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校園範本>讀後感>

故鄉讀後感(通用7篇)

讀後感 閲讀(2.66W)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於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最關鍵的讀後感不能忘了哦。千萬不能認為讀後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鄉讀後感(通用7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故鄉讀後感(通用7篇)

  故鄉讀後感1

今天,我讀了我國有名的大文豪魯迅先生寫的短篇小説《故鄉》,看完後,我有無盡的感想,那個活潑可愛的海邊農村少年閏土,那個為生活麻木生活着的章閏水,那個説話直言直語地林祥嫂,在我的腦海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

《故鄉》這篇短篇小説主要寫了魯迅先生二十年後回到故鄉,見到閏土後大吃一驚——閏土早已被生活折磨的失去了童年那種稚氣、活潑了,引起魯迅的深思,也引起了我的深思。

我覺得,現在我們雖然是共同坐在一個教室裏讀書,似乎沒有任何差別,然而隨着時間的推遲,十年後,不!五年後,我們就會出現明顯的分歧,有的開始為生活奔波,有的走進了高中門。想走哪一條路,就靠現在——六年級的自己!六年級是國小畢業班,是最美最關鍵的一年,為國中打好基礎,國中學不好,你肯定考不上高中,考不上高中,你就比更別想進大學的校門了,實際上就比人家矮了一大截了。

這篇《故鄉》,使我受益無窮,鞭策我前進,我決定在這一年裏,更加努力學習,爭取更大的進步,為以後的人生道路墊好基礎。

  故鄉讀後感2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本《故鄉》是魯迅先生寫的。在這裏,每一個靈動的文字都是一節美妙的音符,每一篇動人的文章都是一道永駐心底的風景。

作者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樟樹,後改名周樹人,自豫山、豫亭,然後改名魯迅。我們知道,毛主席對他有很高的評價: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被稱為“民族魂”。、

此書中,有很多文章。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阿長與《山海經》了。阿長是魯迅兒時的保姆,這篇文章記敍了“我”兒時和長媽媽相處的七件事,刻畫了一位雖然沒有文化、粗俗、好事,但心地善良,熱心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的保姆形象,我覺得魯迅先生對她充滿了尊敬、感激和還念之情。

還有魯迅與兒時閏土的喜愛,可真有趣!但中年閏土可不一樣了,閏土説出來的第一句話就是:“老爺!……”我們就知道,他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變化真大。

在這裏還有許多著名的文章:瑣記、吶喊,狂人日記、阿q正傳、仿徨……

這本書使我印象深刻。

  故鄉讀後感3

《故鄉》是一部很有名的小説集,裏面彙集了狂人日記、藥、故鄉、阿Q正傳等有名的小説。這本書的作者就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魯迅先生。

我想先介紹一下魯迅先生讓大家都認識一下。魯迅,原來的名字叫周樟壽,後改名為樹人,字豫才,是我國現代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從1918年就開始用“魯迅”為筆名發表了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説《狂人日記》後來又發表了《孔乙己》等多篇著名小説。

魯迅先生的作品很豐富,以小説為主,他的小説充滿了無數的藝術魅力,他語言表達得很精煉,對生活的描寫細緻入微,刻畫人物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入木三分”。

《故鄉》這本書主要寫的是平凡人的生活,一些也包含了對以前我們落後生活的諷刺。這本書以中國人的生活最為貼近,卻意境深幽,外冷內熱。

這本書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吶喊》這個部分了,吶喊中的作品,沒有很豐富華麗的語言,故事內容和情節簡練,卻再簡單中傳遞出強大的語言藝術和震撼力。

《故鄉》這本書是非常值得我們去看的,我在其中學會了許多做人的道理和寫作方法。但裏面的內容剛開始可能不會懂,可是多看幾遍就會自然明白了。

  故鄉讀後感4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闊別二十餘年的故鄉,一朝再回,本該近鄉情怯的魯迅,卻“並不感到怎樣的留戀”,是如何的一種情感?

