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觀後感 閲讀(8.43K)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後,你有什麼體會呢?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後感了。怎樣寫讀後感才能避免寫成“流水賬”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瓦爾登湖讀後感,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瓦爾登湖讀後感(15篇)

瓦爾登湖讀後感1

若説希爾頓筆下《消失的地平線》寫的是夢想中的世外桃源,梭羅的巜瓦爾登湖》寫的即是現實中的世外桃源。面對瓦爾登澄淨的湖水,梭羅好像懂得孤寂的所有好處,他用那些素描般的字句搭建了一所橡木小屋,風從縫隙灌進來,坐在門後,卻又像似根本不存在門的阻隔。鼻尖有泥土和花香的糾纏,嘴角含着青草與樹根的苦澀。而只有心靈,越發清澈。

我迷戀《瓦爾登湖》中那些看上去"無所事事"的文字,那些恬淡、温潤的字句散發着對大自然真情描述,娓娓道來,語句驚人,字字閃光,沁人心脾,誘人深思。當拋棄了一切繁瑣與雜念之後,時間就流淌成了我們用來垂釣生活的的那汪湖水。《瓦爾登湖》讓我明白,在這個世界上除了追求物質外,還有另外一種讓人無比快樂的簡樸生活,這就是內心的超越。梭羅在書中這樣表述:“不必給我錢,不必給我名譽,給我真理吧!”大自然帶給了我們無盡的純潔和恩惠,也給了我們熱愛自然、創造生活的勇氣與智慧。儘管生活得像螞蟻一樣簡單卑微,我們都必須勇於堅強地面對生活,不要逃避誰,不要謾罵誰,因為沒有貧富貴賤之分,陽光會同時落在大家的窗子上,同樣燦爛,所有人面前的積雪,也都一樣會在春天融化。

世事喧囂,人生寂寞。《瓦爾登湖》好似一泓秋水,不染纖塵,與其説是在呈現工業文明背後的“世外桃源",倒不如認為梭羅是在講述一種實現簡單生活的可能。雖然通篇流露着作者個人的謙卑、節制與理性,但無論如何,生活的本質都應該是簡單的。儘管人在很隨意的情況下就可以變成瘋狂生長的藤蔓和放肆綻放的野花,可我對《瓦爾登湖》還是堅信的:我們的慾望越簡單,我們才能更容易感受並得到更多的幸福。更進一步講,哪怕獲得幸福的環境再惡劣,我們也要“在圍繞着我們的黑暗、無知的深淵上”,建造一座通向自然救贖的圓拱橋。

《瓦爾登湖》離世而不棄世,孤獨卻不悲憤,它充滿了詩意的恬靜、生命的智慧以及恰到好處的寂寥。“在下一個夏季裏,我不需要那麼多的苦力來播種豆子和玉米,我要勻出精力,用來播種——如真誠、真理、樸實、信心、純真等等,假如這樣的種子還沒有喪失的話。”開荒種地,迴歸人類的“粗野”本性,生活在一種經過省察的生活裏,作者面對的是人生最本質的問題。正如金錢不能換取健康一樣,優裕的物質始終替代不了心靈的貧乏。簡單、純淨永遠是一種人生智慧。我們匆促的腳步所追逐的終極目的無非是內心的安頓,靈魂的解脱,而這些彷彿距離我們並不遙遠。在懺悔的勇氣和鍾愛的情懷裏,那些看似簡單的澄靜、平和與安詳,卻可以使人生脱俗,使生活更具有方向。這些在梭羅崇尚實踐的精神內核裏,永遠閃爍着樸素唯物主義的思想光輝。

在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試圖鼓勵人們要簡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過自己的生活實驗,告訴世人不要被紛繁複雜的生活所迷惑,從而失去了生活的方向和意義。他認為:假如人們能過宇宙法則規定的簡樸生活,就不會有那麼的焦慮來擾亂內心的寧靜。梭羅對工業文明、喧囂社會擠壓人類、侵蝕人性心懷憂慮,他認為人類只有過簡單淳樸的生活,才能享受到內心的輕鬆和愉悦。原始、平淡的自然生活,適宜人們在其中進步。

瓦爾登湖讀後感2

讀好書,就是説,要讀名至實歸的理想的書,這是一種高尚的鍛鍊,超過當今時尚的任何運動鍛鍊。

恰好,《瓦爾登湖》就是這本充滿詩意般的著作,詮釋了作者退隱山林,卻依舊積極入世的真實生活。起初對於國外的名著,缺少一定的認識,他們的寫作特點與我們的思維背道而馳。

他們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超高的思維,面對自己的選擇都有明確的態度,併為此堅持而不摒棄。

中國式的隱居生活,最著名的的莫屬於歸隱田居的五柳先生——陶淵明瞭。相對於梭羅而言,陶淵明的隱居毋庸置疑屬於出世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躬耕自資的生活。表明了自己不同流合污的決心和追求心靈的閒適優雅。他享受着“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的田園樂趣。

梭羅在書中開宗明義地説到過,他之所以入住瓦爾登,是為了探索生活的真諦,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這個重大問題上,顯然他的態度的積極的,入世的。實際上,梭羅並不是煢煢孑立的生活,他也會時常走訪,回到康科德做學術演講,同時也會有不同的人登門拜訪,前來座談。相比之下,梭羅的隱居生活,似乎是另一種超脱世俗的生活,自然,自由,理想。

書中我最喜歡的是普里人説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只用一個詞。用手指的方向表示三者的含義。手指向後表示昨天,指向前面表示明天,指向頭上表示今天。”人必須尋找自我需求,信哉斯言,順應自然的日子是平靜的,但卻是最真實的。我們沒有多餘的時間去思考我們未知的事,也沒有足夠的精力再去走一遍曾經來時的路,唯有當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去做的。只有放下過去,坦然面對未來,現在的每一步都是一種經歷,都是一種享受。唯獨那些操碎了心的人,活的悲悲切切。

一杯美酒可以使人陶醉,讀這本書,如欲飲玉液瓊漿,樂此不疲。人只有心靈的淨化,處事淡然,才能感悟人生的快樂。常常無窮無盡地緊張焦慮,就易換上幾近不治的痼疾。

令我驚訝的是,梭羅對我們“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中國式的經典名言,闡述了自己的見解。老人説你不能做的事,你不妨嘗試一下,卻能發現自己能做。老人有老辦法,新人有新招數。其實,老年人未必是年輕人的導師,因為老人們一生中獲益不見得比失去的更多。人們幾乎可以質疑,即使最聰明的人從生活中又能感悟出多少具有絕對價值的東西呢?

