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範文城>個人範本>心得體會>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5篇

心得體會 閲讀(6.83K)

當我們經過反思,有了新的啟發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5篇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

工作之餘,我又一次深入學習了《新課程標準與課堂教學實踐》。新課程向教師提出了教學要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學會學習,促成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學習為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對師生的角色應科學定位,其意義是深遠的。新課改是一種新理念,新思想。這對我們每個人來説都是一種挑戰,都是一個新的開始,因此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進行各種嘗試,在不斷的探索中成長。新課程理念的核心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這就是評價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惟一標準。隨着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受教育者能否在未來生活、學習、工作中取得成功,不僅取決於他們擁有知識、技能的多少和一般智力水平的`高低,而且還取決於他們的興趣、動機、態度、意志力、自信心等非智力因素的發展水平,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通過學習和在教學實踐中的摸索,我偶有所得。

一、 以學生為本,注重其能力提高

內因是事物變化的根據,學生的內驅力非常重要,以學生為主體是獲得好的數學效果的根本保證,任何脱離學生的實際認知特徵的教學行為都是事與願違的。目前不少教師還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接受"書本知識的過程。説得具體一點,就是教師把書本內容講清楚,或一問一答問清楚,學生用心記住,能按時完成作業和應付考試,就算圓滿完成了教學任務。這樣做其實把一種"隱形的"、寶貴的東西,而好奇心、思想方法、探索精神,特別是創新意識的培養統統丟掉了。古語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在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永遠是外因,學生才是內因。教師那裏的知識再好,如果不能成為學生的,對學生來説,都是無用的!特別是當前的大學聯考試題,靈活多變,所以更以培養學生的能力為最終目的,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鼓勵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全方位參與教學,把學生在例題和習題解題過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來,長期以往,學生在這些經歷中慢慢學會了思考,變得靈活機智。

二、 為了每一個學生,提高教學素養

在應試教育面前,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視“學困生”的現象,這即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也嚴重影響着整體數學素養提高,在平時的教學中,一定要面向全體學生,重心下移,從最後一名學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漲船高”,學生智力存在着差異這是客觀的,我們要分層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礎上提高,獲得成功。

學習語文的最終目的是應用。語文來源於生活,所以在教學中聯繫生活背景講解語文;使學生感悟到語文就在日常生活中。這樣,一方面學生會主動聯繫身邊的實際問題來學習語文,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語文解決實際問題,使他們認識到語文的實用性。

三、 轉變觀念,大膽創新

新課程中,增設了培養學生的素質的內容。這些內容要求教師要用全新的教學模式來組織教學,因此,教師要走進新課程,實現課程目標,其自身必須有先進的、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育理念,並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要能夠推崇創新,追求創新,要善於打破常規,突破傳統觀念,具有敏鋭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使思維具有前瞻性和獨創性。總之,教師要有創新的教學模式,創新的教學方法,靈活的教學內容的選擇,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評價標準,善於創設“創新的自由空間”,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學習園地,指導學生改進學習方式。

總而言之,通過本次學習,使我認識到,我們的語文教學應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以人的發展和社會進步為需求,新課程還以學生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讓學生在活動中學會合作,學會探究,新課程將以創新為中心,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創造的慾望,勇於創新。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2

音樂是開啟人類心靈大門的鑰匙。中國小兒童的年齡特點決定他們活潑好動的性格,而音樂那富有韻律,動感的特點恰恰迎合了中國小兒童的心理和口味。例如,將音樂放在課堂一開始,這可以調動課堂的氣氛,讓學生能儘快的從課間的喧鬧中緩過神來,集中精力投入到英語課堂中。教師平常應該多留意一些中文少兒歌曲,例如,《兩隻老虎》,《ABCD歌》,《Good morning》等。然後將課堂中要講解的單詞,或者是語言點編入歌曲中,起到預習與複習的作用。

(1)Picture—英語課堂中的光滑劑

顏色鮮豔,畫面清楚,逼真的圖片有利於學生的形象思維,教師可以在簡單的環境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而且圖片不受時間和詳細條件的限制。有一些小東西、傢俱、交通工具、場合等實物實景,教師難以帶入課堂,都可用圖片替代,操作既簡單又方即可行!

在實際的英語中,圖片的使用要靈敏。例如在介紹新單詞din-ning room ,kitchen ,bedroom 等單詞的時候,教師可以先用圖片將單詞引導出來,然後率領學生齊讀,接着由學生單個讀、小組讀;教師在學生讀的時候呈現與單詞相對應的實物圖片,這樣能很好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Chant—英語課堂中的調味劑

Chant教學法也就是英語教學中常見的一種“歌謠”教學法,歌謠其實是一種有韻腳有意境的兒歌,它充滿童趣,合轍壓韻,琅琅上口。教師把單詞或小短語編成富有動感,有韻律的Chant在中國小英語課堂上運用,這更容易激起兒童學習單詞或短語的興趣,並讓他們在學的一段時間內仍能記憶猶新。chant的特點和要求大致有四小點:

(1)節奏感強,琅琅上口。

(2)形象生動,激發想象。

(3)簡單易記,容易背誦。

4)語言精練,響亮壓韻。

(3)Game—英語課堂中的催化劑

從教學意義上來講,遊戲教學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學生的智力,增長學生的知識。它不但有利於學生的身心開展,還有利於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在課堂中穿插一些適宜的遊戲,可以緩解課堂上的緊張氣氛,有助於消除學生的疲勞感;它強調了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學生共同參與,利用遊戲無意注意的特徵,讓學生在不知不覺實驗中學到了知識,拓展了視野。

從教學施行上來講,遊戲的設計要合理,必須指向一定的教學目的,使教學任務與遊戲任務基本吻合;遊戲的形式要多樣化,俗話説“把戲不可多玩”,再好玩的遊戲玩過屢次也就失去新鮮感了;遊戲的內容要生動有趣,因為既然是遊戲,就應該讓學生樂於接受,樂於參與。在遊戲中,教師應注意導語儘量的簡練生動,要先交代一下游戲名,明確任務,並制定合理的遊戲規則,同樣,規則也要簡潔明瞭,易於讓孩子們記住和遵守。在應用相對來説較為複雜時,教師應先給予示範和指導。將遊戲引入教學,目的就在於以遊戲引路,充分調動學生的求知慾、好奇心,讓孩子們不知不覺地從“樂”中“學” 。 我認為中國小英語課堂一定要讓學生在活動中去學習英語,通過聽聽、説説、唱唱、玩玩等形式,讓中國小生感受到學習英語的快樂。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3

20xx年10月18日由教導處XX帶隊的11位教師,前往XX縣直屬國小聽課。其中有6位是老教師,5位是中年教師。

此次聽課學習的內容是,《普洱市20xx年國小數學新課程課堂教學競賽》。這次學習是來之不易的,是領導關心和照顧。通過這次的學習,會使自己的舊傳統教學觀念逐步改進。

聽了幾位老師的課後,獲益匪淺,使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教學目的,明確了教材的本質,明確了現代教學手段,使我感到自己在教學工作中遠遠不足,相比之下,差距很遠。

幾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自主學習,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法的基礎是自主。沒有自主學習,就沒有探究,因此,在本節課中,幾位教師始終注意激發學生的慾望。教師所起的作用是組織、啟發、引導學生自主學習。

