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設計>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設計 閲讀(1.42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麼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集錦15篇)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2、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並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重點:在拼搭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體驗並初步學會用上、下、左、右、前、後等詞描述正方體的相對位置。

教學難點:在拼搭和觀察立體圖形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觀察、操作和空間想象能力。

教學用具:小正方體

教學設計:

一、情境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做遊戲嗎?今天笑笑和淘氣就進行了一個遊戲,非常有趣,你們想看嗎?

探索新知

(一)操作活動一——根據指令搭立體圖形。

1、教師通過演示“淘氣”和“笑笑”搭立體圖形的遊戲過程,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説説遊戲的方法,教師適時提出遊戲的規則和要求。

2、師生遊戲。教師發出指令,學生嘗試搭立體圖形,進一步體驗遊戲的方法。

2、學生同桌間遊戲。

3、學生交流教師在巡視中發現學生的典型操作活動進行交流。

(二)操作活動二——提問、判斷並搭出立體圖形。

1、師生活動師範。

2、學生同桌間開展遊戲。

拓展應用

1、搭一搭,看一看。找出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形狀。(正面畫“√”,上面畫“○”,側面畫“△”)

()()()

()()()

()()()

2、下面的立體圖形從上面看到的分別是什麼形狀?搭一搭,連一連。

①②③④

從側面看到的.形狀是的圖形有()個,分別是()。

3、搭一搭,填一填。

A①②

B③④

填圖號。

⑴、從側面看是圖A的有()。

⑵、從正面看是圖B的有()。

⑶、還有什麼養的立體圖形從側面看是圖A?還有什麼養的立體圖形從正面看是圖B?想一想,搭一搭。

4、下面的立體圖形從正面、上面、側面看到的形狀分別是什麼?在方格紙上畫一畫。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設計説明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對物體的輕重已經積累了一些感性的認識,對常用的質量單位也有初步的瞭解,但是由於質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具體、直觀,且大部分學生對質量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因此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説,要想建立千克與克的質量觀念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基於上述情況,本設計關注了下面幾點: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索。

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學具,並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讓他們在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等活動中,獲得有關千克的豐富體驗,從而牢固地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2.注重對實踐過程的指導和實踐結果的總結。

在學生的操作過程中,注意實時調控和指導,使學生的實踐更有層次,目的性更強;在每項操作之後都幫助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有效地促進了知識的生成。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天平 盤秤

學生準備

鹽 牛奶 黃豆 回形針 花生米 軍棋 2分硬幣 蘋果 雞蛋等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觀察主題圖,找出有關信息。

提問:(1)圖中淘氣和小鳥分別在做什麼?

(2)淘氣和小鳥分別有多重?

(3)誰的體重更重一些?你是怎樣知道的?

引導學生髮現:淘氣的體重是30千克,小鳥的體重是50克,淘氣比小鳥重。

小結:淘氣的體重用“千克”作單位,小鳥的體重用“克”作單位,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這兩個質量單位。

⊙探究新知

1.認識秤,學會讀數的方法。

(1)瞭解學生知道的秤。

師:在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直接看物品包裝袋上標示的淨重知道物品的質量,但是很多物品沒有包裝。例如桌上擺的雞蛋、蘋果等。要想知道它們的質量該怎麼辦呢?在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秤?在什麼地方見過?(課件出示各種秤)

請學生説一説在生活中見過的秤,比如學生可能通過看圖,看電視,逛市場見過盤秤、枱秤、電子秤、天平、彈簧秤、磅秤等。

(2)瞭解讀數的方法。

出示盤秤,提問:你知道圓盤上的刻度數表示的.是什麼意思嗎?如果指針指向1,表示托盤上的物品有多重?

學生觀察盤秤上的圓盤,知道一個大格表示1千克。

過渡:下面我們就來認識質量單位“千克”。

2.動手實踐,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

(1)稱一稱。

以小組為單位,稱一稱兩袋鹽的質量,知道兩袋鹽的質量是1千克。

(2)掂一掂。

請每個小組的成員輪流把兩袋鹽放在手裏掂一掂,感受1千克有多重。

(3)估一估。

用手掂一掂蘋果,估計一下大約幾個蘋果的質量是1千克,然後用秤來稱一稱,驗證自己的估計。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圍哪些物品的質量大約是1千克。

預設

生1:2瓶礦泉水大約是1千克。

生2:1大袋洗衣粉大約是1千克。

生3:10本數學書大約是1千克。

(5)體會幾千克有多重。

以小組為單位,想辦法任意稱出幾千克重的物品,然後用手掂一掂。(蘋果、洗衣液、白菜等課前準備好的物品)

(6)抱一抱。

彙報自己的體重,互相抱一抱,感受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環節,學生依次體會到了1千克、幾千克、幾十千克(或幾十幾千克)的質量,給了學生直觀的感受和體驗,對於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質量觀念大有益處。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內容:

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索兩位數乘整十數(各位都不進位)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過程,初步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以及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

2、 在具體的情境中,應用口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3、 在探索計算方法的過程中培養自主探索意識和合作交流意識,獲得成功的體

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掌握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應用口算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培養自主探索意識和合作交流意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具學具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談話:我們班的小朋友每天都喝牛奶,今天我們一起到三年級看看他們的牛奶是怎麼分配的,好嗎?

掛圖出示

二、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教學例題。

(1)列算式。

提問: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你能把自己的想法説一説並列出算式嗎?

學生討論並交流,根據問題收集相關信息,注意每箱有12瓶

師::要知道10箱夠不夠,就是要算出有多少瓶。

列式

(2)探討12X10的算法。

談話:觀察例題中的10箱牛奶是怎樣擺放的,你能利用學過知識計算出10箱牛奶一共有多少瓶嗎?

學生自由計算

2。教學“試——試”。

出示問題:如果搬下30箱,夠分給多少個同學喝

你是怎樣算的?在小組內討論一下。

(1)列式:12X30=——( )

(2)學生嘗試口算,再在小組內相互討論,談出自己的想法。

(3)在班內交流,得出最佳方案。

12X3=36 12X30=360

如果學生有不同意見,應給予鼓勵,然後讓他比較幾種算法中最簡便的方法是哪一種。

3、歸納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方法。

提問:你認為兩位數乘整十數怎樣口算比較簡便?(引導學生認識到兩位數乘整十數,可以先乘十位上的數,再在得到的數後邊添寫1個0。)

三、複習鞏固,綜合運用

l做“想想做做”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相互交流,改正錯誤。

(3)分析每組題之間的聯繫,鞏固兩位數乘整十數的方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1)指名回答。

(2)討論整十數乘整十數的口算方法(先把兩個十位上的數相乘,再在得到的數的後邊添寫2個0)。

3、做“想想做做”第4題。

(1)一個學生拿卡片,其餘學生搶答。

(2)同桌互相評價。

4、做“想想做做”第3、5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算法和得數,並説一説題目中有哪三種數量,它們之間有什麼關係。

四、課堂總結

提問: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

五、課堂作業

教學內容:

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P30—31頁。

教學設想:

創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會計算方法的需要,並激發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靈感。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會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會用交換乘數位置的方法驗算乘法。

2、在具體的情景中,應用有關運算解決實際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點:

讓學生經歷探索算法的過程,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乘的順序以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方法

教學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1、 談話導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們用數學方法去思考解決,例如這小小的“喝”問題也不例外。

2、估算。

(1)誰能估算一下訂一份牛奶一年大約需要多少元錢?(300元)

(2)你是怎樣估算的?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明確問題:

有什麼辦法來説明白己估測的是否接近正確答案,或者與正確答案相差很遠?(算一算) 。

怎樣算呢?你們能自己動動腦解決這個問題嗎?

