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生物>

生物教學反思 15篇

生物 閲讀(2.07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人民教師,我們要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那麼優秀的教學反思是什麼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物教學反思 ,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生物教學反思 15篇

生物教學反思 1

教後記昨天我們七年級生物組開展了“同課異構”公開課活動,我上的是最後一堂課。對我而言,我上的這堂課極失敗。失敗原因在哪?我做了深刻反思。

一、安排的教學內容過多。

這節課包含了四個知識點,即“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人工輔助傳粉”。按照課改要求上課,我平時是分兩個課時完成。我思慮再三,最終還是很不靈活的處理,老老實實將這節課用一個課時完成。結果沒有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識展示等環節沒有組織好,為了完成任務,我老在"趕”,我講得多,有關知識也沒時間去拓展。

二、沒有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用圖片資料、模型來代替學生親自動手觀察花的有關結構,這是這堂課的又一敗筆。

我本來是準備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的,也到縣城各個花店找了找各種各樣的花,還到山上採集了一些野菊花,最後,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還是放棄了。

三、沒有組織好學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能力薄弱,這是我學生現階段的狀態,平時表現也差。這與我平時不注重培養與訓練有關。

四、心裏素質差。

我教了19年的書,僅添了歲月,心理素質依然差。不論是哪位老師在我的課堂上,都會造成壓力,會緊張,上課思維會亂。我是一個不會表現自己的人。去年錦屏中學來訪時,我上了一堂公開課,那段時期也是幾天幾夜失眠,告訴自己沒必要緊張,課還沒上,心裏卻老打鼓,最後憑着不要給三中丟臉的堅定信念,出現了奇蹟,上課時心裏很平靜,發揮正常。我也以為自己的心理素質得以提高。結果昨天依舊。上課前,聽了兩位老師的課,覺得講的`內容太多,大部分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這些我也會犯。另外,聽了羅海東老師的課,覺得自己生物知識不全面。這些使我覺得我的課沒準備好,讓我喪失上課激情。上課時手忙腳亂,我不知道自己講了些什麼話,思維混亂。一堂課下來,只感覺到對自己學生很內疚。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一個人,這麼大年紀的人還如此不沉着、冷靜,這點讓我對自己很不滿意。

本節課沒有注重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訓練,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部分學生都不能與同伴合作探究、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技能,培養其愛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是一堂很失敗的課。

經常聽學生們(包括現在我們學校的高中學生)説:“老師讓我們自主學習,覺得方法好,但老師講得少了,好多知識不懂。”我想,在積極推進課改時,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既把課堂交給學生,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又能讓學生牢牢掌握知識,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探索的問題吧。

生物教學反思 2

生物學科特點是知識點散亂,不容易形成知識網絡,因此,許多高三同學下了很多功夫,成績卻提高不明顯,這主要是複習思路不對,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復習方法指導。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主要是做好以下幾點:

一、按照課程標準,指導學生看書許多同學進入高三總複習後,總是把許多時間用在了做題上,而忽略了看書,這種複習思路是不對的。考試考什麼?是考教材,考試內容絕不會脱離書本,脱離課程標準,所以,我們在高三第一輪複習中一定要緊抓住教材,把沒弄清楚的基礎知識弄清楚,在這個基礎上,通過作習題進行檢測和查缺補漏。另外,看書容易形成知識的系統性,這是無論做多少題都不可能做到的。因此,對於高三學生,我的要求就是:迴歸課本。以書為主!做題為輔!

