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設計>

關於教學設計(集合15篇)

設計 閲讀(2.69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教學設計(集合15篇)

關於教學設計1

學習目標

1.認識4個生字。

2.朗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資料,認識到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學會辨真地看待事物。(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

3.瞭解可聞所用的説明方法。

課前準備

1.生字卡片。

2.收集資料瞭解灰塵與人類生活的聯繫。

3.查字詞典,理解意思。勿、塵埃、拂拭、飽和、依附、濕漉漉、朝暉、日暈、單調。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教師走進教室,連續地咳嗽,手在空氣中扇着,然後説;“屋裏有土可太不舒服,我向大家必須和我一樣都厭惡灰塵。那假如沒有灰塵是不是很好呢?這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2課《假如沒有灰塵》”板書課題。

↘初讀課文,瞭解大意

1.朗讀課文,讀完説説沒有灰塵行不行?

2.邊讀邊畫出生字詞,讀一讀體會在課文的意思。

3.出示生字詞指名帶讀。

勿塵埃拂拭飽和依附濕漉漉朝暉日暈單調

↘依照提示,自學討論

1.指名讀閲讀提示。

2.先默讀思考:灰塵有什麼特點和作用,然後與小組同學討論作者是怎樣説明這些特點和作用的。

3.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灰塵的特點

灰塵的`作用

使用的説明方法

細小削弱陽光

列數字、做假設

易吸收光波較長的其他色光使天空呈蔚藍色

做假設

具吸濕性調節氣候,氣象萬千

做假設

教師巡迴指導,個性是昆較大的小組,及時表揚合作好的小組。

↘全班交流,點撥指導

小組彙報時,要透過讀表現出灰塵的特點和作用。學生評讀。

↘小結感悟,延伸拓展

1.指名讀3.4.5自然段最後一句話,你從中得到什麼啟示?

人們看成廢物的東西都有其不容忽視的存在價值,要正確認識。

2.你還了解生活中那些被看成廢物的東西,又怎樣的價值?

3.交流課前查的資料:説説灰塵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關於教學設計2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語文S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二課。本文為一篇散文,作者以生動優美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神奇。展示了祖國山河的壯麗多嬌,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之情。課文按先總説、後分述、再綜合的順序分為4個自然段。第1自然段寫作者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別寫了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特點,先寫灕江的水“靜、清、綠”的特點,接着寫桂林的山“奇、秀、險”的特點。第4自然段寫了作者觀賞桂林山水所獲得的總的印象。全文重點突出,條理清楚,語言優美流暢,描述生動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點進行具體描寫的寫作方法,是學生學習的典範。

教學目標:

1、認識8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能正確讀寫“觀賞、無瑕、擴散、攀登、泰山、駱駝、屏障、波瀾壯闊、峯巒雄偉、紅葉似火、拔地而起、奇峯羅列、形態萬千、色彩明麗、危峯兀立、連綿不斷”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好,培養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瞭解作者的語言表達特點,模仿課文例段,學習用相同的句式寫一段話。

教學重點:

通過朗讀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通過朗讀品味,感受桂林山水之美,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

教學媒體的運用:

我校是一所偏遠的農村國小,大多數學生沒有去過桂林,缺少生活體驗,針對這一現象,在上課一開始,我讓學生觀看課文朗讀視頻,讓學生在欣賞美景的過程中受到美的薰陶,產生對桂林山水的嚮往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講讀課文第二、三自然段時,利用課件讓學生體會排比句的特點,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從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教學目標。最後讓學生欣賞我國其他地方的美景,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這節課讓我們跟隨着作者陳淼再次踏上我們的桂林之旅,相信在這次的旅行中你不僅能欣賞到美麗的自然風光,還會有很多意外的收穫!你們期待這次旅行麼?彆着急,我們要過了字詞關才能得到旅行的船票哦!

出示詞語:觀賞、無瑕、擴散、攀登、泰山、駱駝、屏障、波瀾壯闊、峯巒雄偉、紅葉似火、拔地而起、奇峯羅列、形態萬千、色彩明麗、危峯兀立、連綿不斷(學生開火車認讀)

大家都能順利地過關,祝賀大家!拿着自己的船票,我們出發了!(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二、欣賞課文錄音:

1.請大家坐穩船,盡情地欣賞沿途的風光,一會説説自己的感受。

2.現在,誰來誇誇你看到的景色?

3.你們想不想也來這樣美美地讀一讀課文?

三、提出要求,自讀課文:

要求:(1)邊讀邊想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找出來用“▲”標出

(2)文章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彙報學習成果:(1)課文是怎樣評價桂林山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板書:甲天下)

“甲天下”是什麼意思?(天下第一)

(2)文章先寫什麼,再寫什麼?是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先寫“水”再寫“山”最後寫“山水相融”,順序:先總起,再分述,後總結。(板書:水、山)

四、精讀課文,感悟特點及方法:

(一)學習第2自然段。

1.導語:人們都説:“桂林山水甲天下”,真是這樣麼?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先來欣賞灕江的水。

(1)按要求自由讀第2自然段。(要求:A、説一説灕江的水有哪些特點?找出概括灕江水的三個特點的詞。B、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灕江水的?用橫線畫出相關的句子。C、找出體現灕江的水與眾不同的句子,用波浪線畫出來。)

(2)彙報學習情況。

A、説一説灕江的水有哪些特點?找出概括灕江水的三個特點的詞。

相機板書: 靜 清 綠

B、(出示課件或小黑板)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灕江水的?(讓學生體會先概括,再具體的表達方法。)

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灕江的水真綠呀,綠得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具體描寫)

2、品讀作者怎麼寫出灕江水與眾不同的“靜、清、綠”?(出示課件)

1.“靜”。假如我們盪舟灕江,能聽到“嘩嘩”的流水聲嗎?能看到灕江水在流動嗎?所以説(出示課件)灕江的水真靜啊,靜得怎麼樣?“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灕江的水真的不流動嗎?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作者用感覺不到它在流動,從感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靜”。你能讀出這種靜的感受嗎?(指名讀,評價)

2.“清”。假如我們往江底看,可以看見什麼?(出示課件)灕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江水很淺麼?這樣寫從視覺上突出了灕江水的“清”。

3.“綠”。抬起頭,向遠處看,(出示課件)灕江的水多綠啊,綠得----這句話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把什麼比作什麼?從中你讀懂了什麼?(翡翠:綠色的硬玉,有光澤。無瑕:沒有斑點,非常純淨。“彷彿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這一形象的比喻,從色彩和品質上突出了灕江水的“綠”和“純”。)誰願意試着讀一讀?

