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書筆記>

目送的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 閲讀(1.77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書筆記了。那麼你會寫讀書筆記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目送的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目送的讀書筆記

目送的讀書筆記1

《目送》對於我來説就像是一抹清新的淡綠,淡得那麼不起眼,無形之中卻又一種那麼深的魔力吸引着我拿起它,接着我便一口氣讀完了它。關於《目送》我有太多的話想説,因為它的明媚、深邃、憂傷,它的美麗。

《目送》寫了父親的逝去,母親的老去,兒子的離去,朋友的牽以及兄弟相攜。他的筆觸極盡幽微就像是那燭光冷照的山壁一般。慢慢地我明白了目送其實不僅僅是眼睛的目送,還有幾許心靈層面上的東西。

我慢似乎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這段話發自龍應台的肺腑。我想,無論是誰,看到這段動人心絃的文字,心都會怔住。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龍應台説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

回想以往,更多的時候,是爸爸媽媽,在目送着我們一步一步走遠,背影一點一點模糊。

暑假,我參加了夏令營。雖然要離開家半個月,我卻沒有絲毫傷感,反而開心地手舞足蹈。我幾乎是數着日子盼着那天的到來,沒有半點即將要離開父母應當有的難過與憂愁。盼着,盼着,那一天終於姍姍來遲,我也終於踏上了夏令營的旅程。這天,我大步流星地走在前面,完全忽視了父母以及他們不捨得眼神。我與我的新朋友興奮地討論着這次活動,不知為什麼感受到兩道熾熱的目光凝望着我的背影,彷彿要看穿我,卻又那麼柔和。或許,是爸爸媽媽吧。或許,他們在等待着我的回頭,哪怕是僅僅一瞥吧。可是,我一次都沒有。快要到寢室了,我急忙從媽媽手中拿回書包,閃入門內,倏忽不見。父母該離開了,顯得有些落寞不捨,我並沒有發現那麼。現在,我慢慢地、慢慢地意識到,他們的落寞與不捨,或許與我的背影有關吧。或許,這轉瞬即逝的半個月,在他們眼中卻是如同半個世紀之久。

時間正踏着宇宙的秩序疾步而來,我們親愛的父母終究會掛上一個共同的名字——老人。春來秋去,光陰荏苒。過不了幾年,他們的發會白,牙將掉,臉上會呈現出皺紋。

父母早已和我們牽扯起情緒,纏繞成關係,氤氲成感情,和我們打成一個死結,如影之隨行。

趁着父母還在,好好愛他們,好好回報他們,好好珍惜他們。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他們的背影漸行漸遠離我們遠去後,不要那時才後悔當初沒有好好愛,好好回報,好好珍惜。

所以現在回首,向目送你的生命感恩,向你終要目送的生命問好。

目送的讀書筆記2

目送,以目光相送。“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是龍應台在送別自己兒子之後留下的感歎,可憐天下父母心,似乎在親情裏,父母永遠都在扮演着默默付出的角色,只有父母在感歎時間的易逝,害怕子女的離去。而子女,只會留下一個背影,好像是在告訴父母,不用送。可是,怎麼會不送呢,人生幾十載,為人父母最遺憾的事情不就是不能陪自己的子女走到最後嗎?時間匆匆,自己永遠都是要先走的那位,所以只能拼命的追逐着子女的背影。

龍應台在這本散文集裏,寫了許多她的心情故事,每當龍應台寫到自己母親的時候,我會感到十分唏噓,時間真是個愛抓弄人的東西。

龍的母親是個愛美的女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是打扮得體而且十分要強的女人。但是到了老年,時間將她的記憶都抹去了,她變得需要人照顧,變得邋遢,變得誰都認不清了,只是會一直嚷着要回家的老太太。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遲暮的人都是這樣的,但是當人老了的時候,總會忘記一些事情,總是會看到那些與自己同輩的人走了,總是會看着年輕一輩而想起當年自己是如何如何。可是,卻回不去了。屬於自己的那個年代早已走遠,在這個年代裏,自己好像就是個旁觀者,無所謂自己的健康,也無所謂自己的想法,什麼都想着,自己老了,也該為自己的子孫着想了,於是,整天整天的想着為子孫祝福,而沒有想到子孫最擔心的還是自己。人老了,太多情感好似都可以忽略,但是唯獨自己為子女的那份情,不會隨時間消逝。感歎時間,是否也要讚美,親情的偉大,又或者説是父母的偉大呢?

