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設計>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

設計 閲讀(1.76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佈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麼你有了解過教學設計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歡迎閲讀與收藏。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1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

1、我能學會生字新詞,正確讀寫“均勻、重疊、空隙、痕跡、觸角”等詞語 。

2、我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還要背誦下來 。

3、我要積累描寫爬山虎葉子的句子,瞭解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

學習重點: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知識鏈接: 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中學畢業後即開始當國小教師,並從事文學創作。他先後創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説《倪煥之》。

爬山虎:也稱“巴山虎”“地錦”“常青藤”,葡萄科植物。夏季開花,花小,黃綠色,漿果紫黑色。常攀緣在牆壁或巖石上,廣見於我國各地。

預習任務 :

1、讀讀課文,要求讀通順、讀正確。碰到不認識的字,查閲字典並讀準字音。

2、仔細閲讀課文後,我知道了爬山虎的生長位置以及它的葉子的形態。

3、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牆的關係。讀了課文,我還有疑問,我在課文中標註。(5、6 號同學可不做)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動,檢查預習。

1、我給大家談談我對葉聖陶的瞭解。 2、我還知道爬山虎的知識。

3、我學會了以下生字、新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會理解的詞語:均勻 葉柄 休想 一順兒

二、研讀重點、體會方法。

1、我知道課文( )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怎樣呢?自由朗讀、感悟第二自然段,品讀爬山虎葉子的美。(結合爬山虎實物,抓住重點語句體會 ,可以談感受、畫畫等形式。)

3、作者為什麼把葉子寫的這麼美呢?交流觀察所得。

4、多種形式朗讀描寫爬山虎葉子的`段落,再次感受爬山虎葉子的美。

學後反思,我來闖關:

1、本文先寫爬山虎生長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再寫____________________,然後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積累課文中第二自然段的優美句子。

a.

b.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

1、瞭解爬山虎的腳的位置、樣子、顏色;它是如何一步步向上爬的;以及它與牆的關係。

2、學習如何抓住事物的特點,具體地描寫事物。 。

學習重點: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學習作者抓住特點進行觀察和表達的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

一、展示互動,檢查預習。

1、小組內同學輪流朗讀 3、4、5 自然段,讀一讀。試着説一説每一段分別講了什麼?

2、對照課文,結合爬山虎實物仔細觀察腳的形狀、顏色。

3、找出爬山虎的腳的關鍵句子,讀一讀。

二、研讀課文,整體感知。

1、探究一:爬山虎的腳長在哪? (直觀理解:葉、葉柄、反面。)

2、探究二: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兒的?(在書上畫出有關詞語,句子,可採取讀、劃、填、畫的方法)

3、探究三:爬山虎是怎樣爬的?

4、探究四:爬山虎的腳力氣有多大?

温馨提示:以上內容你可以採取你喜歡的方式展示彙報。可以口答、表演、畫畫……

我來闖關:

請你為爬山虎的腳畫一張簡筆畫,並展開想象,以爬山虎的口氣向大家介紹一下自己的本領。

大家好,我是爬山虎,我的本領可大了!

知識延伸:我課餘時間在家裏要種大蒜,生豆芽,隨時的觀察,記錄它們生長變化過程,並寫出觀察日記。

6 《爬山虎的腳》習題

一、聽寫詞語。

二、多音字組詞

空 ______(

) 鋪______ ( ) 曲______( ) 蔓______( )

______(

) ______ ( ) ______( ) ______( )

三、填空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

),看着非常(

),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

),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 (

)。一陣風(

),一牆的葉子就(

)波紋,好看得很。

四、閲讀短文,回答問題

睡姿百態

動物休息或睡覺的姿勢,千姿百態。

江河湖海里的魚兒要睡覺。金魚缸裏的金魚,無論在遊動或者靜止的時候,總是睜大着眼睛,好像它們從來不睡覺似的。其實,魚因為大多數沒有眼瞼,沒法閉上眼睛睡覺。

蛇有透明而連續的眼瞼,是睜着眼睡覺的。烏龜也要睡覺,當它匍匐不動時,也就進入了夢鄉。

蝙蝠的睡眠很怪:後肢勾住屋檐,身體倒掛,頭朝下面睡覺。這種睡法比躺着睡更好,一遇敵害來侵犯,就能迅速地鼓翼起飛,又快又安全。

猩猩的睡態同人相似。野生的猩猩平時在樹枝搭成的窩上睡,動物園的猩猩靠牆睡,頭下垂到靠近膝蓋,狒狒喜歡把樹木當作椅子坐在那裏睡,猴子睡不香甜,一有聲響立即醒來。

動物睡覺也是一種休息,可以使全身的肌肉鬆弛下來,呼吸,循環,消化和排泄等器官的工作節奏變慢,使疲勞漸漸消除。

1、睡眠對動物有什麼作用?用“_______”畫出。

2、用“~~~~~~~”在文中畫出描寫動物睡覺的句子。

五、積累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優美句子。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過程與方法:

對課文重點語句的品讀、賞析,學習作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三、教學策略

《爬山虎的腳》一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四、教學過程

(一)進入課文,引導質疑

1.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葉聖陶爺爺寫的一篇文章,齊讀課題。

師:讀了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什麼?

