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文化>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

文化 閲讀(1.31W)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後,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經典文化的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1

在這次短暫的節假日裏,我讀完了《文化苦旅》這本書,閲讀時間雖短,但它卻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在這本書中,絕大部分的文字都貫徹了這樣一個主題:對中國文化的追溯、思索和反問。餘秋雨憑着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寫作手法,在《文化苦旅》中對許多城市、小鎮和它的人文景觀所藴含着的文化底藴乃至整個中國文化精神進行追溯、反問和思索。憑藉山水風物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祕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是這本書的主調。在書中,作者對具體的山水名勝的風貌幾乎不置一詞,他的過人之處就是在點明某地之後,就以類似電影中鏡頭切換的形式凝造出濃郁而深沉的人文圖景。緊跟着進入直抒式的詠歎,這種詠歎以熾烈的情感和誇張的言詞力求先聲奪人。繼而以縱橫四海的氣勢揮灑着對中古文化歷史的種種遐想和議論,使讀者為文章的情緒所感染,不知不覺中接受餘秋雨的文化底藴、人文精神、心路歷程等的影響。這種創作意念,始終貫穿於整部《文化苦旅》之中。

走進書中的情境與思考,我們不禁嚴肅起來。像一羣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塊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終於我們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實像、壁畫依然不言,我們靜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第一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鑰匙讓守了千年的敦煌,任其流落在外人手裏,而中華子孫卻也將之棄而不顧,將那一馬車文物輸往外國。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祕又充滿意義的洞窟,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它並非外表炫麗,而是它只是一種儀式,以及它深層的藴藏。我們在這兒看到的,有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並且它是中國千年的標本,一種美的標本,縱使它曾經殘缺,被人無情的,任意的轉換。

合上書卷,我們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動的車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種文化,也許咱們應該背起滿滿對中國文化的疑慮,親自去遼闊的土地,讓我們讀過書後,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2

近幾天認真讀了《文化,為學校立魂》的文章,使我受益匪淺,從中深深體會到校園文化是助推學校發展的重要保證。下面就對校園文化建設談一些我的體會:

學校文化是什麼?是師生共同認同,並且為之不懈努力的夢想,是學校工作的總綱。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着潛移默化的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北京師範大學薛二勇教授説過:“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於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21世紀的合格人才具有深遠意義。

良好的校園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能較好調節、激勵師生的思想行為,培養良好的羣體意識和集體精神,使校園人文精神得以昇華,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管理規範化的基礎上,建設高品位的校園文化,優化育人環境,對學校的建設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和現實意義。

近年來,學校秉承“建設一流特色學校,為學生終身發展奠基”的辦學理念,堅持“精細管理、精緻教育”的辦學思想,突出學校特色,深化教學改革。我校積極倡導教師、家長、學生共同營造充滿愛的教育氛圍,努力培育精緻學生,成就精緻教師,引領精緻課堂,學會精緻生活。這要求學校管理的精細化,制度建設的規範化,課堂“五步達標”教學的模式化,促使教師務實博愛,學生文明進取,並逐步形成本校的三風一訓:校訓:做細做精、做好做優;校風:文明進取、陽光自信;教風:求實創新、勤奮博愛;學風:樂學好學、誠信善思。

完善的校園設施將為師生員工開展豐富多彩的教育活動提供重要的陣地,使師生員工教有其所、學有其所、樂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樂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啟迪和教育。完善的設施、合理的佈局、各具特色的建築和場所,將使人心曠神怡、賞心悦目,將有助於陶冶校園人的情操,將塑造校園人的美好心靈,將激發校園人的開拓進取精神,將約束校園人的不良風氣和行為,將促進校園人的身心健康發展。去年,我們藉着均衡創建的東風,進一步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校園達到了綠化、美化、淨化、硬化;樓道牆壁的養成習慣文化、感恩文化、人生價值觀文化、教室的班級風采文化等,無不體現着學校文化的精緻與精美。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3

作為一個外國人,馬可波羅用"世界上最高貴.最美麗的城市。"來形容杭州;而在中國,人們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來表達對杭州的讚美,她的美,早已被歷代文人傾注了太多的描寫詞彙。

作者所言極是,一個淺淺的小海灣,被潮汐和長江帶來的泥沙淤積,導致其將會"與世隔絕"在水的蒸發下慢慢成為一片沼澤地,鹽鹼地......這一切由自然定下的道路,若是沒有那堪稱奇偉的力量和恆久的堅持是無法改變的,然而,中國曆代人民卻以人力真真正正地做到了這一點。

