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生活範本>科普知識>

現代詩歌朗誦的技巧3篇

科普知識 閲讀(2.54W)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詩歌吧,詩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為單位,而是以行為單位,且分行主要根據節奏,而不是以意思為主。那麼什麼樣的詩歌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現代詩歌朗誦的技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代詩歌朗誦的技巧3篇

現代詩歌朗誦的技巧1

一、深刻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如徐志摩的名詩《再別康橋》,寫的是離愁別緒,其情感基調定在一個愁字上,而且,這愁,不是哀愁,不是濃愁,而是輕淡的柔愁,愁中又帶有一絲對康橋美景的沉醉,帶有一絲對母校眷戀的深情。

二、根據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讀的語速。詩歌朗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如果表現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稍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穩、不緊不慢。如我們今天學習的《我愛這土地》的語速要慢一些。

三、根據語境,正確處理詩句的停頓。這樣才能使詩歌節奏鮮明,富有韻律美。

一般説來,頓號後的停頓最短,逗號後的停頓長一點,分號和冒號後的停頓再長一點,句號、問號、感歎號和省略號後的停頓更長一些。有時則需根據詩歌內容和語意關係來斷定。

四、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聲音的長短。

把握好誦讀的輕、重、緩、急,恰當地分好音步,產生鮮明的節奏感,才能將詩歌情感強調出來,才能將詩歌的韻味體現出來。

再以《再別康橋》為例:

輕輕地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地來;

我輕輕地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這整節詩比較輕柔,但輕柔之中依然有強調部分。其中,紅色詞可稍讀重一些;而下畫單線部分的三個輕輕雖然屬於這節詩中重點強調的部分,但根據詩歌意境來看,不能重讀。那麼該怎麼處理呢我們可以這樣處理:語速放緩慢,聲音稍微拉長。這樣,兩種強調處理,各有不同,一種重讀,一種輕讀拉長,歌的韻味便出來了。

總之,現代詩歌誦讀,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投入真情,反覆吟詠,方能讀出詩歌的感染力,用詩歌特有的魅力打動讀者。

現代詩歌朗誦的技巧2

一、以真摯的情感為基礎

真正好的朗誦者是以聲音傳達出內心真摯的情感來感動聽眾的。朗誦時的聲音情感要出自內心的深處,適切地傳達出朗誦者真正所體悟到的詩意。並不是故意地誇張吼叫或嬌柔造作,更不是聲情太過氾濫,使聽眾被氣氛濃厚的聲音「表演」形式所感染,反而造成「喧賓奪主」的現象。因此,朗誦者在朗誦準備前,一定要先清楚瞭解朗誦的主要歷程與目的摒棄做作、誇張、噁心的聲音表現

朗誦者應以真摯的情感來深刻感受詩人的感情,再呈現出適當聲情技巧。可由以下三個步驟來達到:

解詩:所謂「解詩」,就是正確分析和深入理解詩的思想感情,探索詩人的創作動機及詩篇的構思。可由以下步驟來達到:

1、熟讀詩——掌握作者:把握作者對詩篇的創作理念及構思,是最好且最直接的方式。——

2、深刻解詩:「解詩」並不是照着字面上的意義分析一下就夠了,除了掌握作者外,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做基礎,努力探索作者的創作意圖和動機。進而分析每段,每句,甚至每個字的內在意義。不僅這樣,而且要把詩內所含的思想情感,逐漸變成自己思想情感的衝動,直到情不自禁不能不説的時候,再開始朗誦。

3、掌握基調:「基調」就是朗誦時整首詩的「主題意識」、「主題呈現」的整體方式。詩的基調可能是憂傷的、愉快的、勵志的、哀慟的等等,

4、入詩

首先入詩的應是朗誦者。朗誦者因着深刻理解詩句而深受詩意感動,而後藉由豐富且適切的聲情表達方式,感動了自己,最後感動了聽者,雙雙進入詩境之中。

為了不使朗誦者誤解詩人、詩意,因此,朗誦者在朗誦前有三項功課:一為字音正確,二為根據詩作的主旨,揣摹作者所要表達此字詞的狀態。譬如「冷」, 是「寒風刺骨」的冷?還是「冰天雪地」的冷?抑或是「春寒料峭」的冷?至於第三層次的抽象體會,朗誦者則需要更多練習,試着把握其中的精微之處。譬如「身冷但心不冷」的雪中送炭的「感激之情」,或是「身不冷心卻冷」的世態炎涼的「絕望之情」,思索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情感該如何用聲音來呈現。透過這三項功課,用心的朗誦者便可以適切地用聲音來傳達他所體會到的深層情感的部分。

