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校园范本>观后感>

读《论语》有感(集锦15篇)

观后感 阅读(2.54W)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论语》有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读《论语》有感(集锦15篇)

读《论语》有感1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却很可能不曾认真思考过什么是学习,又是为什么而学,有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把外界知识内化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也有人认为学习就是收集、积累各种信息,并进行思考,可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这些不同的观点,也引起了我对学习的思考。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意思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啊。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是在于死记书本,强搬硬套,而在于学以致用,在于实践。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今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我的道德修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希望可以为了国事,为了天下,施展自己的抱负,希望通过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能对国家安定,天下战乱贡献一份力量;而处于这样一个和平年代的我们,有多少人学习是为了国家做贡献,又有多少人是为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才去学习,想必现在的人们,普遍都是为了将来谋求一份好工作,每个月拿着差不多的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罢了。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正简洁的显示了学礼和修身的高度同一性,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不迁怒,不贰过”,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过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正如孔子最喜欢的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颜回安贫乐道的品质的同时,也体现出了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高度肯定和赞扬。可见,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老夫子一言道出学习之真谛。学与思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反思,总结教训和经验,智慧学习,体味学习中的快乐。古今能成大事者,往往能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中、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中,以智慧的眼光去选择。凡是智慧学习的人往往能以自己的思维、独特的见解去理解知识、消化知识,而不是只会一味地囫囵吞枣、死搬硬套,使得学习事半功倍。同样,智慧学习的人,其思想高度不再是以自己为中心,而加于整个社会、国家,乃至世界。于学习中,品尝人间百态,并反思自己的言行,悲天悯人,由此,人格魅力,道德修养都得以升华。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提到学习,想必现在很多学生对这个词最深的概念就是这是为了家长而学,为了老师而学,为了成绩而学,为了工作而学,这才不得已而为之,而孔子认为,这都不如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的人,作为万世师表的他,却自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可这正是乐知的最好体现啊,这样的人少之又少,所以他才会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王阳明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君子不器”,并不是说可以脱离实际,忽略现实,因为阴阳一体,道器不离,悟道总是在器中,悟道后还是在器中运用。

所以我认为,不如以学为友,勤勉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学习,才能是我们学生目前所能达到的学习的最高境界。(李沛烜)

读《论语》有感2

中国古代,有很多很好的书籍,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

《论语》是孔子与他的弟子的一些言论,被他的弟子写了下来,里面有很多有着大道理的名句,我给大家讲一讲吧。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告诉我们,学习后温习、珍惜友谊、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自己不生气,都是很好的。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说明君子讲道义而小人只顾私利。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好学。

这本书对我们帮助很大,几乎每一句都有用处。我在每一天的放学后总要把今天语数英科的学习内容、课堂笔记都看一遍,因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时在玩的时候,我不愿去干一件事情,比如重活,其他人都可能会推给别人,而我则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自己想办法做出来。有时我不小心做错事了,别人批评我,我不会去顶嘴,因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是一本很有用的书,能让我们在生活中变得更文雅、更君子一些,还能让我们有一个好成绩,我们值得读。

读《论语》有感3

老师暑假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业,看一本好书并写出读后感,我看了论语,并写出了我的感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记录古代著明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其中很多话很有道理。论语1是将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2是讲有关思想、修养,论语是我懂得如何做人的道理,教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特别“温故而知新”这句话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的知识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能这位是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给我的感触也很深,告诉我们要敏捷而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虽然《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不可能完全适合现在的社会,但他毕竟是经典,经典永远不会过时。

仁义礼智信我们都按这个标准去做,社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更加昌盛文明。

读《论语》有感4

说起孔子,我们自然会想起《论语》,一部由孔子的子弟们编写的经典著作,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虽然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年,但是《论语》的价值不亚于西方的《圣经》。北宋初年的宰相赵普曾说过:“半部《论语》治天下”。世界上的真理永远是最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就好像春天永远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细读《论语》,它告诉我们的就是这些朴素又真实的道理。