首先,她迎來了一個〝亦正亦昏 〞的君王——隋煬帝。隋煬帝開鑿大運河,使得她頓時熱鬧起來,成為重要城市,居民愈來愈多。為杭州的〝美〞刻下關鍵的一道痕跡。就這樣繁榮延續至九世紀二十年代,擁有《長恨歌》,《琵琶行》......作品的巨匠白居易帶着水力學家和城建學家的風姿款款而至。雖年過半百,卻不顧身體,整日忙忙碌碌地指揮湖中的的改造升級工作;雖已成為文學巨匠,卻無絲毫傲慢,每日奮鬥在工作現場......為杭州的"美"留下濃濃文氣的第二筆。

江山易改,在中國的歷史上這是讓人習以為常的。當時光流入十世紀,吳越王錢鏐 帶着他獨有的民生.環境保護意識,在杭州的歷史洪流中沉浮。他大修海堤,以竹築填巨石為塘,以九重巨木為柱......造下"捍海塘",甚至成立專門的部隊,對太湖就行清理打掃......並以所謂“小國”的智慧為我們保留下了杭州這一美麗的奇景城市。

“杭州實在是太幸運了”,作者用一句通俗之言道出了關鍵。蘇東坡——一個我們熟知的偉大詩人。他的詩總是充盈着難言的氣息;作為一個詩人,他本性愛好作詩。然而,令人驚異的是,杭州的“魔力”使他也化身成了一個徹徹底底的水利工程師——甚至,比白居易還要徹底,他有廣闊寬宏的志,也有細緻入微的心,正是他的這“心有猛虎,細嗅薔薇”的性格,他發現了西湖逐漸被葑草埋填這不起眼之事;他制定周密的行為方案,上奏朝廷,將西湖大刀闊斧地改造。當然,古時沒有電動機械,只有靠人力。那一擔擔的石頭、一把把淤泥......我們可以想象那場面的複雜與浩大。

先有生態而後有文化,歷代文人、君王到平民百姓都在有意識或潛意識中做着生態改善與保護這件事。我想,或許是這成就了杭州的詩意盎然與美麗。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4

《呼蘭河傳》把人帶到遙遠的回憶裏。似乎親身來到了灰色、平靜的邊境小城,土得掉渣卻如詩如畫。舊時的景象和人物在靈巧別緻的筆下活了起來:凍裂了一切的寒冬、賣饅頭的老頭、街道中間的深炕、後園子、愛看熱鬧愛傳瞎話的小鎮居民、大神、道士、小工、童養媳。

《呼蘭河傳》的結構是越軌的,沒有完整的故事,沒有確定的主角,沒有固定的主題,不是小説也不全是回憶,就這樣散散亂亂、隨心所欲地揮筆而去,卻一路帶着你走進憂傷、敏感、無助而又悽美的女性世界。能一氣讀完的書已經極少,能一氣讀完的文學藝術品則少之又少,超越偏見讀完《呼蘭河傳》是一種幸運。書中的人物定格在腦海深處,超越時空他們仍然處處存在着,善良而冷漠的爺爺、開朗卻無助的小團圓媳婦、勇敢而苦命的馮歪嘴、愛面子又委曲求全的有二爺。正是這普便的人性描寫,使《呼蘭河傳》歷久彌新,位列《亞洲週刊》二十世紀中文小説一百強第九名當之無愧。

然而《呼蘭河傳》最吸引人的地方還是蕭紅樸實、獨特、細膩、真切的文筆,有什麼故事能比作家的文筆更吸引人呢?受蕭紅影響而走向漢學之路的美國漢學家葛浩文如此評價蕭紅:“蕭紅是一個好畫家,她的文字簡單樸素,不華麗,但閲讀她的作品彷彿身臨其境,閉着眼睛就能看到她筆下描繪的那個地方,她是用文字繪畫的好作家。”這位曾把蕭紅作為博士研究課題的漢學家説出了我內心真實的感受。可惜的是這位極具天分的女作家命運悲苦,31歲就離開了人世。

作為一個黑龍江人,我為第二故鄉哈爾濱的呼蘭城曾經有一位這樣獨特的作家而感到驕傲,這位義無反顧追求女性自由的蕭紅值得被人們永遠銘記。《呼蘭河傳》中蕭紅對兒時後園子的描寫似乎正是她人生的真實寫照: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説話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無限的本領,要做什麼,就做什麼。