最令我感慨——《回家》。為了母親,子女們陪母親會她的家鄉看看,可是母親卻總嚷着要回家,可是這裏就是他們最初的家啊,母親卻忘了。“她走近牆邊,抬頭看照片,從左到右一張一張的看過去。半響,回過頭來看着我,眼裏説不出是悲傷還是空洞。”這是母親在回到家鄉時的一個場景,也許母親想起了一些過往,不知是悲傷還是空洞。我想,應該是空洞多一些吧,想起了自己的一些往事,可是卻不知如何面對,都把這些事忘記了那麼久了,久到似乎並不是自己的回憶,所以眼裏只有空洞,不知是該悲傷時間的傷害,還是該高興自己想起了以前的事情。空洞的,無奈的看着自己的女兒,也許想詢問更多,卻不知如何開口,不知為什麼原因,也不知在那個自己輝煌的年代裏,女兒是否也陪她一起走過。母親在深夜的火車上又再一次的説要回家,可是這一次做兒女的都知道,母親想回的家,不是一個明確地址,也不是一個郵差可以找到的地方,而是一段時間,母親想回到那段時間裏,在那裏,母親還是個貌美的女孩,也許還在羞答答的想着自己的夢中情人;也許是在某個新年,母親還在為團圓飯而忙東忙西,而外面,自己的子女還是想豆丁那麼大,吵着嚷着要發鞭炮,要吃餃子。“媽媽是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目送的讀書筆記3

當我又從《滕王閣序》中讀到我所熟悉的“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我就想起了曾令我感慨頗深的龍應台的《目送》及其中那篇我極其喜愛的《關山難越》。

説來慚愧,這樣一本充滿文學色彩和哲學思考的書,我第一次見到卻是在應試(一次學校的閲讀測試)之中。“煢煢孑立,形影相弔”這個句子就曾被《關山難越》所應用。那是20xx年會考海淀一模語文記敍文的一道題目,問文中引用的這句話表明了什麼。對大多數已徹底進入應試的海洋中的同學,這或許意味着不易得到的4分,但在我看來,這句話真的是作者真實情感的流露。所以在做這篇閲讀時,我很少有地用感性戰勝了理性,拋去了那些所謂的做題技巧,把自己內心最深處的對文章的感受抄在了試卷上。

走過應試的一年,買來那本書皮綠得耀眼的《目送》,我急不可耐地翻到了這篇又曾讀了不下五遍的《關山難越》。即使我至今不喜歡《陳情表》,但我依然對文中父親常歎到的那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可憐可憫啊,真是可憐可憫啊”感到淒涼和無奈。想來,每個人都在青年時無法理解自己的父母,直到理解要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才發現這種機會已不多得。

《目送》這本書包含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表面上看,這本書寫的是作者身邊的故事,但這其中包含了對人間生死離別的思考、對大陸與台灣分離多年的無奈、對個人與社會和自然的關係的反思。讀完這本書後,我能站在一個更高的視角看待一些事。好比書中有過一段話,我們拼命學習如何成功衝刺一百米,但是沒人教我們: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包紮;你疼得無法忍受時,用什麼表情去面對別人。的確,我們一直弘揚成功學,但為何沒有失敗學?在追求成功失敗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所以,現在想來,在密集得讓人透不過氣的考試中,一兩次不及格或許也是必修課,考試失利不只意味着對下一次的經驗和知識點的積累,更意味着是一次不可多得的面對失敗的機會。

正是如此,這本書是一本能令人跳脱出匆忙到令人窒息的社會,來真正審視人生的書。

目送的讀書筆記4

想想自己畢業快三年了,作為一名師範類的中文系畢業生,自然而然的走上了中學語文教師的崗位。很慶幸自己還生活在校園中,這樣感覺自己還能經常和書本打交道。因為,讀書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愛書,也愛讀書!

書,都瀰漫着香氣。讀書不僅僅是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裏的放歌,夏日荷塘中的嬉戲,秋日田野裏的散步,隆冬爐火旁的傾談,它是心緒的慰藉,是靈魂的依傍。讀書,可以慰藉心靈,讓寂寞封存在書香中;讀書,可以洗滌心靈,讓高尚的人格在書中昇華;讀書,可以播撒希望的種子。讓生命結出豐碩的果實;讀書,可以插上騰飛的翅膀,讓生命自由飛翔!

讀小説,在經典裏感受豪氣與浪漫;讀散文,在優美里感受平實與真情;讀雜文,在議論中感悟哲理與生活;讀雜誌,在故事裏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喜歡在清晨讀詩歌,在膾炙人口中感受音樂美與結構美。孟郊的“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讓我感受到親情的真摯;劉蘭芝的“君當作磐石,妾當作蒲葦,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讓我感動於愛情的堅強與力量。徐志摩的“在康橋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讓我想到曾經離開的母校。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讓我們感悟到生命與理想的碰撞、在詩歌中沉醉。

風清雲淡的日子,獨自倚在窗前,看花開花落,賞雲捲雲舒。低頭一回眸,桌上的書,窗前的樹,樹葉上躍動的陽光,一起憩息在心靈中。驀然回首,生活中也有很多無形的書,伴我們成長。母愛是一部書,是世間最美麗的一部書,我們的一生都沉浸在她的潤澤呵護中,父親是一部書,一本厚重的書,我們要用一生去讀懂它,讀懂那如山的父愛。朋友是一部書,一部精緻的書,共同記錄下了友誼點滴。家鄉是一本純樸的書,卻又是根入心底的書,“落葉歸根”是對家鄉的眷戀,“家鄉魂”又是對家鄉的熱愛,讀懂這部書時,我們也明白了“一方水土一方情,月是故鄉明”的真諦。