二、指導學生打牢基礎,進行全面複習大學聯考既重視基礎知識的考查,也注重對能力的考查。而能力離不開知識的載體作用,即能力的形成需要紮實、牢固的基礎知識。只有系統化、結構化的知識,才有助於能力的提高,才能使你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從而在解答綜合能力試題時遊刃有餘。所以我們在作題時不要好高騖遠,簡單題,基礎題要保證得分率,這當然需要基礎知識相當地牢固,而牢固的基礎則來源於第一輪複習的看書情況。

三、把握主幹知識,指導學生形成知識結構主幹就是書上的重點內容,打個比方,就好比一本小説的中心內容,如果讓你把一本小説縮寫一下,這些中心內容當然不能放棄。那麼對於書上每一節的主幹內容在哪呢,比如書上的.黑體字,書上本節聚焦,就是主幹,在我們閲讀的時候不能簡單地畫一下就了事,應該先把它記下來,進而理解,與前後聯繫,並要學會應用。不但針對每一節,對於全書來説,也有它的主幹,也就是考試説明中對知識點要求較高的章節。

四、讓學生重視記憶,理解,思考對於生物學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認為生物是文科,背一背就可以了,也有的人認為生物是純理科的東西,應該以理解為主,這實際上就導致了不同的學習方法,有的人先記憶後理解,理解不了就算了。有的人是先理解後記憶,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記不住就記它個大概,我基本上屬於後者。但我不能説前一種是錯的,因為各人有各人的學習方法,只能改善,不能強行改變。那麼對於生物學科來説,記憶和理解同樣重要,也就是説,既要理解也要記憶,因為,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是在大量的研究基礎上總結和概括出來的,具有嚴密的邏輯性。只有深入理解、融會貫通,抓住各部分知識的內在聯繫,學懂學透,記憶起來才容易,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原理才能容易區分。但有的概念太長,光理解了記不住也不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有時記熟練了,也能幫助理解。另外,在理解和記憶的同時,要勤于思考,做到尋根問底,從而加深了理解和記憶。因此,在帶領學生進行生物總複習時,對於每個概念我不但學生記住,而且要教會學生怎樣對記憶,對就是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

五、弄清知識內在聯繫,“瞻前顧後”在記住了基本的名詞、術語和概念之後,同學們就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學習生物學規律上來了。這時大家要着重理解生物體各種結構、羣體之間的聯繫(因為生物個體或羣體都是內部相互聯繫,相互統一的整體),也就是注意知識體系中縱向和橫向兩個方面的線索。

六、及時歸納、總結在課下,經常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歸納總結是必要的。除了老師在課堂上歸納總結外,在做題時,你有什麼好的方法和好的思路,以及對知識新的理解,或者是心得體會,最好在筆記本上總結出來,每次在考試前翻看一下,會對你提高生物成績很有幫助。

生物教學反思 3

本節課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和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在地球表面,海洋麪積佔了四分之三左右。在神祕和廣袤的海洋裏,生長着種類的繁多的海洋生物,形態各異,而學生看見大海的機會較少,看海底世界的機會就更少,因此本課通過創設海底世界的情景,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控制學習活動。作畫時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畫出自己想象中的海洋世界;接着,與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來了解海洋生物的生活環境。力求做到以人為本,使學生充分理解知識的基礎上,自主探究,瞭解各種各樣的海洋生物和生活習性是與環境相適應的特點,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讓學生更多更好地、更有興致地瞭解海洋。

由此可見,這節課不僅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變“要我學習”為“我要學習”,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而且也改變了教師“教”的行為,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

生物教學反思 4

《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這節課的知識點不多,教學內容也較為簡單,為了避免難度較小的內容不能很好的吸引學生來學習,我在課前佈置了有關第二課堂的活動,讓學生學生運用自己所學過的調查方法(上網、去圖書館、上書店等),收集了大量有關單細胞生物的資料。他們懷着極大的積極性參與進來,大大增加了他們獲取知識、鍛鍊思維的能力和機會。

通過開展以調查為主的第二課堂的活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並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在能力目標的體現方面,學生根據找到的資料,用自己的語言形容單細胞生物,使課堂顯得活躍起來。另外,學生通過觀察並説出草履蟲的結構和功能,鍛鍊語言表達能力和概括總結能力。

在情感目標方面,由於課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己的平台,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在分析了赤潮這樣的環境污染事件是如何形成的,很容易就引起了學生的感情共鳴,有效地進行了環保教育。

在本課中,我更加認識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扮演的不是主角,學生才是主體,而教師是引導學生學習和創新的引路者。在本節教學過程中,我與學生一起充分享受到了主動學習的樂趣。