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倭瓜願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願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黃瓜願意開一個謊花,就開一個謊花,願意結一個黃瓜,就結一個黃瓜。若都不願意,就是一個黃瓜也不結,一朵花也不開,也沒有人問它。

玉米願意長多高就長多高,他若願意長上天去,也沒有人管。蝴蝶隨意的飛,一會從牆頭上飛來一對黃蝴蝶,一會又從牆頭上飛走了一個白蝴蝶。它們是從誰家來的,又飛到誰家去?太陽也不知道這個。

只是天空藍悠悠的,又高又遠。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5

週末,我上街購物。突然,烏雲密佈,天氣驟變,我匆匆忙忙地往家裏趕。

騎到一個小區附近的時候,我看見了一個老人摔倒在地上,身後還有一把歪倒的輪椅。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車看着那個老人,只見他手臂支在地上,略帶肥胖的身體艱難地扭動着,還帶着微微的呻吟聲。卻始終爬不起來,我剛想下車去扶他,腦海中卻突然閃過春晚小品《扶不扶》的畫面,再看看眼前這位老人,心想:他會是訛人的老人嗎?扶,還是不扶呢?此時我的內心異常矛盾。天下起了毛毛細雨,有點冷,而我的心,好像也是冷的。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老人還是沒有爬起來。環顧四周,我發現在這條新建成的街上,除了我,就只有店門口的兩個小夥子了,而那兩個小夥子也像我一樣,看着老人。嘴上在説着什麼,卻沒有出手相扶。這時,一箇中年人騎着一輛摩托車開了過來,他偏頭一看,正好看見了那個摔倒的老人,連忙停下了車,就地停放一旁,不假思索地向老人跑去。看到那個中年人去扶老人,我和那兩個小夥子也急忙過去幫忙,幾個人吃力地架起老人肥胖的身軀,再抬起他癱瘓的雙腿,我幫忙按住那輛亂跑的輪椅。齊心協力地將老人扶上了輪椅。中年人將老人推進了小區老人的家裏。而我看見被中年人遺忘的連鑰匙都沒有拔的車子還在那兒,便在一旁守着,直到中年人返回來。

“扶不扶”漸漸成為了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話題,扶還是不扶?也成為一個艱難的抉擇。尊老愛幼、樂於助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自從20xx年春晚的小品《扶不扶》播出後,無不引起國人的反思。扶還是不扶?扶了又該如何保護自己不被誣陷,值得思考。如果盲目地扶了,會不會和那句經典的台詞“扶之前是開大奔,扶之後是騎二輪子”一樣呢?南京彭宇案、重慶萬鑫案、天津許雲鵬案……一系列的案例接踵而至,讓扶不扶再一次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這次,我和小夥子都猶豫了。因為“扶不扶”已嚴重影響了我們的思想。這次,中年人毫不猶豫的行為猶如醍醐灌頂,使我恍然大悟。是啊,我怎麼忘了,老師曾經告訴我們:“‘人’字的一撇一捺緊緊地靠在一起,密不可分,就好像是我們大家,是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幫扶的。”

回家的路上,雨更大了。雨水遮擋了我的視線,但我的內心卻逐漸清醒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我腦海浮現。“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伸出援手,播撒愛心”等語句縈繞耳畔。我相信,人間自有真情在;我相信,大雨過後,天更藍,水更清;我相信,老人是可以扶的!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6

等到姜維連夜差人修好棧道後,整頓好軍糧兵器後,調遣好船隻後。又一次向後主表奏,説他要率軍攻打魏國。後主劉禪看錶奏之後,表示他很猶豫,不知道該不該讓姜維去帶兵攻打魏國。每次我看到他決策一件事情,不是被宦官左右,就是各種猶豫不決。從未有過自己的決定,也從未有一個當好君主的模樣。真是丟他爹劉備的臉。

譙周給劉禪説,請一定要阻止姜維進軍攻打魏國。我夜觀天象發現,這次出行很有可能出現大簍子,所以還是不要讓姜維打仗的好。後主聽了後,就説讓姜維試一試,如果打了敗仗就再阻止他。譙周聽了後,就回家裝病不上朝了。我看了這些內容,發現一件事,你們古人都好裝病,一旦遇到挫折。你們古人的心靈就那麼脆弱,不堪一擊嗎。不過諸葛亮也裝過病,但他裝病,是為了讓劉備當上皇帝。那個時候,大臣們都想讓劉備當皇帝,但劉備就是萬般推辭,最後呢,還不是當了。所以説,這種事,推辭的不了,不如直接接受呢。

