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歷史>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歷史 閲讀(8.9K)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快速積累我們的教學經驗,那麼問題來了,教學反思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

本課的教學活動設計思路為:教師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得知識,瞭解基本的歷史線索,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並有一定的情感體驗。為此,我設計了教學活動。針對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的方式是通過指導學生閲讀,歸納,多啟發式設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能力。採取學生分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參與的方法,對北魏孝文帝在民族大融作用進行探討,使學生認識到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能力。

本節課學生氣氛活躍,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當然,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還存在着很多不足之處。在教學環節設計上應該更細緻些,有些問題的探討不夠充分。知識鞏固的時間較少,語言不夠精煉等。

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能發揮長處,補上不足。使我的教學水平更上一個新的台階,在課堂中進行更加有效的教學。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2

開放的課堂,要有開放的思維;開放的思維離不開教師的智慧引導;教師的引導,離不開生活中一些淺顯的例子。歷史不能遠離生活,用生活中的事例引導,讓歷史不再那麼遙遠。於是,我在教學生學習1949年的第一屆中國政治協商會議時,就可以聯繫今天我們熟知的“政協”會議的召開,但是今天我們所説的政協是指中國人民的愛國統一戰線,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頒佈的《共同綱領》則起臨時法律的作用,要求學生理解、區別。再如,學習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可與今年即將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聯繫,今天發生的事就有可能成為明天的歷史,這就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這樣做,每節課都會帶給我們新的收穫。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3

又放假了,回想這一年來的教學工作,每當看到成績和那高低不一的分數,還有孩子們考後不同的神情,我思索了很多。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一年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説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義,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老師要對不同的學生選好切入口,如:瞭解他們的家庭,關心他們的學校生活,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尊重他們,幫助他們解決一些問題,讓他們感受到老師的關愛,這樣他們就會慢慢與老師親近,願意與老師交流。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時期從課堂教學看,我有意強化課堂情景化,趣味化,以調動學生興趣,注重對基礎的分析與講解,學生有了一定的興趣,但歷史學科注重以考定教,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和督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耐心的教給他們學習歷史的方法;且建立幫扶對象,兵教兵,好帶差。80分以上的作為培優對象,嚴格要求他們掌握好知識點,不放過任何一次學習歷史的機會,自己給自己訂一個可行的目標,併為之而努力。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教會學生學習歷史,在書上作圈、畫、勾、點、旁批,學會積極關注新聞、社會熱點,把最新信息與課本聯繫起來,增加見識。

4、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5、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6、後期加大力度進行強化訓練,對每一課的知識點進行過關,要求優生的正確率達99%左右。

7、更加註重學以致用的原則,在指導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注重學生運用知識解題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4

教學反思是教師自覺地把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作為認識對象而進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靜思考和總結,從而進入更優化的教學狀態,使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可以説人類就是在不斷的反思中超越自我。尤其當教師面對課程改革的各種新理念,教學反思更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作為歷史教師,我在教學環節、課堂評價、教學專業化等方面都進行了反思,下面簡單説説在教學環節上的思考。以往歷史課堂上主要環節是複習提問,導入新課,新課講解,小結,練習等,授課教師往往從這些環節入手,評課教師也要評價環節是否齊全等,而事實上,這種模式本質上是學生圍繞教師的思維走,忽視了學生的發展。新的課程理念要求以發展學生為本,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個性特徵、情感體驗等,因此,我在歷史課堂上嘗試了以下教學環節:

1、課前5分鐘快速閲讀教材,好處:

一是彌補學生課外很少看歷史教材的缺憾,使學生能大體瞭解本課將學習哪些內容,改變過去的盲目性、被動性;

二是培養學生讀書習慣。

2、學生彙報課外查閲的資料,約10分鐘。好處:

一是增強對歷史的興趣;

二是培養蒐集整理資料和表達的能力;

三是有利於學生間知識分享和自信的培養。為了不給學生增加過多負擔,同時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把學生分成小組,每組學生共同查閲一課內容,這樣,每學期,每個學生都能查閲兩節課的課外資料。

3、教師點撥重、難點,約10分鐘,

好處:完成本課的課程目標。

4、疑難問題解答,約8分鐘,好處:

一是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

二是解決學生的困惑問題。

5、小結,約2分鐘,由學生自己總結,好處:

一是培養學生歸納、概括能力,

二是明確本課學習內容。

6、訓練評價,約5分鐘,好處:

一是鞏固本課內容,

二是對學生做以正確評價。

通過這些環節,學生由主要聽講,偶爾發言,轉變為讀書、查閲資料、展示自我、疑難質疑、互相交流、知識分享、共同進步。教師由主要講授到查閲資料、提高自身專業水平、增強課堂調控能力。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5