深刻地體會詩作中的字詞意義、狀態、境界後,這時朗誦者必須將自己的'情感觸角導向作者或是作品,從感情的角度再來深刻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這時需要靠朗誦者平日的學習經驗與生活經驗累積。因此,若能在選擇朗誦的題材時,配合朗誦者本身的年紀、歷程等等的生命經驗來挑選詩篇,相信必能有真摯的情感作後盾。反之,若相距過大,朗誦者在詮釋上可能會十分吃力且容易矯情。

「完美的朗誦」是對朗誦者不間斷的考驗,要把握「詩情」、「聲情」的輕重。重要的是,朗誦者以真摯的情感為基礎,而聽眾是不是已經接收到朗誦者所傳遞出去的「詩情」。至於「聲情」的技巧應該在不着痕跡之中,稱職地扮演推手的角色。

二、以豐富的聲情為方法

聲音是很有「表情」的,不過一般人並沒有特別注意它。仔細想想,我們經常能藉由別人的説話聲調與語氣中,探知他人的喜、怒、哀、樂。這也就是所謂的「聲音的表情」。

用來表達詩情的一種方式。

1、字正:

2、腔圓:就是要求吟誦時聲音飽滿、圓潤、優美和腔調婉轉、圓活、動聽。「腔圓」是對聲音的再要求。若朗誦者只做到了「字正」而無「腔圓」,就算所發出的字音十分正確,但是聽起來卻缺乏了感情、不動聽,就像是機器人説話般平述的口吻。因此,「腔圓」就是朗誦的第二重要的基本要求。

(1)正確的呼吸方式-朗誦時最好能使用「胸腹聯合式呼吸」,吸入的氣息最深、呼出的氣息也最強、最長,可以給予朗誦時充足的氣息動力。

(2)注意氣息的補充方式,也就是要注意「換氣」、「偷氣」的運用方式。所謂「換氣」,通常指一句唱完之後、下句開始唱之前,利用自然停頓的時間進行吸氣。由於兩句之間停頓的時間較長,「換氣」時吸入的氣息較深、較多。所謂「偷氣」,通常指歌唱進行之中只要感到肺中氣息不足,便趕緊利用字音的收聲或音高、感情等的變化轉折,在剎那間不知不覺地吸進少量氣息。「偷氣」時吸入的少量氣息較淺,僅到上胸部。

(3)真摯的情感

(三)適當的語音呈現

1、停連:

指的是朗讀語流中聲音的中斷和延續。簡單的説,「停連」就是朗誦時,詩句的「停頓」與「連接」的狀態。要注意的是,「停頓」並不是「休息」。當朗誦者面臨到新的詩篇時,首要便是要將詩句的內容讀清楚,掌握詩意的內涵,從字、句、段中,將其中的關係清楚地分析。「停連」的使用便是第一步驟。目的是要讓詩句的意義表達地更加清晰、正確。

譬如,一句「最貴的一張值八百美元」的停連方式,可有以下四種:

1最貴的一張值八百美元。2最貴的一張值八百美元。

3最貴的一張值八百美元。4最貴的一張值八百美元。

我們可以看出;1是沒有停頓的,語意並不清晰;2停頓太多,支離破碎,仍然沒有清晰的語意;3和4語意不相同,但各自的語意都清晰,卻是共同的。3是説一張畫最貴,賣到八百美元;4是説最貴的有好幾張,每一張都可賣八百美元。這就是因為停連的位置不同,而產生了歧義。

