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書筆記>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

讀書筆記 閲讀(1.75W)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書筆記而煩惱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5篇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

之前覺得張居正、申時行的差異在於與文官集團打交道的方式,現在覺得不太準確,應該是在皇帝這一政治個體與文官集團的政治團體之間的處事方式不同。

通過萬曆的叔祖正德皇帝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帝國的平穩運行不僅在於文官之間的平衡、和諧,還要關照皇帝與制度(即文官集團)之間的關係。正德皇帝跳脱的個性不允許他僅僅作為一個權力的象徵配合制度運行,大學士在政治上的無能導致皇帝和文官集團的對抗狀態,以致政體的癱瘓。

而萬曆皇帝有着和正德相似的個性,他有大展身手復興帝國的願望,而同時,這與文官們的期望往往相互背離。作為文官之首、皇帝的顧問,大學士的處事手段就顯得極為重要。

張居正對皇帝和文官同時使用霹靂手段,以自己的影響力同時強行驅策兩方力量,結果是死後兩方共同進行的反抗。而申時行則是另一個極端,同樣是不偏袒,他想在兩邊都做好人,讓兩方都覺得和自己是一夥的,這樣在解決問題時自己在雙方都有一定的説服力、影響力。

然而對於一般的問題,他可以“處心積慮不動聲色在幕後解決問題”,而且從黃河治理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申時行處事心細如髮以及這一方式在效率和人事穩定上的優越性。但是,一旦面臨立儲這樣關乎文官生存、皇帝基本權利的大事上,在兩方都想做好人的結果就是都做不成好人。作者:張靜怡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2

黃仁宇先生以大歷史觀集會考察明朝歷史,通過前期大量閲讀史實資料及學術研究資料,綜合個人歷史研究成果,一舉將明朝興衰的前因後果擺在一起斟酌,最終將明朝的歷史節點聚焦於一個看似無關緊要實則暗藏玄機的萬曆十五年。

《萬曆十五年》中一直提到這一年是無關緊要的,卻在黃仁宇先生從不同角度對關鍵歷史人物的融會貫通地剖析之下,顯示着這一年的不平凡——以各個關鍵歷史人物最終不幸的歸宿,暗示着明朝最終歷史走向——文官集團以孔孟道德作為立國之本,越來越僵化的政治體系與落後的法制體系,社會發展尋求不到創新的途徑,即使有,也總是被大環境所扼殺:

萬曆皇帝因個人之力無法抵抗固化文官體制而不再熱衷於國事的退變、張居正鴻鵠之志以及先明政治手段與策略的落空與死後被反、申時行勉力維持文官之間平衡的無奈、海瑞作為最廉潔最死板清官獨自硬抗沒有法律支撐的土地糾紛、戚繼光有志規整強化軍隊建設卻屢遭文官壓制的無力、李贄欲尋求個人自由卻始終受限於傳統道德的壓抑,每個歷史人物的不幸都能印證明代的社會思想之僵化,終將終結為努爾哈齊及其兒子所取代。

還有點奇怪當時的傳統觀念會認為文化與政治與生活不能同時繁榮?有一個很獨特的歷史觀點,“文”與“質”的關係。哲學家李贄發現文極必亂,亂而後治,由重文轉重質(“質”保障人民生活質量)。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3

稀裏糊塗地讀完了《萬曆十五年》,之前對明代歷史的瞭解僅限於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湯,和在景山公園看到的崇禎皇帝上吊的歪脖子樹,而對於中間部分就一無所知了,所以在閲讀時對書中內容也不是很懂,只能邊讀邊在網上查詢一些人物生平和詞語含義,同時藉助於其它讀者的批註對內容進行理解。雖然讀得不太明白,但既然讀完了,還是想寫下點什麼記錄一下理解與感受。

在此書中,黃仁宇先生選取了萬曆皇帝、兩任首輔張居正、申時行,抗倭名將戚繼光,一代清官海瑞,以及一位我之前從未聽説過的哲學家李贄,這六人,從君與臣、文與武、地主與農民、政治與經濟、道與儒等多個角度對明代當時的歷史進行了介紹與分析。表明了以道德代替法治,不求先進的經濟與科技,僅追求均衡維穩與王朝的安全,是明代衰敗的主要原因。

萬曆是明神宗朱翊鈞的年號,萬曆皇帝在10歲時便登上了皇位,在萬曆前期,在張居正的輔佐下,大明帝國也是勵精圖治,欣欣向榮。而皇帝似乎沒有想象中那麼好當,帝王與羣臣之間還是存在着諸多矛盾。皇帝欲出城練兵,百官説這不合傳統;皇帝想立常洵為太子,百官講這不合規矩。九五之尊亦難逃倫理束縛,年紀輕輕便活得像個祖宗一般,不能有所作為。於是,皇帝30年不早朝,萬曆十五年,萬曆皇帝主持殿試,題目為無為而治,可見其對生活的厭倦。