2、嘗試解決:

學生獨立思考,教師適時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3、小組交流:

同學們所用的方法不完全一樣,請大家在小組中互相交流自己的算法。交流之前可以先整理一下自己已有的研究成果,想一想你準備講哪幾點,説哪幾句話。 (4)用豎式計算。

請學生説説用前三種方法算的道理。

5、比較方法:

這個豎式同方法(3)比較有無聯繫?(實際上都 是分三步計算的,豎式是把三步計算寫在一個式子裏。)

6、選擇方法:

這麼多方法中,你最喜歡用哪種方法來計算呢? 為什麼?自己選擇一種方法算一算。

7、研究筆算方法。

指名回答,教師隨機板書:

(1) 第一步算的是什麼?

(2) 第二步算的是什麼

(3) 第三步算的是什麼?怎樣算的?

(4)這一結果和我們開始的.估測差不多嗎?

8、歸納提煉。

你能用自己的話再説説計算以上這題的方法嗎?教師適時引導歸納筆算乘法的方法,並板書課題。

指出: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時,其實是把它分解為兩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數來分別計算,然後把兩個得數加起來。

9、完成“試一試”。

三、嘗試應用,拓展深化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先獨立計算,然後交流彙報。教師展示一些典型的錯例,組織討論,糾正錯誤。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學生獨立做題。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1)各自觀察題目,找到錯誤原因,在班內交流。

(2)各自算出正確答案。

4、做“想想做做”第4、5題。

(1)觀察題目提供的場景。提問:你從中瞭解到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問題?(小朋友應付多少元?)

(2)學生獨立計算解決問題。

(3)全班共同訂正。提問: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你用到了哪些信息?哪個信息沒有用?為什麼不用?如果要用上這個信息應該提出什麼樣的問題?

四、回顧總結,彙報收穫

l提問: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又有什麼收穫?

五、課堂作業

教學內容:

兩位數筆算乘法的練習課書 第32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景中,應用有關運算解決實際問題,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進一步發展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

3、鞏固前面所學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口算和筆算,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相關的計算技能。

教學過程:

一 口算

25×10 14×20 40×60 10×94

30×23 3×90 30×20 30×12

40×11 12+20 40×50 80×50

二 複習筆算

1 判斷下面各題並改正。

24 32 59

×25 × 56 × 14

120 162 236

48 150 59

168 1662 726

要求學生説出錯在什麼地方?在改正。

2 用豎式計算,並驗算。

48×56 73×27 39×16

43×28 15×64 35×62

3填表。

(1)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填表。

(2)再讓學生説説是怎樣填出“一共的支數”的,可以用每個的支數乘盒數得出,也可以看後面的盒數是5盒的幾倍,後面相應的支數也應是60的幾倍。從而滲透積的變化規律。

三 練習應用題

1 討論第4題

(1) 先讓學生觀察圖,知道了那些信息?

(2) 一共有多少千克? 怎樣求?

(3) 你還能提出什麼問題?怎樣解答?

2討論第5題

(1) 讓學生觀察圖,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 一共住多少户?怎樣求?要求用多種方法解答?並説出每步的意思?

教學內容:兩位數的乘法估算 教科書33—34頁

教學設想:引導學生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同估算方法,並通過筆算得出精確結果進行比較,提高學生對估算價值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估算方法的過程,能估算出一些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積。

2、在具體情境中合理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解決相應的實際問題,進一步發展學生數學思考,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培養自主探索意識和合作交流意識,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探索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學難點:

根據具體情況,合理選擇不同的估算方法。

教具學具準備:

小黑板、掛圖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談話:出示例題,今天明明邀請我們去農場去參觀,通過介紹你瞭解農場的有關那些情況,明明向我們提出了那些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二、探索方法

1、 談話:估算以下明明一家一天可以擠奶多少千克?

小組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

2、 全班討論交流

引導評析:你覺得他的方法合理嗎?

教師提問:29×42比800大,你是如何考慮的?為什麼用這個“多”字。

29×42比1500大,你是如何考慮的?為什麼用這個“少”字。

29×42接近1200,你是如何考慮的?為什麼這麼考慮?為什麼用“左右”這兩個字?

3、 計算驗證:我們估算的對不對呢,請你用列豎式的方法進行驗證。

比較交流:比較筆算與估算的結果你有什麼想法?

4、 看書交流

5、 講述:只要方法合理,都是可以的。

三、鞏固深化

1、 完成想想做做的T2、3、題。

2、 完成想想做做的T5題。

四、課堂小結

五、作業:

想想做做的T4、5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讓學生理解並掌握不含小括號的兩級混合運算的順序,能正確進行計算。

2.在學習活動中增強類比遷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點:

理解並掌握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難點:

含有乘法和加、減法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脱式計算。

讓學生計算,説説計算的.過程。

2.揭題:在混合運算里加減是同一級,乘除是同一級,當算式裏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時要按從左往右的順序計算,那麼,如果一道算是裏既有加、減法又有乘、除法,該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混合運算。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1。

(1)課件出示教材第34頁例1貨架圖。

談話:星期天,小軍和小晴一起到文具店買文具。(指名讀讀貨架上物品的單價) 課件出示問題(1),並提問: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先要算什麼?(先要算3本筆記本多少元)

指名列式解答,教師板書:

5×3=15(元) 15+20=35(元)

引導:你能根據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綜合算式嗎?

指名列式,教師板書:

5×3+20

引導思考:觀察這個算式,和以前學過的混合運算的算式有什麼不同?

(2)學習運算順序。

提問:根據剛才的提示,你知道這道題應該先算什麼嗎?

明確:用脱式計算兩步式題時,要先在原題下面的左邊寫“=”,再在“=”後面寫第一步運算的結果,沒能參加運算的部分要照抄下來,接着對齊上面的“=”,在下一行寫“=”,

並在“=”後面寫第二步運算的結果。

讓學生觀察算式,引導學生説明在這個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師適時板書。

師:根據剛才的分析,你能自己寫出這些題目的脱式計算嗎?試一試。

讓學生拿出練習本試着算一算,師強調:沒有參加運算的部分要照抄下來。

(3)出示問題(2),讓學生思考討論:先求什麼?為什麼?

(要求找回多少元,可以從50元裏去掉2盒水彩筆的錢)

提問:你能列出綜合算式嗎?

學生列式:50-15×2

追問:觀察這道題,和上一題有什麼區別?

