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校园范本>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观后感 阅读(2.86W)

《孔子》观后感

孔子观后感

看完《孔子》这部电影,留给我的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一声声“夫子、夫子”的呼唤,就是孔子的形象:一个智慧的学者、一个仁爱的儒者、一个爱国报国的忠仕…………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孔子就是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年代,他为社会动乱而忧心忡忡,他和他身后的一群弟子一起努力,希望以他的儒家思想来治国治学。电影主要回顾了孔子在鲁国的政治仕途,后来因受到排挤,周游列国14年,最后回到鲁国专注治学修书的经历。

看完这部电影,又给了我机会去更加了解孔子。以前只是通过书本上的片言只语去感受儒者的思想,无法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仍然很难理解孔子的一些思想,以前只是听过孔子的名字,却很少真正地了解他的事迹。

电影的前半部分展现了孔子实现自己政治思想的一些经历,他在峡谷中巧妙施计,化险为夷,刻画了他足智多谋的一面。还记得一个情节就是孔子打开地图,跟他的子弟商量怎么部署的场景,孔子仿佛就是诸葛亮一样。

而后来在他被逐出鲁国飘摇周游的漫长跋涉中,一群弟子千里追随,那个场面让我备受感动,那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老师的魅力。孔子一边忍受苦难、忍受人们对他的嘲讽,遭受拒绝,仍然坚持自我的信念,像圣佛一样,想用道德教化人们,让百姓幸福。“众人皆醉我独醒”,孔子来往于卫、陈、宋、蔡、楚等国,想劝说诸侯,希望得到重用,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困难重重也坚守自己的方向,让我感到敬畏。

其次,电影以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为核心,即“仁”与“礼”,这两大核心理念也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仁”的呈现,从活祭到治国需要让百姓富足的情节,还有电影后半部分,子路为护幼主,“舍身”成“仁”的情节,一直紧扣这一“仁”的大义。在这一部分内容里,“仁”,无论于治国安邦而言抑或对个人价值实现都有重要意义,以当今的眼光重新审视,仍然有着它的重要意义,“仁”,“仁者爱人”,“和而不同”……等思想对于当今建设和谐社会仍然有它的借鉴意义。

“礼”则体现在,鲁公召见孔子,孔子在宫门外行周礼,连宫里的太监,一次又一次地劝说他:“还没到殿堂,鲁君又看不见,您老没必要大行其礼。”但无论何时,孔子依然坚持行“礼”,严谨律己,让人觉得孔子有些迂腐,是个守旧礼的'老顽童。这种守旧礼的做法,我也是很不赞同的。

总的来说,电影《孔子》以孔子的形象为切入点,将孔子与儒家文化结合诠释,让人印象很深刻。但细细品味起来,仍然会觉得觉得有不足的地方,儒家思想化成碎片,渗透到孔子的生活场景中,反倒显得不是特别突出,儒家思想的魅力还是体现得不是很到位。

“众人皆醉我独醒”,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在乱世中保持清醒,坚守自我的圣人。了解他的经历之后,幡然觉悟,正如南子所说的,“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孔子》观后感二

颠沛流离中,总有那群人将孔子紧紧追随。师徒的志同道合、不离不弃,把这一路的马蹄嗒嗒、车具

吱呀,沧桑里的气喘吁吁,谱成动人心弦的生命的交响曲。

这曲子环绕在我心头,终日不绝;这画面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怎样一位智者,有如此大的个人魅力啊。或许,没有精读过《论语》的我,对孔子博大高深智慧的了解,仅仅冰山一角罢。短短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其实更多的,是我对其执着的了解。

孔子被乡野百姓评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张岱却在《四书遇》中写道:“不知不可为而为之,愚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不为,贤人也;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圣人也。”试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岂不凡事皆可为?所以我们说“圣人”孔子。俗语云“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屈原有言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鲁迅也借作品吐露自己“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走”的心声。可见,孔子之风,这思想的东风,也拂过了中华民族的五千年,拂出了中华大地的春天。

细细想来,“知其不可为”只是单凭经验所做的初步判断,并非实际的“不可为”,究竟可不可为,只能通过实践来验证,也就是要“为之”,即实践。孔子不因为结局的成功与否才决定做不做,而是因为应该做,就去做。“为所应为”的哲学,乱世中也总会有懂得的人,于是,孔子身边总有一群人紧紧相随。

