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其他>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

其他 閲讀(4.48K)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評課稿,評課是對照課堂教學目標,對教師和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活動以及由此所引起的變化進行價值的判斷。那麼應當如何寫評課稿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1

教學《大自然的語言》這一課,我頗費了一點周折,緣於對教學目標的取捨舉棋不定。在備課中,我發現這篇課文具備的教學目標涵蓋了所有説明文的知識點。還有運用描述性的

語言進行説明的特殊的語言表現形式,也有文章寫作結構、語言的概括等基礎知識點。一共兩個課時,教學什麼?

從最近一次的單元測試卷的反饋來看,學生在説明文的練習裏主要還是表現出了對説明方法的作用、説明對象的特徵不能準確概括的不足來。因為學生把握説明內容的準確性不夠,而這種能力的欠缺又是由於學生在閲讀中搜集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欠缺造成的。這樣就進一步顯示出了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學習方法的指導有不足,這是產生學生運用搜集信息的分析歸納能力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教材恰恰本身在這方面提供的學習資源非常豐富和典型,很有利於學生通過實踐去體會如何在閲讀中搜集有效信息,並對蒐集的信息進行分析、歸納、運用,實實在在地得到概括能力的提高。於是,我決定着重進行兩個教學目標。第一是概括能力的訓練。指導學生提高圈劃文中關鍵詞語和句子的能力,學習通過關鍵句來概括、把握全文説明的主要思路和內容。第二是品讀科學小品文生動的説明語言,體會它們在文中的作用。

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我設定的教學目標對學生來説的確很需要,也很實用。雖然教學進程一開始走了一點彎路,但是畢竟通過紮紮實實的“咬文嚼字”,學生對如何通過圈劃關鍵語句,搜尋有效信息,有了認識上的進步,堅持這樣的訓練,能力的提高會指日可待。通過這堂課的實踐和研究,我越來越感受到,備課備教材時,不僅僅是熟悉、深入理解教材的內容、形式、思想,並以此來確定教學目標,即“教給學生什麼”,還需要結合學情的反思來確定教學目標,即“學生需要學什麼”。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2

《大自然的語言》,這是一篇事理説明文,主要介紹學生不太熟悉、也不太感興趣的物候學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我按照“先學後導、自主合作、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通過“摘、理、品”的教學操作過程,從不同的角度解決了課文字詞學習、主要信息的篩選、説明順序的梳理、生動語言的品味。課後我對這節課進行了反思:

1、把朗讀時間還給學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雖然這篇文章用了60分鐘,也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我感到欣慰的是我和學生都很輕鬆的在進行對話交流。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2、用激情感動學生。

無論是詩歌、小説、散文、還是知識性很強的説明文,都是作者情感創作的靈魂,一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動,教師必先感動,教師要先吃透教材,達到對課文的整合與拆分的境界,尋找課文的美點、焦點與學生交流對話,課堂上,用自己的激情使學生情感受到感染、薰陶和激勵,使他們在高昂的情緒中產生想象和感悟,在思維和情感的強烈震撼中領悟人物獨特的個性和美好情操及作者深邃的思想。

在全面推進課改的今天,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3

這是一首文筆優美,語言生動活潑的科普知識性兒童小詩。從一些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入手,向我們展示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文字淺顯,文筆優美。

教完本課,我覺得自己能夠調動起學生學習興趣的閃光點是:

1、轉換語言文字的敍述形式。小詩中是以第三人稱來寫的,教學過程中為了讓文字更加充滿童真童趣,更加接近孩子們的心靈世界,我則調動孩子們一起將小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進行改編。如小詩的第七小節“你如果釣到大魚,魚鱗上也有圓圈,一圈就是一歲,這又是大自然的語言。”我示範給孩子們可以這樣改編文字:“小朋友們,大家好,我是金魚身體上的魚鱗,你們知道我還有什麼作用嗎,那就是我可以告訴你我的主人金魚有幾歲了呢!我有幾個圈圈,就説明金魚有幾歲了。怎麼樣小朋友們,今天知道這個小祕密感覺很開心吧?”這樣一來,我發現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更濃了,這讓孩子們對於這篇詩文的每一個小節更有了進行改編的樂趣,讓每節小詩更加充滿童話的色彩,將學習知識與創作語言故事緊密地融為了一體。後來孩子們又對其它幾個小節,如:小蝌蚪、大樹年輪、大雁、三葉蟲等小節都做了語言文字的改編,從而改變了一種原有的教學方式,更讓孩子們學習興趣濃厚。