引導思考:這裏有乘法和減法,我們應該先算什麼,再算什麼?

讓學生觀察算式,説明在這個算式中先算哪一步,教師適時板書。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板演。

2.總結運算順序。

出示:5×3+20 50-15×2

提問:觀察這兩個算式,你發現了什麼?

總結:在沒有括號的算式裏,如果既有乘法,又有加、減法,不管乘法在前面或在後面,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減法。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35頁“想想做做”第1題。

先讓學生説説先算什麼,再算什麼,並讓學生完成計算。

2.完成教材第35頁“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先計算出每組上面的得數,再和下面的數進行比較。最後集體交流,説説計算的方法。

3.完成教材第35頁“想想做做”第5題。

讓學生先讀題,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係,再列式解答,最後交流彙報。

教師強調:

第(1)題,先算4張成人票的價錢,再算應付多少元,列綜合算式是15×4+8。

第(2)題,先算12張兒童票的價錢,再算應找回多少元,列綜合算式是100-12×8。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還有哪些疑問?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2、使學生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3、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重點難點:

1、理解“求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分”的方法。

2、區分“平均分”與“求平均數”這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

教具學具:

主題圖,小棒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 口算。

48÷8= (1+3+5)÷3= (5+5+4+6)÷4=

2、 口答。説一説,48÷8和(1+3+5)÷3分別表示的意義。

3、 列式計算。把24名同學平均排成4隊,每隊有多少人?

4、 導入新課。

説説“平均”是什麼意思?什麼是“平均分”?結果所得到的數“6”,這個數你能給他名字嗎?在現實生活中,求平均成績、平均身高、平均體重的情況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來共同研究“求平均數”的問題。(板書題目)

二、探究新知

1、 講述平均數的含義。

把一個總數平均分以後得到的結果。

平均數怎樣求呢?

2、 出示主題圖。

(1)看懂圖意。

回收小組成員小紅、小蘭、小亮和小明分別收集了14個,12個,11個,15個礦泉水瓶,這個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2)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

討論: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

(3)彙報討論結果。

進一步明確:“平均每人收集的個數”並不是每個人收集的實際個數,而是在收集總數不變的情況下,假設每個人收集相同個數的值。

(4)引導學生看圖。

提問:怎樣做才能使四個同學收集的個數同樣多?

(5)學生操作。

學生拿出小棒,1根小棒代替1個礦泉水瓶,先按每個人收集的個數擺放,再動腦動手操作,使四個人收集的個數相等。

(6)彙報操作結果。

學生甲:我先數出共有多少根小棒,共52根,再把52平均分成4份,52÷4=13(根),就得出每個人平均收集的個數是13個。

學生乙:運用“移多補少”的數學思想,從小紅的14個裏取出1個給小蘭,從小明的15個裏取2個給小亮,就可以直接得到4個人都相等的瓶子個數。

(7)小結操作結果。

通過同學們的操作,我們得到4個人平均收集的.瓶子數是13個。但通過操作,我們發現,4個人收集礦泉水瓶的個數發生了變化,這4個人收集的礦泉水瓶的個數才相等。也就是説,平均數得到了,而原來4人收集的個數都發生了變化。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數的情況是不允許改變原數的。

例如:求兩個人的身高,並不是把高個兒截下一部分來,接在矮個兒身體上,使兩人身高相等。也就是説,求平均數並不要求改變原來的實際值。由此可見,通過直接操作的方法來求平均數,在很多情況下是行不通的。

如果我們不通過操作,直接通過計算,能不能求出這4個人平均收集的個數?

(8)引導學生合作探究。

(9)彙報探究結果。

應先相加求出收集到的總數,再用總數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數。

(10)指導學生列式計算。

(14+12+11+15)÷4

=52÷4

=13(個)

3、 我們學習瞭如何求平均數,下面我們自己動手算一下上個學期我們學校進行了1分鐘跳繩比賽,我們找了幾個同學的跳繩成績,咱們一起來算算他們平均跳了多少次?

(單位:次)

楊揚

李信芳

陳希

鄭鍾一

劉安娜

劉嚴

99

106

102

104

140

103

(99+106+102+104+103)÷6

=654÷6

=109(次)

點名讓學生説明什麼是“總數量”“份數”“平均數”

三、課堂作業新設計

教材第44頁練習十一的第2題。

(1) 讀題,理解題目要求。

(2) 把統計表填完整。

(3) 獨立計算。

(4) 提問:怎樣求出平均最高氣温和最低氣温?

四、知識擴展

説一説平均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1) 家庭中人的平均身高、平均歲數、平均住房面積

(2) 作業本的平均每頁字數

(3) 最近一週的平均温度

(4) 考試之後知道各科的得分求平均分

(5) 捐款

五、課堂小結

談談你自己的收穫。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認識分數,知道把一個物體或一個圖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數來表示,能用實際操作的結果表示相應的分數;能讀、寫簡單的分數,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2、學會運用直觀的方法比較分子都是1的兩個分數的大小。

3、體會分數來自生活實際的需要,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進一步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興趣。

教學重點:

1、認識幾分之一。

2、比較分子都是1的幾個分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

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長方形紙、圓紙片、正方形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討論揭題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隊日活動中,老師讓同學們兩人一組分食品,小強和小麗拿到的是4個蘋果、兩瓶礦泉水和一個蛋糕。(課件演示)你願意幫

他倆分一分嗎?怎樣分比較公平呢?(平均分)板書:平均分。

師生交流:“把4個蘋果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請拍手錶示!”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2”(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2瓶礦泉水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瓶?”學生拍手錶示,教師板書“1”(課件演示分的結果);“把1個蛋糕平均分給2個人,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無法拍手錶示半個)“你會用一個數來表示這半個嗎?”(學生嘗試,並説明理由,教師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入1/2)A:(學生中沒有用1/2表示)談話:你們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示了這個蛋糕的一半,説明你們都很有辦法,不過,我要向大家介紹一種更簡便而且科學的表示方法。當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兩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時,可以用1/2來表示。(課件演示)

B:(學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談話:“1/2是什麼意思?”(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認識、強化平均分)“你在那裏見過二分之一?”(學生回答後,教師給以肯定。並結合課件演示,介紹分數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數家族的新朋友——分數。(板書課題:認識分數)

二、認識分數、操作深化

1、(課件演示):“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間相互説一説)

談話:這一半蛋糕是這個蛋糕的1/2,那麼,另一半蛋糕又是這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呢?(指名板書1/2)為什麼也用1/2來表示?(學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樣嗎?(課件演示)

小結: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2、談話:想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嗎?(課件演示,學生讀)

3、談話:“分數該怎樣寫呢?”(如果是B種情況,讓學生講,師補充;如果是A種情況,師講解並示範)“寫這個數的時候,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這個蛋糕平均分成了幾份?”(兩份)“2就寫在橫線的下面,這半個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寫在橫線的上面,這就是分數1/2的寫法。”“你們想試一試嗎?”學生自己在練習本上寫1/2,同桌互相説説是怎樣寫的,檢查一下誰寫得更標準、更漂亮。

4、談話:我們已經會讀、會寫1/2了,想不想動手做一個1/2呢?

