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文化>

[精華]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 閲讀(7.22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現在就讓我們寫一篇走心的讀後感吧。你想知道讀後感怎麼寫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文化苦旅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精華]文化苦旅讀後感15篇

文化苦旅讀後感1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説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麼餘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餘秋雨引領着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着中國文化的發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遊,可以説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版權所有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着。放眼現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藴藏着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説“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後都是要閉上眼睛,迴歸於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2

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感悟最深的是苦,人只有經歷過苦才能有沉澱,中華文化,雖説是泱泱大國傳下來的精粹,雖然自帶文弱書生的軟病氣息,那也是經歷了種。種苦楚才積累沉澱下來的!寧古塔的流放文人,敦煌的多災多難!近代文人巴金等巨匠經歷的那場浩劫而涅槃重生!種。種苦難,打不垮的壓不倒的中國人脊樑!所以坦然面對人生種。種苦楚,是祖先傳給我們血液中最大的財富,這也許就是我們常説的不要怕吃苦的來由吧!呵呵!

以前對於餘秋雨,並無甚好感,總覺得青歌賽長上的文化評委,賣弄嘴皮子,和缺乏文化素養的'選手賣弄一下。讀過北大授課時,感覺他倒是個有學識的人,讀後感學問一次,在我看來,就是博聞強記,多讀幾本書,產生種。種感悟而已。當然,看過文化苦旅,感覺就是他讀書很多,學識淵博,這本書基本上就是他的考察筆記兼有抒情散文!印象比較深的就是那句話:書和路是分不開的,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分不開。

我也有點體會:也許任何一個名勝風景,缺乏學識的人到了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但是這處一旦被賦予了文化內涵,那麼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更多的是他的歷史背景了。看過這本書,依然覺得,學識淵博的人有個共同之處:胸襟廣闊。是啊,如果沒有廣闊的胸懷,何來有容乃大?餘秋雨評價中華文化有一點很對,中華文化興起於長江、黃河、淮河沿線,這些文化自帶了中國文人固有的文弱氣息。在文化傳承中,有一個人物不可忽略,康熙,他的學貫中西,對於學識不偏不倚令人讚歎,這個不偏不倚建立在學貫上,另外他一改文人的虛弱,是個健壯的人,有了健壯的身體,才能讓文化進一步昇華!健康,健康,我會為之追求的。

文化苦旅讀後感3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先生的一部代表作品。它帶給我們的是一場心靈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洗禮。那美得連時光都忘了行走的名勝古蹟,似乎就在眼前呈現。

有人評價過餘秋雨:餘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憑藉自己豐厚的文史知識功底,美麗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於千年文明長河之中。餘秋雨的藝術理論著作,也備受學術界重視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戲劇理論史稿》,是中國大陸首部完整闡釋世界各國自遠古到現代的戲劇思想發展的史論著作。有評論家譽之為:左手寫散文,不流之於淺薄;右手撰述藝術理論,也不失其豐贍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有人説,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光暈。

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

《文化苦旅》,展現給我的是那一處處古蹟,一句句的教誨,銘記在心……

跟隨作者走進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佈滿足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並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藴藏。

跟隨餘秋雨走在中華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獨特的觀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這古老民族的深層文化,那細膩的筆觸,豐富的詞彙,震撼心靈的文字伴隨着這趟巡視華夏文化的苦旅。

文化苦旅讀後感4

隨着作者的腳步,我的心靈也進行了一次苦旅,從陽關到江南。

初見這本書,我對書名充滿疑惑:為何苦旅?既是旅行,為何突出苦字?帶着疑問進入書中,又瞭解作者的平生,我豁然開朗,有情不自禁,感歎起來。這苦字,有多含義。 身體的勞苦。作者的'旅行是完全自費的,而所到之地大多荒原而偏僻,步行之時最多身體自然勞累。但在作者心中,大概這遠行,這勞苦,都成為信徒朝聖聖地而遠行一樣的虔誠的心情,去朝聖千百年的荒廢古址。

