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校园范本>其他>

【合集】优秀评课稿15篇

其他 阅读(1.34W)

优秀评课稿1

各位同学

【合集】优秀评课稿15篇

大家好!

我是来自人文学院11新闻班的陆秀清。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一首古诗《游子吟》。

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板书设计分析、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游子吟》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是唐代诗人孟郊,全诗语言自然质朴,表达了母子之间浓浓的亲情,赞美了伟大的母爱。

设计理念:本课以“理解诗句,想象诗境,体会诗情,抒发真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及“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新秩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重难点:理解难点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受母亲对诗人深切的爱及诗人对母亲的感激、思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学习诗歌,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学情分析:

知识基础——国小六年级的学生对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够借助注释或者课外工具正确的理解古诗。心理特点——学生在现阶段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有较强的求知欲。认知特点——学生综合能力有限,难以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方法分析: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创设情境、合作学习、诵读感悟、联系实际,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同学们快乐学古诗,把知识拓展延伸至生活、指导行动,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板书设计分析:

我的板书设计将如PPT中所示,这样板书简单明了,概括性强,便于学生理解全诗的内涵,也突出了诗歌的重点,体现了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设计:

情感导入:课堂以一首歌曲《母亲》导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情感体验。

以读会意、情境想象:对于古诗来说,读必不可少的部分,它贯穿于全诗。首先的老师范读和学生朗读可帮助初步领会诗句的大体意味。创设情境主要是针对于诗的前四句,插图能让学生图文对照,想象诗境,置身于诗中来品味情感,深化对诗的体会。

合作交流解重难点、联系实际分析:后两句是本课的重难点,也是要理解本诗思想感情必须突破的'一关。在这步中,让学生们联系实际、合作交流、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充分迎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补充其认知困难。 吟诵、写作表感恩:对诗歌有充分的认识后,能力和情感目标都有一定的完成,学生再次吟诵诗歌,必能收获甚好的效果,这时也要求最好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知识目标。写作是作为课堂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要求学生详细描写一件妈妈为“我“所做的事,深化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引导学生感恩母亲,把学习付诸实际行动。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优秀评课稿2

一、课前引入比较有新意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来展开教学,所以艾老师在本节课开始时,先让学生来猜一猜发到的古文中有几个字,这样一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联系。另外,让学生先来估计一下有几个字,也培养了学生对数的估计能力,同时通过这一活动,也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的基础,充分了解了学生的认知起点以后,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学生已经会的,就不必过分强调,对于学生还未理解的,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获取新知。

二、注重学生对于1000的概念理解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数的认识由100以内扩展到1000以内,数目增多了,增大了,内涵更丰富了,抽象程度也更高了。在引出1000之前,蔡老师首先让学生明白数数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大,可由之前的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扩展到用更大的计数单位来数。为了让学生建立具体的数感,教师又利用小棒,让学生从一个一个数到十个十个数,再到百个百个地数,最终引出10个一百是1000。在整个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及时进行强化,相信学生脑中所建立的1000这个概念,已经相当深刻了。随后,蔡老师又让学生再去数一数刚才的古文,“你打算怎么数?”学生很自然地便能够自主优化出最佳的数数方法,一百一百地数。通过这一活动,再一次强化了1000在学生脑中的印象以及对于1000的感受与认识。这一系列的教学设计,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于教材、对于学生的充分钻研。

三、运用计数器让学生明确数的组成

对于不同的计数单位,所表示的数的意义是不同的。蔡老师运用计数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1000以内数的组成,通过在计数器上拨出不同的数,使学生在了解到数的组成的同时,也解决了读数中出现的几个特殊情况,当中间出现0时,不能省略,因为这一个0是表示占位。

四、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充分重视数数。教师设计了各种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数数。如让学生从千字文中找到第985个字后接头往下数,在这一过程中,蔡老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再数一数,然后由学生上台示范数,再由学生自己数,最后让全班一起数,让学生充分感受数数的过程,突破学生在数数中遇到整十整百的难关。随后, 又能过三辆火车,由浅入深,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与开放性。最后又通过生活中的数,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密切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优秀评课稿3