姜維臨出發前,問他的部下廖化説:我現在出師,一定要恢復中原,我應當先攻打哪裏?廖化也是個老實人,直言不諱,直接説這仗沒法打,我沒法決策。姜維聽了後生氣啊,直接讓廖化留守漢中。自己決定去洮陽。廖化啊廖化,你説你,劉禪都説讓姜維帶兵出去打仗了,你這個時候再説,這仗不好打,我沒法決策。任誰都會生氣,更別提姜維。

鄧艾和司馬望(又是你倆)那個時候正在談兵,聽説這件事情後,就派人去打探姜維要去哪裏。司馬望知道蜀兵都往洮陽去了,就問鄧艾,姜維多計,難道是假裝攻打洮陽實際上是攻打祁山呢?鄧艾這個聰明人,一看就知道,姜維這是要真的攻打洮陽。

司馬望知道後,肯定是各種好奇。鄧艾就説,每次姜維都出現在咱們有糧食的地方,現在洮陽那裏沒有糧食,姜維一定料想我們只守祁山,不守洮陽,所以他才攻打照樣。如果他得到這座城池,他就可以囤積糧草,聯結羌人,緩緩圖之。司馬望又問了,那我們該怎麼辦呢。司馬望真的是好愛問問題啊。鄧艾也是真的喜歡回答問題。鄧艾説,咱們可以先撤走這裏的軍隊,兵分兩路去救洮陽。距離洮陽有二十五里遠的地方,有一座侯河小城,這是洮陽的咽喉之地。你引一軍在洮陽埋伏,偃旗息鼓,大開西門。我再引一軍埋伏在侯河,這樣一定能大獲全勝。

他們計劃好後,各自按照應定的計劃行動。只留下一個不出名的將軍留守祁山寨。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7

閲讀《文化苦旅》你會發現我們祖國的每一片山水都是“文化山水”,那裏留下了無數文人墨客的印跡,這就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和影響。大地默默無言,只要有文化人往那一站,它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也就奔瀉而出。然而,一點點、一點點地品味這山、這水、這人,那深沉的滄桑也演化成長長幽幽的歎息!文化是一種內涵、一種深度,有時也是悲劇的見證。

《酒公墓》記述了張先生一生的無奈歎息:身為狀元的後代,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有一個不錯的教員職位。因故被青幫抓取做了師爺,後因多次出逃而被打斷腿;後來又到一所學校教書,然而鄉野學生卻不能理解他所説的“愛”,只能無奈離開;從此一生沉醉酒的世界,後因品酒水平高二被稱為“酒公”,無兒無女、孤獨地走完了一生!

讀完文章不禁感歎,可悲啊!在那個時代,一個留學歸來的學者,本應是那個時代的精英,應在社會上大有作為。卻被一羣對文化人沒有絲毫敬重的“青幫”頭目抓取做裝點門面的工具:他們大概覺得佔有了文化人就是有文化……但是這種整日打架鬥毆、吃喝玩樂的土匪有怎能真正理解文化?理解文化人的內心?最後張先生用自己身體的殘疾掙脱了野蠻。這時我想起了那句俗語“秀才遇上兵,有理説不清”。這時張先生的悲哀,也是文化人的悲哀。

後來他又遇上了一羣自以為讀過書的人,他們生活在落後的農村,他們沒有見過世面,他們不能理解“愛情”怎麼可以在帶大家面前談論;他們嘲笑他的出格……張先生大概有了深入蠻荒的寂寞和悲苦,他只能選擇離開!

張先生寂寞一生,只有酒解其心中之美,只有酒解其心中之苦。他只能以酒公留名於世,想想他有多少的不甘和無奈!

聯想到本書的第一篇《道士塔》,敦煌的千年飛天在愚昧的王道士手下一片一片的消失!王道士的眼裏那只是一堆模糊不清色彩,牛羊的眼裏只有飼料,沒有鮮花!隨着他一下一下的粉刷,你的心是不是在抽動:憤怒、悲哀、無奈、苦澀……有沒有苦澀的淚滴悄悄滑落?