生物教學反思 5

這節課是蘇科版八上第18章《生態系統的穩定》中的第二節,學生通過第一節《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一課,已經建立了“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生物的生命活動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的概念,這節課,通過進一步分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對生物圈碳-氧平衡的重要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植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角色”這個重要概念,也為下一節《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的學習打好基礎。

本節課的主線十分清晰,圍繞生物圈中“碳”-“氧”平衡如何維持?這一主題,我們設計了四個學生活動:

活動一“分析生物圈中消耗氧氣、排出二氧化碳過程”,通過磁性板貼幫學生複習舊識,設疑引出新知,導入新課;

活動二“探究綠色植物是否能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在改良教材實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尋找實驗中的對照組和變量,並根據現象得出正確的結論,提高學生實驗分析能力;

活動三“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什麼氣體?”學生小組合作,自選實驗器材、完成實驗設計並組裝實驗裝置,觀察現象得出結論,提高學生實驗設計能力和實驗操作能力;

活動四“總結綠色植物與大氣中碳—氧平衡的關係”,聯繫前後知識,提高學生學生的總結概況能力;

活動五“聯繫實際”,解決開頭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五個活動能力訓練梯度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針對生物現象,觀察、設疑、分析實驗、設計實驗、實施方案,交流與表達,既提高了科學探究的能力,也養成了理性思維的習慣。與此同時,學生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嘗試解決實際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熱心環境保護,培養了社會責任感,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有幾處思考:

1、明晰設計思路:從時政話題引入課題:結合杭州“G20峯會”中關於“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的話題,用磁性板貼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活動,總結出生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和物質的燃燒都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並由此提出疑問:要維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哪種生物的哪類活動能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呢?由此引出課題,整節課都圍繞這個問題開展科學探究,從實驗分析到實驗設計,最後回到《巴黎協定》的目標之一——本世紀下半葉要達到二氧化碳淨零排放,我們該做些什麼?力求設計首尾呼應,解決實際問題。與此同時,在科學探究推進的過程中,修改過更為清晰的“綠色植物在生物圈碳-氧平衡中的作用示意圖”作為板書也逐漸完善,課題的板書也是同步漸進補充完整的。

2、修改實驗設計:活動二“探究綠色植物是否能在光下吸收二氧化碳”的設計過程,就是一個師生共同研究的過程,學生實驗小組課前準備的過程中,發現教材實驗設計的可操作性較差,從容器、裝置和植物的選擇上都存在難度,而且實驗效果不明顯,很難觀察。師生尋找了多種改良方法,均有欠缺,翻閲暑期徐州市生物教師集中培訓材料發現,吳舉宏老師專門對此進行過研究,為此又專門請教了吳老師,才完成了此次實驗的修改,這種修改的好處是:選用水生植物替換陸生植物,生活環境的影響因素相對來説較易控制,變量控制更為嚴謹;另外,通過煮沸的方法將水中的氣體包括二氧化碳逐出,確保增加的丁試管中沒有二氧化碳存在作為對照,再向甲、乙、丙試管中煮沸過的水中吹氣,也是為了讓變量控制更為嚴謹。另外,這種改良,實驗簡單易操作,BTB顏色的變化清晰可見。

在呈現手法上,因為這個實驗需要2小時的日光照射,我們將學生課前實驗拍攝了微視頻,課上2位學生邊播放視頻變介紹實驗過程,以“生”教“生”;4組實驗,用丁試管演示無二氧化碳的BTB顏色藍色,便於學生對比,學生列表兩兩比較甲、乙、丙三組實驗,尋找對照組,找到結論,思路清晰,結論清楚。為了讓學生能清晰看到三組試管的BTB試劑在光下的顏色變化過程,我們用相機定時照相功能10秒拍攝一張照片,再連續播放製作成視頻,由於植物的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被逐漸消耗,BTB溶液漸變過程清晰可見,進一步改良了觀察的效果。