2、指導學生感情朗讀,體會語言文字的美妙。特別是小詩的第四和第五小節,講的是蝌蚪和大雁帶給我們的關於大自然的語言。對於蝌蚪和大雁孩子們並不陌生,蝌蚪像黑色的“逗點”,大雁像省略號一串,此時,我便會引導孩子們在腦海裏進行充分想象,同時藉助書中提供的畫面,感受兩種小動物不同的可愛之處,最後再讓孩子們進行感情朗讀。這兩個小節中分別有兩句反問的語氣,更加使文字充滿了童趣,但孩子們的語氣還不是很到位,後來經過我的範讀和轉換句子形式來提醒孩子們去讀,最終能讓孩子們達到了有感情去讀。

3、詩歌的創編。課後我佈置孩子們回去蒐集整合資料:“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寫一寫,如果能寫成詩歌就更好了。”班級多數孩子,特別是普通組和提高組的孩子們幾乎都去搜集有關大自然的語言了,有的是關於諺語的,如“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等等類似的天氣方面的諺語;有的則是將自己蒐集到的相關資料。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4

歲月無聲,自然無語,然而此處無聲勝有聲,街畔搖曳的柳枝,一抹新綠,一絲鵝黃,無不是大自然向我們傳達的睿言智語。《大自然的語言》是一首詩歌,共有五節,第二、三、四節以蝌蚪在水中游動、大魚魚鱗上的圈圈、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為例,説明這些都是大自然的語言。我所執教的是第一課時,重點讓學生學會兩個生字,認識新詞,理解三種大自然的語言,知道“大自然的語言”是指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現象,它好像用無聲的語言告訴人們新奇的知識。

一、本節課中值得借鑑的地方。

(一)閲讀教學應該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一種精神上的相遇,心靈上的碰撞。在課堂上我充分尊重和相信學生,低下身子以一個參與者、研究者的身份出現在學生之中,用商量、研討的口吻與學生對話、鼓勵學生、喚醒學生的潛能,營造了一種民主、平等的對話氛圍,把課堂留給學生。

(二)這堂課我藉助電教手段,為低年級學生創設了輕鬆、愉悦的課堂教學氛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充分展開創造了鮮活的空間,將學生自然地帶入了學習情境。

尤其是學生看到三葉蟲化石的圖片時,激起學生們濃烈的`興趣。

(三)整節課的環節清晰,有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本節課的主要環節有:激趣導入揭示課題;認識生字新詞、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理解課文內容;學習生字;小練筆。整節課設計過程中,我注意到低年級教材的特點,正確把握了教學要求,使得這節課體現出低年級以識字為主的年級特色。

(四)在這節課中,我充分讓學生朗讀,有自瀆、同桌互讀、指名朗讀,也有邊讀邊思考,學生的朗讀比較有味道,説明平時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和訓練還是比較到位的。朗讀的形式不一,目的確是明確的,就是培養學生們自瀆、自悟的能力。

二、不足之處。

在講解第四小節時,有質疑這一環節的設置,設計了一個問題“為什麼喜馬拉雅山的山巔發現三葉蟲化石就説哪裏曾是汪洋一片呢?”這個問題的設計的難度大了,超過了學生的認知水平,老師怎麼引導都得不到預想的答案。解決方法就是降低難度,讓學生知道在這小節大自然用鑲嵌在喜馬拉雅山巔的三葉蟲化石告訴我們哪個地方是一片大海就可以了。低年級課文的學習主要任務應在初步瞭解課文內容上,不能像中高年級要求的細、深、透,應體現出低年級的年級特色。