手捧《论语》,洗礼心灵。当今社会,人能用聪明的大脑创造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追逐物质的时候很容易失去自己,智者留下的精神财富能为自己指明前进的方向,能让那颗被喧嚣的世界吵得骄躁不安的心获得一方宁静和安逸。《论语》就是这样的智者。正如西汉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患。”《论语》可以算是一味良药,孔子是一位精神世界非常富有的圣人,他说“贤哉,回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夸赞弟子颜回的“安贫乐道”不就是他的真实写照吗?我们渴望物质生活的富足,但是我们渐渐觉得心被物累。这时候,我们捧起《论语》,找到心灵的归属。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是啊,美丽的大自然、动人的音乐旋律、高洁的追求和向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淳朴的亲情和友情……,这些不都是我们快乐之源吗?人生的精彩和辉煌总是短短的一瞬,平淡才是永恒。当我们感觉浮躁,抛开喧嚣与重荷,抽空去看看一望无际的大海,辽阔无疆的原野,寂寥点缀的星空,在静谧中,追寻心灵淡忘的人文情怀,给心灵一点温暖的滋润。

细读《论语》,三省吾身。国中时我与《论语》第一次会面,在老师的引领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警句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朦胧的记忆中,懂得了不但要学习还要思考,要谦虚地学习别人的优点,自省不足。历经数年,这种朴素的真理一直陪伴着我。学校开展的公开课,我积极去参加,学习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教育智慧,从年轻教师身上学习他们的活力,窥视自身的不足。为人师表的我,和学生一起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共勉。“问泉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为老师的我,更要多学习,多思考,流向学生的才会是一条活的河流。学生是老师的镜子,学生的不足,更应该引起反思。当班里有学生闹矛盾的时候,我除了教育学生,更要教育自己,是不是平时对学生的叮嘱少了?

共读《论语》,和学生一起成长。为人师表,我是学生在校的家长,肩负着经营好班级这个大家庭的重任,现在和学生们一起经营好了小家,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以后经营大家。每星期的经典阅读时间里,和孩子们一起诵读由《论语》延生出的《弟子规》,学生们在书海中懂得了仁、义、礼、智、信;在一个个廉洁、不图私利的小故事中,学生们懂得了做一个诚实、正直的人。我的班级里曾经发生过丢失课外书的事情,当我在班上调查的时候,学生们一个个你看我,我看你,议论得面红耳赤:“谁拿的?快拿出来吧。”浩然正气回荡在教室上空,结果是学生自己把课外书落在家里了。当所有的误会被消除,一股清风扑向我的脸上,也扑向了所有学生的脸上。

读一读《论语》,“碧水月自阔,岁流净而平”的淡泊宁静跃然心间,孔子的安贫乐道、谦虚好学、仁义懂礼,帮我指引了心灵追求的方向,让浮躁逐渐湮没于滚滚红尘。让阵阵的国学清风吹拂我们浮躁的内心,让一股浩然正气常伴我们周围,做一个幸福的读书人吧。

读《论语》有感5

在20xx年寒假中,我读了《论语》这本书。其中有几篇我深有感触: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至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孔子说:“学习知识的同时又时常去复习,不是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是让人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而我不去怨恨,不也是一个君子吗?”。“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更重要的是学习做人做事,孔子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孔子非常重视学习中的“实践”,就是把所学的东西反复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并体会到其中的喜悦。因为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志同道合的人切磋,既然远方有人来讲道论学,近处的人也向自己请教,这不正是学有所成的快乐吗?再者,当他人不了解自己时,也不去怨恨他人,这是君子的涵养。

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孔子说:“年轻人在家就要孝敬父母,在外就要尊敬师长,做事情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爱护众人,与有仁德的人亲近。如果之后还有精力,就去学文化知识”。古代对少年儿童的基本要求正是孔子所说的这段话。在我国古代,书本知识似乎不是教育少年儿童的基本内容,而主要是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孝敬父母、谦逊待人、讲究信用、团结他人而又向往高尚品德的人。今天与孔子所处的时代不同了,书本知识的学习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的主要内容,一个人如果不把精力放在学习知识上,就很难胜任以后的工作。学习做人的品质与学习书本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今天的教育要求更加全面,学生要在德、智、体、美、劳这几个方面发展。古今社会的发展给了教育更高的要求。

读了《论语》这本书,我知道了许多知识,懂得了孝敬父母、为人处事,这本书真的很好,建议大家来读《论语》吧!