本節課由上冊所學朝代更替引入,承上啟下,自然導入,效果較好。隋朝大運河是本課的重點,但知識點較為零散,在講課中要注意結合地圖及時總結,讓學生在學中速記並強化訓練。反思本課如下:

本課主要內容:第一、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第二、隋朝的繁榮;第三、隋朝的大運河。“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為“隋朝的繁榮”奠定基礎,探究“隋朝的繁榮原因”可先列出隋文帝改革措施和繁榮局面,啟發學生找出聯繫,然後再聯繫“隋朝的建立與統一”。這一問題解決後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原因就簡單了。

列出史實——隋煬帝下江南看瓊花和書中“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評價大運河。

評價: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大運河,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開通大運河徵發了大量人力,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後被隋煬帝作為遊樂的通道。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的意思是什麼?往北可以通道河北經營漁業,往南可以通到揚州(古時揚州亦稱江都)經營運輸,他的利用價值是很廣的。

1.學生對歷史學科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初步掌握了學習歷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既掌握了本課的主要知識點,課堂教學基本做到學生自主、交流,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體現,課堂達標率較高。

2.充分挖掘教材,拓展知識,加強了熱點、邊緣學科知識、前後知識的聯繫與滲透;注重知識的總結歸納和學生的情感教育。

3.注重學法的指導,教給學生學法;重視知識與能力的落實。三點歌謠北捉南魚落中心記憶效果明顯。

不足之處:

1,教學基本功尤其是語言表達能力和課堂調控能力需不斷錘鍊、加強。

2,課堂結構還需改進,應注重知識體系的構建與引導。

3,,學生的小組學習還需加強,尤其是自主學習的習慣和合作交流的具體分工尚需加強.

4,由於前期記憶所佔時間稍長使後期學生討論時間稍短,造成時間安排前鬆後緊還需以後上課合理安排好時間。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6

我現在工作上主要是集中精力把本職工作做透做精,逐步挺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和教學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工作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和,第一,與學生的和,課堂上加強課堂管理,與學生合成合力,達到人和萬事興,這需要很好地個人修養和管理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和語言素養。第二,與同事達成合力,平時注意説話要謹慎,不要興風作浪,做任何時候,説話要自信有力,簡潔明瞭,語調虎嘯龍吟,給人以力量和威信。今天我説話時,常不能保持住自控力,沒有注意聆聽就發表自己的觀點,説話有些多,確實要做到該閉嘴時我現在工作上主要是集中精力把本職工作做透做精,逐步挺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和教學能力。努力使自己的教學工作達到天時地利人和,現在最需要的就是人和,第一,與學生的和,課堂上加強課堂管理,與學生合成合力,達到人和萬事興,這需要很好地個人修養和管理能力,以及語言能力和語言素養。第二,與同事達成合力,平時注意説話要謹慎,不要興風作浪,做任何時候,説話要自信有力,簡潔明瞭,語調虎嘯龍吟,給人以力量和威信。今天我説話時,常不能保持住自控力,沒有注意聆聽就發表自己的觀點,説話有些多,確實要做到該閉嘴時。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7

每一次複習都會有很多收穫,也會發現很多不足。

歷史複習課上,主要是讓學生針對七年級下冊的重點知識進行了梳理與鞏固,通過學生的表現來看,本節課中預設的目標(即學生能明確問題的要點,加以落實鞏固)完成較好,學生都能自主參入到學習中去,順利的完成問題的梳理,展示環節,多數同學能熟練地複述知識點,複習效果較好。

反思課堂,存在以下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

1、時間分配再合理。複習課中知識梳理階段時間可以放短,這樣有時間讓學生相互檢查一下複習的成果,也可將能力提升題當堂完成,從而上一節完整的複習課。

2、評價點撥要到位。在課堂上時常忘記給學生及時的評價。

3、課堂設計要精要細。課堂細節也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如:導入的創設、課堂語言的精煉、評價的激勵性等我都需要注意、學習、提高。

通過這上覆習課我些許體會到一點幸福,我作為老師看到學生會學習的幸福;看到學生自己體會學習快樂的幸福。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8

作為歷史老師我要教給孩子們什麼,怎樣教給他們?這一個月來的教學工作告訴我,要讓孩子們學好你所教的學科,就得讓他們對你所教的學科感興趣。而在這塊教學沃土上,語、數、外幾乎站領了孩子大部分時間,他們會對歷史感興趣嗎?我該怎麼做?一邊教學、一邊嘗試、一邊反思,使我逐漸領悟到,只有愛學生,並懂得怎樣去愛,當他們願意與你交流,喜歡聽你講課時,説明他們已經對你所教的科目感興趣了。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説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習興趣,可以產生高度的注意力和較為穩定的學習情感,因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提高歷史教學質量尤為重要。