2、在教學中,具有創新的教學理念,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設計中無不閃爍着創新的火花,從教學設計導學生自主合作,都洋溢着濃濃的創新熱情。尤其對學生的設計和大屏幕的展示,使國小生一目瞭然。在這幾節課裏,幾位老師還充分展示了學生的巨大潛力,還將本節課推向高潮,使國小生有獨特思維,大膽設想,獲得了老師們的讚賞。

3、在教學中,老師還注重學生的學習綜合能力,此外,還設計了本節課應注重的生活問題,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還設計了課外延伸。通過講故事,使同學知道了怎樣動腦。同時,還進行評獎活動,這樣就能促進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

4、以後自己在教學中,要逐步改變觀念,吸取精華,去其糟粕,努力提高教學水平。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4

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評價也是課程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搞好課堂教學評價,對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乃至課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引導教師更新觀念,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課堂教學行為,使新課程的改革目標真正得以落實。所以,在一定意義上説,課堂教學評價的改革是關係到新課程改革成敗的關鍵。通過學習《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體育》,使我加深了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與體會,我進一步認識到了新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我深深地感到:課堂中的評價的確很重要。但怎樣的評價才是有效的,怎樣的評價才能是學生輕鬆愉悦地學習知識,並能對學生日後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體育》為我輕輕撩開了這一問題的面紗,明白了在今後的教學工作中應該如何去做

一、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3個方面的整合,是新課程根據現代人的培養目標以及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所提出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各學科教學評價中必須首先予以關注的。知識與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內容。深厚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任何一門學科,其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與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同時,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智慧、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必須以人為木,不僅強調學科的價值,更要強調學科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斷致力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起來,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二、改變教師教學方式

新課程突出強調了“課程整合”、“合作教學”、“行動研究”等新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培養和增強新的課程意識,轉變傳統觀念,從被動的課程解釋者轉變為主動的課程開發者,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學生一起成為新課程的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程觀念的指引下,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打破積習已久的教學習慣,衝破“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陳規,自主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運用“討論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各種教學方式,使教學形式由單一轉變為多樣,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由預設和封閉走向生成和開放,並促使學生由單向思維轉化為多向發散性思維,實現對課程有意義、有價值的深度構建。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上,第一,要關注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否對學生表現出熱情與寬容,是否保護和鼓勵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創設了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都能大膽發言,提出問題,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第二,要關注教師在課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從自己思想或教學預設轉移到全班學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標上來。第三,關注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教學內容、適合教學對象的需要。在“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學方式中,設置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學生能夠深入思考,通過“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在教學中,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其結果是,學生雖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卻不能深刻領悟知識所藴藏的生命意義和生活價值,更不能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生髮展的整體關懷。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推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學生的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不斷得以培養。因此,課堂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四、改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影響學生個性成長的重要因素。當代課程論強調對學生應該是激勵性評價、賞識性評價、發展性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這種評價一定是以對學生真誠的愛(特別是對暫時處於落後狀態學生的愛)為基本出發點,以激勵性的信息發佈為基本表達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為最終目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表現為一些鑑定性的語言式的評價,更多的應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等等,以此給學生以激勵和讚許,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保持旺盛的學習精神,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通過新評價方法的實施,重建課堂教學文化,使課堂教學從教師權威走向師生平等,從封課堂教學是實施新課程的主渠道,課堂教學評價也是課程評價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搞好課堂教學評價,對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改革乃至課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導向和推動作用。科學、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能引導教師更新觀念,把新課程理念內化為課堂教學行為,使新課程的改革目標真正得以落實。

五、實現三維目標的達成

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3個方面的整合,是新課程根據現代人的培養目標以及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所提出的教學目標,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是各學科教學評價中必須首先予以關注的。知識與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學內容,也是學生學習的基本內容。深厚的基礎知識和熟練的技能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重要基礎。任何一門學科,其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與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的學習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同時,教學過程體現了教師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教學智慧、教學風格和教學藝術。情感態度價值觀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必須以人為木,不僅強調學科的價值,更要強調學科價值與人文價值的統一,不斷致力於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積極的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課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把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起來,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

六、改變教師教學方式

新課程突出強調了“課程整合”、“合作教學”、“行動研究”等新觀念。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培養和增強新的課程意識,轉變傳統觀念,從被動的課程解釋者轉變為主動的課程開發者,從知識的權威者轉變為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與學生一起成為新課程的合作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新課程觀念的指引下,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打破積習已久的教學習慣,衝破“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陳規,自主尋求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創造性地運用“討論式”教學、“合作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各種教學方式,使教學形式由單一轉變為多樣,教學內容與教學過程由預設和封閉走向生成和開放,並促使學生由單向思維轉化為多向發散性思維,實現對課程有意義、有價值的深度構建。因此,在課堂教學評價上,第一,要關注教師在與學生的交往中,是否尊重和信任學生,是否對學生表現出熱情與寬容,是否保護和鼓勵了學生的好奇心和自信心,是否創設了民主寬鬆的教學氛圍,使學生都能大膽發言,提出問題,甚至提出與教師不同的觀點。第二,要關注教師在課堂上的注意中心,能否從自己思想或教學預設轉移到全班學生的思想或生成的目標上來。第三,關注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教學內容、適合教學對象的需要。在“討論式”、“合作式”、“探究式”等教學方式中,設置的問題是否具有探究性和拓展性,使學生能夠深入思考,通過“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真正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轉變學生學習方式

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改革的焦點。在教學中,認真學習新課標,深入領會《語文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切實轉變觀念,克服以往在語文教學中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忽視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過分追求學科知識系統的錯誤傾向。其結果是,學生雖有很強的認知能力,卻不能深刻領悟知識所藴藏的生命意義和生活價值,更不能在真實情境中靈活運用知識,教學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人生髮展的整體關懷。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這種單一的、被動的學習方式,提倡和推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通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學生的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不斷得以培養。因此,課堂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八、改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

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影響學生個性成長的重要因素。當代課程論強調對學生應該是激勵性評價、賞識性評價、發展性評價,評價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發展。這種評價一定是以對學生真誠的愛(特別是對暫時處於落後狀態學生的愛)為基本出發點,以激勵性的信息發佈為基本表達方式,以促進學生各方面的發展(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協調發展)為最終目的。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表現為一些鑑定性的語言式的評價,更多的應是教師的一種手勢、一個眼神、一種默許、一種認可、一種贊同、一個微笑,等等,以此給學生以激勵和讚許,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慾望,保持旺盛的學習精神,提高自我發展的信心。通過新評價方法的實施,重建課堂教學文化,使課堂教學從教師權威走向師生平等,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學科走向學生,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預設走向生成,最終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讓生命湧動的課堂出現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育思想、教學能力、教學經驗、教學智慧、教學風格的綜合體現。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新的視角關注教師的課堂教學,以此建立新的評價觀念和評價方法。

閉走向開放,從學科走向學生,從單一走向多元,從預設走向生成,最終促進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的全面發展,讓生命湧動的課堂出現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總之,課堂教學是教師教育思想、教學能力、教學經驗、教學智慧、教學風格的綜合體現。新課程的課堂教學評價要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以新的視角關注教師的課堂教學,以此建立新的評價觀念和評價方法。