活動要求:拿出老師發的長方形紙,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塗上顏色,然後在小組裏説一説,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樣表示這張紙的1/2的?(把一張紙平均分成2份,塗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學生的作品貼在1/2下面。

“還有誰與他的折法不一樣的?”

提問:他是這樣把這張紙平均分成2份的,塗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嗎?還有不一樣的嗎?(選擇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貼在1/2下面)

5、練習,完成“想想做做”第1、2題。

談話:認識了1/2,你還想認識其它的分數嗎?

(1)(課件出示第1題)學生讀題目。

指導完成第1幅圖。“這幅圖是把這個圓平均分成了幾份?這其中的一份怎樣表示?請在括號裏表示出來。”“你是怎樣寫的?為什麼用1/3來表示?”

其餘幾幅學生獨立填寫,完成後集體反饋。“怎樣表示?為什麼?”(2)(課件出示第2題)學生讀題目。

交流:你選第幾幅圖?為什麼?其他三幅圖有什麼問題?

強調:只有把一個圖形或者一個物體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才是它的幾分之一。

三、自主探索、比較大小

四、延伸拓展、總結評價

1、(課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題圖。

談話:這次的黑板報有哪些板塊?《科學天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藝術園地》大約佔黑板報版面的幾分之幾?哪一部分大一些?

談話:這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分數,我們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數,也有分數。

2、總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新的收穫?今天學習的分數有什麼相同的地方?你覺得還要學習什麼樣的分數?讓我們課下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分數,好嗎?

課後反思:

1、情景創設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以積極的情感投入到對新知的探索中。在設計本節課時曾設想,怎樣才能讓新課的引入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呢?經多次“磨課”後,選擇了讓學生拍手錶示物體平均分後的數量、這樣一來,表示“半個”就不可能再用一個手指來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辦法、課堂上學生的出色表現是令人驚歎的,他們在短暫的思考後,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彎着出示,有的用另一隻手擋住或握住另一隻手的半根手指,還有的乾脆説:沒法表示,就寫兩個字——半個。這時老師提出:“你能用一個數來表示?半個?嗎?”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學生

提出用分數表示,還有的説用二分之一來表示,老師都給他們提供表現的機會,讓他們在黑板上用數表示出來。然後老師有選擇的告訴學生:0.5可以表示半個,這是小數,以後會學到,而像這個數(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數,也可以表示半個,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結合課件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分數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極大的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學好數學的熱情。

2、在教學中注重數學思想和方法的滲透,使學生會“做數學”。在進行“比較幾分之一的大小”這一環節時,先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受猜想1/

3、1/4和1/8哪個大,哪個小,然後為他們提供試驗材料,鼓勵他們來驗證自己的猜想。學生在折、塗、比和交流中明確了對於同一個物體(或同樣大小的幾個物體),平均分的份數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數就越小,所以1/2﹥1/4﹥1/8。這樣一來,學生對分數的意義以及大小的比較的理解會更深刻,對探究數學的興趣會更大更濃。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學生放在第一位,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代學生設計教學,才會真正落實課標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通過實踐活動,感知、瞭解千米的含義,建立一千米的長度觀念。

2、會進行長度單位間的換算及簡單的計算。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難點

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會用千米表示實際長度。

教學過程

一、複習,談話

1、説説我們已學過哪些長度單位?(板書:米、分米、釐米、毫米)用你喜歡的方式表示1米、1釐米。再填空。

2、下列測量活動用什麼長度單位合適?

(1)測量鉛筆的長度。

(2)測量旗杆的高度。

(3)測量課桌的高度。

(4)測量硬幣的厚度。

思考;測量三元到豐都的路程。

師:如果要測量三元到豐都的路程,我們可以選用哪個長度單位來測量呢?

3、揭示課題:用米測量太麻煩了。三元到豐都的距離比較遠,我們需要用更大的長度單位來測量,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的長度單位——千米。(邊説邊板書)

二、觀察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過“千米”,如:

(1)出示四張畫片,學生觀察討論,説標記的意思。(書上4頁四幅圖)

A圖一:汽車時速表

B圖2:公路上汽車限速每小時30千米。

C圖3;公路上的里程碑。

(2)師:你還在哪些地方見過或聽過“千米”?(讓生答)

(3)小結:計量路程或測量鐵路、公路、河流的長度,通常用千米做單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書:(公里km))

三、聯繫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觀念:

1千米有多長呢?昨天老師帶領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課件出示食堂到週轉房口)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個100米?(10個)對,就是像我們昨天那樣走10次,5個來回。

10個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們可以寫成

1千米=1000米全班齊讀一次。(指導學生朗讀:用不同的停頓來區分)

追問:2千米=( )米(讓學生説想法,如:2千米裏有2個1千米,就是20xx米)

4千米=( )米3000米=( )千米

9千米=( )米6000米=( )千米

四、再次建立1千米的長度概念

1千米到底有多長?

出示新莊國小操場:這是新莊國小的操場,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兩圈半是是多少?

讓學生嘗試算一算兩圈半是多少米?然後展示交流。最後教師總結。

400×2=800(米) 800+200=1000(米)

1000米=1千米1千米也叫1公里1千米(公里)=1000米

學生齊讀。

想一想:從校門口大約到什麼地方是1千米?

你家到學校大約有幾千米?

五、做一做

再次體驗1千米的長度?

(1)三元中學操場: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元中學,你知道沿着它跑道走一圈時多少米嗎?老師做了實地測量,是200米,那走幾圈是1千米?(指名回答:5圈)

(2)星期天,楊老師進行了一次實地測量,從我們校門口出發一直醫院背後,大約是1千米。

(3)從校門口到向家壩鋪的水泥路大約是1千米。

現在你腦子裏有1千米長度的概念了嗎?閉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長度。

(4)你能從生活中找出1千米嗎?

六、實際運用

小帥在早鍛鍊,跑一圈200米,跑5圈是多少千米?

學生練習後,再展示交流。

200×5=1000(米) 1000米=1千米

七、拓展訓練

改一改:

(課件出示)小明的日記

20xx年12月5日星期六

今天早晨7點鐘,我從2釐米的牀上起來。用了3小時很快刷了牙、洗了臉,然後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長約20分米的油條。然後和爸爸媽媽走了200千米來到公共汽車站,一看手錶,哇!才走了3分鐘。路上碰到體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問:“小明,上哪兒去?”我説:“去廣場放風箏。”丁丁説:“廣場離這裏很近,才1米呀!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一、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課是部編版國小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例8的教學內容《歸一解決問題》。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連乘、連除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更好的學習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二、教學對象分析

根據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通過觀察情境圖,畫出數量關係,弄清數量間的關係,找到解題辦法。因為之前的學習,學生已係統學習了兩位數乘兩位數和兩、三位數乘一位數或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為本節內容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三、教學目標

1.學會用乘除兩步計算解決含有“歸一”數量關係的實際問題,進一步提高用綜合算式解決兩步計算問題的能力。

2.經歷用圖形表徵題意、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能溝通圖形與算式的聯繫,增強畫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3.通過對比辨析初步建立歸一問題模型,增強比較歸納能力,感受數形結合思想、函數思想和模型思想。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經歷用圖形表徵題意、分析數量關係的過程,能溝通圖形與算式的聯繫,增強畫圖策略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難點

通過對比、辨析,初步建立歸一問題模型,增強比較、歸納能力,感受數形結合的.思想和模型的思想。

五、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法;答疑引導法;數形結合法。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一個麪包4元,我要買8個麪包,一共需要多少元?

