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觀後感>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觀後感 閲讀(1.38W)

看完一部作品後,從中我們可以吸收新的思想,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觀後感吧。可是觀後感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1

奮鬥是圓夢的翅膀。一代代航天人在航天“試驗田”中勤懇耕耘,心有天地經緯、腳向浩瀚天宇,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艱苦奮鬥,在反覆試驗求索中砥礪前行,在精益求精攻關下追求卓越,敢闖難關、勇開新路。一個個航天員在嚴格系統全面的訓練中學經驗、強本領,飛天遨遊、出艙行走需要紮實的功底,需要他們具備過硬的心理素質和強健的體魄,寒來暑往的刻苦訓練讓他們擁有超強的意志力與自信心。為了偉大的航天事業,航天工作者與航天員,將艱辛與曲折作為事業發展的“階梯”,以志氣鍛造骨氣,以骨氣厚積底氣,在接續奮鬥中實現航天事業更高水平的創新與突破。

從“神一”的發射成功到“神五”“神六”“神七”的宇宙之行……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成果豐碩。在“追夢”的道路上,每一次都是全新的征途,每一次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當然,前所未有的挑戰難度也造就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魯迅先生曾説:“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路是由雙腳踏出來的,是一步一個腳印開拓出來的。從1956年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至今,自力更生、自主創新是發展中一以貫之的堅持,是推動航天事業發展壯大的核心競爭力。走前人沒走過的路自然少不了彎路,闖前人沒闖過的關也必然少不了挫折,成為先驅,方能成為先鋒,唯有敢闖,才能闖出新天地,搶佔“新高地”。

偉大事業孕育着偉大精神。回望航天事業發展史,無論是“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還是神舟系列載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成就;

無論是北斗衞星導航系統的全面建成,還是“嫦娥”奔月與“天問”探火,從大膽設想到成功實踐,無不彰顯着中國與時俱進的航天實力。中國的航天事業從艱難起步到艱辛跋涉再到取得輝煌業績,在浩瀚太空中留下的是中國身影、中國足跡,在航天事業的發展道路上留下的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這種精神與力量必將引領着14億中華兒女萬眾一心齊奮鬥,激盪起磅礴偉力,奮進新徵程,逐夢新時代。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2

“天宮課堂”第三課於10月12日15:45開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將面向廣大青少年進行太空授課,中央廣播電視總枱將面向全球進行現場直播。我和老師、同學們在課室中觀看了本次直播。

“天宮課堂”第三課共有兩個地面課堂:主課堂在中科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分課堂在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河南省科技館。在本次太空授課中航天員們為我們進行了以下7個課程:

1、問天實驗艙介紹:展示介紹問天實驗艙的基本情況以及科學手套箱、生命生態實驗櫃、生物技術實驗櫃和變重力實驗櫃等設施設備。

2、毛細效應實驗:展示失重環境下液體顯著的毛細現象,講解毛細現象的重要性及其工程應用。

3、水球變“懶”實驗:探究在微重力環境下,液體與液固混合體在相同衝擊作用下的振動表現。

4、太空趣味飲水:展示在微重力環境下,使用超長吸管喝水的有趣現象。

5、會調頭的扳手:展示微重力環境下的扳手旋轉翻轉的現象。

6、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介紹生命生態實驗櫃進行的水稻種植和擬南芥種植研究項目,演示樣本採集操作。

7、天地互動環節:航天員與地面課堂師生進行天地互動。

對比前兩次的天宮課堂,天宮課堂第三課在以往天和核心艙的基礎上,新增了問天實驗艙,這樣“太空教師”的活動範圍更大了,相應在直播當中用到的攝像機機位和保障設備變得更多,地面調度的操作也更加複雜。

天宮課堂一次比一次更成熟,這背後不僅有航天員們的不懈努力,也有各個領域的專家們的傾情付出。天宮課堂的三次成功舉辦體現了我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穩健發展,對於培養青少年的航天精神和科學興趣更加重視,方式更加多樣。

看完天宮課堂第三課之後,我的內心更加激動澎湃,我要努力奮鬥、堅持學習,未來為航天事業貢獻一份力量。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3

北京時間20xx年10月12日下午15時45分,“天宮課堂”第三課正式開講,這是20xx年6月20日航天員王亞平在聶海勝、張曉光協助下進行首次太空授課後,中國航天員第三次進行太空授課。

“天宮課堂”彰顯中國科技自強自立。開啟這堂特殊的天地課堂,讓國人感到驕傲與自豪。目前,除了由美俄等六家西方航天機構共同建設的國際空間站之外,另一個就是中國自主建造的天宮系列空間站。相信中國空間站將給中國和世界帶來更多驚喜。開設“天宮課堂”彰顯出中國科技自立自強精神,只要我們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攻克航空航天領域的科技難題,邁出更加堅實的步伐,必將進一步堅定自信,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