3、強調動手實踐:活動三“探究綠色植物在光下放出什麼氣體?”教材要求學生制訂探究計劃即可,即使排水集氣法牽扯到九年級化學知識,根據教材提示,學生也能順利完成設計,並想到了不止一種的設計。本課則將活動變成了實際操作,提供實驗器材,要求學生挑選合適的器材,設計並完成實驗裝置組裝後,介紹設計思路。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在活動二錄製視頻的時候,就發現學生因動手實踐相對較少而出現的諸多問題,離開“紙上談兵”,學生在活動中一次次嘗試、失敗、探討、修正、再嘗試,直至成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本節課的設計在教學實踐中也還有一些遺憾之處,比如,教學的問題可以再放開一些,兩個探究實驗中,呈現實驗現象,推論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也可以叫學生們嘗試去推論實驗可能的現象,分析原因,然後再呈現結果以驗證,加強對學生思維力的深度培養。另外,學生在實驗操作中還有不規範的動作,還需要在課堂上進一步關注和糾正,這些都有待繼續思考和完善。

總之,本節課我們試圖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引領,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親身實踐,充分體驗,開拓思路,積極思考,鼓勵他們在主動探索中富於創造性的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生物學習能力,讓生物課堂具有更飽滿的生命力與活力。

生物教學反思 6

有很多學校都是從高二開始學習高中生物,學習內容包含三個必修模塊和兩個選修模塊(人教版),一年的新課學習,一年的複習,生物學科在大學聯考中並不拖總分的後腿。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隨着課程改革的深入,各門學科都在努力地嘗試適應新的教學模式。這要求中學生物課堂教學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如何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而且,中學生物思維能力培養的主要目標是:學會把所學的生物學知識應用於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通過對學生進行比較和歸納、分析和綜合、抽象和概括、批判和推理等思維訓練,使其初步學會科學思維的方法。下面就談談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改革等級化的師生關係,實行教學民主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師道尊嚴,學生由於處在教師高度控制之下,心理上往往處於消極、緊張甚至恐懼的狀態,思維活動受到極大的抑制。因此,在課堂上教師的態度應和藹可親,應鼓勵學生向教師發問,甚至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設計和管理,使學生在輕鬆、和諧的課堂氣氛中,以課堂主人的姿態參與教學,積極開動“思維機器”,主動地獲取知識。

二、培養合作學習的習慣,促進思維互動

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不只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還包括生生之間的互動。採取小組討論、小組辯論、競賽及遊戲等方法有助於生生之間的活動。通過討論,學生之間進行交流,互相啟發,使研究的問題更加深入,使教學的`重點更突出,難點更容易突破,同時也使學生學到的知識更紮實。通過討論,亦可使學生對知識理解的偏差和教師在傳授知識上的不足得以充分暴露,獲得可靠的反饋信息,使得“教”與“學”中的不足均得到有針對性的補救。多邊活動既讓學生各抒己見,擴大信息交流,又能鍛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敏捷性、創造性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和應變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三、創設問題情境,啟發學生思維

創設問題情境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好方法。在課堂上教師應以啟發式教學為指導思想,多采用談話、討論、辯論等方法,並根據生物學科的特點,通過觀察生物標本、模型、課本插圖、實物、實驗等多種直觀手段直接把問題呈現給學生。而且,在課堂上適時運用一系列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使學生經常處於積極的思考中,這樣課堂的氣氛就異常活躍。

四、加強直觀教學,豐富學生表象

直觀教學是生物學教學的基本原則。直觀教具的使用,可增加學生的視覺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師應加強直觀教學以豐富學生各種生物的形態結構(包括宏觀和微觀結構)、生理現象、生物體之間的關係、生物實驗操作等表象。這些豐富的表象有助於學生對生命現象的思維,促進學生生物學思維能力的發展。

五、重視實驗方法,提高實驗質量

中學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很強的學科,在實驗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動手,而且要求學生多觀察、多思考、多探索,所以實驗課是鍛鍊學生思維能力的主渠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出現很多實驗現象,而這些現象可能是教材中沒有的,教師應加以解釋,以便指導學生正確的思路。