文明不被理解、不被接納,那是一種怎樣的悲苦!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8

最近,老師讓我們品讀了《傳承中國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讀完了這本書後,我被當中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並且使我受益匪淺。其中,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要數《顏回煮飯敬師》這篇文章了。

《顏回煮飯敬師》這篇文章主要講的是:孔子帶領學生們周遊列國,一連幾天都沒有吃飯。孔子的一名學生顏回便向別人討了一些米,做成了白米飯,打算給他的師傅孔子吃。但炭灰卻落在了米飯上,顏回便將展粘有炭灰的那一部分米飯給吃了,然後端給孔子。孔子看了,他一開始認為是顏回偷吃了米飯,但顏回將事情的來龍去脈告訴孔子後,他非但沒有批評顏回,反而表揚了他。

讀了這篇文章我覺得顏回是個尊重老師、關心他人的人。可是,在當今社會,隨着時代的進步,有些人的素質和道德卻降低了。再也沒有像以前那樣尊重長輩,懂得禮義廉恥了,隨之而來的就是許多的不雅行為和種種陋習。在我身邊就出現了這種事情:一天,我在乘坐公交車時看到一位年輕人坐在座位上,這時上來了一位飽經風霜的老奶奶,因為老奶奶的身體有些不舒服,他就將身作文子靠到了年輕人座位上,但由於車子顛簸,老奶奶的身體一不小心碰到了那個年輕人,那位年輕人非但沒有讓座,反而還用一些惡毒的語言來侮辱、指責她。

我看到了這一幕既生氣又感到惋惜,因為我們中國是個泱泱大國,還是禮儀之邦,素以優秀的品質、道德和禮儀著稱。古往今來,有許許多多的人和事傳承、發揚着中國的美好品質,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人。可難道到了我們這一代人就可以不傳承這些優良的傳統美德了嗎?不是!我們應該要讓這種精神繼續發揚光大,繼續激勵着下一代人。如果不傳承這種傳統美德,每個人都不團結友愛、互相尊重,我們的民族還會富強,還會安康嗎?所以我們作為國小生應該以那些偉人為榜樣,努力學習。在生活中,要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文明用語,禮貌待人,互幫互助,熱心公益。這樣,我們的國家就會長治久安,人民就能幸福生活、安居樂業。

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讓我們攜起手來,眾志成城,把中華美德傳承下去,共同築牢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的文化力量。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9

文化是一個國家文明的象徵,濃縮着民族的智慧。中華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記錄了悠久的歷史,鑄就了中華民族知書達禮的品德,其傳統倫理延續了幾千年,奠定了中華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獨特的思維方法影響了世世代代,構成了東方思維的模式,形成了中華民族的整體性及和諧性,從而使中國成為了一個能包容多種文化及融合數十個民族組成的泱泱大國。中華文化是東方文化的發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倫理思想皆曾經對東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所以,中華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文化不僅是中國的,而且是全人類的。弘揚中華文化、中華精神,無疑對人類文明有着深遠的意義。在這個漫長的暑假,同時也是最清閒、最輕鬆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規》細細品讀,感觸良多。中國是具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知恩圖報,尊老愛幼,待人誠懇……這些優良的傳統從古至今都為人所熟知,翻開《弟子規》就彷彿置身於文明當中,置身於做人的倫理道當中。

《弟子規》的首篇總序告訴我: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説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如果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懂得孝順,那麼他便喪失做人的根本。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邊的親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談不上回饋社會。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餘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弟子規》是根據《三字經》編寫的。其中的禮儀規範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樹,只有根扎得牢,樹才會長得茂盛。

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弟子規》以樸實、精煉、易懂的語言讓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態,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歸宿,是照耀心靈永恆的陽光!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10

我們的文化是民族的符號。一個民族的崛起,除了經濟的強盛外,更重要的是文化的繁榮。進入21世紀,隨着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文化的復興也隨之擺在我們每個炎黃子孫的面前。中華民族的悠久的文明史,雖歷盡滄桑,仍然昂首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的薪火相傳居功厥偉。文化不絕,民族就不滅。在這個意義上,傳承、弘揚我們的文化,可以説是我們民族復興的首要任務。近年來,隨着“國學熱”的持續升温,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興趣日增,對經典的關注程度也越來越高。神州大也,處處絃歌之聲,誦讀經典,蔚然成風。可以説,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時代正在悄然來臨!所謂文化自覺,是指認識並繼承民族文化的精髓,在新的時代加以發揚光大,在此基礎上與其他文化展開平等對話,取長補短,和諧共處。文化自覺帶來的將是文化的復興、民族的復興,將是和諧社會,和諧世界。

在春秋戰國時期,是思想空間活躍、文化極度繁榮的歷史時期。在這一時期裏,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孫子、韓非子等諸子並作,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等百家蜂起,出現了中國文化史的第一個高峯,也由此奠定了中華古文化堅實的基礎。其中,儒家學説是對後世影響極大的一派學説。