作為老師愛學生天經地義,特別是愛好學生一點不難,但要愛學困生,與你頂撞,又不會尊重同學老師的學生,我們就要有耐心,要下一番功夫了。要提高歷史成績,除了讓孩子們對歷史學科感興趣外,還應不斷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

前一段時間從課堂教學看,強化知識點的識記及練習,由於識記、鞏固複習、督促不到位,導致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加之學生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歷史課餘一般不會複習歷史,針對此,我又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重視落實檢查;同時,提高課堂的高效性,向課堂要質量。歷史知識積累,僅限於每週的兩節歷史課是遠遠不夠的,歷史試卷要拿高分,必須要對教材有足夠的掌握,要達到爛熟於胸的程度,因此要教會學生合理的安排複習時間,做到多看、多讀、多背。如果功夫下不到,多容易的試題也會是"難於上青天"。

針對新課程背景下試題較為靈活這一特點,我在今後的歷史教學工作中有如下設想:

1、平時抓好培優轉差,對學困生應多與他們交流,瞭解他們的情況,多鼓勵,幫助他們理清知識點,讓他們看到希望;幫助他們樹立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

2、多學習、多鑽研。取他人之長,多聽課,包括其它學科的,學習他們的長處,好的教學方法;吃透教材,把握重難點,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內容精心設計切實可行的教案。

3、在自己平時讀書過程中,有意識的收集資料,積累命題素材。這樣,每次作業可以佈置可供選作的自主命題。此題較為靈活,應多讓學生見之,熟悉題型增強能力。

4、積極接受學生意見,不斷提高教學水平,例如有學生提出多總結,多講解題的思路。只有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才是好的教學方法。課改,不是等改只能是努力的在日常課堂教學中紮紮實實的去努力,去嘗試,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9

我把《明朝君權的加強》分為四個板塊,明朝的建立;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靖難之役;明成祖強化君權的措施。突顯明朝初期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為了鞏固統治而做出的努力。在課堂上有過多的提問和學生的回答,這種問答的方式稍顯呆板,過程按部就班,但是內容不顯突兀和斷裂,相對來説比較連貫,但是也有一定的問題,即是學生參與的層面和深度較低,無法充分地激發學生的激情。課堂上的精彩的生成不多,給大家印象深刻地就是歷史短劇中的錢宰的扮演者,他台詞雖短,但是節奏把握的相當到位,將老儒生的不願早朝的那種狀態表現的惟妙惟肖,更讓我吃驚地他對於角色的深入體惜,竟然把課堂當朝堂當堂一拜。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作為老師我靈機一動,臨時設問,讓他説一説老儒生錢宰的心理感受,在錦衣衞嚴密監視下的生活感悟。這完全是課堂上學生和老師交流的生成,我雖然不贊同這一跪,但是作為老師我不得不佩服學生對於角色的領悟,自我犧牲的精神。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靈光湧動的過程,學生的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比我們教師想象的要多的多,如何發揮每一個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就是我們當下教師的主要任務。對於傳統缺乏創新,更加註重學生的參與課堂學習的慾望,把課堂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上的主人。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0

本學期以來,面對前教學工作和月考成績,心中有不少感慨。新課改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自我感悟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回顧教學工作和考試中反映出來的問題,覺得在教學工作中還存在不少問題需要進一步改進。

一、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對學生自主學習要求不好.

七年級學生,自我約束力、閲讀能力不強,讓學生自讀課文找重點知識,總覺得太浪費時間,需要十分鐘左右,而且重點找不準,在書中亂畫,在自學完後,不知道記憶重點知識,有時一節課學習效果太差。所以有時乾脆放棄學生自學這一環節,該用傳統的老辦法,結果學生的自學能力沒有得到鍛鍊,影響到學生以後的學習。

二、對學生能力培養沒有很好地重視。

能力應是學生在充分思考討論的基礎上,經過獨立的思考歸納經過長時期的培養訓練才能形成的,限於在課堂上時間緊任務重這一現實,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培養訓練,使學生在考試時面對一些考察能力的題目上,學生應考能力差,得分不高。

