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教師>

語文教師隨筆集合15篇

教師 閲讀(5.66K)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隨筆吧?隨筆是一種很靈活隨便的筆記或文體。那麼,怎樣才能寫好隨筆?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語文教師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語文教師隨筆集合15篇

語文教師隨筆1

上好一節課容易,但要上好每一節課談何容易。尤其是對剛走上工作崗位不久的像我這樣的年輕教師而言“使每一節課都精彩”實在是高不可攀,遙不可及,與其望洋興歎,不如放好心態,莫要好高騖遠,紮紮實實,向45分鐘要效益,大可不求花樣百出,滿堂皆彩,但求實實在在,易行有效,使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學有所得。

回顧從教以來約一年半的語文教學生涯,不敢輕言“有效”二字。下面是我對如何實現國中語文課堂有效性的一些淺薄看法。不妥之處,望諸君批評指正。

首先得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有效”?

“有效”是指能實現預期目的,有效果。由此推及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是指在班級授課制這種組織形式下,語文教學能實現預期目標,效果明顯。

簡單的説完成了教學目標即為有效,沒有完成教學目標即為無效或低效。可見課堂有效與否,首先在於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上。若課堂目標設定脱離學生實際,往往會使課堂教學陷入困境,使學生痛苦不堪,使老師尷尬難言。

其次是如何才能做到有效?

一、做好課前準備

要提高常態下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首先要在課前下功夫,即深入研究教材和學生,精心設計教學方案。

1、鑽研教材,潛心與文本對話

國中語文教材內容不如國小教材那麼淺顯,易理解,而且篇幅較長,教學難度大。所以一定要重視對教材的研究。研讀語文課程標準,揣摩教材編寫者的編排意圖、教材的結構體系;對於單元教材,要掌握其重點、難點;對於一篇篇課文,更是要潛心研究。只有教師與教材的用心對話,才會有學生與課文的真心對話。教師研究教材的感受、體驗全面、深刻,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有基礎。只有教師讀懂了教材,才有可能指導學生讀懂教材。

2、充分解讀學生,尊重羣體差異及個體差異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作為活生生的力量,帶着已有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併成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從而使課堂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語文課堂教學要保證有效性,必須仔細揣摩學生課堂的學習情景,刪繁就簡,做好教學方案的預設。教師要研究學生的學習能力,尤其是關注學生的知識儲備,要善於在新舊知識之間為學生搭建橋樑。

往往語文老師都會代兩個班,而這兩個班的學生會有明顯的差異。所以備課時就必須考慮到這些因素,比如:這個班學生活躍切好表現,那個班的學生文靜而不愛表達,那麼備課時教法上就要區別對待。另外在設計問題時要換位思考,以學生的視角來思考問題。不僅如此問題難度要有一定的梯度,提問時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廣泛參與其中。

3、精心備課,確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預案

教參僅供參考,他人的教學設計也有其針對性,生搬硬套必然會導致課堂有效性低下。所以精心備課,設計教學預案尤為重要。教學設計要能體現施教者的獨特見解和課堂組織的思路,目標明確,教學可行。總之,教學方案要經過自我設計,服務教學。網絡的普及,使得豐富的教學資源信手拈來,其中不乏名師關於教學設計的傾力之作。如果奉行“拿來主義”,整堂課照本宣科,即使再優秀的教學設計,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大打折扣,而且研究教材與學生就失去了意義。教師既要研究書後習題,又要站在學生的角度,揣摩學生學習課文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之後,再參考、借鑑別人的教學設計,在自己的教學預案中充分引導學生深入研究,學會學習,讓即將實施的多邊對話充滿激情與智慧,充滿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溝通。

二、把握課堂教學

語文學習的主陣地在課堂,要教給學生什麼,讓學生獲得什麼,都在課堂。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學生樂學好學的保證。所以一定要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課堂上既要有教師“主導性”的彰顯,更要有學生“主體性”體現,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會有高效率。

1、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教學氛圍

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分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因此,我們首先要做到以人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與學生課堂上平等對話,弘揚個性。對話本身就體現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溝通的理念,沒有精神的自由,沒有主體意識的存在,怎麼可能形成真正的話語互動?因此,必須讓微笑成為課堂上空的一縷陽光,用幽默為課堂教學帶來無限的春光,讚賞的目光、親切的話語、適時地給予學生指導,營造—種自由、輕鬆的學習氛圍,讓他們產生躍躍欲試的勁頭,樹立克服困難的信心,去探究、去發現、去創造……讓學生享受課堂,與老師進行無拘無束的、平等的對話,在課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説、敢做、敢於超越經驗事實。

2、發揮教師的主導性

所謂主導性,即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所起的主要引導作用,教師好比一部劇中的導演,而學生們則是一個個優秀的演員。導演不需要表演,更不能成為主角,所以教師要還課堂給學生,讓學生們盡情的表演,教師只需在適當的時候加以點撥和引導。所以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的表現,做到眼裏始終要有學生,講在需要講之處,撥在應該撥之時。

教師要能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語文本身是一門綜合聽、説、讀、寫能力為一體的基礎學科,所以課堂上教師要使學生愛聽、想説、會讀、能寫。積極引導學生廣泛參與課堂活動,在啟而不發時可以將問題生活化,使語文成為一門解決問題的學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講一些笑話、幽默來活躍氣氛。

一次,講到雙關修辭,苦於沒有好的例子。突然靈機一動想到一句廣告詞“這家管不好了”,讓學生把玩一語雙關的妙處。

又有一次,講病句中的歧義現象,隨即想到一個笑話:護士看到病人在病房喝酒,就走過去小聲叮囑説:“小心肝!”病人微笑道:“小寶貝。”爆笑後明白了什麼是歧義現象。

當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要能將問題化難為易。上學期在引導學生學習《故宮博物院》時,我想讓一位學生上黑板在補充出我所留白的板書,即從課文中找出故宮博物院從南到北的建築名稱。良久,沒人敢上來嘗試,面對這樣的局面,我靈機一動説:“會填哪裏填哪裏,填一處也行。”於是學生爭先恐後,最終完成效果良好。課堂氣氛由沉悶轉為輕鬆活躍。

教師要始終能夠引導學生參與學習並且能控制課堂的節奏。

3、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學生是學習發展的主體,應把學生放在生動活潑地主動發展的位置上。課堂教學中要儘量讓學生多種感官都參與到教學過程之中,努力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以積極的狀態投入課堂學習之中。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之中,課堂上學生思維活躍,學習效率就會很高。所以要創設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整個身心都得到解放,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要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就必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思考,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教師千萬不可越俎代庖,使學生喪失主體地位,被動學習。教學上可根據課文的類型,如自讀課文完全可以不設計任何問題,讓學生自己邊讀邊品味,自己提出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最後在全班交流。這學期學習牛漢的《我的第一本書》就採用了這樣的方法,效果良好。

此外,對課堂上學生的精彩表現要多給予肯定和賞識。教師要制定課堂激勵制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樂於學習這門功課。

三、重視課後反思

“昨事不忘,今日之師”。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無論是行家裏手,還是年輕教師,在各自的認識層面上都會發現不足,都會留有遺憾。如果不及時反思,很多感覺稍縱即逝,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還會出現類似的問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學之餘,留有足夠的空間與時間,及時捕捉問題,記下得失。也是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延伸。勤於反思,將會對未來的教學提供參考和借鑑作用。

最後,落實課堂有效性離不開勤學與鑽研,要不斷的給自己充電,獲取新知,以應對課堂上學生們生成的新問題。共同加油吧!