停連的方法,可分為「大停頓」、「小停頓」、「緊連」、「緩連」四種來相互運用。就停頓的角度來説,「大停頓」是指字與字、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因詩意的需要而做收音停留時間較長的呈現。但就連接的角度而言,其實就是「緩連」。反之,「小停頓」就是「緊連」,讓字與字、詞與詞、句與句、段與段之間作收音停留時間較短的呈現。當然,一般語音的呈現,停連並不能單獨起作用的,還必須和「重音」、「語氣」、「節奏」相結合,才能完整的展現語音的豐富性。

2、重音:

在朗讀時需要強調或突出的詞或詞組,甚至某個音節,叫做重音。同樣的一句話,如果重音不同,表達出來的意思也就不同。如下:

我知道他會唱歌。(我知道,不用你説)我知道他會唱歌。(我是説他會,不是指別人)

我知道他會唱歌。(他會,而不是不會)我知道他會唱歌。(他會唱歌,別的不一定會)

表現重音的方式可有「強中加強」、「低中見高」、「快中顯慢」、「實中轉虛」、「連中有停」等五種方法呈現。朗誦者要能夠善用重音的高低層次及對比的效果,就可達到利用重音來體現詩意的目的了。

3、語氣:

就朗讀的語句來説,既有內在的思想感情的色彩和分量,又有外在的高低、強弱、快慢、虛實的聲音形式。綜合這兩方面,我們稱之為「語氣」。同樣一句話,因語氣的表現不同,也會產生不同的意義。例如:

不行!(堅決。説不行就不行)―――拒絕的語氣。

不行?(好啦!答應嘛!可不可以呀!)―――猶豫的語氣。

不行?(怎麼可能!我以為你會答應。)―――懷疑的語氣。

不行?(你不要命了!竟然説不行。)―――輕視的語氣。

不行!(不好意思其實我可以呀!)―――期望的語氣。

當我們説「語氣不對」的時候,應該包含以下三種意義:

1.用詞不當,句法欠妥;2.態度不對,感情失真;3.聲音不合,氣息失調。

從以上解説可知,討論語氣可從內在的思想感情和外在的聲音形式兩個條件來分別説明。就內在的思想感情來説,朗誦時我們務求感情的真摯感人,而這整體的聲情表現是否恰當,端賴語氣中所呈現出的色彩而定。透過語氣的色彩可以顯露出愛、憎、悲、喜、懼、欲、急、冷、怒、疑等等的情感,也就表達出了詩中的情感。就外在的聲音形式方式ㄑ來説,首先要了解語氣與語勢的關係。「語勢」就是指有聲語言中語句的發展或行進的趨向和態勢。其實研究語氣、語調、語勢,是不能孤立地只研究語句的聲音形式,而是要從朗誦的主體-詩作的篇、段、句、字,根據詩意,從發展趨勢及行進態勢來分析、來把握,不要一味地追求現成的公式,這樣反而會造成呆板無變化的語氣呈現。

1、節奏:

所謂節奏,乃是相等的即同長的時隔為再現即回覆的加強所刻劃,所記出。所謂「同長的時隔再現」就是一般人説的「拍子」。就樂理來説,在一個小節內的音符,每隔一定時間出現一個相等時值的重音,而各重音的強弱也相同,就叫做「拍子」。拍子不斷地迴環往復,也就造成了「節奏」。可以説拍子是節奏的基本,節奏以小節為單位。所以,節奏就是整首樂曲的整體骨幹。而強聲,就是拍子與節奏的基幹。將以上的樂理運用到朗誦上,對朗誦而言,節奏也就是整首詩的骨幹,利用不斷地迴環往復,支配着所有的聲音元素,掌握氣氛的轉換或營造,展現詩中的基調。其中,重音是節奏變化的最主要的因素。

朗誦時,朗誦者會對於詩句稍作「停連」的分析,其實也就是做了分別「音節」的工作。音節裏的節奏該如何呈現呢?譬如:

1│他喜歡唱歌│2│他喜歡│唱歌│3│他-│喜歡│唱歌│

4│他喜│歡唱歌│5│他│喜│歡│唱│歌│

這幾種劃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到:同樣字數的句子,甚或是同一個句子,因為語言目的、語言環境、具體思想感情的不同,語氣和節奏所要球的速度也就不同。