教師應重視實驗的方法,可對實驗進行創造性改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演示實驗一般都是教師動手,學生觀察。由於教師有訓練的實驗技能,再加上充分準備,實驗結果都較理想,這雖然有利於學生對概念、規律的理解,但無形中會使學生的思想受到束縛。若將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實驗,由於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驗技能不一致,實驗容易出現各種與結論不符的結果,很容易引起學生對實驗結論產生懷疑,從而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

六、注重思維訓練,提高思維能力

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還應指導學生怎樣去思考,讓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在生物教學中,啟發學生用辯證的觀點和邏輯方法對自然現象、實驗現象和其他感性材料進行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系統化和具體化,做出合理判斷和正確推理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前提。

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潤物細無聲”的習慣培養,前期需要教師有耐心和毅力,必須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時刻觀察中不斷調整自己的方法,在修正中完善學生的行為習慣。以上介紹的在生物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基本思路,要付諸實施,必須將思維教學的目標與生物教學的目標綜合起來考慮,構建教學目標體系,設計相應的實施方案、檢測方案,形成一個教學目標系統。其次需處理好思維訓練與觀察、實驗等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之間的關係。注重與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相結合,探索生物思維教學的新模式。

生物教學反思 7

20xx年下學期,我擔任國中七、八年級五個班的生物教學工作,現就半期來的生物教學工作作如下反思,以利後段工作的開展。半期來,八年級生物上冊的全部內容已經全部新授完畢,並對學生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生物素養檢測。學生整體的生物素養水平有了明顯的提升。

七年級已經完成了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教學。學生基本素質差,學習成績不理想。

整個生物教學工作都有待加強。下面是我的教學反思。

國中生物科學的教育對象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它的目的並不是要培養生物學家、培養生物人材,國中生物教學的目的是提高所有中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培養他們熱愛大自然,自覺保護環境的情操,提高他們對生物科學的興趣,為一部分今後要從事生物事業的人打下最基本的基礎。從我接觸學生的那一刻開始,我就是一直以培養他們對生物學科的興趣為主要目的的。我的每一個課堂設計、每一個活動安排都是以學生為中心,並且以培養學生基本素質為中心的。

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於老師來説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加以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國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麼知識,知識體系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後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並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遊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鬆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研究生命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嚴謹的科學性。同時生物學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求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生物教學反思 8

匆匆之間高二的第一學期結束了,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感受頗多,下面將一學期來我的工作反思總結如下:

1、 良好的開端是學年工作順利進行保障。

在新學期伊始,我們全組成員共同教研探討,把學年的工作目標制定下來,知識內容進一步細化,並且調整教學章節,讓學生能夠與高一的知識銜接起來,循序漸進地進入高二的學習。在教育上,我對每一個學生,都針對實際情況,給與針對性的教育。

好的開端必然會給以後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充分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提高學習興趣,降低教學難度。

由於高二需要學生記憶的知識比較多,內容相對比較抽象,課堂教學中要把握住適當的教學方式,我們針對教學內容查閲了大量的可利用的教學資源,按照自己的教學意圖修改後,運用於課堂教學,我們組研討了多種教學方法,例如框圖,表格,圖片,等媒體方式,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形象直觀的呈現出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更有利於學生接受新知識,同時也節省了課堂寫板書的時間。

3、 細化教學內容,讓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容易。

高二年級知識內容多,難度大,這樣很多學生接受起來有點難度。各章節的內容又很繁瑣,學生可能覺得枯燥無味,這就要求教師將新知識體系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或者經驗的基礎上,這樣學生既有成

就感,接受新知識又會比較容易。我欣喜的看到,就連班上以前不喜歡學習生物的學生,現在也變得積極主動學習生物了。

4.加強理論與實際的聯繫,關注生物學科研究的熱點問題。

近幾年來,生物大學聯考愈發注重社會生活中的熱點問題,如人類基因組計劃、克隆、基因工程、生物多樣性與可持續發展等。對於理論聯繫實際的考察也逐漸增多,例如:無土栽培與植物的礦質代謝、癌變與生物的變異、環境與生態學知識、光合作用與糧食增產等等。所以要求我們引導學生去關心跟生物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並且學會將學到的生物理論知識應用於解決一些實際問題中。提高了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