張居正和申時行師徒二人都先後擔任了萬曆皇帝的首輔,而他們輔助皇帝治理國家的方式卻迥然不同。在張居正任職期間,萬曆皇帝尚且年幼,他得以獨掌大權,改革變法,推行新政,富國強兵,史稱“萬曆中興”。而張居正的強硬也為之後埋下了禍根,在其死後,他的政治對手羣起而攻之,萬曆皇帝下詔對張居正抄家,而其家中的黃金白銀、名貴字畫以及絕色佳人更是讓萬曆皇帝傷心萬分,不禁讓人感歎人無完人。但不可否認,張居正的變法改革對國家以及後世還是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黃仁宇先生對張居正的評價為“世間已無張居正”。而張居正的徒弟申時行在成為首輔後則是選擇了另外一條路:做一位“和事佬”,通過調和運維,調節官員與官員之間、官員與皇帝之間的衝突與利益,有人説他“八面玲瓏”、“左右逢源”,但在書中作者看來他洞悉為臣之道,認識到了張居正的前車之鑑,只為國家能夠在君臣和諧的條件下平穩發展,只可惜最後皇帝的放棄與懈怠使他在不知不覺間用盡了作為首輔的時間。

之後,黃先生講到了戚繼光。在歷史課本中曾學到過這一抗倭英雄,原以為書中會介紹他帶領“戚家軍”大殺四方,但作者缺卻説他是一位孤獨的將領。因為他處於在明朝這個文官左右朝堂,極度重文輕武的朝代,同時當時的國家後勤實力與軍事制度很難讓他這樣一位武將有所作為,雖然他自身也是一位飽讀詩書的武將,但是在支持他的文官張居正等人離開時,他便很難再繼續綻放自己的光彩。

然後,作者講到了一代清官,海瑞。海瑞是道德的模範,但黃先生卻用古怪一詞形容他。海瑞極遵守法律,而在法律不及之處,他主張體會法律的精神,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就像書中提到的斟酌標準:“凡訟之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以救弊也。事在爭言貌,與其屈鄉宦,寧屈小民,以存體也。”因為當時法律的不完善,所以海瑞便藉助於情理道德。然而進行社會之治、眾人之治,仍需依靠完善的規矩與制度。最終,因為海瑞極端的廉潔與誠實,眾臣均不敢推舉他,皇帝亦不敢任用他,他成為了一個“古怪的模範官僚”。作者用海瑞的例子也證明了用道德治理國家的缺陷。

最後,作者提到了一位哲學家——李贄,並稱他是一位自相沖突的哲學家。哪裏自相沖突呢?因為他看不上這個昏暗的社會,這套烏煙瘴氣的制度,但是他卻無法跳出這個圈子。他渴望清靜,去當和尚,但擺脱不了家族的束縛;他一邊去抨擊,一邊卻靠着自己抨擊的人的接濟去生活。作者認為,李贄所遇到的困難,是當時政府的施政方針和個人的行動完全憑藉道德的指導,而它的標準又過於僵化,過於保守,過於簡單,過於膚淺,和社會的實際發展不能適應。

在文章結尾,黃先生通過概括“皇帝的勵精圖治或者宴安耽樂,首輔的獨裁或者調和,高級將領的富於創造或者習於苟安,文官的廉潔奉公或者貪污舞弊,思想家的極端進步或者絕對保守”,在這幾個方面均未得到好的結果,從而得出結論:萬曆丁亥年的年鑑,是為歷史上一部失敗的總記錄。同時,作者通過此書表達了他的歷史觀點:能先用法律解決的問題,就不要牽扯於道德。因為道德並非萬能,它不能代替先進的技術,不能代替優秀的制度,亦不能代替威嚴的法律。國家的治理若光靠道德的約束,而無相應發展的技術與法律,則終會失敗。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4

《萬曆十五年》是以鋪敍方式為主的紀傳體,書中記載了發生在這一年的許多看似無關的事情,這看起來是個偶然,但是通過這些事和人,又表明明朝的衰亡冥冥之中早已註定,無法避免。

從書中我們瞭解到,明朝是以道德來代替法律制度,不只是明朝,歷朝各代皆是如此,只是統治思想有所差異。在這樣的制度條件和統治方式下,文官武官秩序井然,等級分明,官員陰奉陽違、腐敗無能,皇帝昏庸無道,以這樣的統治集團來治理國家,其最後的結果必是敗亡。但明朝本來有很好的機會可以改革,可以發展經濟,但是都錯過了。其根本原因是“明朝以‘仁’治天下的立國之精神已經耗盡體力”。所以一個國家的衰亡跟政治制度有很大的關係,一個單純以社會倫理常綱統治的國家,只講求成規,只會是倒退的。

在這樣的制度裏,不管是萬曆皇帝朱翊鈞,還是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亦或是都御使海瑞,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即便是一些側面提到,相對不那麼重要的人物,也統統沒有好結果,這是制度造成的悲哀,上自天子,下至庶民,無一不成為其犧牲品。

學歷史、讀歷史不僅僅要了解知識,關鍵是要看當初的歷史對現在有什麼裨益,壞的方面引以為戒,好的方面可以借鑑。從萬曆皇帝的統治我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不用技術和經濟力量以及法律來扶植民眾,而單純依靠政治上的壓力和道德上的宣傳,結果只能是事與願違。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5

書中以小見大,僅用區區幾年的歷史光陰分析了一個朝代的消亡史,乃至一個民族的註定衰弱與覺醒。中國兩千年的文明史,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極。書中敍及萬曆皇帝朱翊鈞,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南京都察院都史海瑞,薊州總兵官戚繼光,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的名士李贄。