語文教師隨筆2

新一輪課程改革使語文課上的教學面貌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語文課上的充滿了生機,煥發出活力,湧現出一大批新課例和一些好做法,令人欣喜,叫人振奮。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不少老師的課上的“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説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説讀寫,是聽説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説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上的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上的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上的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果我們的語文課上的長期如此,少了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麼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動也都將成會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語文教師隨筆3

閲讀教學的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看書報的能力和認真閲讀的習慣”。

看書報能力是指能夠掌握學過的常用詞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比較熟練地默讀課文,能背誦或複述指定的課文;能夠給課文分段和層次,概括段落大意和文章的中心;能讀懂適合少年兒童閲讀的書報,理解主要內容,有初步的分析能力。

認真閲讀的習慣主要是指邊讀邊想的習慣。和運用其它工具書的習慣以及質疑問難的習慣等。

一、劃分段落層次

段有自然段和意義段。自然段也叫小段或小節。它是作者在表達內容時,圍繞一個意思説一句話或幾句連貫的話,是構成篇章的最小單位。意義段又叫邏輯段,它可以由一個自然段組成,也可以由幾個相關的自然段合併而成。自然段着重文字表達的需要,意義段着眼思想內容的劃分。

我們學習段,一是弄懂怎樣把話一句一句地連起來,表示一個主要意思;二是進行思維訓練,培養概括能力。

自然段如何分層和概括段意呢?

自然段劃分層次,就是通過對一段話的分析,看出這段在有個意思,這幾個意思又是怎樣一層一層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自然段常見的組合方式有:

1、順承式。

即按事情或動作的先後順序表達。

例如:7月27日凌晨兩點,九江賽城湖的大堤塌陷了。//400多名官兵聞訊趕到。支隊長一聲令下:“上!”頓時,一條長龍在崩塌的堤壩下出現了。官兵們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來回穿梭。有的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腳奔跑起來。嶙峋的片兒石割破了腳趾,他們全然不顧,心中只有一個念頭:“大堤,保住大堤!”//狂風捲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戰士們高聲喊道:“狂風為我們吶喊!暴雨為我們助威!巨浪為我們加油!”一個個奮勇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人牆。//經過幾個小時的鏖戰,大堤保住了,官兵們渾身上下卻是傷痕累累。“風聲雨聲濤聲,聲聲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這是人民子弟兵在這場驚心動魄的大決戰中的真實寫照。

這一自然段共有四層意思,把四層意思歸納起來概括段意:

當九江賽城湖大堤塌陷時,官兵們聞訊趕到,扛沙包,築人牆,終於保住了大堤。

2、並列式。

在一段話中,分別寫幾種事物的幾個方面,它們層與層之間的關係是並列存在的。

例如《精讀與泛讀》第五自然段:如果面對一大堆讀物,我們可以將每本書的內容提要、前言、章節目錄等很快地從頭到尾看一遍,這樣就能大致瞭解每本書的梗概、特點及應用範圍等。//對一本讀物來説,可以幾段幾段地粗讀,也可以幾頁幾頁地翻閲,而不必逐一探究某個字、詞或句子的意思。俗話説的“一目十行”,就是指這種走馬觀花式的快速閲讀方法。

這一段前後兩部分分別介紹了面對許多讀物和一本讀物時不同的讀書方法。前後顯然是並列並系的。

3、總分式。

先總述後分述或先概括敍述後具體敍述,也包括先總述再分述最後總結以及先分述再總結。

如《爺爺的蘆笛》第1自然段。在強強的相象裏,爺爺的小閘屋是個好玩的地方:碧藍碧藍的海水就踩在腳下。白天,成羣的海鳥在窗外翱翔;夜晚,天上的星星映在海水中,如千萬點螢火閃閃爍爍。更有趣的是,海水長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蘆葦。一張普普通通的葦葉,經爺爺三折兩卷,就成了一支蘆笛。吹奏起來,曲調是那樣婉轉悠揚,還帶着一股濃濃的海水味……。這一段先總述爺爺的小閘屋是個好玩的地方,再具體描繪周圍景色之美、蘆笛曲調動聽。

再如《夾竹桃》第三個自然段。先總述我們家常見的花應有盡有,再分述春、夏、秋三季花兒依次開放的景象,最後總結園子裏一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的盛景。

4、轉折式。

全段分兩部分,前後兩部分意思轉折,常用“但是、可是、而”等轉折詞分開。

例如《灰椋鳥》第一自然段。“早就聽説林場的灰椋鳥多。我想,灰椋鳥尖尖的嘴,灰灰的背,遠遠望去黑乎乎的,有什麼好看的呢?可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了關於灰椋鳥的電視錄像,就再也忍不住了,決定親自去看一看。”

這一段可概括為:原以為灰椋鳥沒什麼好看的,可是自從看了關於灰椋鳥的電視錄像,我決定去看看。有時,前後兩部分內容間沒有轉折詞,但其中的轉折關係仍顯而易見。

如《煙台的海》第一個自然段:中國的沿海城市,東面或南面臨海的居多,北面臨海的卻很少。煙台恰是北面臨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

這一段前後兩句問雖無轉折詞,然轉折關係一讀便知。

轉折式自然段,一般抓轉折後的內容概括段意。上面這段可概括為由於煙台是我國少數北面臨海的城市之一,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的海上景觀。

5、因果式。

按照事物的原因、結果的關係表達意思的自然段,叫因果式小段。包括先因後果和先果後因兩種情況。

例如《莫泊桑拜師》第一個自然段:莫泊桑是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他從小酷愛寫作,孜孜不倦地寫下了許多作品,但這些作品都平平常常,沒有什麼特色。//莫泊桑焦急萬分,於是……

語文教師隨筆4

教書育人用心去做

作為一名入職近一年的語文教師,雖然時間不長,但感觸良多,化為最樸實的一句就是:教書育人、用心去做。入職初期的新鮮感是會很快過去的,隨之而來的是重重壓力,如何處理好工作、學習和生活一起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其決定了人生這個階段的質量,我找到的解決問題的鑰匙就是“用心”。

用心對待教書育人這份事業。教育是一份愛的事業。教育不同於一般的職業,這是一份需要投入愛的事業,因其教育對象是孩子、是成長中的人,所以需要為人師者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的一片愛心。這不是在唱高調,而是我的深切感受,這份愛心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在課堂傳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充滿感情與平鋪直敍的不同講述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接受效果;在備課的時候,教師的愛心體現在對學生學情的用心分析上,以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在課後,教師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對學生作業的認真批改,更體現在對學習習慣的關心,等等。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會無私地傳授給徒弟自己寶貴的教學經驗,如我的師傅廖豔瓊老師,面對學校安排的這份“結對子”工作,她欣然接受,並無私教導,小到課文字句分析,大到教學理念,我都從中受益匪淺,而這種無形中傳達給我的這種充滿愛心的教育理念最為寶貴,因為,教育之路漫漫,要使工作的激情之樹常青,就要內心飽含深愛,才能克服職業倦怠、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精彩。