觀察作者描寫灕江水的靜、清、綠的句子(課件出示三個句子),你發現了什麼?(三個句式相同,都是先概括,再具體描寫,是排比的修辭手法,前兩個特點後面用的是分號,認識分號)再讀,體會分號停頓的時間。

3、作者既然是寫灕江水,為什麼開頭先提大海、西湖,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大海波瀾壯闊,是動的;西湖水平如鏡,是靜的,而灕江的水動而不覺其動,通過對比更突出灕江的水有一種奇特的美。一個“卻”字,説明大海、西湖雖美,但都無法與灕江的水相媲美,可見灕江的水是多麼迷人!你願意帶着讚美之情再來讀一讀這一段嗎?(指名讀,師生接讀)

4、有感情地朗讀第二自然段。

(二)、學法遷移,自學課文第3自然段

導語:剛才我們欣賞了灕江的水,那麼桂林的山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們用第二自然段的學習方法自由分小組學習第三自然段,看學習要求:自由朗讀;畫出描寫山的特點的句子讀一讀,體會桂林山的特點;説説桂林的山與泰山、香山有什麼不同;有感情地朗讀。

1、小組成員彙報學習情況(出示課件)。

(1)作者主要寫了桂林山的幾個特點,用簡單的幾個詞説説。

板書: 奇 秀 險

(2)具體怎樣描寫的?

2、探究學習。

(1)體會作者在寫桂林山的特點時所採用的表達方法(出示課件。)

A、特點之一“奇”。“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用了比喻把句子寫具體)抓住重點詞語理解:羅列:排列。形態萬千:各有各的樣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還有的山像什麼?(啟發學生展開想象,自由發揮。譬如:有的像揹着娃娃的婦女,有的像好鬥的公雞,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蓮花,有的像捧書而立的書童……使學生感受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態萬千,令人目不暇接。)

B、特點之二“秀”。課文打了兩個比方“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寫出“秀”的表現:鬱鬱葱葱,色彩明麗。屏障:起遮擋作用的東西,本課指桂林一帶的山。

C、特點之三“險”。課文用“危峯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這一特點,並用“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的'感覺,突出桂林山的“險”。指導讀出這種“險”的感覺。

(2)體會桂林山的與眾不同,從“卻”字體會用詞的準確。

觀察課件中桂林的山。

問:泰山和香山有什麼特點?(課件展示泰山和香山,幫助學生理解“峯巒雄偉”、“紅葉似火”)

為什麼寫泰山和香山?(突出桂林山的與眾不同)從哪裏看出來的?(一個“卻”字)

3、練習朗讀。

讀出桂林山的奇、秀、險,讀出對桂林山的喜愛之情。(重點指導讀好“真奇呀”“真秀哇”“真險哪”)試着結合板書和課件練習背誦。

4、桂林的山水美不勝收,讓我們再來欣賞一下吧!(有感情地朗讀二、三自然段,教師適時引讀)

五、自主學習第四自然段。

導語:觀賞了灕江的水、桂林的山,你有什麼感受?作者又有什麼感受?接下來我們來學習第4自然段

1.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找出寫感受的句子。“讓你感到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

2.聯繫上下文,藉助工具書理解有關的重點詞、句。

理解句子:“像是走進了連綿不斷的畫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為什麼用雙引號?

(1)字面意思,畫卷:繪畫長卷,一般要捲起來收藏。 “連綿不斷的畫卷”,即很長很長的畫卷。

(2)(邊播放課件邊解説)“從桂林到陽朔,航程83公里,沿途都是青山綠水,美不勝收,説桂林山水是一幅連綿不斷的畫卷,十分貼切。“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道出了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是一種美的享受,充滿情趣,與開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相呼應。

因為這一句是作者引用別人的話,所以要加雙引號。

3、再讀第四自然段。

導語:這樣的山圍繞着這樣的水,這樣的水倒映着這樣的山,此時此刻,山水相融,物我兩忘,讓我們再來讀讀這段,讀出陶醉在山水之間的感覺。

六、拓展延伸:

(出示課件)同學們,大自然中有許多優美的風光,緊張的學習之後,讓我們在優美動聽的旋律中一起來欣賞一組美景,緩解一下緊張的神經!

七、總結全文

這些風景給我們帶來了美的感受,我們應該感謝它們,熱愛它們,保護它們。

八、佈置作業:

仿照本課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段話介紹一處景物,注意寫出景物的特點。

板書設計:

6 桂林山水

水:靜 清 綠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山:奇 秀 險

教 學 反 思:

《桂林山水》以生動形象的筆觸描繪了桂林山水的秀麗風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寫景佳作。對於這一課,我們並不陌生,記得自己上學的時候就學過這篇課文,這麼多年了,現在的教材上仍然保留着這篇課文,可見這篇課文的藝術價值。在這次教學中我既有成功之處又有遺憾之點。

成功之處在於:

1、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

文章開頭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點明桂林是聞名遐邇、令人嚮往的遊覽勝地,於是會很自然地產生去盪舟灕江、觀賞桂林山水的慾望。全文分別從山和水兩方面作具體描繪。但是要讓學生領悟到桂林如詩如畫的美景僅讓學生從課文中的語句理解是會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我在教學設計時精心收集有關桂林灕江水,桂林山的圖片,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來促進學生對課文理解。然而,它的效果卻出呼我的預料。教學時,當我出示灕江水的第一張幻燈片時,學生的雙眼一亮,不由自主地喊到 “啊,好美的景!” 此時學生的情緒一下高漲起來。我也為之一震,隨即抓住學生這高漲的情緒,讓學生説出美在什麼地方,如果讓你用文字表達你會怎樣説,讓學生嘗試説説。學生們都爭先恐後地説開了。在學生“欣賞”與“説”的過程中,學生獲得美感,形成主動體會以及獨到的見解,並在欣賞中歸納出灕江的水靜、清、綠,桂林山奇、秀、險的特點以及描繪出它的秀麗風光。從這一教學過程中讓我認識到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不僅能用於呈現學習內容,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有關的學科內容,同時可幫助學生實現探究學習、發現學習,主動地建構知識,促進學生間進行充分的信息交流。讓我體會到了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是提高教學效率的根本途徑。

2、“重讀促悟”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這篇文章的文句相當優美,非常適合朗讀。在教學設計中,我特別注重朗讀指導設計,在教學中我也是把這一環節作為我教學的關鍵。教學時我讓學生在領會文章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指導學生要以一個遊覽者從容、輕鬆語氣語速朗讀,突出幾處強調重音,如“卻從沒見過”、“靜、清、綠”、“奇、秀、險”和注意幾個“啊”字的讀音等。還讓學生採用“先讀感歎句,再讓學生讀具體描寫的部分。”利用這種讀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讀中有所感悟,感悟出作者在寫作方法上的獨到之處——先感歎概括,再具體描述的表達方法。接着讓學生品讀,評讀,誦讀,挑戰讀……學生的思維在讀中相互碰撞,相互觸發,每一個同學都想讀,能讀,愛讀,從而讀出了桂林山水的美,讀出了情趣,讀出了感情。在學生對朗讀的評價中,我順其自然地引導學生對重點詞語進行品析、體會,同時結合語境理解,積極啟發學生想象,使學生在讀中感悟意思,感受語言的神奇,受到美的薰陶。通過朗讀吸引學生主動融入閲讀情境,這樣學生不但感受到自然景物美,還體會到語言文字的美。並從讀中領會“先用感歎概括,再具體描述的寫作方法及句子的表現手法。”從這過程中使我感觸在語文教學種以重視朗讀來促進感悟特點,領會寫法是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3、品詞析句,分析表達手法,是學生情感昇華的有效方法。