“説實話,老年人沒有什麼至關緊要的忠告給年輕人的,他們自己的經驗如此不夠完美,他們一生中又在遭遇如此慘敗,他們必須承認那都是歸咎與自己;也許他們還有一些悖於那種經驗的信心,可惜他們已經不再年輕。”

在現在看來,必須辯證來看待。但在那個時候,梭羅的獨到的見解,的確標新立異。

現在的社會,充滿着激烈的競爭,想要像梭羅那樣歸隱是無稽之談,但他的積極入世的態度,處事的技能,都深深影響着當代的人。

瓦爾登湖讀後感3

《瓦爾登湖》記述了梭羅在他兩年中的湖邊隱居生活。他描繪了大自然的新奇與完美,延伸了無限的感慨與思考。他將兩年的觀察與思考合成一年來寫。自然的規律是恆久不變的。梭羅是一個自由的人,他擁有非凡的生活技能,能擺脱世俗的羈絆。最重要的是,他樂於探索未知世界——這個世界還包括他的內心。他鼓勵人們純潔與簡單,勇於按照人們更高的天性行事。

瓦爾登湖的寂靜給了作者思考的空間,使作者必須程度上擺脱了無聊的應酬和社交活動等。他在湖邊似乎孤身一人,但他其實並未斷絕與外界的聯繫。準確地説,梭羅所厭惡的是毫無真誠與熱情的社交活動,而且它們常常與豪奢聯繫在一齊。相反地,自然往往更接近真理。

立在清澈的碧藍色湖水旁,那幢他親手建造的木屋是他思考的居所。他憑直覺和自己的意願,來到那裏進行他的生活實驗。整整三百頁的紙張,都透露出對“我”這一種生活方式作為固定的習慣。作者在湖邊隱居的確——正如他所説的那樣——是一個生活的實驗。並且帶領讀者同他一道,在情節的發展之中,獲得無法言喻的啟迪。入殮師影評

限於人生閲歷和學識的淺薄,我不敢説這十幾萬字我都能讀透,更何況它囊括了太多的資料。然而無論如何,每個人結論都會是相同的,只但是明白的程度深淺不一而已。的確,這本書很難讀,凡是浮躁的情緒都不得不拋棄這本書。另一方面,唯有沉靜的人在沉靜的時空中方可與這高尚的思想共鳴。一旦沉靜的心讀進來了這本書,必獲益匪淺。

我們所閲讀的,並非是褒貶“仁義道德”之流,而是真理。書中描述的全部是真實的大自然,與城市中燈紅酒綠的嘈雜迥異,湖邊的鳥獸蟲魚鳴叫的喧囂更接近於自然的真理。更廣義地來講,作者竭力強調的心靈和精神上的寧靜和探索,並非簡單的遠離世俗退居山林。有人渴望像他一樣,擁有一片屬於自己的山林。這顯然不貼合他的思想境界。真正的瓦爾登湖是一種生活方式,存在於作者以及每個人的心中,不是一成不變僅存在山林中的,並且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瓦爾登湖邊始終是一位佔住者。即使作者生活在一座大都市中,他同樣能夠憑自己的意願,到內心的海洋中探索。

儘管如此,作者還是可惜地感覺到,城市離真理太遠了。城市在人們的意識中建造起來,早已被人類狹隘的觀念充滿了。作者逃離都市,隱居湖畔;同樣他也逃離固定的思維模式,隱居到自由、孤獨的思想中去。作者正因貞潔,以至於他都感到自己永遠不能擁有絕對純潔了;來不及為自己的**哀悼,他又向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人類更高的天性去生活。

他不去追名逐利,又困惑於我們頑固的思維方式。有時你感到他在顛倒是非,其實每次都有一個思維敏捷的人緊跟他的思想,躍過腐朽思想的柵欄,體悟到其中真正的含義。因此,貧窮能夠是富有,勞動能夠是苦役,虛度光陰、野蠻能夠是高尚,聰明能夠是愚蠢,購買能夠不花費任何錢財,最終複雜也能夠是簡單。要想做到這一切,就得迴歸到最基本的精神實質。齊組詞

水的簡單賦予了它最豐富的內涵。就好像科學家合成出的物質,無論多麼複雜,都不可能超越水的簡單一樣,《瓦爾登湖》也是一座不能逾越的巔峯。

瓦爾登湖讀後感4

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孤獨。也許只是深夜裏一個人的孤獨,也可能是在看朋友們歡聲笑語時,突然感受到的孤獨。忽然你就感覺,誒,他們聊得好開心,為什麼沒有人跟我説話,我是不是被拋棄了啊。

在曹文軒的《孤獨之旅》中,杜小康父子倆為了維持生計而不得不去放鴨子。他寫: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孤獨會讓人墜入深淵,不過它也有美的地方。

梭羅的《瓦爾登湖》詳細記錄了梭羅內心的各種情感。其中當然有孤獨,梭羅用它來挑戰自己。他是孤獨的,但是,他並不寂寞。正是這種感受,給了他無限的力量。他獨居瓦爾登湖旁,領略了四季無限的風光。這正是忍受不了孤獨的人無法看到的。