用心對待教學工作很多細節。教學工作需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各個教學

環節:備課、教學、課後反思、作業批改等等,單是備課一環就有很多細節要琢磨,作為新教師,我在文本研讀方面注重細節,如分析學生情況以更好地以生為本進行教學。另外,落實基礎不放鬆,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這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課堂不能減少聽説讀寫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否則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將成會空中樓閣。在具體教學中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如:聽默寫、課前預習、課前背誦、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性記憶、個別提醒、反覆強調等方法。針對不同班級的學生特點,教師也應該對基礎薄弱的學生特別關注、持續關注、不斷鞏固落實。對他們的輔導,僅僅顧及個別還不夠,還要擴大輔導面。僅僅掌握國中生的普遍心理特點、學習態度還不夠,還要針對七年級階段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輔導。

用心對待師生關係這條紐帶。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自認為再優質的課堂仍需要學生的接受情況去檢驗。所以,對學生的瞭解應該由淺入深,瞭解他們的性格、習慣、優缺點、長短處,以配合教學工作,使得課堂教學、作業佈置、知識落實、問題分析、習慣養成等方面都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而瞭解學生並不能簡單理解為問卷調查,而應該致力於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這個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感情基石。錢理羣教授在《語文教育門外談》中強調: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貫穿人文精神,能夠給予學生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美的感染,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真誠表達的習慣。

用心對待自身成長關鍵階段。作為一名新教師,回首不到一年的成長之路,收穫之多令自己不勝感慨,那些關於教學理念、教學思路與方法的認識,除了自己的思考,還離不開學校的關懷,同事的幫助,家人的支持,比如學校安排多次外出學習機會、有師傅的指導、有領導和同事的關心,有學生家長期待的目光,有家人默默的支持,這些都是我前進的動力,在此,再次表示衷心感謝!我會繼續努力,用心對待自身成長關鍵階段!

踏實用心便可以平心靜氣,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內心修煉。因為教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見成效的事,在教育方法的摸索過程中、在教育理念的逐漸形成中,在教育智慧的慢慢積累中,平心靜氣的心態有助於教育教學的持續進步和教師的持續發展。教育教學並不侷限於課本,能夠善於發現和運用教育資源需要一顆審美的心,因為教育離不開真善美的薰陶,需要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用心交流。平心靜氣,教育才會到達更高的境界。總之,還是那句樸實的話:教書育人、用心去做!

語文教師隨筆5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深知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又稱工具學科。然而,許多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不高,每次上課,精神不振,注意力不集中,致使語文變成了一門弱科。家長為之寒心,教師為之傷神

如何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我個人認為應該從學生本身學習興趣的培養、課堂教學過程、課後生活體驗三方面做起。

一、讀思結合,提高感悟能力

語言文字的訓練要通過讀思結合,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在發展兒童言語能力的同時,不斷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

1.語文教學,讀要重“情”。培養學生豐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情”是語文的靈魂。葉聖陶先生説:“讀者若不能透徹地瞭解語言文字的意義和情味,那就只看見徒有跡象的死板的符號,怎麼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語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貼在作品表面的標籤,而是藴含在作品之中的。展示課上,教師要從“情”入手,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篇不離情。有目的、有意識地把作者之情、教師之情、學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貫穿於整個語文教學之中,讓學生忘情其中。

2.語文教學,讀要會“思”。“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學而不思則罔。”這都是強調思的重要性。“思”是語文教學的第一需要。學生也只有愛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嚐到學習語文的甘甜,真正進入學習的角色。教師要教給學生基本的思維原則和主要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

二、培養興趣,主動學習,快樂學習。

興趣是推動學生求知的強大內在動力,特別是國小生,對語文是喜歡,還是厭倦,直接影響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語言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用鼓勵、表揚的方式去激勵學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語言去引導學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動活潑、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肢體語言去吸引學生,利用直觀教具,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求,使他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對全班每個學生都抱着積極、熱情、信任的態度,還要竭力對學生施以情感誘導,給予學生關懷、尊重和理解。那麼學生就都會得到鼓勵,敢於大膽開口、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學生的智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從而形成師生情感共鳴,激起師生共同進行教與學的熱情,這樣才能保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次我在上課時,提了個問題,班上僅有幾隻手舉了起來,課堂上靜悄悄的,我以為也許問題太難了,於是就降低了難度,但學生還是不大願意舉手,第一個學生站起來回答後,我聽了説:“雖然你説得不是很全面,但我非常感謝你的勇氣!”沒想到一句簡單的話,卻給了學生無限關懷,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頓時課堂上發言踴躍,學生們又活躍起來。可見鼓勵學生,給予學生一定勇氣,可以讓冷清的課堂逐漸熱鬧起來。課堂上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他們能夠全身心的投入到課堂中,不僅使老師的教學工作的開展得到很大的幫助,同時也可以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把上課當作一種享受學習知識的樂趣。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興趣往往是學習的先導,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動力。精彩的課堂好比優美的文章,文章開頭寫好了,就能吸引讀者,讓人趣興味起,有經驗的老師都比較注重新課的導入。生動有趣、引人入勝的導語,能迅速把學生分散的思想集中到課堂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望,從而提高整節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我們應該精心為每堂課都設計精美的導語。

如我在上《草船借箭》一課時先簡單介紹本文的語言特色,人物説話時都沒有什麼神態描寫,提問“找一找有沒有對諸葛亮的神態描寫的?”

學生帶着疑問、好奇快速通讀全文找到“笑”字。再讓學生質疑看到這個“笑”字你有什麼疑惑,學生提出問題:1、諸葛亮為什麼笑?2、諸葛亮笑什麼?為什麼在這麼危險的時候諸葛亮還能笑出來?而後再讓學生帶着這些問題細讀、研討課文。“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帶着疑問進入文本的學習,然後,師生圍繞問題進行研討,一個又一個的問題解開了,學生也自然學好了這一課。

 三、處處留心皆文章,讓學生在生活中得到啟迪

要培養學生多讀、多練、多寫的良好習慣。在習作教學中要讓學生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積累習作素材;學寫讀書筆記和常見應用文,讓他們能根據表達需要,使用常用的標點符號。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範、整潔,逐步達到輕鬆表達,快樂作文。此外,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在這個大課堂裏學習課本里沒有的東西。這樣,不但實現了課本與生活的對話,而且使語文學習充滿生活與生命的氣息,孩子們的筆下就會有藍天、白雲、綠樹、紅花,就會有快樂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寫出來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豐富多彩了這是提高學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捷徑之一。

語文教師隨筆6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教學理論中的精彩一筆,陶先生認為"做"就是教學中的實踐環節,只有採用"做"這樣的實踐環節才能讓"教"與"學"合一。陶先生"教學做合一"的思想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有重要的其指導意義。《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着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即要讓學生在大量的、豐富多彩的"做"中,感悟、習得,逐漸掌握語文的規律。可以説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就是通過具體的"做",將教師"教"授語文知識技能的過程與學生在應用中"學"得新知、提高能力的過程整合為一種綜合的教學活動。