“濃縮的往往都是精華”,教學中要善於引導學生在品味好詞語、分析句式、句意中去發現美、鑑賞美。在本文的教學中對灕江水、桂林山、以及山水相融的描寫,對灕江的水、桂林的山的描寫都是十分準確、生動、具體,作者抓住了灕江水的靜、清、綠,桂林山的奇、秀、險的特點,寫出景物的個性。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開描寫。用生動的語言、多種修辭手法——比喻、排比、對偶、誇張等,把灕江的水,桂林的山寫出了淋漓盡致的景象。詞語選擇運用都十分恰當,耐人尋味。無限情態盡在眼前。通過學生在閲讀、欣賞的基礎上,有意識的對有關的句子進行指導,讓學生在品詞、析句中得到深化,使學生自然表現出令人讚歎的美,充分體會到自然美的存在,而產生熱愛自然,熱愛桂林山水之情。

遺憾之點在於:

對教材的研究,教學的設計還不夠全面。

常言道,不論有多好的課,都會有遺憾。雖然説我在教學《桂林山水》一文中成功之點不少,但遺憾也同樣存在,就是我沒有注意本文 “誇張”這一修辭手法應用。課文教學設計與課堂教學中,我都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這説明自己在研究教材、備課、上課方面,對知識點沒有做到全面認真地分析,使教學有一定的知識漏點,讓學生失去學習體會機會。

反思後的設想:

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加強自身信息技術方面的技術提煉,努力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起來;重視對學生的朗讀指導與訓練,促進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對思想的領悟。不論在教學設計,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都要做到認真研究教材,仔細、全面的找準教學的每一個知識點,教學時儘量使學生達到“內容必解,方法必學,道理必懂”的教學標準。

關於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本課生字。

2、學習課文,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自主閲讀課文,學會質疑。

4、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教學重點

1、掌握生字、新詞。

2、閲讀課文,學會質疑。

3、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教學準備

本課課件

教學時間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認識會寫本課生字

2、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3、學習1——3自然段。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激趣導入

初讀課文,理清思路。

學習生字

學習課文第一自然段

課堂小結

如果有一天,神將賜給你一門技術,你們最想得到什麼技術/

在很久以前,神就賜給希臘一個國王一種點金術。(板書課題)

讀了課題,你想説什麼?

錄音範讀課文。

你讀懂了什麼?

你遇到什麼問題?

出示課件——本課生字,學生齊讀,注意讀準字音。

重點指導生字“懲、蠢”,學習多音字“悶”。

指名朗讀,評價、正音。

出示自學提綱:神靈為什麼要賜予他點金術?你是怎樣理解“心花怒放”的?提出你的疑問。有感情地朗讀2、3自然段。

神靈賜予了麥得斯點金術,他會如願以償地成為最富有、最幸福的人嗎?我們下節課接着學習。

自由發言.

圈出本課生字、新詞。

自由輕聲朗讀課文。

反饋學習情況。

質疑課文。

讀生字。

學寫生字。

讀課文第一自然段,互相評價。

反饋自學情況。

練習用“心花怒放”説一句話。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4——11段。

2、體會國王情感發生變化的原因。

3、試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教學程序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複習、導入新課

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學習課文5——7自然段

學習課文8——11段

總結全文

1、聽寫本課生字。

2、過渡:誰知道神靈賜予了麥得斯什麼?為什麼要賜予他?

指名朗讀第四自然段。

評價朗讀情況。

他真的獲得了點金術了嗎?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此時,麥得斯的心情如何?找出一個詞語來形容一下。

板書:高興。

過渡:那麼,接下來發生了什麼?請大家找出國王心情變化的詞語來,並説説變化的原因是什麼?

你讀懂了什麼?

你有什麼質疑?

解疑。

指名分角色朗讀課文,感受麥得斯的痛苦。

你知道麥得斯為什麼痛苦?他有為什麼説自己是愚蠢的?

當他恢復原樣,結果他擁有了什麼?

你是怎樣理解最後一句話的'?

(當初不應該那樣貪得無厭。。。。。。)

畫出描寫國王感情變化的詞語。

根據板書總結全文。

聽寫。

自由發言。

朗讀第四自然段。

評價

根據課文回答。

他的心情很高興。

討論交流。

反饋學習信息。

麥得斯悶悶不樂,他很痛苦。

質疑課文。

解疑。

角色朗讀課文,感受麥得斯的痛苦。

什麼都成了金子,他不能吃,也沒有東西喝,連女兒也變成了金的。

他重新擁有了快樂,他的小女兒又活潑可愛了。

談感受。

畫出描寫國王感情變化的詞語。

板書:8、點金術

高興

國王掃興不能貪得無厭

悶悶不樂

痛苦

關於教學設計4

教學要求:

1、指導學生認識本課9個生字,運用已掌握的學習方法理解詞句,讀懂課文。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常香玉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品質。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了解常香玉捐獻飛機的原因及經過,學習常香玉愛祖國、愛人民的高尚品質。

教學難點:

瞭解常香玉捐獻飛機的原因及經過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具準備:

有關“香玉劇社號”與常香玉的圖片資料,主演《花木蘭》片斷

教學思路:

一、質疑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提問:同學們,看着這樣的課題,愛發問的你,想知道些什麼?

預設的問題:

(1)什麼是“香玉劇社號”?它有什麼作用?

(2)為什麼要叫這個名字,它是怎麼來的?……

同學們真會提問題,隨着這節課的學習將一一解開你心中的疑團。

二、交流資料,獲取信息

1、為了更好地學習課文,誰願意把你課前收集到的資料讀一讀?

2、出示“常香玉”有關圖片,教師小結同學們的發言,出示“香玉劇社號”飛機及一小段常香玉主演的《花木蘭》,順便讓學生知曉豫劇唱腔。

3、瞭解了這麼多信息,知道常香玉有“愛國藝人”之譽,可能有的同學會迫不急待地發問:“常香玉是怎樣帶領香玉劇社為抗美援朝捐獻飛機的?”別急,我們一起去文中尋找答案。

三、初讀課文,知曉愛國心

1、教師出示自學要求

(1)讀一讀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説一説常香玉為什麼要帶領劇社為志願軍捐飛機?

(3)想一想課文讚揚了常香玉的什麼思想。

2、反饋自學要求得出的問題。

3、自學生字詞,結合上下文,理解重點詞語。

四、細讀文本,感悟愛國情

1、常香玉在帶領劇社捐獻飛機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她是怎樣克服的?請同學們以四人為一小組自讀課文,找出相關的句子。

2、交流彙報後出示句子並讀一讀。

(1)為了不影響演出,常香玉把三個不滿十歲的.孩子全部送到保育院。

(2)為了節省開支,常香玉與大家一起吃大鍋飯,睡地鋪,從不因為自己是社長和名角搞半點兒特殊。

(3)在義演過程中,劇社會個別人有些動搖,認為捐一架飛機太難了,就私下勸説常香玉,不如改為捐一輛坦克或幾門大炮,這樣比較容易些。常香玉不僅明確反對,還耐心地説服了他。

3、談一談讀了句子後的感受。

4、常香玉的這一義舉有什麼意義?由此你認為她是個怎樣的人?