孤獨真的無可避免。

我有幾個好朋友,也有和睦的家庭。雖然有的時候,我們之間會發生一些小小的爭端,但都能很快地和好。

但除此之外,沒有什麼了。除了我的好朋友,哦,我們叫她一隻吧。除了一隻和幾個跟我玩得還算好的朋友以外,班裏的其他人和我只是表面上的“好朋友”。以前合起夥來罵過我,也在暗地裏整過我。為什麼?因為我跟他們格格不入。

不是同類。

我是一個女生。照理大部分女生都是嬌滴滴的,温柔似水。而我不是。我很直率,很野。我小時候在農村長大,幫爺爺奶奶幹農活,所以我的力氣很大。甚至有時候,男生搬不動的東西,我能搬起,而且輕鬆自如。他們都把我看成一個怪人,把我孤立了。

只不過孤立是悄悄的,而且還有。

冬天做值日,一些怕冷的小女生會來問我能不能幫她們清洗抹布。畢竟這水格外的冷。而學校的水池沒有熱水供應。我不怕冷。在南方5度左右的寒冷天氣裏,我一件衞衣也不會覺得特別的冷。於是她們都來找我幫忙。我也會同意。同學之間,互幫互助。雖然,她們還是一如既往地孤立我。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忍受着巨大的孤獨。在那段時間,學校裏沒有人跟我講話,包括一隻。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回到家,我就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或者把自己跟鋼琴關在一起。僅僅只有家人之間的交流也會使我感到孤獨。

後來一隻終於跟我説話了。不過我沒有問一隻為什麼突然有段時間就不跟我説話。我只是默默地聽着她的言語,她的喜怒哀樂。

我明白,孤獨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心理承受能力稍稍有些差的人可能會抑鬱。而心理承受能力稍好一些的人承受了下來。他們挺了下來。強者都經歷過挫折與困境。他們經歷了不解、質疑、為難、痛苦、絕望,還有,孤獨。我想努力成為強者,幫助弱者,幫助世界。

情緒不高的時候,我會聽音樂,這是一個很好的緩解壓力的方法。即使是最温柔的音樂也有強大的力量。讓音樂淨化你的靈魂,拋開所有的憂愁。

當你向世界投以温柔,世界也會善待你。可能世界的善意會在一分鐘後出現,也可能是幾年後。但總歸會有的。我相信善有善報。

馮唐説,世間草木皆美。是的,世界有黑暗的一面,也有美麗到極致的一面。孤獨就在黑暗和光明的中間。往左偏一些就是黑暗,往右偏一些就是光明。接受孤獨,接受自己。世界很美好,我愛你們。

瓦爾登湖讀後感5

讀書能使人靜下來,但這本書,只能先靜下來然後再讀。它不是小説,沒有引人入勝故事情節;它不是哲學著作,沒有嚴謹的邏輯順序;它不是專業理論,沒有讓人必須集中精神才能理解的種種專業術語。我覺得它就是是一本獨特的樸實的真誠的生活日記。剛開始的瑣碎讓我抓狂,然而抓狂過後,我獲得了極大的平靜享受。梭羅的文字有使人沉靜的力量,有使人緩慢上癮的魅力,甚至閲讀已不再是閲讀,而是與多年未見的老友面對面的對話交流。

有人説,《瓦爾登湖》是梭羅追求絕對自由的體現。而我沒看到什麼追求,只看到一個不被物質束縛、不被工作限制、不被情感羈絆,用豐富的精神世界及對大自然的熱愛作支撐,隨心所欲的過着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強者;我只看到,簡單的生活,果真是觸手可及。

種豆,翻土,除草,自給自足;獨居湖畔,淨幾明窗,散步閲讀,親近自然,日子過得悠然自得;泛舟湖上,隨風飄蕩,半睡半醒,無所事事的心安理得。離羣索居,沒有塵世的紛擾;滿足於基本的生活所需,沒有慾望的糾纏;強大豐富的內心世界,沒有對人際交往的依賴。心放開了,心強大了,簡單的生活,自然就來了。

住處,不要求豪華氣派,能遮風避雨,能滿足基本的衣食起居就行;食物,不要求多麼精緻上檔次,天然無污染(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能填飽肚子就行;錢財,不要求什麼富可敵國有剩餘,能滿足基本飲食、穿衣需求即可。“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這是梭羅給我留下的最生動的印象,很具有中國風的儒者形象。而且梭羅在《瓦爾登湖》中,有不少地方引用了中國儒家經典的語句,令我甚是好奇。當然,在這裏只是提一下我的好奇,並不作深入的探究,畢竟功底遠遠不夠。

鄉情,親情,愛情,友情,家庭,身份,責任,別人説……我們深陷其中,難以自拔,總感覺生活受困的地方太多,細想想,這些受困,都是自己給予的,逼迫着自己為別人而活。可是,是否想過,如果我們不為自己而活,誰又會真正為我們而活?有人會説,我們為別人而活是因為別人也在為我們而活。那麼何不痛痛快快的,各自活成各自想要的樣子?你也許會認為這是我自私的想法,但又有誰不自私?人生有限,生命只能活一次,我憑什麼要為世間的你我他考慮那麼多,而不去嘗試其他可能,而不去真誠的面對自己,面對生活?我為何非要跟着大眾跳入困惑的牢籠之中?與其虛偽的無私,我寧願選擇真誠的自私。

如果覺得生活複雜,生活勞累,那可能不是慾望過多,就是迷失了自我,在勞心費力的活成別人眼中的樣子,再或者,是內心不夠強大,沒有勇氣抵擋寂寞孤獨,無法獨立行走於世間。因為簡單的生活,本來就是觸手可及的,無需糾結。

讀罷此書,一首古詩文浮現言前,久久不散: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飲酒·其五》

願,今後的歲月,是觸手可及的簡單,帶我真誠的前行。

瓦爾登湖讀後感6

這是一個好地方,去的次數越多,就越喜歡它。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一本適合在夜深人靜,萬籟無聲之時細心品味的好書是難得的,《瓦爾登湖》這樣的經典更是不會例外,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那麼《瓦爾登湖》賜予我們的是一片遼闊的草原,我們既可以讓自然和人的心靈探索野馬般狂野地奔騰,又能讓個人體會到自力更生過簡單生活的那些經驗和感悟,是如何在清晨閃動着露珠的光芒。當然,一個經歷足夠豐富的讀者,還會從這本寧靜的經典中品讀出對現代生活的揶揄和諷刺。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她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