“天宮課堂”激盪青少年的愛國激情。中國空間站是重要的太空科普教育基地,藴含着豐富的教育資源,對激發社會大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弘揚科學精神具有重要意義。8年前的那一堂課,在一代人心中播下追逐航天夢想的種子,這次“天宮課堂”第一課更是吸引了廣大青少年,激發出他們對未知世界的興趣。問天實驗艙介紹、毛細效應實驗展示、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現象……讓廣大青少年在感知宇宙奧祕的同時,也增強了他們對中國航天事業的信心與力量。

“天宮課堂”激發中國人的壯志豪情。“天宮課堂”通過央視新聞客户端、“學習強國”平台和載人航天工程網廣泛徵集授課內容、互動提問和創意建議,擇優納入“天宮課堂”籌劃實施,過程凝聚人心。後續,“天宮課堂”將持續開展太空授課活動,積極傳播載人航天知識和文化,持續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航天科普教育。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進行科普教育,開展科普實驗,解答廣大青少年提出的各種疑問,無疑為我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公開課。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4

“星空浩瀚無比,探索永無止境”。在學校的組織下,我觀看了“天宮課堂”第三課,這次授課與上一次一樣,繼續使用“天地對話”進行授課。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航天員陳冬、劉洋、蔡旭哲給我們上了一節生成有趣的物理課。

本次太空授課活動將繼續採取天地互動方式進行,3名航天員將在軌介紹展示中國空間站問天實驗艙工作生活場景,演示微重力環境下毛細效應實驗、水球變“懶”實驗、太空趣味飲水、會調頭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長研究項目介紹,並與地面課堂進行互動交流。

一個小實驗不僅教給我們了物理知識還反映出中國航天事業的成功。這份成功的背後是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沒有他們艱苦奮鬥,克服重重困難、跨過道道險關,怎能從無到有發展起我國的航天事業呢?

我們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的努力下,航天探索和航天科技成果將為人類帶來更加美好的未來。

雖然疫情阻擋了我們上學的路,但阻擋不了我們熱愛科學的心。今天我看了《天宮課堂》,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似乎有訴不完的科學情懷。

在空間站裏,陳冬、劉洋、蔡旭哲等三名航天員為我們廣大青少年帶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實驗課。雖然只有短短的一個小時,但它拉近了我們與宇宙之間的距離。在這一個小時裏,我大飽眼福,不僅看清了失重狀態下飽和液體結晶的現象,瞭解了在空間站裏必須通過離心力才能使水油分,還知道了在微重力環境下水的表面張力會大顯神威。這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太空藏着無窮無盡的奧祕。最後,他們還為現場課堂的同學們解答了很多有關宇宙奧祕的問題,我多麼希望自己也是現場的一員能向他們請教!

我是一個熱愛科學的人,聽完這堂課更加激發了我探索宇宙奧祕的興趣,我深深的知道,要想探索宇宙奧祕,必須從小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我將不懈地努力奮鬥,去實現我的天宮夢。

天宮課堂第三課觀後感5

《天宮課堂》太空授課正式開始了,應該説,這是中國航天事業的壯舉,它不僅標誌着中國已經能夠熟練的運用載人航天技術,也意味着我國的航天科學技術已經向教育領域再一次伸出了橄欖枝。

此次,中國航天員們在300公里的太空傳遞科學知識,並用各種太空實驗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發了無數學生對神祕太空的興趣。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講課的方式親自傳授科學知識,這也只能是人類現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壯舉。孔子當年杏林遊學時又怎會想到有一天,他的後輩會像嫦娥一樣奔向太空,並在太空上傳道授業解惑呢?都説“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而摩根和王亞平卻把這種職業的光輝灑向太空,讓整個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輝下。如果説浩瀚的宇宙是一本書籍的話,那麼強大的綜合國力、紮實的航天技術無疑是打開這本書的智慧鑰匙。

中國航天員們的太空授課,已經為我們開啟了神奇的太空之旅,他們發出的“中國好聲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動着我們身邊每一個人。然而,廣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義的深遠也給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從宇宙中汲取更多的營養,就必須大力發展載人航天和教育事業。而我們也期待此次太空歷險記將我們帶到更遙遠的地方去,好讓更多的地方都能夠傾聽到“中國好聲音”。這次太空授課,激發了學生們對學習的內心喜愛,這樣就可以轉化為愛祖國、愛學習、愛科學的樸素情感,讓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説教,多一些用心,激勵培養我們未來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