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行業範本>教師>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集合15篇)

教師 閲讀(1.36W)

我們從一些事情上得到感悟後,就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心得體會,這樣就可以通過不斷總結,豐富我們的思想。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小教師讀書心得,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集合15篇)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1

小時候,手捧連環畫、小人書的日子,實在是難得,幾乎可以算是一種奢侈。於是,在屈指可數的有書相伴的日子裏,讀得是那樣津津有味、廢寢忘食;而在沒有書相伴的日子裏,便一遍一遍地憧憬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擁有連環畫、小人書……

伴着這樣的憧憬,我走進了師範,走進了圖書館,走進了書的海洋---穿過後花園,穿過行政樓,走進頂樓的圖書館與書相伴,是我記憶裏最感幸福的事。

現在回想起來,師範的三年,算是我讀書人生的真正起點!從那時起,開始接觸名著,開始閲讀中外小説。懵懵懂懂地讀《紅樓夢》,興致勃勃地聽潘禾櫻老師的講座,喜、怒、哀、樂,無一不被書中的情節所感染;一遍一遍地讀《老人與海》,一次一次地被震撼,於震撼中牢牢地記住了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決不可以被打倒。”每每翻開冰心的《談生命》,反覆唸叨着這樣幾句話:“生命是一條小溪,他的使命是奔向大海,旅途中有歡樂也有挫折……”於是再次抬頭看天空時,一切陰霾都已經在不經意間散去。

書,伴我走過一天又一天,一季又一季。心情愉悦時讀,失意沮喪時讀,成功時讀,失敗時讀……讀《三個火槍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平凡的世界》、《圍城》,讀瓊瑤、張愛玲,讀顧城、舒婷……

師範三年,置身於書的海洋,融入進書的天地,因為有書相伴,倍感幸福!

走上講台,是在一所小小的完小,沒有圖書館,遠離了書店,生活似乎迴歸到小時候,於是,日子裏再一次充盈着對書的憧憬。自考,給了我靜下心來再一次“啃”專業書的機會,《教育心理學》、《現代教育技術》、《國小班主任》……工作之餘,一次次地手捧,一遍遍地“咀嚼”,迎來的是一次次順利地通過考試

又是三年,投身於“啃”書,醉心於實踐,因為有書相伴,平凡中不乏精彩!

不知不覺,書,已經成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有書相伴的“教育旅途”中,更多同行、名家的書籍,深深吸引了我!那一本本語言平實、質樸的書籍,字裏行間閃爍着的是作者之於教育、之於生活的智慧與理性的光芒,散發着的是湧自作者心田的真情呼喚!每一次閲讀,總能帶給我許多的啟迪,總能促使我多一份思考,總能激起我內心的波瀾!而我,更慶幸生活中總有這樣的時光,這樣的心情。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2

“一天宛如一年,一年宛如一天,任時光流轉,我還是我。一遍用了千遍,千遍只為一遍。當回憶久遠,初心始現,我做了那麼多改變,只是為了我心中不變……”歌曲《我變了,我沒變》裏的這段歌詞,是對我30年的教育生涯的詮釋,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1、讀書促成長。

作為教師,我是先天不足,因為我原本是一名代課教師,沒有接受正規的師範教育。但我是一個不甘落後的人。正規師範畢業生站在講台上是老師,我站在講台上也是老師。下定決心,通過後天努力。我不但要當一名教師,而且要當一名優秀教師,過有尊嚴的教育生活。

雖有滿腔的工作熱情,卻倍感自己的教學很單薄。教學是個良心活,要麼幹好,要麼不幹,沒有第三種選擇。於是,我翻閲了大量的教育教學專著、報刊雜誌,學習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比如我讀的有《給教師的100條建議》,《如何做一名優秀的班主任》,《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之路》等大量教育經典名著。我堅信術有專攻,有選擇性讀書很重要。專業化報刊書籍開啟了我的教育智慧,提高了我的教學水平,讓我的教學也變得遊刃有餘。我最想説的是讀書不但提升了我的教育教學能力,也拓展了我的人生寬度。

我抓住每一次外出學習的機會,認真揣摩名師的教學設計,尋找自己成長的密碼。專家名師的課例展示給我打開了一個思考的空間,對教材,對學生,對教育,對人生的種種思考。在讀書中,我受益着,思考着,行走着。

2、團隊助成長。

獨行速,眾行遠。同伴互助,團隊合力,助力成長。

課堂是教師教育生命的主陣地。每當遇到教學上的困惑,我都會請教業務精湛的老教師,請他們聽自己的課並給予指導。20xx年我參加了新鄉市優質課大賽,這可是我第一次去市裏講課啊,學校領導、同事連續聽了三遍我準備的課,每次都給予寶貴的意見和建議。晚上在家對着電腦,打開課件,我像給學生上課那樣,該講的講,該停的停,該寫的寫。

第二天去新鄉的路上還接到了同事的電話,告訴我一些課堂策略,教育機智。正是源於學校領導的支持,同事的幫助,我取得了新鄉市優質課一等獎的好成績。這對於我這個農村的國小教師是一種激勵,也是一種鞭策。

現在,我作為一名骨幹教師,我力爭站在教育教學的前沿,把最新的教育理念輸送給一線教師,就課堂當中的問題和教學中的困惑和老師們進行探討,交流教學感受和最新的教學方法。

3、反思快成長。

學生是老師的影子,也是老師的作品。從專家,名師那裏學到的先進理念,創新意識,敬業態度都會迴歸到學生身上。無論我帶哪個班,學生參與班級管理那是必須的。你給學生一個機會,學生會還你一個驚喜。是學生讓我不斷鞭策和鼓勵自己,與時俱進,是學生讓我堅定了自己的選擇,甘於奉獻。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堅持寫反思,一直是我的習慣。真心感覺到用心思考了,自己會學到更多。

曾經,我追求的是要把課上好,把班級管理好,現在更多考慮的是我怎樣才能把課上得更好,為什麼要這樣上,針對不同的學生和班級,怎樣管理才更科學更智慧。這也許就是對課堂教學和班級管理有了研究的意識吧。

南有錢夢龍,北有魏書生,他們都是國中畢業,我深知,後天努力很重要。因此,成為學習型、反思型、科研型、專家型的老師是我的成長規劃!