總之,在日後的教學工作中,我將努力做到:把課標學習與《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體育》的理論結合起來;鑽研新教材、理解和把握新教材,用好新教材;重視教學反思、個案研究和收集??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自由去親自體驗作品,把理解運動的權利放心地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與作品的對話中感受、品位和思索。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5

在假期集中學習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了《課程標準》,並努力把《數學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相互協作、積極探索,大膽改革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一、認真學習《課程標準》,切實轉變教學理念

在課程改革情景下,如何有效進行數學教學?《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的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估、教育價值觀等方面都提出了許多新的要求。在備課組活動或者教研組活動中進行交流。通過自學與交流,我們對新課程教學中如何處理“強化基礎”與“培養能力”、“提高素質”相結合,如何向學生展現知識的發生和發展過程,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體,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人學有用的數學,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獲得不同的發展”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二、大力抓好課堂教學,全面推進課程改革

課堂教學作為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數學學習環境,把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都能夠充分發展作為教學改革的基本指導思想,倡導“學生自主學習與教師適時指導”的新課程教育理念,推行“情景——探究——實踐”的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新模式,把數學教學看成是師生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積極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研究,既注重學習結果、更注重學習過程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和體驗。“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與參與者”。本學期中,提倡學生自己提出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這是針對高一教學知識背景不完備,知識體系不健全,課時數不足的現象提出來的。應當説這樣的要求符合新課改精神,對改進教學方法,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是大有幫助的。

三、繼續開展集體備課活動,促進教師共同發展

通過個人與集體相結合的備課方式,既照顧到各班實際情況,又有利於教師之間的優勢互補,從而整體提高教師們的備課水平。本學期中,我們數學教研組每週進行一次集體備課活動。先讓每一位任教老師獨立鑽研教材,精心設計教案,然後備課組再組織全體數學教師開展研討活動,從板書、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語態、課堂的“應急預案”等全方位的進行研討,努力提高了每位教師個人的綜合授課能力。

四、不斷創新評價機制,激勵學生全面發展

由於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學生的評價已從單一的終結性考試發展為考試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為適應這一轉變,本學期,我校數學組在繼續大力推進數學課堂教學評價改革的同時,把新的教學評價觀(關注並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三維度的有機結合、開拓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立足於人而不是物化的知識等)貫穿於平時的課堂教學評價中。我們分年級制定了數學學科分類評價標準,從數學思維品質,數學概念與原理的理解、表達和應用,數學運算能力,數學活動與課外學習,數學與日常生活、其他學科等五個方面對學生的數學學。我們採用了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點評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靈活地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我們把評價作為全面考察學生的學習狀況,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手段,更多地關注學生已經掌握了什麼,獲得了那些進步,具備了什麼能力,使評價結果更有利於樹立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五、對新課程教學內容的.處理,我認為大體按以下三點來把握:

(1)對已刪內容,如所有版本教材都未出現,一般不要再撿回,如指數方程和對數方程的解法、指數不等式和對數不等式的解法、線段的定比分點、已知三角函數值求角、三角方程和反三角函數,極限等。

(2)對有不同處理方式的內容,一般應按所教版本教學。如有不同處理方式在另外版本出現,對解題可能產生影響,則應適當告訴學生。如函數概念的引入,可先講函數,後講映射;也可先講映射,後講函數。

(3)對新增內容,教材不同版本的表達方式和選用例、習題有差異。備課時,如能多參考一些版本,必能幫助加深理解,提高水平和效率。

目前,高中數學新課程教學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必修課教學階段,選修系列1、2教學階段,總複習階段。前階段是後階段的基礎,前階段知識會在後階段中得到鞏固、應用、延拓和加深。不同生源層次的學校在同一知識內容的教學要求上是應該有區別的。即使是同一學校,對具有不同數學水平的學生,要求也應有所不同。例如,教材中的練習題、習題和複習題中的A組題應要求所有學生完成,但B組題較難,一般只要求數學基礎較好的學生選做即可。

總之,高中數學新課程的改革,任重而道遠。推進此改革,是目前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需要不斷探索,不斷反思,不斷總結,不斷解決問。“學無止境、教無止境、研無止境”是我的工作內容和工作動力,我們在今後的數學教學工作中,將不斷總結已有的成功經驗,並努力吸收、借鑑其他老師的成功做法,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團結協作,為全面提高高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努力。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6

作為一名新教師,在從事地理教學工作的幾年中,地理新課程標準給予我無數的幫助,啟發和引導。以下是我新課程地理教學中所得的幾點心得體會:

一:解放學生認知習慣,培養學習興趣

如何提高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呢?這是我們許多教師都比較關注的問題。針對現在學生見識廣,生活經驗豐富的特點,我們不妨讓他們通過聯繫身邊的事物來認識、獲取地理知識。例如結合南方水果和北方水果的不同導引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的水熱差異。讓學生懂得:生活中處處有地理。當然我們還可藉助報刊雜誌、電視新聞,接收各種音畫逼真,生動形象的地理知識。

二:解放學生的頭腦,培養創新思維。

新時代的課堂,學生是主體,教師不越俎代皰。在學習中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動腦,大膽創造。不怕出錯,不怕重複,讓學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過程中增知長智。例如在學習颱風時教材提出了“颱風有過也有功”的觀點,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引導學生分成正方、反方兩組進行辯論,同學們在激烈的.辯論中不知不覺增長了知識,從而也懂得了一分為二,辯證認識地理事物的方法。

三:解放學生的嘴,培養表達能力。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課堂上我們應讓學生大膽發言,大膽的表達自己的看法、體會,得到能説會道的鍛鍊,並能和老師、同學經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學中,通過激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也能獨立提出問題:

為什麼八大行星中只有地球上有高級智慧生物存在?

為什麼北方多沙塵暴而南部沿海多台風?

為什麼印尼、伊朗、日本地震不斷?

以上這些問題提出後,我們需要肯定學生大膽提問的精神,然後通過師生探討,給學生一個滿意的解答。

四:解放學生的雙手,培養動手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科的靈魂。在教學中應讓學生用好地理圖冊、填充圖,通過填、繪、析,養成手不離圖,圖文對照的學習習慣。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適時地開展小論文、小製作、小調查、小發明等活動,讓學生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初步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和深入細緻的作風。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7

尋找真理歷史學科是人文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科,在學校德育工作中負有重要使命,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為什麼要變化呢?

一、新課程理念下,歷史教師角色變化的原因?

