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校园范本>读后感>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精选3篇)

读后感 阅读(2.51W)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精选3篇)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1

《过于喧嚣的孤独》出自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他的作品大多被改编为话剧和电影,曾获得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等诸多奖项。米兰昆德拉赞誉他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作家”。1997年2月3日,这位原本快病愈出院的作家,从医院五楼坠落身亡。捷克民众为纪念他,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北郊修建了一面“赫拉巴尔纪念墙”。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赫拉巴尔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据作者所说,“我为它而活着,并为写它推迟了我的死亡"。小说通篇是一个在废纸回收站工作了三十五年的老打包工汉嘉的自我独白。他挑拣出废纸中珍贵的图书,并因此获得了学识。他诗意地工作者、生活着,在文学中游走。然而,这注定与肤浅的时代是格格不入的。最终汉嘉抱着他的书,在打包机里结束了他的生命,“犹如橄榄,唯有被粉碎时,才能释放我们的精华”。该书是一部忧伤的叙事曲,深切地传达出作家对整个时代文化沦落的恐惧与忧虑。

1、在水深火热中诗意地生活

汉嘉在一个地下室里工作,环境极度恶劣,“高耸的废纸堆快顶到院子的天棚了,潮湿、发霉的纸开始发酵,相比之下大粪的气味算是蛮香的了,最下面发展成的那片沼泽地正在腐烂,冒出的气泡看着活像臭沟和泥淖中从烂树桩里升起的鬼火”,与老鼠为伍,与绿头苍蝇搏斗,受人歧视。

然而就是在这般令人作呕的环境中,汉嘉诗意地生活着。他打的每个包里都融入了自己精心挑选的一本书,带着“他的个性,他的花押”,他还要给自己的包裹上精美的封皮。他,“既是艺术家又是观众”。为此,他每天都搞得疲惫不堪,还经常受到主任的指责、吆喝、谩骂,然而却乐此不疲。

他干着活儿,装点耗子墓,边读着书,“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的嘬着,品烈酒似的一小口一小口地呷着,直到那词句像酒精一样溶解在我的身体里,不仅渗透倒我的大脑和心灵,而且在我的血管中奔腾,冲击到我每根血管的末梢”,享受着从四面八方喷溅向他的”无尽的美“。他在“犹如浓密的悬钩子丛,犹如黑莓枝子”的绿头苍蝇的包围中,却能心灵对话耶稣和老子,体味着朝着未来前进和退回本源的哲学。

他将从“废纸的长河”中拯救出的珍贵书籍带回家,本就狭小的家里便塞满了书。“只要我的膝盖稍稍碰一下或者只要我痛苦地大喊一声,头上的一切便会雪崩似的倒塌,珍贵的书籍便会像丰饶角一样从天上撒落下来,落在我的身上,把我像虱子似的压扁”。汉嘉戏称家里的藏书犹如一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剑,随时可能发生“美丽的不幸”。

2、被无情摧毁的爱情

汉嘉也有他美好的爱情。那是一位自愿跟着他的茨冈小姑娘。“我们一无所求,只希望永远永远这样生活下去,仿佛要说的一切彼此早就说过了,仿佛我们俩一起出生来到人间,从没有分开过。”他们一起放风筝:当汉嘉把风筝线递给她的时候,她大声叫喊起来,说风筝要拉她到天上去了,她就永远见不到他了。最后,茨冈小姑娘还是离开了汉嘉,她被纳粹分子残忍地杀害。汉嘉失控了,他把成吨成吨的纳粹出版物狠狠地扔进压力机,把希特勒的一切统统地扔进去。然而,越是如此,他就越是想念他的茨冈小姑娘。