眼見古址破敗之痛。作者所去的新疆,陽關,敦煌,渤海國,天一閣,所去遺址無不敗落,殘缺不堪,面對損毀的遺址,作者自然是痛心疾首,苦不堪言,

對謠言攻擊的痛苦。作者在苦旅中,苦旅後,受盡了謠言,謾罵,及各種形式的人身攻擊。然而,在這謾罵聲中,並無一家媒體,一家報刊為他説一句公道話,為躲避攻擊,作者攜妻從上海遷至深圳。然而在這漫罵與孤獨之中,作者能繼續對此書改版,不斷寫出新的著作,實為難得可貴。

對文明衰落的悽苦。作者遠行出國探訪中東,希臘,埃及等世界文明遺址,又到歐洲,與中國進行對比。體現出中國文明的優勢與不足,對各地的文明衰落深感悲痛。對當代文明提出緊迫提醒,也是痛定思痛。

理解了這些“苦”,也就明白了作者的心情了,也就理解了作者的深沉的筆調,悲痛的風格了。説這是 “沉痛”,這是“流浪”一點也不為過。

從陽關到江南,只有苦,又不只是苦。這個字的內涵實在是太過豐富,讓人還甚為不解,就走完了全程。

文化苦旅讀後感5

信客是一個非常“苦”的職業,不僅身體“苦”,更是心靈“苦”。

信客這個職業早已遠離我們,但我們能從餘秋雨生動的語言中穿越回當時。這個工作更像是一個民眾福利:工資少的可憐,乾的活卻最多。還要遭到外界的質疑,這不就是“信客精神”嗎?

信客精神是為他人着想的,老信客受到外界的質疑後決定不當信客。他首先做的不是抱怨這個世界的不公,而是儘快找到繼承人,好讓村子再與外界聯繫,這種精神在當今是十分匱乏的,有的人在地鐵上獨佔幾個座位,有的人這樣籃球場上還不允許別人參與……從今天起,做一個為他人着想的人,把別人的感受當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擁有的當做別人所擁有的。

信客精神是俠義的。宋達在遇到一些不公的事,或對國家不利的事都拔刀相助,毫不退縮。當今社會同樣缺少這樣的人,有的人因害怕得罪別人,視而不見,有的人甚至加入反派,並從中謀取利益……從今天起,做一個俠義的人,把別人的事當做自己的事,把別人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

這篇文章不止讚美了信客精神,還諷刺了人們多疑的性格,以及人云亦云的惡習。要是沒有這些人作怪,老信客就不會失去工作。這就體現了當時單向信任的現狀,老信客信任葉渡,但全村人都不信任他,對此,我們只能歎息老信客的不幸。從今天起,做一個能信任別人的人,寧可天下人負我,我不負天下人。

引用海子的詩歌名句,串起全篇;三段論式行文,利落清晰。用他人的故事,滋養我們的生命——這就是讀書的意義之一。

文化苦旅讀後感6

穿鎮而過的狹窄河道,一座座雕刻精緻的石橋,傍河而築的民居,民居樓板底下就是水,石階的埠頭從樓板下一級級伸出來,女人正在埠頭上浣洗,而離她們只有幾尺遠的烏篷船正升起一縷縷白白的炊煙,炊煙穿過橋洞飄到對岸,對岸河邊有又低又寬的石欄,可坐可躺,幾位老人滿臉寧靜地坐在那裏看着過往船隻。

斑剝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殘夢,交錯的雙橋堅硬而又蒼老,沒有比這個更能概括江南小鎮的了,而又沒有比這樣的江南小鎮更能象徵故鄉的了。