首先,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語文活動,緊密結合語文教材的各種"做"的活動應當是語文綜合活動的基本內容。其次,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語文活動,各學科與語文相關的"做"的活動都應該是語文實踐活動的主要內容。再次,語文實踐活動是一種實踐性非常強的語文綜合活動,各種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做"的活動,也應該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內容。下面談一談筆者以"做"為中心進行三年級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的一些體會。

一、緊扣教材"做",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三年級首次出現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這個全新的內容,這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但對於三年級的學生卻是完全陌生的。再加上三年級的學生往往問題意識淡薄,他們還不太會主動引發問題進行思考。因此教師首先要緊扣教材,巧妙地設計和安排各種"做"的活動,縮短學生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之間的距離,引發學生對於活動內容的高度關注,以此來落實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改革實驗教材的每一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篇佳作,也是學生學習語文最主要的途徑,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首先可以緊扣每一篇課文展開。

1、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陶行知先生指出,喚起了興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體,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各學科教學必須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前提,方能取得較好的效果。根據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模仿能力強、直覺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我們經常性地安排一些緊扣課文內容的表演活動。如在《陶罐和鐵罐》、《亡羊補牢》、《驚弓之鳥》等多篇課文的教學中進行課本劇表演,在《比絕招隊《東方明珠》等課文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比絕招"、"小導遊"表演等。這些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熔知識性、趣味性、娛樂性於一爐,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表現欲,鍛鍊了學生的膽量、氣質,培養了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審美情趣。

2、緊扣課文內容的製作活動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要解放學生的雙手、解放學生的頭腦。緊扣課文內容進行各種有趣的製作活動既能讓學生動手動腦,也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三年級課文中有不少製作活動的切入點,如學習《花鐘》一課,可根據課文內容或根據自己平時的觀察製作一個"花鐘"。學習《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一課後,可引導學生編寫一張"保護綠色家園"手抄報等。在活動中學生的閲讀概括能力、版面設計能力得到了鍛鍊,審美、鑑賞、繪畫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3、緊扣課文內容的拓展活動

課程改革實驗教材中的課文,不是以傳統一篇一篇"課文"的形式而是以一組一組課文的形式出現的。一組課文一個"主題氣將一篇篇課文融合在一起,根據這樣的編排特點,語文綜合性活動的內容除了可以緊扣一篇課文"做",也可以緊扣一組課文的主題進行設計,拓展活動的時間和空間。

例如三年級下冊教材的第五組安排了以"愛"為主題的一組課文,我們在學習這一組課文的過程中進行了"爸爸媽媽我愛你"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活動中我們安排了以下幾個內容:向親人鄰居瞭解爸爸媽媽是怎樣疼愛你的:仿照課文內容寫一份"爸爸媽媽的賬單":為爸爸媽媽做一張感恩卡:請過生日的爸爸媽媽到學校彙報綜合性活動的成果,共慶生日。這些活動內容,有的是這一單元中教材原來就安排的綜合性活動內容,有的是結合教材拓展延伸的內容。這兩方面的內容都緊扣教材,並體現活動的層次性,學生通過"學"課文能夠初步體會父母對子女的愛,然後通過"向親人鄰居瞭解"、"仿寫爸爸媽媽的賬單"等活動深深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最後用具體的實踐活動"為父母做一張感恩卡"、"為父母慶生日"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愛。這樣,父母對子女的愛、子女對父母的愛都得到了融合和提升,學生的心靈得到了一次洗禮,實現了教師"教"學課文、闡述文本、培養能力與學生"學"習課文、理解文本、體會真情、提高能力的整合。

二、整合教材"做",豐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具有很強的"綜合性",因此,我們應該樹立"大語文"教學觀,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尋找各學科之間的關聯點,設計出多學科整合的綜合實踐活動。整合後的活動不僅在數量上添磚加瓦,而且在質量上高屋建領,極大地豐富了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上冊《我們的民族國小》這篇課文時,我們結合《品德與社會》學科、《美術》學科一起組織了"誇誇我的國小"的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們用畫筆、相機,用一雙雙明亮的眼睛記下了學校每一個美的景緻,還通過查閲資料和採訪老師等形式發現學校一個又一個曾經的輝煌。語文課上同學們將自己的發現和優美的課文融為一體,與民族國小的學生一起誇誇自己心愛的國小,表達對學校生活的熱愛。品德與社會課上學生製作了《校史報》,為學校光榮的歷史感到驕傲,美術課上學生們用畫筆畫下了"美麗的校園",還發揮想像畫下了"未來的校園",並配上了精美的設計説明,用繪畫的形式表達了對學校深深的愛。這樣的活動力日強了語文學科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三、聯繫生活"做",激活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陶先生認為:生活是一部活的教科書,"我們的教育不限於學校的形式","整個社會是我們的學校,全部生活是我們的課程"。他極力主張把學生從學校這個"鳥籠"中放飛到大自然中去自由朝翔,到生活的大風大浪中接受人生洗禮。的確,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選擇貼近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的綜合性實踐活動,必然會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意識,促進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三年級語文教材中安排了不少環保主題的課文。為了從小搞羌學生的環保意諒,我們在三年級下學期安排了主題為"關心周圍的環境"的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先讓學生自由結合組成小組,共同商定一個活動計劃,想一想開展的方式和內容,然後大家分頭行動。有的小組進行了細心的觀察和記錄:"稱了稱家裏每天產生多少垃。圾"、"算了算自己家一年用掉多少噸水"。有的小組去實地訪問,追尋一條原,本乾淨的小河變得渾濁骯髒的原因。還有的小組蒐集了許多的資料,瞭解嘉興近幾年來水資源缺乏、水質日益惡化的現狀。活動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學生勁頭十足,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語文教師隨筆7

xxxx年,我來學校參加應聘考試。課畢,在大隊部休息的時候,正好有個笑眯眯的人也坐在那兒,我們就這樣你一言我一語地聊起來,從怎樣看待新課改談到導讀課該如何定位,我們談得津津有味。過了好一會兒,忽聽旁邊的人稱呼其為“白校長”,我方才大吃一驚。沒想到,我和心目中鼎鼎大名的白校長就那麼不正式地見了第一面。那一天,她還表揚我:“你上課很有激情。”

喜不自勝地回到家,我還是難以抑制住自己激動的心情,越想越高興,越想越得意,提筆就給親愛的白校長寫了封信。

這封自薦信中充滿了很多“狂妄”之詞,向白校長吹噓説我有多麼出色。等我真正調入到實驗國小,看到學校里人才濟濟,藏龍卧虎,我才知道臉紅。看到白校長,我常常無端地就會想起那封信,恨不得找個縫隙鑽進去。

不知道白校長還記不記得我給她塞信時的情景,而那一刻卻永遠定格在我的記憶深處。那天早上,我在傳達室等了很久,直到下午兩點多,才看到白校長從行政樓走出來。

我不顧保安的勸阻,護着信向白校長跑去,大聲地喊:“白校長!”