成長,一直在路上,行走在經典閲讀、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實踐反思的道路上,也收穫了諸多美麗的風景。我堅定自己的信念:從普通走向優秀,從優秀邁向卓越!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3

在經歷了十七年的教學實踐之後,我有幸與帕爾默的《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相遇,感觸很多,作者從教師心靈的角度來解讀教師、解讀教學、解讀教育,極富靈感地表達了對教學的呼喚以及教學的痛苦與喜悦,熱情洋溢,引人共鳴,讓我豁然開朗,有重獲教育生命之感。

翻開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首先吸引我的這一段話:“我是用心的教師。有時在教室裏我忍不住歡喜。真的,當我和我的學生髮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下最美好的工作。

然而在另一些時候,教室卻如此毫無生氣、充滿痛苦和混亂——而我卻如此無能為力——此刻的所謂教師就像無處藏身的冒牌貨。於是敵人無處不在——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我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有賴此業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

的確如此,在我從教十幾年中,隨着年齡、閲歷、經驗的增長,我體驗過快樂和痛苦。我想這書是適合我的,我愛學生,我愛教學,我體會過在課堂上師生精彩的配合,有着因心靈的撞擊而產生的教與學雙方都感受到的欣喜,一堂課下來,自己都會久久回味。那時就是覺得天底下最幸福的職業莫過於教師。曾經,為着心靈的自由,帶着美好的願望,選擇了教師作為職業,並深深地愛着自己的學生和課堂。但是和作者所言相似,作為教師,我們每個人都免不了恐懼:恐懼教學效率的不盡如人意,恐懼家長、社會對教師的高要求,恐懼絢爛的教育理想之花與現實之間還存在那麼大的差距......

面對自己的學生,面對眼前的社會、家庭各方面的力量,無法扭轉,我痛苦;面對學科教學,個人魅力與死板的課堂完全背道而馳,是身心分離的痛苦;面對外部的“教學要求”常常使得我們心靈失落,激情消退,以致於無心教學,失去了教學的勇氣。正如書中所説:“教師為着心靈的自由選擇他們的職業,但是教學要求常常使得很多教師心靈失落。”

帕爾默教授的《教學勇氣》一書,帶領教師,為重新點燃教師對人類最困難最重要的教育事業的熱情,進行一次心靈之旅。這是一次激動人心的、深刻的、探索教學本質的精神之旅。這是一次重新把教師職業和學生結合起來的旅程,它重新激發了我們從事這份異常艱苦和重要的工作的熱情。

讀了這本書後,我才知道原來這世上並不只有我一個人有這樣的心情,而且看上去數量也並不少,快樂與痛苦並存,也許就是我們每個人在經歷着的,我釋然了。而且因為帕爾默,我發現了原來我的痛苦也是來自我對學生和教學的熱愛,看來這也是種與幸福並存的痛苦了。我不必在恐懼中進行教學:我可以在好奇、希望、同感或誠實這些與我內心的恐懼一樣真實的感受中教學。我可以有恐懼,但我不必置身心於恐懼之中——只要我願意立足於我內心世界景觀中的其他天地而教學。真誠對待存在的恐懼為出發點,而不是以恐懼本身為出發點,關注恐懼而不懼怕恐懼,能使我們的教學更加有效。

《教學勇氣》這本書的核心問題是“教師自身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樣的?”在書的第一章中,作者就告訴我們,“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於教師的自身認同與自身完整。”但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恰恰忽略了這點。平日,我們也經常聽到一些人誇讚哪位老師課講得好,總會説:“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都異口同聲地答了出來。”“異口同聲”不值得我們稱讚,相反,應值得我們反思。教育,就是要教出個性卓然的不同的人,這個社會才會變得生機勃勃、紛繁多彩。如果學生們一個個行事、考慮問題、表達看法甚至生活習慣都一模一樣,如磚模子裏倒出來的,社會的和諧、祖國的興盛、未來的發展,就會成為一個個五彩的肥皂泡。教師,不應只講技術,而應講藝術。對待每一個學生,首先,應把他當人,應讓他自由地、充滿陽光地向前向上發展。我們僅僅是引導,以我們心中的完美和優秀來引導他們,而不是加上種種束縛來約束他們。

其次,作者認為,優秀教師的核心不在於教學技巧的純熟,“真正好的教學源於教師正直、誠實的優秀品質”。這講的是榜樣的力量,尤其時下,社會道德水平每況愈下,教師的品質在日常的生活中更是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教學並不是僅僅需要情感與智慧就行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有什麼樣的人生觀便有什麼樣的教學觀,自然也就有什麼樣的課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説一萬遍,不如自己做一遍。一個品德低下的教師,無論他技術怎樣純熟,我想,他也不會把學生教好。因為,學生在時時模仿着他的行為。

相反,一個好的教師,不需要繁多的話語,只要一個個動作示範,自會感染帶動着學生。再次,作者強調了優秀教師的一個共同特點,“完全沉浸在課堂上,和學生做深層次的交流”,也就是我們説的,和學生打成一片。教師,面對的是一羣有血有肉的孩子,他們有思想,有感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和他們進行感情交流,時刻地關心着他們。陶行知先生説:“教師與學生的臉是相對的,感情不能對立。”只有發自內心地愛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老師的愛,才會快樂、健康地成長。新課程改革為我們創造了一個新的機遇,“一切為了學生”,這將是我們心中為之奮鬥的目標;