他當然會在陌生的煙瘴之地,夜夜夢到周莊的流水和石橋,但他的傷痕累累的人生孤舟卻擱淺在如此遠的地方,怎麼也駛不進熟悉的港灣了。

淺渚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

一艘艘小船在解纜繫纜,纜索一抖,牽動着整個中國的生命線。但願有一天,能讓飄蕩在都市喧囂間的惆悵鄉愁收伏在無數清雅的鎮邑間。

寂寞天柱山

青山祗在右城隅,萬里歸來卜築居。

色彩斑斕的娃娃魚,在瓶裏停佇不動,像要從寂寞的亙古停佇到寂寞的將來。

是歷史,是無數雙遠去的腳,是一代代人登攀的虔誠,把這條山道連接那麼通暢,踩踏得那麼殷實,流轉得那麼瀟灑自如。

那些已經溶化為自然景物的堅實路基,那些新橋欄下石花蒼然的遠年橋墩那些指向風景絕佳處的磨滑了的石徑,卻鐫刻下了很早以前曾經有過的繁盛。

讀後感: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而我只能從書中領略沿途的風景,所幸,風景優美而又給人無限美的遐想和人生的感悟,心靈的洗禮與文化素養的沉澱。

文化苦旅讀後感7

《藏書憂》,則又是文集中一篇獨特文章。沒寫人,也沒寫物,寫的是書,是作者自己的一種心情。我認為,雖是"文化苦旅”,雖是一路走來,寫人寫物。終究,還是不能缺少這一篇的。

書,在文化傳承中的角色,自然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承在某程度上絕大部分是由書籍來完成的'。有人寫書,就是有人買書,看書,當然更有人在藏書。所謂,“藏書”大概不是藏起來,不讓別人看見,而是把書好好的保護起來。我便十分反感,很多人,待書如物,信手而來,隨手而去。看書時,折角撾邊,邊吃邊看,搓搓折折,尚不等他自己看完,書已是殘缺不全,污濁難辨。待書當如交友,寧缺勿濫。待書當如交友,尊敬愛護。待書當如交友,誠心誠意。餘先生之憂便是“藏”不住書。一則憂,友人不時借閲,常常忘記歸還。還難以開口催促。二則憂,自己的藏書,如何“藏”得住,當自己無法再時時刻刻守護着他們的時候。三則憂,自己藏書尚且如此,那些更多的好書珍本,豈不是更難藏住。我到沒什麼藏書,只是喜愛收集些書籍。餘先生這一憂,也令我思索着,這書如何藏的住啊!想必,天下讀書,愛書之人,都難逃此憂!

跟隨餘先生這一路走下來,回首再看這段旅程時,卻是有些苦澀。或許,只有當我們明白了苦澀,才能更好的體會到甘甜。也只有是一段苦旅,才能真正的瞭解什麼是文化。

文化苦旅讀後感8

看了餘秋雨的這些散文我感觸頗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帶給我一次心靈的洗禮,很是震撼,但最讓我喜愛的還是他的《廢墟》這篇文章,它裏面的話深深地影響着我的思想,在極大數的人都認為完整才是美的時代。他卻提出了一個能夠説是另類的想法——廢墟也是一種美,也許嫩綠的葉子象徵着期望,但是誰又能否定飄落的秋葉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輪迴嗎,就不是另一個新的生命的開始,落葉是人們心中“廢墟”的代表,但是它卻賦予着別樣的精彩,難道不是嗎?

圓明園曾代表着皇家高貴的身份和無盡的財富,但是此刻當我們再回首過去時,看見的又是些什麼呢?是一幅殘缺破爛不堪的景象,我們已經很難去想象它以前擁有過的那些光輝歲月。當有人提出修復圓明園的時候,有些人卻站出來否定了,正因即使修復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樣樣呢?那些以前遭受過的屈辱歷史就能消失在歷史的記錄裏嗎?答案是當然不會了,殘缺的圓明園,一個廢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種美,另類的一種美,正因這個殘缺般的廢墟的存在才讓我們更加牢記了歷史慘痛的教訓和慘象,廢墟是一種美,殘酷而真實存在的美。它是不會正因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遺棄,相反的,人們只會更加記得它,它將會永遠的'被人們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個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餘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國悠久的文化發展史上,有許許多多傑出的才子,他的文章並不是最華麗最優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卻是令我感觸最深的,他的文章教會了我許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來自他內心深處的真切想法,看完這本書,我被深深地感動了,那純樸簡單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動,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靈上的一次完美震撼。成功人士的特點