白校長停下腳步,翩然轉身,把我攬入傘下,笑眯眯地看着我:“許海琴,你有什麼事情?”

校長記住了我的名字!我驚詫地將信遞給她,既拘謹又緊張地對她説:“白校長,我給您寫了封信,您一定要看啊!”説完,我正想轉身往回走,白校長把手中的傘伸向我,又笑眯眯地説:“沒有帶傘吧?我這把先給你!”

就是這句話,就是這個場景,那天的每一個細節甚至每一滴雨點我都記得那樣清楚!現在回想,我仍然感動得想哭!故事裏的白校長是我見過的最美麗的校長,正是這樣的一個舉動,讓我義無反顧地來到温州,來到實驗國小。

可是,我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説起這個故事,或許白校長自己也不曾記得了。今天,恰逢實驗國小十週歲誕辰,我一定要跟大家分享這個刻在我夢裏深處的故事,那個雨天,那把傘的故事……

語文教師隨筆8

在自己的教學中,我非常注重通過語境幫助孩子理解詞語。

在教學《給予是快樂的》一文時。裏面有這樣幾個詞語:羨慕、饒有興趣、不由自主,我是通過下面的設計進行教學的。

在指名讀課文的過程中,學生讀的好,我藉機給她一個精緻的小禮物,這時所有同學都用自己好奇的目光望着這個禮物,我隨機告訴大家:“這個時候,大家的表情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饒有興趣”,而且大家此時的心情可以用本文中的另一個詞語來表示,那就是“羨慕”,而且大家的這種表情和心情都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的,這就是“不由自主”,就是在這樣的情景當中,我讓孩子們理解了這三個詞語,然後帶着自己的理解走進文中細細體會。這樣的學習是非常有效的。

在對《你一定會聽見的》一文進行教學時,對於這樣幾個成語: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視而不見、不折不扣,我是這樣處理的——

在課堂上我讓學生想怎麼玩就怎麼玩,放開玩,我站在教室門口不管不問,這樣過了一兩分鐘之後,我問學生老師的表情可以用文中哪幾個成語來表示,他們很容易就説出“充耳不聞、無動於衷、視而不見”,接着,我又問學生:對於這樣的老師你們怎麼看?用上“不折不扣”這個詞,對於剛才老師的表現做一下評價,他們很容易就説出了這樣的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沒有責任心的老師。

這些都是高年級語文教學中的課堂實例,對於低年級的教學,也非常適合採用這樣的方法,不過,教學的要求要再降低一些,比如:一年級上冊課文中有“格外”一詞,這個詞對於學生來説是比較遙遠的,當時,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我連用“格外”説了幾句話——今天的天氣格外好!媽媽做的飯格外香!奶奶對我格外親!接着讓孩子們説一説,這樣就讓孩子在對語言的不斷感知中,對“格外”一詞有了一些親近和觸摸,對詞的意思產生一種感覺,一種意會。這才是真正的理解,也就真正培養了孩子的語文素養。

在字詞教學中,當詞意在學生面前真正成為一種立體的感知時,才是真正的有效學習。真正走進詞語教學,真的感到研究空間無限大。其實,任何一門學問都需要我們潛心去研究,教學更是如此。只有帶着一顆思考的心教學,教育靈魂才會逐漸豐滿。

語文教師隨筆9

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味,致力於學生終生、全面發展,突出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個語文教師的責任。國小六年級的學生通過幾年的閲讀積累,已儲備了一定的知識,也有着相 應的閲讀理解和寫作能力。這些學生即將邁入中學的大門,如何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有效發展他們的語文能力?我認為應做到一下幾點:

一、因勢利導 六年級學生在校園裏顯得更為活躍,他們有熱情,也顯得任性、容易衝動。有時他們會在桌面上、牆上寫幾句小詩、一行話語,好象像以此表達對學校的留念。教師如何因勢利導,抓住學生的情感契機,引導他們以恰當的方式表達出來呢?實踐證明:積極疏導,把他們的心語得以外化,由此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是有效的路徑。

二、融會貫通 六年級語文教學如果僅憑几十篇課文的精講深挖、設計無數的練習,由此來提高學生的閲讀能力和習作水平,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難以提高。的確,課文只是個例子,應由一篇文章的閲讀觸及其餘,啟發學生把知識融會貫通,靈活、高效地學,有趣有味地學。

三、開發課程 在實際課堂中,特別是六年級語文教學中,難以聽到琅琅的讀書聲,如果我們基於以培養學生的讀寫興趣為目的、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必然會摒棄。所以我們應該利用一切機會激發他們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同學們覺得畢業前的學校生活是緊張有序的,也是豐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們的習作裏、日記中有生動的記錄,還有的以詩與畫的形式、書信的方式告訴自己的親朋好友,這是沒有預設的、水到渠成的語文學習活動。

我們該認真反思反思教學中的一些行為了。《國小語文課程標準》的探討實施絕非上幾節公開課、寫幾篇文章、出幾份試卷所能涵蓋的,它的積極實施是體現在每個教學進程中的,六年級的師生同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應共享一片豔陽天。

實踐證明,在生動活潑、師生互動的課堂裏、在豐富有趣的活動中,六年級學生的知識、能力會喜獲豐收,他們的情感會得到昇華,語文學科的魅力才足以得到展現。

語文教師隨筆10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説過:“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教育,就意味着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生活!”作為五年級語文教師的我,也不斷在反思:應當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語文課堂如何讓孩子在我的課堂上感受到語文的魅力,培養對語文的熱愛我覺得一節好的語文課能夠體此刻以下兩個方面:

一、在情感共鳴中學習語文。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學校裏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裏裝進另一個頭腦裏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心靈的接觸。”教學當中的“情”猶如教與學雙邊活動的“催化劑”,有了它,學生才會在教師的點撥下進入課文佳境。例如《母親的呼喚》一課,以"母親的呼喚"為線索,寫了作者兒時的三件小事,平凡真實,感人至深。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與作者在情感上產生共鳴,我設計了一段充滿活力的導語:“有一個人,你永遠佔據在她心最柔軟的地方,她願意用一生來愛你,這個人叫母親。讓我們深情地呼喚她的名字——母親。母親,多麼熟悉的字眼,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窮的關懷和疼愛,讓我們帶着感恩的心,再一次深情地呼喚——母親。隨着歲月的流逝,母親一天天變老,然而,永遠不變的是母親那一聲聲悠長而温暖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母親的呼喚,是世界上最美麗的聲音。今日,讓我們一齊走進《母親的呼喚》這篇課文,再次感受一下母親的呼喚裏包含的愛和暖。”簡短的一段話,開啟了學生感情的閘門。正是基於對自我母親的熱愛,學生才漸漸走進了作者的心靈,與作者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對理解課文起到了強有力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情境創設,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要經過教學情境的創設,以任務驅動學習,激活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導學生體驗和感悟學習資料。”一年多的語文教學,讓我對這句話有了深刻的體驗。的確,語文教學離不開情境,在課堂上,如何有效地把學生帶入一個有聲、有色、有情、有形的情境世界呢我覺得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一、讓孩子去“展示自我”。