其中儒家學派是春秋末期孔子所創立的學派,是當時百家爭鳴中的重要一家,居十家之首(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名家、陰陽家、縱橫家、農家和雜家)。《論語》、《孟子》、《荀子》等著作是這一學派的代表作品。

其中,《論語》是最適合我們八年級學生的著作,。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譯: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與我探討學問),不也很快樂嗎?學了並時常温習它,不也很高興嗎?別人不瞭解自己而自己又沒什麼不滿,不也算得上君子嗎?”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譯:孔子説:”只學習而不思考就會迷惑不解,只思考而不學習就會在學業上陷入困境。”,

五千年悠悠華夏文明史,孔子就站在它的中間點上他一手創建了影響身後二千五百多年的儒家和儒家學派,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奠基人和開山鼻祖。孔子之前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傳;孔子之後的中國文化,賴孔子而開。儒家思想是真正傲視百代的大智慧。瞭解儒家精神,就能透徹地瞭解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內核,就能瞭解中國人豐富玄奧的內心世界,更能瞭解中華民族歷劫不滅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動源。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11

讀《文化苦旅》這本書,我感受最深,也是最大的,就是:“文人的魔力,竟能把偌大一個世界的生僻角落,變成人人心中的故鄉。”

我想,每一箇中國人都會有這種感覺,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人與文化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作者餘秋雨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與它對我的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脱也擺脱不。”我想,這個原因對每一箇中國人來説,同樣適合。

我們去某一個地方參觀旅遊,都總會不自覺地回想那裏的一切,主人是誰,修建的目的,發生過的歷史事件,何許人也曾經到過這裏等等。這樣,就在這一瞬間,把人、歷史、自然渾沌地交融在一起,歷史的滄桑感與人生的滄桑感便籠罩在每一位參觀者的全身,歷史古蹟所藴藏着的精神與文化也就能嘩的一聲奔瀉而出,使每一位參觀者都好像親身經歷過一定的歷史事件,無端地感動,無端地喟歎。

譬如説,我們路過汨羅江,總會在百感交集之中擠出一聲來源久遠的喟歎。既羨慕沉睡江底的閒散,又恨楚國忠臣的輕生;既有感於物換星移的短促,又興幸楚臣的精神沒有隨流水而長逝;既歎惜滔滔江水的無情,又因身為炎黃子孫而驕傲……這眾多的感慨,全是因為楚臣遇到汨羅。我們看到汨羅,就想到它的主人,感受到他的愛國精神與浪漫詩篇。

又如,我們去參觀長城。長城,之所以能成為我國的象徵,就是因為它一直肩負起保家衞國的責任。走在長城上,似乎能清晰地感覺到無數英靈在抗擊匈奴時的勇猛,倒下前轉過頭給熟悉的大地投去的目光以及那亙古不變的黑色的眼睛。“不到長城非好漢”這一口號的提出,大概也是來自一個簡單的願望:把中華民族的精神歷代相存。而不懂得這一切,長城,中國的長城,只不過是一條長長的土堆兒而已。

大概,每一處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都需要一些歷史事件才能得以豐富,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古蹟,陳年的石頭與木塊也才能深深的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而文人的作用,也就是把古蹟封存久遠的文化內涵與人類精神感悟出來。因此,文人也是豐富歷史古蹟的內涵的要素。沒有歷史事件與人物,人們對於無論有着任何意義的景觀都只會有:“自然的力量多大啊!”或者“古人的智慧與技術多高啊!”之類單純的讚歎,而永遠也不會有更層次的感慨。旅遊的更高層次,就是要領悟我們祖先的精神,繼承與發揚中華民族數千年來的傳統精神。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12

我的心中常常不由自主地描繪了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校園:一所優秀的學校應該是一個美麗清靜的花園,一個飄溢書香的校園。一個文明知禮的家園,一個健康和諧的樂園。但是,如何才能實現我們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讓每一位教師為人師表,每一位學生文明守紀,走出學校能成為社會有益之人?朱永新老師的“文化,為學校立魂”就給出了答案。

特色鮮明、底藴濃厚的校園文化,是一種高尚的精神塑造、無聲的薰陶和感染。

一、以師為本,樹良好師風

教師是校園文化建設與發展的策劃者、組織者、領導者。教師良好的師風和精湛的業務素質能很好的影響和推動校園文化的建設與發展。因此,我們得加強自身的師德修養和知識水平的提高。