听了周芳田老师这节数学课受益匪浅,周老师能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精心设计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实践活动。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注意在“趣”字上下功夫。如:机器人的小游戏,课伊时,趣味就生。在探索阶段,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考一考,演一演,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整个数学学习活动充满情趣,学生在趣中悟,乐中学。

2、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崔老师的这节课做到了遵循知识发展未分选规律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发展。如让学生找自身的左和右,老师和学生一起玩机器人的游戏……。这种“感受”是一种直接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也是学生进入社会生活、学会生存所必备的本领。

3、巧设活动情境,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崔老师充分利用这一标准。如:崔老师组织学生利用自己身体上的左右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悟。学生在自由轻松的课堂气氛下,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游戏中。还通过让学生用“左右”介绍你身边的同学,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认识,并运用身边的学习用品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自己的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数学书,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的摆放顺序,每种物品的位置,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用语言描述出这些物体的左右位置关系。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情感体验积极,对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本节课的最后还渗透上下楼梯交通安全等教育。

整节课周老师都紧紧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展开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较好地体现出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也有点不成熟的看法。

在体验左右的相对性这一环节上再多花点时间进一步去让学生体会突破难点,左右不是固定的,让学生明白目标变了,左右也就不一样了,在这方面没加强学生的理解。

优秀评课稿4

一、对教材概貌的理解:

文中的插图基本反映了课文中描写的桂林山水的特点。

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带着读者观赏了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

课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的地位,又交代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缘由。同时引起了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桂林的山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以激情的赞叹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在点出特点之后,又具体描写了漓江的水怎样静,怎样清、怎样绿。这种以赞叹的语气写实,让读者和作者一样,犹如亲临漓江,荡舟观赏这一美景。接着,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以同样的笔法,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文中二、三自然段以抒情的语言写实,并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让读者切实地感受到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语言更美!文章第四自然段,综合观赏印象。山水相映,云雾迷蒙,绿树红花、竹筏小舟点缀其间,构成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是全文的总结,和开头“桂林山水甲天下”首尾呼应。

本课较难理解的是最后一段的“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一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游船航行在碧绿的河水上,船上的游人就像在一幅美丽的画卷中游览。

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

二、本堂课的几个比较成功之处:

1、教学目标定位适中。李老师把《桂林山水》分三节课进行教学,从教学目标的制订到实施教学的效果看,李老师对文本知识、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三维教学目标的定位比较适中。对文本知识的定位是“学习课文第二、三、四自段,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对能力方面达成的目标是“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能够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练习”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情感方面“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从教学设计到实施过程来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是比较好的。

2、教学设计安排紧密、合理。同样的文本,可以设计出千差万别的精彩教案。整堂课的设计以“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谈话导入就直奔主题让学生以去探究、寻找“桂林山水甲天下”原因,让学生以激情的赞叹寻找引出了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又让学生具体感受漓江的水怎样静、清、绿。接着,教师挖掘身边语文教学资源,媒体出示三幅图片,学生进行排比句的练笔。尔后,再让学生找出描写了桂林山的特点:奇、险、秀,又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让学生具体感受桂林的山怎样奇、秀、险,还安排小导游介绍桂林的山的独特,最后用第四段文字进行总结,进一步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学生感悟了作者采用排比、比喻、对比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漓江的水美,桂林的山美,课文的语言更美!

