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下元節>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食物好

下元節 閲讀(3.13W)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食物好1

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那在這一天,我們要做些什麼呢?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食物好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後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二節食齋。古人於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為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享祭祖先

隨着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存在。由於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為肉體可以死亡,靈魂永遠活着,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正是這種人的靈魂觀導致享祭祖先習俗的盛行。為了祈求先輩的靈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孫後代,使他們免於災難和不幸,人們為祖先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通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全國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山東省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説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説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説,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藴涵着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説,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範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

下元節傳統習俗吃什麼食物好2

道教的下元節

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三官的生日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嚴格來説下元節是道教節日,但它早已遠超宗教節日範疇,成為中國人的“解厄日”“祈福日”。

文成公主的生日

在西藏地區,下元節被視為文成公主的生日。吐蕃有兩個節日與文成公主有關:藏曆4月15日(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日子);10月15日(文成公主的生日)有記載“十月十五日,為唐文成公主誕辰,士女盛裝參賀,家家飲酒。”

豆餡包子

每個節日都有自己的食俗,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也就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現今吃豆沙包已經是家家常見飲食,只是不和下元節相關聯。

禹王廟會

江蘇淮安人,在下元節這一天,要登禹王台祭禹王(水官大帝),趕禹王宮廟會,屆時廟中人山人海,有各種各樣小零食賣。現今禹王廟會沒有往日盛況。

迎神賽會

山東(鄒縣)、陝西(鳳翔)、湖南(寧遠)的一些地方除了祭祀祖先,還會舉行迎神賽會,報答土功,祭祀山神。只是現在幾乎不得見。

下元時俗

舊時俗諺雲:“十月半,牽礱糰子齋三官”。以前道教徒在這一日還在家門外豎天杆,杆上掛黃旗,旗上寫着“天地水府”、“國泰民安”、“消災降福”等字樣。在民間下元這一天,人們在家中做餈粑、麻腐包子等贈送親友,同時可以吃到很多祭祀之後稱為“福餘”食品。

下元節的“歸宿”

傳承民俗文化,並不需要大張旗鼓地過節。下元節來自道教,其實對當今的國人來説,這一天倒是近距離感受道教文化的契機。

下元節是一個很寶貴的節日,是表達美好的願望,摒除厄運的祈福日。若能被塑造為中國人的“祈福日”,並在其中加入紀念先人、關懷他人的人文意識。那麼它是不是望得到復興。

漢族稱中元節,也叫鬼節。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祭祀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