賦予學生自由,也將是我們教學中的唯一原則。因此在教學中應樹立新的師生觀,構建教學雙重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新型的平等、民主、合作的關係。要用心對待每一位學生,就是不斷寬容他人,關注學生,關心學生,尊重學生,課堂上把時間還給學生,傾聽和發現他們真的心聲,鼓勵學生能真實而又自信地説話,在全班面前大大方方地回答。要備課前先備他們,能深入學生,瞭解他們;在教學中有創造性地改變學生比較單一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注重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突顯出來,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自立、創新精神和合作能力。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學會為他們自己編織出一個多彩的世界。

感謝帕克·帕爾默,感謝《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讓我們更加理性地認識到教師需要的不僅是對教育的`熱情,對教育的執着,更需要時常傾聽自己內靈深處的真實聲音,積極感應學生內心深處的聲音,不斷提升和調整自身的狀態,成為學生的心靈導師。《教學勇氣》這本書猶如一瓶陳釀,越讀越香醇。任何教師、和教師相關的人,以及任何關心教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熱愛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願我們都熱愛自己的工作,願我們都能找到教學的勇氣、保持教學的勇氣——無所畏懼,勇往直前!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4

李老師指出,教育工作者是否有一顆童心,對教育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童心是指教師具有童真的情感,能夠自然地和學生一起哭,一起笑。笑在一起的老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教師的童心就是要有孩子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在各個方面都要和學生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如果我們和學生有更多共同的興趣愛好,你就會有辦法深入學生的內心。他們會無意識地把老師當作朋友。當和學生玩遊戲的時候,老師越忘記他們的尊嚴,學生對老師的感覺就越好,這是成功教育的起點。

啟示2: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李先生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總是與他的學生進行坦誠的交流。愛是李振熙先生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過新年,玩雪,拍照拼寫,真正融入學生們的生活,在一次次的理解老師的愛中留下生活的精彩瞬間。在我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非常自信,我愛我的學生。讀完這本書,我問自己,我愛每一個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改變我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誤時,他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地理解錯誤的原因,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李老師讓我對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僅僅是對優秀學生的欣賞,更是對每一個有責任的學生的欣賞和期待。

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平易近人的人,而應該是對朋友發自內心的愛。

愛情不應該是對學生錯誤的嚴格調查,而應該是對學生心胸開闊的寬容。

愛不應該是對學生的縱容,而必須包含對學生嚴格的要求,甚至是必要和合理的懲罰。

愛不僅僅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體,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瞭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生活,與學生一起感受喜怒哀樂。

愛不僅要對你所教的這幾年負責,還要對學生的成長和他們未來的生活負責。

愛,不是用一個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個孩子的心,而是需要一個孩子的心,用孩子的心去碰撞孩子的心。

愛是一種純潔,是一種莊嚴,是一種責任感,是民主,是平等,是讓童年回到童年,是為學生美好生活打下良好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5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就應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能夠和孩子一齊過年,一齊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必須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職責把欣賞與期盼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齊憂傷、一齊欣喜”。

愛,不僅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職責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完美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6

讀完了《愛的教育》,我深深得陷入了沉思,愛的教育是什麼?我在書的封面找到了答案:素質教育就是“愛的教育”,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是孩子做人的根本,也是其他素質的基礎。

《愛的教育》裏沒有乏味的説教,也沒有豪言壯語,更沒有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蹟。它所寫的只是一些平凡而善良的人物:像賣炭人、小石匠、鐵匠的兒子、少年鼓手、帶病上課的教師……以及他們的平凡的日常生活。正是這些看似平凡、實則真實可信的記敍,把讀者帶入一個愛的世界,讓我們在愛中受到教育。這本書裏充滿了愛。充滿了讓人羨慕的愛。

在我們的教育中,“愛的教育”這四個字,説來容易,做起來又是何等的困難!首先,在大多數人的腦海裏沒有“愛的教育”這個概念。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沒有愛的教育。正因為我們缺乏愛的教育,才使我們的生活裏少了一些愛。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同學的愛,這是我們缺少的,這是我們需要尋找的。有了這些愛,我們的生活才會充滿了愛。

在《愛的教育》中,我走入了學生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他們的愛裏有寬容,有謙讓,有親情,有友誼。《愛的教育》在訴説崇高純真的人性之愛就是一種最為真誠的教育,而教育使愛在昇華。雖然,每個人的人生閲歷不同,但是你會從《愛的教育》中,體會到曾經經歷過的那些類似的情感,可我們對此的態度行為可能不同。

年輕出任教職時,滿腔熱誠的愛,希望能夠全心全力扮演“為人師表”角色,然而在專業經驗不足、缺乏教學經驗、也沒有好的方法之下,曾經以“教鞭管教學生,以致傷了學生的心。也曾為了虛榮,逼迫學生在各項比賽中斤斤計較分數,以爭取許多“虛偽的榮譽”。甚至以“分數”來看待孩子,也以“外表”來衡量孩子,更以“聽話與否”來評價孩子,每每憶及此事,不禁全身顫抖,慚愧不已。

不斷的調整心態和做法,也為孩子多付出一份關心與愛心與真心,發現孩子們總會相對的給予“回饋”。因此有“愛的教育”,才有“美”的回憶。這個問題值得探討和研究。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7

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説:“可以為教師們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範圍內,一切事物都應該儘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智慧的開端當然不僅止在學習事物的名目,而在真正知覺事物的本身。”教學的直觀原則的提出是教育史上一個進步,但一開始只是停留在感覺論、經驗論的水平上,隨着教學實踐不斷豐富,心理學研究的進展,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產生,人們才逐步對這一原則有了全面的解釋,使它得到正確的運用。