读《论语》有感6

如果我们每个人遇事能够将心比心,多一些宽容,由我及人的想一想,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减少多少是非争端。

曾子曰:“君子以文章去交会朋友,以朋友辅助仁德”,向我们揭示了交友原则。“以文会友”和“以友辅仁”已成为我们今天熟知的名言。“文”是人们对生活的心得与体会,以文会友得到的更真诚、更珍惜友谊,以酒会友,即使“一口闷”也未必是真的感情深。所有结交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可以相互切磋、相互激励、帮助自己提高修养,走向成功。

孔子曰:“君子成全人家的好事,不促成人家的恶行,小人却与之相反”。成人之美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一个人只要拥有宽广的心胸与助人为乐的精神,才能为别人好,自己心里也替人家高兴,别人倒霉也替人家惋惜。成人之恶是一种低级而又狭隘的思想,这种行为常常是某些人的个人私欲所驱动的,要不就是从中得到好处,要不就是看着别人倒霉却暗自窃喜。

孔子曰:“天冷了,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是不会凋落的”。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用耐寒的松柏来比喻一个经得住严峻考验的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品质,常常只有在关键时刻才能体现。所以人们常说“疾风知劲草”、“路遥知马力”,它提示与人交往时要特别注意他人在某些关键时刻的表现,因为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人,平时仿佛戴着面具,但在关键时刻那本来的面目就显露出来了。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现在多用来指时间如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也有惜时的意思在其中。在两千多年前,那时孔子就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不舍昼夜。还告诫人们,人生四戒即毋意(不臆猜--不要凭空猜想)、毋必(不武断--不要主观武断,遇事情要多想多听)、毋固(不固执--敢于面对现实)、毋我(不惟我独是--不要自以为是,要懂得低调行事,谦虚做人)。

读《论语》有感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听!这是我们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和我早晨起床的必修课。

说起我的家庭成员,我得向大家介绍介绍了。我妈妈是国小教师,爸爸是体育教师,我呢,就不用自我介绍了。妈妈崇尚儒家学说,算得上是孔老夫子的“粉丝”了。平时,说话总时不时蹦出几句“之乎者也”来;而爸爸呢,就只有“妇唱夫随”了,也跟着“吾呀尔呀的”;我当然也在他们的熏陶下,对这些难学的古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我们家庭的《论语》之旅就出发了。先从称呼开始吧!古时候不是都把有学问的人尊为“子”吗,于是,我尊爸爸为“老子”;爸爸尊称妈妈为“妻子”;我就被爸爸妈妈尊为“孩子”。哈哈!我们三个都带“子”,也算是“文化人”了吧。

早晨起床,在“老子”的催促下开始晨练,节奏由“一二三四”变成了《论语》名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知之为知之”……中午饭桌上,老妈端上香喷喷的菜:“此乃红烧鸡也,趁热快吃矣!”于是,我们便在这“热腾腾”的“古文餐”中完成了午饭。晚上,我们全家人就沉浸在《论语》中,“老子”问,“孩子”答,可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妻子”读,“孩子”诵,可谓“温故而知新”。

“老子”、“妻子”有时也为了孔子的学说争得面红耳赤;“孩子”有时也为了这难记的古文而垂头丧气;而“老子”“妻子”“孩子”更多的是为我们的学习成果而欣喜若狂。

哎呀!真没想到,难学的《论语》竟给我们家带来了这么多的欢声笑语,我真得感谢你呀——经典《论语》。

读《论语》有感8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伦理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个方面。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经初始创成。在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和其再传弟子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被称为“论”。

作为儒家的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学——顾名思义学习,衍生的还有努力、勤奋等方面。

《论语》中有这样一些广为流传的诗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等等以上所说的.这些诗句都体现了学习的三个类型:学与思的结合、注重复习、向他人、向社会学习。学习,包括读书。书是美好的,储藏着从古至今的天地之精华。如果说读书是在与一位智慧的长者交谈,那么,学习是与前人的智慧交流,继而让自己的心灵更加丰富而充实。

行——指一个人的行为处事、言行举止,以及对于人生的思考。

举个例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是孔子“仁”的思想的具体内容和表现,是揭示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同时也表明孔子对人的个体的主体意识有了深刻的见解。我们常常习惯于从自身的角色出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理解和看待别人,所以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式思维。我们习惯于把交往中的矛盾归罪于对方,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自然难以达成相互理解。

除此“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些语句或多或少阐明了不少人生的真理。告诫我们与人相处之道。

学行——论语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一句话我认为可以简要的概况上述两点,当你有所学,才能有所知,有所感悟。首先说“三十而立”,到底“立”的是什么呢?是人生观、世界观,是做人原则。而“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所表现的是对生命的敬畏,明白每个年龄段应该做好该做的事,不倚老卖老,与时俱进。这就是不逾矩,既要讲究生命规律,也要遵守社会规则。