夜半,回味形形色色有形的書和無形的書,讓夢境也豐富多彩,真是“夜半有夢書當枕”啊。有書香的地方就有美麗,心靈也會在書中憩息。很多時候我們不知道怎麼來詮釋生活,但在書裏卻可以發現生活的真諦。

我認為,作為教書育人的教師,讀書,還有更深層的意義。

讀書就是一種學習。學校是學習知識的地方,學習氛圍必定是非常濃厚的,教師一定是帶頭讀書學習的,這本身就是對學生的一種言傳身教。愛讀書、有學養的教師,往往都是學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讓學生刻意揣摩效仿,有很多學生就是在老師的薰染下愛上讀書的。很難想象,一個不喜歡讀書學習的教師,能培養出愛讀書學習的學生。

讀書能提升教師心靈脩養。讀書不僅能增長知識,開闊視野,還能滋養我們的人生底氣。教師是社會上最大的一個知識分子羣體,雖然待遇較差,地位一般,但是社會看教師的眼光卻很高。人們往往把教師看作是有學識、有文化、有修養的人,無論説話做事,都得高標準,嚴要求,不能跟社會上的人一樣。一個有讀書習慣的教師,經過書籍日積月累的浸潤,氣質就會逐漸變得高貴而不媚俗,性情逐漸變得細膩而平靜,內心逐漸變得博愛而不自私,一句話,讀書可以使教師的靈魂變得高尚而偉大起來,這樣的教師,自然就會贏得別人的尊重。

目送的讀書筆記5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讀龍應台的《目送》,文筆華美又犀利,深邃而感傷,用一字一句打理起難以裝裱的往昔,回首處皆成難以忘懷的風景——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目送》裏的七十三篇散文,字字珠璣,從父親的猝然長逝、母親的失智衰老到兒子的疏離淡漠、朋友的關懷牽掛,再到兄弟的相依扶持,從孤獨和脆弱到失敗和放手,從纏綿悱惻到絕然虛無,龍應台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

作者視角所及之處,有萬商雲集的生動,有貧弱者舉步維艱的酸澀。古老暗深的巷子,漂泊駝背的少年,耄耋修鞋的老人,作為下層市民生活的一個微小切面,片段式的畫面一幀幀構成老城街頭巨幅的生活佈景,權力地位的差距橫亙成不可逾越的鴻溝,硬生生地把他們拽向了社會的底層,難以翻身,不見天日。

我看到生活在作者的筆下飄搖着美麗,平民在不為人知的角落活得豐盛而莊重。我們總要直面命運的殘忍,獨對生活的蕭索,被這個世界打磨得光明磊落。

作者用散文的方式,沉澱着生命的悲歡離合。她娓娓道來,温情的語言,慈悲的筆調,母親形銷骨瘦的輪廓,惶惑不安的神情,每一筆都極盡刻畫,細緻描摹,伴隨着每一次哄勸寵溺的口吻,直抵心臟,發人深省。縱然歲月讓他們活成了雞皮鶴髮的樣子,至少還有雪泥鴻爪的印跡供他們在人生遲暮時咀嚼回味。

讀龍應台的文字,温柔低迴的筆觸,字裏行間飽蘸了憐憫與深切,是對今時畫面的描摹,也是對往昔歲月的喟歎,那麼懊悔,那麼傷感,讓讀的人滿心不忍,彷彿要落下來淚來。記憶裏閃閃發光的零碎片段,父親威嚴昂揚的面容,寬厚温暖的掌心,母親熟悉柔軟的懷抱,有意無意的碎語,最終都化作一抹翩若驚鴻的悵然。

《目送》裏包含着鮮少的第二人稱視角,親切自然得彷彿要感同身受,無法忽視每一次凝視、每一個神情背後凜冽的愴然。從懷念母親的年輕、陪父親參加同學會開始,空氣裏盡是記憶發酵的味道,急促而濃烈,細細密密地從遙遠的年代趕赴這一場生死之約,生怕錯過與這個世界的最後一面。

春蒸秋嘗的平凡歲月,該如何去目送這場靜默盛大的別離;晴耕雨讀的單薄時光,要如何承載起黃泉碧落天人永隔的蒼涼。

呆滯的凝視,熾熱的目光,垂死的回望,在將來的某一天,我們都要遍數經歷。極力地想要拖拽着時間疾行向前的腳步,想要留住和他們有關的一切,無論是精緻深沉的,還是瑣碎宂雜的,掛不斷的電話,説不盡的絮語,希望生命的劇幕不要落下,曲終人散的那一天永遠都不要到來。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而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生命越往後,想要責怪的人就越少,因為明白生活的不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不由己。我們終將讀懂別人不經意流露的風霜,也會對自己的顛沛流離心疼輾轉。