預設:植物為什麼會有腳。爬山虎的腳是什麼樣子的?

2.下面就讓我們帶着這些問題走進課文。請同學們觀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麼?你能用一兩句話把這些特點連起來説説嗎?

3.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呢?自由朗讀第二自然段。

(二)走進文本、深入探究

1.品讀課文,瞭解爬山虎葉子的特點。

(1)爬山虎的葉子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預設:很美。

讀: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教師追問: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

預設:

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

教師追問: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

(2)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

預設:

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

教師引導: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看着為大家讀出這種美來?

(3)教師總結:多麼新鮮的葉子啊,多麼茂密的'葉子啊,多麼美麗的葉子啊。作者通過對爬山虎葉子樣子和顏色的描寫,為我們呈現出了一幅美麗的圖畫,如果你不注意看,能看清楚葉子下面的腳嗎?這些都説明作者在認真觀察。

【設計意圖】通過對爬山虎葉子樣子和顏色的描寫,引導學生關注文本,感受景物的美。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這一切美好的描寫背後,都需要認真觀察作為基礎。

2.細讀課文,探究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1)教師引導:作者還認真看出了什麼?自己讀讀3~5自然段,將作者認真觀察到的內容用橫線畫在書上。

預設:

爬山虎的腳是長在莖上的。

師引導:這是寫爬山虎腳長的位置。

預設:

爬山虎的腳像蝸牛的觸角。

師引導:這是寫腳的樣子。樣子像──蝸牛的觸角。這裏用了什麼修辭方法?(比喻──把腳比作觸角。)

預設:

顏色跟剛長出來的嫩葉差不多,也是嫩紅的。

師引導:這是爬山虎腳的顏色。好,把作者注意的這些綜合一下,你認識爬山虎的腳了嗎?在紙上畫出你認識到的爬山虎的腳的樣子。

師引導:哪位同學再來給大家完整生動地介紹一下爬山虎的腳?

【設計意圖】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感受到要把觀察到的內容按照一定的順序,可以從不同方面進行介紹,還可以運用一些表達方法及恰當的語言寫出來,就會更加生動。

(2)教學過渡:既然爬山虎是利用腳來往上爬的,那麼作者有沒有注意它的腳是怎麼爬的呢?請用筆在文中圈出表示動作的詞語。

預設:

抓住動作詞:觸、變、巴、拉、緊貼、爬。一系列詞語清楚地寫出爬山虎爬牆的過程。

師引導:和同桌交流,説一説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誰來給大家演示一下?(學生在黑板上演示。)

師導語:爬山虎就是這樣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接着爬──同學接讀課文。

過渡語: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正是長出一段莖,就長一片葉子,然後長出一隻腳往上爬,所以他的葉子很均勻,沒有重疊的。這也體現了爬山虎的聰明,均勻無重疊的葉子有利於充分吸收陽光。

師引導:同學們再看看這些動詞,他們的順序能互換嗎?他們之間有什麼關係呢?(不能換位置,是按順序寫的。)

師小結:這些詞是有先後順序的,不能互換,他們之間也存在着因果關係,如,正是細絲由直變彎曲,縮短了莖與牆的距離,產生了拉力,才使他在牆上貼得緊。現在同學們知道為什麼細絲由直變彎曲,就緊貼在牆上了吧是,因為產生了拉力。葉聖陶爺爺運用了這些動詞,準確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這種準確表達的方法,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

(3)爬山虎的“腳”與牆有什麼關係呢?

對比學習:沒觸着牆……萎了,沒有痕跡。

觸着牆的……變成灰色,相當牢固。

師引導:從剛才的學習當中,你有什麼體會?

預設:知道(1)爬山虎的腳是怎樣向上爬的;(2)作者觀察細緻;(3)不是一次觀察,而是長期觀察。

師小結:觀察不但要用心,還得細心和有耐心,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們在平日的生活中也要像作者那樣處處留心觀察。

【設計意圖】本部分的設計力圖從多角度引導學生深入閲讀。一是讓學生關注到作者是抓住動詞描寫具體的;二是體會出作者是在長期的認真觀察後,才能寫出這樣生動,具體的文章。

(三)總結學法、佈置作業

師引導:同學們,你們覺得葉聖陶爺爺筆下的爬山虎美嗎?老師想請大家説一説,為什麼葉聖陶爺爺能把這普普通通的爬山虎寫得這麼有魅力呢?

預設:觀察仔細。抓住了爬山虎的特點進行了細心觀察,觀察了很長時間。

師引導:是呀,只要養成了細心觀察的好習慣,你就會有許多新的發現,老師想邀請同學們來參加快樂嘗試活動,大家願意嗎?

請同學們打開記憶的閘門,用一句或幾句話來描述一下圖片中的事物,也可以説説你喜歡的植物或者生活中感興趣的事物,可以嗎?

