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周良書《治學需有歷史想象力》閲讀答案

歷史 閲讀(1.23W)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我們寫閲讀題就會用到閲讀答案,閲讀答案是教師進行閲卷打分時的參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什麼樣的閲讀答案才是科學規範的閲讀答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周良書《治學需有歷史想象力》閲讀答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周良書《治學需有歷史想象力》閲讀答案

周良書《治學需有歷史想象力》閲讀答案1

陳寅恪説:“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説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始能批評其學説之是非得失,而無隔膚廓之論這表明學術研究還需藉助於歷史的想象力。但歷史想象與藝術想象有所不同。我們切不可拿“想象”作“證據”“誤認天上的浮雲為天際的樹林”。這也是治學者應當牢記的“信條。

治學須以歷史學為根基。李大釗説:“縱觀人間的過去者便是歷史,橫觀人間的現在者便是社會。”也就是説,要洞察現實的社會,就不能不研究過去的歷史。胡適之則把這種認識的思路,比作“祖孫的方法這一方法從來不把事物看作一個孤立的東西,而把它視為“歷史”的一個“中段”:“上頭有他的祖父,下頭有他的孫子。捉住了這兩頭,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歷史也不是單純事件的條塊鋪陳,它的背後還有“思想”,“有一個思想的過程所構成的內在方面”。因此,我們只有通過“想象”,才能把握它內在的“思想才能從一堆枯燥無生命的原材料中發現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實上,對許多研究者來説,研究對象與他個人經歷並無直接關係。研究政治史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沒有歷史想象力的參與,他們的研究工作可以説是難以開展的。

歷史想象應是“構造性”的。這一點和藝術想象確有相似之處錢鍾書也認為,“史學家追敍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説劇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司馬遷他在《史記》中創立的記史方法比如劉邦之母大澤遇蛇、韓信下拜遇黃石公等就顏具藝術想象的意味。這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所賴以説明問題的一些“憑藉”,如民族、國家、政黨等,雖然是一種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但要把握它們,也要依賴於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話説叫作“想象的共同體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們相遇,而是一種相互連接的意象讓他們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

當然,歷史想象也不可“天馬行空”。這是它與藝術想象的不同點柯林武德説:歷史的想象是“一種經過訓練的想象,其目的是為了尋求事實真相,而藝術家則是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學者一定要將它限制在他所發現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葉,損害其真實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論,但必須時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將事實納入假想的框架。《紅樓夢》研究中曾有過“索隱派”,他們藉助離奇的想象,抓住書中的隻言片語或某一個人物、情節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測字猜謎式地從中“索”出所“隱”的人和事來。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總之,治學者需有歷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隱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學”。

摘編自周良書《治學需有歷史想象力》

1.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學説並評價其是非得失,需藉助建立在實證之上的歷史想象。

B.胡適“祖孫的方法”與李大釗將歷史和社會相結合觀察人間之法並無不同。

C.司馬遷敍述某些事件時運用的記史方法,與文學創作的想象虛構有相似之處。

D.紅學研究中的“索隱”抓住隻言片語比附史事,添枝加葉,對治學是有害的。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採用總分式的論證結構,先亮出自己的論點,然後從三個方面分別闡述

B.文章先具體分析歷史想象的特點,再論述治學須以歷史學為根基,邏輯清晰

C.文章比較並分析了歷史想象和藝術想象之間的相似和不同點,辯證色彩鮮明。

D.文章通過引述中西相關理論及名言,並結合典型事例闡釋道理,頗具説服力。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正確的一項是

A.歷史想象力有助於研究工作開展,我們只有通過“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後的內在“思想”,有所發現。

B. “想象的共同體”藉助相互連接的意象構成一個整體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了

C.學者陳寅恪的歷史想象力是經過訓練養成的因而其藝術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樣“天馬行空”,更無拘無束。

D.有深人而巧妙的推論,時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將事實納人假想的框架中,這應成為治學者牢記的“信條”

1. B(“並無不同”錯誤,李大釗的觀點只涉及人間的“過去”和“現在”,胡適“祖孫的方法”則涉及“過去、現在和未來”,二者有明顯的區別。)

2. B(“文章先具體分析歷史想象的特點,再論述……”錯誤,邏輯錯誤,應當是“先論述治學須以歷史學為根基,再具體分析歷史想象的特點”。)

3. A(B“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了”錯誤,曲解文意,原文説“如民族、國家、政黨等,雖然是一種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但要把握他們,也要依賴於人的想象”,可見“存在”先於“想象”,而“想象”只是為了“把握(想象共同體)”。C“因而其藝術想象力不像曹雪芹那樣‘天馬行空’”錯誤,“因而”強加因果。D“將事實納人假想的框架中”錯誤,曲解文意,原文是“以防止將適時納入假想的框架”。)