課堂上,教師要大膽地讓學生去體驗,去探索,去感悟,去盡情地展示自我。每學習一篇新課文前,我都鼓勵學生儘可能地蒐集與課文資料相關的知識。上課時,同學們都期望把自我的成果展示給大家,這樣,無論是在課內還是課外,學生們都表現得十分進取,並且極大的豐富了知識的儲備量。

二、引領孩子去讀書。

葉聖陶先生曾説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麼,利用好例子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之後,接下來的應當是很多的實踐,僅有在實踐中,學生的本事才能不斷練習、鞏固、提高。基於這個思想,我經常蒐集課外閲讀材料,推薦給學生閲讀。另外,我還結合教材所涉及到的資料,有目的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閲讀,使學生儘量領悟不一樣類型的文章的寫作技巧;同時,鼓勵學生閲讀中外兒童名著,領略書中的精妙所在。我們班還設立了圖書角,讓同學們捐贈出自我喜愛的圖書,作為公共資源分享給更多的同學,豐富了學生們的課外閲讀。

三、引進生活的活水。

於漪教師提出:“語文應和生活相聯繫,把語文學習擠到狹小的課堂裏,擠到無窮無盡的練習中,學生幾乎不讀書不看報,與自然接觸少,與社會接觸少,學語文的源頭活水被堵塞,積澱儲存少得可憐,又怎能學好語文呢”所以在教學中經常引進生活的活水,運用多種課型,採取多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能夠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課堂教學以及自我短短的語文教學經歷,異常是在整體批閲了學生的作文之後,我真正地意識到:國小語文學習離不開生活,僅有學生把在課本中學到的知識用到對周圍生活的觀察、品味、描述中,才能真正地學好語文、用好語文。所以,我不斷鼓勵我的學生堅持觀察周圍的一切,要養成從生活中汲取養分的好習慣,我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使孩子們深切地感受到:語文離他們很近很近。我想信,久而久之,生活中的一切都會演變成學生學好語文、用好語文的豐富資源。

總之,我期盼着:我的語文課堂會變成孩子們學習知識、放飛夢想的夢想舞台。

語文教師隨筆11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國小語文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而實際學生表現出的往往是不願學或是泛泛地學、完成任務地學。一節課的成功與否,很大程度在於學生是否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況且,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極為短暫而有限。如果學生對這件事情不感興趣的話,他是不可能主動參與的。即使在形式上表現出在做這件事,那也是為完成老師的任務而迫不得已。因此,教學總是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由此我認為:在低年級,語文課堂上最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對語文的興趣。

1.注重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增強課堂活力

低年級的學生,其直觀思維佔主導,他們對教師的言行、動作尤其喜歡模仿。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設計時,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滑稽的動作,一句幽默的話語,一個誇張的手勢……都可能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進而將專注的目光投向於你。同時,教師還應該對教材爛熟於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注重多鼓勵,多賞識,讓學生在學中變得自信

對於一個低年級的小孩子,他們不懂得什麼叫自信。但他們都喜歡在集體中表現自己,喜歡在競爭中獲得勝利,進而獲得老師和同學賞識的目光。作為老師,在日常教育教學中也應該利用學生這種心理,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在合適的場合予以鼓勵、表揚,讓他們嘗試到成功的喜悦,進而向更高的目標奮進。如果我們老師能夠發現他們的優點,哪怕是很微小的一點成績,老師的鼓勵,説不定就會喚起他沉睡的心靈,繼而獲取更大的成功。 當然,表揚與賞識、鼓勵,要適度,要因人而異。對於“優生”不能過分地表揚,那樣會讓這類同學飄飄然,變得驕傲自大,自以為是。而對於差生,我們必須呵護他們,走進他們的心靈,用心去溝通,去鼓勵,讓他們摒棄“破罐破摔”的心理,進而取得一點點的進步。

3.注重因“趣”利導,激發學習熱情

每個人都是隻有對某件事產生了興趣就一定會表現出熱情,有了熱情就會完成得很出色。國小生都具有好動的天性、愛玩、有強烈的求知慾這些潛在的興趣傾向。在教學中,教師重要的作用就是要因“趣”利導,運用新穎的教學方式、靈活的教學程序、探索性的教學活動,積極把學生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性。讓學生在愉悦的氛圍中學習,有效地激發了孩子們的信息激情並主動參與其中,還培養了他們的閲讀興趣。

4.注重課堂作業趣味性,喚起學生學習慾望

作業的設計要可寫、可讀、可看、可操作、可玩耍,讓每項活動增加目的性,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聽、説、讀、寫與演、唱、畫、做等多種形式相結合,讓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符合他們好奇、愛動、形象思維佔優勢的特點,把語文技能的培養與活動相貫穿,讓學生對作業充滿興趣。

語文教師隨筆12

不記得是哪位老師説過:想要擁有優秀的學生,你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我記住了這句話,也將成為優秀教師作為了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

然而,現在的我,還並不優秀,我只是儘量讓自己成為這樣的語文老師。

一、做一個會講故事的語文老師。

學生愛聽故事,語文老師,就要善於講故事。神祕的神話傳説,悠久的歷史故事,慷慨激昂的革命故事,名人偉人的成長故事,感人至深的感動中國,最美人物的美麗人生……只要你會講故事,只要你講得生動有趣感人,學生就會被你吸引,學生的學生時代的回憶裏,一定有你的故事,美麗着他們的成長記憶!

還記得我給他們講“四大吝嗇鬼” 的故事,很是讓他們困惑;我講阿Q的哲學,又讓他們感歎;還記得我給這些農村孩子講《紅樓夢》中黛玉初進賈府,講到寶玉摔玉的情節後就戛然而止,吊足了學生的胃口。於是,班級上,就出現了兩個“紅樓迷”,竟然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整本書,也就有了給全班同學講《紅樓夢》的偉大殊榮!

我,不僅讓自己會講故事,也要讓我的學生會講故事。在我的班級中,有“宏瑞講壇”,主講人是袁鴻瑞,講述的是他在《百家講壇》聽到的故事;也有“海垚開講”,講的是很多女生都不愛看的三國故事。能成為主講人,真是學生羨慕得不得了的榮耀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躍躍欲試,更希望自己的班級中,故事多,講故事的人也多!