幾天前,我讀了一篇文章《理想的語文課堂》,是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崇文區教育研修學院語文教研員吳琳撰寫的。讀完她的文章後當時真是心潮澎湃,她對語文教學的認識可謂入木三分,解讀的絲絲入扣,真是學海無涯呀。我以吳琳老師的一段話作為結束語與老師們共勉:理想的語文課堂就像一盞燈,總在不遠的前方召喚着我們,讓我們懷着語文教學的理想去追求理想的語文課堂吧,在追求的路上,我們痛並快樂着。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5

12月10日這一天,曾到二外聽取戴燕玲老師的平行觀摩課《大自然的語言》,感覺這是一堂十分成功的優質課,從中學到了最新的教學理念和良好的操作技巧。

首先,上課伊始就緊扣學情,釀造輕鬆愉悦的課堂氛圍。

根據借班上課、師生首次見面的實情,教師能運用活潑激趣的方法,三言兩語就打破了陌生的局面,這樣,有利於拉近師生課堂合作的距離,為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做鋪墊。

其次,運用多媒體課件教學,出示一年四季的自然美景,順理成章地引出“物候現象”這個概念,按照從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慾。生字詞、問題設計用屏幕展現,既可以節省板書時間,又能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和視聽效果,增加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機會。

第三,將電視節目主持的模式引進課堂組織教學環節,生動活潑,用活動式教學,很好地滿足八年級學生的新奇感。將學習任務分配給四個小組,根據各組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分別給予評分,通過競賽激勵法,讓學生感知文章內容,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集體概念和競爭意識。

第四,藉助主問題引導,讓學生明晰文章思路。善於調動領頭羊的主動性,盡最大限度地從廣度和深度,努力提高學生羣體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比如,小組回答問題的時候,第一個問題都由各組組長來承擔,這樣,可以為其他組員起模範帶頭作用。

第五,根據課文結構特點,將主體部分四個層次內容的解讀任務,分別交給四個小組來完成,體現了“以課文為例子”的教學理念,很好地克服了因面面俱到而帶來時間倉促的弊病,騰出寶貴的時間,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讓更多同學展現自我,彼此交流語言感受方面的學習成果。

第六,教師教學理念新潮,表現在備課精心仔細,教學設計藴含智慧。比如,教師自身對文本編排意圖把握準確到位,教學目標明確,重點難點處理恰切,其教學目的主要在於引導學生深入到位的解讀文本,而不是漫遊式走過場,沒等學生理解清楚就草草收兵。教師教學不是簡單的傳授知識,而是當好學生的引路人,通過課堂組織教學的靈活應變,激勵和喚醒學生的思維和情感。

總而言之,戴老師不愧是我市教學創新大賽一等獎獲得者,她能代表我市參加省裏的教學觀摩課展示,的確是名副其實的年輕教師之楷模。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6

成功之處:有效互動,積極評價,營造民主氛圍

在課堂上,我與學生一直處於“對話”的狀態,只有在師生的有效互動中,真正的民主課堂才能建立,也只有在民主的氛圍中,學生才能無拘無束,暢所欲言。當然教師的鼓勵也相當的重要,課堂上出現了另我很吃驚的現象,該生平時學習的態度不是很端正,而且從來不在課堂舉手發言,可是令我以及全班同學都很吃驚的是他竟然舉手了,因此,我當即給予表揚,沒有想到他回答的還真不錯。可見,在知識的建構中,學習環境要被鼓勵,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才有更多的機會向其他人展示,這不僅發展了他們自己的理解能力,而且也使他對這門學科逐漸有了興趣。

敗筆:

1.教材鑽研得不夠深入

在課外延伸環節,問題才真正出現,因為很多學生找的農諺其實並不包含物候知識,可是我因為沒有把關於物候的知識進行鑽研,自己對於這塊知識都是似懂非懂的,也就沒有能及時發現問題並進行更正,導致學生上完這節課後仍然不知道到底什麼才是物候現象,所以這應該是我這節課的一個重大失誤,教研員説的非常對,我的這節課屬於淺入淺出,但是該説明的問題仍然要帶着學生解決,這篇課文的標題是叫大自然的語言,但教師也不能泛泛而上,因為了解了課文的內容後,應知道其實這篇課文主要是圍繞物候的,而物候現象課文中説的很清楚,指的就是動物和植物方面的自然現象。我想我對於教材的鑽研實在是太欠缺了。蘇霍姆林斯基曾舉過一位有30年教齡的歷史老師的案例:他上了一堂很精彩的公開課,課後有人請教他,到底花多少時間來備這節課。這位教師回答説:“對這節課,我準備了一輩子。不過,對這個課題的直接準備只用了大約15分鐘。”這種不斷學習的精神才是我們教師真正應該效法的地方。一位老師説:“一個好老師首先應該成為一個學習者,走出職業的孤獨感,向天地山水的百態學習,其次才是教書。”教師自己要吃透教材,並能自由駕馭教材,聯繫實際,做到深入淺出,才能真正向學生傳授知識。其實對於這次的課,我覺得反映出不少問題,因為更多的時候我還是在照本宣科,缺少一個鑽研思考的過程,所以總會出現漏洞。而別人總能發現很多問題並解決問題,從而真的提高了自己。

2.細節問題的處理不夠嚴謹

給我的第二個重要感觸是細節問題,因為當時我用的是課件上的,有一個環節是通過一組圖片來顯示季節的變換,用的是四個季節中能具代表的花,比如春天是桃花、夏天是荷花、秋天是桂花、冬天是梅花,想通過這幾張圖片告訴學生這些花都是大自然的語言,因為它們能告訴我們季節的變換,可是我用的梅花的圖片本來是想代表冬天的,但選的卻是春梅而不是臘梅。我一直沒有發現這個小細節,但是教研員很快就發現了,説明我的課件做的不夠嚴謹,雖然我在之前已經很多次放映卻都沒有發現。還有一處就是在預習檢查時有一個“衰”字,我把它當成了多音字,而事實上這個字並不是,而是有古今音的區別,人家都説細節處看成敗,所以一節課的好壞真的也能看出是否“台上三分鐘,台下三年功”啊!

以上是本人對《大自然的語言》的教學反思。我把它寫出來,希望把它作為課改進程中的一個靶子,指導我前進:繼承好的方面,改進不足的地方。做一個真正對學生能傳道、授業、解惑的人。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7

上了一節學習課,有很大的收穫,不同的課型應該有不同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這是一篇説明文,而且是事理説明文,對於説明文比較枯燥,道理比較抽象,如何讓學生喜歡這類文章,明白其中的科學道理,熱愛這門科學,真需要教師動動腦筋來備課上課,我先説一下自己的上課方式。在集體備課中我知道了文章確定的重點是生動準確有條理的語言,和嚴密的邏輯順序,之外還有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説明方法,確定教學目標後,選擇教學方法,採用精講,然後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教學,在教學媒體的應用上説明文應該有直觀的教學課件,經過精心準備,找到了適合學生的課件,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研究了學生,研究了大綱,新課標,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風格,準備上課。

一堂課下來我認為本節課存在問題如下

1、課堂量過大,一節課比較緊湊,生字詞的聽寫本可以刪除,但為了再次落實,可以説消耗的時間較大。

2、説明文展示的劣勢凸顯,如果這是一課記敍文,學生可能會有話可説,但説明文有些題類似數學題型,小組的講解成了出示答案,學生並無疑問可循,由於説明文的可造無味,學生對課文內容不感興趣。

3、老師語言力度沒有到位,特別是在第二組講解的時候,由於講解不到位,老師説了聲“適當給點掌聲”,我想是打擊了學生的積極性,鼓勵的力度不夠。

4、多媒體的運用對本節課教學促進作用不大,出示的多媒體基本上融化在了學生的展示中;