預設:我喜歡柳樹的枝條,微風一吹,她隨風搖曳,像一位美麗的女孩在翩翩起舞。

預設:我喜歡仙人掌,雖然它的外表長滿了尖刺,卻能開出鮮豔美麗的花。

預設:我喜歡含羞草,它是一種有趣的植物,很怕羞,只要你用手輕輕碰一下,它的葉子就會左右合併,過一會兒又會散開。

預設:我喜歡月亮姐姐的臉,她的臉是多變的,有時候是圓的,有時候是半圓的,有時候只露出小半邊臉。

(四)佈置作業

1.回家後把爬山虎是如何生長的介紹給你的家人或小夥伴。

2.回家後去仔細觀察一下你周圍的植物,相信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的驚喜發現,然後可以寫一篇觀察日記,下星期的語文習作課進行交流。

3.把課文中你喜歡的句子抄下來。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習作者有順序,深入細緻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寫清楚的。

3、朗讀課文,能背誦第二至四自然段。

【教學重點、難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及爬牆過程。

2、學習作者抓住爬山虎腳的特點,把一個意思寫清楚的方法。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標

上節課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所寫的《爬山虎的腳》,葉聖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美極了,你們還記得嗎?

下面我們一邊看錄像(出示課件),一邊回憶課文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葉子的。

(邊看錄像,指名讀課文)

爬山虎爬滿整整一牆,確實好看,它是靠什麼爬的呢?

(靠腳)

爬山虎確實有腳,它的腳是什麼樣的,是怎樣靠着腳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樣圍繞它的腳來寫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來學習的內容。

二、講讀第三自然段

1、打開書本,回憶課文哪幾自然段講爬山虎的腳?(3~5)自由讀第三自然段,思考:這一自然段共有幾句話?哪幾句話具體寫了爬山虎的腳?(3~5句)

2、指讀這三句話,思考:

這三句話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位置、樣子、顏色)板書。

3、交流:

位置:

⑴看實物。

⑵位置在哪兒?(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板書。

⑶多媒體顯示。

樣子:

⑴看課件。

⑵是什麼樣子的?

(六七根絲構成的枝狀的,每根細絲象蝸牛的觸角。)

⑶這裏用了比喻句,把什麼比作什麼?

蝸牛的觸角見過嗎?有什麼特點?

(頭上有兩對觸角,在長觸角的尖端長着很小的眼)

爬山虎的腳就是這樣的。(投影顯示)

顏色:

嫩紅色。

4、這些內容作者是如何説的呢?齊讀課文3~5句。

5、看着圖,跟老師説。

(按課文順序説説看。)

6、同桌獨立練説,説説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

指名説,齊説。

師:“……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第六句話起了小結的`作用。

7、第三自然段的3~6句就寫了爬山虎的腳,為什麼還有第一,二句呢?這兩句話又告訴了我們什麼呢?

(指讀)

點撥:“今年我注意了”是什麼意思?説明了什麼?

(因為不知道爬山虎怎樣爬,今年特別留心觀察,原來是有腳的,説明作者正是因為如此注意觀察,才能把腳的形狀、顏色寫得生動。)

三、講讀第四自然段

過渡:原來爬山虎的腳是這樣的,那麼爬山虎又是如何靠着它的腳往上爬的呢?

(板書:爬牆)

1、默讀第四自然段:

思考:哪幾句話具體寫了爬山虎靠腳往上爬?(第一、二句)

2、指讀第1、2句,其餘同學圈出寫爬山虎往上爬的幾個動作的詞。

(板書:觸、巴、拉、貼)

3、看爬山虎往上爬的動畫:

師講解。(為什麼原來是直的,現在彎曲了?發生了什麼變化?)

由直到彎縮短了距離,所以產生了拉力,拉力使爬山虎在牆上貼得更緊了。

原來爬山虎是這樣爬的,一起有感情地讀1、2句話。

4、自己練説爬山虎靠腳往上爬的過程。

(指名説。)

(齊説。)

5、如果仔細看細小的腳,你會產生豐富的聯想,你會想到什麼呢?(蛟龍的爪子)為什麼?(看實物,顏色、有力、腳在牆上的樣子)

6、課件演示。

7、填空。

四、講讀第五自然段

過渡:第四自然段通過一些恰當的動詞和豐富的聯想,向我們介紹了爬山虎的腳怎樣爬牆,那麼第五自然段寫了什麼呢?

1、指讀,思考:

第五自然段寫了什麼?

(講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變化。)

(板書:變化萎了牢固)

2、分讀:

想想這兩種情況下爬山虎的腳有哪兩種不同的變化?

3、怎樣相當牢固?

(齊讀)

4、從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和沒觸着牆的不同結果,可以説明什麼?

説明牆對爬山虎的作用多麼重要,同時也照應了開頭,回答爬山虎順着牆往上爬的原因。

5、齊讀。

五、總結全文

1、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了課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從三方面,進行了具體的敍述。是哪三個方面呢?

學生交流,後齊讀。

2、寫爬山虎的腳,還有許多別的內容可寫,作者為什麼選取了課文中的三方面內容向我們介紹呢?

(最能説明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那麼課後,我們就學習課文的寫法來寫片段。

3、爬山虎的葉子固然是綠得新鮮,引人注目,但它的腳卻是不大會引起我們的注意。但葉聖陶爺爺無論寫葉子,還是寫腳,都是那麼有條有理,敍述具體,這是什麼原因呢?