他們或身敗,或名裂,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這種情況斷非個人的原因得以解釋,而是當日的制度已至山窮水盡,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無不成為犧牲品而遭殃受禍。古代無完善的法制與執行力,依賴道德約束人們,以使文官集團日趨強勢,社會制度止步不前。

中國文化是亞洲大陸地理的產物,無海洋性國家的經驗。未放眼全世界,未着眼於更長遠的歷史,致使我們故步自封,沒跟上世界大潮流。要把道德的範疇放得遠大。歷史觀點代表人生哲學,不能收短時間的政策所掩蔽,尤其不能閉户造車,不顧外間情勢單獨決定。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6

在上高中的時候就常聽老師説起《萬曆十五年》,讀完《萬曆十五年》,你會發現在近代中國發生的許多事情都是可以預見的,中國近代的衰敗與腐朽,懦弱與自大,無疑可以從《萬曆十五年》中品味出來。

萬曆十五年,這一年平淡無奇,和歷史上絕大多數的一年一樣平淡,但就在這平淡無奇的一年中,發生了很多細枝末葉的且極容易被忽略的事。這些事,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但實質上卻是發生大事的癥結所在,也是將在得以掀起波瀾的機緣。在這一年中發生的事為將來孕育了禍根。

萬曆皇帝在剛剛9歲的時候就登上了皇位,一成不變的生活,重複的事情,不變的禮儀,令年僅24歲的萬曆皇帝心生厭惡,權力被束縛,行動言語都受到約束,彷彿一個提線木偶,無法自主。萬曆皇帝的一生處於不斷的被束縛中,萬曆皇帝也想做一個好皇帝,但朝堂上的寸步難行,一成不變的生活令萬曆喪失了信心與激情,到了後期萬曆的做法是無為而治,不在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去管理國家事務。在這個國家治理體系中,沒有絕對的權威,即使你是皇帝,很多事情也是不能做的。

在多年學習中,我們都接受了這樣的觀念:封建集權統治在明清空前強化,皇權至高無上。但是在萬曆皇帝身上,我們似乎看到了皇權的旁落或者弱化。尤其在立儲這個問題上,萬曆皇帝前前後後奮鬥了三十幾年,終也沒有實現立他最寵愛的皇三子常洵為皇太子的夢想。

萬曆皇帝是可悲的,他曾竭盡全力想做一個好皇帝,一個好君王,可是文官集團勢力的強大,讓萬曆皇帝寸步難行,作為一個皇帝,他是可悲的,作為一個君王,他是不合格的。在僵硬的體制下,萬曆皇帝似乎已經成為了一個象徵,在祭祖大典上作出正確的禮儀與行為,在朝堂上只需要同意文官集團的奏摺,在萬曆皇帝的身上我們似乎看不到像秦始皇的唯我獨尊,看不到唐太宗的不可一世,皇帝似乎成了一個文官集團為了統治國家而推出的傀儡,寸步難行的萬曆,無法作為的的萬曆。在這段歷史中,我無法説明誰對誰錯,只有一聲歎息。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7

  一●相關書訊:

在現代,很少有人這樣觀察歷史;在文壇,更少有人這樣寫作歷史。

作者黃仁宇窮盡叁十年心血,出入典籍,宏觀細究,以超然獨到的眼光,俯瞰古老的中國,以四海平靖、幾乎無事可記,卻對未來中國發展舉足輕重的萬曆十五年為中心,將中國的糾結、迷惘與困惑,纖毫畢現的開展在讀者眼前。

《萬曆十五年》英文版在1979年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被美國許多大學採用為教科書,另有法文、德文、日文等版本。在台發行迄今已多達二十餘版,是黃仁宇着作中最暢銷的一本。

黃仁宇,湖南長沙人,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戡亂期間的國軍,後赴美求學,為密西根大學歷史博士和歷史學家、中國歷史明史專家,大歷史觀的宣導者之名而為世人所知。着有《萬曆十五年》等暢銷書。

  二●內容摘錄:

理想與裝飾究竟不同於虛偽,一個人仍能以此作為起點去推行他的誠意。(p.63)

他的掙扎,他的自我責備,以及他對臣僚所作的愛民的訓示,都可以安慰困窘中的人心,有如一服清涼劑。(p.132)

生命不過是一種想像,這種想像可以突破人世間的任何阻隔。這裏的地下玄宮,加上潮濕黴爛的絲織品和膠結的油燈所給人的感覺,卻是無法衝破的凝固和窒息。(p.139)

人的廉潔和誠信,也只能長為灌木,不能形成叢林。(p.218)

  叁●我的觀點:

在大自然中,公獅對幼獅有着望子成王的期待;在皇宮裡,皇帝對太子也有着望子成龍的寄望。但我們都知道:不是每隻幼獅長大都能成為獨當一面的萬獸之王,也不是每位太子即位都能成為眾所愛戴的人中之龍。這其中參雜了一些先天和後天的因素左右着他們的表現。