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

月光一樣的隱居也許是我在這本書裏讀到的最大的收穫,當我們也能在心中勾勒出自己的“瓦爾登湖”,我們就會在自己的人生裏獲得這樣恬然的生活姿態,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

瓦爾登湖讀後感7

世界上所有的遇見並非是偶然。生活願並沒有如安排那樣的美好。久轉奔波的生活,有時候會點綴出一點小欣喜。

原先聽聞的偉大,終有一天降臨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沒有做好準備,向前走,生活就在那裏,不遠不近。早就聽聞《瓦爾登湖》,原意特意跑去新華書店買來此書,是為了送給某個朋友看的。可卻,生活卻偏偏轉道而行,不去欣喜,不去感懷。因為世界上所有的遇見並不是偶然。

沒有送出去的書,也不將有遺憾,我第一次泛泛而讀。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再次閲讀我覺得有必要寫幾句話了。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它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今夜月色依舊來臨。我走在道路中央,沒有人羣。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我不遺憾,我欣喜遇見這本書,而認真的吸取了裏面的精神糧食。不去幻想,那些所謂的伊人,不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神奇,真正的生活就在自己身邊。

瓦爾登湖讀後感8

合上《瓦爾登湖》深綠色的封面照片,一股清新的湖水早就匯到心頭,清澈見底,將情緒清洗得如一泓雨暗,一塵不染纖塵。好似徐遲老爺子在《前言》中常會説:《瓦爾登湖》是一本孤單的書,是一本孤獨的書。他僅僅一本一個人的書。如果你的心靜出來的情況下,再去拜讀這篇神的觀念吧!

這部撰寫於十九世紀中期,那時候更是資本主義的迅猛發展階段,在那時候的情況下,大家追求權益,費盡心思一切的方法來使自身,得到 高些的支配權和大量的錢財。工業文明、喧囂社會發展擠壓成型着人們、腐蝕着人的本性。而在這個大狀況下,畢業於哈佛大學的這名智着,他未婚男女隻影,拿了一柄斧子,跑進空置的瓦爾登湖邊的山林中。他標新立異,滿懷一顆憧憬當然的心,平靜地踏入了這一段心靈的路基工程。而在這個被變成神的一滴的瓦爾登湖的農田上,他從容在室內空間裏,孤單在觀念中!

我鍾愛我的人生中有空閒的空間。有時候,在夏天的一個早晨,我像以往一樣淋浴以後,坐在太陽融融的門口。從紅日東昇直至豔陽當頭的正午,坐在這一片松林,山核桃樹和漆樹的林中,坐在遠離塵囂的孤獨與恬靜中,沉思默想。

他靜靜地卸載掉大城市的喧囂,認真寫出孤單。每一次看他的書全是一種震撼人心,他思考人生,讓我心如淨化水般澄澈。他要我覺得敬畏之心,原先一個人的生活這兒是那樣的,他的一生是這般的簡易而又芬芳撲鼻,儘管短暫性而又藴意長遠。他的內心世界絢麗五彩繽紛,並且是精妙絕倫,世界上那樣的智者怕是中有一絲吧。

梭羅短暫的一生中,他嘗試激勵大家要簡單化生活,將時間騰出來來深層次生命,品味人生。他根據自身的生活工作經驗,告知大家不必被繁紛繁雜的生活所矇蔽,進而失去生活的方位和實際意義。做生命的舵手,揚帆遠航。他覺得:倘若大家能過宇宙法則要求的簡樸生活,就不容易有那麼的焦慮情緒來攪亂心裏的平靜。説白了明日,即便時間停止也絕不會到來。使大家置若罔聞的明亮,針對大家便是黑喑。在我們保持清醒時,曙光才會破曉。來日方長,太陽光僅僅顆啟明星。

他倡導儉樸生活,並並不是使我們要粗茶淡飯或者節衣縮食,只是要想使我們多聽一聽新的節奏感,這或許便是一個人的價值,僅僅孤單,靜謐,沒有一切的矯揉造作。

創作者在瓦爾登湖畔追求完美孤單,事實上也是在追求完美刻骨銘心,他想在孤獨的心境中對人生道路開展思索和探尋。孤單催產了他的深刻思想。無須給我愛,無須給我錢,無須幫我聲譽,幫我真知吧。它是他的內心呼籲。

去拜讀這部心靈的教材吧!它會給你不虛此行。

雖然我們不可以像梭羅那般去感受孤獨的樹林生活,雖然瓦爾登湖早已始終的消退,但這種都不可以阻攔我們在自身的內內心有着一泓清亮的瓦爾登湖,時刻都能讓心靈獲得淘滌,按梭羅常説,到你的心裏冒險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9

近日以來,反反覆覆地讀着徐遲譯本——梭羅的《瓦爾登湖》,真的很感動。

早在一百多年前,梭羅用他樸素的文字,描繪出瓦爾登湖大自然的無窮魅力,他與孤獨為伴,但並不消沉,他孩子般的純真擁抱着大自然,用獨特、睿智的思維,積極探索着人與自然的關係,堅定地維護着自然的古典生態。他相信:人類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純美天性。所以熱情地謳歌着心中的女神——瓦爾登湖,這又何嘗不是每一個人心中應保留的一塊聖地呢?