用一句话来说“听一位老者讲社会、人生,如沫春风。”

读《论语》有感9

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虽出身贵胄然垂髫丧父,束发失母,幸得贤母教而成英才。时倍臣当道人心不古,有礼崩乐坏之势,故此论语出。

论语之术者,莫非修齐治平也,前人述备亦,余若附庸赘述,恐画蛇添足乃至取枉错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径以大略观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贻笑四方,二者抛砖引玉,以求大家新说。

讲《论语》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经典,那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此作著时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后,更有倾颓之势,与春秋末年礼乐崩坏如出一辙。在相似的历史背景下,柏拉图与孔子都架构了一种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体制,不同的是柏拉图将权杖交给哲学王,而孔子却主礼法以为宰者。这种以礼法道德为结构,以高尚个体为单位的社会模式,为日后中华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奠定了基调。

“礼法”是不同等级的不同行为模式,“道德”则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润滑剂,此二者是先贤为促使整体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优策略,围绕这两点展开,愚以为《论语》贯穿始终的主题是社会分工与合作。颜渊篇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所论述的就是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应各司其职,在其位,谋其政。承此而启后者遂有西汉大儒董仲舒之纲常说,可以说纲常不啻为《论语》中描述的社会模式的总结:君臣、父子、夫妻。层层递进,权责明确。而仁、义、礼、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属性,其他的品质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缓和社会关系。论语学而篇中更有:“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一个温和忠厚谦卑的君子形象跃然纸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则衣冠安坐于庙堂,黎元勤奋于田亩,每个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将这些君子置于社会的大机器中,社会就会愈发稳固,在生产力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稳定的社会具有最高的生产效率。这也是孔子的终极政治抱负。可以说孔子之于封建主义就如同亚当。斯密之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之于社会主义。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也并非驰骋疆场的军事家。而是一位谆谆善诱,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称其为“万世师表”。《论语》也大多数以学生求问于老师的体裁来表达孔子的思想。为何教育在儒家学说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实现其政治抱负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将礼法道德变成社会共识,传递儒家理想的社会结构,培养温文尔雅的君子。在漫漫长河之中教育是儒学战胜诸家学说取得最终胜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当欧洲的知识还被用晦涩艰深、诘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写、用昂贵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侣之高阁时。我们已将智慧的种子撒遍整个东亚文化圈。中国在历史中长时间领先于世界也正因为此。而私学之风的盛行则滥觞于《论语》。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也。”将知识廉价化、去垄断化,孔子可谓居功至伟。

至此,《论语》中所蕴含的社会模式的逻辑关系就叙述完备。一个由礼法法与君子构成的和谐的社会机器通过教育进行传承。经过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这样大家的完善,儒学的理论与《论语》中的社会结构越来越适应于封建王朝的统治,这种完善的结构使中国的封建社会异常稳定,以至于明清时期我们甚至被这种强大稳定反噬,当然此为后话,并不在此篇的讨论范围之内。

余幼时就尝读《论语》,不过心智未开,只解只言片语。今日再与夫子谈心,心胸豁然开朗。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看来今日夫子知我愤悱亦。其实剥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类的金衣,夫子是一个很可爱的有血有肉的鲜活的人,如果用《论语》来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荡”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装腔作势。不攀附权贵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重感情,却有原则。对弟子的死悲痛欲绝却不欲奢葬,甚至拒绝用椁。有时发发牢骚“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还不忘揶揄子路。与古人交心,实在有趣。

读《论语》有感10

放暑假了,王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项“暑期读一本好书”的任务。于是在和爷爷的商量之下,我们决定从读《论语》开始。

开始读的时候,我不知所云。慢慢地在爷爷的助读下,我竟然在《论语》中明白了许多道理。爷爷说,“温故而知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他从儿时就耳熟能详的人生智慧。爷爷还说《论语》的思想是超前的,《论语》的魅力是世界性的,它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其中既有圣人的智慧,还有幽默生动的故事,也有发人深省的寓言。它记载的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很值得国小生读一读。

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收获最大的就是“诚信”二字。“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每每读完《论语》,这些至理名言都在我的脑海里转啊转,让我回想起家人对我的教导。记得我刚牙牙学语的时候,外婆就会经常和我约定某件事,并且会说:“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盖章”;妈妈也经常告诉我,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老师也经常教导我们“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