二、做一個能寫文章的語文老師。

語文老師是必須要教學生學寫文章的,不能想象,一個自己都不會寫文章的語文老師,是怎麼能夠教會孩子們會寫文章。所以,語文老師想要讓自己優秀,就一定要讓自己寫得一手好文章。你不必成為作家,成為詩人,只要你能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告訴學生,文章可以怎樣寫,就可以了。那麼,在你的學生的心目中,你就是作家,你就是詩人。

還記得在學過《背影》之後,我在作文指導課《父親》的課堂上朗讀自己的下水文《父親,你在天堂還好嗎?》,感動了學生哭泣,也讓自己落淚;還記得在學過《春》之後,我給學生朗讀下水文《春之遐想》,他們看我時的眼神,充滿敬慕;還記得在研究課題《古詩詞積累與運用》的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在作文中運用古詩詞的下水文《中國詩,歌四季》中,因為化用大量的古詩詞,學生看我時那崇拜的眼神。其實,我的文章寫得並不太好,而我,也許是太自戀了,但是,我的自戀,卻給了學生具體的引領,讓他們學會了寫作,當然,有很多學生也和我一樣,變得自戀,變得總是相信自己,可以寫好作文,並且,真的寫好了作文。

三、做一個善於朗誦的語文老師。

語文,是用文本建設起來的學科,文本,是無聲的歌曲,是無聲的詩行。語文老師,要學會用自己的聲音,對文字進行再創造,用自己的聲音,將無聲的文字,講述成動人的故事,譜寫成優美的詩篇。竇桂梅老師説過:“語文老師,要修煉自己的聲音。”語文老師,要讓自己的聲音具有一種魔力。當你的聲音響起,學生就會被你的聲音吸引,然後跟隨着你的聲音,走進語文的大千世界。

還記得自己在七年級第一節語文課上為學生朗誦《在山的那一邊》,這些剛剛成為國中生的農村孩子驚訝的眼神告訴我:原來,課文可以這樣好聽!還記得我和學生一起分角色朗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的第一句話“他,是一個盲孩子”的低沉的聲音一出現,這些孩子們的情緒就被調動到狀態,一篇無聲的童話,就在我們師生共同的講述中,變成了有聲有色的美麗故事。

四、做一個愛唱歌的語文老師。

你能説,有哪個孩子不愛唱歌,不愛聽歌嗎?我的孩子們,都那麼愛唱歌,唱歌不太好聽的學生,也喜歡聽歌。於是,他們喜歡什麼流行的歌,我也要學會,和他們一起唱;他們不會唱的歌,我有時候會給他們唱,讓他們知道這些歌詞就是詩歌,就是傾訴,就是寫作的一種方式。

我不僅和學生一起唱歌,還教他們唱古詩詞,也讓他們自己給古詩詞配曲子,然後當老師,教給同學們;我不僅唱歌,也唱戲。唱評劇,唱黃梅戲,也唱京劇,唱二人轉。當然,我唱得不專業,但是,只要語文課堂需要拓展,需要點綴,我就會不時地亮兩嗓子,讓學生知道,傳統文化,都是相通的。

五、做一個懂學生的語文老師。

學生,是孩子,是孩子,就需要更多的關愛,而不是管束和説教。於是,成為他們值得信賴的朋友,成為他們可以安慰的家長,也是我的追求。因為不是班主任,學生並不怕我,於是,善良的我就成了他們的知心人。有時候,學生有些不能跟班主任説的話,就到我這裏來掏心,到我這裏來找安慰,尋求幫助。

還記得曾有一個男生來找我,告訴我有個學習特別好的女生很喜歡他,而他不愛學習,也不喜歡這個女孩,但是,因為她學習好,多愁善感,怕直接的拒絕傷害了她,讓我幫助他勸勸這個女孩。我給這個女生寫了首詩,告訴她,秋天裏的果子才更甜更美。沒説什麼大道理,聰慧的她便懂得了,從此,收心學習,考上重點高中,而那個男生,過着打工的日子,也很快樂。

還記得一個女生總是叫我“二媽”,她説我就是她的第二個媽,雖然這個稱呼叫起來容易讓人誤解,但是,我還是坦然接受,因為,我知道,這個稱呼裏,是她滿滿的愛。

六、做一個可愛的語文老師。

青春已過,不惑當年,我的年齡雖然已經不再年輕,但是,我的熱情不減,激情仍在。我讓自己時尚,給學生一個美麗的儀表;我讓自己温和,給學生親切和微笑;我讓自己幽默,給學生歡樂和學習語文的興趣;我讓自己寬容,給學生空間,給他們改正自己的機會;我讓自己可愛,擁有學生的愛,就擁有了我的語文教學的未來。

讓自己會講故事,讓自己能寫文章,讓自己擅長朗誦,讓自己會唱歌,讓自己懂學生,讓自己更可愛,這些都是我的追求。也許,做到這些,我依然還不夠優秀,但是,我一直在成為優秀語文老師的道路上前進,前進,前進進!

語文教師隨筆13

《草原》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他把自己第一次見到草原的真情實感告訴讀者。向我們介紹了草原的天美、地美、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民熱情好客,歌頌了民族大團結。學習課文,就是要讓學生理解這些美,並從中受到美的教育,從小爭做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的人。基於此,我教學本文,採取讀的方式。

一、初讀,瞭解美。

《草原》具有豐富的美育內容。初讀時,學生可以瞭解到草原的天很藍,地很綠,是色彩美;有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戲,是動態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騎馬飛奔幾十裏外迎客,蒙古包內熱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是草原人特有的傳統美德。在此基礎上,讓學生給課分段,並加上小標題。

二、精讀,理解美。

老舍先生筆下的草原是一幅高遠素雅的美麗圖畫。精讀時,透過課文優美的語言,抓住重點詞句,啟發揣摩、品味語言美,從而讓學生理解這些優美的語言描繪的圖畫美,受到美的陶冶。

先生筆下草原的天“比別處更可愛”,什麼地方更可愛呢?作者抓住“空氣是那麼清鮮,天空是那麼明朗”來寫的。引導學生仔細品讀,並閉目遐想,甚至深深呼吸一口清新的空氣,讓學生的感受與作者有相同的美感。讓學生讀出“我”讚美草原美的方式是“總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滿心的愉快。追問:“為什麼想高歌一曲呢?”作者受到美的感染,決意用歌聲來讚美草原。

天很美,抓住“藍”地很美,抓住一碧千里的“碧”字。老師引導學生找出描寫“碧”的語句,仔細品味。“平地是綠的,小丘是綠的”,“無邊的綠毯”上羊羣還為它“繡上了白色的大花”,加上那些“線條柔美”的小丘“就像一幅”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作者被這美境深深地吸引和打動了,從而產生了“驚歎”“舒服”“久立四望”“低吟小詩”的感受。讀到這裏,師生都被這美境打動,腦海裏就會浮現出那美境的形象,體會到作者的神妙之筆,達到與作者感受同步,產生共鳴。也不知是誰帶的頭,師生們一齊唱起了:藍藍的天上白雲飄,白雲下面馬兒跑……

三、選讀,感悟美。

情待客那一段,當他繪聲繪色地讀道:“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人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麼親切,一點也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的手抓羊肉。……幹部敬酒,七旬老翁敬酒。舉杯,舉杯,回敬再回敬……”同學們爭先恐後地發言:“嗬!蒙古包裏待客真熱鬧!”“多新鮮啊,吃的,喝的全是奶製品,都是我愛吃的東西。”説完,還響響地咂咂嘴。“還有手抓羊肉,我從沒見過。”更新鮮的是吃飯時,“還有戴尖尖帽的姑娘唱歌”……一切都是那麼新鮮,一切都是那麼美好。同學們紛紛表示:“放暑假,我動員爸媽一起去草原旅遊,親口嘗一嘗那些我沒見過的食品。”“我呀,想去穿上蒙古袍子在蒙古包前留個影。”“我要去學摔跤,藍天碧草地,摔跤多有意思!即使摔倒在草地上,肯定不會疼。”……同學們在追求美的嚮往中陶醉了。