我確信那是一個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爾登湖獨居時年紀並不大,即便死去時也稱不上“老人”,但他卻給我一種唯有老者方有的廣博、沉穩和智慧的感覺。

關於對梭羅的印象,我是很矛盾的,他那麼熱烈地愛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遊並描繪着自然。我在認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時,腦中又時時會浮現出這樣的一個身影:一個孤獨的孩子,獨自漫步湖邊或徜徉林中,沒有驚慌,也不顯無助;看着那蓬勃華麗的生長着一切,內心充滿着喜悦,似乎他也參與了創造,他也可以隨之生長起來。那份自在自得讓他儼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斷不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遠的孩子。

是的,他是自然的孩子,但這不是一個對世界的新奇嘰嘰喳喳叫嚷個不停的孩子。我常常驚詫於他的那份好奇與平靜。他靜靜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囂的城市,還是靜謐的山林。他靜靜地思考,思考着人類偉大的創造力,也思考他們唯我獨尊的行徑。他是人類的尊者。他以一顆安靜而純粹的心靈,以一顆高貴而智慧的頭顱俯看着茫茫眾生。他在工業革命初期便預見到了一兩百年後的今天的現狀。他關懷着人類,又蔑視着人類。他擔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會隨着人們功利目的下的發展而消逝,瓦爾登湖也將要成為記憶之湖。甚至記憶都會淡去,直至不復記憶。

以前,我一直熱愛故鄉農村的生活,甚至如今也經常夢迴故里,也曾在春日的餘暉下去鄉間小路散步,觀賞小草野花;冬日去山澗小溪,遊覽溪邊枯黃的野草和朦朧的冰凌。儘管我生活素淡,在簡單中體味着生命的純粹,但塵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頭爛額;我喜歡山野,卻不一定能夠真正歸隱田園。如今居住的小城,城市化建設日新月異,帶給人們只是房價的居高不下與上班族急促的步伐、車水馬龍的喧鬧繁華,喜歡的鄉間曠野早已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如今只有從心裏保留着那份淡泊寧靜的嚮往與追求,在閲讀中體會那種安詳靜謐的意境。歸根到底,一句話——生活在經濟飛速發展社會裏的我們,無非是想保存着一種清野的夢幻慰安自己罷了

梭羅是把瓦爾登湖當作情人來愛的吧。因為愛之深切,所以筆下如此傳神:

“我從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樣的倒影,我幾乎要説了,瓦爾登,是你嗎?

這不是我的夢,

用於裝飾一行詩;

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甚於我之生活在瓦爾登。

我是它的圓石岸,

瓢拂而過的風;

在我掌中的一握,

是它的水,它的沙,

而它的最深邃僻隱處

高高躺在我的思想中。”

梭羅的瓦爾登湖——穿越時空,散發出永久的魅力;它無疑是現代人的心靈家園;梭羅便具有了獨一無二的氣質和迥異於常人的偉大。

我想,我會經常光顧梭羅的瓦爾登湖——去感悟一百多年前睿智的思考者的坦誠與無慾。

瓦爾登湖讀後感10

一場小雨過後,知了拼命地叫着,鳥兒也吵着,預示着夏天的到來。

小小的村莊也因為知了的吵叫而聒噪起來。早晨,只聽見一聲雄雞報曉,接着其他雞鳴之聲此起波伏,還有幾頭牛叫聲、幾條狗叫聲,與它們相互呼應,山邊的太陽慢慢冒出了頭來,還裹在山間的白雲慢慢散開,而人們才剛剛甦醒。

連雨時節,天陰地濕,空氣潮潤,靜謐的山林上空,只見炊煙緩緩升起來,山下農家正燒火做飯呢,主人家在蒸煮米飯,煎炒昨天從竹林裏掰來的竹筍,只聽見鍋裏炒菜“滋滋”的聲音、電飯鍋裏米飯的“撲通撲通”冒泡的聲音,只聽見“吃飯了”一聲,便有無數腳步聲、説話聲彙集一處,接着聲音變小了起來,這是一家人在吃飯了。

今天吃完飯的主人家,要到田裏插秧。收拾好農具的主人家來到田裏,男的拉起了耕種天地的拖拉機“轟轟”地耕種着,小孩把拔好的秧草“嗖嗖”地丟入田裏,女主人帶着斗笠,彎着腰,快速“咚咚”地把秧草插入泥裏,這時天邊下起了“沙沙”小雨,一家人還在田裏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他們明白這夏天的雨是變化無常的,經常出現“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所以直到一塊塊田地被綠秧蓋滿,方才滿意回去,這時只聽到水田裏的青蛙“呱呱”地一片叫聲,這便告訴人們,該回家吃飯了。

一到晚上,馬路上的路燈一一亮起,川流不息的汽車的聲音此刻似乎變得清晰起來。

車上面除了司機,似乎還有運貨的商人、趕路的遊客、回家的路人,一個個坐着車向山的盡頭飛馳而去。

這時候,山裏的知了、鳥、昆蟲、風、的聲音慢慢變小了,晚上貓頭鷹會在某棵樹上亂叫幾聲,吃過晚飯的人,靜悄悄地坐在窗子面前,腦袋裏:

過去的聲音、現在的聲音、未來的聲音就像蒙太奇一般快速閃過,應該沒有此刻更安靜的時候了吧!

這時,他拿起一本梭羅的《瓦爾登湖》慢慢看了起來,直到看見了這一首詩歌:“

我的夢想

不是裝點詩行;

我無法比居住在瓦爾登湖

更接近上帝和天堂。

我是它的石岸,

是清風拂過湖畔

它的水和沙晶瑩

閃亮在我的手心,

在我的手心裏捧着的

是它的水和它的沙,

它幽深的勝地

高踞在我心裏。”

我在想,梭羅難道不是陶淵明嗎?他一個人從城市回來,住到了純淨的瓦爾登湖:一個人在湖上釣魚、划船、吹笛子;觀賞湖一年四季的景色和湖水的漲落和湖水的顏色。

從湖裏的魚、水草和湖邊的動物和湖底的樹木、想到了湖的傳説:因為地震形成此湖,以印第安人名字命名湖),一個人在湖邊自給自足兩年,只為踐行愛默生的“超驗主義”哲學。

雖然寂寞使作者“幾乎不能呼吸”,但他認為這並不是生活中最可怕的,因為“寧靜不可能是絕對的”。

正如那個“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陶淵明,迴歸自然,親近自然,從自然中尋找到樂趣來。“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瓦爾登湖讀後感11