我是听着“诚信”长大的,可前不久我却做了一件不讲诚信的事。

每个周末,爸爸都要送我去补习班,每次去都能看见同学们吃着零食,神气十足的,我就想:哼!不就是零食吗?下次我一定要带零食来。很快到了下一个周末,这天中午我趁家人睡着的时候,蹑手蹑脚地打开妈妈的钱包,一百的、五十的、十块的、五块的、一块的……哇,好多钱呀!想来想去,我还是决定那两张一块钱,嘻嘻,这样不会被妈妈发现。我小心翼翼地把两块钱塞到书包里最隐蔽的地方,爸爸把我送到辅导班,我估计爸爸已经走远的时候,如脱缰的野马般飞奔到小店里。“老板,快!一包辣条,一个雪糕,一串炸年糕……”我像个“暴发户”般像老板吼道。拿着我心爱的零食,耀武扬威地来到同学们中间,一边聊着,一边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可是,第一节课还没结束,我的肚子突然疼了起来。我用手捂着肚子,疼得实在受不了了,只好趴在桌子上缓解疼痛。即便是这样,疼痛感依旧没有减弱。头上开始冒起豆大的汗珠,吓得我自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最后,我被120送到了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肠炎。在妈妈和医生的“盘问”下,我只好把自己吃零食的事情供了出来。紧接着“偷钱”的糗事也被妈妈侦查出来了。从医院回到家后,免不了被爸爸妈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我自己也意识到了错误。

当我晚上躺在床上的时候,却怎么也睡不着。我一直在想着今天发生的事情,心里越发惴惴不安。 我再也不能乱拿别人的东西了,不然怎么能对得起从小陪伴我的“诚信”二字呢!《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说的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论语》是孔子智慧的精华,书中讲到的做人的道理,值得我一生去慢慢体会。

读《论语》有感11

中华民族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创造了无限光辉,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论语》就是其中一颗闪闪发亮的钻石,《论语》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是一部经典。它是儒家的文学作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响了从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可学习的内容颇丰。

如何做人。在孔子看来,“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将“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认为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仁德的外在标准是:“刚、毅、木、讷”;而实践仁德的五项标准是:“恭、宽、信、敏、惠”。按照仁德的标准,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学习。孔子提倡的学习方法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在学习内容方面,孔子主张要广博,不能单一,不能偏颇。他还强调学习要先确立明确的目的,表明学习的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在孔子看来,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士”和“君子”,这也就是其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为政。孔子认为一切正直懂礼、并且具备一定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从政。但是要求从政者必须勤勉忠诚,言行一致,有处理事情的远见卓识。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谓的“君子”重在强调对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处处严于律己,重视自我修养,重义避利,追求道义。认为君子应当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作贡献。

如何治国安邦。孔子认为治国的根本在于人伦纲常;治国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视仁德、以身作则;治国的基本方法就是“选才、富国、育人、立法”。

《论语》让后人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学习前人的智慧,丰富自己的人生。

读《论语》有感12

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

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想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就必须多读书,读好书。在暑假里,为了丰富自己课外阅读的知识量和对素质的提升,我特地买了本《论语》,学习孔子的崇高品质,感受中华文学的辉煌。

《论语》是一份珍贵的遗产,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和对话文体,记录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应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道义”、“礼敬”、“信实”、“忠孝”、“友善”、“勤俭”、“廉耻”、“慎独”、“中庸”、“勇敢”、“自强”等传统美德的内涵深深直根于华夏沃土之中,已经成为中华儿女为人处事和安身立命的标准。而对于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些做人的道理。

如出自《论语?颜渊篇》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这就是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现。世间最大的美德就是饶恕。如果人人都有了这种仁爱之心,天下不就成了仁爱的天下了吗?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你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人了。出自《学而》篇中的“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要求他的弟子们能用“忠”“信”的标准来自觉的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塑造理想的人格。

《论语》中的对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方法的阐述对于我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是告诉我们学习的态度:实事求是。这让我想到自己以前在学习上的幼稚:不懂的问题总是避而不问,担心别人会笑话自己。现在我知道这是多么愚蠢。大学问家孔子都有不知道的事情,何况我们这些学子。“实事求是”是一种智慧。“学而时习之。”让我认识到: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的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掌握更多的知识,必须把“学”与“习”统一起来,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孔子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来一直为家庭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团结,国家的统一发挥着积极作用。孔子思想与智慧已经成为华夏思想与智慧的精神源泉。孔子思想的精髓像雨露滋润大地一样,已经渗入到每个华夏子民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和情感之中。