就萬曆皇帝而言,因為他的一生被太多的人、事、時、地、物所牽絆、糾葛,所以難以獨斷的批判他是個昏君與否。不過,歷史中的他的確不是位堯舜之君。我想,左右萬曆皇帝一生成敗最大的因素是年齡,以現代觀點來看,肯定會覺得讓一個未滿十歲的孩子當統治者是荒謬至極的事。但宏觀中國歷代,幼主即位卻是司空見慣,因為他們多半有着「輔佐」他們的大臣或外戚,甚至是宦官,然而,「輔佐」往往成為「干政」的名義。歷史上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而到了明代則有張居正和馮保架空了幼年的萬曆皇帝,使他變得依賴、優柔寡斷;張居正死後,發現當年敬重的老師虛偽又富有野心時,萬曆皇帝又變得難以相信人。最終,因立儲問題而消沉、一無所成。這一切都是因為年齡衍生的更多失敗因素。反觀現代,不同選舉年齡皆有所標準,就是為了避免造成國家統治失控與動盪。

皇帝有賢愚之分,臣子也有忠奸之別。但究竟什麼才是成為好官的條件?符合了條件,又真能流芳百世嗎?歷代百官中不乏難得一見的清官,如海瑞這種模範官僚,但犯顏直諫,往往落得貶官下場,人言:「伴君如伴虎」,就算一生安分守己、勤儉持家,也不知道哪天會招來他人的詆譭,總之,受重用的人仍在少數。反觀,潛伏在皇帝身邊的小人,也許才疏學淺或心懷不軌,卻權傾朝野。這樣看來,當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而做人又何嘗不是如此?當一個人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時,勸告他人可能招致人際上的誤會,若選擇獨善其身,又太過無情。也有人喜歡曲意逢迎,以求官運亨通。但我相信:歷史是一座不朽的天平,時光會沖淡讒言、詆譭,也能洗刷冤屈。

雖然人言可畏,但可敬的卻是汗青。地下憂憤而死的忠臣是否能因此瞑目已不可考,可知的是不論是當時的得志還是失意,千百年後,他們所有的事蹟都將為後人所推崇、警惕,或評論一番。唐玄宗曾説:「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今天,我拿起「萬曆十五年」這面歷史的明鏡,在作者犀利的筆鋒下,窺探看似風平浪靜的萬曆十五年,實則是一場風雨的前兆。然而置身於故事之外的我們,也應當思考,若是在生活中也遇上了問題,我們是否能跳脱當下迷思而未雨綢繆?這才是我們讀這本書真正的意義所在。

  四●討論議題:

為何每個人都説「瑕不掩瑜」,而歷史卻不一定如此,有許多皇帝、大臣一生豐功偉業,卻因為一個錯誤而遺臭萬年,其中是否有其塬因?或者,我們應該以更多面向分析歷史,而不是輕易的概括論定?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8

在過去的一段很長很長的歷史中,我們中國人的歷史書很多情況下都是帶有強烈的意思形態,史學家治史都是帶有各種限制,都要規避統治者,亦即官方的避諱。例如有着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之稱的史記,也是要避過漢武帝。黃仁宇先生能夠寫下如此鉅著,以我之見,其實是有時代的推動之功。何解?黃仁宇先生生於晚清民國時期,但是中晚年卻在美國居住,一直從事歷史方面的研究,涉獵古今中外的研究方法,並且常年在西方工作與生活,思想方式也受西方思維的影響,所以,其寫下如此一步鉅著是有一定的客觀要求,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時代的推動性,既是順應潮流與時代的發展而生。但是,我們卻要認同黃仁宇先生的非凡之間,和創新精神。

《萬曆十五年》一書運用了全新的分析手段,一種結合數據,理性的方法,通過厚重的,塵封的歷史畫卷富有想象力又不失嚴密的描述了明朝萬曆年間的各種人與物,還有那種歷史軌跡,這確實開了華人治史之先河,為後人展現了一種新的視角。

在本書中,作者非常智慧與獨特地選擇起一個時間點——萬曆十五年,這個節點展開描述。正如作者所説:“當年,在我國的朝廷上發生了若干位歷史學家所易於忽視的時間。這些事件,表面上看起來雖似末段小節,但實質上確實從前發生大事的癥結,也將在以後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係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作者以詼諧的語言,故事般的語氣,極為生動的描述了事件的線索發展,但是每個細節都根據數據與文獻的論證,有強烈的説服力。於本人之間,這書完全沒有其他歷史書的枯燥無味。但是其思想確散發着智慧的光芒。不失為適合大學生的讀物之選。

書中的第一個章節:萬曆皇帝。一個富有爭議的皇帝。一個飽受歷史學家爭論的皇帝。作者在描述這一關鍵人物之時,以一種獨特的視角去解讀。萬曆,是個無奈的皇帝,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作者在描述這個有君主之名,而少君主之實的皇帝時,對中國歷史上的文官集團作了深刻的嘲諷。文官官僚體制,是一個穩定的體制,作者揭示了這種體制的極大弊端。這時,作者拋出了了首輔——張居正,一個智慧的相國,深諳文官羣體的行為。其中作者提到了陰陽之説,深刻揭示中國道德治國的嚴重缺陷和政治的'醜陋。作者對張居正的描述是較正面的。張居正是一個託孤大臣,作為皇帝老師,其一邊要管好年幼的萬曆,一邊要協調文官集團的利益,使文官集團的運轉正常,但是作為一個飽讀詩書的書生,不可避免又要胸懷百姓,總之,張居正是一個無奈的人物,他最後的下場卻道盡了文官集團的畸形。