文化苦旅讀後感9

時間造就文化的悠久,人類編織文化的魅力,而精神與品質便成就了文化的靈魂。餘秋雨用他敏鋭的雙眸和獨特的視角,穿越神州大地萬里河山,帶你感受着歷史的深邃。在他的眼裏,一切妖嬈的景物都脱下華麗的衣裳,還復了最初的本真,因為真正的山水不僅僅只是山水,更飽含着人情世故和文化良知。因此,在西天悽豔的晚霞下,我看見了王圓麓,那個敦煌石窟的罪人;在羅池廟裏,我看見了失落的柳宗元;在都江堰旁,我看見了大智大愚的李冰,在天柱山上,我看見了華髮蒼然的蘇東坡……

從他的書中,我更讀出了歷史人文其實是一門深奧的學問,它同時擁有嚴肅與幽默的.“雙重性格”。歷史勇敢的記錄着人類的一切與自然演變,從盤古開天闢地到不可預知的宇宙鉅變,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它悄無聲息的收入囊中,深不可測,令人神往。但它也有輕鬆愉悦的時刻,《洞庭一角》裏有一則關於烏龜的奇事,它每年定時都會爬回家,從另一個角度折射出洞庭湖流域風土人情的光彩。

古人云:“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而既仁既智者則會擁有廣闊的胸襟,去欣賞這世間的萬物,山山水水,和這一片又一片氤氲着墨香的神奇土地。

每當我翻開這本書,便會有縷縷情思揮之不去,在心頭悄然纏繞,燃起我對中國歷史文化深深的嚮往。我想,餘秋雨也是這樣,他並非是在艱苦的漫漫跋涉,而是樂在其中!

文化苦旅讀後感10

初次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下子像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軟了下來,用各種羨慕嫉妒恨的眼神看着別人手裏的書。《文化苦旅》,隨筆性散文,無劇情,無任務,無結局,這種“三無”的書要怎麼勾起我的閲讀興趣?於是在它在課桌裏躺了兩週之久之後,我終於翻開了它的第一頁,帶我走進了一個比現實美麗的城市

好像又再次回到了莫高窟,回到了那個暮靄剛剛從地平線升起,瀰漫於空中的時候,那個時候莫高窟不是旅遊景點,就那麼靜靜的、靜靜的聳立在當時中國戰火紛飛的土地上,等待着是功臣也是罪人的王道士去挖掘它掩蓋了幾百年的`瑰麗的美貌,那是中國乃至世界的遺產。沉溺於作者從自我角度的描述,其實我是去過那裏的,當時並沒有太大感觸。可以這麼説,在這本書之前我還從沒有體會到文字有那麼大的魅力,並不是華麗的、掉書袋的語句,他讓我感到深深地驚配,還有身為中國人不可遏止的憤怒,王道士的那副嘴臉,那種一點點銀子就把中國文化,中國遺產出賣的賣國賊!可恥!可恥至極!沒有限制性的文字讓我展開了很多想象,也給了我很多思考。

對這本書中另一篇令我記憶猶新的文章便是《上海人》。沒有介紹上海的景點,沒有介紹上海的美食,卻從一個很少有人寫的角度入手:人。開篇便是寫上海人瞧不起外地人與上海人的傲慢無禮、井底之蛙。很敬佩他敢於這麼寫,這本書出版比我出生還要早,但現在這個問題卻是越來越嚴重,在上海兩級分化尤為明顯。他還寫了徐光啟,這位地道的“華亭人”,從他的角度寫了很多上海的過去,讓我這個雖然從小在上海長大但也不算地道上海人的着實長了見識。

