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節日範本>端午節>

寶應端午習俗

端午節 閲讀(1.69W)

寶應端午習俗

寶應端午習俗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又稱端陽。端午節這天也是我國古代偉大愛國詩人、政治家、思想家屈原投江殉國的日子。雖有歷史考證者認為端午節起源早於屈原年代,但後人仍把這個節日與紀念屈原緊緊聯繫在一起。屈原生於公元前340年,死於公元前278年,他是戰國時代楚國人,起初很得楚懷王信任,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聯齊抗秦。後來,屈原遭到對外屈辱求榮、對內倒行逆施的上官大夫等反動貴族的打擊陷害,使楚懷王疏遠了他。楚襄王繼位後更為昏庸無道,聽信奸邪,竟把屈原免職,放逐到窮鄉僻野, 長期流浪於沅湘流域。

公元前 278年秦兵攻破楚國的京都郢都時,62 歲的屈原已經被流放22年,目睹國破家亡、民不聊生,在憂國憂民的`悲憤絕望中,於這年農曆五月初五,抱石沉入湖南的汨羅江。相傳屈原投江後,荊楚百姓怕蛟龍吞食屈原屍體,便鳴鑼擊鼓驅趕蛟龍,駕龍舟於汨羅江上四處打撈屈原屍體,並製成粽子投入江中,祭祀屈原。因此,端午節划龍舟、龍舟競渡、吃粽子等,便相沿成習。

唐代以後,端午節又與鍾馗聯繫起來。傳説,“唐玄宗於病中夢見一大鬼捉一小鬼啖之,玄宗問之,自稱名鍾馗,生前曾應武舉未中,死後託夢決心消滅天下妖孽。玄宗醒後,命畫工吳道子繪成圖像。”舊俗端午節多懸掛鍾馗之像,謂能打鬼和驅除邪祟。唐宋以來,民間又有懸掛菖蒲、艾的習俗,以為艾是馬鞭,菖蒲、艾本為藥草,掛在室內確有殺菌消毒、淨化空氣的作用。寶應地處水鄉,盛產菖蒲、艾,每到端午佳節,插掛、放置菖蒲、艾幾乎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風俗習慣。寶應一帶,端午節期間,還有用五彩絲線結成“百索” (又名“百歲索”)系紮在小孩手腕上、結成小網兜內裝煮熟的鴨蛋掛在小孩胸前的習俗。老人們認為,用紅黃藍白黑五種顏色的絲線做成的飾物可以驅邪降福、消災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