其次,最有爭議的人物,海瑞出場了。這是一個獨具個性的文官,作者對其進行了一個深刻的描寫,分析其處境,還原歷史的情形。海瑞是一個激烈性格的官員,其這種飽含正義的性格為其他官員所憎惡。但是他思想迂腐,做的很多工作沒有根據實際情形開展,僅憑胸中的正義,作者再次深刻揭示這是行不通的。但是作為文官集團合性的要求與基礎,海瑞儘管與世道各個不入,但是他卻很長一段時間受到重用。者再一次批判了該道德制度的奇怪之處。

相對比於史記,史記更多的是生動的還原事件的本來性質,在語言中透露作者的觀點,本書更多從事件與史料出發進行分析,從而理清線索,從小事着手,在讀者前面一步一步展示歷史背後的發展規律,正如文中最後所説雖然貴為一國之君,但是有很多東西去不由他抉擇。旁人可能覺得皇帝是一個十全十美的職務,但是在立儲這件事上它卻無法平自己的意願行事,這體現出了皇帝的苦惱。“帝國的傾倒是尤其歷史的必然規律的。

後記:多讀書是有好處的,讓你可以看到大師的視角,從更客户的角度看待問題,而不是膚淺的哭爹罵娘,還是一句話:歷經千年的洗禮,經典,會帶給你千百年眼。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9

大風起於青萍之末!

這本書的網上評價是相當高的,或許由於幾十年國內的傳播,其中的一些觀念已經間接或直接影響我們,或通過影響相關史學文章進而潛移默化影響我們。讀的時候,沒有那麼強的新穎、覺得與眾不同的觀念。當我看完書,看到後面關於成書的介紹,我想大概是八十年代時候,書中的那些説法相較於傳統較為突破人們對史學文章的認知。但,今天,可能由於其影響通過我身邊的老師、或讀物直接與間接影響着我,就沒有了眼前一新的感覺,或許這正是其偉大之處吧。我沒有去探查八十年代時候人們的歷史觀念是什麼樣的,不能站在那個時代而以今天的視角來評價是不合理的。

作為一本暢銷書,自然可讀性是其第一要素,要兼顧可讀性,自然史學的嚴謹會有所欠缺。但是,wr如果僅僅是枯燥客觀的描寫,又有幾分精神能夠讀下去。文章包含了作者帶感情的理性分析,也給我們開拓了一種眼界,畢竟假如是枯燥的描寫不見得我們就會去思考。作者的大歷史觀,我總結為分析背後的制度及根生蒂固的道德,而把而人看作在歷史的車輪面前無抵抗之力。對於背後的道德、法律分析是深刻的,我比較認同的。

但是,作者似乎給予了歷史人物更多同情,尤其是萬曆、申時行,這點我是不太苟同的。在書中,他們是制度、根生蒂固儒家的受害者,有種心有餘力不足的感覺。歷史的興衰更替確具有周期,每個人均會在其中深受影響。但是,我對萬曆的態度確是批評的。不論這麼樣從內心去,萬曆是不值得同情的。萬曆的不作為,消極怠工不值得同情。生活中誰不又遭受着痛苦呢?我更喜歡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樂觀、拼搏態度。對於申時行,作者予以了他那折中調和、熟悉人性陰陽的讚美,在我看來,身處要職,如不夠強硬,是難以改變現狀而有所進步的。在世上,只有你什麼都不做才有可能受到別人的最小非議。既然如此,就應為了正確的事情而不顧他人看法。對於身居要位,處事顯示温和又為哪般。為人謙恭是應有之義,但做事應有堅定與不讓步的原則、立場。在歷史的進程中,我更喜歡強勢人物張居正。雖然身上有有那些黑暗面,但強勢更能反應一種改變精神。

最後,大風起於青萍之末,人生何嘗不是,看似簡簡單單的萬曆十五年,何嘗又不是我們看似平平淡淡的每一天。幾十年後,我們走到的地方,都映射着我們身上一直以來的影子。正如這個帝國,一直為其固有的道德與法律、文官系統的牽累,終將走向衰落。而,我們身上的懶惰、得過且過,也在不斷的在無意中束縛着我們。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0

《萬曆十五年》本以為是一本描述這一年的故事的書,但卻是一本精細的歷史讀物。讀來歷史人物的形象躍然紙上,人物畫像如同VR的影像般清晰。

故事中的主人公萬曆和幾個重要的配角,張居正、申時行、海瑞、戚繼光、李贄等人在歷史中都聽過的英雄故事,部分被編排成了影視劇。其中最喜歡的應該是戚繼光系列的故事劇。但《萬曆十五年》並不是在講愛國含義的一本書,而是一本明朝亡國的喪書。這一年發生的大事件已經是明朝指數級下滑的重要標誌了,以致於30年後被滿清所替代的初始。

立國之本在於人,人之管理在於體制,體制的建立在於國君及高級行政管理層,在朱元璋(洪武)建立明朝後的200年,文臣管理朝政的體系已經變得異常成熟,幾乎很難有武將的立足之地,更別説對於興武的期盼,以致於戚繼光的故事看起來激勵人心,但背後的政治和管理格局註定有悲催的解決,正如他人生的結尾過的並不如意。