2.先出示:我有56元錢能買幾個水杯?

誰能算出來?為什麼不能算出來?

預設:缺少一個條件。

再出示(一個水杯8元)

(二)創設情境

1.出示超市圖片,引入情境

A:從圖上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

(3個盤子18元,要買8個盤子)

B:你能把問題補充完整嗎?

(買8個這樣的盤子需要多少錢?)

C:抽學生把題目完整的説一遍。

2.課件出示題目:3個盤子18元,我要買8個這樣的盤子,需要多少錢?

3.質疑:要買8個盤子,能直接算出來嗎?

(三)合作探究

學法指導:

1.獨立嘗試用畫圖等方式表示題目中的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

2.這道題能一步解決嗎?如果不能,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請寫出算式。

3.完成後和小組成員交流你是怎麼畫圖的,怎麼列算式的。

【學情預設】

預設1:畫的實物碗的示意圖。

預設2:畫圓圈圖。

預設3:畫線段圖。

1.展示圓圈圖。

師:你們能看懂他畫的是什麼意思嗎?他的這幅圖有沒有把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表達完整呢?那你對他的圖有沒有建議。

師:那你能説一説他的算式是什麼意思嗎?

2.展示線段圖

師:為什麼每一段都畫的同樣長?你能在題中找到對應的話嗎?

教師相機提問:18÷3=6(元)求的是什麼?

提問:為什麼要先求出一個盤子的價格呢?

學生:問題要求8個盤子的價格,所以必須先求出一個盤子的價格。

3.教師相機將學生的意圖總結成板書。優化解題思路。

師:結合圖示,怎樣能表示清楚題目所要求的問題呢?

生:(板書)

18÷3=6(元)一個碗的價錢?着重提問!

6×8=48(元)求多個碗的價錢。

師:我們把一個碗的價錢也叫作“單價”,8個碗叫數量,最後算出的是“總價”。

師:還有沒有不同的列式方法?

預設:列綜合算式來解答。

18÷3×8

=6×8

=48(元)

師:第一步先算的是什麼?再算什麼?

生:先算一個碗的價錢。這件事很重要!

師:分步計算和綜合算式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師生共同總結:分步計算和綜合算式雖然形式不一樣,但是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4.(反歸一)想一想:

18元可以買3個碗,30元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

(1)學生自主解答。

(2)交流展示。

【學情預設】預設1:先求出一個碗的價格,再算30元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分步列式)。

18÷3=6(元)

30÷6=5(個)

預設2:先算出一個碗多少錢,再算30元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列綜合算式)。

30÷(18÷3)

=30÷6

=5(個)

師:為什麼18除以3要加小括號?(要先算一個碗多少錢,也就是先算18÷3,而18÷3在右邊,所以要加小括號。)

對比一下這個問題與剛才的問題,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呢?

學情預設:

生1:相同點,第一步都是用除法求出每個碗的價錢。

生2:不同點,求總價要用乘法,求單位數量就要用除法

(四)拓展延伸

對比

1.課件展示對比兩個問題的解法。

討論提示:4人小組討論。

A:仔細觀察兩題的解題方法,有什麼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為什麼會不同?

B:這兩個問題都用了兩步來計算,你覺得哪一步最關鍵?

2.學生彙報。學生邊説,邊課件出示。(2-3人説清楚即可)

(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兩種問題所用的解決方法的區別)

3.總結:這兩個問題都用了兩步來計算,你覺得哪一步最關鍵?(第一步,先算出1份是多少)

課件出示:這樣的題關鍵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

預設:知道了3個碗是18元,但不知道一個碗的價格,都是要先算出一個碗的價格,才能計算後面的問題,這就是含有“歸一”數量關係的實際問題問題。

預設:第一道題是在求“買8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也就是求8個6是多少?是求“總價”。而第二道題是在求“30元可以買幾個同樣的碗”也就是在求30裏面有幾個6?是求“數量”。但不管我們要解決 什麼問題,都要先求出一個碗的價錢。

4.買6個碗需要多少錢?

生1:一個碗6元,6個碗36元。

生2:3個碗可以看成“一份”,6個碗就是有這樣的2份!所以18+18=36元。

預設:着重點出“1”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一些。

(1)一個碗6元,買9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

(2)一個碗6元,買10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

(3)一個碗6元,買20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

(4)一個碗6元,買100個同樣的碗需要多少錢?

預設:無論條件如何改變,只要我們知道了“一個碗多少錢”,我們就可以求出9個、10個、20個、100個……甚至更多個碗需要多少錢?(知道了“1”,就能知道更“多”)

(買到的碗越多,總價越多,但不變的是什麼?單價、一個碗的價錢)

(五)檢測達標

1.學生獨立完成。並彙報。

小林讀一本故事書,3天讀了24頁。

(1)照這樣的速度,7天可以讀多少頁?

(2)照這樣的速度,全書64頁,幾天可以讀完?

2.分別抽4名學生上台投影彙報自己的做法。其它同學做裁判。

(1)和(2)哪個題最好算?為什麼?

(六)總結全課

1.通過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麼新的知識?

這樣的題關鍵是要先算出一份是多少,接着,如果讓我們算幾個幾是多少就用乘法,如果讓我們算一個數裏面有幾個幾就用除法計算。

2.把一個、一條,一天看做一份,就是先求先求一份是多少,再求幾份是多少。像這些問題就是我們數學上常説的歸一問題。(板書:歸一問題)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可能性的大小》是屬於[統計與概率]裏中概率的起始知識之一,本節課主要目標是讓學生知道隨機事件的可能發生的結果,並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並進行運用。其中讓學生體會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理解數量越多發生的可能性越大,數量越少發生的可能性越小是本節課的重難點,因為對於這點認識學生的生活經驗高於數學經驗,如果在實驗的過程中,發生小概率事件,也就是説數量少的反而出現的次數多時,學生可能將生活經驗與之相聯繫,產生認識的迷惘,一旦處理不好會使整節課陷入混亂狀態。因此處理起來要慎之又慎,只要引導學生了解試驗少的時候,試驗結果不一定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相符,但隨着試驗次數的增加,試驗結果將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學情分析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構建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基本設想,打算通過不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猜想——驗證——感悟”,最終建立起高於生活的可能大小的認識。

從生活中來,就是尊重學生的原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猜球”的情境,勾起學生已有的對於“可能性大小”的認知,初步判斷出“數量多的發生的可能性大,數量少的發生的可能性小”。