(觀察細緻)

六、課後練習

細緻觀察一種植物,圍繞這種植物的某一特點,選取幾個方面內容寫一個片段,把這個特點寫清楚。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4

設計意圖:

《新課標》對四年級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學習寫內容真實具體、條理比較清楚的簡單記敍文。”而條理比較清楚對學生來説,就要按一定的順序去觀察事物,描寫事物。《爬山虎的腳》一文,作者對爬山虎腳的觀察細緻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體現圍繞一個意思選好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具體地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結合組文讀寫訓練重點和學生實際,我把這方面擬定為本課教學的重、難點。

課前我佈置了觀察任務:

(1)爬山虎給你一個什麼印象?

(2)對着那爬滿一堵牆的爬山虎,你最感興趣的是什麼?最想弄明白的是什麼?借用數學嘗試法的做法,要求學生以日記形式寫觀察日記;在課內指導學生學習課文後共同評議學生的一兩篇日記(選用寫作水平中等學生的習作)。這樣處理有利於通過實踐和對比,幫助學生掌握重、難點,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教學目標:

1、情感目標:瞭解爬山虎葉和腳的特點,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2、能力目標:

⑴培養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理解詞語、句子的方法,培養學生理解詞句的能力。

⑵培養學生朗讀的能力。

3、知識目標:學會本課生字,掌握“均勻、漾起、嫩莖、空隙、痕跡、拂過、休想、葉柄”等詞語。

二、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詞句的理解,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2、瞭解作者是怎樣運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的。

三、教學難點:

第4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爬行的,以及作者是如何運用精當的語言把它描寫清楚的。

四、教學課時:

第二課時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第二自然段,揭示目標。

上節課學習了著名作家葉聖陶爺爺所寫的《爬山虎的腳》,葉聖陶爺爺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美極了,你們還記得嗎?

下面我們一邊看屏幕上的畫面,一邊回憶課文是如何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邊看畫面,邊背課文)

爬山虎爬滿整整一牆,確實好看。它是靠什麼爬的呢?(靠腳)

爬山虎確實有腳。但它的腳是什麼樣的,是怎樣靠着腳往上爬的,文章又是怎樣圍繞它的腳來寫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

那同學們能不能快速默讀課文,找一找哪幾段描寫的是爬山虎的腳?(請生回答)

今天,我們就重點學習三——五段,現在請同學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讀三——五自然段,邊讀邊想: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的?

(二)直奔重點段,精讀課文

1、同學們能一邊讀書一邊寫寫畫畫,這是很好的讀書習慣。讀了三——五自然段,你有什麼問題嗎?(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

2、同學們提出了這麼多的問題,我們怎樣解決這些問題呢?其實“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只要反覆讀認真讀就一定能解決。先在小組內把剛才你讀書的結果交流一下,等會兒可以用你們喜歡的方式來向大家彙報學習情況,可以畫一畫、做一做、背一背、寫一寫……大家有沒有信心學好這幾段?(學生分組討論學習三——五自然段)

3、分組彙報學習結果。

相信同學們通過共同學習都有收穫。我們各小組分別利用畫、背、做、寫等方法學習了寫爬山虎的腳的幾段,下面我們看看哪個小組讀得好,彙報得妙。現在我們就開始彙報吧。

各小組推薦代表上來彙報。

彙報第3自然段(可以用畫的形式彙報):

①讀了第3自然段,你們知道了些什麼?(小組成員相互補充)

②出示句子投影: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③指名在已畫好的爬山虎上添畫腳,要求學生在幾種彩色粉筆中,選擇正確顏色畫腳。

④以課文為根據,對照學生在黑板上畫的爬山虎的腳,評議。

⑤請學生到黑板前用課文的語言講述爬山虎的腳生長的位置、形狀和顏色,全班説。

⑥誰能概括地説一説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⑦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腳寫得那麼形象具體,説明了什麼?課文哪個詞語突出了這一點?(注意)

彙報第4自然段:

①課件出示第4自然段的文字。

②聽老師範讀,請同學們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③多媒體顯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

④用“▲”劃出寫爬山虎在牆上爬的動作的詞語:觸--→巴--→拉--→貼

⑤齊讀

⑥抓住重點詞,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是怎樣在牆上爬的?自己説、提名説。

⑦指導朗讀

⑧作者寫爬山虎的腳“一腳一腳地往上爬”,換成“一步一步”,行嗎?為什麼?討論、彙報。(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再長一隻腳,再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不斷地長出新腳。)

⑨多媒體再顯示(一棵--→滿牆的爬山虎)。

⑩誰能説出這一自然段主要講了什麼?

彙報第5自然段:

①請生朗讀。

②説説從這段讀懂了些什麼?

③我們觀察爬山虎時最引人注意的是葉子,可是作者卻能把隱藏在葉子間的腳寫得這麼具體詳細,説明了什麼?(觀察細緻、耐心)

(三)總結後三段,學習寫作方法

1、學了3——5自然段,你能説説作者是怎樣圍繞爬山虎的腳寫出它的特點的嗎?

(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先講它的生長位置、形狀和顏色,再講它是怎樣在牆上爬的,最後講觸着牆與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有何不同。作者特別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而且觀察認真細緻,才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和腳的特點寫得這麼詳細具體,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2、同學們,學完了《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能談談你有什麼收穫嗎?