三、對基礎知識抓得不牢。

從這次考試反映出來的情況看,一些問題平時都講過,也都讓學生記過,但由於學生人數太多,照顧不全,檢查不及時,使一些學生成績並不理想,該會的沒有做好,得分比較低。

四、對學習較差的同學重視不足,特別是每一小組中的一少部分同學。

由於這些同學基礎較差,個人素質不是很好,在學習中是比較困難的,每次檢查一般都是這些同學不過關,由此造成成績特別懸殊。

由於以上問題,在期會考試會考試成績不很理想,在以後的工作中,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檢查,注重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加強對學生的檢查力度,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優勢,使每個同學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以期望在期終考試中提高成績。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1

“大運河的開通”是《繁盛一時的隋朝》一課的重點,內容包括大運河開通的目的、條件、概況和作用。

為強化重點,突破難點,我精心設計教法,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取道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讓學生讀導入框中有關“隋煬帝專看瓊花”的傳説,激發學生興趣,然後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説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麼?”,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麼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看書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徵發幾百萬人”、“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運河基礎上開通”,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採用數字教學法,總結大運河為“一心、兩點、四段、五河”;採用繪圖法,讓學生畫大運河的簡圖並標註要點,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動手能力。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製成投影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2

本學期的七年級歷史教學,根據新課標的要求,針對七年級學生學習歷史的實際,本人主要從理清歷史線索,講清重難點,突破重特大歷史事件,適當延展等方面進行教學,注重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方法,以期收到較好的效果。

一.理清歷史線索。

本學期七年級歷史課本(新課標人教版)講授《繁榮與開放的社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係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涉及的朝代有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幾個朝代,讓學生了解這幾個朝代在中國歷史長河中發展的線索:

1、封建社會形成、初步發展,首次一統時期——戰國、秦漢;

2、封建國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

3、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時期——隋唐;

4、封建國家的再次分裂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五代遼宋夏金元;

5、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明清(1368—1840)。

使學生對本冊所涉及到的隋、唐、五代、遼、宋、夏、金、元、明、清幾個朝代,在中國乃至世界歷史長河中的發展線索有了總體的概念和影響。有了線索,然後對所涉及的每個朝代的知識點——重大歷史事件才能各個擊破,才能化整為零,比較系統的掌握,這樣歷史發展線索和具體歷史事件就聯繫起來了,就像要提起葡萄樹上的葡萄,只要提起枝幹(線索),葡萄(具體歷史事件)就提起來了,學生通過這個淺顯的比喻,會一下子對歷史線索與事件之間的聯繫茅塞洞開,有意的學習和探究的,既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又降低了難度。

這符合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知識技能目標前提下的“減輕學生負擔,降低難度”的要求。

二.理清重難點

本冊的重點是每個朝代的建立,發生在每個朝代的影響歷史進程的重特大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及意義等。

難點是:五代、遼、宋、夏、金、元的更迭,頭緒多,學生難把握。

對於重難點,我採取的方法主要是在每節課上先給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閲讀,之後讓學生説出通過自讀已經解決了的,再説出自己不懂的、或感疑惑的知識,老師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加以解決,還解決不了的,老師再給以點撥,力求使學生通過個人或合作的途徑自行解決,萬一還是不能解決的,老師再適當的講解。

比如學習《民族政權並立的時代》一課,重點是契丹的興起和與北宋的關係、女真建立金和岳飛抗金。難點是如何正確評價澶淵之盟、如何評價岳飛。我先給5-10分鐘的時間讓學生自主閲讀,先認識在中國歷史上從10世紀初契丹國建立到12世紀中葉宋金和議,大約二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歷史上民族政權關係相對比較複雜的歷史時期。

這一時期是主要事件有:(一)10世紀初,契丹傑出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二) 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取代後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三)澶淵之盟。(四)11世紀前期,党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五)12世紀初期,女真族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在會寧稱帝,國號金,他就是金太祖。(六)1127北宋滅亡,北宋皇帝欽宗的弟弟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趙構就是宋高宗。(七)岳飛抗金。(八)宋、金對峙形勢圖。

以上內容我通過課件,再如:講明朝建築藝術時,播放出北京故宮,明長城,山海關,嘉峪關的圖片。不但增加了形象性,而且將其線條化,讓學生通過形象來加深對內容的理解與識記。

三.突破重特大歷史事件

歷史是通過重特大事件來反映的,所以要給學生講清楚重特大歷史事件,讓學生了解整個事件的起因、發生、發展、結果及影響意義等,學生才會對整個事件有個整體深刻的印象,才能掌握某一歷史事件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作用。比如“陳橋兵變”,要講清這一事件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被石守信等大將擁戴,將一件黃袍披在他身上,高呼“萬歲”,發動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取代後周,以開封為東京,作為都城,史稱北宋。整個過程看似簡單,但它意味着一個朝代(或者一個時期的——五代十國)的結束,一個新的時代的到來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西夏的戰與和。