而首輔張居正和申時行則各有特色,在異常敏感的君主時代,位極人臣時的權術體現的淋漓盡致,也是中國政治形態的最好體現,以致於在清建立後在政治形態影子依然擺脱不出這種政治影響。重要的故事環節都的要圍繞着萬曆皇帝的意思做事情。當然不可避免的,在組織管理越高的層位越需要這樣的官場技巧來讓政令得以實施,並且不可避免的出現各種政治團體,正如巴納德的《經理人員的職能》中所説的,任何一個組織,都必須重視其中的正式組織和非正式組織,所謂的非正式組織便是官員私下裏的同僚集結。也可以理解為陽與陰。

李贄的出現讓這本本來是政治故事的書增添了些許哲學意味,一談到哲學便離不開孔孟哲學及易學,及在明朝發展至盛的心學,只是本場的主角是李贄,而非王陽明。李贄在生命的最後解讀《易經》,也算是中國哲學家在生命最後對於哲學的貢獻,無一不是想用自己的人生去體會《易經》的奧祕。而本書的作家黃仁宇先生,也在字裏行間表現了一陰一陽的關係,包括對於萬曆朝政的點評,也包括清朝對於明朝的取代,極陰而陽,陽極而陰的規律的認可。也是本書中哲學意味深長的一點。

萬曆的第十五年走在了太極陰陽魚的中心點,萬曆在位48年中明朝最後的氣數逐漸走向消亡,充滿了無奈與歎息。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1

李約瑟難題中對古代與近代中國與西方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區別進行了提問,公元十六世紀及以前,中國人在科學技術方面的發達程度遠遠超過同時期的歐洲,而近代科學卻產生在十七世紀的西方,中國古代近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值得每一位中華兒女深思。

這一轉折點正處於16世紀中期的明朝,《萬曆十五年》從萬曆皇帝、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等角度講了明朝末期萬曆皇帝朝中朝外之事,更多的是把行政制度、財税制度與中國古代儒學修習系統對人對社會的莫大的影響力之間的統一思考和綜合討論。

貫穿全書的,用作者的觀點來説是道德束縛力在中國社會特別是明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也是知識分子階層和文官體系的支撐和矛盾來源,書中説明了16世紀中國社會傳統的歷史背景,也就是尚未與世界潮流衝突的側面形態。責編傅璇琮也曾表示:“這本書的撰寫,確實拓新了我們看待歷史、觀察社會的眼光。”我想,讀這本書,可以培養自己觀察、分析社會的能力。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作者關於歷史觀的部分意見。以史為鏡,可以明得失,我們才能趕超先進、重塑輝煌,才能迎來日新月異、鳥語花香的科學春天!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2

前兩週在書店歷史讀物的架子上翻到了《萬曆十五年》,忘了從什麼時候知道的這本書,反正是在腦子裏很熟悉的名字。大概因為前段時間剛讀完《明朝那些事兒》,對明朝歷史的興趣還比較高漲,趁着自己腦子裏依稀對這段歷史還有一些印象,便想着趕快讀讀看。

認真打開這本書之前,我看了一些讀後感,除了大部分傳統的讀後感(類似於書的總結和介紹),還看到一篇完全不介紹大家讀《萬曆十五年》這本書的`帖子,作者大概是從頭到尾都批判了黃先生的“大歷史觀”,更是以陳梧桐教授的評語做結尾:“(萬曆十五年)作為學術著作尚不夠格,作為大眾讀物傳播的是錯誤的明史知識,實在不值得肯定和熱捧。”

或許從明史研究者的專業角度來看,這本書存在很多不可取的地方,甚至是錯誤;也許,這是研究者之間對於同一問題或歷史事件的不同理解和看法。總之,就如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都可以抒發自己的觀點和感悟,這本書不至於一無是處。

打開書本讀完萬曆皇帝這章後,從學者的角度,文中論述到歷史史實的部分,有出處、有根據,所有故事情節與《明朝那些事兒》裏我所讀到的幾乎一樣,只不過是作者表達的方式不同,一個用寫小説的方式,一個用文學創作的方式。

萬曆自小登基,從小接受極為嚴苛的教育、訓練,學四書五經、書法、歷史,沒有興趣一説,全是必學,而且一種學的好了,就要花更多的時間去研習另一種。幾乎沒有休息時間,要時刻做好預習、複習,因為有如師如父的張首輔時刻監督着。

婚姻也是為了完任務,沒有愛情一説,皇后的選擇權幾乎不在自己手中,自己的寵妃也不能由着性子封賞,就連立誰為接班人也面對着重重掣肘。

皇帝,代表着無上的權利,可也處處充滿着高處不勝寒的淒涼,沒有人可以相信,哪怕是從小培養自己的如父一般的張首輔、生生母親、枕邊人、甚至是親生的兒子。有權利的地方,便有戰爭。這是更古不變的道理。

黃先生説:即使貴為天子,也不過是一種制度所需要的產物。

這話對,也不對。

天子,也不過是社會可以正常運行的其中一環,他有決策權、一票否決權,可諾大的朝廷,每一個官員都對他的決定提出附和、建議或反對,勢力之大有時是不受皇帝自己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他是制度的產物。可是,他也不僅僅是制度的產物,還是歷史發展過程中必經的一個階段,是歷史背景下的必然,和歷史發展的產物。