(學生自由談體會))

(四)質疑

學了課文,你還有什麼不懂的嗎?

(五)課外作業(課件出示)

選擇一種植物,仔細觀察它最有特點的部分,再把觀察到的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山虎的腳

生長位置、形狀、顏色

爬山虎的腳觸--→巴--→拉--→貼

觸着牆←-→沒觸着牆的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爬山虎的腳》這篇課文講了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的事物。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是閲讀本課的難點。課文圍繞爬山虎的腳把意思説得十分清楚,這是本文表達上的一個特點。

結合本課的特點,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以學生饒有興趣的説、演、畫、議,來代替教師單一講的形式,在藝術的薰陶下激發學生興趣,在兼容並舉中力求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發展性、創造性,從而達到激發興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首先,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提問:關於爬山虎的腳,你們想知道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於是,在學生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我讓學生通過解讀文本,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爬山虎的葉子,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我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和孩子們一起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最後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了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本課的不足:

一是沒有找到爬山虎,只通過課件演示,讓學生看,不夠直觀。如果提前讓學生觀察,尋找到爬山虎,效果會更好些。

二是引導學生在今後的生活中如何細緻觀察還不夠,需要引導學生們也要做個有心人,仔細觀察周圍的事物。

《爬山虎的腳》一文的教學的重難點是通過對詞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點,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它的特點。

在描寫爬山虎腳的部分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按步驟進行學習:

1、讀有關段落,找出描寫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的語句讀一讀,再用自己的話説一説。

2、觀看課件,對照課文內容,瞭解爬山虎腳的樣子。

3、與此同時,理解比喻句“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從而體會作者觀察的細緻。

4、最後,引導孩子結合板書,練習背誦段落。在讀、説、看的基礎上進行理解,練讀,有助於學生讀懂課文。

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部分內容有一定難度。教學時,我先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爬山虎動作的詞語,接着通過做動作體會詞語,初步感悟。再展示爬山虎緊貼着牆往上爬的課件,引導觀察直觀理解,從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

由於教學經驗積累尚有許多不足,教學中,還未能很好地圍繞中心對重點詞進行比較,理解,品味。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認識“均、柄”等4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曲”,會寫“虎、隙”等13個生字。

2.能找出課文中寫的準確形象的句子,感受作者的細緻的觀察。

3.能説出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感受作者連續的觀察

4.體會文章準確生動的表達

教學重點:領悟作者細心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

教學難點:1.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2.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學定標

1.同學們,我們都知道,葡萄和絲瓜都是靠架子才能往高處攀援的植物,而爬山虎也是一種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就能往高處爬,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爬山虎的腳》(出示課題,和學生一起板書課題)

2.誰知道老師為什麼把“腳”這個字寫得這麼大嗎?那按照他的意思,這個題目應該怎麼讀呢?(指名讀、齊讀)

3.老師把這個字寫得這麼大,還有沒有別的原因呢?相信學了這篇課文,你會有新的理解。首先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本文的作者,葉聖陶先生。

二、模塊探究

模塊一:檢查預習初步分享

1.我會讀:重點講解多音字“曲”。

2.我會寫:教師指導書寫生字“虎”,書寫提示:撇要伸展,橫折彎鈎要超出上部;“隙”,書寫提示:左短右長,左邊的第一筆橫折彎鈎要寫的窄一些,右半部分的第一筆是豎,日要扁一點。

模塊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聽讀課文,思考問題:本文圍繞爬山虎寫了哪些內容?其中主要寫的是哪個?

2.學生思考後回答。

模塊三:學習作者細心觀察事物的方法

1.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再讀課文,找一找,從課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觀察的特別仔細?

2.學生自由交流並彙報展示。

3.教師精講:

a: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圖片展示:葉子的顏色從嫩紅變成嫩綠,這説明作者進行了怎樣的觀察?——連續觀察)

b:那些葉子綠的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的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張爬山虎的圖片,請你試着在心裏描述看到的情景,再讀一讀作者的描述,説説你覺得作者描述的怎麼樣?“準確生動”,説明作者的經過了怎樣的觀察?——細緻觀察)

C: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同學們,讀了這一段,請試着根據課文的描寫畫一畫爬山虎的腳吧,……接下來我們跟真實照片對比一下,你們都畫的很逼真,這説明作者給我們描述的十分準確,是什麼原因讓作者能準確的表達出來呢?——細緻觀察)

d:那細心的你有沒有發現,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呢?

①學生根據課本內容回答

②誰能找出爬山虎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關鍵詞語?