周良書《治學需有歷史想象力》閲讀答案2

閲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陳寅恪説:“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説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始能批評其學説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這表明學術研究還需藉助於歷史的想象力,但歷史想象與藝術想象有所不同,我們切不可拿“想象”作“證據”,“誤認天上的浮雲為天際的樹林”。這也是治學者應當牢記的“信條”。

治學須以歷史學為根基。李大釗説:“縱觀人間的過去者便是歷史,橫觀人間的現在者便是社會。”也就是説,要洞察現實的社會,就不能不研究過去的歷史。胡適之則把這種認識的思路,比作“祖孫的方法”。這一方法從來不把事物看作一個孤立的東西,而把它視為“歷史”的一個“中段”:“上頭有他的祖父,下頭有他的孫子。捉住了這兩頭,他再也逃不出去了。但歷史也不是單純事件的條塊鋪陳,它的背後還有“思想”,“有一個思想的過程所構成的內在方面”。因此,我們只有通過“想象”,才能把握它內在的“思想”,才能從一堆枯燥無生命的原材料中發現有血有肉的生命。事實上,對許多研究者來説,研究對象與他個人經歷並無直接關係。研究政治史的人,並不一定就是政治家,如果沒有歷史想象力的參與,他們的研究工作可以説是難以開展的`。

歷史想象應是“構造性”的。這一點和藝術想象確有相似之處。錢鍾書也認為,“史學家追敍真人真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於小説、劇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司馬遷他在《史記》中創立的記史方法。比如劉邦之母大澤遇蛇、韓信下邳遇黃石公等,就具有藝術想象的意味。這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所賴以説明問題的一些“憑藉”,如民族、國家、政黨等,雖然是一種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但要把握它們,也要依賴於人的想象。按照安德森的話説叫作“想象的共同體”。比如,研究民族,即便是最小的民族的成員,也不可能認識他的全部同胞,或者和他們相遇,而是一種相互連接的意象讓他們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

當然,歷史想象也不可“天馬行空”。這是它與藝術想象的不同點,柯林武德説:歷史的想象是“一種經過訓練的想象,其目的是尋求事實真相,而藝術家則是為想象而想象”。因此,治學者一定要將它限制在他所發現的材料上,避免添枝加葉,損害其真實性。他可以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論,但必須時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以防止將事實納入假想的框架。《紅樓夢》研究中曾有過“索隱派”,他們藉助離奇的想象,抓住書中的隻言片語或某一個人物、情節,跟清代史事相比附,測字猜謎式地從中“索”出所“隱”的人和事來。這是需要我們注意的。總之,治學者需有歷史想象力,但不可以做“索隱派”,更不要去“影射史學”。

(摘編自周良書《治學需有歷史想象力》)

5.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真正理解古人的學説並評價其是非得失,需藉助建立在實證之上的歷史想象。

B.胡適“祖孫的方法”與李大釗將歷史和社會相結合觀察人間之法並無不同。

C.司馬遷敍述某些事件時運用的記史方法,與文學創作的想象虛構有相似之處。

D.紅學研究中的“索隱”抓住隻言片語比附史事,添枝加葉,對治學是有害的。

6.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採用總分總式的論證結構,先亮出自己的論點,然後從三個方面分別闡述,最後總結

B.文章先論述治學須以歷史學為根基,再具體分析歷史想象的特點,邏輯清晰。

C.文章比較並分析了歷史想象和藝術想象之間的相似和不同點,辨證色彩鮮明。

D.文章通過引述中西相關理論及名言,並結合典型事例闡釋道理,頗具説服力。

7.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説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學者陳寅恪的歷史想象力是經過訓練養成的,因而其不像曹雪芹的藝術想象力那樣無拘無束。

B.歷史想象力有助於研究工作開展,我們只有通過“想象”,才能把握原材料背後的內在“思想”,有所發現。

C.“想象的共同體”藉助相互連接的意象構成一個整體,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了。

D.有深入而巧妙的推論,時刻保持充分的自制力,將事實納入假想的框架中,這應成為治學者牢記的“信條”。

答案:

5. B(“並無不同”錯誤,李大釗的觀點只涉及人間的“過去”和“現在”,胡適“祖孫的方法”則涉及“過去、現在和未來”,二者有區別。)

6. A (“總分總式的論證結構”“最後總結”錯誤,應當是“總分結構”,全文最後一句是對最後一段的總結。)

7.B( A於文無據。C“失掉了想象力,也就不再是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了”錯誤,曲解文意,原文説“如民族、國家、政黨等,雖然是一種歷史的具體的‘存在’,但要把握他們,也要依賴於人的想象”,可見“存在”先於“想象”,而“想象”只是為了“把握(想象共同體)”。D“將事實納入假想的框架中”錯誤,曲解文意,原文是“以防止將事實納入假想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