五、拓展延伸,換位思考

1、總結:課文正是以常香玉為什麼要捐飛機——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結果怎樣為結構編排內容的,表現了常香玉的愛國情懷

2、假如你是以下的一種身份,對於常香玉的這一舉動,你會怎麼想,請選擇一種身份説一説。

(1)我是常香玉的孩子,我想説:

(2)我是常香玉所在社團的員工,我想説:

(3)我是一名抗美援朝軍人,我想説:

(4)我是常香玉的一位忠實觀眾,我想説:

關於教學設計5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燒中的蠟燭,燭火熄滅後,杯子內有什麼變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蠟燭高)1個、蠟燭1支、平底盤子1個、打火機1個、水若干

操作:

1. 點燃蠟燭,在盤子中央滴幾滴蠟油,以便固定蠟燭。

2. 在盤子中注入約1釐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蠟燭上

4. 觀察蠟燭燃燒情形以及盤子裏水位的變化

講解:

1. 玻璃杯裏的空氣(氧氣)被消耗光後,燭火就熄滅了。

2. 燭火熄滅後,杯子裏的水位會漸漸上升。

創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動收集其它溶液嗎?

淺談自然材料在農村幼兒園環境創設

作為農村幼兒園,缺乏資金,從而缺乏環境創設的材料及缺乏各種玩具和活動材料。如何就地取材,運用自然資源,體現農村幼兒園的'特色呢?下面我從三個方面談自然資源在農村幼兒園的運用。

一、充分收集多種可利用的自然資源素材。

農村的自然資源包羅萬象,品種豐富,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自然資源都能運用到我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和教玩具製作當中去呢?肯定不是。這其中可以大致有這樣幾類比較適用的:種子類(玉米、黃豆、綠豆、穀類等),竹木類(竹筒、木塊、樹皮、篾條、樹葉、松果等)、秸杆類(麥杆、稻草、油菜杆等),瓜殼類(花生殼、瓜子殼、絲瓜殼等)。一般來説,都是運用曬乾後,易於操作的,而不是新鮮的,不容易保存的。

要發揮自然資源的作用,就要充分收集自然資源,一個是在數量上,一個是在種類上。數量多才易於運用,種類多才能避免單調。

二、創新設計,發掘自然資源的最大使用價值。

在我們農村幼兒園的環境創設和教玩具製作中,如何運用自然資源並不是約定俗成的,一成不變的,而是需要我們幼兒教師充分開動腦筋,創新設計。一般來説,竹木類、種子類因為比較硬,所以適用用自制教玩具比較多,而秸杆類、瓜殼類適用於環境創設比較多。真正在實踐中的運用還需要平時多動腦筋,多實踐,因為在這方面的嘗試和經驗都不是很多,現成的可以借鑑的東西也很少。

在這裏,我可以建議一些,在教玩具製作方面,竹子可以製做很多體育用具,如跑馬竿、踩蹺筒、竹圈、小推車、竹蜻蜓、竹扭棍等;木頭可以做陀螺、積木塊、木凳等,稻草可以搓成草繩,種子類可以穿成串用於數數。在環境創設方面,可以用各種瓜殼來粘貼,還可以用各種秸杆來編織進行裝飾,總之就是多動腦,多想辦法。

三、靈活使用,美化搭配。

一般來説,自然材料的顏色比較深沉,而且不容易粘貼,在使用的過程中大家都覺得比較吃力,這就需要靈活使用,美化搭配了。我這裏有幾點建議:

1、在使用之前要進行初加工,比如對竹木類進行切割打磨,對瓜殼種子類進行篩選,對秸杆類進行剪切等,反正就是為了在使用中更易於操作。

2、在運用到環境創設中時,自然材料不容易上牆,有個竅門,就是運用紙做中介材料,把要用的東西先粘在紙上,然後再粘貼在牆上,這樣就很容易上牆,不容易掉

3、要充分美化,怎麼樣美化呢,一個方法是上色,根據實際的需要給自然資源上漂亮的顏色,可以用油漆也可以用廣告顏料,另一個方法是與彩色卡紙搭配。

總得來説,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使用自然資源只要兼顧到美觀和實用,再加上我們老師們的巧妙構思,就充分展現了農村幼兒園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的特色,這是城市幼兒園所不能代替的。

作為農村幼兒園,確實存在各方面困難,但是隻要大家勤于思考,全身心的為了幼教事業的發展而努力,我相信,農村幼教是有出路的。

關於教學設計6

 《船長》教學設計

 課題

6船長

 備課日期

9.15

 教學要求

1學會本課文生字,理解有生字組成的詞語。聯繫課文理解課後作業4

中的兩個句子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最後兩小節。能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3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學習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聯繫課文理解課後作業4

中的兩個句子的意思。

教學準備

《船長》朗讀磁帶、課文插圖投影、生字投影片、有關文字投影片

收集有關雨果的資料

 教學時間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會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初讀課文,精讀課文第一段。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揭題

板書:船長

提出本文作者:法國著名作家雨果

讀課題

説説自己理解的船長

談談自己瞭解的雨果

(代表作:《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

交流自己還了解的世界著名作家(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契可夫)

説説對船長工作的理解

根據課題説説課文要寫什麼內容。

二、初讀課文

1、提出要求

①首先讀會生字;

②讀通順課文、不漏字、不添字;

③思考:船長是誰?文中寫了他的一件什麼事?

2、檢查自讀情況

分別投影

①生字:曼

②詞語:震盪

爭執

穿梭

井然有序

威嚴

履行

災難

忠於職守

認讀生字、詞

選讀一組自然段,

評議

練讀、個別讀

三、重讀課文

提出思考題:讀課文,按提綱“遇險—自救—犧牲”給課文分段

自由讀課文

然後四人小組討論

交流分段:一(1—2)

二(3—28)

三(29、30)

四、寫字指導

投影生字

先取生字説説書寫注意點

進行描紅

作業佈置

1、書寫習字冊生字

2、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捨己為人的精神。

2、學習課文通過人物語言和行動的描寫來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的片斷“哈爾威船長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複習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誰來説説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齊讀

指名回答

激發興趣

二、觀看錄像

1、放錄像(配第一部分課文內容)

2、這緊急的情況可用什麼詞來形容?

學生邊看邊感受當時的緊張氣氛

千鈞一髮

萬分緊急

火燒眉毛

感知險情

三、品詞析句

1、在這千鈞一髮之際,哈爾威船長是怎麼做的呢?找一找最感動的句子,反覆品讀,從中體會到什麼?

