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高中生讀傅雷家書有感

觀後感 閲讀(1.78W)

品味完一本名著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後感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後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讀傅雷家書有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讀傅雷家書有感

高中生讀傅雷家書有感1

“長篇累牘的給你寫信,不是空嘮叨,不是莫名其妙的説長道短,而是有好幾種作用的。”在傅雷眼裏:家書抵萬金!

一個是翻譯家父親傅雷,一個是音樂家兒子傅聰,同樣是嚴厲出身,後成為傑出的人物。

那年,二十歲的傅聰赴波蘭留學。在這一走,時光大鐘就幽遠了,就像信裏所説的那樣“車一開動,大家都變了淚人兒,呆呆的······等到宂長的列車全部出了站方始回身。”讓身為父親的傅雷似乎覺醒了在兒子童年時自為嚴父的形象,也開始了念寫家書的漫漫長途。因為父子遠隔,他最想對聰説:“孩子,孩子!孩子!我要怎樣的擁抱你才能表示我的悔與熱愛呢!”

讀了幾頁父與子的深情,我總覺得有意猶未盡的感覺。像傅雷先生那樣嚴格、那樣細緻、那樣富有原則性,傾注那麼多教育子女的父親,卻是世上不常有的,也不多見的。--“音樂會成績未能完全滿意,還是因為根基問題。”“你進來忙得如何?樂理開始沒有?希望你把練琴時間抽一部分出來研究理論。”“另一點我要告訴你:學問第一,藝術第一,真理第一,愛情第二,這是我至此為止沒有變過的原則!”

這本書裏藴含了滿滿的親情,鑽研的藝術,以及隨處可見的真真教誨。其實,自家的生活也是如此,在嚴父慈母的傳教下,乖乖女的我有時也很倔強。

譬如這個暑假,暑假班父母早早的去報了名,東跑西跑,還不是讓我在九年級的起跑線上不落跑嗎?他們的嘮嘮叨叨“學習要上心啊!”“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切記戒驕戒躁,自信自強,堅持才是勝利!”或許已成耳旁風,或許確實牢記心頭,因為每次自己聽到這些,真是又害怕又警醒啊!但是,爸爸卻巧妙地換了另一方式,把這些名言以及他的學習感受寫在了我一張張剩餘的草稿紙上。放學回家,總看到有張紙整整齊齊地擱在書桌上,上面的字羣蟻排衙,真是令我佩服之極。樁樁事件,學習上的粗枝大葉,可讓我碰了許多釘子,生活上就更不用説了。所以,真是應了那句老話“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這句話,老爸總在我“落魄時”就提點而感慨,有些哭笑的風趣。

確實,傅雷先生教子做人都非常嚴格,不落半點馬虎,其實也是令人尊敬的那份懇誠,與學識的比重。

--“自己責備自己而沒有行動表現,我是最不贊成的!……只有事實才能證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動才能表明你的心跡。”“我們一輩子的追求,有史以來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無非是完美。但完美永遠是追求不到的,因為人的理想、幻想永無止境。所謂完美像水中花、鏡中月,始終可望不可及。”“經歷一次折磨,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以後在作風上也要改善一步,這樣才不冤枉。一個人吃苦碰釘子都不要緊,只要吸取教訓,所謂人生或社會的教育就是這麼回事。”

如此一比較,現代父母的溺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時不時還有家庭中的口角爭紛。雖然傅聰那時還有一定的封建傳統性的教育,但傅雷夫婦的出發點是好的,傳承了教育之本。兩者即本質一樣,成果卻天差地別。可能前者是懶惰的,而後者是勤奮的,是成功的。正如傅聰所説“那時我和父親之間已經像朋友一樣了!後來出國幾年,自信心也多一些。”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自信是火,點燃熄滅的燈。這是從中我學到的:一個人惟有敢於正視現實,正視錯誤。用理智分析徹底感悟;終不至於被回憶侵蝕。

傅雷,我讀到了他的懇誠;傅聰,我讀到了勤奮;朱梅馥,我讀到了善良;而我的父親,我讀到了用心良苦。

高中生讀傅雷家書有感2

傅雷,文學翻譯界裏響噹噹的名字。我在九年級的時候首次接觸到《傅雷家書》,那時我就對他懷有敬意,以及對他的教育思想頗為贊同。不過我那時學業繁忙,無暇去細細品讀,現在我帶着當初的興趣再次翻出這本書,又有了許多新的感觸。

《傅雷家書》,一位父親對兒子的.苦心孤詣。它是由傅雷及其夫人寫給兒子的書信匯編而成的一本書,摘編了傅家自1954年至1966年5月的一百八十六封往來書信。字裏行間充滿了父親對兒子的摯愛、期望以及對國家的高尚情懷。

傅雷先生説,他給兒子寫的信有多種作用:一、討論藝術;二、激發青年人的感想;三、訓練傅聰的文筆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實的“鏡子”。信中的內容,除了生活瑣事之外,更多的是談論藝術人生,灌輸一個藝術家應有的高尚情操,讓兒子知道“國家的榮辱、藝術的尊嚴”,做一個“德藝兼備,人格卓越的藝術家”。我作為一個學生,很難站在家長的高度對他的教育思想作出評價,但我覺得傅雷先生大部分的教育觀點是值得我們青年人共勉的。

如“我們應德藝兼備”“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少年,應該存有國家的榮辱之心”等,可謂好道理永不過時。

這本書,雖然是傅雷先生對傅聰的諄諄教誨,但我在閲讀過程中也感受到了長輩教導的温暖。比如傅雷在給傅聰的信中説到:“人一輩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沉浮,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極高的修養,方能廓然無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過分使你緊張,低潮不使你過分頹廢,就好了。”這段話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我的心理素質不好,每讀到這段話時,我的內心都會歸於平靜,也懂得了“凡是過去,皆為序章”的道理;懂得了把目光瞄向遠方,而不是死死的盯在原地;懂得了只有內心的強大,整個人才能強大的真諦。

角色切換,我覺得是這本書中是很有意思的地方。傅雷先生與傅聰的關係,總在知心好友與父子之間交換。他們在交流過程中互相學習和彼此和汲取知識。在這個過程中,傅雷先生很令我動容,他把兒子當作一個討論藝術,討論音樂的對手,不甘落後。我覺得他作為一個長者,他那不服老,愛學習。勤思考的精神,很值得我們尊敬與學習。

家書到了後來,我漸漸感到,父子的心靈慢慢靠攏,互相影響吸納、學習磨礪,這也是時間和歲月的積澱,只想像一下這種感覺就很令人動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