5.加強對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

連續幾年的大學聯考試題都十分強調考生的實驗能力。有的題目是改正錯誤的實驗步驟、有的是要求設計實驗步驟、有的要求預測實驗結果或分析實驗現象等。這些題目從方案到結果的分析都是開放的,有利於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和創新精神,真正是在考能力。教師講實驗,學生背實驗肯定不行;照着教材的實驗設計依樣畫葫蘆做實驗也不行。在實驗教學中我們必須讓學生真正弄懂實驗原理,弄清實驗中每一步設計的科學依據。要讓學生掌握整個中學階段生物學實驗所涉及到的一些科學實驗的基本方法,如對比實驗法、單因子實驗法等。同時應增加一些探索性的、開放性的'實驗,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方案、動手操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總之,經過我們全組成員的共同努力,在學期末,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績。

新學期將要面臨兩個問題:生物必修一、必修二、必修三的會考和文科開課,為保證工作有條不紊、高效有序的進行,我們全組成員共同教研探討,把學年的工作目標制定下來:

三冊書以章為單位,以複習導學案的形式進行復習,複習導學案以歸納、總結為主對每章知識點進行梳理,讓學生有個清晰的知識網絡,在導學案中還要體現出知識點之間的聯繫性,課堂後15分鐘設置當堂練。每日一練檢測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進行滾動複習。作業設置,每天晚上的作業以當天複習內容為主,每星期天作業滾動前邊複習過的知識。

針對文科基礎薄弱,必修二內容多難,文科學生不好接受,而且也要準備三冊書的會考,思路是邊複習邊講授新課,幫助學生回憶高一的知識,更有利於高二的進一步學習,複習過程中可打亂順序,把聯繫多的三冊書的章節放在一起,比如講必修二第二章減數分離可先複習必修一的第六章有絲分裂……

這學期學校又引進班班通,為我們教學提供了便利的設施,下學期在多媒體的應用上下功夫,可以從網上下課件演示片段,幫助學生理解較難的生物過程。

充分發揮組裏人員各自優點把導學案編輯的易懂易學,導學案分為兩種,一種適合文科學習和滾動複習的雙用導學案,主要從基礎入手,及能讓文科學生接受新東西又能複習舊知識(複習主要滾動,連接新舊進行);再有一種就是理科用的複習導學案,一章節為主,聯繫為輔,複習每一章節的同時又能聯繫出來一個知識體系,不為了複習章節而失去體系。希望通過下半年複習能讓學生對生物有個新的更高的認識,有個新的起點,不在認為生物難而亂,而是有體系有規律可以尋覓的。

實際操作過程中還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我們還是要發揮集體的智慧共同解決各種問題,爭取下學期取得更好的成績。

生物教學反思 9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説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對象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説。比如説,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着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

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着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

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着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置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導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閲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 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説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説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着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閲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着,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 反饋——儘可能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信息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信息,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生物教學反思 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舉例説出常見的生物和生物的生命現象。

2.利用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3.讓學生嘗試合作、交流、討論等學習方式,逐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能力目標:

以遊戲的方式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生生討論、師生討論,體驗新知獲取的過程,感受合作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自然,感悟生命,培養學生關愛生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舉例説出常見生物的名稱。

2.舉例説出生命的共性。

教學難點

舉例説出生命的現象。

教學流程

一、 導入新課(有趣的遊戲)

1.師:歡迎同學們和我一起來到神奇的生物殿堂,這是一個絢麗多彩、奧妙無窮的世界。這裏有你想了解的,有你所困惑的,她就在我們身邊,讓我們一起走進她,去感悟生命的奧祕。首先,我們先來做一個小遊戲“猜猜我是誰”。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