但雖説問題較多,本節課學生也聊有收穫:

1、説明文的知識學生在短時間掌握的較好;

2、小組講解還是較為到位,我認為總體來説有很大進步,組長或者主持人敢於用其他方式創新講解,特別是第一個主持人的全班講解,做的較好。

3、學生在拓展展示時有所提高。

總之,在教學中應該大膽嘗試,應用好的教學媒體,確實能夠起到直觀的效果,而且也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要輔助手段,在今後的教學中應該多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將課堂的教學質量再次提升,不斷進步。

《大自然的聲音》評課稿通用8

《大自然的語言》是北師大版國小語文第六冊第九單元“觀察與發現”主題單元下的第一篇文章。它是一首文字淺顯,文筆優美的知識性詩歌,從一些最為常見的現象入手為我們介紹了大自然語言的奧祕。詩歌具體介紹了7種大自然的語言:白雲高飄預示晴天,螞蟻搬家要下雨;蝌蚪游泳春天到,大雁南飛秋天到,魚鱗的圓圈,樹的年輪都是“一圈一歲”,“三葉蟲”推測地質,又可分為表示天氣變化、季度變換、推測年齡、推測地質四個板塊。其中表示“三葉蟲”這個小節是學生難於理解的,是本詩歌的難點。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為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利用課件演示:公.......打鳴、電閃雷鳴、小溪奔流的景象,師問:你看到了什麼?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後,師敍:這些都是自然現象,也是大自然特有的語言。在大自然中,這樣的語言還有很多。很自然的把學生帶進大自然的課堂,吸引學生主動地去了解大自然的語言。

二、充分朗讀,注重感悟。

課上,我毫不吝嗇的在課堂上給了學生15分鐘的自由朗讀時間,並按照我的預設教學程序和學生進行了心靈的對話與交流。引導學生通過對重點字、詞、句的理解,感悟大自然語言的神奇,採用分板塊教學的方法。我把2-8小節分成三個板塊,第一步:通過讀、説、議學習2、3小節,瞭解學習方法。第二步:通過默讀説説讀懂了什麼,大家一起學習4、5小節。第三步:自己學習6-8小節,再交流收穫。學生的知識生成都來源於在讀懂課文,讀好課文的基礎上。讀書是根本,沒有讀,就沒有感悟和理解,就沒有語感的生成、情感的薰陶、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三、利用課件,解決難點。

第八小節“三葉蟲”化石推測地質是難點,這種漫長的地殼演變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我採用讓學生先自讀全節,再質疑。然後我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和生動的講解相結合,讓學生對地殼的演變有感性認識,從而達到產生探索大自然的興趣。

四、整合資料,仿寫詩歌。

如何讓國小生把自己看到的、聽到的、想到的、親身經歷的用恰當的語言文字表達出來,這就要使他們不僅有東西寫,還要有辦法寫,有文字寫。這就必須有一個讓學生作文練習的過程。“仿寫是學習作文的第一道關口”。但仿寫並非簡單的模仿和抄襲。因此,對於中年級學生來説是有困難的,這就要求老師對他們進行具體的指導,否則,學生們將會無從仿起。教學時,我引導學生細讀第4、5節詩歌,體會反問句:“……不就像……”,在品讀的過程中,學生髮現這兩節的語言形式相同,再引導學生運用這樣的句式以“大自然的語言”為內容進行仿寫。在仿寫之前,指導學生先説説“你還知道哪些大自然的語言?在哪裏發現的?”,先説後寫,“説”是為“寫”作鋪墊。學生動筆時有了台階,“仿寫”成了這堂課的亮點。如:“你看那天空的溝溝雲,不就是大自然的預言:大自然在告訴我們,雨兒將要來臨。”

語文,要走在語文的道路上,讓學生在朗讀、品詞賞句的基礎上感受語文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