3、凌驾时代的孤独寂寥

汉嘉从事打包工工作三十五年,不幸而又有幸地在无意中获得了学识。三十五年来,他的身上“蹭满了文字”,“成了一只盛满活水和死水的坛子,稍微侧一侧,许多蛮不错的想法便会流淌出来”。他在工作中领悟了“世界每一秒也不曾跛掉一条腿”的哲思,笑称干打包工这一行不仅要有相当高的文化水平,而且还应受过神学院的教育。

当他的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纪元,他便偷偷地跑去看了新一代的巨型压力机和新一代的打包工。他们戴着光鲜的彩色手套,这让汉嘉感到自卑,“因为我一向都是光着手干活的,可以享受摸摸纸张的乐趣,可是在这里谁也没有那种愿望去体验一下废纸给予感官的无与伦比的魅力”。他们若无其事地干着活儿,粗鲁地把书的封皮撕去,“把惊恐万状、吓得毛发倒竖的书页扔到移动着的传送带上,他们无动于衷,若无其事”。作为福利,粗鲁的新一代工人还可以游玩各地,去汉嘉只在作品中神游的地方。

这让汉嘉意识到从废纸堆里拯救珍贵图书的喜悦结束了,也由此窥见了文化的决堤。在那里,新书被当作废纸,处理后再去印刷新书,如此毫无意义地循环。就连天真的小朋友也被教着怎么处理“废纸”,他们“小手抓住书页使劲地撕着”。目睹人类文明的精华惨遭摧残、侮辱、亵渎,汉嘉感到撕心裂肺的痛惜和愤懑。他回去后整个下午都没有休息,冷酷无情地将废纸装进槽里,不加理睬书籍的“频送秋波”。“什么艺术、创造美,只是干活而已。”

那个时代的肤浅还体现在汉嘉与曼倩卡的不同人生上。曼倩卡,“一个一向害怕读书,一生中除了催眠从未读过书的人,如今在生命的旅程将要结束时赢得了圣洁”,而她靠的不过是出卖自己的身体而已。但是,她“成了人们纷纷描写的人物”,她爬到了汉嘉一生中未见有人达到过的高度。而汉嘉自己呢,不断地从书本中寻找预兆,可是他“一次也没有得到上天的启示”。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只是,汉嘉的生活不是“逼自己到人群中去,自己找乐趣,自己演戏给自己看,直到离开自己”,到处“请求着原谅”,而是自己心向往之的书的天堂。最终,汉嘉牢牢攥着一本诺瓦利斯——曾把死亡赞颂为在上帝面前过一种更高尚的生活——的书,在自己制造的刑具上认识最后的真理。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2

无意中购得的书,只因为喜欢这个题目而已。因为一个学生的放鸽子,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了。

《过于喧嚣的孤独》作者是捷克作家赫拉巴尔。这是一个在废纸收购站的老打包公汉嘉的独白。汉嘉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家庭,也没有孩子,三十五年间一直在一个废纸回收站做打包公。三十五年间,他一直呆着臭气熏天的地下室,操作一台压力机。将各地收集来的废纸、废书、废画等压缩成四方的大包。搭配着酒。虽然这个工作辛苦,环境糟糕。但是,他却一直自得其乐,在堆积成山的废纸堆中,寻找文学的经典书籍,并且自学其中的知识,了解哲学,懂得基督和老子,欣赏名画,并将所有的大包都用精美的画作装饰上,搜寻出废纸中的精华书籍,送给需要的人……这份在别人看来的低下的工作,在汉嘉眼里,乐在其中,甚至是打算退休之后,仍然沉浸其中。就像他的叔叔退休后,仍然沉迷于火车站信号员的工作一样。但是,生活总是充满着意外和痛苦。时代的发展,新一代的工作方式出现了。大的压力机,机械化却高效率的工作人员的出现,汉嘉失业了。在丧失了唯一的生活和生存乐趣之后,汉嘉将自己送进了压力机。

一直在思考孤独和喧嚣。这里的孤独和喧嚣分别是什么呢?