活動一:教師以第一人稱“我”説出一種生物的幾個獨特的特徵,例如:我透過濕潤的皮膚呼吸;我小時候用鰓呼吸,長大後用肺呼吸;我的舌頭位於嘴的前方,我用長長的舌頭捕捉昆蟲;我的皮膚是綠色的`,在水裏進進出出;如果天冷,我會冬眠。你們猜出我是誰了嗎?(青蛙)讓學生才猜出是那種生物,並認識該種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活動二:學生可仿照教師的模式,也可以獨創模式來説出某種生物的特徵,其他同學和老師一起來猜是哪種生物。

師:同學們的表現讓老師很高興,從你們的創作中我看出你們對周圍的生物觀察得非常仔細,並從我們周圍的生活中獲取了很多的知識,希望你們繼續保持這種良好的習慣,去發現,去探索,相信你們會獲取得更多。

(設計反思:以遊戲的方式引領學生進入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在我們的身邊有着各種各樣的生物,它們都和我們有着密切的聯繫。用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的表現,激發學生學習生物的自信心,並讓學生意識到生活也是我們學習的大課堂,多留心生活,多積累經驗,有利於培養學生課下獨立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 重走探索之路

1. 師:看,我們周圍的生物多麼可愛!但我們説了半天生物了,那到底什麼是生物呢?(有生命的)

2. 師:在我們的教室裏,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呢?

3.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你認為這個“有生命的”具體表現在什麼方面呢?”(學生小組內交流討論,互相啟迪,互相補充)

(設計反思: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思維空間,利用循序漸進的問題,同學之間進行表達交流,儘量讓每一為同學都參與課堂討論,激發學生表達的慾望,給予表達思想的機會,促成同學之間的團結合作)

4. 教師將學生所想到的一一列在黑板上,並要求學生對所説的生命現象舉例子。鼓勵學生大膽地想,大膽地説。

5. 教師鼓勵學生分析討論列在黑板上的“生物的生命現象“,進行篩選。教師也參與其中,將不準確的擦去,將不全的補充上。

6. 師生共同總結出生物的生命現象。

(設計反思:探究活動是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能説出很多很多他們認為的生命現象,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思維,對他們的積極動腦給予讚賞性的評價。在此探究中重要的是對所列在黑板上的生命現象進行篩選,這個過程需要學生的主動參與,並需要學生積累的一些生活經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是否能對所列的生命現象舉出反例,鼓勵其他同學直接參與討論、辯析,利於培養學生進行縝密思維的能力,同時又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

7. 師:老師這兒有幾組圖片,你們能不能判斷出它們是不是生物?

三.認識生物之美

師:生物是自然的一快瑰寶,時刻閃爍着絢麗的光華。生物以其多姿多彩,生動活潑感動着我們每一個人,自然界中,無論是一朵小花,或是一棵小草,無論在多麼惡劣的環境中都要積極生長、開花、結果,展現生命最完美的歷程。作為高等生物的我們,每一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無人能及之美,只要有信心,你同樣也能綻放最耀眼的光芒。相信自己,老師期待着你們的輝煌。

四.課外拓展延伸

1.教師指導學生閲讀書後的課為閲讀

2.作業。

生物教學反思 11

這是一篇很有意思有富含豐富科普知識的文章,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事例介紹了植物神奇的“感情”,寫出了植物之間的聯繫。這些事物都是我們農村孩子所經常接觸的,但這些道理和他們之間就好像有一層窗户紙,只要輕輕一捅就豁然開朗了。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主要讓他們採用獨立自學的方式進行的。整節課僅圍繞兩個問題進行的',問題一:你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問題二:把你最感興趣的內容介紹給大家,並説説你的理由。在整堂課上我儘量做到讓學生成為主體,任由他們暢所欲言,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和問題統統都提了出來,我只是作為一個參與者和他們共同的討論研究,讓他們的想法和問題在這種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的過程中得到認可得到解決,使學生在這種民主和諧的氛圍有所收穫,有所進步!

又是一節較輕鬆的課,課後學生又圍了過來,説着他們沒説完的話,看着他們臉上的笑容,我知道了他們成為主人的喜悦,也感到相信學生等於解放自己!