出示掛圖,説説船長的神態和動作怎樣?從中看出他怎樣?(沉着鎮定)

根據學生回答,伺機出示下列句子:

(1)哈爾威船長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長崗位上,沉着鎮定地指揮着,控制着,領導着。他把每件事和每個人都考慮到了,他彷彿不是在給人而是給災難下達命令,一切似乎都在聽從他的調遣。

引導:哈爾船長是怎樣沉着鎮定地指揮着,控制着,領導着的?

(2)哈爾船長站在指揮台上,大聲吼道:“大家安靜,注意聽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婦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員斷後,必須把60人全都救出來。

(3)“哪個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開槍打死他!”

A、這是哈爾船長下達的第二道命令,那他又是在什麼情況下下達這道命令的呢?

B、出示:

大家沉默了,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意志,人們感到有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

讀了這段話你有什麼問題嗎?為什麼沒有一個人違抗他的意志?為什麼人們感到有個偉大的.靈魂出現在他們的上空

(4)聽錄音(26、27、28節)

讀了這段你感受到什麼?

(5)船長哈爾威屹立在艦橋上,一個上手勢也沒有做,一句話也沒有説,隨着輪船一起沉入了深淵。人們透過陰森可怖的薄霧,凝視着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入大海。

(6)哈爾威船長一生都要求自己忠於職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對死亡,他又一次運用了成為一名英雄的權利。

△指導朗讀

點撥:這段話是對哈爾威船長一生品質的讚頌。面對死亡,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哈爾船長作出了以身殉職的選擇,他忠於職守,捨己為人,壯烈獻身,完成了英雄壯舉,對此,誰不由衷欽佩呢?因此,我們應該懷着崇敬之情,用讚頌的語氣來讀。

按要求讀讀、畫畫、想想

指名讀、評讀、齊讀

四人小組交流

全班交流

學生理解以下幾點:

(1)這是船長下達的第一道命令,指明瞭自救的方法、次序和目標,面對突如其來的災難,船長是那樣的沉着鎮定,臨危不懼

(2)其實當時船上是61個人,船長把自己給忘了,在最危險的時刻,他想到的是救別人,一點也沒想到自己。

(3)哈爾船長關心婦女,是真正的男子漢。

指名讀,體現船長關心婦女。

分角色朗讀第5——21節

説説從這段對話中你體會到船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船長關心愛護婦女)

再次進行分角色朗讀

指名朗讀、評讀

引導理解:船長在危機關頭置個人生死於度外,把救援婦女和兒童擺在首位這種捨己為人的精神深深感動了大家,當然誰也不會違抗他的意志,人們從心地升騰起崇敬之情,“偉大的靈魂“正是人們當時對船長的真切感受。

練習朗讀

關心兒童(快就克萊芒,因為他不過是個孩子)

經驗豐富,算時準確

臨危不懼

指名讀、評讀,邊讀邊想象當時的情景

指名説説“忠於職守”“做人之道”的意義。你是怎樣理解句中的“又”?

反覆品讀,體會船長的偉大

齊讀

體會精神

四、拓展練習

哈爾威船長忠於職守、捨己救人,不愧是一位偉大的英雄。為了紀念哈爾威船長,我們準備給他做個雕塑,(出示圖片),説説我們可以為這幅雕像幹些什麼?

讚頌品質

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起名字、配解説詞等

五、朗讀

朗讀、背誦最後兩節

六、總結全文

哈爾威船長在“諾曼底”號客輪遇險的萬分緊急關頭,巍然屹立在船長的崗位上,沉着鎮定地組織指揮着救援工作,果斷地下達了一個又一個命令,使船上60人脱險,他自己卻以身殉職,英勇犧牲。課文讚頌了他忠於職守、捨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作業佈置

熟練背誦課文最後兩節

關於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會寫課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詞的意思。

2、通過對比、朗讀等方式感受老人創造的奇蹟,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及堅持不懈的毅力。

3、通過學寫環保格言,強化學生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意識。

【教學難點】體會老人對土地和家園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自由讀讀第一自然段。老師也忍不住想和你們一起合作朗讀。窗外是……。院子在山溝裏,山上……。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四周全是……風一吹……。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這滿眼綠波的林海在15年前是怎樣的嗎?出示圖片。 2、將這寸草不生的黃土改造成滿眼綠波的林海,是何方高人呢?他又有什麼樣的故事呢?下面就讓我們走進黃土高原上的一位老人。(板書課題:青山不老,齊讀課題。)

二、初步感知

1、自由朗讀課文。

要求:

⑴ 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⑵ 用文中的一句話説説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2、字詞檢查:

土炕、肆虐、盤踞、風雨同舟、歸宿、恭敬、如臂如股、勁挺、淤泥、防風林帶、林網、霜凍。 ⑴ 讀:指名讀,齊讀。 ⑵ 默寫:肆虐(一人黑板上默寫)。3、解意:有不理解的自己提出來,學生互相解答。

三、理解奇蹟

老人創造怎樣的奇蹟,課文中的哪一句話揭示了?

1、從數字理解奇蹟:學生回答,教師出示句子: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這是一個怎樣的奇蹟?為什麼?“一畝”有多少大?(667平方米)3700畝是多少平方米? 667*3700=2467900平方米=246.79平方千米

這就是“奇蹟”的意思。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自由讀這一句──指名讀(強調數字)──齊讀。

2、從大環境理解奇蹟:

那麼這位老人是在怎樣的大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呢?默讀第二自然段,想一想,劃一劃。

學生回答後,出示第二自然段。

你從這段話中體會到了什麼?(環境的險惡。)

出示晉西北大風、乾旱、霜凍、沙塵現象的材料(看了這些文字和圖片,你有什麼想法?

在這樣惡劣的大環境下,這個手端一杆旱煙袋的瘦小的老漢堅持15年植樹造林,綠化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怪不得作者這樣讚歎: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讓我們帶着這種感悟再齊讀這一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3、從小環境理解奇蹟:

要創造這樣的`奇蹟,年輕力壯的人都不一定能堅持,而這位老人已經多少高齡了?(81歲)耄耋之年的老人。那麼這位老人又是在怎樣的小環境下創造了這樣一個奇蹟呢?

學生回答。讀第三自然段。

聯繫你的生活實際,説説在你的生活環境中80多歲的老人應該是怎樣生活的?那麼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又在幹什麼呢?(引讀中心句:“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這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

4、從結果在此體驗奇蹟:一位年過80的老人,在環境如此惡劣的晉西北土地上堅持植樹造林15年,並且還將繼續下去。難怪我們在黃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樣的景緻。

(出示課文第一自然段,配樂讀。)

四、解讀奇蹟

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葱鬱的青山,老漢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出來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齊讀

(出示:作為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在字面上是什麼意思?理解得不錯。可是老人能和山水永遠存在嗎?老人能像日月一樣發出光輝嗎?請大家聯繫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麼能與山水共存、與日月同輝?