教師角色的特徵是隨着社會的變化而變化。在歷史上,教師這一社會角色的特徵經歷從長者為師到有文化知識者為師,再到教師即文化科學知識傳遞者的演變歷程。在新的世紀裏,教師這一角色的特徵正在發生着新變化。對教師職業的讚美,主要是他們那種默默無聞的奉獻。又如: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像園丁一樣用心血、汗水澆灌幼苗,像春蠶那樣到死絲方盡的精神。這些比喻,起到了對教師的激勵作用,但它忽視了教師在勞動過程中生命本質和高級需要的滿足,忽視了教師的教育生命成長與發展。在教師角色的重塑過程中需要我們將時代的歷史的內容填補到教師角色的含義當中去。21世紀的教師,特別是歷史教師在對職業角色的認識時,要在每一節課得到生命創造的滿足,發現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愉。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場所也是教師成長的地方。教師的職業不僅是付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意義也在教育活動中得到體現和延伸

傳統教師角色存在的傾向性是:強調給予別人,忽視教師的個人生命價值與需要;強調教師的權威,忽視了教師與學生的合作關係;強調教師的學科素養與教學技能,忽視了教師促進學生成長的專業意識;強調教師勞動的傳遞性,忽視了教與學的創造性。所以,以下幾個方面對傳統的教師角色行為提出了改進: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控制者;教師與學生的關係是“教”與“學”的關係;教師作為知識的仲裁者;教師的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教師從成人的角度實施教學。

二、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變化

教師知識傳授者的角色要發生很大的變化,教師要改變過於強調知識傳授的傾向,努力形成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態度,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這要在一個新舊課程及教師教學行為的過渡、漸進與交替中完成。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的表現是:信息交流的單向傳輸方式(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單獨擁有權力,學生在教師的控制和監督下進行學習;

教學以知識傳授為主,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受教師關注不夠;教學目標、內容、方法、進程、結果和質量評定等都由教師決定和負責,學生的任務和責任就是應試考試和接受評定。

傳統知識傳授者角色,表現在教育觀念、教學制度、工作方式、辦學條件等很多方面。如:教師是唯一的知識的擁有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為中心,書本為中心,課堂為中心;應試教育,這種方式提大學聯考試成績快,能完成教學任務;習慣傳承,過去教我的人都這樣,大家都這樣;簡化的工作方式,省時省力,見效快;教學條件、班額、教具及設備等的限制。

1.由重傳授向重發展轉變傳統教學中知識傳授重視對“經”的傳授,忽視了“人”的發展。

新課程的改革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呼喚人的主體精神,因此教學的重點也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髮展轉變。我們知道,學生既不是一個待灌的瓶,也不是一個無血無肉的物,而是一個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既可學習掌握知識,又可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同時又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教學過程既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又是一個身心發展、潛能開發的過程。

2.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

要讓學生全面發展,並不是要讓每個學生、每個學生的每方面都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一刀切、齊步走、統一要求——這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這是要把千姿百態、風格各異的學生“培養”成一種模式化的人。顯而易見,一刀切的統一規格教育既不符合學生實際,又有害於人才的培養。目前我們課堂教學中出現的許多問題以及教學質量低下,就與一刀切、統一要求有關。有人説“龍生九種”,“人各相異”,我們找不到兩個完全相同的學生,也不會找到能適合任何學生的一種教學方法。這就是需要我們來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因材施教的科學。

3.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

一堂課究竟應該怎麼上?傳統教學中教師的講是教師牽着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往,學生習慣被動地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喪失。顯然這種以教師“講”為中心的教學,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不利於學生的潛能和身心發展。如在常見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過多的講解、分析,甚至把解題的過程寫出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是:教師仍然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做不出來,於是就包辦代替。新課程提倡,教是為了學生的學,教學評價標準也應以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為主。正如葉聖陶先生説,“最要緊的是看學生,而不是光看老師講課”。

4.由重結果向重過程轉變

重結果輕過程,這是傳統課堂教學中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也是一個十分明顯的教學弊端。所謂重結果就是教師在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教學的結果,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所謂重過程就是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的重點放在過程,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規律上,讓學生通過感知—概括—應用的思維過程去發現真理,掌握規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既掌握知識,又發展了能力。重視過程的教學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揭示知識的發生過程,暴露知識的思維過程,從而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長知識,又增才幹。

5.由單向交流向綜合交流轉變

一般説來,課堂教學是由師生共同組成的一個知識傳遞動態過程。由於教師採用的教學方法不同而存在以下四種主要交流方式:

(1)以講授法為主的單向交流方式,教師施,學生受。 (2)以談話法為主的雙向交流方式,教師問,學生答。 (3)以討論法為主的三項交流方式,師生之間互相問答。 (4)以探究——研究為主綜合交流方式,師生共同討論、研究、做實驗。

顯而易見,後兩種教學方法所形成的交流方式最好,尤其是第四種多向交流方式為最佳。這種方法把學生個體的自我反饋、學生羣體間的交流,與師生間的反饋、交流普遍地聯繫起來,形成了多層次、多通道、多方位交流網絡。這種教學方式能使學生通過合作互相啟發,互相幫助,對不同智力水平、認知結構、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的學生實現“互補”,達到共同提高。這種方式還加強了學生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師生之間的縱向交流,並把兩者有機地貫穿起來,組成網絡,使交流呈縱橫交錯的`立體結構。這是一種最優化的信息傳送方式,它確保了學生的思維在學習過程中始終處於積極、活躍、主動的狀態,使課堂教學成為一系列學生主體活動的展開與整合過程。

6.由居高臨下向平等融洽轉變

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處於“我教你學”“我講你聽”的地位,學生完全由教師擺佈,受教師灌輸。教師處於居高臨下的地位,師生之間的關係顯然是不平等的。現代教學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存在兩個心理過程。一個感覺——思維——知識、智慧(包括知識技能的運用)的過程:另一個是感受——情緒——意志、性格(包括行為)的過程。前者是一種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後者是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兩者密不可分,缺一項都不成為真正合理的學習過程。然而傳統的教學理論只看重認知過程,卻忽略了情感過程,丟棄了非智力因素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這也是造成當前學生厭學和課堂教學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教學過程最活躍的是師生之間的關係,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同時,學生又要尊重教師的勞動。師生在教學中情感交融、氣氛和諧,才能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諧的師生關係。

7.由教學模式化向教學個性化轉變

上了幾千節課,教了幾十年書,送走了一批又一批學生,問自己的教學方式是什麼?教學特點有哪些?實在説不清。這就是我們相當一部分教師的經歷。而現代教學卻要求教師樹立特色意識,形成個性化教學。教學方法大忌是單一化、模式化、公式化。那麼怎樣才能形成自己的個性化教學呢?這就要求教師不能墨守成規,而要勇於創新、積累、總結、提高。教學是一種創造性活動。不明確這個問題,就不能準確地分析和判斷今天教師的課是否有個性風格,是否符合新時期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否有助於培養有智慧、有創造性的一代新人。

三、新課程下,教師實行了知識傳授者的角色的轉變後,還需要建立其他新的角色

1.教師是學生髮展的促進者

在新課程實施中,學生的學習方式正由傳統的接受式學習向探究式學習轉變,這就要求教師的基本角色必須從傳授知識的角色向教育促進者的角色轉變。教師的角色不再以信息的傳播、講授者或組織良好的知識體系的呈現者為主,其主要職能已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學生髮展的促進者。教師做促進者,他的角色行為表現是:幫助學生決定適當的學習目標,並確認和協調達到目標的最佳途徑;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和發展認知能力;創設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學生提供各種便利,為學生服務。教師要建立一個接納的支持性的寬容的課堂氣氛;教師作為學習的參與者,與學生們分享他們的感情和想法;教師和學生一道;教師能夠承認過失和錯誤。教師作為促進者的角色行為有幾個明顯的特點:積極地旁觀。學生在進行自主學習時,教師要積極地看,積極地聽,設身處地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隨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學習,給學生以心理的支持,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用各種適當的方式給學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探索熱情更加高漲,使課堂更加生機盎然。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當教師以一個促進者的角色出現時,也注重教育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培養合作精神。教會學生自律並不會妨礙他們創造性的發揮,而只會促進他們的學習。教師作為促進者的關鍵在於如何促進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能夠自己去實驗、觀察、探究、研討,使他們身心全部投入到學習活動之中。