生活經驗要通過驗證才能上升到理論認識,而其中的“小概率”事件,是提升原有認知的關鍵之處。因此,我採用了4:2的比例放球,排除一切干擾因素,組織小組摸球,比較、分析數據,體驗概括出當摸球次數少時,是有可能發生小概率事件的,但當摸球次數越多原有猜想就越明顯,從而使學生站在了數學的高度。最後,通過“摸獎”遊戲,讓學生體驗隨機事件的不確定性,最終完成對“概率”的初步體驗。

到生活中去,就是尊重數學的基本使命——去指導,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因此,我創設了“闖關遊戲”,讓數學以生動有趣的形式迴歸生活,使學生在輕鬆的氛圍裏,主動的去運用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教學目標

1. 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概括出初步判斷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2. 通過體會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初步體會頻率與概率的區別。

3. 通過猜測驗證感悟,培養學生大膽的想象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養成科學的學習態度。

4. 通過情境創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體會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簡單的試驗讓學生感悟到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情況,並能作出判斷,進行描述與運用。

教學難點:當小概率時間發生時,如何抓住機會,引導學生知道“當試驗少的時候結果可能與預測的可能性大小不相符,但當試驗次數不斷增加時,結果會越來越接近預測的可能性大小”

教學過程

一、引入可能性大小

[課堂引入講究快、趣,需要用最少的時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入課題。“猜球”引入可以既增加神祕感,引起興趣。又可以用最少的時間複習舊知,引出新知。]

二、探討可能性大小

1、小組合作驗證猜測結果:[這一環節的隨機性很強,到底會出現什麼情況我們無法料定。因此,我們能做的就是要排除各種干擾因素,準備好比較合理的試驗材料,佈置好活動的具體要求。其次,就是預設好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有備無患。不斷地引導學生將猜想和試驗結果相結合,通過分析、比較得出猜想的正確性。]

2、體驗單次摸球的不確定性

[這樣設計,可以加大全班學生參與面,激發興趣,培養髮散思維。除了可以體驗單次事件發生的不確定性,還可以體驗到可能性大小中,質不變量變的情況。]

三、運用可能性大小

[這樣設計,除了調節氣氛,還可以預留懸念,為後面的思想教育打好基礎。]

四、總結:

1、在全班同學的努力下,我們終於闖過了三關。能説説你現在的感受和你的收穫嗎?

2、師小結出示:知識會帶給我們智慧和力量,有了它我們人類才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把有可能的變成很有可能。希望小朋友好好學習,把獲取知識的可能性變為最大。加油吧!

[這樣設計,既可以總領全課,又可以將收穫延伸到知識之外。]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學習內容:教材第115頁第9、10題,練習二十五第10-12題。

學習目標

1.複習小數的含義,以及不超過兩位的小數的讀、寫。會進行分母是10、100的分數與小數的互化。複習各數化成小數。

2.會比較一位、兩位小數的大小。

3.會準確計算小數的小減法,解決些相關應用題。

自主預習

這節課我們來複習小數部分的知識,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回憶本單元學習了哪幾方面內容?

1、小數意義讀寫法:

2、小數的大小比較:

3、小數的`加減法:

交流合作

1、小數的意義與讀寫法

(1)説出一個小數,舉例説明:各部分名稱,讀法;並轉化成分數。

點撥:讀法中小數部分是幾就讀幾,一位一位地念出來,有幾個零都要讀出來。把小數寫出來時注意是否有單位,不要丟掉單位。

(2)互換:

13、7

————0.80.07

100100

(3)改寫成以元為單位:5元3分、7分、8角、10元5角

(4)改寫成以米為單位:5分米、39釐米、42分米、109釐米

2、小數大小比較

(1)出示一組數:0.98、0.89、0.098、0.089、0.908,按照由小到大排列。

(2)説清比較大小的方法,數多時可以縱向排隊比。

(3)説説你是怎麼比較小數的大小的。

3、小數加減法

(1)出示一組題,試着筆算,介紹你的成功經驗。

3.5+7.5、10.62.91、9.21+2.79、9-6.4

(2)總結豎式、筆算時的方法。

展示提升

各小組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其他小組交流補充,教師及時點撥。

反饋測評

1、比較大小:0.12(、)0.086.7(、)6.90.03(、)0.3

2、計算:1.4-0.87.8+0.53.8–1.96+0.6、5.3–1.7、4.6+2.7

拓展延伸

1、通過小數單元的複習,你有什麼收穫?

2、你在生活中遇見過哪些有關小數加減法的計算,你是怎麼解決的?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6頁例2及“做一做”,練習三第3、4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體會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瞭解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2、引導學生根據具體情境合理進行估算,知道什麼時候要估大些、什麼時候要估小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應用數學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理解學習除法估算的必要

1、 看圖出示以下情境和問題:

①課本例2:李叔叔他們三人平均每人大約運多少箱?

②從學校到仙女湖有223千米,客車行駛了4小時,平均每小時約行多少千米?

③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④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請學生嘗試列出解答上面各題的算式。

一般來説,學生都能根據除法的含義列出下列4個算式:124÷3≈、223÷4≈、100÷3≈182÷4≈。

3、體會除法估算是解答問題的一種工具。

請學生逐一説出上面四道算式的意思,讓學生在説算式意思的過程中,體會生活中許多問題的解答要用除法估算來完成,理解除法估算是解決問題的重要工具。

二、怎樣進行除法估算

1、一般方法

(1)從上面4個算式中抽出:124÷3≈,請學生嘗試估算。

(2)展示、交流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

生1:124≈120 生2:124=120+4

120÷3=40(或3×40=120) 120÷3=40

每人大約運40箱。 剩下的4箱中每人還

可運1箱,每人大約

運41箱。

引導學生對以上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進行比較:

①兩種估算的過程和方法都是正確的。

②兩種結果雖然有微小的差異,但都接近準確值,不影響對問題的合理解決,可以説,這樣的差異在本題的解決中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3)讓學生獨立估算223÷4≈。

學生估算的過程和方法與124÷3≈的估算過程方法會基本相同。有以下幾種思路:

生1:223≈200 生2:223=200+23 生3:223≈240

200÷4=50 200÷4=50 240÷4=60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平均每小時

約行50千米。 約行55千米。 約行60千米。

以上3種結果都對,説明汽車的速度每小時在50~60之間,當然以55最佳,因為它更接近準確值。

(4)歸納除數是一位數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通過以上兩例、引導學生歸納: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一般是把被除數看成整百(整十)或幾百幾十(幾千幾百)的數,除數不變,用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進行計算。

2、面對具體情境進行估算

(1)再現問題:

①每聽飲料3元,100元最多能買多少聽飲料?

②在一次地震中,有災民182人,如果按每4人發一頂帳篷,最少要準備多少頂帳篷?

(2)組織討論:

組織學生討論以下兩個問題:

a、在解決問題①中,能將100估成120嗎?為什麼?b、在解決問題②中,將182

成160合適還是估成200合適?