二、以生為本,育良好習慣

從培養良好的習慣開始,為學生創設多元化的發展平台。根據學生健康成長和自主發展的需要,對學生儀容儀表、言行舉止、課堂學習、作業考試、課外活動、就餐等進行規範和系統訓練。

加強讀書活動。每日晨讀已成為我校師生的精神食糧和自覺行為。為了讓學生愛上讀書,可以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朗讀演出活動,為了讓學生更深層次讀書,可以進行各種閲讀比賽活動,讓師生通過讀書開闊視野,昇華思想,提升智慧,文明行為。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讓學生的成長充滿快樂。可以構建心理網站、心理小報、心理板報所組成的教育宣傳陣地,為學生的心理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三、以校為本,構和諧環境

精心設計,構建綠化、美化、知識化的校園環境。在學校內部環境的建設上,可以“從新”、“從特”、“從細”來裝點佈置。校園內教室、走廊、活動室能美觀潔淨,宣傳櫥窗、黑板報豐富多彩的內容能成為師生的精神快餐。宣傳標語、校訓、名人警句體現出師生們的人生信仰或理念。教師、學生的作品點綴,加濃學校典雅怡人的文化氛圍。

學校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特質,又具有自身的規定性。它是一種特殊的組織文化,是學校精神的活生生的體現,是學校進而也是學生與教師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之道。作為新教育人應該清楚什麼是新教育學校文化之魂“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新教育其實就是一種新文化。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13

五一假期中,我讀了一本原版的《魯濱遜漂流記》,被其所深深吸引。由於讀的是中英對照版,縮水太嚴重。於是,我迫不及待地找來中文版的讀了起來。讀完之後,心中有許多感受。

首先,我認為書名叫做《魯濱遜漂流記》似乎有些不太合適。魯濱遜地一生中最主要的經歷是他在荒島上度過地二十八年,這同漂流根本無關。而其在海上度過的日子裏,大部分時間裏都是進行着有目的的航行,即使偶爾遇上風暴,船偏離航線或他落入水中,他並沒有任其漂流,而是奮力將船駛回航線或自己努力像目的地游去。因此,我認為書名叫做《魯濱遜漂流記》與內容不符,有些名不符實,不妨改作《魯濱遜歷險記》,這樣才更能體現出他的冒險經歷。魯濱遜在荒島上呆了整整二十八年,在這二十八年中,他忍受着孤獨,艱辛,病痛和危險。

在島上。他除了遇到殘忍的野人和可憐的俘虜外,再也沒有遇到任何人。在這二十八年中,他多次回想起他父親地忠告,並且每次都後悔不已,都埋怨自己為何當初沒有聽取父親的意見。在他首次出航,遇上暴風但平安回來後,他曾一度試圖放棄繼續出航的念頭,但最後,無知戰勝了理智。我認為魯濱遜太不理智了,他有一個很好的家庭,可以有一份很好的工作,有一個很好的未來,但他為自己的一時衝動付出了至少二十八年的時光,甚至是他的一生。我想,如果我是魯濱遜的話,或許我會聽從他的意見,畢竟,他是我的父親,他的生活閲歷比我豐富,他比我更冷靜。

在這二十八年中,魯濱遜做了許許多多的事。他先後把三個山洞建造成了自己的家。起先,他捕殺野獸來進食,用野獸皮製作衣服,而後他自己種植了穀物,並製作出了麪包,等等。我簡直難以想象魯濱遜的生活有多麼艱苦。我簡直難以想象,如果我是魯濱遜的話,我能忍受所有的困難嗎?恐怕我不能,所以,我必須學習魯濱遜的這種精神。也許,這也是我讀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

在書中,作者笛福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對魯濱遜的心理做了十分詳盡的描述,把我們帶入了另一個真實的世界中,令我彷彿親身經歷了這次歷險。值得一提的是,在文中,有許多各式各樣的錯誤,比如錯別字,前後矛盾,等等。不知是由於作者寫書太倉促,還是想把此文變成真正的海員日記而故意出的錯,也許只有作者自己明白。總而言之,我從這本書中,從魯濱遜身上學到了許許多多東西。也許,從現在開始,我必須自己獨立地做些大事了。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14