與君百歲,終須一別。

每每想到這八個字,我們怎麼能不温柔。作者豐盈飽滿的情感,變換獨特的視角,使我們懷着悲憫的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一個背影,一次回首,都有了温度,所有的情緒都變得柔軟起來,所有的不順遂都能夠莞爾一笑,嫣然無方。此後,千山暮雪,長亭短亭,當不吝惜温柔悲憫,永遠天真赤誠。

我們總是喜歡極盡渲染描繪一個時代的蓬勃野心,卻忽視它帶給我們的悲憫與愛,平凡生命的.呼嘯與堅持。面對遺憾和不捨,我們只能一直往前走,不辜負,不回頭。也相信歲月會風平悲愴和蒼涼,每身孤獨都擁抱共鳴。抑或疏遠寡淡,抑或各自為安,世界不曾寬容,願所有的遺憾都能釋懷,所有的希冀都能抵達。

歲月恩慈,餘夢可温。翻過《目送》的最後一頁,窗外,花枝春滿,驚鴻照影。

目送的讀書筆記6

雨一直在下,我的思緒也隨着雨絲漫天飛舞,在這樣的時節,這樣的雨天,好像最適合聽着音樂讀一本好書,於是我和着輕音樂在網上漫步,不經意間又一次看到了龍應台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最初映入我眼簾的時候我覺得它應該與女人無關!

但是當她的作品引領我細細品味時,我才知道她是一位女作家,她的文字像涓涓細流般,靜靜的流淌。沒有過多華麗的辭藻卻能深入讀者的心靈,她的文字平實卻有着深深的寓意。似是和一位故交娓娓的講述着自己的經歷。。

今天我是第二次讀《目送》了,確切的説是第一次認真的讀,讓我感同身受。

《目送》由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蒼老、兒子的離開、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出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出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

當我讀到“我送他到機場,告別時,照例擁抱,我的頭只能貼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長頸鹿的腳。他很明顯地在勉強忍受母親的深情。”時,我的心有種難以言喻的痛楚!當讀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都沒有。”我的心再一次被刺痛,“即使同車,他戴上耳機。只一個人聽音樂。”我們含辛茹苦養大的孩子對我們是如此的排斥與冷漠!

於是“我慢慢、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任誰看到這樣的文字,都不免在心裏發出一個共鳴的震顫,這讓我想起現實中的自己,現在我們總在抱怨孩子粘人,總希望能讓自己多一點自由的空間,少一點孩子的糾纏,可是隨着歲月的流逝,當孩子一天天長大,我們想要跟她們親近都將成為一種奢望了。

我們的現在就是孩子的將來,今天上午我還在跟表妹埋怨老媽太過嘮叨,我都三十好幾了還管三管四的。從上學到工作再到成家,我不知道留給了母親多少落寞,我每次都匆匆的離家,留給父母的只有背影!當車輪啟動我目視前方,完全忽略了身後那深情的目光!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把我送到車上,幫我找好座位,而我卻只留下淡淡的一句:“媽,你快回去吧”,但每次媽媽都會固執的等到車子啟動,直到我完全脱離她的視線。

感謝龍應台的散文,是她讓我讀懂了老人內心的淒涼與無奈!是她讓我知道在以後的日子裏應該怎樣去對待我的親人,愛人和孩子!怎樣讓我們的人生少一些不必要的遺憾!

目送的讀書筆記7

最近,我閲讀了著名女作家龍應台的散文隨筆集《目送》,這是一本適合情感細膩的人閲讀的一本好書。

龍應台先生的文字,時而鋒利,時而温婉,時而脆弱,時而感傷,時而樸實,時而華麗,卻總是,如此的動人。讀她的文字,如冬日晨曦中沾滿露珠的青草,帶着輕微的潮氣和清新,撲面而來。亦如黑暗海面上綻放微光的燈塔,散發温暖的光茫和明亮,照進心房。

閲讀它,讓我的內心無比的酸楚,眼淚差點決堤。文章分為兩個段落,第一段龍應台從一個母親的角度,敍述了兒子從第一天上國小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幾年的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背影的離去,一次次目送孩子的成長。第二段龍應台從一個女兒的角度,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裏永遠的消逝。所以她説:“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最犀利的一支筆,也有最柔軟的時刻。當孩子一天天地長大,她的憂傷卻與日俱增。昔日為了孩子,她辭去文化局長的官職,拋開博士高官的美麗光環,毅然離開,重歸學者作家的生活,僅僅是因為她突然之間的反思:“會不會你贏得了全世界,但你失去了你的孩子?”