是啊,老人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為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再一起讀以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們領略到了——青山不老(齊讀)

五、作業—

1、按課文內容填空:

這位晉西北的老人,已經種了____年樹,綠化了____,造了____,3700畝林網,這是____。老人覺得____,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為____,他是真的與____。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____。

2、“青山不老!”説得真好!這位老人是晉西北的農民,他淳樸得就像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地,淳樸頑強、不善言表。縱觀全文老人只有一句話:“這樹下的淤泥有兩米厚,都是好土啊。”其實老人心中有千言萬語。面對漸漸乾涸的河流,面對皸裂的土地,面對土地日益荒漠化的趨勢,他有許多的話要説。他想對鄉親們説什麼?他想對年輕人説什麼?他想對我們説什麼?今天,你就做他的代言人,説出他心中的話。

3、背誦背環保格言。

(1)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2)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3)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4)有限的資源,無限的循環。

(5)珍惜自然資源,共營生命綠色。

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課上完了,我結合學校提出的“高效”課堂的精神,反思自己這節課的得與失。

一、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我緊緊抓住課文的三個問題: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樣的奇蹟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的,説説青山不老的含義。整個課堂就圍繞這三個問題展開,且層層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學過程清晰,流暢,重點突出。

二、課堂動靜結合,學生自主學習

課堂以大問題統領, “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老人在怎樣的環境下創造了奇蹟”,“老人為什麼一定要種樹”,“為什麼青山是不老的”。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生通過默讀走進文本,思考問題,通過有感情地讀、悟,領會老人不屈的種樹精神,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情懷。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積極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巧設鋪墊,難點突破水到渠成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我設計了一個過渡性的問題,即老人在15年的種樹歲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難和挫折,並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現,“老人15年如一日地種樹,面對一切困難與痛苦,他不改初衷。當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繼離世時,他繼續種樹;當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時,他仍在種樹;當唯一的女兒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時,他還是選擇種樹;……”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學生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執着的精神,緊接着追問老人為什麼要如此執着地種樹,通過默讀相關的語段,學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護家園,造福他人的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此基礎上,説説為什麼青山是不會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有效課堂,及時反饋

課堂上還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了反饋,課堂的最後5分鐘,出示自己設計的課堂練習題,要求學生當堂完成。這些練習針對性強,是本堂課的重點,學生完成的情況較好,説明學生在課堂上進行了有效的學習。

在我看來,“有效練習”的課堂更注重學生對知識本身的掌握情況,從“有效作業”來看,在這一節課中似乎有了一點兒蹤影,可是高效的語文課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實,而且是有藝術性地展開,我的課堂中是缺失的,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勢必要創設一些情境,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可是一堂課40分鐘,要實現高效,應怎樣處理呢?今後要積極摸索。

萬變不離其宗,讓學生以更多的時間親歷文本,與文本對話,是我必須要做到的,今後還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語文素養。

關於教學設計8

一、微課的定義

微課(Micro-lecture)概念最早由美國新墨西哥州聖胡安學院的高級教學設計師、學院在線服務經理 David M. Peose 於 20xx 年提出。在國內,最早提出“微課”概念並進一步在中國小教學實踐中進行推廣的廣東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鐵生認為:“微課是指以微型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針對某個學科知識點(如重點、難點、疑點、考點等)或教學環節(如學習活動、主題、實驗、任務等)而設計開發的一種情景化、支持多種學習方式的新型網絡課程資源。”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副院長焦建利教授認為“微課是以闡釋某一知識點為目標,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在維基百科中,將“微課”界定為:“微課(Micro-lecture)是運用建構主義方法,以利於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的方式呈現的實際教學內容。”而百度百科中,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全過程。

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課堂教學視頻(課例片段),同時還包含與該教學主題相關的教學設計、素材課件、教學反思、練習測試及學生反饋、教師點評等輔助性教學資源,它們以一定的組織關係和呈現方式共同營造了一個半結構化、主題式的資源單元應用小環境。因此,微課既是有別於傳統單一資源類型的教學課例、教學課件、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教學資源,又是在其基礎上繼承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資源”。

在 20xx 年舉行的“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的官方文件中,將“微課”界定為:“微課是指以視頻為主要載體記錄教師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開展的簡短、完整的教學活動。”

二、微課的特徵

從微課的發展與實踐來看,微課具有區別於傳統教學的突出特徵。

1. 微課要“微”

微課之所以稱為“微”課,是因為它具有知識點小,授課時間短的特點。微課只圍繞一個小的知識點進行講解,並將其錄製成教學視頻短片。整個微課只為解決一個核心問題,沒有過多的鋪墊和渲染,使得重點突出、短小精悍,非常有利於移動學習和泛在學習。現今社會,生活速度加快,導致文化快餐化,很少有人能耐得住性子去看一兩個小時的課程。微課視頻的時間一般限制在 10 分鐘以內(全國高校微課教學比賽限制在 20 分鐘以內),適合人們的注意力集中時間,適應碎片化學習。

2. 微課還是“課”

微課是以教學視頻為主要載體,但不是隻包含課程講解的視頻,而是一個完整的課程學習資源環境。在微課的教學資源中,不但要包含教學視頻和教學設計,還應提供教學演示課件、講義、教學案例素材,以及課後微練習和微練習的素材等教與學的資源。這樣,既可以提供給學習者進行泛在學習,可以提供給教師進行共享和研究。同時還應該在實踐中提供反饋渠道,使學習者可以將自己實際遇到的問題,以及產生的疑惑和進一步的需求反饋給教師。這樣不但能夠促進學習,還可以進一步推動課程教學的改進。

3. 微課以“在線學習”和“移動學習”為主要學習方式

在線學習(Online Learning)是一種通過互聯網工具來學習或訓練的方式。移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一種跨越地域限制,利用現代通訊終端,如手機、PDA 等設備(通常不包括具備無線上網功能的筆記本電腦)進行遠程學習的方式。移動學習相較於在線學習,更加着重於利用觸控輸入的移動設備(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

而不是利用鍵盤、鼠標輸入的筆記本電腦或台式計算機。微課的製作利用數字媒體技術,微課的發佈利用移動互聯網,因而可以保障學習者進行在線學習,以及隨時隨地進行移動學習的可能。

4. 微課要系列化

微課不是單獨孤立存在的,而是要成為系列化課程,即根據統一的課程主旨,將微課構建成為“微課程”。因而在微課的設計之初就要從課程體系的全局觀點來考慮,將課程包含的內容劃分為若干邊界清晰、離散而又具有一定耦合性的知識點。再按照知識點間的聯繫,讓這些微課有機結合。為了達到學習目的,還要圍繞每個知識點和其相關知識點設計微練習,進行微評價。再根據評價與反饋,為學習者提供進一步的學習建議,方便學習者在指導下自主選擇學習途徑,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微課在國中物理中應用的優勢