2.教師是自己教學行為的研究者

蘇霍姆林斯基説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夠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再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上從事研究這條幸福的道路上來。”事實上,每一位教師都有能力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加以反思、研究與改進,提出最貼切的改進意見。與外來研究者相比,教師處在一個極其有利的研究位置上,有最佳的研究機會。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對教學情境中的問題,有着自己的經驗化的處理方式。這個過程是教師對自己行為的分析與研究的過程。新課程的出現,使教育情境中的問題增多並變得複雜,“教師即研究者”這一要求在新課程背景下尤為重要。教師的研究,是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一種研究方式。首先,找出一個起點為開端,這個起點是教師個人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也是教師個人希望投入精力去追求和加以解決的問題。如:一個興趣,嘗試一種新的想法,開發一種新的教學方法;一種困難,要改善一個困境,解決一個問題,或彌補一個缺失;一種“不明”的情況,課堂上的意外與無法解釋的體驗,這些意外與體驗可以看做是進行研究、發展教學策略的一個起點。之後,通過觀察、訪談及其他收集資料的方法,找到相關資料,然後通過對資料進行整理和分析,以達到對情境的深入透視和理解。在情境得到認識與理清之後,教師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發展出自己的行動策略。最後,將行動策略應用於教學實踐,並對其效果加以檢驗。如果行動策略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那麼這一輪行動研究就宣告結束,接着再進行新一輪的研究過程;如果行動策略被證明無效或者需要完善,就需要對情境進行更進一步的審視,並發展出新的行動策略應用於實踐,直到問題得到最終的解決。

3.適應教師角色發展的新趨勢新課程,昭示了教師角色發展的一般趨勢:在教學過程中更多地履行多樣化的職能,更多地承擔組織教學的責任;從一味強調知識的傳授轉向着重組織學生的學習,並最大限度地開發社區內部的新知識資源:注重學習的個性化,改進師生關係;實現教師之間更為廣泛的合作,改進教師與教師的關係;更廣泛地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掌握必須的知識與技能;更密切與家長和其他社區成員合作,更經常地參與社區生活;更廣泛地參加校內服務與課外活動。基於此,教師要重新制定自己的發展規劃,將自己的職業發展看做是一個終身的、整體的、全面、個別而持續的循環過程。這個過程牽涉到個人的、組織的、外在環境等錯綜複雜的因素。教師角色的功能與它所存在的教育環境有關,原有教師角色的存在有其課程原因,而新課程為教師的角色生長提供了促進條件。教師認識與分析這些條件,有助於自己與傳統的角色分離,建立新的角色。各種影響因素如果能夠有效地加以綜合,教師職業發展的道路將會更為順暢,成功的機會也會更大。教師制定發展規劃應注意的問題有:準確地認識自我;能結合具體時間與空間環境評價自己;不斷分析相關資料,審視發展機會;確立可行的發展目標與行動策略;按目標逐步執行;適時評價發展計劃。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作為知識傳授者的教育觀念、教學方式。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8

[學習《體育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讓學生享受體育的快樂課程改革如春風吹綠了神州大地,帶來了令人鼓舞的變化:教育觀念發生了變化;課堂和學生生活出現了新的變化;參與、支持課程改革的氛圍逐步形成…讓人欣喜不已,學習《體育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體育與健康課程正從育體向育體與育人有機結合的方向轉變,新課程標準頒佈以來,作為體育教師,我們一直在積極摸索、思考,自己應定位在一個什麼樣的角色,怎樣讓學生學得更加快樂,一直是體育教學工作中的一個聚焦話題,通過對《體育新課標》的認真學習和積極實施,頗有些感悟與收穫。

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增進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課程。新課程標準貫徹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與個性培養,把學生的健康意識、交往合作意識作為重點,對於同一教學目標、教材內容,採用新穎獨特的教法,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使一些單調枯燥的教材內容,通過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快樂、愉快、和諧的情感與氣氛,充分照顧到學生的興趣愛好和滿足學生的需要,既讓學生喜歡學、樂於學,又讓他們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自覺主動地發展體育能力和個性,增強體力和智力,培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確保人人皆有所獲,充分享受體育的樂趣。快樂體育簡而言之就是愚教於樂,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着重圍繞《新課程標準》進行改革,走進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的選擇。我們的'教學目標應定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上,應該讓學生喜歡並且會進行體育鍛煉,傳統的體育教學,教師關注的是教學計劃、內容是否完成,忽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體驗,出現了喜歡體育但卻不喜歡上體育課的怪現象,體育新課標的實施,使廣大體育教師轉變教育教學觀念,突出以學生為本,所有的教學內容須為教學目標服務,教師要用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重新選擇,建構教材來教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這才是增進健康的第一步,心得體會《學習《體育新課程標準》心得體會》。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中,我深切地體會到,體育教師不再是消極地扮演教材執行者的角色,而是一個新課程的設計者;體育教師不應是一個只懂得教人如何運動的教練員,更應該是一個具備現代觀念和教育素養,知道如何進行課程建設以及如何運用體育教學方法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專業人員。新課標的實施,改變了以往的那種師道尊嚴,新穎的師生關係正在形成。我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自信地想,大膽地説,給他們一片自由的天空,經常進行師生互動,通過讓學生做小老師,喊口令,做示範,教師可以到學生中間,充當他們的一員,學生的主體地位正在凸現,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方法上我們應採用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學生能接受具有有效激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教學方法。勇於突破以往教法的框框。如我在做準備活動時,輪流選擇一學生帶隊,並組織全班做好帶隊同學自編的徒手操,讓全班同學一起喊口令,既整齊,又使學生易於集中注意力,為學好下一環節做好充分的準備。在激發學生興趣上可採用興趣導練法競賽法自主練習法啟發法等,使學生愛上學習項目;在教學形式上應採用簡化的寬鬆的、民主的教學組織形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課堂氛圍中進行學習,如在學習廣播操時,我在教完兩遍後,給5分鐘的自由時間,讓同學討論,互相學習,並學會本節,然後再進行統一練習,這種形式讓同學記憶較深刻,學會快且不易忘記,在進行遊戲競賽時,充許學生進行大聲加油,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

總之,新課程標準對體育教師的要求提高了,體育教師成為課程內容的設計者、創造者,我們必須轉變教育觀念,摒棄傳統的教學理念,以新的角色和學生相處,樹立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把選擇權讓給學生,授於魚不如授於漁,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運用新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慾望,激發學生練習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設想,促進學生自主性和獨立性,突出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具備現代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使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角,教育的主體和獲得知識的主動者,讓我們的每一位教師都能夠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我們的課堂都能夠追求一份詩意,讓我們的孩子都能享受到體育的快樂!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9

首先,感謝南通商貿學校給我外出培訓學習的機會。這次培訓時間是從7月8號到7月17號,為期共十天。培訓主辦單位是江蘇省教育廳,承辦單位是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培訓內容是財經商貿類老師新課程培訓。