龍應台是一位優秀並且清醒的女人,明確地知道自己在人生的每個階段有着怎樣的責任,知道生命的意義,不僅僅是事業的成功和虛浮的掌聲,所有的精彩,在繁華落盡時,也許留下的不過是永遠無法彌補的一份遺憾。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她這樣清楚地獲知生命的本象。

閲讀總是伴隨着無數的感同身受,當閲讀《雨兒》一文時,我不禁被作者所記錄的一點一滴所感動,每天,作者都給媽媽打一通電話,電話那頭,年邁的母親已經糊塗的像一個可愛的孩子,思維不夠清晰地説着“雨兒,我只有一個雨兒。”……當作者來到媽媽的身邊,媽媽懷疑地説着“你好像我的雨兒!”,而作者像哄孩子一樣地確定着:“媽,千真萬確,我就是你的女兒”,“你的女兒要看見你笑。”。作者伴媽媽睡、陪媽媽聊天、帶媽媽洗温泉、坐公交車,讓媽媽享受着有女兒陪伴的分分秒秒,這應該是人世間最樸實的幸福吧。所以,為人父母以後,不管工作多麼忙碌,都應該抽出時間帶着孩子來到父母親的家中,做一頓母親愛吃的飯菜,聽一聽父母家長裏短的嘮叨,然後不住地點頭應和。

在《我村》、《火警》、《手鐲》等文章裏,我還讀出了世間的人生百態。所以説,讀散文,是需要有一定的人生閲歷的,更需要有一種對散文情有獨鍾的心境。這樣的文字,才會觸動我們的心靈,震顫我們的神經。閲讀,才能變成一次快樂的旅行,實現一種深刻的人生體味。

也許是歲月增長,人的心也越來越容易憂傷。曾經視若無睹的東西,在不知不覺中,也在心中烙下了深深印跡。開始在乎起父母越來越多的皺紋,也開始擔憂起孩子越走越遠的腳步。

所以,這樣的文字,才這樣的令人心痛起來。放下書,閉上眼睛,在苦澀的眼淚中,更多的領悟到生與死那一瞬間的界限。無法忍受,卻需要面對的是:到底什麼才是最寶貴的?

這是關於光陰的故事,我們每個人都在時光的洪流中漸漸長大,我們眼前的背影從高大到佝僂,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別人眼裏的背影。當我們再不能為過往的遺憾一一買單的時候,彼時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涼。

目送的讀書筆記8

細雨婆娑,老樹抽出新芽,枯木又開花,光陰讓四季走了一輪又輪,也讓父親眼角長出皺紋,讓母親挽起的青絲混雜了白髮。在光陰的故事裏,每個清晨都氤氲着母親煮早餐的温柔,在時光堆砌的大房子裏,一磚一瓦都

是父親堆砌的堅毅,在未來的圖騰裏,一筆一畫是我對父母的承諾。曾經,我也像龍應枱筆下的兒子安德烈焦躁,孩子氣,任性,我有過無不及,當我學會站在父母的位置思考,去感受到父母對我那份深深的寵愛時父母卻已日漸老去,在生命的長河上將與我漸行漸遠直至生死兩隔。時間是一隻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我親愛的父親和母親滿懷期待目送着我在成長路上行走,蹣跚學步到穩步單車,咿呀學語到出口成章,黃髮垂髫到青絲及腰……我願時光是個善良的人,讓我有生之年能讓父母幸福,我願時光是個魔術師,能撫平父母臉上的皺紋讓白髮變烏絲,我願時光能慢一些。

無論過去多少年我依舊會記得大雨滂沱的那個夜晚母親撐着傘來接我,漆黑的夜幕裏,滴答的雨聲裏,母親微涼的手牽着我往家的方向走去。多少年後依舊記得父親厚實的手牽着我肉嘟嘟的小手走在傍晚的田埂,夕陽把

我們一大一小的影子拉的很長很長……我站在記憶的這端看着往事裏的片段,目送着母親牽着長髮微濕的我穿過雨幕消失在黑夜中,目送着父親帶着小小的我在夕陽下越走越遠消失在地平線那邊……

目送的讀書筆記9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段,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摘自《目送》

每次看到扉頁上的這段文字,心中總會感慨一番,覺得作者有種悲涼的味道,也許這也是天下的父母都有的而且不可避免的,除了生死離別之外最痛苦的事情。

目送。

目送孩子,華安,華飛。十七歲,正值最叛逆的時刻。

他只是勉強地接受着母親的温情,厭惡但又不便在展示在臉上,勉強讓離他很遠的母親抱住他的影子,空蕩蕩的影子。或是有時在用餐鄙視着母親引以為傲的學識:“你怎麼才知道?”以自己相對前衞的思想,抨擊着母親那“過時”的觀念,講述着屬於自己的新潮流,排斥着母親發自內心的感慨,施行着自我的風格,不可理喻着關於母親對於人生的見解。也許這就是代溝吧,可怕的代溝。聽着母親電話中幾十年如一日的“固定”話語,不禁心生惱怒,以同樣的方式“贈送”給母親,使母親的心,變得傷痕累累,也變得落寞了。

目送。

目送母親,一個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只記得從前的點點滴滴,忘了身後的繁華世界。