黃先生還説:皇后,只是一種制度的附件。

這話未免過於冰冷了。縱使與平常女人不同,也確實具有制度所帶來的悲涼屬性,但是這話也顯得片面了。皇后,是夫妻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後宮的管理者,是皇子的母親,是父母的女兒,就算外面包裹着再大的冰冷物件,也改變不了温暖的內核。她是制度的產物,但不僅僅是制度的附件。

有些事情本就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沒有特別的解讀,就算有,也決不僅僅是一個因素就可以解釋的了的。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3

和我一起讀這本書的同學們多感慨此書行文散漫,思想飄忽,理解起來似乎總在得與不得之間。讀過第二遍以後,這本書給我留下了遠好過初讀時的印象。《萬曆十五年》的文章敍述看似漫無邊際,卻是形散神不散。

先從歷史分析的角度來看,作者從萬曆一朝中的小事件着力,一步步地展開了這幅晚明的歷史圖景,通過事件之間嚴謹的邏輯推理,從一個個悲劇性的歷史人物身上解讀出技術與道德在中國古代的衝突和妥協,實是精彩,

再看作者使用的史料類型,本書多引《明史》、《明實錄》、《皇明經世文編》等正史典籍,雖然書中許多場景(如第一章開頭)皆存在着作者的想象,但對本書的嚴謹度影響不大。

此外,本書最大的爭議之處在於第七章對李贄哲學的論述,可惜筆者也是門外漢,不能參透其中奧妙。但分析過多種不同的觀點後,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説,黃仁宇先生在研究中國歷史的時候存在一些海外學者共有的態度,即中國這樣的社會,很難自發產生新經濟、新思想的萌芽,最可能的情況是在外力作用下“被現代化”。這種偏見可能影響了他對相關史料的取捨。

總的來説,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通過對晚明一個年份的深度聚焦,使我體會到了明代中國官僚階級的運作方式,也意識到了技術與制度在現代國家中扮演的不亞於道德禮儀的重要作用。與此同時,黃仁宇先生對明代中國的發展道路做了鞭辟入裏的分析和論述,但為了貼合主題,在對史料的取捨方面作為史家有失偏頗,不夠公正,難免引人詬病。此為美玉之暇,亦為本書的一大遺憾。

XP的點評:邱壑同學的小傳用簡潔的語言勾勒了作者的人生經歷與其對歷史學界貢獻的重要理論。黃仁宇本人是人生經歷十分豐富的歷史學家,寫有自傳《黃河青山》,可供大家瞭解其人。瞭解作者很重要,所謂知人論世。就書評部分來講,大部分同學的書評寫的非常散漫無邏輯,而邱壑的書評有一條明顯的主線,不僅概括了書的作者主要表達了什麼觀點,如何論證了觀點,也代入了自己的思考。就這一點而言,是值得很多初學寫書評的同學們學習的。當然,對於邱壑在書評部分提出的很多觀點,應該是見之於其他人已有的觀察,但未能註明詳細的出處。《萬曆十五年》是史學名著,評論者眾多,在寫書評時必不可少是要梳理已有的評論,儘量做到不重複前人的觀察,這雖然對高中生而言要求太高,但不妨值得努力,就此點而言,又是本文的不足之處。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4

一直以來,我就對中國歷史特別感興趣,尤其是中國古代史。通過文字記載,你可以深深地感受到古今的差距。但有一樣東西是貫穿古今中外的,就是人的智慧。古代有令人驚歎不已的各種手工藝,現代有歎為觀止的高新技術,這都是人的智慧的結晶。而人的智慧也體現在治國理政上,尤其是帝王。“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一句話就很明顯地道出了歷史的重要性。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我在閲讀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對明朝的歷史產生了很大的興趣,進而閲讀了一點明朝的歷史著作。明代的皇帝,除了世人比較熟悉的朱元璋和朱棣以外,其他的瞭解的並不算多。對於明朝,總體的印象就是皇帝比較荒唐,宦官比較勢大。看了這本書後,我對歷史人物形象有了很大的改觀。無論是哪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除了官方定位,也有屬於自己的人生。他們並不是教科書上描寫的那麼不堪,或那麼完美,但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是歷史巨輪下的拼搏者。

統觀萬曆十五年這本書,是採取傳記體鋪敍方式展開了對明朝萬曆年間的六位重要歷史人物故事的描述,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曆)、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範官僚(海瑞)、一個傑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這些人物都個性鮮明,作者之所以以他們為故事主線,大概也是因為他們在明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然而,他們在歷史長河中又顯得是那麼渺小,在時代面前他們都是芸芸眾生,自身的命運從一開始就被限定了發展軌道,他們試圖打破它,卻發現到頭來一場空,因為所有人都被時代裹挾着前行。

萬曆皇帝表面上看是那個時代的中心,是那段歷史的主宰者,因為他有高高在上的皇權,然而事實上,他是最可憐的人,他所處的時代是文官集團勢力龐大的時代,他所處的時代是思想受程朱理學深刻影響的時代,所以他有“人慾”則不達,一是受文官集團勢力的牽制,二是受他內心思想的羈絆。他從小所有的教育與文官集團集體認同的道德標準如出一轍,這些從始至終束縛着他。他試圖打破這個無形的牢籠,以至於在張居正死後要那般絕情的清算他,但最後這種種在後人看來竟像個孩子打翻瓶瓶罐罐撒撒氣而已,這種報復行為對於他自身獲得真正的自由沒有任何裨益。身為皇帝又怎樣,時代決定了他的命運。