③能不能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不能,因為爬山虎不像動物一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就巴住牆,越往高處爬就要長出更多新的.腳,作者用“觸”“變”“巴”“拉”“貼”等一系列動詞,通過腳觸着牆時的一些變化,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那麼,大家想一想,作者需要經過怎樣的觀察,才能發現爬山虎往上爬的祕密?——一段時間的連續觀察)

正是因為作者連續、細緻的觀察,才把課文準確生動的表達了出來,那麼除了這樣,我們還可以藉助哪些方法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回顧課文,總結方法吧。

模塊四:體會作者準確生動的表達

課文回放:

1.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

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女生讀,男生讀,思考紅色字體的詞語有什麼特殊作用?——都是一些表示時間先後的詞語)

2.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這些細絲很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在這句話中,細心的你肯定發現了一個優美的句子,是哪一句呢?……非常好,這是個比喻句。另外,大家覺得爬山虎腳的生長位置介紹的具體嗎?……着得益於作者的用詞準確,看來使用恰當的修辭方法、用詞準確也可以幫助我們準確生動的表達。)

3.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

(不僅如此,作者在細緻觀察爬山虎的同時,還充分發揮了自己的想象力,所以才能發現爬山虎爬牆過程中一些細微之處,讓我們更加直觀的瞭解到爬山虎是如何爬的。)

所以,同學們,你們看,利用這些方法,就可以幫助我們把觀察到的事物準確生動的表達出來。

三、拓展延伸課後作業

這節課,我們隨着葉老先生的觀察視角,學會了連續細緻的觀察,瞭解到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並且總結了如何把文章準確生動表達出來,那麼,請同學們利用課下時間,對自己養的蒜苗進行連續細緻地觀察,發現蒜苗在成長過程中的變化(可以回顧三年級運用多種感官進行觀察的方法),運用準確生動的表達方法,試着寫一寫觀察日記吧。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6

這篇講讀課文,按照從整體到部分,再到細節的順序觀察,介紹了爬山虎的特點,着重介紹了它的“腳”。寫了“腳”的生長部位、形狀和作用。教學不僅要讓學生讀懂課文,還要引導學生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抓住事物的特點,去學習寫出內容具體的文章來。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3、背誦3、4自然段。

教學準備:

(1)爬山虎的腳爬牆示意圖。

(2)爬山虎實物。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引起注意

上搭架,下搭架,條條青龍藤上掛。(絲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掛。(葡萄)

二、回憶舊知識

我們種絲瓜和葡萄都需要搭架子,不然,絲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處生長。爬山虎,也是一株軟軟的藤,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處爬,爬到牆上、屋頂上,巖石上,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有腳。)哪些同學看見過真的爬山虎?你們平時看見的是爬山虎的什麼?(葉子)那你們仔細觀察過爬山虎的腳嗎?葉聖陶爺爺就是一個善於觀察、善於思考的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爬山虎的腳》。三、對課題質疑,提出目標

從課題上看,你認為課文主要寫什麼?還會寫什麼?這堂課我們就來研究爬山虎的腳有那些特點?四、整體感知課文,學習字詞,理出重點

1、請同學們自由地朗讀課文,在讀中注意這樣兩個問題:(1)圈出課文的生字新詞。(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

2、交流反饋:

(1)請認為自己是學習最認真的一個同學當小老師,領讀詞語。

嫩綠舒服均勻重疊空隙漾起拂過葉柄蝸牛緊貼蛟龍枯萎逐漸牢固

(學生當小老師,增強自豪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2)課文那幾個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第四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是怎麼爬的,第五自然段寫了爬山虎腳的變化。

五、自主探究,理解3-5自然段

交流話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1、自瀆第三自然段2、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交流反饋:為什麼這樣畫?3、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第三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腳的生長位置、樣子、形狀4、實物對照,朗讀。交流話題:怎麼爬的1、自讀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2、覺得有趣嗎?通過你的朗讀表現出來吧。

交流話題: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

“……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五、總結評估這堂課,你有什麼收穫?六、引發期待,佈置作業

1爬山虎的腳讓我們大開眼界,爬山虎的葉子也與眾不同哦,同學們可利用課餘時間去觀察學校的爬山虎,並把看到的記錄下來。我們下堂課在交流吧!

2、背誦課文3、4自然段。

課後評析: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反思我這堂課,有效體現在:1、圍繞重點目標,展開教學,課一開始,就告知學習任務,緊緊抓住腳的特點,從語言文字中研讀,在單位時間內解決重要問題,提高了教學效率。2、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提高他們學習的全體參與性。利用實物,有選擇地運用教學軟件來突破難點,理解課文內容。我認為這些運用沒有搞花架子,很有效。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7

課程標準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會使用字典、詞典,有初步的獨立識字能力。

(2)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聯繫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

(3)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情分析

我們的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他們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很大程度上是藉助形象思維來完成的,所以單憑教師單一的講解,學生可能存在很大的疑點,如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在教學中,適當運用信息技術,並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方法的意識,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是六年制國小語文第七冊裏的一篇觀察描寫某種植物的精讀課文。作者是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葉聖陶。葉爺爺在本篇課文中用細緻簡潔的文筆分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和腳的形狀特點以及它是怎樣用“腳”爬牆的,來啟發學生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細緻地觀察身邊的事物。本篇課文是安排在本冊中的第七單元組中,其目的是在讀懂,理解字、詞、句、段的基礎上了解課文的敍述順序;繼續學習和進一步鞏固怎樣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的知識點、學習作者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們觀察事物的能力,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意識,併為保護自然環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貢獻。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背誦3、4自然段。

評價任務

任務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能流利的朗讀課文,讀懂課文,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能抓住課文主要內容。

任務二: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細緻、有序的觀察習慣。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趣導入

