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教育>

教育隨筆—淺談如何培養中班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教育 閲讀(2.42W)

學前期是幼兒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各年齡階段也存在着一定的差異性。大班幼兒語言交往能力強,善於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小班幼兒處於詞彙積累的階段。而中班正處於“青黃不接”的狀態,是一種語言積累轉向語言輸出的過程。雖具有一定的詞彙量,可以進行語言的交往。但根據一段時間的觀察和思考,發現班中孩子的語言交往能力發展不均衡,通過資料的查找,加上自己平常的觀察發現全班孩子大致可分為四大羣體:

教育隨筆—淺談如何培養中班幼兒的語言交往能力

羣體一:能説會道,任何活動中都能找到他們歡快的身影,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語言交往能力強,會主動邀請別的孩子參加自己的活動,玩伴非常多。此類孩子約佔總人數的25%。

羣體二:平時很少開口,與羣體一恰恰相反,角色遊戲、户外遊戲大多是一個人安靜的玩,從不主動邀請別的孩子、或與他們交流。此類孩子約佔總人數的10%。

羣體三:膽小畏縮,不善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知道如何解決問題,也抖抖索索。此類孩子約佔總人數的30%。

羣體四:上課注意力分散,老師講的有趣的他會聽,並積極舉手回答問題,而且回答的相當出色,但在其它時間一直心不在焉。此類孩子約佔總人數的35%。

從以上的分類情況進行分析:幼兒之間語言交往能力差異較大,並在無形之中影響幼兒其它能力的發展。羣體一中的幼兒適應性強,已能較好地將語言積累過渡到語言輸出。羣體四中的幼兒較羣體一中的幼兒則缺乏良好的`傾聽能力。而羣體二和三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缺乏語言交往的能力,害怕與人相處,害怕與人競爭,適應性差。以上分析,無疑可以看出羣體二、三、四這樣的孩子任其發展下去,他們的成長道路會困難重重。面對這樣的情況,作為教師,心裏不免憂心忡忡,恨不得能立即扭轉乾坤。然而,一旦孩子形成了,要想改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當務之急是多多關注這些孩子,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通過實踐以及經驗的積累和資料的查找,發現有三個措施能有效地改變這一狀況,激發幼兒説話的慾望,培養幼兒説話的主動性,增強幼兒説話的自信心。

  一、巧設問題,引導幼兒有話可説

幼兒的討論往往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此時,教師提供的話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提供的話題是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那麼幼兒就能很快地投入到話題中,積極主動地參加討論,樂於表達心中想法。如:讓幼兒討論“你喜歡看《西遊記》嗎?為什麼?”,每個幼兒都能説出各自喜歡的理由。有的説神奇的金箍棒等等,甚至討論到最後他們自己將話題深入下去,變成“我最不喜歡誰,為什麼?”,總之,他們把各路神仙、妖怪全都説了個遍,討論氣氛熱烈、活躍。

  二、創設環境,鼓勵幼兒有話敢説

這一步驟的順利實施,先決條件是要創造良好的羣體關係。幼兒的語言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周圍環境與心理因素的影響,要發展幼兒的語言,促進幼兒的交往,必須為幼兒創造一個平等、和諧的心理環境,給幼兒提供鍛鍊的機會,使幼兒越來越願意説,而且願意説給大家聽。於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為幼兒創設了寬鬆的氛圍,成為每個孩子的朋友,與孩子們共同學習、共同遊戲,摸一摸孩子的頭,拉一拉孩子的小手,對孩子們豎起大拇指,架起孩子們交流情感的橋樑。慢慢地,孩子們願意和我們交談了,而我們也不失時機地為幼兒營造一種暢所欲言的語言環境,使每一位孩子都能自由交談。如:用餐前、下課後、穿脱衣服中與同伴輕輕地交談。久而久之,孩子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變得無話不説了。

  三、豐富活動,啟發幼兒有話會説

幼兒有話可説了、敢説了,就是不能把自己的想法較完整地表達出來,要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教師豐富幼兒的詞彙勢在必行。

首先,通過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語言教學活動,豐富幼兒的詞彙。根據幼兒年齡特點,我們採取了詞彙與動作結合的方法進行,請幼兒用各種形象的動作表示動詞,進行理解識記。

其次,擴展孩子的視野,讓孩子們走出幼兒園、家庭這些小圈子,去擁抱大自然,豐富知識經驗與情感體驗。從而激發幼兒語言表達的慾望,使他們想説就説,且知道該説什麼,怎麼説。

開展以上三個步驟的同時,還不能忽視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良好傾聽習慣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的事。因此,我們在各科教學中設計了相關環節,以培養幼兒的傾聽能力。如:美術活動中,請幼兒仔細聽清老師提出的要求再下筆;語言活動中,請個別幼兒回答或講述相關內容,其餘幼兒做“小小檢查官”,發現錯誤的給予獎勵;數學活動中,多采取“聽數字拍手”的形式進行,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幼兒“聽”的專注程度。同時加強家園聯繫,經常請孩子們用口信回家告訴父母,如:請你們把今天春遊時看到的、聽到的講給爸爸媽媽聽,請他們記下來,明天帶到幼兒園。以此來提高幼兒的傾聽能力。

總之,促進語言發展,提高語言能力,對每個孩子來説都是受用終身的。只有通過語言交流,才能促進合作,從而在激烈的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