因此,節奏的變化就在這小節當中的字距與句距鬆緊度的運用情形。當然,重音更是節奏最重要的一環。傳統的朗誦方式令人覺得噁心造作,原因就在於音節上的劃分總是固定的二字或三字一組,完全不考慮詩意是否貫串,甚至末字一定強調尾音的拉高拉長。這樣單板的節奏呈現,難怪不吸引人也不動聽了。

節奏與速度之間的關係也十分密切。速度也是字距與句距的長短運用。若以一小音節為例,若小節中朗誦較少的字,速度就是慢;若朗誦較多的字,速度就是快。譬如:

1│他喜歡唱歌│2│他喜歡│唱歌│

同樣是「他喜歡」不過1的「他喜歡」朗誦出來的速度就比2的「他喜歡」還要快。2的「他喜歡」朗誦出來的速度較慢。所以,速度也是相對的關係,不是絕對的關係。因此,朗誦時,速度要產生變化,一定要把握住「欲快先慢、欲慢先快」的原則。

以上這四類語音的呈現方式並不能單獨作戰,缺一不可。

停連,解決詞、詞組、句子、段落、層次之間的疏密關係,使語意完整清晰,感情隱現得體。但是,只有語氣準確,貼切,停連的位置和時間才會有生命的活力;而停連的錯誤也會造成語氣的不當。

重音,解決句子、段落中的主次問題,使語言目的明確,重點突出。但是,只有在語氣的帶動下,重音才會更凝聚地、更深層地表意傳神;而重音不準確,表達方法不恰當,也會造成語氣的模糊。

至於節奏,那具體的迴環往腹不依靠語氣,當然就要黯然失色、空泛籠統了。而節奏又可以在迴環往腹的轉換中,使語氣更添光彩。

我們可以説,語氣可以支配停連、重音,也可以形成節奏的不同類型,同時,停連、重音、節奏的各自不同的變化,主要由語氣來體現。

三、以適當的儀態為輔佐

任何需要在舞台上表演的藝術形式,如戲劇、舞蹈、相聲等等,表演者整體的體態所傳達出來的肢體語言是十分重要的。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戲劇的舞台上,表情和動作是「主」;而在詩的朗誦舞台上,表情和動作是「賓」。表情和動作是不能喧賓奪主,損害了詩的「朗誦」,於是這期間的尺度就須是恰當的掌握。所謂「合適」,是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不但呆板而毫無表情要不得,就是不當和不夠也都要不得;而尤其可怕的更是過火的誇張。至於「表情」方面,不論臉部的,或者身體、四肢,不必誇張,只要順其自然,隨着內在情緒受到詩中情境的觸發,自然會影響到整個身心,而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反射出來。

在整體的儀態中,以眼神最為重要。眼神生動,是所有肢體動作的最基礎的要求。若眼神恍惚、不專注,就算表情再逼真、儀態再自然,也讓觀眾覺得缺乏真實感。但是,就團體朗誦而言,要所有人的眼神生動且專注,訓練起來將十分不容易。

但是,經過嚴格訓練後,眼神生動便可以有以下三種傳達的效果:

(一)專注度

由朗誦者的眼神,我們可以立即地看出朗誦者的專注度如何?再藉由專注度所呈現出來的深淺,可以看到朗誦者的態度,是否恭敬地、全心全意地詮釋詩意?若朗誦者自身十分專注地進入詩境當中,這也才能帶領着觀眾進入詩境中。若朗誦者自身眼神恍惚、四處飄蕩,又如何能説服觀眾呢?在方法上,可以藉由處理眼神視線停止處及眼神流轉的方式來傳達專注度。

(二)形象傳達

在朗誦中,形象的傳達當然絕大部分是由聲音的感情表現來呈現。不過,眼神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譬如:當朗誦者正慷慨激昂時,眼神的傳達卻是柔弱無力的;當朗誦者正哀悽悲痛時,眼神卻是炯炯有神的。這時,不論朗誦者的聲音呈現如何豐富恰當,眼神一不對味,整體的感覺就走味了。對觀眾而言,更感覺到聲情與詩情的格格不入。所以,朗誦時,眼神要配合詩意呈現,傳達出詩中不可言喻的鮮明形象。