現代教學論認為直觀之所以必要,是由於學生對教材的理解總是建立在對事物感知的基礎上,學生特別是青少年缺乏直接經驗,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容易犯抽象、空洞、形式主義的毛病;還由於青少年年齡階段的心理特點,是沿着由具體形象思維佔優勢向抽象邏輯思維佔優勢的趨勢發展,教學要適應和促進這個過程。教學富於直觀性,有助於解決名詞術語脱離事物、抽象概念脱離具體形象、理解脱離感知等矛盾。鮮明生動的形象,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有助於發展他們的觀察能力、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培養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直觀材料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包括:提供真實的事物本身,運用經過精心設計、改造和典型化的模擬物、代替物和象徵物,例如標本、模型、圖片、圖畫、圖表;在特定條件下由教師用形象化口頭語言描繪,或用比喻及其他方式喚起和改造學生已有的表象,等等。這些直觀材料和方法,要按照當前的教學任務、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具體情況運用。直觀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是為了形成學生的生動表象並藉以形成概念,促進抽象思維的發展。

教師採用直觀教學的原則,要跟運用語言講解和啟發思考結合起來。教學中詞和直觀的相互作用幾種結合形式:教師用語言來指導學生觀察;口頭解説提供學生不能觀察到的東西;用語言引導學生進行概括;通過語言把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而直觀被用來作為例證。貫徹直觀原則,要求教師充分利用直觀材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並引導他們對直觀材料進行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掌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

20 世紀以來,由於廣播、幻燈、電影、錄音、錄像、電視、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化技術手段的發展和應用,使直觀對象本身和人的感官本身的侷限有了重大的突破,這為直觀教學原則的發展開闢了新的廣闊的前景。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8

閒暇時,我拜讀了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受益匪淺。其中“教給兒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時間”一建議給我印象深刻。

盧梭的“寓教於樂”總讓 我困惑,我常常思考:究竟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呢?縱觀今天揹負着“升重點,考大學”沉重包袱。孩子們,他們哪還有心思去玩,哪裏還有 時間去樂呀!

“一個人在求學時代最寶貴的財富就是自由支配的時間”,雖然減負已不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但我們仍能聽到許多學生埋怨的聲音,細問起來,原來,每天做完老師佈置的家庭作業,回家還得完成家長的若干作業。鄰居家的小男孩,放學回家很少出門活動,就連寒暑假也不例外,每天都關在小房間裏做媽媽佈置的什麼《江蘇正卷》、《課外補充閲讀題》等習題集,碰到難題(特別是些聯繫生活談感受的題目)必過來問我,細看一下整本習題集,無非是些常見的題目,好些題目與學校統一的練習冊雷同,甚至一模一樣,而真正能開發智力的題目寥寥無幾,孩子就在這樣每天練了又練的習題中荒廢了自己美好的童年時光。“最寶貴的財富”也在不知不覺中浪費了。

每每想到這兒,初為人母的我都會發誓將來要讓自己的女兒從繁重的“家作”中解放出來,我會和她做遊戲,看她畫畫,欣賞她唱歌跳舞,引導她讀書明理,帶着她去看路邊藝人奇妙的手藝……帶着她認識大自然,認識社會學習在學校中看不到學不到的知識。

在社會要求學校給學生減負的同時,我們也呼籲各位家長給孩子減負。現在正是他們對世界充滿好奇的年紀,正是他們好動好玩的年紀,如果每一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他們稚嫩的問題,欣賞他們童趣十足的舉動,多給他們“最寶貴的財富”,我相信每個童年在記憶中都會是五彩繽紛的。

2.

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

不僅僅老師要讀書,每一個想提高學識的人都要讀書。在這短暫的一個學期裏,我讀到了平時沒看過的書。讀書成了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這一個學期裏,我感覺收穫頗豐。以下就是我這一學期來讀書的心得。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書能香我不需花。"我們渴望讀書,渴望獲得知識,但是我們卻常常會有這樣的疑惑:我們應該如何讀書?自古以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而讀書作為其中一種既普通又直接但卻非常有效的求知方法沿用至今。作為教師,從書本中獲取知識就顯得尤其重要。人類創造的知識財富,如同浩瀚的海洋,博大精深。作為我們教師需要加強各方面的修養來提高自己。所以我們理應多讀書,用書來淨化心靈,用書中的知識充實自己。同時我們也應拋棄古時舊的求知理念,什麼"書中自有黃金屋"等等,都不足齲

為了使讀書達到更好的效果,我除了善於動腦,找到所讀文章的"眼睛",心領神會之外,還寫讀書筆記和讀後感。當然讀書要有好的效果,思考是最重要的,但是正如俗話所説:"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把思考的結果整理出來,寫成筆記和感想,既有助於思考,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思考的結果,便於日後比較、綜合、分析。

讀書讓我更深刻得體會了教育的民主,在學生眼裏,教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教師最能受到學生的敬重。學生樂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訴我,向我訴説煩惱,向我傾訴困難,我因此常和學生交流,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寶貴的財富。回想每一次學生在向我表達着他們對我的感激和敬意是,我的心情都莫名的激動,我總是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最大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具體表現。

簡言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但也並不是如“蜀道之難”。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長期地保持一顆好奇心,想一想今天學生又將演出一幕怎樣的好戲?我今天又將看到孩子們的什麼新花樣?我自己又該為他們做些什麼事?處處為孩子們着想,在為學生做些你力所能及的事時,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9