3、教学环节较流畅,教师语言较得体、优美。比较突出的是,谈话引入新课的导语,学习了第二段抓住特点描绘漓江水的'写法进行练笔和进入第三段桂林山的教学的导语都比较优美精彩,促使教学环节的顺畅。

4、体验文本,注重朗读。

我们每个人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理解文本内容时,李老师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通过对个句和句群的分散和集中朗读,请学生用最最生动的语言读出山水的优美等。李老师采用自主选择,练习朗读和展示朗读,体验文本等多种方方法法阅读。

5、探究文本,形式多样。

A较好地引导归纳特点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写“水”时,先写大海和西湖的水;写“山”时,先写泰山和香山:用对比的方

B较好地指导感情朗读

C、感情朗读

指名读——师生引读——齐读——自由读(或同桌互读)

D、模仿说话、写话:

(1)反复品味,概括方法。

读,说说写山和水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排比、赞赏、比较)

(2)提供句式,练习说话。

6、整合文本,课堂丰满。

李老师能抓住“桂林山水甲天下”统领全文,让学生感受了“山”与“水”、树与花、景与画完整结合起来,把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独特形成一个完整的美。这里我非常强调的山和水的融合。我们处理教材时应该把她们作为一个整体交给学生理解,那才真正理解了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如果安排教材时教师有意把山和水分两节课上,我觉得这就无意中破坏了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教学中李老师注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注重学生口语能力和仿写能力的培养。

7、超越文本,感情升华

一是引用古典。课堂接近尾声,李教师设计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古代诗人和当代诗人在畅游桂林后,都热情洋溢地写诗赞美她。”李老师接着引用了唐朝的韩瑜和现代诗人贺敬之写了一首《桂林山水歌》,我们一起来分享作者的激情。出示诗歌:

桂林山水歌(节选)把学生的情感引向了高潮。

二是自编小诗。今天,我们一同领略了桂林山水的美好风光,或许你也被桂林山水的美深深感染。请你试着吟一首小诗或者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8、其他:

李老师在课堂中尽管较紧张,但教态还是比较亲切、自然。读文感悟,学习写法进行动笔训练,做小导游进行口语训练等是比较合理和成功的。

三、几个有待改进之处:

1、新课程提倡“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这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的面太窄,这与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探究文体有点距离,

2、学习本文时,要把朗读时间给够、给足,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读出语感,感悟桂林山水的美,但李老师给学生以文体的解读,深度的理解不够到位,即没有充分利用课本资源,在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上还缺少火候,所以也导致了上面第一点不足的产生。

评课是教学、教研工作过程中一项经常开展的活动。今天小编推荐的这篇桂林山水评课稿,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有所帮助,同时也欢迎您的补充和建议。

优秀评课稿5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再次让我们领略到田老师的风采。田老师的课跟她的讲座一样精彩!虽然田老师给我们展示的一个教学片断,但是却魅力四射。

首先,我们看到,课伊始,情已生。开课时,老师用她那亲切、热情的话语征服了学生,凝聚了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中我们更感受到田老师那不同凡响的课堂艺术,导语的过渡自然流畅,评价语言的贴切、适当,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总是那样的和谐、融洽。

其次,教学设计的精彩,以克林顿的话导出奇迹,紧扣奇迹品读长城的句子,感受了民族的自豪感,最后还是以克林顿的话结课,升华了奇迹,从孩子们朗读中,我们感受到这不仅仅是克林顿的话,这也是孩子们心中想说话。可以说教学线索非常清晰,重点突出。

第三,田老师通过一画面的欣赏,情境创设,使朗读的指导不着痕迹又那么顺理成章。并且朗读层次分明,首先,老师指导学生抓住“巨龙、连绵起伏、曲折蜿蜒”了解长城的待点,读出长城的雄伟壮美,这是第一层次。然后,老师又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进行联想,(想想看,这样一座前不见到,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需要多少人去建筑?又需要多少条石和城砖?当时,建造长城的条石,一块有二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着什么?)通过联想,了解长城的建筑,读出民族的自豪感;第三层次,了解长城的历史,理解“不朽”,指导学生深层次地感悟长城,突出长城的不朽。