生物教學反思 12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遺傳是指親子間的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2.性狀:生物體所表現的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和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3.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與白毛

4.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5轉基因超級鼠的啟示: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同時也説明在生物傳種接代中,生物傳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性狀。

6.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第二節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樑”。

2.基因位於染色體上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段。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雙螺旋結構。

3.染色體: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的形態和數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為23對(46條),也就包含了46個DNA。

5.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如圖:課本P31

第三節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2)實驗過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豌豆(或相反),獲得了雜交後的種子,結果雜交後的種子發育的植株都是高杆的。孟德爾又把雜交高豌豆的種子種下去,結果發現長成的植株有高有矮(高矮之比為3:1)。

(3)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基因型比例:DD:Dd:dd=1:2:1

表現型比例:3:1

2.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機率就增大。

第四節人的性別遺傳

1.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

2.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條+_Y女:44條+__)。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1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_Y,女性為__)。

3.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精子(22條+Y或22條+_),卵細胞(22條+_)。

4.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

第五節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是普遍存在的。可遺傳的變異由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變異。

3.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4.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生物教學反思 13

教後記《動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節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由系統構成整體,既包含了微觀上的難點,同時也具有宏觀上的難點。加上我們無法用顯微鏡進行實驗,學生無法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這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我只好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通過課件觀察、分析、討論與交流獲得新知識。

新課程強調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進行探究式學習。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觀察,以問題的提出解決為主線,通過問題的解決,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依據教學進程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引導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在學習識別四種基本組織的時候,不但引導學生觀察,而且通過圖表比較方法學習。這些既培養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由於在識別四種基本組織教學時花費較多時間導致課堂練習無法順利完成。這也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另外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主動探究,也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生物教學反思 14

本節課中,我首先從生活中的實際例子入手,提出問題設置懸念,創設學生積極探求新知的情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以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為重點進行探究實驗,在實驗的基礎上進行對比,得出單子葉植物和雙子葉植物的概念,以及胚是幼小的植物體,最後進行練習鞏固。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在課堂上採取了一些措施:如讓學生收集種子,嘗試瞭解種子,讓學生親身經歷收集種子的樂趣,從中感受種子的魅力。再如在課堂上花費了大量的時間用在觀察種子的結構上,教觀察與解剖的方法,對每個探究的實驗都要進行總結歸納,再利用表格對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結構進行比較,最後得出胚是幼小的生命體。這些都是在教師的引導下經過學生的分析比較得到的,教師只起到了引導的作用。此外在課堂上採用了實驗探究法、觀察法、討論歸納法等多種教學手段,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了較好的效果。

對本節課本人的評價是:整體設計自然流暢。比如教學胚的結構時,讓學生看書、畫胚的結構、和書中的圖對比學習結構名稱、多媒體演示胚的每部分結構。通過四個細緻的'步驟將本節課的重點、難點落實到實處。與學生互動發揮了主體參與。課堂上能引導學生運用正確的方法觀察、解剖、理解本節課中的內容。通過探究性學習教給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缺點:當然還有不足的地方:激勵評價語言生硬。課堂上不能和學生融為一體,不能和學生很好地互動,啟發學生學習的引導方法還有一定的欠缺。這些都是自己今後努力的方向。

生物教學反思 15

今天聽了楊立鳳老師的一堂生物課,評課時,曹校長提到了情感教育目標的實現還不夠到位的'問題,如果單純的用語言來表達,我認為稍顯蒼白了一些。

我有這樣一種想法,就是教師實現準備好幾個袋子,裝上越7公斤的東西,讓學生一上課就綁在腰上,不管是小組合作活動,還是上黑板答題,都綁着這個袋子參加活動,等最後要實現情感目標的時候,讓這幾個同學説説綁着袋子的體會,然後想一想我們綁着這樣重的袋子一節課都很累,而母親卻需要10個月的時間,母親經受了如此的艱辛,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母親。

另外,對於人的生殖過程,如果用語言表達,可能很多老師都難於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