四適當的延展

在講清重特大歷史事件時適當的延展是必要的。如在講北宋與遼、西夏時,可以講講《楊家將》的故事,講南宋與金、西夏的戰與和時,可以講講《説岳全傳》中嶽飛抗金的故事。這樣就會將歷史記載和歷史人物有血有肉的結合起來,將歷史知識和社會見聞結合起來(楊門女將,岳家軍等),豐富了教學內容,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及記憶,活躍了課堂氣氛,對相應的知識又有適當的拓展,對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有所培養。可以説教學效果是非常的顯著的。

當然,還有困惑,那就是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離學校要求和學生實際還很遠很遠,有待自己做進一步的探索與求教。

綜上所述,是自己本學期擔任七年級歷史教學以來的幾點體會,以便以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歷史教學質量。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3

本課利用學案教學,這種模式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本,對課堂上的一些重難點問題有所思考,使學生對歷史的線索更加清晰,特別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綜合歸納能力,達標檢測有利於學生在拓展知識的前提下進一步鞏固知識點。教學方法是好的,但在實施的過程中有好的一方面,也存在着一些問題,我將從幾個方面予以説明:

一、好的方面:

1、在講第一課繁盛一時的隋朝時,作為起始課,在導入新課時利用歷史朝代歌,通過提問方式和學生一起回顧,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有利於學生新舊知識的聯繫。

2、這節課利用導學案教學,通過運用大運河資料,既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又加深了學生對重點知識的理解。

3、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的方式,使學生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綜合歸納能力。

二、不足之處:

1、設計了兩個合作探究題,時間不夠用,而且有些影響重 點的突出。

2、上了兩節課都感到課堂練習達標時間不夠充分,鞏固不到位。

3、學生在發言方面,不願舉手,課堂氣氛不夠活躍。

4、通過檢測發現學生對第一課大運河的相關知識掌握的不好。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4

學習本節課首先讓學生把握兩點,

第一點:區域在亞洲,

第二點:社會形態是封建社會。

學習日本大化改新時,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掌握知識:大化改新出現的背景、代表人物、內容、影響,並對改新的內容要從政治、經濟兩個方面來把握。結合大化改新的時間及內容進行分析比較,公元7世紀中國正是唐朝時期,所以我們就可以明白日本這次學習對象是誰了。強盛時的中國是日本學習的榜樣,而近代社會落後的中國成為日本侵略打擊的對象,這樣的反差給學生如何的教訓與啟示呢?這是我這節課內容的一次昇華,在談啟示的過程中,有些同學能切中要點,能夠把握日本民族非常善於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日本古代向中國學習,近代向西方學習,這些都是日本不斷進步、強盛。但有些同學在語言組織、語言精簡方面仍需提高,這對以後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反思15

《三國鼎立》是人民教育出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十八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兩次重要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關係,因此我把這兩個問題確立為本課的重點。

因為考慮到學生對三國演義的故事比較熟悉,隨便一個學生都能説出一二個三國時期的人物或者故事、成語,學生學起來會有比較濃厚的興趣,他們參與課堂學習的力度會比較大,能較好地體現新課標的特點。

我把教學目標定為:①通過本課的教學,使學生掌握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的歷史作用、曹操能夠統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以及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②通過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每一歷史事件的發生,都有其客觀條件。但是,人們的主觀能動性,特別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主觀能動性也起着重要歷史作用。通過對曹操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認識到評價歷史人物時,主要應該看他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

授課時,我遵循的是讓學生動起來的原則,設計了講故事、小組討論、分組比賽複述故事。上完課之後,我體會到有以下幾點值得改進:(1)由於時間比較緊,備課不夠充分,因此對一些比較有趣的故事沒有進行進行太多的展開介紹,只是一帶而過。對於《三國演義》裏面的人物和故事,應該引導學生多講,充分體現學生參與的力度,調動學生的氣氛。(2)在學生討論赤壁之戰中曹操失敗的原因時,可以引導學生討論更深入些。(3)最後在課堂小結時,不應該幫學生歸納,而應該讓學生作一個總結性歸納,讓他們談談通過學習這一課,可以學到什麼,有何啟發,以進一步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這樣可能效果會更好。

通過這節課,我發現了很多我關於教學方面的不足,特別是對新課標的認識的不足,以後我肯定會更加的努力研究教學,爭取進步,彌補不足。反思讓我看到自己的優點,有了進步的信心,但也看到了自己還存在很多的不足,找到改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