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設計>

AT24C04在電子設計中的作用論文

設計 閲讀(2.47W)

【摘要】本文介紹了EEPROM器件AT24C04的基本使用方式,通過51單片機與AT24C04建立I2C串行通信方式,實現AT24C04的讀、寫操作。以AT24C04為例,詳細説明了EERPOM在電子設計中的實際應用價值。

AT24C04在電子設計中的作用論文

【關鍵詞】EEPROM;I2C通信;單片機控制;掉電存儲

1前言

EEPROM,即電可擦可編程只讀存儲器,是一種掉電後數據不丟失的存儲器件。它常用於存放硬件設置數據和保存記錄設備數據,防止掉電後數據丟失。本文介紹了AT24C04,作為一種串行總線存儲器,它具有體積小、引腳少、功耗低等特點,是EEPROM器件在電子設計中的應用價值體現。

2AT24C04的基本介紹

AT24C04是Atmel公司的一款I2C串行EEPROM,其工作電壓範圍寬,VCC工作在1.7-5.5伏,兼容51單片機的TTL電平。芯片引腳分佈圖如圖2-1所示:A1、A2為芯片的引腳地址,SCL和SDA為I2C總線接口的串行時鐘線與數據線。WP為寫保護引腳,當芯片寫保護時,WP為高電平,智能對器讀操作,不能改寫內部數據,從而起到硬件保護作用,當WP為低電平時,才能實現對器件的寫操作。芯片引腳少,外圍電路簡單,減少了佈局佈線空間。

3AT24C04的控制過程

使用STC89C51單片機實現對AT24C04的`控制,實質是建立單片機與EEPROM芯片的I2C通信。相比RS232和SPI通信而言,I2C的時序要複雜一些。SCL與SDA的建立關係是,在SCL高電平時,SDA數據保持,在SCL低電平時,SDA數據變化。AT24C04的操作可分為寫單字節,寫多字節,讀單字節和讀多個存儲字節。以寫單一字節為例,起始信號完成後輸入器件地址和讀寫狀態。“1”表示讀操作,“0”表示寫操作。等待從設備(AT24C04)的應答信號。接收到應答信號後主設備(單片機)向從設備(AT24C04)發送所寫地址(8位),等待應答信號,寫入地址對應數據(8位),等待應答信號,以停止信號終止本次寫操作。寫單字節時序圖如圖3-1所示:當單片機控制AT24C04讀取任意字節時,起始信號完成後輸入器件地址和寫狀態“0”。單片機等待從AT24C04的應答信號。接收到應答信號後,單片機向AT24C04發送所讀地址(8位),等待應答信號。再次產生起始信號,輸入器件地址和讀狀態“1”,等待應答信號,讀取地址對應數據(8位),無須響應答信號,以停止信號終止本次讀操作。

4AT24C04的設計應用

AT24C04作為一種存儲設備,可用於數據記錄使用,也因其掉電數據不丟失的特點,使其在實際使用中得到了廣泛應用。在大棚自動化管理中,我們需要時刻記錄室內環境信息,控制傳感器實時採集環境信息存儲至EEPROM,單片機分析處理,並對不達標的環境因素採取應對措施,應對措施的控制指令可事先存儲於一片AT24C04,其中,單片機作為數據交互與處理的中間橋樑,數據存儲由另一片AT24C04完成,因此不佔用單片機資源,便於單片機的高效利用。系統採用單片機控制,結合兩片EEPEOM實現對大棚環境的數據採集存儲與應對辦法管理。在此設計應用中,我們可將單片機對EEPROM操作的系統框圖如圖4-1所示。圖4-1系統框圖在簡易時鐘電路設計中,由於時鐘芯片掉電時時間信息會丟失,重新上電後,芯片復位,內部數據清零,因此無法掉電保存數據。使用AT24C04配合掉電管理,系統工作時,時間信息實時顯示的同事,處理器同時將此刻數據寫入至AT24C04,掉電後,AT24C04保存了掉電時刻的數據。重新上電時,可由單片機控制器件讀取掉電時的時間信息。

5總結

本文通過對AT24C04的介紹,闡述了AT24C04在電子設計中的應用。單片機通過對AT24C04的簡單配置,可完成對數據的掉電存儲與上電加載功能,不佔用單片機的片內資源,具有較好的擴展性與使用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杜支華,陶宇峯,王曉玲,等.64kB電可擦除只讀存儲器研究與設計[J].電子與封裝,2009,9(3):21-23.

[2]程兆賢,戴宇傑,張小興,等中EEPROM時序及控制電路設計[J].微納電子技術,2008,45(11):677-680.

[3]王樹梅.嵌入式控制系統中I2C串行EEPROM器件應用[J].微型機與應用,2012,31(16):55-57.

[4]鄧勇,宣曉峯,許高斌,等.基於TCAD軟件的單層多晶EEPROM器件模擬分析[J].半導體技術,2008,33(1):15-18.

[5]donKeilCAT24C02SerialE~2PROM’sProgramming[J]rnElectronicsTechnique,2007.

[6]張家田,董秀蓮.單片機控制系統的設計與調試方法[J].現代電子技術,200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