當來到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可迴避的會產生許多感覺,有些感覺是短暫的,有些感覺可能就會長期沉澱固化在我們內心深處,影響着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決定着我們的行為模式,影響着我們的情緒和感覺。作為一位教師需要學習的是什麼?人們當然會説,那一定是與教學有關的內容。我們不否定這個答案,但更深一層影響着教師的教學和生活的應該是人們的“認知”,這是人的幸福之本,這個問題解決了,教師職業自覺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那麼如何認識自己、改變自己。傳統的説教效果不佳,讀書、討論--創設一個情境話題、討論平台可能是一個較好的路徑。基於此,倡導中心國小開展“教師成長自願讀書活動”,借鑑往常的經驗和教訓,這次,不要求全部參加,不佈置硬性的家庭作業,只是讀同樣的書,在一個平台裏交流。讀書組有14位成員,讀本為電視台首席心理專家、中國最出色的家庭治療師李子勛所著的《幸福從心開始》。學校制定了簡要的讀書計劃,14位教師分兩組,每兩週舉行一次讀書交流會,共舉行六次。本次所選內容都是貼近生活,貼近自己,家在討論時發言踴躍,氣氛活躍,可以説“讀書交流會”是一個快樂交流會。陸葉、易梅紅兩位組長時常拓展讀書內容,找來相關的資料,豐富家對書本的知識學習。在交流中,家思想的碰撞,讓我們明白了一些生活的道理和自身的問題。如果概括之有以下幾點

一、書中的話題直擊生活中諸多的困惑或煩惱,具有普遍性。

翻開這本書的目錄,就深深的吸引我們想讀下去。因為,其中的問題就是自己的問題、同事的問題、朋友的問題、親戚的問題、周圍人的問題,正愁無解呢。如:怎樣才能成為快樂主義者?人到中年如何減壓?我很敏感?怎樣説“不”?怎樣才能把女人看透?男友的網上情人?婆媳自然是天敵?婚外情感需求?斬斷依戀?……其中許多內容是涉及親密關係的,使人們想探求但又無法説出口的夫妻情感、親密、婚外情感等問題。心理學不做道德評判,只解決心理的問題。一些壓抑在內心的感受被表達出來,一些隱祕在內心深處的意識被理解和領悟,人們對自己的認識就會悄悄的發生改變。幸福也就由此開始。

二、讀書體會交流就是一個互動的平台,是深化讀書效果不可或缺的環節。

怎樣讀書?是不是就是一個人靜靜的在讀,讀後就只有自知?當然這也算是一個模式。但家一起讀書(先分散自己靜靜的讀),一起交流討論,互相陪伴更是一件快樂的事情。這就是團體的動力場。無論什麼性格的人,其實都需要交流,所謂愛靜不喜歡説話的人只不過是沒有匹配的交流平台和對象,一旦遇到“知己”同樣會滔滔不絕,享受人際互動的快樂。讀書組裏一個人發言常備其他人插話,常常傳出爽朗的笑聲,輕鬆、熱烈的氣氛本身就是對內心世界的一份按摩。家很享受這種感覺。

三、我們也學習、碰撞了書中一些鮮活的觀點。

心理世界存在與內心,和外部世界明顯不同。對同一個客觀存在的物體,經由人們描述就不一樣了,這是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差別,外部世界是硬的,內心世界是軟的,不要以為你對現實的感受等同於別人的感受,差異是自然的。抹殺兩個世界的差異或不能很好的設立兩個世界的邊界,人們會陷入無窮無盡的煩惱之中。

個人對快樂的感受是:快樂或者説是樂快,人真正感覺強烈的快樂是較少的或瞬間即逝的,當你為實現一個目標孜孜以求時,實現目標的快樂就是那麼短暫。

快樂更多的強度是淡淡的,他來源於心中的動力源讓自己有奔頭;他來源於有一個明晰的目標,引導自己充實過好每一天;他來源於對事物的好奇心產生的探索行為;他來源於人的某種價值觀的實現。

徐玉老師的座右銘“能者安邦治國,無能者善其身”,按照這句話的意思,絕多數人都是“無能者”,我們可以不追求事業成功,但可以善其身追求“生活成功”,“生活成功”對於我來説真是一個新鮮的概念。是啊,你可以沒有顯赫的官位,富足的金錢。但是,你只做一個普通人,“一簞食一瓢飲”享受天倫之樂,平平淡淡、順順利利、健健康康,這就是最的成功。我們可以把工作納入到生活的範疇,我們不追求成為教育家,但我們可以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更好,因為這份工作是我們生存的前提,我們滿懷敬畏去對待它,去對待我們的學生,我們的教師,這本身就是一個“成功的福地”。

關於人際關係書中的心理學觀點是:不要對別人期望太多,也不要讓別人對你期望太多;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學會社交技巧;必要的示弱。

陸蟻師的拓展發言“夸人的最高境界是誇事情”“直話灣説,冷冰冰的話要加熱了説”也不失為人際關係的技巧之一。

張春老師發言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是一種賢達之人的開闊境界,人們需要經歷磨難,風雨洗禮。這樣才可能到達“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雲捲雲舒”的高度。

張翠紅老師的發言“夫妻之間需要的只是一個邊界,不要傷者自己,也不要太傷者對方”,這無疑是一個理性和智慧的態度。

四、對於敏感話題,家變得坦然相對。

家庭的夫妻關係,相處模式(家務活分工),類似這樣的話題,從來不會在學校組織的這樣一個相對“嚴肅”的場合討論,但在這個讀書小組裏,家就可以快樂的介紹自己家庭關於夫妻對待家庭事務的態度和狀況。只要彼此接受,和諧就是硬道理的。