世界上所有的遇見並非是偶然。生活願並沒有如安排那樣的美好。久轉奔波的生活,有時候會點綴出一點小欣喜。

原先聽聞的偉大,終有一天降臨自己身上的時候,還沒有做好準備,向前走,生活就在那裏,不遠不近。早就聽聞《瓦爾登湖》,原意特意跑去新華書店買來此書,是為了送給某個朋友看的。可卻,生活卻偏偏轉道而行,不去欣喜,不去感懷。因為世界上所有的遇見並不是偶然。  

沒有送出去的書,也不將有遺憾,我第一次泛泛而讀。

再次翻讀《瓦爾登湖》時窗外的綠葉已經淡淡泛出一點秋意,近段時間突然瘋狂地喜歡上了大衞.梭羅,那距離康科德兩公里的瓦爾登湖畔,那獨自在自己建造的小木屋裏漁獵,耕耘,沉思,寫作的簡樸生活。從1845年到1847年,大衞.梭羅-瓦爾登湖畔一個孤單的靈魂,在大自然的湖光山色中將思想和文字精心地打磨。再次閲讀我覺得有必要寫幾句話了。

與我再次如期邂逅的文字此刻正靜靜地躺在電腦桌旁,因了翻譯家林志豪先生的生花妙筆,這本由海南出版社和三環出版社共同出品的著作方深深地吸引着我。也許當生活簡單到一日三餐,簡單到最後的財產是明亮的湖水和日月星辰,充滿了智慧的文字才能像潺潺流水清澈流淌,這些屬於作者自己的經歷,一段從生活必需品如何獲取作為起點,然後才開始啟程前往夢中勝境的旅程。而當這求索着的靈魂將故鄉的牌位輕輕供奉在寧靜的瓦爾登湖畔,真正的精彩才幻化為迎風鋪展的畫布,一點一滴圓潤豐滿,最終造就了這部包括結束語在內分為二十個篇章的自然隨筆被後人讚譽為“能夠塑造讀者的書籍”。

當我在舒緩而純淨的文字中慢慢行走,總會有一些花朵般絢爛的靈光突現迫使我停下來,如果説一篇優美的文字是我們風沙蒼茫的旅程上一處小小的綠洲。

我們可以認為這是一本簡明的書,因為它不晦澀,文字和文字間串聯成水晶珠鏈一樣的風鈴,使得思想不得不化為清晨颳起的陣陣微風,她時刻在直面我們的經歷,我們的閲讀和思索。晨昏照耀下的樹林和季節變幻間的鄉村和田野,水天一色下翩飛的歐鳥和樹叢裏驚恐逃走的小獸,其實它們不僅屬於作家,在我們看似沉悶平淡的生活裏,何嘗不是處處可以一窺它們的背影,而前提是我們必須相信:我們正擁有一個比晨起時更早,更神聖的黎明!努力去做一個自由的人既幸福又卓絕,因為選擇和放棄從來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歌德巴赫猜想。當美國詩人弗羅斯特在他的名作《林中路》中深入探討了這個命題,其實他沒有給出我們答案;然而大衞.梭羅卻在他描述瓦爾登湖的美麗文字中,寧靜又雄辯地給出了自己的一種回答。今夜月色依舊來臨。我走在道路中央,沒有人羣。月光般明亮卻內斂,月光般平靜卻非凡,隱居只是一種選擇,是否選擇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日夜風塵僕僕的路途上,心內心外都要撒滿一路月光。我不遺憾,我欣喜遇見這本書,而認真的吸取了裏面的精神糧食。不去幻想,那些所謂的伊人,不去相信,那些所謂的神奇,真正的生活就在自己身邊。

瓦爾登湖讀後感12

讀《瓦爾登湖》,大概是6年前,當時讀完沒有,我記不清了,原因是從小我就喜歡這本書,但是之前沒有見到書的真面目,看到的是陶淵明和顧城,還有海子。

仰慕陶先生的修養,敬佩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勇氣,我沒有那樣的勇氣,是因為我後悔少年時的不努力,悄悄仰慕世界,仰慕這個世界上走在人間的精靈,有愛有情有血性,他人看來:我是一個偏激而又悲情的人,憎恨自身的惰性,衣服幾個月不洗,用朋友的話説,另外一個朋友換女朋友比我換衣服還勤快。其實我的內心,我是熱愛生活的,熱愛比洗衣服更重要的這個世界,不是熱愛這個世界的無情,而是熱愛這個世界的瞬間之美,感謝我這30年來遇見的每一個人,每個人都教會我很多,我感謝我能生在這樣一個時代,想去哪就去哪?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比如,我還能和大家分享我的《瓦爾登湖》。希望到60歲之後,我心中還有瓦爾登湖,還有我的恩師,還沒有被世界同化,還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的心,熱愛我所認識的這個功利的世界。

心疼顧城的死,如此萬人敬仰的才子,就這樣走了,有人説,因為愛情,我想,我不追究他的遺憾,我想走他的路(曾經想過我突然的死去),但是我沒有才氣,也不會寫詩,死了就死了,什麼也沒有,我想成為一個人,一個對世界有用的人,用我的愛心,感化我自己,做我覺得我應該做的事。悄悄地讀顧城的詩,走過了我最艱難的求學生涯,走進了社會,還保存了我的壞脾氣,不尊重師友,説話不注意場合,慢慢磨吧!做個圓人,眷顧大局,有社會責任感,走自己的路,到達心中的瓦爾登湖,我現在想,顧先生應該到了他的《瓦爾登湖》了吧!但願我也有如願的一天,也祝願所有的人如願。