語文教師隨筆14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講的是由於人們亂砍濫伐,原本靠鋒利的斧頭建造的美麗家園,又終究毀在了鋒利的斧頭之下。課文篇幅短小,語言樸實,然而其藴涵的道理卻非常深刻。

一、圖片導入,激發興趣

上課導入課文之後,因為沒有多媒體,我讓學生觀察書本上小村莊的圖片,然後問:“你看到了什麼?”孩子們紛紛發言:“我看到了一個美麗的小村莊。”“我看到了村前有條小河,小河的水很清很清。”“我看到了一棵棵大樹伸展着茂密的枝葉,形成濃濃的綠蔭。”“我看到了村莊後面是連綿起伏的山。”接着我讓孩子們把剛剛小朋友講到的內容連起來説成一段話,並用上平時積累的好詞讓這段話變得優美生動。這樣在無形中鍛鍊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也讓小朋友們感受到了村莊的美麗。

二、檢查預習

以“這個美麗的小村莊發生了什麼故事呢”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帶着問題去初讀課文。然後我直接出示生字、新詞,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並在教學“犁”時出示圖片,讓學生結合圖片認識“犁”,並 通過小 老師領讀、男女生賽讀等不同的形式幫助學生鞏固生字。這樣的安排給予了學生學習的起點,學生的學習不再從零開始,節省了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在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時,我指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然後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麼事?由於三年級的學生概括能力比較弱,因此在這一環節先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概括,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然後再出示填空式的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這樣既能讓學生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也有助於培養學生概括文章內容的能力。

三、品讀第一自然段

課文第一自然段講的是山谷中曾有過一個美麗的小村莊。這裏用了十分優美的語句來描寫小村莊周圍的環境,“山上的森林鬱鬱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見底,天空湛藍深遠,空氣清新甜潤”。首先,我讓學生自己讀第一自然段,問道:“你讀了哪些句子,彷彿讓你看到了這個美麗的村莊。”孩子們很快讀到了“山上的森林鬱鬱葱葱……”在一次次的朗讀指導中,讓學生把小村莊的美讀出來,讀出喜愛的感情。

四、感悟結尾。

第五自然段(結尾段)講到美麗的小村莊在一場連續的大雨之後,被咆哮的洪水捲走,消失得無影無蹤。我先讓學生自由小聲讀第五自然段,接着問:“誰來説説你讀懂了什麼?”學生回答:鋒利的斧頭不見了,美麗的小村莊不見了,人們的家園不見了……我再引導他們感受實際生活中小村莊的消失多麼令人痛心。這樣,在朗讀時,學生惋惜的感情自然流露,人人情真意切,同時也為下面的學習作了一個很好的鋪墊。美麗的村莊怎麼會不見了呢?引出二至四自然段的學習。

五、不足之處

一篇課文教下來,用了兩個課時的時間。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已問題的形式調動學生的思維,通過感悟、朗讀,最後寫寫想對小村莊居民説的話,使學生明白保護環境的重要。但在引導的過程中對學生的評價很單調,這也是我今後教學須加強的方面。

語文教師隨筆15

近段時間總有家長問我:“老師,孩子的語文測試總在90分以上,按理説語文水平還行吧,為何總怕寫作文呢?你有高招嗎?”我聽後總是一笑,不知説什麼。

其實有專家説評價一個孩子的語文水平,不是考試的分數,也不是作文,就是聽一聽孩子不經練習朗讀一篇陌生的文章,看他是否有語感,大致可知道孩子的語文能力了。

至於寫作,我聽得最多的是家長誇自家孩子愛看書,就怕寫作文。寫作的確離不開博覽羣書,然而學生的寫作水平的提高,光靠讀書是不夠的,還需要給予方法的指導和興趣的激發,也需要給予境界的提升。

多年的教學實踐,我發現沒有學生對於作文不畏難的,有很大的原因在於學生對自己沒有信心。

綜觀國小課本的作文習作,不外乎寫佩服的人、難忘的事、師生之情、父母的愛,或者是寫美麗的風景、社會的新風尚等等。從國小三年級寫到進入國中,老師們枯腸搜盡、黔驢技窮地教,然而學生只能停在裏面舞蹈。這樣叫學生如何不畏作文呢?

我的作文課當然也俗套過。但我更贊同學生的作文不能與兒童生活脱節的觀點。讓孩子們到大自然中去學語文。引導學生寫出自己的所見、所聞、所為、所想、所感。記得指導學生寫秋景時,我就讓學生到公園去走走。孩子交上來的作文都抓住秋天的楓葉、銀杏、菊花、桂花、橘園等特點,學生還能用自己學過的詩句等運用在文中。如“停車坐愛楓葉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年好景君須記,正是橙黃橘綠時”……然而有家長髮現孩子間的作文有許多雷同之處。而我卻很欣賞這樣的雷同,因為孩子們能學以致用。

如何讓學生作文開放不雷同呢?那是一次無意識的作文課,我沒給學生好詞好句,我只讀了一篇我的下水作文而收穫到的。記得那天因感冒不適,我實在不想多説話就隨興作了一下篇水作文,內容是學生的作文得不到提高而煩惱,然後請學生點評,當孩子們在我的文章中讀到了自己,讀到了同學時情形也產生了躍躍欲試的寫作慾望,於是我讓學生將自己的煩惱先説我聽,沒想到學生的智慧是無窮無盡的。如果讓我講,我肯定會限制學生的思路。就是神仙的腦袋,我也想不出這麼多煩惱來。有的學生寫出自身不足的煩惱,如龍相如寫的胖帶給自己的煩惱,丁思源的矮個子的煩惱,還有鄒可欣寫出自己臉上的幾顆雀斑帶給自己的煩惱。有的學生寫出成績不理想得不到老師的青睞而煩惱。有的學生抱怨父母強制給自已報的興趣班而煩惱,還有如蔣奕航同學那樣來自家庭不和諧而煩惱……沒想到我的下水作文讓學生點評時學到了寫作方法,在比較中發現了自己。

原來比較和發現就意味着孩子的成長和進步。我不經意的佈置作文,讓學生知道作文並不是那麼高深莫測的事情。作文就是表達自己對生活的感悟。生活處處是語文,要善於發現身邊的資源,敏鋭地捕捉生活中的語文。這就是語文博大,語文的鮮活。

等孩子口頭講述完後,我就讓孩子寫下來。並要求學生寫完後反覆修改。每一堂作文課,學生的每篇作文,我不少於修改兩次。我的口頭禪是:好作文是反覆修改出來的。學生草稿本寫完後,我會給學生面對面地批改。我會説出我的修改意見,然後進行修改,或我提出修改方向讓學生自行修改。最後謄寫,我再批改。當然有的學生覺得我囉嗦而鬧情緒,也有家長不理解認為我給孩子添了負擔。但我仍堅持着。我始終認為:學生的作文不可能一遍就完美無缺,修改作文的過程是孩子自我提升的過程。修改作文是寫作中至關重要的方式。隨着學生的作品推出的人數和次數的增多。孩子們也樂意接受我這一方式,家長也理解我這一方式。

我相信,只要用心去教,只要孩子多練筆,我就不相信孩子會怕作文厭寫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