巧妙的開場白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創設良好的課堂教氛圍,在閲讀教學開始時,教師通過生動的多媒體課再現與課文有關的情景,激發學生情感,然後老師就問:你們知道在這一大片綠油油的葉子裏面藏着什麼?這樣設置懸念,激發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讀

國小生是通過形象來認識世界的,在閲讀中只有設法讓學生感受到語言文字所描繪的鮮明形象,才能引起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關注,才能入境生情,促進自悟。如;

(1)畫一畫

讓學生拿起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這樣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而且有助於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2)找一找,演一演,議一議,瞭解爬山虎是怎樣往上爬的。

先讓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讀書,找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句子。標出爬山虎怎樣爬的動詞(觸、巴、拉、貼)。然後小組合作怎樣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動作,推薦代表上台表演,其他學生評價,好在哪裏,不好的地方應該怎樣改。最後引導學生欣賞課件,議論把“一腳一腳”換成“一步一步”行不行?通過看課件、討論,學生不但理解了“一腳一腳”的意思,而且還讓學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進一步體會到作者用詞的準確和觀察的細緻。

(3)用“如果……就”的句式説説你的發現。

(三)總結全文,指導學法

學生提出問題,並且帶着問題讀書,讀中解決問題,這僅僅是閲讀教學的淺層目標。而帶着疑問走出課堂才是創新型學生應該具備的素質。因此,本節課採用問題來總結課文:學習這篇課文,作者在觀察方面有什麼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四)拓展文本,延伸課堂

一節好課的結束應該是課外閲讀的開始。

(五)作業佈置:以《我發現……的祕密》寫片段。

第二課時

一、回顧舊知,進入課文

上節課我們初步瞭解了課文每個自然段的意思,誰能説説課文介紹了爬山虎的哪些方面?(葉子,腳的樣子,怎麼爬的和腳的變化。)

二、自主研讀,交流收穫

1、你對爬山虎哪一個方面最感興趣,就請選擇其中的一個自然段仔細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看看你有那些感悟和收穫?可以和你的小夥伴一起學習。

(注重培養學生自主意識和習慣,打破傳統“串講”形式,以學生自主閲讀為主,充分讓學生自讀、自悟,讓學生學會主動學習。)

2、彙報交流。

交流話題一:在寫爬山虎的葉子的這一段你什麼收穫?

(1)在第二自然段,你覺得葉子美在什麼地方?(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你能讀出風輕輕拂過葉子,葉子像波浪輕輕漾起的感覺嗎?這是一種動態的美。還有哪句寫出了葉子的靜態美?(“那些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不留一點空隙。”)為什麼覺得這樣的葉子給人以美的享受?(綠得新鮮,鋪得均勻,排列整齊不重疊。)那誰能讀出葉子這種綠的美,密又勻稱的美來呢?觀察葉子中,葉聖陶爺爺還觀察到了葉子顏色的變化,葉子的顏色是怎麼變化的?(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沒過幾天是嫩綠的,長大的葉子綠得很新鮮。)葉子的顏色變化也很美啊,誰能讀出這種美來?老師為你們配上音樂和爬山虎的各種圖片,能讀得更美嗎?(處處注重了讀,在朗朗的讀書聲中,學生獲得了美的體驗,激發起對美、對大自然的嚮往,也充分感受到語言的美。)

交流話題二: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是怎樣的呢?

爬山虎的葉子這樣的繁茂、美麗,充滿勃勃生機,跟它的腳有着很大的關係。出示圖片:誰能説説爬山虎的腳長在什麼地方?腳的樣像什麼?顏色是怎樣的?課文是怎麼寫的?再讀一讀。把腳的樣子比作什麼?把腳比作蝸牛的觸角,使人一看就知道很細。這麼細的腳,作者都仔細看過是枝狀的,並數了有六七根,説明葉聖陶爺爺觀察得很仔細多具體啊!作者寫爬山虎的腳更能看出他觀察十分細緻了。

交流話題三:怎麼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貼切的動詞寫出了爬山虎爬的過程?(觸、巴、拉、貼)“一腳一腳”換成“有步一步”有什麼不同?看課件演示爬山虎爬的過程。

交流話題四:爬山虎的腳有什麼變化呢?

誰能彙報你讀這段的收穫?(沒有觸着牆的,枯萎了,觸着牆的,腳巴在牆上的相當牢固。)“……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可見爬山虎的腳巴住牆是多麼牢固啊。風能掀下它,不讓它繼續往上爬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啊!現在你對爬山虎的腳產生了什麼新的感受?請帶着這種感受再讀最後一自然段。

三、引導發現,總結寫法

四、拓展文本,課堂延伸

1、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2、課外查詢資料:

(1)本文作者葉聖陶的生平。

(2)爬山虎的有關知識。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葉子美:嫩紅嫩綠綠得新鮮勻稱整齊

腳的位置、形狀、顏色

腳怎麼爬:觸——→巴——→拉——→貼

腳的變化:牢固萎了

四年級《爬山虎腳》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爬山虎的特點,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重點:

1、通過抓住重點詞句,品讀句子,學習作者描寫的方法,並體會作者是怎樣用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事物的特點。

2、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理解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是怎樣把觀察到爬山虎具體的、有順序地寫下來。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有關爬山虎的資料、圖片和作者的資料

第一課時

一、課題導入,激發興趣

1、齊讀課題,看到這個題目,你想到的是什麼?(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怎麼爬?爬山虎是怎樣的?)