海子先生,我也曾想,和你一樣孤獨的離開人間,但如今,生死見多了,也就害怕了,害怕我也和你一樣的離去,親人會傷心,或許我的朋友也會傷心吧!其實,沒有一個人傷心是最好的,這樣就可以無欠無憾,但是人生下來,就是贖罪的,罪惡感太嚴重,要還情債,欠親人的養育之恩,欠同學的成長之恩,欠同事的圓事之恩,欠朋友的感化之恩,欠恩師的教導之恩,欠自己的求索之恩。有時候我覺得我看見什麼,我覺得他是什麼,沒辦法改變的事實,也只有接受,認清自己,認清世界,用實事求是的態度,認識你,認識自己,《沒有你,萬般精彩皆枉然》。

愛,請深愛;不愛,就悄悄地離開。不用絕情,不用無情,君子之交淡如水。沒有功利,無慾無求,做一個乾乾淨淨的人。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要用對比的心態去看待世界,也不要用認命的情感來安慰自己,過好每一天,每一天都是一個挑戰,活到老,學到了,活一天,就常常抬頭看看天,烏雲密佈,陽光燦爛,每一天,都有新的挑戰,每一次,都是一道風景,看淡每一次遇見的風景,但是不要看重每一次得到的利益,心如止水,安神的睡去吧!攀比是個壞習慣,做一個常人,普通的肉食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求知慾越少,功利心越少,但是認識世界是必須的,五雄爭霸也是必需的,如何權衡,用瓦爾登湖的心來權衡吧!一個人在叢林裏,現在,我們何嘗不是一個人在世上,心和自己的心交流,夜深人靜,高枕常思己過,休管他人瓦上霜,做自己瓦爾登湖的夢去吧!

瓦爾登湖讀後感13

“被人們讚揚並認為成功的生活,只不過是生活的一種。”

是的,塵世間所有世間之人都追求着金錢,榮譽,地位,認定獲得它們即為成功。然而,生活這本大書千變萬化,何曾有固定的形式?平凡而普通的人把生活寫成一本小説;然而,我們也能像梭羅一樣,把生活寫成一首首音韻和諧的小詩,或是一篇篇筆調優美的散文。

社會制度在發展,但並不總是帶來好的的影響。曾經,人與大地那麼親近,曾經,人多麼自由自在。我們裹着朝陽的光芒出門種作,披着落日的殘霞回家休息。自我是多麼完整,生活是多麼隨性。但是,文明的進步帶來了效率的要求。人們對各方面的要求都比以往都要要更多,且更迫切,而為滿足這些要求,人們必須組建出一台效率極高的機器——社會,每個人都要是其中一個小小的零件:醫生專門負責醫治病人,機械工專門負責組裝各種機械……這樣一來,人就被零件化了,人硬生生整了一個個器官,來組成一個巨大的人——社會。文明的效率,由於分工,的確提高了,但人還是原來完整的人嗎?

這,對於梭羅來説是不能接受的,但處於社會之中,就必須接受“零件化”。所以,便只好悄悄走到一片可以與社會分離的地方,一個人,處於別人不依靠我生存,我也不依靠別人生存的狀態生存。而這片安置着心靈的寧靜,整個人,自裏到外自人格至雙手之獨立與完整的神聖土地,梭羅選擇了瓦爾登湖。

為了人的獨立與完整來,只是順道欣賞自然,可《瓦爾登湖》中依花大量筆墨來寫自然之景,筆調同樣都十分清麗,營造出朦朧而高遠的意境,具有很濃的浪漫色彩。為何?只因自然能使人忘卻紅塵中的紛紛擾擾,遇見最最純粹的“我”,認識到世界只是折射到自己意志中的表象。雖説意志與表象同為世界的兩面,但畢竟表象是通過意志才到達我們主體的。如果天天疲於奔命,總是看着人情百態,只會忘記自己的神聖,終日浮於表象之上;如果日日辛勞,忙着逐名逐利,便會失去人性中最高潔的品性,使對自身意志的感知漸漸麻木。

我們其實可以拿梭羅與陶淵明作個對比。陶淵明是因看不慣世道黑暗,“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隱居不仕,他最直接的目的是迴歸田園,迴歸自然;但我們從他的《桃花源記》仍能看出,他於社會的理想。梭羅則是為保全自己為一個完整的人而來到瓦爾登湖,他從未有過隱居江湖之中,寄情山水之間的想法,他也未曾對社會有過理想。二者首先於社會的看待姿態有很大不同,陶淵明為社會之暗逼迫而出世,但自始至終未忘記人民之疾苦,自始至終未放棄對理想社會之追求,於社會情結頗深;而梭羅似乎更多追求的是自我的意識,自我的完整,偏重於“我”。肯定會有人説,梭羅過於自我,未免會有自私自利之嫌。這觀點我不妄加以評判,但我還是喜歡梭羅,喜歡他的隨性,喜歡他對人的完整性的追求。

畢竟,若我們只是社會中一個個小小的零件,我們如何仰望那黑色夜空與那點綴其間的點點繁星,如何為之深遂,沉寂而心痴如醉,如何以之洗盡我們沾染紅塵的靈魂呢?

瓦爾登湖讀後感14

因為常常在一個人寂寞的時候,一些小小的事就會勾起內心的傷感。但是有時傷感也有其美妙的一面,至少它讓寂寞不在寂寞,因為內心的傷痛就會使人忘記寂寞的存在。

秋天又來了,秋風也來了,它吹過大地,吹進了我的心。看着窗外的落葉和捲起的塵土,《瓦爾登湖》中的一句話一字一字地跳了出來,“我並不比湖中高聲大叫的潛水鴨更孤獨,我並不比瓦爾登湖更寂寞”。我想説我並不比黃昏下飄落的枯葉更孤獨,我並不比滿天的塵土更寂寞。至少還有幾個可以交流的人。但我有時候又想自己到底有幾個真正可以訴説和傾聽的朋友。又一次的寂寞,又一次的傷感。