關於兩性關係,婚外情感這樣敏感的話題,我們的老師也能在這樣一個場合討論,我覺得這是一種坦然和陽光。中國人壓抑太多的東西,離婚率的持續增高,婚前性行為,婚外情的蔓延…這些現象説明了什麼?我們撇開道德評判,這些應該説是一種壓抑或人性的釋放。當然作為這個社會不會支持婚外情等一些有害於家庭穩定和社會穩定的事情,但我們要正視它的存在。封建社會的“餓死事小,失節事”與現在的人性解放顯得格格不入。過去婦女的裹腳也是對人性的束縛。書中的觀點“你一輩子只可能在形式上愛一個人,但在內心的情感層面或精神層面你不可能只接受一個人”“情感專一是一種控制”

生命的存在是流動的,它會經歷許多階段,每個階段都會有每個階段的問題,我們不會因為小時候光過屁股就覺得一輩子丟人。學會跟往事幹杯,過去的就過去了,活好目下是重要的。

本學期讀書活動就要結束了,我相信參與讀書的教師心理有所成長,學有所獲。至少我也是其中的一個受益者。

我祝願家的是:幸福從“心”開始,幸福從“新”開始。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10

讀了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老師》一書,感觸很深。這本書是李老師25年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粹,全方位地闡述了李老師的教育觀、學生觀、班級管理、思想工作、心理教育以及語文教學的理念與實踐。李老師把他的教育思想、教育機智、教育技巧與教育情感融為一體。語言樸實而富有詩意,形象而充滿激情。讀着書,讓人不禁為之激動、讚歎、折服!

啟示一:童心是師愛的源泉

李老師提出教育者是否擁有一顆童心,對教育至關重要。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懷有兒童般的情感,能夠自然地與學生一同哭泣,一同歡笑的教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靈。教師的童心意味着擁有兒童般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應該在任何方面都與學生有着共同的興趣愛好,多一種與學生共同的興趣愛好,你便多了一條通往學生心靈深處的途徑,他們會不知不覺地把老師當作朋友。在與學生嬉笑遊戲時,教師越是忘掉自己的尊嚴,學生越會對老師油然而生親切之情而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點。

啟示二:沒有愛,便沒有教育

李老師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他始終如一和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愛是李鎮西老師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一起過年,一起玩雪、拼字照相,真正融入學生生活,在一次次的師愛理解中留下了精彩的生命瞬間。在沒有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曾那麼地自信自己是愛學生的。讀完這書我捫心自問,我愛每一位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是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一定要改變自己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時,要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瞭解學生犯錯的原因,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李老師讓我對熱愛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單單是欣賞優秀的學生,而是懷着一種責任把欣賞與期待投向每一個學生。

愛,不應是居高臨下的平易近人,而是發自肺腑的對朋友的愛。

愛,不應是對學生的錯誤嚴加追究,而是博大的胸襟對學生的寬容。

愛,也不應是對學生的縱容,而是必然包含着對學生的嚴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的懲罰。

愛,不只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身體,而是要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理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用他們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學生一起憂傷、一起欣喜。

愛,不僅僅是隻對自己所教的這幾年負責,而是對學生的成長以至未來一生的負責。

愛,不是用一顆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顆顆童心,而是需要一顆童心,用童心去碰撞童心。

愛就是一份純真,一份莊嚴,一份責任感,就是民主,就是平等,就是把童年還給童年,就是為學生的美麗人生奠定美好的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11

歌德這樣説:“讀一本好書,就是和許多高尚的人對話。”

最近,我認真閲讀了安奈特.L.布魯肖的《給教師的101條推薦》捧讀此書,給我很多收穫,帶給我教學上許多推薦,在原先教學中的許多疑慮一下煙消雲散,裏面收入了101個教育小故事,涉及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教師教育孩子的心得,有課堂上意外發生後的隨想,有轉變觀念的體會,有關愛孩子的收穫……

讀着書中的故事,我不由聯想到了自己,如果我遇到了類似的狀況,我會如故事中老師一樣對待如此的學生嗎?當意外發生時,當學生的行為已經超越了底線,我會如何呢?我會和故事中的老師一樣一笑了之,靈活的對付,還是會大發雷霆,以自己的威嚴壓載學生個性的閃現?我不得而知,但是我已經在慢慢轉變我自己,慢慢融入到孩子們中間,成為他們最為可親的朋友。

讀過此書,我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章節:不要放下任何一個孩子。

其中講到“優秀的老師,讓差生變好,讓好生更優秀。學生失敗的同時,我們也失敗了。”反省自己,我所教的班裏差生較多,每次上課他們都會思想開小差,跟不上進度,久而久之,他們就成了我的眼中釘,肉中刺,輕者無視他們的存在,重者懲罰他們,此刻想來感到很慚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都有自己的分工,心得體會自己的生存方式,何必強求十指一樣長呢?我們作為教師,不是隻培養參天大樹,而是讓每朵小花都開得燦爛。他愛音樂,就讓他成為一名音樂家;他愛美術,就讓他成為一名小畫家……那樣,我們才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為了一切學生。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12

教師不是神,愛情婚姻、子女家庭、經濟收入、名譽地位等種種人生瑣事必然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當心情不好時,很容易將內心的煩躁投射到學生身上,語言不檢點,甚至動手施暴,打碎了自己在學生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使學生感到緊張、委屈、怨恨,給學生造成負面影響,造成學生對社會的不信任,甚至可以影響學生的一生。做人有做人的準則,幹工作要求具備起碼的專業素養和職業道德;如果説對教師有什麼特別的要求,我認為,比“學高為師,德高為範更重要,還是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的價值和意義的深刻認識和堅定信念,這是21世紀教師素質的最重要的方面。在個人和社會之間,體制和人性之間,國情和人情之間,傳統和現代之間尋找一種張力,教師就會用自己柔弱的雙肩儘量抵擋一下來自四面八方的擠壓,給學生騰出儘量多一點的自由空間和時間,讓每一位學生得到最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教師必須時刻牢記自己肩負的社會和歷史責任,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修養,自覺維護教師職業道德,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廉潔從教、精心育人、團結協作、勇於創新。在教師之間,師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形成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善於交流、及時溝通的氛圍,也是保持教師心理健康的必要環境。教師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教師職業道德素質高低,直接關係億萬青少年學生的健康成長。加強教師職業道德建設,提高教師的思想道德水平,刻苦鑽研業務,不斷學習新知識,探索教育教學規律,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水平。