四、语言文字训练扎实。在课中,将“穿行”换成“爬行”可以吗?通过换词比较,帮助学生理解,在这作者是在飞机上看长城的,用穿行更恰当生动。另外在教学起伏这个词的时候,老师非常注重词语的积累:山峰可以有起伏,长城可以有起伏,那么还有什么可以有起伏呢?(江水、麦浪)有时候,心情的变化,故事情节的变化,也可以有起伏。师:运用这样的方式学习语文,积累词语,这叫举一反三,你就找到了学习的窍门。(还教给学生一种学习的方法)

我觉得今天田老师给我们展示一个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例。

优秀评课稿6

一、优点:

1、本堂课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结构紧凑,每一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2、教师示范环节,运用“变魔术”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堂课与其他课程整合,运用古诗欣赏、音乐欣赏等。

 二、有待改进的教学环节:

1、在名师作品欣赏这一教学环节中,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没有从本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中,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环节的设计目的通过让学生欣赏莫奈的作品,进一步了解水中的丰富变化和色彩的运用,使学生的绘画技法得以提高。

2、教师示范环节中,演示的范画过于简单,没有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特别是范画中没有表现出岸上与水的区分以及水纹的表现。二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较强,要从这一实际特点出发做好教学示范。

3、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学生对水粉颜料的认识和特性的了解,其中水粉颜料调和运用中水分的多少是关键所在,对这个知识点本堂课只是在注意事项中点到,但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大。在形式上可以改进为学生亲自来画画体验,认识怎样的'情况是水多,怎样的情况是水少。这样更加有效的让学生知道水分量的把握。

4、在教师巡视环节中,应对本班级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纠正。通过对一位学生的错误进行全班性的讲解,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

本堂课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对于以后的教学我不但要备教材,更要认真的备学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教学环节。

优秀评课稿7

傅联英:上午听了叶老师的作文课,这是一堂氛围轻松的作文课,课题新颖。教师语言亲切,引课自然,本节课教师重视了口头作文的训练,通过教师得当的`引导,学生都爱发言,述说自己的童年趣事,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主题由于不是单元教学内容,所以较为空泛。

伍丽萍:老师抓住了人物动作、心理、语言进行了作文教学,准备充分,亲和力强,还结合学生自己身边发生过的同年趣事教学,有讲有练,如果老师在教学中能少点“扶”,多点“放”就更好了。

傅婷: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上,教师始终注意学生说话和写话的评价,在课中,我们看到的多是教师的真诚聆听,听到的多是教师的热情鼓励。教师的尊重促使学生拓展思路,开阔想象,真正还学生“真本性”。

熊碧玉:叶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重点突出,目标明确,能以“习作情感”为主线,及时点评指导学生有针对性的有选择性的选择内容,进行指导写作。让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会写作,敢于写作,喜欢写作,但是如果能合理安排时间,给孩子多一点的思考时间就更好了。

魏伟燕:在这节自由写话课中,课堂进行的自然流畅,教师紧扣主题,循循善诱,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及时的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优秀评课稿8

各位老师下午好!

非常有幸能聆听陈建平老师上的《口算乘法》这一课,让我这个新教师感受到了陈老师精湛的课堂功力。“计算教学”是个永恒而又经典的话题,如何上出扎实有效的计算课也就成了我们每位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

学生是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例1是整十数乘一位数,又分为两个小题,第一小题是从表内乘法的计算2?9扩展到计算2?10,第二小题是任意的整十数乘一位数。由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进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得出整百、整十的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接下来就结合陈老师上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情境为载体,算用结合,算用互促。

计算教学原本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但如果结合实际情境,有了现实情境的支撑,学生的学习就变得有意义了。本课始陈老师首先出示一幅儿童游乐园的情境图和价格表,让学生根据情境图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通过原型,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从而为课中的探究提供了现实起点。其次通过逐渐增加人数,顺理成章,循序渐进地探究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整个过程由解决问题贯穿始终,学生也兴致很高,让他们体验到计算不只是为了计算,还可以解决问题。