(3)交流看法:

請學生針對上述兩個問題在班上進行思想的.碰撞。通過研討,讓大多數人明白:在問題①中,只有100元錢,所以估算時不能將100估大,只能估小;在問題②中,已知災民182人,在考慮所需帳篷數時,應將182看成200,這樣才能保證有足夠的帳篷讓災民渡

困難期。

(4)估算解答

請學生獨立完成100÷3≈、182÷4≈的估算。學生作業後,點名説一説估算的過程結果。

三、鞏固練習

1、完成課本第16頁做一做第1、2題。面對第1題的具體情況,讓學生思考:把260看成240或280都可以嗎?為什麼?

2、完成練習三第3、4題。面對脱離了具體背景的除法估算,請學生根據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正確求出估算結果。完成後,可請學生簡單説一説是將被除數看成多少來計算的。

3、補充練習:160人去春遊,每輛車坐28人,6輛車夠嗎?你會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嗎?

請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將乘、除法估算技能用於解答同一個問題之中,培養學

生靈活解題能力。

解法一:28≈30 解法二:160≈180

30×6=180 180÷6=30

160<180 180>160

6輛車夠。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在充分感知的基礎上,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初步建立倍的概念。

2、通過動手操作,培養幾何直觀。

3、使學生初步體會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聯繫,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及語言表達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理解一個數是另一個數幾倍的含義,建立初步倍的概念。

教學準備:課件,蘿蔔圖片。

教學過程:

一、複習鞏固

同學們,在學習新知識之前,老師想考考你們,看看大家能否經得起我的考驗,請看大屏幕。

師:請同學們一起讀一下題目要求。(誰能很快地説出每幅圖有幾個幾?)

師:如果2只鳥看成一份,有2份,我們可以説是()個()呢?

二、探究新知,理解概念。

1、初步認識倍的概念。

數一數

小兔子們數蘿蔔,怎麼數也數不清,請你們來幫幫忙!

師:你是怎麼數的?哦!原來這裏有不同種類的蘿蔔。你們認識它們嗎?(胡蘿蔔、紅蘿蔔、白蘿蔔)

胡蘿蔔2根,紅蘿蔔6根,白蘿蔔10根(根據學生描述老師在黑板上粘貼蘿蔔)

如果把2根胡蘿蔔看成一份,(邊説邊圈)你能把紅蘿蔔的'根數用“幾個幾”來表述嗎?誰來圈一圈。

一起數一數:1個2,2個2,3個2。

找準關係:用“倍”進行語言表徵。

紅蘿蔔的根數有3個胡蘿蔔那麼多,也是3個2根。呈現更簡單的表述方法: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

板書:紅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3倍。(指名説,再集體説)

師:還可以説成幾是幾的3倍。(6是2的3倍。)

自主説一説、圈一圈白蘿蔔與胡蘿蔔的倍數關係。

胡蘿蔔2根1份,白蘿蔔有這樣的5個2根,所以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5倍。

小結:倍的認識,是兩個量通過比較得來的,我們要分清誰是誰的幾倍,就要看誰和誰在比,比的標準不同,結果也就不一樣。

2、進一步理解“倍”。

要求:獨立圈一圈、畫一畫,在小組交流。

3、教師出示課件:把2根胡蘿蔔看成一份,白蘿蔔有6個2根,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6倍。把2根胡蘿蔔看成一份,白蘿蔔有7個2根,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7倍。以此來提問,如果把2根胡蘿蔔看成一份,白蘿蔔有8個2根。白蘿蔔的根數是胡蘿蔔的幾倍……

你發現了什麼?白蘿蔔有幾個2根,它的根數就是胡蘿蔔的幾倍。

4、兔媽媽又找來了一根胡蘿蔔,此時,胡蘿蔔有幾根,現在紅蘿蔔是白蘿蔔的幾倍?(2倍)

師:誰來説説你的想法。可以用擺一擺,圈一圈的方法哦!

請生演示。

師:同樣都是胡蘿蔔,都在和紅蘿蔔來比較,紅蘿蔔的根數沒有變化,為什麼倍數不一樣呢?同學們想一想。

生……

師小結:因為胡蘿蔔的根數發生了變化,也就是我們比的標準發生變化,剛才是2根胡蘿蔔一份,現在是3根一份,標準變了,倍數也就發生了變化。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一、教學內容:北師大版數學三年級上冊p26~27《搭配中的學問》

二、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思考、動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情境活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學生初步掌握合理有序的搭配方法和策略。

2、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有序思考問題的能力,使學生養成不重複、不遺漏的全面思考問題的習慣,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數學問題的意識。

三、教學重點:通過合作學習來解決問題,並且感知:要做到既不重複,也不遺漏,就必須按照一定的順序去進行觀察與操作。

四、教學難點:訓練學生有序的思考能力和全面思考習慣。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知

1、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個有趣的數學問題——搭配中的學問

2、什麼是搭配呢?搭配中又有什麼學問和奧妙呢?認真學完了這節課,你們就明白了!

3、“營養配餐中心”的王師傅,交給我們三(5)班的同學一個任務,板書:配菜

王師傅想在你們當中聘請一名優秀配菜師和兩名優秀服務員,你們願意參加應聘嗎?

(二)、搭配菜譜、探究規律

活動1:給星期一的菜譜配菜

1、王師傅考大家來了,請看:

課件出示:星期一的菜譜

葷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冬瓜

2、星期一的菜譜裏都有些什麼菜啊?你們知道什麼是葷菜,什麼是素菜嗎?

3、王師傅有個要求,請看:一個盒飯中含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你打算怎樣配菜呢?

4、學生思考並與同座交流自己的想法。

5、還有別的搭配方法嗎?你覺得這樣一葷一素搭配好嗎?

6、通過剛才的配菜,大家可以看出來,一個葷菜和一個素菜可以有幾種搭配方法呢?在學生獨立思考與交流的`基礎上,老師要注意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學會用圖例和方案這兩種方法來表示出搭配的過程,但不必特別強求和硬性規定,讓學生自由的選擇,如果學生有其他有創新的方法,就推薦給大家。

活動2:給星期三的菜譜配菜

1、星期一大家總結出有2種配菜方法,那麼星期三呢,請看:

課件出示星期三的菜譜

葷菜

牛排

素菜

豆腐

油菜

2、如果你能用一葷一素的方法搭配好所有的菜,我王師傅將聘請你為本店的服務員。

(1)請同學在小組內試着配菜,並且把你的想法在小組上交流。

(2)哪個小組願意把你們的配菜方法説給大家聽。

(3)怎樣搭配,才不會重複,又不會遺漏呢?

(4)怎樣按着一定順序搭配呢?有幾種方法?

(6)其它同學也能按一定的次序進行配菜嗎?把你的配菜方法説給同桌聽一聽。

(7)這兩種搭配方法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這種配菜現象抽象為數學知識,以葷菜為準,每種葷菜和一種素菜都有2種搭配方法,有兩種葷菜就有2乘2等於4(種)方法.

這次的活動都是2種要注意要回答這個問題時,要讓學生髮現如果你倒過來寫這也只能算是一種方法,要注意學生理解成有4種搭配方法,這種錯誤的想法。

活動3:給星期五的菜譜配菜

1、大家都會配菜了,這是星期五的菜譜,有兩葷三素,如果按一葷一素的搭配方法,有多少種配菜方法呢?