張居正想要中興明朝,整頓税收,大權獨攬時尚能推動少量地區執行,卻觸動了文官集團的利益。所以他一死,所有改革全部恢復原樣,自己也身敗名裂。

申時行吸取了張居正的教訓,不再強力推動,改成和稀泥,努力在協調各方利益的情況下做好事情,卻只是小修小補,還被文官集團罵道德不夠。

海瑞選擇相信德,過的一貧如洗。但受時代所限,他判案仍然是根據德,而非法律。同時他太扎眼,為整個文官集團所不容。

戚繼光非常現實,從小兵用的武器、戰術,到治軍方略,戰略戰術,都按照實際情況來。該送禮送禮,該送美女送美女。即使這樣,在他的靠山張居正倒台後,他也被迅速罷官。

李贄的悲劇,不在於最後的自殺,而在於他從來沒有圓融一體,自身思想前後矛盾。他希望能彌合文官集團的私慾和道德,這幾乎不可能。

《萬曆十五年》裏的每個人,就這樣在激盪和反抗中走完了一聲,迎來最終的大失敗。最後,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論:1587年,即萬曆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曆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造性,則其社會發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曆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説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

《萬曆十五年》讀書筆記15

萬曆皇帝自小受慈聖皇太后和首輔張居正嚴格教育儒家教育;熟讀經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開始萬曆皇帝也想按着他受教育的努力去做好皇帝,嚴重旱災時,甚至親自步10裏為百姓祈雨。但是經過一些事情,慢慢發現的人性和體制的複雜性。首先是自己非常信任的對他嚴格説教的導師張居正個人生活被揭發是如此腐敗,而文官打倒張居正的文官的目的,顯然又和他萬曆初想的並不一樣。當他想自己能主導政治時,卻發現想做任何的改變,就會受到非常大的阻力,這些以道德和祖法為工具的阻力讓他難以對抗。黃老先生講明朝是文官體系為統治的,不如直接講以儒家意識形態為統治,任何文官甚至皇帝都很難對這種意識形態有任何的挑戰。最後萬曆選擇妥協,以道家無為來默默的發泄他的不滿和進行抵抗。書中儒家意識形態根深蒂固,以及這種意識形態和人性的衝突矛盾。就行成了一些特殊的行為。

張居正政治上厲行改革,做為萬曆的老師,對皇帝嚴格要求。但他本人又口是心非,表面滿口節儉,而私生活極其奢侈。厲行改革,卻又不瞭解實際情況,反而出了相反的效果,同時也得罪了一批人。結果一死,整個家族和政治同僚就受到清算。

申時行做為首輔,行為卻和張居正完全不一樣,在處事上他信奉調劑折衷的原則來調節文官間,皇帝官僚間的矛盾。這種行為是典型中墉之道,是儒家思想和人性妥協的產物。

海瑞更是個爭議的人物,他嚴格尊崇孔孟之道,對崇尚道德,嚴守法律。他的這種行為,當時的官僚對

其即希望是一個社會道德的標杆,又知其的脱離現實性,對其不重用,並排斥其很多行為。海瑞個人可以通

過自律及對價值的追求了來到達,但由於其很多理念本生脱離人性,必然不具備大眾性。其很多行為更是暴露出儒家思想的缺陷,像由於孝道極端推崇,休了兩任妻子的,最後一任莫名死去;還有對個人慾望的極端抑制,這些本身就是和人性先背離的。其行為對具體事物的處理效果,也頗受爭議,看是完全遵守道德,然而由於社會的事情複雜,以及道德本身的侷限性,往往起了並不好的效果。當時的精英階層本身並不相信他,包括當時的知識份子,對這種行為也有爭議,象李贄就明説有時清官比貪心的官更誤事,清官有道德的支持,而且就算失敗也能贏當時讀書人非常看中的名譽,處事固執而不知變通,往往導致事情往壞的方面發展。

在寫戚繼光和李贄也真實的把其多面性呈現給了作者:戚繼光有軍事才能,民族英雄的一面,但其又有偷偷納妾,行賄張居正的一面。李贄一個學者,思想家,其對人對己對社會的妥協與抗爭記述,也非常真實。這種性格多面性的記述更加體現了人性。

現代大眾社會行為學説,通常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或觀點的接受:第一位的是立場,第二位的是情感,第三位的才是客觀理性。黃老先生能客觀理性的研究這段看似平常,確是很典型的歷史時間,並且又能非常客觀理性的呈現給大家,確實是讀者的幸運。

讀後,感覺最深的是,價值觀的影響力,不僅對個人的行為,道德,和幸福觀起決定影響,而且任何團體,社會,宗教,國家都是以價值觀為基礎的,其影響深遠,決定整個體制。決策面和執行面還有基層中間過長的距離和脱節導致的低效是高度集權的社會體制所不可避免的。道德很多方面是對社會穩定其作用,社會發展更依賴於技術方法和本身的規律的研究。個人的道德及智慧在社會羣體中有時是矛盾的,社會羣體和個人很多規律是相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