读《论语》有感13

《论语》是一本家喻户晓的名著,这个暑假,我又重新温习了一遍。

《论语》中分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有的给予了我们人生发的启示,有的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

要会善于学习,就要不耻下问,《论语》中有一句话:“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这是曾子曾经说过的话,含义是:一个人他自己是有能力的,还向没什么能力的人请教,一个人很有学问,还向学问少的人请教。我想:一个人内心有智慧,敏感多思,愿意好好地去领悟知识,愿意“不耻下问”,以获得更多的知识,这不过是一种难得的态度吗?就像生活中,小孩子的眼光定是与大人不同的,稍向天真烂漫的小孩子学习,也说不定能给人启发。曾经有人问一位学者,你是在哪儿学到最有价值的东西的?结果大家以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幼儿园,这就是孔子和他学生眼中的“学习知道”吧!

孝敬之道也在《论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亦。”意思是:一个人孝敬父母,却喜欢触犯上级,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的确,孝敬父母和尊重上级不是一个含义吗?———细心为别人呢着想,有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父母的训斥而感到委屈,但仔细想想,其实父母是为我们好。其实,孝敬不一定是让父母丰衣足食,为他们多着想一点,就算是最好的孝敬了。读完这句话,我回想平时为父母做过的事,更深一层地理解了孝敬的含义。

《论语》,这本拥有无穷奥妙的书,带给了我们无限启发,告诉了我修身养性的道理,作为一个国小生,我们应该遵循孔子的道德思想,争取在学习生活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读《论语》有感14

在不少报章杂志里,我总会看到有人提起《论语》,这不由得使我想起这本熟悉的书。

记得读四年级时,在爸爸妈妈的辅导下,我就背熟了《论语》。由于是第一次背一本书,花的时间比较长,很多字我是第一次才开始“碰面”,所以我当时只是用一种“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它。

近两年来,我多次反复看《论语》,慢慢体会了其中的道理。尤其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三千弟子共诵《论语》的盛大场面,给我一种“春雷”猛炸惊醒之感觉。它使我顿悟,它使我兴奋,它使我骄傲。至今它仍在我耳边回响:“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那真是一部千古绝唱。它不但唱响了我国古代文明,而且唱响了世界古代文明。它向所有华夏儿女乃至全世界人民宣示:这是一部中国蒙学的经典之作。

古人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人类过去的漫长岁月中,世界上人们读得最多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尤其是那些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的读书人,都曾将此书奉为经典。就连外国人也曾赞扬孔子和《论语》。如,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感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现代日本企业家的精神导师涩泽荣一也曾说过:“要把现代企业建立在算盘和《论语》的基础上。”可见,《论语》对当今社会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在生活中,《论语》这本书无时无刻地提醒我。例如,我在和别人交朋友时,它就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它提醒我要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或者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不要和虚伪、阿谀奉承、喜欢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还有,我学习中不深入思考的时候,它会告诫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这本书如同我生活的老师,时刻提醒和纠正我的错误行为,它就像我的人生坐标,时刻指引我前进。

朋友们,《论语》是祖先留给我们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珍惜它。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亲密伙伴,我们要学习它,运用它。

让《论语》这部千古绝唱继续在中华大地上唱响吧!

读《论语》有感15

这个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一般的《论语》共二十章。

《论语》分为《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等章节。

《论语》的句子都很有道理。例如《学而》里的,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思就是孔子说:“别人不了解你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了解别人。”还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的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而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我从《论语》中懂得了许许多多。我知道了做人一定讲信用;做人一定要仁爱;做人一定要知错就改!我知道了读书人如果有志追求真理,却以穿破衣、吃劣食为耻辱,这样的人是不值得跟他讨论真理的;我还知道了看见贤人,就应该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心里就应该进行自我反省。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衣衫简陋的老奶奶乞讨,我本来不想理,但是自从读了《论语》,我便把我三个月零花钱都捐出来。还有一次我考了第一名便向亲戚朋友们炫耀,后来读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便虚心听取别人意见,不自大,虚心跟别人学习。

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做人;是《论语》,让我知道了怎样学习;是《论语》,让我知道了这大千世界的丑态和美态。以后,我一定严格遵循《论语》条条名言警句,做一个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