她總是在做同樣的事,在問同樣的問題,期盼着女兒的迴歸,疑惑着“你是我女兒嗎”的問題,有時雖然面對着自己的真正的女兒,卻依舊不認識,還一直在喊“女兒女兒,我的女兒呢”。無奈,她永遠都不知道了。也許她剛剛問過的問題會再問一遍,剛剛吃過的零食會希望你再給她一份,她認為自己沒有吃。她是最需要照顧的,也是作者的感情寄託,但,她什麼都不知道了,讓做作者感到無可奈何,花兒總是要落去的,小草總是要枯萎的,再參天的大樹總有一天也會轟然倒下。使一個作為女兒的心,傷感了,也用心了。

目送。

目送父親。一個軍人,年邁的老人。記着故鄉,有着尊嚴,意志堅定的老軍人。

他送作者去大學,曾經,卻只是送到一個無人、靜靜的地方,不想讓女兒在大學裏出醜——他開的車子不夠好。雖然他很想繼續把女兒送到校門口,可是這樣的車子實在不適合送一個大學教授。在他看來,女兒的面子比自己的願望更重要。他的尊嚴似乎更不容易被侵犯。曾經,他會念着《陳情表》,而音,變得婉轉悽楚,會聆聽着《四郎探母》,而潸然淚下。如今,他卻魂歸了,故里是他一直想去的地方。可滿足了他,卻使女兒心中無助、孤寂又深了。

目送,用眼睛,一個最簡單的動作。在小路這邊呆呆地望着遠去的背影,那孤寂、黯淡而又落寞的眼神,曾爆發出強勁的力量——妄想把背影追回來,然而,又倏爾佈滿了堅定、擔憂、不捨的堅定目光。只得看着背影漸漸遠去,消失在深深的巷子後頭,不能做什麼,只能用目光將所有的情感揮霍在這茫茫的空氣中,看着它們像一粒粒微塵,落到各地,消散。這是不可改變的結局。

目送,用眼睛,更是用心,送別,屬於自己的親情。

目送的讀書筆記10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漸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訴你:不必追。

看這本書,有很多感受都無法用言語來表達。就是心裏莫名的又覺得好像學到了一些什麼東西明白了一些道理,或者説是人之常情。在這似懂非懂的感覺下,我還是有所收穫的。

一個國家有大筆的經費用於戰爭,而領袖們做這個決定的時候打着的旗號是“國家統一,讓人民回到自己的國土上面”。他們從來都沒有想過一場戰爭會帶來多麼大的影響,會讓多少家庭妻離子散,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多大的不便。你想收復領土的原因是為了讓同胞迴歸祖國,如果我們雙方友好合作,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他們一樣可以隨時回家。那麼領土是不是需要收復還有那麼重要嗎?

國家為什麼要富強,那是因為國家只有富強了別人才不會欺負我們,我們的百姓才能安居樂業。一切都是為了人民羣眾,那麼人民幸福了,其他的還重要嗎?

歷史上總是一筆概括人們所承受的苦難,將作為一名軍人應該做的事情無限的誇大。將戰爭的勝利反覆的渲染,將國家以及人民的恥辱一筆概括。

難道我們沒有權利去了解真實的歷史和歷史發生的經過嗎?也許只有我們在瞭解經過的同時會更加的感恩國家給了我們現在的生活呢?

越向後看就越覺得有很多方面,國家、親人、朋友等,我們會因為生活無法陪伴父母,會因為時間的推移兄弟姐妹們都有了各自的生活,會不斷的結交新的朋友。

隨着時間我們會慢慢的改變,我們無法想一些人解釋我們的處境和生活,我們也無法理解他們的處境和生活。我們應該感恩我們生活的這樣安逸,而他們卻無法得到基本都生活。突然間有了想去支教的念頭,我沒有高薪可以去捐獻,在還依靠父母的年紀我也無法做更多。

也許這些都是我的藉口如果願意你可以很節約將這些錢拿去捐贈但是你沒有,我因為有牽掛所以做什麼事情都很束縛。

我有太多想做的,因為生活、因為我不能自私放下父母不敢去過自己的人生。畢竟我們的父母是很傳統的,我還有點害怕的,他們無法理解我們的想法。有的時候很想問他們是我的幸福重要還是你們所謂的安逸重要,為什麼我就應該承擔這一切。

目送的讀書筆記11

偶然在一個高鐵站等車時在車站書店發現了龍應台女士所著之人生三書《目送》,於是欣喜之中果斷買下。

這本書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認為它就是二十一實際的《背影》集合,作者以獨特的、深邃的視角對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愛,對兒子之念進行闡述和描寫。在她的筆下,寫到她的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送她第一次去大學任教時因羞於自己的小貨車掉頭而去的背景,愧於父親癱瘓時因忙於工作而未能在醫院伺奉父親而留下父親低垂的背影,以及對父親的去世,她目送父親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場的背景;對於她的母親的逐漸老去,甚至已經不太記得她的女兒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着她母親去陽明山旅遊,第一次帶她去坐了捷運快車,看着她母親坐在凳子上拍照時時亮卻迷離的眼睛,她看到了旁邊另外一個老人的背影,母親的形象變得更加嫻靜,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單,作者於是花了更多的時間去陪伴她日益衰老的母親;更是陷入母親坐火車時記掛着“家”而嚷着“天黑我要回家”悽然聲音的深思:母親要回的家,不是空間,而是一段時光。