有人把教師比作紅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這是對教師的崇高評價和美好讚譽。世人給教師帶上了如此美麗的”花環“,我們更應當嚴於律己,寬以待人,為這頂”花環“增添光彩。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是要熱愛教育事業,只有充滿了對教師職業的無限熱愛,才會在教育崗位上兢兢業業,無私奉獻;同時,作為一名教師,應該熱愛學生。每一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愛,師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學生感覺到教師的温暖,產生愉快的情緒,激發學習的興趣,感受到別人對他的希望,集體對他的信任,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再次,教師要處處事事嚴格要求自己,敢於正視自己,解剖自己。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必須先做到,給學生樹立好的榜樣,凡是要求學生不做的事,自己堅決不做,以免給學生留下壞的印象,言傳身教比單純説教有效百倍;另外,教師還應具備刻苦鑽研,嚴謹治學的態度,要有活到老,教到老,學到老的進取精神,孜孜不倦地吸收新鮮知識來充實自己,以適應時代進步需要。在市場經濟、影視文化、網絡浪潮的背景下,教師必須要經常的讀書學習。學校是讀書的場所,是書籍的王國,真正的教師必定是一個讀書愛好者。教師的讀書習慣會影響學生。把每一個學生都領進書籍世界,培養對書的酷愛,使書籍成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燈,這些都取決於教師。不管教師讀書難的理由有千萬條,但每個教師自己應該清楚,作為教師,必須要堅持讀書。

有人説快樂是一種選擇,有的人快樂,有的人痛苦,在於一念之差。教師職業給我們帶來的體驗是苦是樂呢?這就必須考察這一行業在物質和精神上給廣大教師帶來的滿足程度。從物質收入角度看,在我國,目前這一職業尚不盡人意,工資在總體上處於中、低收入之間。當然我們也看到,教師的待遇正在不斷改善。近幾年來,隨着教師工資收入、政治地位、社會地位的提高,職業穩定性的優勢愈顯突出,”清貧“不再是教師的代名詞。從精神滿足這一角度看,教師職業具有明顯的優勢,職業生活的情感性在當今利來利往的商品社會中已成為教師行當的另一大優勢。教師職業有其苦,但更多的是樂:機智應變,巧引善導之樂;啟愚化頑,學子轉化之樂;弟子情操,慰師謝教之樂;桃李八方,來鴻千里之樂……我們當教師的,不僅僅在奉獻,在孩子們中間,我們同樣在汲取,在更新,在昇華,親眼看到學生一天天茁壯成長,就會由衷高興,產生一種強烈的幸福感,這種職業的成就感是其他職業無法比擬的。

不斷的學習不斷的充電,不斷的補充新知識,才能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己教育教學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以奉獻精神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對待本職工作。做到愛崗、敬業、團結、向上。我們相信,只要我們教師”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每一位得到發展的學生都會給社會更大的貢獻,會使社會的前進的步伐走得更快,最終隨着水漲船高,教師的待遇和地位會有更大改善,盡職盡責的教師一定會贏得社會的豐厚回報。

目前,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新的形式對中國小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對於教師來説應具備全面的素質教育發展,才能培養出適應21世紀需要的社會主義新人。現代社會在帶給人們物質文明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心理帶來了沉重的負荷。教師,作為社會的一份子,更作為培育下一代的言傳身教者,他們的心理健康,是培養下一代息息相關的大事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13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心中的理想課堂,熱門思想彙報它應該是這樣的:寓學於樂之中,即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樂於學習,把學習當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們的印象中,説起上課,沒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會是上課是有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知識是在枯燥乏味的課堂上由老師反覆告訴我們和在課外由我們經過不斷的反覆作業練習而得到的。

那麼,怎樣的事是我們都願意主動做、樂意做的呢?那一定是從中可以獲得樂趣,獲得成功的事,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發自內心厭惡的,那就算勉強完成,也不會有多高的質量。學生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卻是他們對學習的厭惡,對學習的害怕。為什麼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對學習內容的不感興趣,可能是覺得學習任務過重,也可能是對教師教學方式的不適應等等。所以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首先要改變的就是他們的學習的態度,變害怕學習、厭惡學習、逃避學習為好學習、樂學習、主動學習。那如何做才可以讓學生真正從心裏愛上學習、樂於學習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着手改變。

一、讓所有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品嚐成功的滋味。

記得有句格言:“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由此看來,啟動學生自信心理系統是讓學生消除畏難情緒願意去學的基礎。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育當中應經常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戰勝挫折和困難的勇氣,給孩子們灌輸一種信念:相信自己,正視自己,努力進取就能成功。每個人都是期待獲得他人肯定的,成長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長、教師、同學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中獲得教師的肯定、家長的肯定、同學的肯定。

二、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充當的總是課堂裏被動的觀眾,欣賞迎合着教師的表演,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沒有自己的選擇權,沒有自己的挑戰權,知情權……而教師總是把已經嚼得又嚼,沒有任何味道的知識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裝進腦子中去。在這種教學水平指導下,學生只是充當了知識的儲存器,而且不善運用,最終導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學生髮自內心喜歡這樣的課堂確實強人所難。要改變這一現象,教師的改變是關鍵。讓教師走下講台走進學生中;工作總結讓教師把話語的權力換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自己課堂的導演、演員,參與集體的表演;讓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走進課堂……讓我們打破那個成人化的課堂,還一個童趣的課堂給學生。