此次學習我聆聽了六位專家的講座,他們分別從教學改革、專業建設、課程改革、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詳盡闡述。下面我就個人學習談一點心得體會:

一、革新職業教育理念,明確職業教學目的

通過這次學習,我對教學理念革新有了一個更清楚更系統的認識。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功能。而此次學習我對這一功能有了簡單的體會:教學活動的新詮釋,樹立以生命為本的教學過程觀、以研究為主體的教學方式觀、以促進發展為目的的教學評價。

葉瀾教授曾經指出:“今日教學改革所要改變的不只是傳統的教學理論,還要改變千百萬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他們每天都在進行着的、習以為常的教學行為。”作為學生生命成長的重要支柱,教師必須轉變觀念,認識到教學活動並不是圍繞書本傳授“符號”的過程,做教材的“奴隸”,而在於以課程為中介,通過師生之同的積極互動,將課程“動態化”,通過體驗和發現去開發新的課程,能動地、個性地解讀教材,去創建新的課程意義,使課程活起來,使教學活起來,力求達到生命的一次又一次的提升。

教學目的應是為了挖掘每一個孩子的天分,培養其獨特的個性,教學活動應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石,教師則是構築基石的材料。新課程所強調的課程內容的選擇性正是為了適應學生髮展的`不同需求而提出的。我們應該用積極樂觀的眼光和態度來欣賞和預見學生的天性,應將每一個學生都視為一片有待開發的資源和財富,並進行有效的挖掘和利用。

二、加強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和建設

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建設應該把握兩個度。

一是以“必需”和“夠用”為度,促進文化教育功能化。與普通教育不同,職業教育中的文化教育不僅要為學生基本素質養成奠定基礎,也要為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服務,更應注重知識的應用能力、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職業院校要按照行業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實際要求來安排文化基礎課程,防止盲目加大文化基礎課程的比重,削弱職業能力訓練,片面追求對口升學考試的做法。

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教學研究機構要支持職業院校根據實現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對文化基礎課程的設置和課時安排進行必要調整,要避免簡單地組織和安排職業院校文化基礎課程的統一考試和質量評價。

二是以適應行業企業勞動組織和技術發展需要為度,促進專業教育情景化。要關注行業企業的最新發展,通過校企合作等形式,及時調整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突出本專業領域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流程和新方法;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知識、技能、經驗與興趣,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應勞動力市場需要和有職業發展前景的、模塊化的學習資源。要把教學內容按照職業活動的特點和要求進行整合,按照實際的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情境組織課程,形成圍繞工作需求的新型教學與訓練項目。

以上就是我此次學習的一點心得體會,可能某些方面的認識還很膚淺,但我相信,用我對一顆對教育的執着追求的奉獻之心,在以後的工作中會不斷的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時刻看到自己、認識自己、豐富自己。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0

今天聆聽了張海教授的“跨越式課程教學”內涵的講授,對跨越式教學理念有了清楚的認識,對跨越式教學模式有了深入的瞭解。同時也讓我對已經樹立了19年的`教學理念有了動搖,開始反思我的教學。

我感覺自己的教學中確實缺少閲讀與練筆訓練的強度與密度。雖然在以往的教學中我也經常讓學生去閲讀或進行小練筆,但不到位,而且很難保證閲讀量。每節課上,只是在拓展知識環節上才能出示一篇相應文章讓學生閲讀。這樣做也只是為了教學需要,並沒有滿足大多數同學的需求。練筆時,學生也只是用三兩句話來簡單描述一下,缺少具體內容。而且我所給予的時間也不足,再加上強度不夠,導致這一環節形同虛設,僅是做樣子而已。所以我的學生(四年級)在寫作上出現了恐懼心理,不會寫、寫不好,這種現象一直困擾着我。我也知道學生寫不出來是因為閲讀量不夠導致詞語匱乏,缺少文采,但一直沒有想到一種切實可行的方法。在認識了跨越式教學模式之後,我茅塞頓開:學生不愛課外閲讀,我們還可以將閲讀搬到課上呀!我準備回去後自己先試行一下:

首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搞好學生的課前預習,這樣就能更好地將講授壓縮到20分鐘以內;

然後,指導學生們使用配套的閲讀教材開始閲讀訓練;

其次,寫作上可能學生剛開始還會像以往一樣迷茫,但不要着急,

我可以配合課文內容多創設一些情境,讓學生有感而發。

我相信,真正去落實“211”模式教學後,孩子們一定會慢慢地就會由寫幾句話進步到寫一段話或幾段話的,我對此信心以十足。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1

這次有機會的參加培訓,使我深深地體會到這次培訓的重要意義非同尋常,感覺到了國家新課程遠程培訓的重大意義,不但在於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而且帶來的是全新的教育理論和理念。對體育理論有了更深的認識,更加感到作為一位體育老師所負的重任。

新的體育課程標準倡導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為宗旨的教學,把“以學生髮展為本”作為新課程的基本理念,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好,學習技能,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研究、勤於動手,形成終身體育。新的《課程標準》(修訂版),全面地貫徹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目標,以“健康第一”作為指導思想,強調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學生的個性、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以身體練習和運動技能為主線,突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對體育教學的組織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等提出了可行性的參考性的建議,如建議體育課的組織教學,為學生創造一個民主、寬鬆、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這樣有利於學生觀察、練習、發展和創造。同時在教學方法上,為我們體育教師提供了合理的建議,學生在體驗中也學會了學習,學會了鍛鍊,為終身體育奠定了基礎。總之,在“健康第一”的思想指導下,對體育教學的內容選擇、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等方面提出了非常有價值的參考性建議。在實踐過程中,確實為我們體育教師理解、把握課程的'目標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為我們青年體育教師的教學實踐提供了重要的依據、參考和借鑑。相信通過我們的不斷努力和改進,一定會使我們的體育教學再上一個新的台階。 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活動過程,它不是過度地讓學生探究,它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使學生在和諧快樂的環境氛圍中學習體育技能。在教學工作中,教師對學生提出要求時如有必要,都要先做示範,以增強學生學習的直觀性和示範性,教師的示範顯得很重要。此外,教師的思維方式、思想品質、知識結構、學習習慣等等,無形當中都對學生起着示範作用,特別是對於體育課來説。

以上是我在學習《體育新課程標準》後一些的觀點,本人將一如既往地堅守在山區體育教學的這片熱土上,堅信在自己的不斷努力,教育理論水平、專業知識和教學能力將會不斷提升。與時俱進,開拓進取,為山區教育事業的美好明天而努力。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2

聽了王教授《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這一報告,使我對新課程有了更新的認識,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實際教學中更深刻的體會的,教學,是學校工作的核心。課堂教學,是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所以新課改一定要落實到課堂教學。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實施新課程的首要任務。

我擔任數學學科教學,聽了王教授的報告是我更深的瞭解數學課程理念的具體表述:數學要突出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面向全體學生。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數學學習的內容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戰性的。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評價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全面瞭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歷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影響。

