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校园范本>历史>

历史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历史 阅读(1.2W)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历史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分享。

历史说课稿模板锦集5篇

历史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科举制的创立>>。(板书标题)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六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影响至为深远。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学习这一课对于学习隋唐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课的知识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立如下:

本课的重点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本课的难点是: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五、教法与学法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对本课的教材分析和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开放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情境,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相联系,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主要通过分组合作学习法、对比学习法、体验性学习法及联系实际法,自主学习、主动学习。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我将采用现实引入法,联系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通过大学联考制度引出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由此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能由他人代替。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把握课本基础知识。

那么,如何设计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就显得非常重要,我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分为三个步骤:

A阅读课文——自主学习、以学为主

进入此环节后出示导学提纲,导学提纲的运用起到了有的放矢的效果。这些问题的提出是教师完成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结合地图自学教材。边掌握教材,边列出长征的路线,教师做随堂指导。

B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发现问题

要求学生在初步掌握了长征概况后,针对阅读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疑问,提出问题,以纸条的形式,送递老师。

C探究讨论——合作探究、竞争意识

教师将学生中具有代表性的普遍问题交由学生,组内合作交流,探究解决,小组再以成果的形式连同导学问题向全班展示。这一步骤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以问题为主线,以学生自学为主设计活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针对重难点,精讲点拨

科举制的诞生

本目内容我是这样设计处理的:

1) 在自学的基础上大致把握科举制诞生的基本知识。继而进一步提问:

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我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概括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的弊端。这样自然引出隋朝建立不久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而创立出新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度。

2)然后进一步设问:在隋朝,科举制度是怎样诞生的?总结科举制创立的过程。通过这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比原来的选官制度有什么进步?过将科举考试与原来的选官制度作比较,学生能加深理解“科举制度”,为后面学习科举制的影响作好铺垫。

紧接着思考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阶层人带来什么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通过这几个题目的设置,很自然地总结出科举考试诞生的意义,为以后的教学环节突破重难点奠定了基础。

科举制的完善

1)首先,为学生创设情境:如果你要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你讲考哪些科目?让学生了解朝的科举考试的科目。

2)然后引导学生重点掌握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为完善科举制所做的贡献。提出问题: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并运用图片展示科举的有关图片和具体内容。

科举制的影响

这是本课的难点鉴于这一综合较强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采用层层推进的方法来提问):

设置问题:唐太宗、唐玄宗统治措施中的一个共同点是什么?引出科举制对选拔人才的影响。

对于唐太宗的贡献,让学生阅读P18的第二段内容,加以归纳。然后多媒体出示材料,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

3)然后多媒体出示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指出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然后对科举制的影响,引导学生联系前两目所学的内容,得出结论。对后世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9第三段的内容。对外国的影响:引导学生阅读第 20页的有关小字内容,并多媒体出示第21页英国大百科全书中的相关内容和孙中山说的话,并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3)课堂小结

板书形式的设计,清晰明了,重点突出,对纷繁复杂的知识体系作了整理概括,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的理解这段历史。(在课堂小结的时候以板书作结。)

(4)检测反馈

以基础知识为依据,精选习题,由易到难,有梯度的加强难度,学生回答,教师点拨疑惑并指导解题方法。

总之,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教改精神;明确教师的职责和学生的任务,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所有问题都力争在课堂上解决,达到“教得轻松”,“学得愉快”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历史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无论人口多少,都是祖国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为祖国的稳定和繁荣作出了贡献。为此,课程标准选择少数民族分布的内容,使学生从地域空间的角度,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于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二、说学习目标

1.认识伟大祖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和睦的大家庭。

2.认识祖国大家庭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一些有特色的民族生活。知道一些少数民族在中国分布的位置。

3.了解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1.知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应该是一律平等、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2.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在服饰、饮食、音乐舞蹈乐器、、节日、习俗上的特色。

教学难点:了解一些有关民族团结的事例,知道各民族之间如何和睦相处。

三、说教学策略

小组讨论、资料交流、合作探究、趣味识图、歌曲播放

四、说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歌曲《爱我中华》、马头琴演奏《万马奔腾》、祖国政区挂图、民族卡片若干(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赫哲族、满族、朝鲜族)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问:喜欢宋祖英的歌吗?

下面我们共同欣赏她演唱的歌曲《爱我中华》。(配图播放歌曲)这首歌好听吗?听完这首歌你记住了什么?

师:歌中把我们伟大的祖国比喻成一个大家庭,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那么你们知道中国这个大家庭有多少人口吗?汉族人口有多少?

板书:56个民族13亿汉约12亿

师:在中国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相处的怎么样呢?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吗?

课件:和睦的家庭

板书课题:和睦的民族大家庭

(二)合作探究深化拓展

(1)分析课题明确题意

解题:和睦的家庭指的是普通人家吗?

