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清明節>

精選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集錦八篇

清明節 閲讀(2.43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題集中,圍繞同一主題作深入闡述,切忌東拉西扯,主題渙散甚至無主題。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精選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集錦八篇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1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寫的一首詩。不只是因為巧合還是因為什麼,只要每到清明節總是會淅淅瀝瀝的下着小雨。

我望着窗外,看着雨珠“滴答,滴答”打在窗户上。走到外面,一滴,兩滴,三滴……滴到脖子上,感覺冰冰涼涼的,讓昏昏沉沉的我清醒了不少。站在空地上,抬頭向遠處望去,天空依然不知疲倦的下着。想再看遠一點,可是老天好像故意和我作對,給她穿上了潔白的輕紗,神神祕祕的。

清明節來了,我準備了一些小白花和紙錢。小白花你可以在商店裏買到,當然,你也可以自己動手做,非常簡單。只需三個步驟——1.將一張張長方形的紙放在一起,角和角之間對齊,再折成波浪狀。2.找到中心,套上鐵絲。3.將紙分開,在進行調整。一多漂亮的小白花就呈現在了我的眼前。之前和其他東西當然是媽媽準備啦,媽媽做這些東西可都是老手了,眨眼間,媽媽就完成任務了。

萬事俱備,該去掃墓了,我們拿起了我們早已準備好的東西,去“爺爺家”了,到了“爺爺家”爸爸就拿起鋤頭開始為“爺爺家”清除雜草,我和媽媽也在一旁幫忙。這些都是我們這兒的規矩。

打掃乾淨了,可以開始獻花了,燒紙錢了。媽媽點燃了一些香,分了一些給我和爸爸。媽媽在輕聲禱告,我和爸爸在心裏禱告。禱告儀式結束了。我激動得把我親手做的小白花獻給了爺爺,我想爺爺應該會很開心吧!

開始燒紙錢了,是我和媽媽一起完成的。在我們這兒有一個奇怪的規矩——燒紙錢的時候必須點過,這樣才是你獻給祖先的錢。

清明節,人們都來來往往的掃墓,真是“路上行人慾斷魂”。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2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也是我們家每年團聚和祭拜祖先的日子。無論有多麼繁忙,我的家人都紛紛從四面八方趕回來上墳。對我來説,最開心的就是又可以見到想念的表哥、表姐、表弟了,心情無比激動。

伴隨着空氣裏瀰漫的春天的氣息,全家人一起乘車到祖先的墳地。來到墳地後,我們小孩子停止了嬉鬧,心情也變得沉重了不少。大人們開始忙着擺放祭拜先人的酒食果品,我和表哥、表弟,還有表姐也沒閒着,在墳地採摘五顏六色的野花,用來祭拜先祖。

一切井然有序,很快都準備好了,行禮祭拜也就開始了。先是大人,然後是小朋友,默默地在墓碑前禱告,深深緬懷我們的祖先。我們一起來到太爺爺的墳前,我默默祈禱着:太爺爺,希望你能保佑奶奶儘早康復,保佑我學習好起來。接着我們又去祭拜了爺爺,爺爺在我沒出生時就去世了,雖沒見到爺爺長什麼樣子,但是我想肯定是和藹可親的。我給爺爺磕了幾個頭,爺爺,我想你了,您在另一個世界過得還好嗎?..........

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用酒食、鮮花緬懷已逝的親人,在天國裏,是他們對我們的保護,在這個世界裏,是我們對他們的祈禱

下一個清明節,我還來.......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3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這是唐代大詩人杜牧寫的《清明》。每逢我吟誦起這首詩的時候,就會不由地想起一年一度的清明節。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掃祖先和先烈的日子。在我的家鄉,每到這個日子,幾乎家家户户都要到祖上的墳墓去祭奠已故的親人。

我們家也不例外。自從爺爺去世後,每到清明節,奶奶便會早早地起來,炒上幾道爺爺喜愛吃的菜,準備好水果、煙、酒、筷子、小酒忠,還有幾柱香燭及老太太折了好幾天的錫箔。爸爸媽媽呢,會買上一束鮮花和幾捆萬元紙幣(當然不是真的錢,而是專供祭祀用的)來表達他們的心意。我也不甘落後,親手摘上一些白色的小野花準備撒在墳前,表達我對爺爺的思念。

一切準備好後,爸爸帶着我們開車出發了。不一會兒,我們就來到了同裏九鬆公墓。才八時多一點,公路兩邊的車子已經排得像長龍一樣,排到了很遠很遠的地方了。去九鬆公墓的路上,更是人山人海,人們有的捧着鮮花,有的提着貢品,還有的拿着香燭。他們三個一羣,五個一夥地趕往墓地。

我們來到爺爺的墓前,先拿出香爐放好,再一一擺上貢品,然後點上香。這時,奶奶撿一根木頭,先在地上畫了個大大的圓圈,然後把錫箔和萬元紙錢倒在大圓圈內。

我好奇地問奶奶:“為什麼要畫個大圈圈呢?”