二、在体系中学习,以旧引新,以新延伸。

如果把本课知识比成一颗珍珠,那么整个乘法教学就是一串珍珠。只有把珍珠串起来,它才能散发出光芒。本课的知识在整个体系中并不是孤立的,前面有表内乘法,后面有乘法估算、笔算,还有更大数目的乘法口算。从陈老师这堂课我们可以感受这种联系。如:从2×9引入,先是口算,唤起学生对乘法口诀的记忆,接着是理解2×9的数学意义及现实意义,不仅复习了旧知,同时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伏笔,搭好脚手架。接下来是新课展开部分,让学生学习10×2,展示了4种计算方法,再通过计数器演示30×2,从十乘几到几十乘几,再拓展到几百、几千乘几,由此逐步总结出口算方法,再通过一定的口算练习和应用,

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计算技能,并学会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整个学习过程是一气呵成的,让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应该是求联求变的。

三、巧用计算器,掌握算法,理解算理。

计算教学的核心就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本课的算法是很简单的,就是看成几乘几,再在得数末尾添加同样多的0。但是学生解释为什么可以这样算时就不知道怎么表达了,因此理解算理是本课的难点。如何使这算法和看成几个十、百、千乘几再在得数末尾添上相应的0的算理联系沟通呢?从这堂课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和思考。陈老师在课首是以表内乘法9×2引出10×2、20×2让学生初步感知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没有很快就进行方法优化。而是巧用计数器,逐步引导到看成几个十乘几得几个十。接着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总结出计算方法是看成表内乘法来算,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加几个0,从而优化概括出计算方法,促进新旧知的融合。后用400?5=200的判断题,抓出特别的题目,以免在作业中混淆。这时我想学生的思想水平应该不是课前那种模糊混沌,应该是经历了一定的思考和体验,相信他们不只是会算了,而且还知道了为什么这样算。

总之,陈老师的课严谨而理性,条理清晰,重视算理与算法的沟通,提倡算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想说的是,一节课更像是一桌大餐,现在也许只能做“鲸吞”状,营养的吸收要留待我们以后慢慢消化吸收。

以上是我的个人看法,有不妥之处,请你们指正,谢谢!

优秀评课稿9

听了郑老师的作文指导课《童年趣事》, 深深地体会到:习作指导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从“内容”入手,打开学生思路,而不是大讲写法,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如果一上来就用范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作文开始宜“放”,有人对自由表达用了个形象的比喻,叫做“你放手,他就飞”,教师只有大胆放手让学生说,学生才可能“飞”起来

同学们在七嘴八舌的“说”中,使“材料—语言—思维”呈动态积累,使思路清晰、外化活跃,学生乐于表达,易于动笔,促进了写的酝酿,作文不是平淡的干巴巴的诉说,而是学生特定情景下内心的'真实写照,有所闻就会有所思,有所思就会有所情,有所情就会有所文,借助作文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凸显喜怒哀乐,应是我们作文教学追求的高级形态。

通过所说材料,学生弄清楚了所谓趣事,一是充满快乐的开心事,二是天真幼稚的傻事。所选的事情有的可以反映童心之趣,有的可写行为之趣,也可以写语言之趣。或者性格之趣。让学生明白要紧扣“趣”字选材,把人物当时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写出来,这样就能写生动,写具体。这样适时的降低了难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趣事可写。即使是学困生,虽然语句有的不通顺,但事情却真实有趣,确实是童心的表白,童情的宣泄与流露。听着学生异彩纷呈的构思,天真有趣的傻事,把在场的师生逗得捧腹大笑,我想这样写出的作文,老师批改起来也是一种享受吧。

另外我还有一点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一直以来范文该不该出示,在写之前出示好还是写完之后出示好,一直是人们争议的话题。我自己认为:范文的出现,对于一些学困生和中等生,起个引领作用,他们在茫无头绪不知如何下手之际会根据教师出示的范文,打开思路,明确怎样安排详略,怎样扣题写。但是对于一部分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而言,完全没必要。如果一上来就用范文开路,容易束缚学生思维。

我就想:如果我们每次作文课都能这样以情唤情,打开心扉,畅所欲言,我们的作文课将永远阳光灿烂,充满欢笑!