課件出示星期五菜譜

葷菜

肉丸子

素菜

白菜

豆腐

冬瓜

2、誰能第一個配出所有的菜,王師傅將聘他為我店配菜部的經理。

3、請同學們試着配菜,然後説給大家聽。引導學生以一種菜為準與另一種菜搭配.

思考:通過剛才的配菜,同學們發現了什麼規律?

讓學生自由發現,然後小結:可以用葷菜的數量×素菜的數量=幾種配菜方法

板書:1葷×2素=2種

2葷×2素=4種

2葷×3素=6種

(三)、實踐應用、解決問題

活動1:搭配路線

1、同學們在課堂上都有非凡的表現,學會了不同的搭配方法,淘氣想請你們幫個忙,他要到動物園去參觀(出示圖)這就是由學校到動物園的路線圖,看圖説一説,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2、説説:一共有幾條路可以走呢?

(1)你能用字母表示出幾條路線嗎?

(2)哪一條最近呢?你能幫小淘氣選一條嗎?

(3)回來時有幾條路線呢?你能用字母把路線表示出來?

活動2:搭配服裝

其實,不僅菜要搭配,生活中還有許多需要搭配的地方,笑笑要去外婆家做客,那衣櫃裏有這樣幾件衣服:兩件是上衣,叫上裝,兩條褲子和一條裙子叫下裝,一件上裝和一件下裝,要配成一套衣服可以怎樣搭配呢?一共有幾種搭配方法呢?在配菜的過程中,先讓讓用序號來表示衣服和褲子,便於敍述.

2、請你和同桌一起試着配一配。

3、那麼今天下午笑笑穿哪套衣服去做客合適呢?為什麼?誰來幫忙選一選。

4、看來穿衣服也需要搭配,搭配適當,會使我們生活更美好,更加豐富多彩。

活動3:握手中的學問

下面有請我們今天應聘成功的兩位服務員和配菜部經理。今天,我十分高興招聘到這麼優秀的服務員和配菜部經理,我們向他們三位表示祝賀吧!誰注意到老師是怎樣向他們表示祝賀的?

(四)、聯繫生活、課後延伸

這節課有什麼收穫?你想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設計一些有關搭配的其它問題嗎?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活動,學會推算出某一個人的生日。

培養學生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的情感。

培養學生的`數感和推算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推算出某一個人的生日

教學難點:

推算方法的掌握。

教學過程:

一、猜一猜:

淘氣、笑笑為智慧老爺爺過生日,你能從圖中知道智慧爺爺的生日是哪一天嗎?

你能猜出三個小朋友的生日各是哪一天嗎?

淘氣:再過30天就是我的生日啦!(11月11日)

笑笑: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數第三天。(12月29日)

小紅:我剛過完生日,是上個月的最後一天。(9月30日)

二、小組活動:

1、一名學生間接地説一説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學猜一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

2、交流猜測的方法。

三、填一填:

1、我是在 年 月 日出生的,生日在 季度。

以小組為單位,先説一説,再填一填。

豆豆滿12歲時,只過了3個生日,它的生日是 月 日,在 季度。

四、總結本節課學習收穫。

五、瞭解教材“你知道嗎?”談談感受。

三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一、教材分析

(一)數與代數

1.第一單元“元、角、分與小數”

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初步理解小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感受比較小數大小的過程;會計算一位小數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2.第三單元“乘法”

會計算兩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並能對結果的合理性進行判斷。

3.第五單元“分數”

能結合具體情境與直觀操作初步理解分數的意義,能認、讀、寫簡單的分數;感受比較分數大小的過程;會計算同分母分數(分母小於10)的加減運算,能解決一些相關的簡單問題;能運用分數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並進行交流。

(二)空間與圖形

1.第二單元“對稱、平移和旋轉”

結合實例,感知平移、旋轉、對稱現象;能在方格紙上畫出一個簡單圖形沿水平方向、豎直方向平移後的圖形;通過觀察、操作,認識軸對稱圖形,並能在方格紙上畫出簡單圖形的軸對稱圖形。

2.第四單元“面積”

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能用自選單位估計和測量圖形的面積,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體會並認識面積單位(釐米2、米2、千米2、公頃),會進行簡單的面積換算;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公式,能估算給定的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

(三)統計與概率

第六單元“統計與可能性”。通過豐富的實例,瞭解平均數的`意義,體會學習平均數的必要性,會求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為整數);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回答簡單的問題,能和同伴交換自己的想法;能夠列出簡單試驗所有可能發生的結果;知道事件發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對一些簡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並和同伴交換想法。

(四)實踐活動

本冊教材除了安排“森林旅遊”“旅遊中的數學”和“體育中的數學”等3個較大的實踐活動外,還在正文或練習中提供瞭如下的實踐活動:

1.到商店調查3種商品的價格,並做好記錄。

2.找一找生活中的小數,並與同伴説一説。

3.調查自己家兩個月水、電費開支情況,並記錄下來。通過分析數據把你的感受與同伴説一説。

4.收集一些對稱圖形、圖案和照片在班裏展覽。

5.用紙剪出一個喜歡的圖形,通過對稱、平移或旋轉繪製一幅圖案。

6.設計旅遊計劃。

7.廚房鋪地磚的設計方案。

8.製作七巧板。

9.調查你和同學的身高,計算你們組的平均身高約是多少。

10.在報刊上找出與平均數有關的信息,並與同伴交流。

經歷以上一系列觀察、操作、製作、調查、推理等實踐活動,在合作與交流的過程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獲得並積累更多的數學活動的初步經驗,能夠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二、學情分析

本班共有13名學生,其中男生8人,女生5人。其中1人為本學期插班生。從上學期的學習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能夠交好的接受新知識,也有不少同學在應用題競賽中獲獎,但是個別同學基礎差,不能跟上教學的進度,這也是班級中存在的一個嚴重的問題。

三、教學措施

(一)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

本冊教材中的小數與分數、圖形的變換與面積等概念,都是學生初次接觸的重要的基礎知識,要讓學生在具體生動的情境中學習和理解它們是至關重要的。

(二)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通過獨立思考、探索和建構自己的數學意義,使學生有機會討論交流他們彼此的想法,這不僅能夠滿足學生想成為探索者、研究者和發現者的強烈的心理需要,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而且也提供了教師瞭解學生的充分機會,從而教師的引導與指導也就更富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加強估算(測)能力的培養,鼓勵解決問題策略與算法的多樣化。算法與策略的多樣化,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而是學生個體差異使然;把問題交給學生自己想辦法去解決時,他們對策略與算法所表現的不同取向是很自然的。鼓勵解決問題策略與算法的多樣化的前提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其次是讓學生經歷交流各自策略與算法的過程,比較各種策略與算法的特點,選擇並優化適合於自己的策略與算法。

(四)重視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與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把數學學習與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結合起來,要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繫的線索,培養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生活,從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數學問題,並解決數學問題,體會數學的廣泛應用與實際價值,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