三、讓學生愛上自己的教師,親其師信其道。

每一個教師都不應忽視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學生愛戴的教師,她的言傳身教勝於千言萬語、苦口婆心。一位學生喜愛的教師,學生樂於走進她的課堂,樂於與她相處的四十分種,樂於與她進行學習上的溝通,生活中的交流。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14

古人有訓:立身以立學為本,立學以讀書為根。聯繫自身工作,通過學習《國小教師專業標準》受益匪淺。受到很多啟發。結合《標準》談談我的體會。

教育部推出的《國小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是國家對我們國小教師專業素質的基本要求,是國小教師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規範,是引領國小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是國小教師培養、准入、培訓、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據。讀完《專業標準》,作為一名國小副校長,我真的應該細細品讀,嚴格要求自己,首先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合格國小教師。

《標準》從四個領域對國小教師的專業理念與師德提出具體要求。第一,強調教師職業的專業性和獨特性,要求教師注重自身專業發展。第二,突出國小生的生命教育。教師要“將保護國小生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尊重國小生的人格”,“信任國小生,尊重個體差異”。這意味着,教師既要服務於國小生生命成長的需要,關心國小生的生命狀態,同時也關注國小生自身對生命的體驗和態度。第三,明確要求教師要積極創造條件,讓國小生擁有快樂的學校生活。外在環境的改善固然重要,但是在教師與學生交往的微觀世界裏,教師對教育和對學生的理解與行動將會更為直接地決定國小生是否能夠擁有一個快樂的學校生活。第四,要求教師要注重修身養性。《標準》提出了指向教師個人修養和行為方面的諸多要求。這些要求更多反映出教師作為平凡的人,哪些心性、品質、行為是適當的,其次才將教師作為“教育者”特有的心性、品質和行為要求融入進來。在“師德”中把“個人修養和行為”專門作為一個“領域”提出來,更加凸顯“個人修養和行為”的重要性。

我覺得這是《標準》中亮點中的亮點。教師是以心育心的職業,教師的言談舉止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的個人修養就是一種教育的環境和教育資源,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親其師,信其道。”同時,《標準》中提出心理調試方面的要求:樂觀向上、熱情開朗、善於自我調節情緒,保持平和心態,這對我們的心理有極大的幫助。

一、用理念堅定信念

通過學習,這些基本理念提升我們專業修養必備的準則,“學生為本”的理念讓我們立足學生實際,尊重學生,時時處處以人為本,遵循國小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教學規律,因材施教,組織和提供合適的教育活動,促進國小生生動活潑學習、健康快樂成長。“師德為先”的理念指導我們熱愛國小教育事業,具有職業理想,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履行教師職業道德規範。關愛國小生,尊重國小生人格,富有愛心、責任心、耐心和細心;為人師表,教書育人,自尊自律,做國小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能力為重”理念警示我們要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研究國小生,遵循國小生成長規律,提升教育教學專業化水平;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終身學習”的理念是讓我們學習先進國小教育理論,瞭解國內外國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和做法;優化知識結構,提高文化素養;具有終身學習與持續發展的意識和能力,做終身學習的典範。這四個基本理念,更堅定了我們專業信念,從我做起,做一個勤勤懇懇永不停歇的學習者。

二、用要求規範行為

在我仔細閲讀和理解基本內容後,讓我感受到我們肩上的任務是沉甸甸的重,它不光是對我們的職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還規範了我們的教學行為,也為我們專業發展指明瞭清晰的方向,有了這些基本內容,在我們前行的道路上猶如多了一盞明燈,為我們導航,為我們指明前行的路。基本內容把理念與師德要求放在首位,一個師德有問題的教師怎能堪稱“以德育人的一代師表”?只有具備了良好師德和專業理念的教師才有資格學習專業知識和習得專業技能,所以,我們要用又紅又專的師德和專業理念,去踐行歷史賦予“教師”這個職業的神聖使命。

國小教師讀書心得15

營造書香校園,激發閲讀熱情,基於我校“晴暖教育”的辦學哲學,6月15日下午,星五國小全體教師集中學校音樂室,舉行本學期教師讀書交流活動。

本次讀書交流活動是學校“愛閲讀”系列活動之一。開學初,學校教科室積極倡導每位教師多讀書,讀好書,併為老師們購買並推薦閲讀《暖教育的姿態》一書。老師們利用課餘時間,潛心閲讀,及時摘錄讀書筆記並結合教學實際撰寫讀書心得,為讀書交流會做準備。

今天的讀書交流活動分為兩個板塊。首先,老師們按照進教室的順序隨機分成四組,圍坐一起,組內討論,暢所欲言,交流書籍帶給自己的點滴啟發與感悟。接着,集體分享,由各小組推選一名教師代表發言。活動中,黃作槐老師結合教學實踐,反思了自己的教學行為,他認為應抓住細節引導學生,給予彼此温暖。

陳z老師從書中具體案例出發,結合自己平時的班級管理工作,感悟到“暖教育”除了教師温暖學生,還可以引導生生之間,彼此幫助,互相影響。周愛珍老師更是以一個母親的角度,與大家溝通育兒方面的心得,由此更引起了老師們的共鳴——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善待他們的差異,就像善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此次活動,為老師們搭建了一個互動交流的平台,激起了老師們的思維碰撞。做一個內心温暖而精神富足的人,用智慧啟迪智慧,用激情點燃激情,用愛心澆灌愛心,用温暖傳遞温暖,用精神影響精神。這不只是一種教育的理念,更是一種美好生活的信條,一種積極生活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