优秀评课稿1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段学生提出的要求是:能不拘形式地写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是高年级作文训练的准备。三年级作为作文教学承上启下的入门阶段显得尤为重要。

昨天上午,听了两节看图作文指导课.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的教学风格迥然不同,教学语言各具特色.祝老师的语言规范精炼,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于老师的语言幽默风趣,贴近生活,学生听起来到嘴到肚,容易接受.

这两节课的共同优点有:

一. 激发兴趣的方法简单有效

儿童学习任何事情,最好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趣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昨天,祝老师一开始问学生:今天,我们上课的地方叫?你是怎么知道的?心情怎样?谈话中既引出了本节课的关键词“观察”,又使学生心情愉快,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于老师一开始跟学生谈什么叫习作?怎样习作?让学生对这堂课充满期待.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老师自始至终都不忘鼓励学生, “你的想象真丰富”. “能学会别人说的也是最棒的'” 等激励性语言充溢着整个课题.

二.语言积累落在实处

三年级学生积累的素材有限,要想提高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水平,就必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祝老师在这方面是有心人.这次习作中要用到表示心情高兴的词语,祝老师不仅让学生说出几个这方面的词语,自己还送学生几个.不仅让学生会读,还让学生当堂记录下来,而且要会用.我们觉得这才是真正的积累.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语言会越来越丰富,总有一天,写起文章来会下笔如有神.

三.关注学生的实践经验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两节课上,两位老师都注意到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如 “你掉过鱼吗?” “夏天听到蝉怎么叫的? 这些问话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生活与作文的关系,我们的作文必须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观察生活,逐渐形成习惯.

最后,谈一谈听完这两节课后的一点想法.这两节课上都没有听到老师读范文,我们觉得对于刚写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来说,范文引路是很重要的.读上几篇范文,不但可以让学生感受一种素材多种写法,还可以避免祝老师提示过多,学生作文千篇一律,于老师提示过少,学生作文思路不清的担心.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鼓励显得犹为重要。在评点时我们应该要降低要求,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适时地给他们精彩处批上一句:“真棒,能用这么多优美语句了。”对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们可以真诚地说:“又进步了,继续加油。”这样的评价,能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习作的热情。

优秀评课稿11

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上课不要上得那么复杂,不要费那么大的劲。咱们老师往往把这一类的课上得太精细——我觉得教师要学会变得“懒”一点。

一篇课文只要你(教学生)学一点东西,这个就很不得了了。每堂你都学一点,不需要每一篇课文都下这么大工夫,都用这么多时间,(教师插话:这样也没什么收获。)对,收获不大。辛辛苦苦,一堂又一堂,其中原因之一是教师被“考试”所左右,好像上每一节课,教每一篇课文,都会想到考试的时候会考到什么。

其实,不用想那么多(不要被考试禁锢),教师心里要清楚自己真正要做的是什么。教师上课老是放不开(不能取舍,都想教,却什么也没有教),我觉得是个大问题。

这篇课文(《七月的天山》,略读课),那些词语人家(编者)并没有要求专门去学习,后面生字表里也只是几个要求会认的字——不是说生字词就不用学了,不是这意思,教师充分发挥了孩子的预习功能,让学生在预习单上将本课的难读词语和短语摘录下来——高效。

像这篇课文,整体让学生去读,多读,整体让学生感知一下,重点放在什么地方呢?重点就放在这个单元(语文园地一)里那个习作(主题:写景物)上面。(个人理解:略读课的学习,其一,可以作为一节学法运用课,让学生把从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在略读课中检测;其二,说写训练课,结合单元主题,学习作者是怎样写作的,为单元作文练习打下基础。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倾向于把略读课处理成第一种形式;赵老师讲的,可能偏向于第二种。)