奶奶告訴我:“劃個圈就好比把錢藏起來,這樣我們送給爺爺的錢就不會被別人搶走了。”

聽了奶奶的話,我更迷糊了:“爺爺真能收到這些錢嗎?”

媽媽告訴我:“這只是表達我們對親人的祝願,祝願爺爺在天堂不缺錢花,生活得好。”。我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我們給爺爺叩頭後,把清明節的象徵物“標紋紙”系在墳墓前的兩根竹竿上。我又疑惑地問奶奶:“為啥要系這標紋紙呀?”奶奶告訴我説:“標紋紙表示後繼有人,系掛得越多,説明該墳墓主人的後代就越多。爺爺有兩個兒子,所以我們就係了兩竄。”哎!沒想到家鄉的清明節還有這麼多的講究啊!

最後,爸爸點燃了鞭炮。“霹靂啪啦”,鞭炮聲捎去了我們對爺爺的無限思念和祝福。

正在這時候,我發現九鬆公墓內已是煙霧濛濛,黑色的紙灰到處飄蕩,嗆得我眼睛都睜不開了。我們趕忙告別了爺爺,離開了公墓。

看着忙忙碌碌祭奠的人們,我想:“如果能有一種更簡潔、更環保些的祭奠方式,那該多好啊!”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4

4月5日,是我們祖國傳統的節日—清明節。是紀念先人的日子,我家也不例外,趁着放假,我和爸爸、姑姑、奶奶回去老家掃墓。

我們從家裏拿了鋤頭、鐵鏟、刀、香、紙錢、供奉品,就出發了。我們家的祖墳在茂密的橡膠林裏。所以我們必須得小心蟲子與蚊子的叮咬。還有那些橡膠樹的膠水。首先拿刀墳墓周圍的草,砍完草之後,就用鐵鏟挖土放在墳上,之後奶奶叫我去挖草皮,而且我還要搬回來呢!

我看見奶奶拿着幾柱香插在墳旁,把供奉品放在香旁,然後燒紙錢,我立馬跑過去,叫奶奶拿一捆給我燒,紙錢燒光了,爸爸就放鞭炮了,一陣聲響過去後,鞭炮放完了,奶奶和姑姑拿了紅油漆來描紅墓碑,描完了,我特意看看香滅了沒,等香燒完了,我們這才收拾東西回家。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5  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家鄉的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這是杜甫的一首描寫清明節的詩。一直流傳到今天,清明節是家鄉的傳統節日,也是重要的祭祀節。清明節到處瀰漫着春天的氣息,殘冬的痕跡一掃而光,春天將五彩的顏料灑向四方,桃花紅了,迎春花黃了,杜鵑開了,小草綠了。可在這明媚的春光裏,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那天,山上熱鬧極了。人們連續不斷地走上山,拿着祭祀品,如艾餃、酒食、果品、紙錢…..有些人還帶着鋤頭、鏟子去找自家的祖墳。將食物供祭在祖先的墓前,叩頭拜祭,將紙錢焚化。再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放鞭炮、煙火,最後再行禮拜祭默默祈禱下山。這是家鄉清明的規矩。家鄉的清明節,它用掃墓活動來表達對祖先的深深懷念。

  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清明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踏青、祭祀逝去親人的風俗.我的家鄉在北碚柳蔭鎮.有很多人在清明節前買很多紙錢,清明節拿到墳墓上燒掉,以表達對親人的懷念.清明節的前一天下起了一場細雨,將空氣中的灰塵洗得無影無蹤,空氣變得清新了很多.這真是"清明時節雨紛紛".在清明節這天,我去了奶奶家,一座山的山頂上,有一間小房子,在前面看到很多人在墳墓上燒紙錢,還有人在痛哭,這應該是"路上行人慾斷魂"吧.古人説:喪三年,常悲咽,酒肉絕.古人用自已的方式紀念父母,和現在的人一樣.都是用來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這就是家鄉的清明節吧!