《文化苦旅》,苦着尋找了文化,尋找了中國人的根源。

文化苦旅讀後感11

讀罷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苦旅》,我很想抓住些什麼,卻又難以言狀,只認為淡淡的哀愁與寂寞繚繞在心中不去,又難復僻靜。

從滾滾黃沙的大漠邊塞到温婉宜人的江南小鎮,餘秋雨老師的文化足跡,跨越了大江南北,旅途中夾雜着喜悦、感動、哀傷、沉痛……百感交集,而最終只匯合成一個赫赫刺人的“苦”字。中國史上敍説羈旅之苦的文學作品不在少數,然而累贅上“文化”二字,卻更令人認為這苦澀的味道濃得要化不開了。

説説那個令人恨恨不已的王道士吧,青磚黃泥的道士塔原也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後,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投合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餘秋雨老師之苦,皆因有着中國古代文人憂國憂民式的文化自覺,種種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赫然浮現在自己的`眼前卻無能為力,也就難以自抑地揪心揪肺了。

也許許多歷史界的專家學者曾經不留情面地指出過餘秋雨老師作品中與史實不符的種種紕漏,但是依然無妨,文學不同於歷史學,終究餘秋雨老師釀製的文化苦酒傳出了令人心醉的香味,不僅僅是向讀者,向文化界,更是向廣大的中國國民。這樣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作為一名高中生的我就這樣追隨着餘秋雨老師的足跡,在寂寞間行走着,徘徊着,彳亍着,最後旅途也到了終點站,只剩下了“這裏真恬靜”的孤獨與餘韻……

文化苦旅讀後感12

或許,這是這個步伐太快的年代,快到兩個城市的穿梭只需短短數小時,快到親友之間的聯絡藉着電話視頻一觸即到,我們忘記了長途跋涉的`旅途只為見一個人的滿心期盼,忘記收到書信看見熟悉的字跡那種滿足的心情,只剩下浮躁,浮躁,和那句或真或假或敷衍的一句:我想你了!

看到顧貞觀為了儘快救贖自己被放逐寧古塔的朋友,一面四處求人奔波,一面給遠在天邊的朋友寫信勸慰,這篇《金縷曲》真真是賺足了我的眼淚!!

寄吳漢槎寧古塔,以詞代書。丙辰冬,寓京師千佛寺,冰雪中作。

季子平安否?便歸來、平生萬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誰慰藉,母老家貧子幼。記不起、從前杯酒。魑魅搏人應見慣,總輸他、覆雨翻雲手。冰與雪,周旋久。

淚痕莫滴牛衣透。數天涯、依然骨肉,幾家能彀?比似紅顏多命薄,更不如今還有。只絕塞、苦寒難受。廿載包胥承一諾,盼烏頭、馬角終相救。置此札,君懷袖。

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宿昔齊名非忝竊,試看杜陵消瘦。曾不減,夜郎僝僽。薄命長辭知己別,問人生,到此淒涼否?千萬恨,為君剖。

兄生辛未我丁丑,共些時,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詞賦從今須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願得,河清人壽。歸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傳身後。言不盡,觀頓首。

為這樣的友情致敬!