我们不用专门去讲那个习作(单元作文练习),这个单元每一篇课文(的训练倾向)都是往那个习作上走的。我刚才看了看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就是按一定的顺序,写一写你观察到的.一处景物。(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当然,每一课的“读写点”非常多,根据我们对此的解读,——都是往这个读写结合点上走的:(除了诗词),都是围绕一个景物,抓住了它的几个特点,按一定的顺序,展开联想与想象去写的。所以,如果我教这篇课文,(会先想想)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怎样抓住特点?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作者)怎样把他看到的景物表达出来了?这个就是(教学)重点,其他该放(舍)的放(舍)。我们看中央电视台播的广告“舍得酒”——有舍才有得。你什么都不舍,什么都得不到。我就抓住这一点,其他都给它舍了。

就像《七月的天山》这节课,授课老师抓住的那一点(写天山的野花句段)。天山的野花有哪些特点?“五彩缤纷”,整片整片的,这就是(天山的花)特点。抓住特点之后怎么办呢?我们看课文中的句子,如何写出“五彩缤纷”呢:写花的绵延、耀眼、绚烂。

略读课文,教略学不略。在本课的教学处理上,教师就很有大局观,让学生找出课文重点写了七月天山的哪些景物之后,重点指导他们读好写野花的句子,由面到点,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几个学习活动中得到了锻炼。

优秀评课稿12

《少年闰土》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是理解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教学过程。经过和学生35分钟的互动学习,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反思如下:

1 课文中写景优美,写场面生动,引导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想象最感兴趣的一个场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语言。首先,要让学生谈谈印象最深的、最感兴趣的场景是什么,并说出理由。由于学生的生活体验不同、认识角度不同,他们有各自不同的感受;课文提供的场景十分丰富(“看瓜刺猹”、“雪地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供学生自由选择,并说明感兴趣的原因。其次,要注重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积累,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充分地展开想象,把某一场景尽量说得具体一点、形象一点。如区分人物形象,再说说原因等。

2 重视学生的情感朗读,通过教师范读,同桌对读,大组分角色读,齐读等形式来提高语感,进入课文情境中去。

3 教学中也出现好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课堂中并非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几个活跃分子在课堂中唱主角,好多学生表现不积极。由于课堂重点内容安排偏多,训练学生思维的时间明显减少,知识点不够落实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教师的指导犹如蜻蜓点水。

优秀评课稿13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结合生活情景辩认锐角和钝角,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学会借助工具来判断锐角、直角和钝角。在二年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学会了如何辩认直角,并在判断直角中渗透了比较大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学习判断了一个角是锐角还是直角。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1、关于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雷老师老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她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复习旧知识来为新知识做好铺垫。

2、在活动探索中,雷老师设计了与学生共同画一个小房子,让学生数角、画角,还让学生用一张纸尝试折出锐角、直角和钝角,通过游戏活动既帮助学生认识了锐角和钝角,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3、本堂课板书较精简,可以加深学生对锐角、钝角特征的认识,便于学生辨别。

4、在讲授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时,雷老师让学生用手来比划,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强化了概念。

在该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感觉到有几点如果改变可以锦上添花:

1、在导入过程中,可以先出示一幅游乐场的情景图,让学生观察、发现角,这样既可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可以为学习新的知识创造良好的情景,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感知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数学就在身边。

2、雷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以讲为主,而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在小房子中找角以及用纸折直角、锐角、钝角,都可以让学生先自己动手折,再汇报,最后老师再进行总结。

3、本课毕竟是节概念教学课,雷老师在新课中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未加过多讲解,整堂课在时间上讲多练少,还需要调整一下。

4、雷老师是名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所以上课比较严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果多加入一些激励性语言与动作、并对学生的表现能够做到及时评价的话会更好。