电影里,孔子的好长时间是在路上,凄风苦雨,甚至刀剑紧逼,这一路走过了时代的变幻无常,也历经了人情的乍暖还寒,然而岁月纷乱,我心不乱。孔子一如既往地前行,孔门弟子愈加忠心地相随。尽管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最初的梦想,人生不可避免地留有遗憾。但这一路走来,一路的相随,一路地携起手来和命运纠缠,彼此心中,所有的患难便不难,所有的遗憾加起来,就是美满。

“在最坏时候,才能遇上最好的你。真情要感谢患难。”战乱频仍的“坏时候”,他们遇到了最好的彼此,林夕的词一向隽永,虽是淡的,嚼来却余香满口。孔子的一生虽是苦的,品来也有丝丝甘味。

《孔子》观后感三

思悟孔子,接续文脉

《中国文化概论》课上,我们观看了影片《孔子》。东周末年,周室王朝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常常为了争霸而互相争战,老百姓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孔子(前551~前479)就生活在这个时代,为了理想,他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才智,他不费吹灰之力帮鲁王收回汶上三城;没有人会否定孔子的人品,他为救陪葬的漆雕弓而向这个惨绝人寰的社会发起犀利的攻击。这样一个伟大的人,却屡屡失措。他怀才不遇,代理国相仅仅百余天;他被人误解,引起很多人的冷嘲热讽;他穷困潦倒,甚至一度差点饿死,只能以琴乐代饭……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或许孔子的时代真的还没有到来!

影片中有很多感人的情节。在白雪茫茫中,当孔子与弟子行经冰河时,冰裂开了,颜回与满车的竹简陷入冰窟。颜回为了打捞竹简,不顾冰寒,一次次的潜入水底,孔子痛哭流涕,那个一箪食、一瓢饮而能自得其乐的文弱书生的形象顿时显得无比鲜明,我的眼睛湿润了。颜回死后,孔子抱着他的尸体久久不肯放手,这是孔子一生最大的痛。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子路在卫国内乱时,为护幼君,血战众敌,惨死乱军刀下,他死前说:“夫子说过,君子就是死,也要正衣冠。”孔子最钟爱的两个弟子,一文一武,心甘情愿的以生命捍卫了“礼”的尊严!

孔子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但是他的人格魅力却让他的学生们紧紧追随。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孔子?或许正如电影中南子所说:“世人都知道夫子的痛苦,但没有人知道夫子在痛苦中达到的境界。”

或许孔子已经预料到后世对他的评价,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因为《春秋》;后人误解我,也因为《春秋》。我想这与大家对国学热的态度一样吧。近年来,国学热开始兴起,国学、国学阅读和国学教育几乎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国学的节目也陆续开播,世界各国开办孔子学院,甚至奥运会上也高呼孔子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国学热的兴起,正说明了大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

国学是一种智慧的发酵和岁月的沉淀,蕴涵着丰富的知识和深刻的哲理,只有细细品味,或许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真谛。每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温故而知新”或许就是对国学的最好诠释吧!

真热爱,源于真了解。了解孔子,了解国学,传承文化血脉,中国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现代化。

《孔子》观后感四

春秋割据,各国战乱,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几年。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仁和。

我带着并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这部影片。两个多小时,和场内的观众一起,很安静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但孔子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连同他身后的弟子一起,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你感觉到的必定是如海涛般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电影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情形而忧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于晚年返乡祖国鲁国,他归而不隐,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孔子力主禁止活人献祭的戏,十分精彩。朝堂之上发哥舌战群儒,圆形的会场,不知道当时是不是这样的,整个场景很像古罗马元老院或者现在英国议会,呵呵,对待公山狃这种小人,最经典的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个话啊”,展现了孔子的从容和智慧,更大是幽默。

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给出了负面的评价:矫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动了,我相信颜回不顾生命,甚至都没有想到生命,反复潜入水中挽救竹简的那一刻,很多观众也落泪了,我也相信当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颜回不肯放手的那个场面,震撼了万千人。

给我印象较深的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之死,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回为了抢救夫子的书简,放弃了自己的生命,这点让我很感动,在颜回的眼中,孔子的书简比自己的命都重要,仔细想想,正因为后来有着无数个颜回,我们现在才可以领悟到孔子的精神。当我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大哭,弟子们劝他:已经三个时辰了,已经缓不过来了。可是夫子依旧抱着,那个场面真的和悲惨。还有就是子路之死,子路其实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但是他始终记着夫子的教诲,直到死的那一刻,仍记着夫子说过的:“君子正其衣冠”。夫子得知子路的死后,丧徒如丧子,但是夫子没有让泪流下,夫子依然很欣慰,欣慰的是自己的弟子虽然没有如偿所愿,但已得为仁。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我们应当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