  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節日,聽老人們説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清明節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柳樹抽出了了細細的嫩芽,小草從地裏鑽出來了,正是人們出去遊玩的大好時機。‘‘清明前後,栽瓜種豆’’所以清明節到了,家鄉的人們就忙着耕種了。清明節是祭拜祖先的節日,也是給英雄人物掃墓的日子,按照家鄉的習俗,人們要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祭供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燒掉,還挖些新土倒在墳上,將用紙剪的一束清用枝條插在墳上,然後叩三個頭作為行禮祭拜,最後吃掉所有的食物才回家。家鄉的清明節,是一個有遊玩的歡樂,還有祭掃祖墳時懷念親人的悲傷,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家鄉的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清明節我都會想起唐代有名的詩人杜牧。清明節又俗稱踏青節,在清明節那一天,家鄉的人們都要攜帶掃墓用品到墓地去悼念已逝的親人。我的家鄉在莆田埭頭,清明節的那一天,我們帶上鋤頭、鏟子等工具就出發了,遠遠望去,山上熱鬧極了,我們開始上山,好不容易才找到了長滿雜草的祖墳,就開始忙活起來。大家分工明確,爺爺負責清理墓地兩邊的雜叢,我和哥哥鋤草,媽媽和奶奶負責清理墓地上的垃圾,媽媽吩咐我:“要用心,祖爺爺會保佑大家平平安安!”我用力點頭,彷彿看到祖爺爺在天堂衝着我微笑。大家幹得熱火朝天,汗流浹背,但仍舊一絲不苟地埋頭苦幹,一個小時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墓地煥然一新,中間的十字架更加醒目,看着眼前輝煌的戰果,我深深地感受到清明節濃厚的傳統氣息,我在心裏暗暗祈禱:“親愛的祖爺爺,你得保佑我下次得雙百哦!”隨後,爸爸媽媽便拿出鞭炮開始燃放,隨着“噼裏啪啦”的鞭炮聲,我們走出了墓園。這就是我家鄉的清明節,在這個中華民族偉大傳統的節日裏,家鄉人通過掃墓、放鞭炮等方式寄託了對親人對祖先的無限懷念。

  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家鄉的清明節我的家鄉在安徽省渦陽縣,是一座古老而美麗的城市。在這座城市裏,人們每年都要過清明節。在這一天人們會用紙折一些元寶,買一些鞭炮,帶到墓地用火點燃,用來寄託對死去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但用火的時候要特別小心,防止引發火災。希望大家以後都用環保、低碳的方式祭奠先人。我非常喜歡我的家鄉。

  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節氣。每當清明節的時侯家家户户都做清明果。它是一種綠色的植物搗成粉跟糯米和粳米攪拌一起做成跟餃子一樣的清明糕,放鍋裏蒸熟就可以吃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當清明節時家家户户在逝去的先人墓前燒香燒紙祭奠先人。痛哭流涕以表孝心,而我們小孩總是在清明是嘻嘻哈哈有玩有樂十分開心。後來我聽爸爸媽媽説清明是一個祭祀的節日。它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我們應該尊重傳統。發揚傳統。清明節真是一個有趣的節日。

  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濱海縣正紅鎮中心國小二(1)班樑甜甜“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一到清明節,我總會想到唐代大詩人杜牧的這句詩。清明節是我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是祭拜祖先、給烈士和已經去世的親人掃墓的日子。在我的家鄉濱海,清明節之前的三天內每家都要去“添墳”,也就是説將墳墓整理整理,添上一些新土,讓它更結實,奶奶説,這麼做是為了讓已經去世的親人“住”得舒服。在清明節這天,路上隨處可見上墳的人,他們有的獨自一人,有的全家出動,帶着各種果品和紙錢,到墓地去悼念親人。也有信佛的人選擇燒香,奶奶説,這也是用來表達對已去世的親人的思念之情的。每年清明節之前,我們學校都會組織我們去給烈士掃墓、獻花,站在烈士墓前,我們感受到了很多,決定要向烈士學習,為了家鄉的建設、祖國的富強而努力學習。清明節又叫“踏青節”。這時已經是春天,鳥語花香,大地一片生機勃勃。人們也可以外出踏青,欣賞春天美麗的景色,也可以放風箏。這就是我們家鄉的清明節,一個很有意義的節日!