進學不誠則學雜,處事不誠則事敗,自謀不誠則欺心而棄己,與人不誠則喪德而增怨。——程顥、程頤《二程集·論學篇》

誠信,歷來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幾千年來,人們講求誠信,推崇誠信,關於誠信的故事舉不勝舉:古有季禮掛劍,宋濂借書,商鞅立木為信;今有李雪英打工為兒還債,趙慶珍替戰友盡孝22年,宋慶齡舍玩等友這些無不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誠實守信。

在《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這個讀本中,當我看到安徽省繁昌縣皖江中學的一名高二學生徐慧嫻在回家途中撿到現金及銀行卡總計金額有31萬餘元時,她不為所動,主動聯繫失主並全額交還,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令我感慨萬分。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自己,想到了自己不誠實的一件事。記得那是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我看到同桌新買了一盒彩筆,非常漂亮,想讓媽媽給我買,可是沒成功,於是我以借用為名,並答應她用完之後歸還。但我實在是喜歡了,便想佔為己有。於是,我悄悄把筆藏起來,騙同桌説,畫筆不知道被誰拿走了,怎麼也找不到。同桌看着我偽裝的表情,沒有多説什麼。現在,每當我看到那盒畫筆時,我就如鯁在喉總不是個滋味。特別是不敢面對同桌的那雙眼睛,這件大包袱一直壓得我喘不氣來!對照徐慧嫻,想想自己,我覺得好後悔。老師、家長每天都在教育我們要誠實守信,不弄虛作假,可我呢?我卻沒有做到。為了貪小便宜,卻撒了謊,欺騙了同桌,也失去了自己內心的那份純真。這件事雖然已經過去兩年了,但我覺得這件事就像發生在昨天,它給我的教訓使我終生難忘,激勵着我今後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好孩子。

誠信是一朵鮮花,它開放在人們荒蕪的心田;誠信,是一場春雨,它滋潤了人們乾渴的心靈;誠信是一抹陽光,它照耀着人們寬大的胸懷;誠信是一盞明燈,它點亮了人們前進的道路……

從今以後,我決心要誠信做人,立志成材,讓誠信美德作為我人生啟航的準則,陪伴我一路走下去,讓誠信這朵美麗的奇葩開在每個人的心中,讓我們的人生更加精彩吧!

經典文化的讀後感15

讀了《傳承中華文化 共築精神家園》這本書後,我才發現原來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如此多姿多彩的!

最近春意盎然的四月,迎來了我們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傳統節日——“三月三”。

“嘿,什麼水面打跟斗嘞,嘿溜溜囉……”早上,陽光明媚,國旗飄飄,校園裏響起了我們全校師生嘹亮歡快的對歌,在大隊部輔導員楊媚老師的安排下,全校師生分成了兩個陣容,滿懷激情地玩起了劉三姐對歌。楊老師還興致勃勃地給我們介紹了“三月三”的傳統習俗,我們津津有味地聽着,對學校“三月三”的活動充滿了期待。

“三月三”活動熱火朝天地開始了!活動有“走木板鞋”、“跳竹竿舞”、“拋繡球”等等,我和小朱、小渝來到了木板鞋比賽場地,這個比賽要三人三雙腳同時穿上一雙長長的木板鞋,一齊以最快的速度走向終點,考驗的是三個人的配合呀!馬上就輪到我們上場了,“開始!”老師一聲令下,我們就一起念着口號:“一、二、一、二……”一上左腳二上右腳。剛開始我們可能沒把握好節奏,讓四(2)班的同學領先了,慢慢地我們掌握了節奏,速度快了起來。忽然,一聲“哎呀”,嚇了我一跳,原來是前面領先的四(2)班團隊摔倒了,惹得全場哈哈大笑。這時我們知道機會來了,“一二一二……”我們喊的口號更加緊湊,“踏踏踏踏”的板鞋聲有節奏地響起,“快點,快點,快到了……”旁邊是老師同學的鼓勵聲、催促聲,我們仨都緊張得不得了,但都不敢喘半口氣,在前面的我死死地盯着終點,近了,近了,耶!我們贏了!掌聲、歡呼聲響了一片,原來團結是可以創造奇蹟的!也許這就是“三月三”活動的意義。

天空是那樣晴朗,太陽是那樣熱情,照得我們的臉紅撲撲的。竹竿舞場地有節奏地發出“啪啪、啪啪”的聲音,搶繡球的同學玩得不亦樂乎,金色的、紅色的繡球滿天飛,整個校園充滿了同學們的歡聲笑語。

通過這次活動,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節日的豐富多彩,它是中國的文化,我們要記住這些節日,並永遠傳承下去。正如讀本所説:“傳承中華文化,共築精神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