学生活动1

小组小声交流:你怎样理解“和睦的家庭”?和睦的家庭是什么样的?

板书:平等友爱团结互助

(2)引导提问突出重点

学生活动2

围绕课题提问题:你想了解有关“和睦的家庭”哪些方面的问题?

板书:服饰美食节日歌舞民居风俗

课件出示:

请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话题结合教材、插图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内交流。

话题一你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

话题二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话题三少数民族有哪些美食?

话题四少数民族的住屋和我们一样吗?

话题五少数民族有主要有哪些歌舞音乐?

话题六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

(3)合作探究教师参与

学生活动3

选择自己小组喜爱的话题结合教材、插图及资料进行组内交流。

(4)畅谈汇报深化扩展

学生活动4各小组结合教材、插图及资料畅谈汇报

话题一你能说出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吗?他们分布在哪些省?

板书:蒙维傣壮赫哲满鲜

学生活动5趣味识图(出示中国政区图)

将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贴到地图上的相应位置。

(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壮族(全国人口最多的民族)、赫哲族(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满族、朝鲜族)

话题二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6畅谈不同民族的服饰。

傣族:紧身短上衣,园领窄袖,窄袖紧紧套着胳膊,几乎没有一点空隙。前后衣襟刚好齐腰,紧紧裹住身子,银腰带统裙长至脚踝,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充分展示了女性的“三围”之美,给人一种婀娜多姿、潇洒飘逸的感觉。

师:有人说,傣族妇女的穿着打扮,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它就像孔雀开屏一样,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只要了解情况的人,都觉得这话一点也不算夸张。傣族妇女一般都长得身材苗条,面目清纯娇美,看上去婷婷玉立,仪态万方,因此素有"金孔雀"的美称。

师:同学们愿意欣赏这些漂亮的民族服装吗?

历史说课稿 篇3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华东师范大学新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7课《社会变革与商鞅变法》。

下面,我将从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进行说课。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一、说目标

参考教材内容和学生的认知实际,我将本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知道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及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基本史实。

2、通过分析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理解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强大奠定了基础,感悟顺应时势坚持改革的必要性。

我确定以上目标主要有以下三个依据:

一是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二是基于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内容在本单元乃至历史学中的地位):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春秋战国时期处于中国历史的转型期,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商鞅变法为秦的日益强大和统一全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七年级学生刚入国中不久,基本上能够适应国中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对历史学科有浓厚的求知欲。但对本学科的特点缺乏了解,缺少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需要教师正确引导。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商鞅变法的内容;

由于商鞅变法是当时社会变革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表现形式,所以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商鞅变法何以顺应时势,为秦的强大奠定基础。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堂教学应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本着启发式的原则,通过多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兴趣,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本课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等历史概念采用作图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用讨论法、分析法;

对本课商鞅变法的影响采用探究法;

三、说学法

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终还要落在学生身上,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设计学法必须从实情出发,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方式、学习习惯及新课程理念,本节课简单问题(如:东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等历史概念)采取自主学习;有难度问题如:商鞅变法的背景和基本内容采取合作学习;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如:商鞅变法的影响采取探究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四、说教学过程

要使教学目标高效实现,还必须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设计。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为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激发学生兴趣,讲述“数典忘祖、楚王问鼎”的故事,引入新课。这样做的目的是吸引学生兴趣,使其迅速进入情境、走进本课。

第二环节学习新课。

第一、春秋与战国。指导学生自学东周、春秋、战国的概念,搭建时空背景;合作探究春秋争霸的原因及后果,讲授战国时代残酷的兼并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变革的必要性。

第二、商鞅变法。1、讲述商鞅早年经历,体会商鞅变法的思想来源;2、讨论:商鞅废除了那些旧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经济和军事发展的措施?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的实施过程,体会改革的艰难与曲折;4、探究为何商鞅变法在各国变法中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第三环节课堂收获(感想、体会)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在本节课主要学习完成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有更深的理解。

第五环节作业设计:作业的内容适中,旨在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将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学得更好。

第六环节教学反思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各位老师提出批评意见,谢谢!

历史说课稿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方面:

了解孔子的生平、基本思想和政治主张。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即具体的措施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

(1)结合多媒体中示意的地图、图片,复述孔子的主要生平和政治主张。

(2)模拟演说,依据课本和补充的历史资料,认识孔子与同时代的其他诸子主张的异同。

(3)鼓励学生多渠道查阅、搜集资料,以撰写小论文、发言提纲等形式,对孔子在中外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展开研究性学习。

(4)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孔子生平活动的体察,培养学生对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目标执著追求的精神。

(2)通过学习与讨论,既要看到孔子思想与活动的伟大贡献,如以礼、仁治国的进步的人文主义思想观念,兴办私学、有教无类的先进的教育理念,循循善诱、学思相长的先进的教育方法,整理典籍、保存文化的执著追求,也要看到其思想主张的时代特性及其历史局限性。

(3)全面认识孔子对我国和世界文化深刻而广泛的历史影响,激发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感。

【教学重点】孔子的思想核心:礼与仁。

【教学难点】1、孔子及其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2、孔子提出“礼”、“正名”、“仁”的原因、含义和作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投影:孔子的故乡

曲阜是春秋时期鲁国的都城,是我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

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孔子的人格和他工作的成绩,值得受到中国以及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一位美国学者

为什么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会受到如此高的评价?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

一、孔子其人(板书)

(提出问题)1.孔子一生可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如何概括?