  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家鄉的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聽了這首詩,你知道是什麼時候嗎?對了,就是清明節。自古以來清明節就是一個傳統祭祀的節日。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要去祭拜死去的親人。你知道上墳燒紙會給森林帶來多大的危害嗎?“春秋草木幹,防火要當先。”提高防火意識,從我做起,從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做起。現在在我的家鄉人們提倡文明祭祀,不再燒香、燒紙,而是用鮮花、美酒來替代。這樣既環保又安全。一樣可以表達對親人的思念。我希望這種文明祭祀的習慣能夠一直留傳下去。吉林省通化市通化縣金斗中心國小三年級宋昊博指導教師曲麗波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6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祭掃活動,當清明工來臨之時,會有很多的活動。

清明前後是植樹的好時候,這個時候植樹比平時植的`成長快,成活率高,所以這對綠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們還可以在清明的時候放風箏,拿着風箏在綠草地上奔跑、玩耍,迎着春風的感覺非常美好。還有比較正規的祭掃,不像 以前我們拿一些紙錢到墓地燒紙,現在我們的一些人拿着鮮花到墓地裏對親人獻上一束鮮花對親人的敬重,而且還很環保。

還有很多運動,最好的是打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我們還可以去踏青,約一些好朋友去郊外旅遊,做為一種快樂的活動,所以説清明節是一個非常好的節日,即能祭奠死去的人,又能和親朋好友結伴同行去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盡情地去感受大自然的寧靜,清香。

我非常喜歡家鄉的清明節。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7

放學後,回家我看到了爸爸媽媽在疊紙錢,奶奶在疊金元寶,二姑在燒菜,旁邊還準備了許多小碟子,我就問二姑:“這是幹什麼的?”二姑説:“這是給爺爺留下來的,明天就是清明節了。”

我好奇的問媽媽:“什麼是清明節啊?”媽媽説:“清明節就是紀念已故的親人。”第二天早晨,我和爸爸媽媽還有姑姑去爺爺的墓地拜祭爺爺。在那,我還看見了許多人,有的拿着鮮花,有的拿着吃的,一個個表情嚴肅。我不由的想起了杜牧寫的那首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家鄉的清明節的作文 篇8

屈原是一個偉大的人物,他的愛國之心是無人能比的。

我們怎能忘屈原,在懷王客死於秦之時來到江邊,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舉世皆醉,而我獨醒。”漁夫勸他説:“舉世皆濁,何不隨其流而揚其波,哺其糟而啜起醴?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長歎一聲説:“世人又有誰能理解我呢?楚國日削月割,懷王客死於秦,只剩下無能的襄王與子蘭。楚命不久矣,我又有何顏面苟活於世?唯有一死,乃我心頭之恨!”乃作《懷沙》之賦,然後懷石投汨羅江一死。後人對此不平,以為楚王那樣的昏君,不值得屈原去盡忠和報效,我認為這忽視他作為“政治家”的一面。焉知政治也是一種“理想”。政治家與政客不同,前者是別無選擇的獻身,後者卻是投機。身為“楚臣”,他不能承受楚國亡國的事實。

僅作為一個“詩人”,即使“國破山河在”,亦不必去死,詩人可以以“詩”愛國和救國。他可以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做出奉獻,但作為三閭大夫必須沉江。屈原的這種“相始終”的精神,是他作為一個政治家面對失敗的唯一選擇,他把作為“政治家”的責任放到“詩人”之上,這才是屈原對自己的定位。

屈原是不會等到敵國軍侵入受辱而死的。羞辱他就是羞辱楚國。他要選擇死,一種自由的、高尚的、獨立的死。“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他悲吟着,高歌着,在汨羅江飽覽他所摯愛的山河大地,從容如歸地赴死。

屈原的死是偉大的,他為祖國,為社稷,殫思極慮,至死不渝,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祖宗給我們一個清明節。清明時的中國,生人走到死的邊界,冥冥之中的靈魂也來與生人相逢。中國人,不只是活在自己的生命裏,還活在那些傑出的生裏,活在那些傑出的死裏,活在歷史裏,活在未來中。五千年積澱的,絕非只是出土的竹簡,而是這中國式的生命,這使得中國人“精神上的人生”比肉體上的人生更為漫長浩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