新課程理念要面向全體學生,課程目標三維,內容聯繫實際,教學方式多樣,教學評價多元,課程管理多級。

實施新課程也對教師的能力和素質有了更高的要求

在分析、處理教材的能力,原來我只是照本宣科,認為教材是根本,不願靈活處理,現在認識到,要對教材的深化理解,做到整體把握、融會貫通。在教學設計能力上,以前我不注意板書的合理性,寫哪裏寫什麼都很隨意,其實不然,板書是給學生的示範,更應科學合理。

和現行的實際教學和新課程教學比較實際課堂教學還存在很多的弊端。我國現行課程結構的主要問題:一是學科課程過多,過於偏重知識傳授,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發展;學生負擔過重;面對新形勢我能到底怎樣搞好課堂教學。因為課程改革的中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所以課堂教學改革無疑是課程改革的重頭戲和攻堅戰。

我們要注重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改變,要注意處理好以下三個關係:

1、處理好課堂教學中三維目標之間的關係

傳統課堂教學非常強調“雙基”目標,即基本知識、基本技能的傳授。儘管這些年也曾提知識、能力、思想教育三項目標,但真正關注的是“雙基”目標。新課程對課堂教學提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這三維目標如何有效整合是擺在教師面前的一大難題。在學校的教學管理中,我發現有兩種極端傾向:一是部分青年教師,接受新理念快,在課堂教學中追求課堂活潑,注重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而忽視了“雙基”的落實;二是一部分年長教師,傳統的思想根深蒂固,求穩、求實,過分注重了“雙

基”的落實,而忽視其他目標。其實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都沒有處理好三維目標之間的關係。“雙基”是中國教育實踐的產物,是我國基礎教育的一大特色。加強雙基本身並沒有錯,問題在於傳統課堂教學中不適當地拔高要求,偏重應試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

2、處理好接受性學習方式與探究性學習方式之間的關係

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許多老師已經有意識地把這些學習方式引進課堂。但是也發現,這些學習方式有的只能在公開教學上運用,有的流於形式,更有的根本不敢談起傳統的接受式學習方式。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在於對學習方式不甚理解,尤其是對接受學習與探究學習兩類學習方式的內涵與應用有誤解。

理解了接受學習和探究學習兩類學習方式內涵及其關係,我們在教學中應該有以下一些觀念:

(1)任何一種學習方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2)學習方式要因時、因地、因人而宜,不能“一刀切”;

(3)要善於依據不同學科和學科中不同的教學內容,靈活運用適當的學習方式;

(4)要實事求是,探究活動設計要採取符合學校實際、地區特點的形式;

(5)接受學習方式不能全盤否定,它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學習方式。

這裏還要強調説明的是,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是針對傳統課堂過於偏向接受式學習而講的,不能理解只有用了探究式才體現新課程理念。那種體現事物名稱、概念、事實等方面的陳述性知識不需要學生浪費時間去探究,靠聽、講、閲讀、理解的方式就可以了。特別是一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為了保證他們達到最低目標,有必要用講授法向這些學生傳遞必須的基礎知識。

3、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活”與“實”的關係

我們的課堂教學倡導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

如何讓課堂“活”起來?現在教師普遍採用的主要策略有:

(1)讓問題進課堂;

(2)讓合作學習進課堂;

(3)讓多媒體技術進課堂;

(4)讓民主的師生關係進課堂。把過去的“滿堂灌”變成了現在的“滿堂問”。

小組合作學習被廣泛應用。小組合作學習確實給課堂帶來了生機,培養了學生多種能力,諸如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合作和交流能力。但是仔細觀察,也發現有不少僅僅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師一宣佈小組討論,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小組裏,每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講什麼。存在很多問題:缺少必要的規範和訓練;毫無討論價值的問題放在小組裏討論;不引導學生認真讀書、深入思考就組織討論;花費大量時間組織學生表演故事情節和課文內容;學生不會傾聽和補充,各行其是;缺乏有效的反饋;缺少正確的評價;時間和效率失調等等;形式上熱熱鬧鬧,實際上亂亂哄哄、該講的沒有講清楚,該聽的沒有聽清楚,課堂秩序失控,教學任務難以完成。因此,如何正確處理好課堂教學中“實”與“活”的關係,成為落實新課改的關鍵。

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學的生命。課堂教學,既要重視個性,又要面向全體;既要重視人文性,又要注重科學性。要正確處理好“活”與“實”的關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必須關注以下幾個關係:

(1)優生的培養與學困生扶植的關係;

(2)鼓勵、表揚與實事求是的糾正、否定的關係;

(3)自主、自由與必要的規範、養成良好的習慣的關係;

(4)活躍的課堂氣氛和必要的課堂教學秩序的關係(活而不亂)。

課堂教學不能以喪失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為代價,不能以壓抑學生的愉快體驗、積極思考為代價;求“活”,不是追求課堂表面的熱鬧、活動形式的花樣翻新。而是追求學生腦力勞動的適度緊張,思維活躍,體驗加深,更好地落實教學目標,提高效率。課堂教學要“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

總之,王教授的報告在多方面對新課程進行了闡述,我們教師也會在實際教學中利用這些理論搞好課堂教學,並且不斷地摸索創新,是新課程教學真正有益於學生的成長,有益於教育的發展。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3

8月11日——13日,我參加了在省委黨校舉辦的推進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培訓。本次深化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重點是推進選修課程的改革,以實現學生在共同基礎上有個性的發展。通過培訓,我對《方案》中提出的“把更多的課程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課程開發權交給教師,把更多的課程設置權交給學校”的精神有了較為清晰的瞭解。培訓中,對選修課程的開發思路、方法和步驟進行了詳細地解説,加上先行學校對選修課程的開發應用進行案例説明,這些具有極強指導意義的理論與實踐範例,使我對今後在深化課程改革中應做些什麼、應該怎麼做等基本問題也有了一個較為明確的方向,大有“撥雲見日”之感。

通過幾天的培訓,我認為,政治選修課程的開發應該與本地區、本校的實際相結合,開發的選修課程應具有普遍性與長效性,要避免出現今年用後明年就失效的情況。這就要充分考慮本地區與本校學生的實際需要,多方面收集學生的關切,對選修課程的內容選擇要慎重,要經得起時間與實踐的檢驗。通過所開發的選修課程的學習,既要能讓學生獲得長遠發展的啟迪,又要兼顧學生近期提升的'需求;既要能鞏固拓展學生必需的知識儲備,又要能實現學生多樣化的個性發展。

從我校實際情況來看,選修課程的開發一是要處理好與必修課程的關係。完全脱離必修課程的選修課程學習,如果最終導致學生大學聯考的失利,將會導致社會、家長不可預測的責難,使改革增加諸多阻礙,甚至懷疑改革的正確性,

這個問題不可不慎。二是要處理好與大學聯考改革的關係。“三位一體”大學聯考改革的推進對學生的知識拓展、思維能力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過選修課程的學習,要促使學生在知識、能力和價值觀等方面有進一步的提高,要與“三位一體”大學聯考改革的要求相適應。這些都是在選修課程的開發與開設中應特別注意的地方。

深化普通高中新課程改革的號角已經吹響,作為普通高中教育領域的一員,我將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波瀾壯闊的課程改革中。

在今年的新課程培訓中,我們觀看了兩節全國優秀地理教師的比賽課,兩節課同課異構,均講的是新課程必修二中的一節課,但風格迥異,一節是典型的傳統教法,一節課則充分的關注到了學生的學,滲透了新的教學理念,帶給了大家耳目一新的衝擊。是啊,新課程,如果沒有新的教學理念做支撐,必將落得和上一輪的課程改革一樣,沒有多少變化,國家的課程改革又將流於形式。

聽了張海晨校長的報告,我更加堅定了上面的想法,也堅定了課改的決心。特別是張校長展示的那兩幅關於“學生對所教內容兩週以後記住的平均率”的塔形圖的對比,更留給我深刻的印象。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此時還不積極投身於課改,那怎麼對得起國家、人民對我們的信任呢?