(学生活动)

①自学礼乐:15岁时立志学习礼乐,后成为儒士,苦研《诗》《书》《礼》《乐》,在礼崩乐坏的情况下,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已任。

②从政失败:50岁时第一次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官至司寇,试图实现报复。后因和鲁国执政大夫的矛盾激化而下野。

③周游列国:55岁时,孔子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被采纳。

④献身文教:68岁时回到重国,整理编订《六经》,专门从事教育。

(提出问题)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

(1)时代: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经济上井田制崩溃;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阶级关系上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礼法秩序受到冲击,“礼崩乐坏”。

(2)影响:

①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②孔子提出“仁”(核心),反对暴政。

③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④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二、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

(提出问题)3.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

(学生活动)

A.思想:

(1)“仁者爱人”:核心:仁。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孔子给“仁”下的两个最重要的定义。主张以爱人之心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1)“克已复礼”:即周礼,要求人们能够以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把礼作为立国立身的基础。主张“克已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3)“中庸之道”:把伦理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在一起,主张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B.教育:“有教无类”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2)教育目标:不仅把学生培养“成人”,而且要培养成“君子”。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注重言传身教。

(4)教学内容:孔子晚年整理编撰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的最基本教材。

三、“万世师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提出问题)4、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活动)

A.对中国:

①大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②大教育家:改变了以往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教育的推广创造了条件。私学的形式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免受朝代变迁的影响,连续不断的发展下来。

③“六经”是留给中国最宝贵的遗产,其中五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B.对亚洲: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c.对欧洲: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提出问题)5.今天儒家思想过时了吗?还有必要提倡它吗?为什么?

(学生活动)

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着现实意义。

(总结归纳)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等原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游列国,兜售“仁”“礼”学说。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孔子晚年退修诗书。孔子思想经过后来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

历史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地位

新编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共有8节,反映了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国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这个阶段,是中国近代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教材主要涉及中国社会的政治格局、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人民的抗争;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加剧等方面内容。头绪多,内容丰富。

《洋务运动》是本章的第二节。洋务运动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进行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实践,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国社会的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学习本节教材,有助于理解以后教材中涉及的中国近代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以及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抵御外来侵略等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和理解洋务派、顽固派、洋务运动的时间、主要代表、口号、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等基本内容。

2、德育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发展过程的了解,认识顺应世界潮流的必要性;通过理解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对洋务运动产生的背景的归纳,培养学生概括和分析能力;通过对洋务派和顽固派的对比,培养学生比较事物异同的能力;通过对洋务运动的评价,培养学生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材分析:

重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难点:全面、正确地评价洋务运动。

  四、说教具:

学生学习提纲,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方法

主要采取“导读—共析—巩固”的互动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设疑、析疑为主;学生以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为主。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多边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

  六、说教学过程:

1、问题导读:教师依据教材,设计了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初步理解教材。①洋务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洋务派与顽固派的主张有什么不同?②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③洋务运动为什么会破产?如何评价洋务运动?

2、异同比较:①在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洋务运动的背景:a、内忧外患,为维护清朝封建统治;b、外国技术逐渐传入;c、慈 禧太后采取支持的策略;d、总理衙门的推动。②师生共同分析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a 、不同点:对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态度不一样;d、相同点:都是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3)补充说明洋务派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学生归纳:检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笔记,对洋务运动的“分期、口号和主要内容”是否完整归纳出来,并请学生简要回答:(1)两个阶段:60年代至70年代“自强”;70至90年代“求富”。(2)主要包括创办军事工业、创办民用工业、筹划海防、举办新式教育等四个方面。然后教师扼要地点明军事工业的性质是封建性的,而民用工业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

4、深入分析:依据教材内容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已知知识,对洋务运动破产的四个原因展开分析,重点理解“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进一步认识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和中国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和破坏,是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的障碍。

5、客观评价:洋务运动最终是破产了,但它对中国近代社会所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引导学生客观地、辩征地对洋务运动加以评价,这是十分必要的。教师重在提示:要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方面去分析;切入点是洋务运动的目的、实践及其影响。

  七、练习巩固:

i. 小结:目的——主要内容——结果

ii. 布置作业:P39问答题第二题、P40阅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