文中,让人尤其印象深刻的便是下水道中老鼠的厮杀。“然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莫过于一份学术报告,说明小灰鼠和褐鼠像人类一样也进行过一场总体战,结果以小灰鼠的全面胜利而告终,但战后小灰鼠立即分化为两群,两个灰鼠宗派,两个有组织的灰鼠团体,此刻它们正在布拉格地下所有的下水道和阴沟里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战争,一场声势浩大的鼠战,哪一方取胜,它们便有权占有下水道中流经波德巴巴的全部废物和排泄物。我从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淘沟工口中得知,这场战争一结束,取胜的一方又将立刻合乎辩证法的分裂为两个阵营,正如瓦斯、金属以及世界上一切有生命的东西要分裂一样,使生命通过斗争向前发展,然后通过寻求解决矛盾的愿望而取得一分钟又一分钟的平衡,因此从整体上看,世界一秒钟也不曾跛掉一条腿。”

这既是写老鼠之间的无休止的争斗。更是人类为了生存和物质利益,进行的无休止的战争。这本书写于二战的背景之下。因为利益之争,世界分裂成两个阵营。压迫者(希特勒)和被压迫者(比如,茨冈人),压迫者强大的势力,将无辜的百姓拖入了战争,而且毫无还手的力量,直接是残酷的屠杀,就像那个可怜纯洁无辜的茨冈小姑娘一样。在这个年代,外面的世界是喧嚣的,充满了炮火,哀嚎,怒吼和痛苦。但是,对于汉嘉而言,一切确实静寂的。他每天生活在逼仄的地下室中,隔绝着外面的世界和喧嚣。他虽然孤独,但是仍然感觉到幸福。“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个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喜欢我这样的人。”他是alone,但是并不孤独。围绕着他的喧嚣是鼠国的喧嚣,是外面世界的喧嚣,于他,是寂静的。他alone,却不lonely。

时光流逝,战争终于结束了。一方终于战胜了另一方。人们总以为二战结束了,一切苦难的就都结束了。美好的新生活从此开始。但显示却并非如此。战争双方的阵营剩下了一个。这个战胜方,就像细胞分裂一样,因为利益又开始划分为新的阵营。压迫方与被压迫方开始了又一场关于生存和生活的厮杀。而这场战争,更加的`残酷,涉及的面更加的宽广。它是经济方面的,意识方面的等等。

“黑格尔教导我说,世界上唯一可怕的事情是僵化,是板结、垂死的形态,唯一可喜的是这样的一种状况,即不仅个人而且人类社会通过战争而恢复青春,通过新的形势争取新生的权利。

科技的发展,时代的发展,新的技术和要求开始了和旧的技术和生活方式的厮杀。在这场战役中,汉嘉未能幸免于难。他那落后的机器,那悠哉悠哉的工作方式,那沉浸其中的艺术和思想享受,与新时代格格不入了。于是,大机器和机器人般的工人,在这场战争中胜利了。汉嘉被out出局,失业了。他再也不能享受从废物中寻找出人类思想珍珠的乐趣了,再也在工作时不能和古哲今圣进行思想碰撞,再也不能给别人挑选着梦寐以求的”瑰宝遗珠“了。他的工作即将消失了,生活乐趣即将消失了,存在的意义也即将消失了……