對於孩子,作者如世間的萬萬母親一樣,目送着兒子的背影慢慢長大,目送着兒子的背影從蹣跚學步到步入學堂、從兒子剛入學堂時的怯怯眼神而不斷回望到十六七歲時埋怨母親管束太多而毅然離去留下不再回頭的背影,到上了大學之後,甚至是連同坐一台車時兒子也是戴着耳機聽着只有他一個人呢能聽的音樂,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車開走前的公交站台。於是,慢慢的,慢慢的瞭解到,所謂父母子女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她的緣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斷的目送他的背景漸行漸遠。父母永遠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對於幸福,她説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日子依舊;幸福就是你早上看着她的背影揮手説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來了;幸福就是你還有時間等着頭髮白了、背已駝了、用放大鏡艱辛讀報的父母,他們還能走到街角買兩副燒餅油條回家再叫你起牀。所以,時間,總是無法停留,就如數不清沙漏裏邊的沙子還有多少粒,也聽不見沙漏流沙的速度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確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是的,生活的壓力,壓得我們有了逃避回家冠冕堂皇的理由,對於我們日漸老去的雙親,我們真正花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在他們身上,我們能夠給予他們的又有多少時間和精力,我們能夠給予的往往只有逢年過節的回去聚首,甚至是偶爾的幾通電話,父母給予我們的卻是無微不至的關愛,無窮無盡的牽掛。孝道是我們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立人之本,莫要等“子欲養而親不在”,莫等閒,不管工作有多忙多累,想想父母送你出去讀書時因揮別而吃吃不能放下的手臂,想想父母在你毅然決然轉身離開時隱藴在眼眶中的淚水,多陪陪父母,因為留給我們的時間真的不多。對於孩子,我們如自己的父母一樣,開始注視這孩子成長的背影或歡欣或憂傷,我們能交給他們的也是自己逐漸逝去的時光,所以,教育孩子,善待父母,以身作則,從心做起......

目送的讀書筆記12

書的封面是大塊大塊深深淺淺的綠,這是大自然的顏色。時間在流逝,物是人非,只有足下的這片土地沒有變。初見《目送》這本書,隱約中使我從內心中感到無限的親切,回憶往事,感覺在某些方面與作者有着同樣的過去與經歷,作者在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寫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寫纏綿不捨和絕然的虛無。她寫盡了幽微,如燭光冷照山壁。正如書中所訴,曾經不相信“性格決定命運”,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色即是空”,現在相信了。曾經不相信“船到橋頭自然直”,現在有點信了。曾經不相信無法實證的事情,現在也還沒準備相信,但是,有些無關實證的感覺,我明白了,譬如李叔同圓寂前最後的手書:“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餘何適,廓爾忘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引發讀者無限深思。

通過全書的閲讀與思考,我深刻感受到作者擁有一顆悲憫生活的心,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感同身受。最為珍貴的是,我學習到了作者龍應台的廣闊視野和樸實的文筆。建築在你的視野和你對生活汲取的養分上,這是一種平淡但充滿魅力的美麗。書中的很多想法內容很多的你我都能書寫出來,但是那樣的角度和敍述方式卻是我們不可及的。

有人説,少年時讀過的書,奠定了我們少年的底色。如果沐浴過瓦爾登湖的晨光,奔跑過聶魯達的黃昏。任憑世間萬象映射心間,你仍舊能以夢為馬,踏遍天際的絳紫與金黃。讀完《目送》這本書,使我深深的沉迷其中,回味每一個是曾經歷的畫面。光陰似箭,曇花一下,稍縱即逝。

目送的讀書筆記13

目送,是為了再次聚首最開始,先回憶一番。第一次聞及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高三的某個課間,隔壁桌的同學説了一句龍應台的格言,而我卻啞然不知這位華人世界裏頗有影響力的一支筆,深感慚愧。

看的第一本龍應台的書正是《目送》,現在還在噹噹的銷售榜上,書是從小夥伴那裏借來的,在某個暑假裏看完,當時的情感至今仍有幾分印象。書中談到死亡,衰老和孤獨,觸及脆弱的敏感神經,幾次尷尬落淚。還記得是在家裏的客廳沙發上,蜷縮着身子,看得入情入味,在母親走出廚房門的時候,假裝無意地抹去眼淚。當時讀到的正是作者對其母親的描寫,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卻有着一股讓人心生悲傷的強烈情緒。