总体来说,本节课讲得很好,能紧紧围绕教学要求来进行授课,教学目标也基本实现。评课水平有限,敬请指正。

优秀评课稿14

一、说教材

本节是华师大编的高中《信息技术》第一册的第二章的第三节《文件管理》。本节的学习内容是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操作系统管理文件的实现方法。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掌握信息处理技术的必要基础,这一节在整个教材中处于基础地位。本节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第二课时讲文件与文件夹的查找以及快捷方式的建立。现在我针对第一课时来说课。

二、说学情

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已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信息技术的操作能力,在这节课之前已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的窗口操作和用户界面的有关知识。并且学生对网页制作的兴趣较高、感觉很新鲜。

三、教学目标

根据中国小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及教材分析和学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文件分类整理的习惯。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学生对校园生活的了解,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校园情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文件夹的`新建、文件与文件夹的复制、移动、重命名和删除操作。 教学难点是对文件、文件夹的理解。

五、说教法

采用任务驱动,学习者通过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积极主动地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而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针对教学过程的不同阶段,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包括讲解演示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六、说学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由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由具有感染力的真实问题,围绕为制作多彩的高中生活网站准备的素材分类,带着一个个任务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协作,掌握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功能。

七、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紧紧围绕“课题导入,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小组协作,评价总结”这一主线展开。

优秀评课稿15

听了王峰老师的公开课,我认为王锋老师执教《乡愁》一文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一、在教材解读上,比较熟悉教材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执教中能结合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在设计理念上,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为主,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和表现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集体荣誉意识,有助于培养学生倾听、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第三、在教学目标上,设置了由易到难的学习目标,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要求。具体的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左边,分别为:1。了解相关的作者、作品背景;2。朗读、感悟课文内容;3。分析、归纳内容。用一课时基本完成了学习目标。着重点放在第2和第3学习目标。重视朗读形式的多样化。例如,学生个人朗读全文,个人分段朗读,小组比赛朗读,男生个性化朗读,,女生个性化朗读,听录音跟读,教师范读等丰富多样的朗读形式。

第四、在教法学法上,不再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局面,而是由教师有效组织的、学生积极参与的、安静而活跃的课堂。多数学生能积极表现自己。例如,学生主动站起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回答问题。这些都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学习活动的出色表现。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每六人一组。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在我校只有王老师一人敢大胆地尝试。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检验证明,学生是比较喜欢这种新式的课堂的。每个学生都明白学习目标以及自己的角色和责任。同组的成员互相合作、互相监督学习,很少讲闲话和搞小动作。

课前学生的预习准备是非常充分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在书上或者笔记本上做了较为详尽的笔记。

第五、在教学过程上,以教师的组织、引导、提问、点拨、释疑穿插于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中。教师的民主、谦虚、平等、鼓励、温和等情感因素和语言艺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鼓励和表扬下,学生更能大胆地、积极地、自在地表现自己的才艺。

第六,在信息技术的辅导教学中,教师利用电脑播放《乡愁》的录音资料,并借助打印机打印彩色照片(诗人余光中的)给学生欣赏,简介作者时出示彩照,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印象。

以上六点是我认为王老师字教授《乡愁》一诗中的优点。至于教学方面的不足,我不敢妄加评论。只是提出我的一些疑惑:

1、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2、教学中怎样与会考考点紧密联系起来呢?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的不完善的地方如何引导、纠正并完善呢?

4、由少数的学生积极表现、活跃在课堂的学习活动中,而多数学生充当着什么角色呢?教师能全程熟悉学生的学习表现吗?

5、教学中的重难点是否需要教师反复强调呢?

6、学生说出的答案几乎与参考书上的一模一样,这是学生真正理解了吗,还是不动脑筋思考照搬照抄答案?

感谢王老师上这节精彩的公开课,让我开了眼界,知道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希望今后能多开展这样的教学交流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