2、介紹資料:(一邊展示圖片,一邊介紹)爬山虎,也稱為“巴山虎”、“地錦”、“常青藤”,是葡萄科植物。常攀緣在牆壁或巖石上。爬山虎佔地少,生長快,綠化覆蓋面積大。

3、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和葉聖陶爺爺一起細心觀察“爬山虎”。

4、介紹葉聖陶:原名葉紹鈞,江蘇人,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出版家。他先後創作、出版了我國第一部童話集《稻草人》、我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小説《倪煥之》。

二、自由朗讀課文,掌握生字新詞。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投影生字詞,多種方式朗讀(開火車讀、齊讀、指名讀)

3、重點指導:

多音字:

鋪、重、着

疊:下面是“且”

4、劃出不理解的詞語,聯繫上下文用自己的話理解。

引人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具有特色,吸引別人的注意力。

均勻:分佈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數量與比例相同,大小粗細,時間的間隔相等。

重疊:同樣的東西層層堆疊,互相覆蓋。

空隙:中間空着的地方。

葉柄:葉片與莖的聯繫部分。

觸角:指某些有爪動物、節足動物或是軟體動物等生長於頭部的一種感覺器官。

痕跡:指事物經過後,可覺察的形影或印跡。

三、理清課文脈絡

1、熟讀課文,小組討論:思考:課文哪些地方是寫爬山虎的腳的?作者觀察了什麼?

2、彙報交流:

學生甲:3-5段寫爬山虎的腳

學生乙:第三自然段寫爬山虎的樣子、第四自然段寫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五自然段寫爬山虎與牆的關係。

3、再次讀課文,思考其他段落寫了什麼?

4、梳理課文脈絡

(1)按照作者的觀察順序,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

(2)學生彙報:

課文可以分為三部分:

(1)爬山虎生長的地方

(2)爬山虎的葉子

(3—5)爬山虎的腳

四、熟讀課文,感悟爬山虎的葉子

1、自由朗讀1-2自然段,思考:作者觀察了爬山虎的什麼?作者是怎麼寫的?

2、學生彙報:

學生甲:第一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是牆,第二自然段寫了爬山虎的葉子。

3、齊讀第二自然段,思考:抓住關鍵的詞語和句子説説作者觀察到爬山虎的葉子是怎樣的?劃出關鍵詞句。

4、學生彙報:

學生甲:爬山虎的葉子剛長出來的時候是嫩紅的,長大後就變成嫩綠。

學生乙: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

5、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想象畫面。“一順兒朝下”是什麼意思?用自己的話説説爬山虎在牆上鋪的很均勻、不重疊是怎樣一幅畫面?

五、指導朗讀、背誦課文

1、有感情地朗讀1-2自然段,嘗試一邊想象畫面,一邊背誦。

第二課時

一、回顧、導入

1、上一節課我們跟隨着葉聖陶爺爺觀察到了什麼?(爬山虎的葉子,嫩紅—嫩綠,一順兒朝下)

2、我們課文的題目是爬山虎的腳,葉聖陶爺爺觀察到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下面我們繼續跟隨葉聖陶爺爺仔細觀察爬山虎的腳。

二、熟讀課文,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

(一)齊讀三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的?它是怎麼爬的?劃出關鍵的詞語和句子。

(二)小組討論交流:

1、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長在莖上,是細絲,像蝸牛的觸角)

2、品味這句話,抓住細絲和比喻手法引導學生想象爬山虎的樣子。

3、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顏色是嫩紅)

4、學生動手畫一畫爬山虎的'腳。

5、齊讀第三自然段,展示圖片,加深理解。

(三)默讀第四自然段,思考: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往上爬的?作者是如何描寫的?

1、學生彙報:

學生甲:爬山虎的腳觸着牆,巴住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2、讓學生反覆朗讀這一自然段,抓住重點詞語,配合示意圖,體會爬山虎的腳是怎樣爬的。

觸:碰着

巴住:緊緊靠近

緊貼:緊緊貼着

3、展示圖片,引導學生背誦這一段。

4、齊讀第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腳沒觸着牆會怎樣?觸着牆又會怎樣?

通過對比,讓學生理解爬山虎的腳與牆的依賴關係。

沒觸着牆:萎了觸着牆:逐漸變成灰色

四、總結全文,學會觀察

1、課文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嗎,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想一想:葉聖陶爺爺的觀察是一天兩天就能寫出這篇課文嗎?你覺得葉聖陶爺爺觀察得怎樣?

2、我們也要學習葉聖陶爺爺細心、連續地觀察,並用準確的語言把自己觀察的發現寫下來。

3、再讀全文,好好品味葉聖陶先生怎樣把觀察到的寫具體。

板書設計:

6爬山虎的腳

生長的地方:牆(沒觸:萎了觸着:變成灰色)

葉子:嫩紅——嫩綠一順兒朝下(葉子的尖)

爬山虎的腳:莖上、細絲、觸、巴住、拉、緊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