正因為如此,今天打開QQ,一條信息出現在我的眼前,刺痛了我的心:“對不起,你的世界將不會再有我”。我就問她為什麼,是我做錯了什麼?她説:“不是你的錯,別了,不要想念我,好好照顧自己。”她是我網上認識的一個朋友,我們聊得很開心,這使我孤寂的生活有了些許的樂趣。但她現在説我的世界將不會再有她,沉寂,沉寂,我的心裏唯有一片沉寂。我拿起手邊的《瓦爾登湖》,眼睛濕了又濕,不是因為失去了她,也不是因為同情梭羅的寂寞和孤獨,反而是一種渴望——渴望生活在梭羅筆下的瓦爾登湖。

那裏只有一個人,還有一個人隨之而產生的一些事,而這些事絕不會和傷感搭上邊,當然也不可能與快樂有關係。有的只是寂寞,而且這寂寞也不會引起內心的傷感。這不是很好嘛,至少對我來説就不錯了。

“在最早的黎明中,我坐着,門窗大開,一隻看不見也想象不到的蚊蟲在我的房中飛,它那微弱的吟聲都能感動我,就像我聽到了宣揚美妙的金屬喇叭聲一樣。這是荷馬的一首安魂曲……”是啊,這是一首多麼美的詩啊!沒有叫喊聲,沒有打鬧聲,沒有車輪碾過的塵囂聲,又的是一種超於塵世的寧靜祥和之聲。我也有夥伴,“我發現我自己突然跟鳥雀做起鄰居來了…我不僅跟那些時常飛到花園和果園裏來的鳥雀彌形親近,而且跟那些更野性,更逗人驚詫的森林中的鳥雀親近了起來……”因為它們雖然更有野性,但沒有心機,沒有欺騙,是值得信任的,和它們的生活雖然孤單,但輕鬆,自由。

我常常做着瓦爾登湖式的夢:一座山谷,一個小湖,一片竹林,一兩隻仙鶴,這就是我的全部。晨起在林中撫琴,午間和仙鶴嬉戲,黃昏坐于山頂看夕陽西下後的餘輝。這是怎樣的一種生活。也許,大都數的人會説除了寂寞我再也看不到什麼了。但我真的喜歡。

瓦爾登湖,當你用偉大和純淨的情懷向我走來時,我多麼想馬上投入你的懷抱,融入你的生命當中,成為你的一部分。這只是一種空想,我只有時常撫摸《瓦爾登湖》,回味其中梭羅的孤單和寂寞,就像在回味自己已走過的人生一樣。

我想梭羅是幸福的,因為他有瓦爾登湖,於是,我想我也是幸福,因為在寂寞中我有《瓦爾登湖》——這是一本使我感到幸福的書。

瓦爾登湖讀後感15

《瓦爾登湖》中的瓦爾登湖將會為我們驅散生活中的陰影,讓我們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吧。

“一個湖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測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淺……”是的,《瓦爾登湖就是這樣一部超驗主義美文的代表。

為了驅散生活中的陰影,梭羅來到瓦登湖。他以四季輪迴的方式佈局成篇,用完整的形式結構突出刻畫了主人公的形象。在季節的變化中體驗人生、體驗理想、體驗未來,從表現唱着夜曲的鳥雀與動物鳴叫的《聲》到體驗收穫喜悦的《種豆》;從“躺在冰上看梭魚”的《冬天的湖》到“很像混沌初開,宇宙創始,黃金時代的再現”的《春天的來臨》,他找到了追尋已久的綠色和自己的人生座標。

讀着這本書我擁有了一份寂寞而恬淡的心境,完全融入進了這樣一個現實與理想完美結合的世界。梭羅並不是刻竟要過一種消極遁世的隱士生活,而只是進行着人生實驗——簡化生活、迴歸自然。目的呢,是為了更好地去運用生命熱愛人生。在這片優美的環境中,他的理想上的迷霧不知不覺地消散了,他的心也有了可以依託的地方。避開城市的喧囂,獨自深入林中,與鳥獸為鄰,聽蟋蟀彈唱。這一抹綠色,為梭羅疲倦的靈犀送上了温暖的懷抱;這一抹綠色,讓都市的紛繁漸漸遠離了梭羅的腦海;這一抹綠色,使梭羅更加迷戀自然,熱愛生命。

這樣一部成功的作品是離不開瓦爾登湖那幽靜秀麗的景緻的。換句話説,是瓦爾登湖的美讓梭羅找到了心中的綠色。可是現在充斥在我們周圍的只有金屬的堅與冷。日益膨脹的城市,馬達隆隆替代了蛙聲蟬鳴;當更多鋼筋混凝土的建築拔地而起時,這裏也許不會再有綠色的“共和國”。不由地聯想起余光中的散文《伐桂的前夕》,他説“在現代,只能感受月桂樹最後的一縷芬芳……”如果人們不懂得保護環境,那麼當他們試圖從身邊尋找精神的伊甸園來舒緩情緒時,看到的也評只有最後一抹綠色了。梭羅是幸運的,因為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直至今日,“瓦爾登湖又有多少呢?”

但令人高興的是,隨着上海世博的臨近,這個問題越來越受政府和市民的重視,儘管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但與此同時城市的綠化面積也在不斷擴大。在我看來,世博會的舉辦至多隻是催化劑,最重要的是環保的理念其實已經深入人心。在香港澳門的大街小巷看不到果皮紙屑;新加坡通過加強懲治力度也讓這個國家擁有了“花園”的美麗……畢竟,有誰不向往生機盎然的大自然呢?或許,我們再也回不到梭羅的時代,再也找不出與瓦爾登湖一樣的美景了;但只有努力,我想我們依然可以擁有純淨的藍天。

“這像是玻璃的溶液,已經冷卻,但是還沒有凝結,而其中連少數塵垢也還是純結而美麗的……”,多麼迷人的景緻啊!雖然生命中總有一些無法挽回的東西,但只要保持一份綠色的心靈,那麼依舊可以與梭羅一起享受“瓦爾登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