物理學是人類科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物質、相互作用和運動規律的自然科學。

而國中物理是物理學習的基礎,較為注重概念的學習理解,中學物理課要教給我們很多物理雖和物理規律,這些知識概念性強,有的還很抽象,而在傳統的課堂中,由於受條件的限制,特別是在農村地區,教師往往把概念或知識點給學生陳述一遍,缺乏一個完整的思維過程,學生很難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為了將物理規律簡單、明瞭、準確地表達出來,常常需要藉助很多特殊的方式,比如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但受時空的限制,教師不可能把每個小小的概念都用實驗演示的方法展示給學生,學生如果沒聽懂,老師也沒有時間再為學生演示第二遍。如果把抽象的物理知識結合場景演示通過微課的形式向學生傳達,學生可以用幾分鐘的時間去學習一個知識點,而且這個過程更加直觀具體,如果沒有聽懂,還可以返回去再聽第二遍,不受時空的限制。

四、聲音的產生微課設計與分析

聲音的產生是國中物理的第一張第二節的內容,這是學生學習物理的開端,培養興趣的起點,更是培養學生用實驗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如何去進行一個簡單的實驗的至關重要的一課。因此,這次選用聲音的產生這個知識點作為案例,設計一節微課,看看微課在物理學科中的具體應用。

(一)教學目的

本次課程的目的是通過講解和實驗讓學生理解聲音的產生原理,知道日常生活中的聲音都是怎樣產生的,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悟“提問——猜想——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物理學習過程,培養學科性思維,為以後的物理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設計思路

本次課程主要以問題的形式展開,通過提問的方式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他們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同時讓學生的思路跟上老師的教學進程,然後重點通過實驗演示讓學生明白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接着總結我們這次探究問題的過程,教給學生方法和思維。最後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課後思考,鞏固所學內容。

(三)微課教學設計

1.教學課件的設計

教學課件以PPT為載體,採用圖片與文字結合的綜合型課件,力求簡單明瞭,按照“提問——猜想——驗證——結論”的思路分為四個板塊,使得教學過程循序漸進,清晰明瞭。

2.教學實驗設計

這次教學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明白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怎樣通過實驗表現物體發出聲音時產生了振動成為了實驗的關鍵。因此實驗設計通過容易產生形變的物體與發聲的物體接觸產生形變來表現發聲物體的振動,具體實驗設計如下:

2.1音叉發聲振動

在音叉沒有發聲的時候,拿它與水接觸,水很平靜;然後用小錘敲擊音叉,音叉發出聲音的同時再與水接觸,可以看到平靜的水向四面濺起。前後對比,説明音叉發出聲音的時候產生了振動。

2.2銅鑼發聲振動

用一根細線掛一個乒乓球,並把線拴在支架上,在乒乓球下面放一面銅鑼,銅鑼不發聲時,接觸(不要用力)乒乓球,乒乓球靜止不動,然後敲擊銅鑼,銅鑼發聲的同時接觸乒乓球,乒乓球動起來,説明銅鑼發出聲音的時候產生了振動。

2.3鼓發聲產生振動

在一面鼓上放一些綠豆,當鼓不發聲時,綠豆在鼓面上靜止不動,當敲擊鼓是,鼓發出了聲音,鼓面上的綠豆也隨着亂跳起來,説明鼓在發聲的時候,產生了振動。

關於教學設計9

教材分析:

《絲綢之路》是一篇略讀課文。這篇課文以獨特的視角,生動描繪了兩千多年前中國與安息古國交流的一幕,再現了西部燦爛輝煌的歷史文化,説明了絲綢之路不僅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

學情分析:

課文講述的內容年代久遠,涉及的歷史、地理和自然科學知識,給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體驗情感帶來一定的困難。所以我課前佈置了學生查找資料瞭解一下相關知識,為學習本課做好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讀懂課文內容,瞭解絲綢之路的來歷以及開闢的意義。

2、能力目標:有感情朗讀課文,培養自讀勾畫批註的能力,充分地體會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艱辛,使之感受到開闢絲綢之路的艱難過程。這是本文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3、情感目標:感受他的堅韌、英勇、智慧、執着和強烈的責任感、使命感。

4、美育目標: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獻出了怎樣的精力。

【教學難點】

體會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艱難險阻,瞭解絲綢之路的價值和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視頻,課前蒐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故事、常識性知識等)。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二次備課

一、交流資料,引入新課。

1、課前同學們都收集了有關張騫出使西域的資料。你們知道了有關絲綢之路的哪些知識?請拿出來我們做以交流。

(1)小組交流,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交流,各組互相補充,教師隨機給予評價,並對認真蒐集資料的學生給予鼓勵。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繫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

2、這篇文章的題目《絲綢之路》,那麼看了這個文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呢?

預測:

﹙1﹚什麼是絲綢之路?

﹙2﹚那是一條怎樣的路?

﹙3﹚圍繞絲綢之路發生過哪些故事?

【課外與課內結合,小組合作交流,自主提出問題。這些都體現了新課程的要求。】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我想,此時同學們一定迫不及待的想要到絲綢之路上看看,好,現在我們就一同進入課文之中。

(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張騫與絲綢之路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是聯繫歐亞兩洲的一條交通大道,這為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供感性的認識。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1、自讀課文。要求: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自己用學過的方法解決。

2、讀後交流:讀了課文,你都知道了些什麼?

(作者先描寫了陝西西安市的巨型浮雕,然後闡明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最後遐想不同兩國互贈禮品的友好場面)。

三、感悟課文,積累語言。

學習第1、2自然段:

1、學生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思考:你從這兩個自然段中知道了什麼?體會到什麼?

2、全班交流。教師指導學生明確以下問題:

(1)中國的絲綢在國外有很高的知名度;

(2)外國人把中國稱之為“絲綢之國”;

3)從“目瞪口呆”、“讚不絕口”等人們的神態表情中能體會到中國的絲綢是多麼的絢麗奪目,使人驚訝、讚歎……

(使同學們知道我國被外國人稱為“絲綢之國”,中國絲綢再外國享有很高的知名度。

學習3―7自然段:

1、默讀課文3―7自然段並思考以下問題:張騫在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你從哪兒能體會到?

2、學生小組內交流,教師巡視。

3、全班交流。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指導朗讀,並且讓學生明確以下內容:

(1)從“交通不便,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和飛機……”能看出張騫開闢絲綢之路困難重重;

(2)從“日夜兼程”能體會出張騫為開闢絲綢之路不辭辛勞;

(3)從“他耐心地、不露聲色地等待着、準備着”,“忍受着炎熱和乾渴的煎熬……”,“歷盡千難萬險,出使西域十三年”等語句中,體會到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的堅定信念以及他的深深的愛國情懷。

(4)從“張騫向漢武帝介紹了西域各國的方位、人口、兵力、風俗、物產、相互關係以及對漢朝的`態度”中我們能感受到張騫此行雖歷盡艱辛,卻也收穫頗豐。

[通過這一部分的教學,要讓學生感受到張騫為開闢絲綢之路所付出的艱辛,感受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

4、指導學生認識過渡段並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1)自讀第四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的前三句話和哪一自然段的意思聯繫緊密?

(2)全班交流:和第三自然段意思聯繫的緊密。第三自然段最後一句話是疑問句“中國絲綢究竟是怎樣運到歐洲去的呢?”第四自然段前三句話回答並解釋了這個問題。

(3)設計提問:第四自然段最後一句話講了什麼?和下面幾個自然段有什麼關係?