給文字賦予情感,它就是擁有了靈魂的存在。再一次接觸龍應台這三個字,是在讀書會員的書單上,於是我便再一次重拾目送,決定細細品味一番。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我們都到了獨當一面的時候了吧,小時候渴望長大,覺得長大就有了自由,卻不知越是長大,越會被現實圈住。成長的自由是相對的,大手拉小手已經成為模糊的記憶,一個人走,需要更多的勇氣。

【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麼可以附着依託。】人,終究是孤獨的,你會有家人,會有伴侶,會有朋友,但是更多的時候,你只有你自己。你才是你自己的全部,在這世間,所有的依附都只是暫時的,你所得到的一切都只是身外之物,你的情感和思想,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東西。

目送的讀書筆記14

一本好書,每看一次,都有新的體悟。——題記

“媽媽是那個搭了‘時光機器’來到這裏但是再也找不到回程車的旅人——”

十三年前的穀雨這天,我來到了這個温馨的家庭,媽媽成了我温暖的港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媽媽憑着那份對生命的熱愛,為我描繪了一幅幅動人的圖畫,鼓勵我揚起生命的風帆,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小時候,母愛是舒適的肩頭。“媽媽,我想睡覺!”我稚嫩的聲音在車廂內響起。每次出去旅遊,我都會説這句話,媽媽就會讓我靠在她的肩頭,熟睡。每次都在朦朧之中,感到身上多了一件衣服。睡着了,我原本故意放鬆的頭就漸漸變重了,那時的我不知道媽媽有多難受,只管安心地睡覺,有時車子很顛簸,我還很埋怨,她只好努力保持鎮定。長大些,母愛是甘甜的水果。現在,母愛是鼓勵的眼神。“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凡是出於愛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諒的——”

人們都説:“母愛是無私的,父愛是無言的。”也許很多人和我一樣,在深深體會到母愛的同時,卻忽略了無言的父愛。爸爸是一名中學教師,記憶中,他總是一副嚴肅的神情。小時候,我很調皮搗蛋,做事總是馬馬虎虎,不拘小節,學習上這樣,做人也一樣。有一件事讓我難忘。一年級時,老師剛剛教我們握筆寫字,我沒有好好學,字寫得歪七扭八,還出奇得大。在被批評過後還不悔改的情況下,老師打電話跟爸爸説了我的情況。回到家後,他拎起我就狠狠地揍了一頓,我嚎啕大哭。事後,媽媽跟我説,爸爸打你,你覺得委屈,那難道爸爸不愛你嗎?他為什麼要打你,還不是為你好,讓你把字寫漂亮!媽媽那時的話,一下子把我喚醒了,對爸爸的怨恨也煙消雲散,也讓我深深地體會到了無言的父愛。直到現在,不知過了多少個日夜,他總是不厭其煩地重複同一句話:“注意握筆姿勢!”

愛心滿懷,靜等花開……

“時光是停留還是不停留?記憶是長的還是短的?一條河裏的水,是新的還是舊的?每一片繁花似錦,輪迴過幾次?時間是一直藏在黑暗中的温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這些都是兒時的事,現在,我已14歲,父母的愛只有當歲月走過,你才能漸漸明白其中的寓意, 品出那淡淡的清香。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而我,只管一心離開,可曾回頭張望過?

目送的讀書筆記15

那一天,靜坐在書房,我彷彿置身於書的海洋,又如同在書中遨遊,汲取書中的知識。這就是《目送》,充滿意境的目送。

拿起這一本書,在那一瞬間,我感覺到神清氣爽,沁人心脾,這種感覺是多麼美妙,龍應台拉起我的手,走進了她的這本著作——《目送》。讓我體會到家的温暖,友誼的美好,讓我融入了書中,在書海和文字之間暢遊。

那一篇篇美妙的文章,如同樂章一般,在我耳邊發出動聽的聲音,我的心如同被一隻無形的手緊緊地拉住,被龍應台的文字給吸引了,以至於母親的呼喚都沒有聽見。

我輕輕捧起那本書,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聞到了鳥兒清脆的歌聲,置身於其中,彷彿自己也是這其中的一位。呼應着大家,露珠也被我所吸引,我成為林中最引人注目的焦點!

在一篇中,龍應台向我訴説着家的温暖,父母對孩子的關愛,我靜靜地聽着,聽着,想起了對我無微不至關愛的的父母,是他們把我一點點地養育成人,我這才知道,原來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樣的。

冬天,原本是蒼白的、是淒涼的,可在龍應台的點綴下,冬天一下變得色彩斑斕、多姿多彩的,讓人感覺冬天不再蒼白,不再冰冷無力,不再是白色,此時,已經熱情無比。

深吸一口氣,細細品味,這一本書,讓人感到精彩無比;細細咀嚼,能讓人感到神清氣爽,沁人心脾,我的心輕盈了許多

我,一直看到了日落,媽媽的呼喚叫回了我,再見了,書中的朋友,我們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