(三)增加意象

對朗誦而言,舞台上的道具佈景呈現並不是重點。而在舞台上,也不太可能將所有的道具佈景一一備齊。這時,便可善用眼神的暗示來讓觀眾想象。藉由想象,不但可以使舞台的空間無限加大,更可容易地使觀眾進入他自己所想象的詩中世界。譬如:朗誦到「高山」時,朗誦者的眼神自然就會往上看。如果是很高、很高的山,還要將眼神的視線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延伸,以展現「很高」的意象。在方法上,朗誦者可善用眼球轉動的方式或眼神停止處的方式來達到增加意象的效果。

總而言之,若眼神生動靈活,實際上,並不需要特意的設計肢體的動作,儀態自然而然便能適當地傳達出詩情。有了真摯的情感及豐富的聲音表情,再透過適當的儀態來傳達詩中的意境,更能感動人心

現代詩歌朗誦的技巧3

一、把握詩歌思想內容,確定情感基調

誦讀現代詩,首先必須把握其思想內容,根據思想內容,確定情感基調。如《再別康橋》,寫的是離愁別緒,其情感基調定在一個“愁”字上,而且,這愁,不是哀愁,不是濃愁,而是輕淡的柔愁,愁中又帶有一絲對康橋美景的沉醉,帶有一絲對母校眷戀的深情。

二、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

詩歌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如果表現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述的,速度採取中等為宜。”比如,《再別康橋》與《我愛這土地》的語速要慢一些。

在同一首詩歌當中,語速並非一成不變。詩歌情感有發展,語速隨之有變化。如聞一多《發現》一詩。

三、根據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音長音短

詩歌誦讀,有輕有重,有音長音短,才能將詩歌情感強調出來,才能將詩歌的韻味體現出現,字詞句的輕重及音長音短,要根據詩歌內容、意境來判斷。

四、根據語境的關係,確定詩句的停頓

詩歌誦讀,需要正確處理好停頓。節奏自然鮮明,詩歌才富有韻律美。“一般説來,頓號後的停頓最短,逗號後的停頓長一點,分號和冒號後的停頓再長一點,句號、問號、感歎號和省略號後的停頓更長一些。”對於標點符號處的停頓我們容易判斷,那麼,無標點符號之處又如何停頓呢?我們要明白的是,古詩有節拍停頓,現代詩也有節拍停頓。一般是“兩個音節一拍或三個音節一拍”。

朗讀的注意事項

一是朗讀時絕不能單純追求技巧,要根據讀物內容的需要、情感的發展和事態環境的變化,和諧地表情達意。

二是在實際朗讀中,每一種讀法單一運用的情況並不多,往往是兩種以上綜合兼用。如重、實與剛,輕、柔與淡,等等。

三是在朗讀中除以上方法外,還有語流的滯、暢、斷、續和節奏的疏、密、頓、拖,等等,需要仔細體會,合理表達。

四是就“重讀”這一點,語言本身也有規律。如“意羣重音”、“邏輯重音”、“重點詞語重音”,等等,比較複雜,有的也不適合在國小階段實施,讀中自然會體悟得到,就不多講。

五,多種形式範讀

學生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並不難,但要達到有感情,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因為國小生閲歷淺,知識面窄,感悟能力差,在沒有任何指導的情況下,多數學生不可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也不可能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聽錄音、錄像、老師或優等生範讀。

因為範讀能幫助學生了解掌握課文的基調是歡快的、高昂的,還是平緩的、低沉的,因此,減少了朗讀訓練的盲目性,增強了針對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再加上摹仿是兒童的天性,範讀能使學生很快入境,有的學生摹仿出來的東西一點不亞於老師的“原汁原味”。

學生摹仿久了,就形成了知識的積累,那麼讀書的能力也就逐步形成了。當然,教師範讀時要全身心地投入,把自己融入作品之中,運用聲調、音量、速度、停頓等變化,使語調高低起伏,抑揚頓挫,鏗鏘有力,深深打動學生的心,使學生身臨其境,倍受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