(4)全班交流:最後一句話點出張騫為開闢絲綢之路獻出了畢生的精力,後面幾個自然段則講了開闢的過程。

(第四自然段巧妙地把開闢絲綢之路的意義和開闢絲綢之路的過程銜接起來,即前半部分講的是上面一個自然段的內容,後半部分則和下面自然段的內容有關,我們把這樣的自然段稱之為“過渡段”。)

(5)齊讀3―5自然段,體會過渡段的作用。

學習第8自然段:

1、默讀第八自然段並思考:絲綢之路的作用是什麼?請用――畫下來。

2、全班交流:絲綢之路的作用――成為促進亞歐交流和人類文發展的紐帶。

3、齊讀這一自然段,再次明確絲綢之路的作用。

四師生總結,明確文章主旨

同學們,通過學習課文我們知道了,是張騫這位漢代偉大的探險家、外交家,用他畢生的精力,經歷了千辛萬苦,打通了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路,使中國和中、西亞各國在經濟貿易方面有所往來;它更是一座友誼的橋樑,使中、西亞各國人民對我國的風俗、物產等方面有了更深的瞭解。它是中國的驕傲。

五品讀文章,置留作業,激起熱愛西部之情。

絲綢之路給我國的經濟帶來許多好處,也是中國人的驕傲,回家問問爸爸、媽媽,他們對絲綢之路瞭解多少,把他們不知道的講一講,他們會誇獎你的。

作業設計

1請你仿寫文中這樣的詞語。

如栩栩如生、()、()、()、()

()、()、()、()、()。

2望着這座雕像,我彷彿看到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不絕的景象,彷彿聽到了大漠中的悠悠駝鈴聲。

﹙1﹚畫出句子中的有關聯想的內容。用————標出。

摹寫句子:

﹙2﹚望着高高的五星紅旗,我彷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你是導遊,你能介紹一下你所瞭解的絲綢之路嗎?現在你就帶着小朋友走向世界各地,向它們介紹一下。把你的導遊詞寫下來。

板書設計

絲綢之路是_______的路。

教學反思

作為一篇略讀課文你,教學時應以學生自讀自悟為主。先讓學生讀懂閲讀提示,把握閲讀要求,然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瞭解課文內容。在引導學生認真讀書,交流。

關於教學設計10

課前透視

《畫》是一首五言謎語詩。課文扣住畫這個謎底,抓住畫的形象特徵展開描述。本課配有一幅精美的山水畫,畫上有山、有水、有花、有鳥,鳥語花香、山水相襯,給人以無限的美感。

這是學生入學後接觸的.第一篇課文,謎語詩的內容淺顯易懂,很多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前就會背了,但是在識字寫字和感情朗讀方面還需要教師正確地引導,因此應該結合學生好動、好玩、好奇、好表現的身心特點開展教學活動。圖文對應,讓學生能夠有滋有味地循圖讀文,感悟詩中所描繪的生機勃勃的景象,從而受到美的薰陶。

教學目標

1、認識11個生字,會寫4個字。認識辶、忄兩個偏旁。

2、知道遠和近、有和無、來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用計算器操作。

(1)在計算器鍵盤上找出%鍵,想想它有什麼功能?

(2)如果要把38的結果用百分數表示,你認為可以怎樣操作?自己試試。

(3)交流方法。

(4)用計算器計算:3680=( )%11897()%

4、算家庭中的恩格爾係數。

(1)彙報:你調查的家庭中,一個月食品支出的金額及總支出的金額大約各是多少元?

(2)介紹恩格爾係數:家庭食品支出/家庭總支出

(3)用計算器計算出恩格爾係數。

(4)引入你知道嗎內容。

三、評價與反思

自己回憶自己的學習過程,做出公正的評價。

四、課後作業:第13題。

 教學後記:

課前思考:

在組織學生進行探索與實踐中的一系列活動前,要先佈置學生做好很多準備工作。如課前收集一些百分數,這之前在學習百分數意義時,我也組織學生收集過,很多學生找了衣服上的成分標籤和飲料瓶上的商標紙等,我想有了這些天的關於百分數的學習,應該指導學生眼光放遠些,視野開闊些,可以從報紙、雜誌和電視新聞、網絡中收集更多的百分數。

關於恩格爾係數應該是學生們感興趣的,但課前一定要佈置學生調查自己家中食品支出情況和總支出情況,而且,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將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家的調查情況進行比較。

第13題可作為學生的課外作業,佈置他們在做實驗的同時可以寫一篇數學日記。

課前思考:

探索和實踐共安排了五個活動,目的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實際的調查統計、動手操作和簡單實驗,進一步感受百分數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加深對百分數意義以及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方法的理解。

課前要求學生收集一些百分數和了解自己家庭一個月食品支出和各項總支出的金額,為12題做準備,13題要求學生在課後完成,七天後算出發芽率,並交流做實驗的過程和體會。

課後反思:

上節複習課中還留下第6、7、8題來不及完成,因此,本課中,我先組織學生完成這三題。練習過程中,先要求學生思考題中所將到的百分率合格率、正確率和含糖率是什麼含義,然後再列式計算。對於少數學生來説用語言來表達這些百分率的含義還是存在一些困難。

關於恩格爾係數的計算沒有在本課中完成,這是因為課前我沒有充分考慮到本題數據的收集需要一定的時間,想讓學生在一天裏收集到所需數據是不現實的。看來,本題要以實踐作業的形式佈置學生在寒假中認真完成,每天可以做家裏的小小會計師來記錄家中食品支出的金額和總支出的金額,然後計算一個月中這兩個數據的比即恩格爾係數。還有第13題是做種子發芽的實驗,也同樣可以佈置學生在寒假中完成,並寫成數學小日記。

課後反思:

解答求百分率的實際問題,經常會遇到除數比較大,或者除不盡的情況。第111頁第11題教學用計算器直接求百分率的方法,便於學生在除法比較麻煩的時候,使用計算器計算。用計算器求百分之幾,只要找到並使用%的鍵。教材以38為例,指導學生在輸入算式以後,不按=鍵,改按%鍵,就能得到百分號前面的數37.5。

第12題由於做的準備並不充分,沒能在課堂上完成,所以和13題一起作為實踐活動放到課後做。

課後反思:

在今天的課上,有兩點學生是很感興趣的。第一,用計算器計算百分數,由於我沒有讓所有的學生自己帶計算器,只讓學生觀察實物投影上的計算器,先猜測可如何操作可得到百分數結果?再讓學生上台演示操作,再介紹操作方法。所以學生的注意力全集中在實物投影上,集中在如何操作的討論上。第二是對恩格兒係數的理解,特別是恩格兒係數與家庭、國家的生活水平的關係,學生覺得很有趣。

在作業中,發現學生對百分數實際問題掌握較好,但對除不盡的情況,學生沒有除到小數點後第4位後開始取近似數,造成計算結果有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