在时代的面前,在那个人们不需要思想的年代,只需要利益和效率的年代,一切都是如此的如火如荼的展开。大工业的时代,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大家在多挣钱,多享受的时代。外界是如此的热闹和喧嚣。但在这种喧嚣之中,汉嘉是如此的孤独。他是如此的格格不入。犹如迷途的羔羊,他迷失在这个时代,这个喧嚣中。他既理解这些先进的知识、技术和工人,但同时,他也明白了自己的”失败“和孤独。他不再适应这个社会了,不是因为他无法像他们一样工作。而是精神上他无法和他们一同看着”喧嚣“,内心却空洞无物。人控制机器,人也成为了机器,没有思想的机器。”依我看来这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在向前迈进之后又都向后回归,恰似铁匠的风箱,也犹如我这台压力机,机槽里的一切都在绿色和红色电钮的作用下一会儿跳向前,一会儿又跳回来,唯独这样世界才没能瘸了一条腿“科技的物质的高速快速的向前发展进步,伴随着的是思想和精神上的退化。”仁慈的大自然创造了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它比痛苦更为强烈,在真理出现的时刻笼罩着你。”在这样的时刻,在这个大家都被同化的时刻,汉嘉是清醒的。他在地下室废纸堆中学到的知识,让他“忽然眼前一亮,觉得自己在变得美好起来,因为在经历了所有这一切——在过于喧嚣的孤独中看到的一切,身体和灵魂所感受到的一切——之后,我还有足够的勇气使自己没有疯狂,我逐渐惊异地意识到我的工作把我抛进了一个广大无垠、威力无边的领域”。工作给了汉嘉安全感,存在感。他躲过了早期的“喧嚣”的洗礼。

但是,“天道不仁慈””生活也不仁慈“。他唯一的避风港,也被厮杀所惊扰了。那个最不起眼,最被人所鄙视的地下室的工作,也被席卷了,也被剥夺了。汉嘉曾经也尝试进入”那些机器人“的生活方式。但是,他不行。生活没有了乐趣,也就不成其为生活了。同化不得。最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看到了人们对于知识,对于书籍的践踏,对于最高贵思想的鄙夷和漠视,甚至是毁灭。对于文明和内在的道德法则的毁灭,不仅无动于衷,而且还积极的主导其毁灭。汉嘉终于崩溃了。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全感“、痛苦、无助和绝望。

于是,就像他残酷地用压力机毁灭的老鼠和老鼠窝,他曾经感叹”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他忘记了,他有警觉。但是,其他人,却彻底忘记了,也不想再记起。于是,汉嘉,最终选择了”progressusa doriginem也就是regressusad futurum",遵循着老子的”诞生是退出,死亡是进入“。他选择在他找到心灵安宁的压力机机槽上”被粉碎“被打包,释放出他的“精华”。

在外界的喧嚣声中,在地下室老伙计压力机的嘈杂的“喧嚣”生活中,成就自己的孤独……

汉嘉曾经在一种喧嚣声中,寻找到了自己的宁静,在他所热爱的工作的喧嚣声,获得了自己的宁静。不论外界如何变化,不论天道如何的不仁慈,始终遵循着自己内在的道德准则。直到,外界剥夺了其最后的避风港。他仍然“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汉嘉如此,作者赫拉巴尔也何其不是如此呢?作者最终是在医院的高楼坠下身亡。是自杀还是意外,只有远逝的魂灵才知晓了。

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是如此的喧嚣,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理念,思想,思维,信仰,信念……还有轰隆隆的机器声,铿锵锵的金钱声,拍马溜须的夸耀声,惊天动地的枪炮声……。物质的,精神的,一股脑儿的妄图楔入每一个人的头脑和骨髓……。你是否孤独呢?是否能抵挡支撑起这份孤独呢?过于喧嚣的孤独,又能否守住内心最后的道德底线呢……

  《过于喧嚣的孤独》读后感3

提到捷克文学,所有的人都会说出这个名字:米兰昆德拉。而昆德拉本人曾宣称:如若有人要为苏联占领捷克斯洛伐克结束后的时代命名,他必得称之为赫拉巴尔时代。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这位20世纪下半叶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题材直接影响了捷克文学的发展:他创造了捷克啤酒馆的神话,他把对这个世界边缘人的完美注视和倾听搬到自己的小说里,他坦然地把普通人的聊天与深邃的哲学思维糅合在一起,他用充满诗意的和善意的眼睛去透视灰暗的日常生活,发现底层珍珠的熠熠闪光,被称为“捷克文学的悲伤之王”。

