學習其他古詩打下基礎。

2、下面請同學們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疏通字詞,瞭解詩意,如果不懂的地方請作上記號。

1)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指導:

請我們同桌兩位同學互相交流,先説自己讀懂的句子,再向對方請教不清楚的地方。

2)同桌交流,我能自己讀懂那些句子?還有那些不理解的。

3)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導歸納1、2句寫景,3、4句寫人。

3、整體理解古詩:誰來完整地説一説你從詩中看到的畫面?

設計意圖:學生從整體上理解古詩的內容,同時訓練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及表達能力。

4、帶着我們的理解再次走進古詩,自由朗讀。

四、別出心裁──悟意境

1、四月的鄉村,是詩的世界,如果請你們給本詩1、2句配一副畫,請你説一説你準備用上那些色彩畫什麼?並説出你的理由。引導學生從“綠原、白川、子規煙雨”等感悟山坡田野間草木茂盛,生機勃勃,平展的稻田裏波光粼粼,農家生活多姿多彩。由主要的綠和白體會到鄉村四月的清新明麗。

2、綠原、白川、子規、煙雨,作者寥寥幾筆就把江南水鄉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四月的鄉村,還是童話的故鄉,如果你用心聽,它還是一首田園交響樂,你能聽到那些呢?(出示句式:我彷彿聽到的聲音)學生從詩中找對聲音描述的意象來回答。

(布穀鳥的叫聲、下雨的滴答聲:聯想到四月的播種最佳時節;採摘桑葉的唰唰聲、蠶吃桑葉簌簌聲,水田插秧嘩嘩聲用“才”和“又”交織在一起,四月到了,農活多了,鄉里的農民們在田間地頭忙開了,又是採桑養蠶又是插秧,“鄉村四月”勞動的確實緊張、繁忙)⑴ 他們的忙的為了什麼呢?

⑵ 此時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呢?(高興、喜悦)可見人民生活是怎樣呢?(幸福)人民喜歡勞動,對生活充滿希望可見農家人勤勞(隨機板書:幸福勤勞)

⑶ 作者這樣寫,他此時的心情會這樣呢?他主要是想表達一種怎樣的感情呢?

設計意圖:由意及境,逐步引導學生體會詩歌當中所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鄉村與眾不同的生活美。

五、濃縮鄉村四月圖,提升情感

一幅田園畫,一曲交響樂,把我們帶進世外桃源,閉上你的眼睛,張開你想象的翅膀,我們再一次欣賞這鄉村四月的美景吧!

1、配上優美、舒緩的樂曲,渲染氣氛,(教師誦讀)引領學生在想象中進一步加深體會。

2、多麼秀麗的田園風光,多麼和諧、幸福的農家生活,睜開你的眼睛,看眼前是什麼?你能讀出一份嚮往與感動嗎?學生看畫面一起朗誦(生讀)

3、瞧,同學們被田園風光迷住了,此時此刻,你能看着畫面,把《鄉村四月》背誦出來嗎?(學生看畫面,背誦古詩)

設計意圖:古詩詞的教學重在日積月累,學生在深入理解古詩之後再積累更易於加深學生的印象。

六、總結

四月的田園是美麗的,農家的生活無論是繁忙、緊張,還是恬靜幽雅的,都寫滿了農家兒女的幸福與追求,本課下一首的詩《四時田園雜興》和詞《漁歌子》也是與田園生活有關的,請你用今天的學習方法自學,老師相信你們一定能更深的感悟農家生活。

七、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