在默讀了幾遍《故鄉》這篇文章後,我漸漸體會到了這種情感。

我曾學過《少年閏土》這篇文章,裏面機智伶俐、見多識廣的閏土,是魯迅的朋友。但如今20年已逝,閏土見到兒時的玩伴,稱呼的卻是“老爺,一個勤勞善良的少年,變成了一個麻木不仁的人。我又想到了老舍筆下的祥子——老實厚那個活潑善良的.祥子,上帝卻從未眷顧他,他也終究被社會的苦難所打敗,成了一個社會上的行屍走肉。他與閏土的命運相似,社會的黑暗的摧殘,使普通的農民受到壓迫,思想上受到了束縛,連兒時的純真友誼,都在用金錢和地位衡量。

文章還刻畫了另一個生動的形象一楊二嫂,這個女子的言行都流露出一種小市民的斤斤計較、愛佔便宜,可笑又可憐,故鄉不是記憶裏温情的故鄉,在黑暗的現實中,變得陌生,變得腐朽。

所幸,文中的宏兒和水生,似乎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而魯迅也在最後提出:“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無。”在現實生活裏,可以發掘出希望,因此,魯迅他仍要懷揣希望的火種,同漫漫長夜作鬥爭,秉燭為明,但以血薦軒轅。

  故鄉讀後感5

在星期二的上午,姚老師同我們一起探究了《故鄉》這篇經典而又飽含深意的作品。

從魯迅的筆中,在我眼前彷彿出現了一面當時農村生活的鏡子,讓我從中看到了一少年閏土與中年閏土的強烈反差:一個是開朗、樂觀、健康的孩子,但是二十多年過去,卻已經變得與魯迅生疏起來,臉上也變得灰黃有皺紋,不在有兒時的開朗。這究竟是為什麼?我不禁要這樣問。

是他多子、饑荒、苛税?還是賓、匪、官苦得他?他確實被苦得像一個木偶人。是當時腐朽的封建社會制度還有他內心的階級差別。社會的冷漠無情讓人的內心都被冰冷的枷鎖封閉了,使得人與人之間不再那麼親熱,而產生了太多的阻礙,太多的階級差別,這差別,遙遠的讓人拒之千里。人心真的不可變,就像閏土與魯迅之間,從前,他們一起捉角雞,一起看跳魚兒,一起拾貝殼……而現在,一句看似恭恭敬敬卻冰冷無比的“老爺”,使他們之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也使得閏土被封建社會的禮教牢牢束縛住,變得麻木不仁。還有他那迷信神的封建思想也是這其中的一個原因。人們的內心變化讓魯迅對故鄉的那份美好的記憶都破碎了。

  故鄉讀後感6

童年的魯迅,彷彿是一個生活在天堂的魔鬼,豐衣足食卻寸步難行;而閏土則是生活在地獄的天使,生活艱辛但充滿快樂。閏土的童年務必要看瓜田,但他自由、快樂。魯迅的童年雖豐衣足食,但他只能悲哀地念着“之乎者也”。閏土還能夠去做無窮無盡的新鮮事,看無邊無際的海洋;而魯迅只能看到那“四角的天空”。

沒有了自由,多少財富都是破銅爛鐵。自由才是真正的金子!

可那畢竟是幾十年前的封建社會,離此刻已經有那麼漫長而浩瀚的一段歷史。但是,到了此刻的社會,大人們還是大同小異、異曲同工地為我們打造一個標準童年:束縛。

我覺得束縛再加上比較再加上無窮無盡的學習,與監獄相比也已經只有毫釐之差了。作為社會未來的新動力,我們的生存狀態難道沒有理由受到關注嗎大人們總是以為吃飽穿暖學習好,就是一個孩子的全部,可這些卻恰恰是我們這些孩子最忽略的。

《故鄉》中,魯迅不僅僅點到了家鄉的改變給人一種惆悵的感覺,更用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證明一個詞——改變。不論是家鄉的改變還是人物的改變,魯迅的文章總是給人一種微言大義的感覺,個性是最後一句:世上本是無路,人走的多了,就有了路。更是讓人回味無窮。

  故鄉讀後感7

這時,魯迅先生又寫道:“十分難。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吃不夠……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規定……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母親説,那豆腐西施的楊二嫂,自從我家收拾行李以來,本是每日必到的,前天伊在灰堆裏,掏出十多個碗碟來,議論之後,便定説是閏土埋着的,他能夠在運灰的時候,一齊搬回家裏去;楊二嫂發見了這件事,自我很以為功,便拿了那狗氣殺(這是我們那裏養雞的器具,木盤上頭有着柵欄,內盛食料,雞能夠伸進頸子去啄,狗卻不能,只能看着氣死),飛也似的跑了,虧伊裝着這麼高低的小腳,竟跑得這樣快。”

這看似平凡又??碌奈淖鄭?涫嫡?∏”硐至酥泄?説哪侵鍾廾粒?智∏√逑至酥泄?説哪侵直?А6源耍?乙彩翟誆幌朐偎敵┦裁矗?蠹葉寄芴寤岬健?/p>

最終,魯迅先生説:“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頭深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期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這實在是一種無奈的感歎,一種淒涼。也許,我們永遠也無法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