孤独有很多种,唯独赫拉巴尔的这一种被称作是“过于喧嚣的”,《过于喧嚣的孤独》的情节非常简单,它讲述是废纸收购站打包工人汉嘉三十五年在废纸堆上与阅读为伴的故事,一个关于灵魂的事,一个被作者称为“loves tory”的故事。

三十五年来,汉嘉用一台打包压力机处理废纸。废纸中,从百科词典到艺术哲学无所不有,汉嘉肮脏的身上蹭满了文字。汉嘉说:“我读书的时候,实际上不是读而是把美丽的词句含在嘴里,嘬糖果似地嘬着……我喝酒是为了活跃思维,使我能更好地深入到一本书的心脏中去,我喝酒是为了让读到的书永远使我难以入眠……”为此,他从一筐筐废纸中淘拣出伊拉斯莫的《愚人颂》,也逐字地记录在那一叠叠被打成包的废纸中,那些奇异思想、阔大宏论、精妙比喻如何与污垢、垃圾、血水、泥浆安稳地混居——“在这个世界上惟有我知道,哪个包里躺着——犹如在坟墓里——歌德、席勒,哪个包里躺着荷尔德林,哪个包里是尼采”……

就是这样一个卑微的废纸回收站的工人。却定时为教会图书馆和民族学教授免费赠送好书,更会为了将普鲁士王家图书馆精美藏书因成为战利品而将按照废纸价格:每公斤售价一外汇克朗装上火车卖给瑞士和奥地利而深感犯罪感。“那时候我已在内心找到了力量,使我目睹不幸而漠然处之,克制自己的感情,那时候我已开始懂得目睹破坏和不幸的景象有多么美……”

阅读、领悟、回忆和苍凉,汇集了争战的老鼠、疯狂的苍蝇,轰鸣的机器,造就了属于一个孤寡老人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对人类文明的珍惜,如此便有新一种表现方式:在每一个废纸包里放一本摊开的书,外层包裹名画复制品,连同免不了被同时挤压致死的肮脏动物,成为一个方方正正的包裹。

这喧嚣是我们无法凭空想象的,这喧嚣正是无情的大自然创造的一种恐怖,“在这种恐怖中一切安全感都已毁灭,比痛苦更为强烈”,一边是下水道里激战的鼠族,一边是梵高"向日葵"的明灯。到了最后,他亲眼看到年轻人和新型打包机器即将代替他的位置以及他和所有老式打包工人边处理废纸边看书的工作方式,年轻人练习将崭新的书籍扯下封皮,将书瓤扔给机器,看都不看一眼,他开始不断地重复说,“天道不仁慈”,书都被这些手扯得毛发倒竖。处理废纸变成没有人性的工作,这让汉嘉心痛不已。最终他失去了工作,以便让位给这些机械工作、高效率的年轻人接替他的岗位和他的水压打包机。

他便将失去一切。你会看到一个人失去三十五年来的唯一的生存方式和喧嚣的孤独时,便是无以延续的死结。他在微微的醉态中看到整个布拉格从外延、到自己所在的地点,全部被挤压,打成一个巨大的废物包裹。

若列举此书所谈到的著作和画作,毫无疑问是一个宏大的书单。这既使人产生反复阅读的欲望,也令人倍感困顿,在这样的消费时代,仍然有大批的思想、真理被打包贱卖,我们是否能像汉嘉那样咀嚼出书本和人生的真谛?

也许是这样的暗示,或是不可避免的绝望,他真的将自己送往三十五年来朝夕相处的压力机器。他最终将自己也打成了包。作为他钟爱并熟悉的终结方式,安静迎接不仁慈的命运,把自己等同于哲学和名画,隐喻于最终的命运。

这确实是世界上最感人的love story。所以赫拉巴尔无比动情地说“我为这本书而活着,并为写它而推迟了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