在我們學校的學導螺旋發展大課堂實踐中,我也存在很多的困惑,有的時候在課堂上我也會覺得彷徨,許多的地方在實際的操作中感覺不夠流暢,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效果,這些都讓我難以平靜安心。最突出的問題就是課堂時間不夠用,室展、簇展的關係未能很好協調,存在重複低效的現象,還有就是學生參與展示的積極性不高、或展示權老是集中在少數學生中的問題等。而在張校長的報告中,我受到了許多的啟發。

首先是簇展和室展的關係,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我越來越認識到了簇展在一節課成敗中的關鍵性作用,只有簇展進行的充分,才能保證這一節課的學習目標在大多數同學中得到落實,保證新課堂的高效。而在實際的課堂實施中,往往我們的簇展、室展內容一致,導致許多同學對簇展的參與缺乏積極性,在簇展中常常置身事外,只是為了應付老師而站在一起。同時,簇展、室展的重複也是我們課堂時間緊張的主要原因,當然,這其中也暴露了我們教師還不夠相信學生,還不敢放手,總是擔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夠準確、不夠到位,必須在室展中親自把關才行。聽了張校長的報告,我認為我們必須提高室展的針對性,使簇展、室展更靈活一些。室展我們應該展示的是學生簇展中普遍不能解決的問題,方式上可以是向我們以往的集中展示,也可以像李校長提到的真正放開、實施超市式的方式,即以黑板為載體,打破學簇的單位,學生根據自己的問題自選位置參與展示交流,由每簇確定一位題長來負責重點展示和組織展示。而如果簇展能夠把問題都解決了的話,我們完全可以不進行室展;又或者簇展困難重重,沒有明顯效果話,我們則可以將更多的時間用於室展,在室展的基礎上,再利用簇展的形式進行課堂檢測,深化學生的理解。

第二,是關於學情調查。張校長在報告中提到,每節課的實施中有三次學情調查,我認為這也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必要條件,也是我們今後在課堂實踐中要做到的基本要求。張校長介紹到的三查,一是在獨學階段,對學生自主探究結果的調查瞭解,二是在小展示環節,即我校的簇展環節,對學簇合作探究的結果的調查瞭解,三是在大展示即我校的室展環節之後的課堂檢測中,具體把握每位同學對當堂內容的掌握情況。在我們學校的課改中,也有對學情調查的要求,但是沒有張校長介紹的那樣理性、具體。三次學情調查,時間不同,我認為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我們在具體的實施中一定要靈活、高效。比如第三查,張校長介紹的方法主要是依靠學簇的力量,以學簇為單位對每位同學當堂存在的問題記錄整理,這樣的方式既節約時間,同時又將教學效果落實到每一位具體的對象,我覺得的就很好,很值得我們借鑑。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4

通過幾個月的網絡培訓,我學習了《新課程理念下國中數學創新教學設計》,使我受益匪淺,我覺得在新課程理念下,進行國中數學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與應用過程。內容的呈現可以採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求解與解釋———應用與拓展———回顧與反思”的方式,讓學生在分析問題中獲得數學概念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技能和科學態度,而不是直接呈現解決問題的算法與結果。例如,在引入二元一次方程組內容時,可以採用下面這樣具有實際背景的.例子,組織學生進行討論,獲得“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模型。

[例1] 暑假裏,《新晚報》組織了“我們的小世界盃”足球邀請賽,比賽規定勝一場得3分,平一場得1分,負一場得0分。勇士隊在第一輪比賽中賽了9場,只負了2場,共得17分,那麼這個隊勝了幾場?又平了幾場呢?

二:老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所學知識的特徵,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以促進學生有效地學習。

三:對於教材中一些通過操作而獲得新知的安排,要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實踐從而去獲取知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去記憶,而不是去機械的記憶。

四、老師要做到課後及時反思,根據學生的表現和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及時改進教學。

五、在新課程理念下,數學教師的職責在於向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教學活動的機會,在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引導學生積極從事自己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

總之,新課程理念下的國中數學教學設計是一個學習和研究的過程。作為新人的我,在以後的教學設計過程中要充分地醖釀、多思考、多學習,才能駕馭好教材,引導好學生。

新課程教學心得體會15

本學期我繼續學習《新課程英語教與學》這本書。通過閲讀這本書使我更加深入地理解英語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新內容和新觀點,並且瞭解實施新課程的途徑和方法。這本書是一部把握時代脈搏,反映英語教學改革最新發展方向的力作;它不僅告訴我們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教學,而且帶給我們在英語教學領域更深刻的思考。教師不僅要懂得課堂教學規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知識,還必須關注每一位學生,運用一定的組織藝術,努力調動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愉快、輕鬆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一、課堂儘量英語化。

儘量避免用母語進行教學,是進行外語課堂教學的原則之一。語言是思維的工具。為了使國小生的思維儘快地與英語聯繫起來,在英語課堂組織教學中要儘可能使用英語,做到課堂英語化,以排除對母語的依賴和母語的干擾。國小階段是學習英語的關鍵期之一。儘管他們剛涉及英語,掌握的單詞和句型甚少,但我們應該從第一節課起,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進門跟學生打招呼:“Good morning/ afternoon/ evening。”我曾聽一位老師在領讀的時候是用:“One,two,three,go。”在教學的時候使用英語,儘量避免使用母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感受到英語的氛圍。

二、教學做到情景化。

國小英語課堂教學必須盡最大限度地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足夠的機會用英語進行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運用所學語言成功地達到某種目的後的愉快。這是國小生的年齡特點和英語學科的特殊性所決定的。要使國小生能夠在40分鐘的時間內保持良好的學習狀態,教師必須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創設各種情景,做到教學情景化。

首先,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活動,教師應有計劃地向學生傳授課堂用語和日常用語,如:“Who’s on duty today?” “Good morning/afternoon。” “How are you?I’m fine,thanks。 And you?”。建立如Daily talk,或4人一組的

“Pair work/Group work。”的`Make dialogues等制度,來加強英語課的語言氛圍。

其次,在課堂教學中儘量利用實物、圖片、幻燈、課文插圖等輔助手段創設情景。根據教學內容,要求學生分角色進行模擬,讓學生在特定的語境中理解教學內容。

再次,通過遊戲活動來表現情景。因為遊戲是國小生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國小生都喜歡課堂教學遊戲,遊戲會令他們動起來給學習帶來快樂,是機械的句型操練起來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味。遊戲活動能使抽象語言內容變成一種具體、形象的情景,具有直觀性、趣味性和競爭性等特點,能有效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國小英語教學,教師應運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充分享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讓學生在“樂”中學,”樂”中練,變苦學為樂學真正做到”樂而好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