文化苦旅讀後感13

看了很久,心裏感觸良多,但確實不只這樣表達,所以只能説説我的想法,更準確的來説是拼湊雜亂無章的想法,我喜歡有感而發,不喜歡太過造作,或是漫無目的的寫一些東西。那樣很枯萎。

我以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

提起中國,首先想起的應該是長城,工程浩大,歷盡無數朝代依然屹立在地球的版圖上,站遠了看,這個苦難的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間修了一條萬里屏障,所以不能無視他的軍事作用以及人類意志力的表現。每每在電視上看到長城都會感覺到它賦予歷史,賦予民族的厚重感。

但説起都江堰,哪是在秦始皇修建長城錢數十年就已經建成的水利工程,雖説它的氣勢遠不如長城來的浩大,但,他卻穩穩當當的服務於四川人民數千年,滋養着這片沃土,造福人類的作用遠遠大於了長城。也是因為有了都江堰才有了諸葛亮,劉備的雄才偉略。也才有了,張飛,關雲長,趙子龍的勇猛善戰。以及李白。杜甫等詩人的文采。

當作者寫到初來都江堰看到水利工程時的'情景,他以那樣的一種情懷讚美都江堰的時候,我哭了,真的哭了,我看只能寫到這了,感動的毫無思緒了,也不知道怎樣來敍述了,但我很理解作者作為一個當代的中國文人,心中所掛鏈的,對於當今社會所迷茫的。不俱千辛萬苦的苦苦追尋中國真正文化行為。也很感動跟驚歎作者描寫古蹟所用的詞句。是那麼平實而又不失大氣。確實寫不下去了。

文化苦旅讀後感14

《文化苦旅》是一部講述了許許多多在中國部位人們所重視的地方的書。

道士塔—建於莫高窟。它的所屬者王圓簏即使道士也是歷史中莫高石窟的罪人,是他從外國“冒險家”手中接過極少的錢物,然後讓他們把難以計數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也是由於他,如今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之得一次次確如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捲,歎息一聲後走到放大機前……

敦煌莫高窟的悲劇,只是由於一個道士流浪至此並駐足引起的,由於他的私慾,從而導致外國“冒險者”以少數的'銀元換走我們住過大量的文化遺產,我好恨,恨當時政府官員的腐敗與王圓簏的無知與私慾,從而導致如今我們的遺憾。

昔日的輝煌早就我們如今的成就,但假若昔日的輝煌被竊取了,那後果將怎麼樣……

因老一代創造的奇蹟,才造就我們這一輩的驕傲,才是我們擺脱令人屈辱髮指的歷史。

但如今的我們仍以過去的光輝做明天,那真正的明天在哪裏。歷史會倒轉輪迴至當時,我們會不會再次面臨屈辱。

這個問題不要問別人,而要問你自己,你是否要為自己的出現創造一份價值或是為他人的路上做點點星光……假如你仍為自己的私慾而奮鬥,我要問你,這些東西你有什麼用你死後能帶走嗎?有一句形容人的價值及意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文化苦旅讀後感15

《文化苦旅》是一個文化的祭奠,也是一次心靈的叩問。文章讀來有一種讓人歎息的滄桑也有一種細膩的温情,我想這中感受源於作者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眷念。一篇篇散文中包含着作者的這個中國悠久的文化的感慨和歎息,人歷史自然交融在一起,有一種吞吐千年的歷史厚重感。

在書的第第二節道士塔中寫道一個姓王的道士粉刷了莫高窟的雕像,將中國的文物讓外國人一件件一車車的用錢財珠寶換走了:1905年10月,俄國人勃奧魯切夫用一點點隨身帶的俄國商品,換取了一大批文書經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疊銀元換取了24大箱經卷,5箱織絹和繪畫;1908年7月法國人伯希和又用少量的銀元換去了10大車,6000多卷寫本和畫……中國敦煌石窟的珍貴文物一件件的少掉,而王圓籙卻毫不心疼。當代的.文官也將這些文物拿來送人。這讓我十分痛惜中國千百年留下的文物竟被這樣的送出去了。他們這些賣國賊,真想將他們五馬分屍。他們是千古罪人,我為中國有這樣的人而恥辱。以前的政府可真是腐敗啊!別人販賣中國文物他們不管也就算了,他們自己也拿來送人真是可恥啊。

《文化苦旅》讓我瞭解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讓我知道了以前的中國人是那麼腐敗,我為現在的中國人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