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校园范本>电影>

《电影行走》读后感1500字

电影 阅读(1.54W)

我对电影的要求是:要么能表现出拍电影的喜悦,要么能表现出拍电影的痛苦,我对于夹在这当中的电影没兴趣,我对那些没有脉搏,没有生命力的电影都不感兴趣。——特吕弗

《电影行走》读后感1500字

《公民凯恩》中的凯恩说:“六年前,我看见一张照片,里面是世界上最伟大报纸的人才,我当时觉得自己就像个站在糖果店前面的小孩。而今晚,六年之后,我拿到了糖果,全部的糖果。”电影是贩卖梦想的生意,如果这部影史上最伟大电影的台词能够借喻为中国电影的远大前程的话,那么六年,六十年都是值得等的。

晚上无聊的时翻起着本书,写得好得无与伦比,我拿了一只铅笔坐在沙发上,直着背,看到我喜欢的句子就画下来,直到我发现我画满了整整一页纸,半本书。这本书开启了我的对电影全新的认识。

还记得张绍刚批评法国留学生主修导演系的郭杰连《四百下》都没看过,这部电影便是出自特吕弗,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在这个烂片猖行的时代,商业电影占据了大半江山,明星、丑闻、裸露、特技……成了电影宣传的噱头,如果特吕弗还在,一定会将这些电影批的体无完肤。

特吕弗曾经开玩笑说,他是在用一生的时间跟电影谈一场恋爱。话虽然痴了一点,但是却能看出一个真正的喜欢电影的人对光影的迷恋之深。有资料显示,特吕弗对电影和电影大师的崇拜甚至有些走火入魔的程度,他甚至曾经很认真的考虑过要不要娶希区柯克的女儿或者让?雷诺阿的.侄女儿为妻。

当今的电影圈中,影评人的声音显得颇为尴尬。现在最怪诞的一种场景就是:一部电影上映后,很多时候是电影票房和评论的声音不成正比。越是评论不被看好的电影,反而越是为大众所追捧。是影评人有意的与大众的口味唱反调么?还是影评人越来越曲高和寡,日益精英化?抑或真的是像当今好莱坞的那种说法:“人人都有两份工作——除了自己那份,另一份就是电影评论”?还是像特吕弗所说的,现而今,谁都可以当影评人?

特吕弗在书中精选收录的大大小小三百多篇的影评,与当今影评最大的不同,特吕弗的文字真正源于内心真实的观感,执着、睿智、脆弱、温暖,而且充满质疑。按照特吕弗自己的说法,他的这本书,源于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电影的观感。他在附录当中写到,这本书选取的负面评论非常的少,基本都是赞扬之声。

特吕弗想当年可是法国影评圈中有名的“坏孩子”,甚至有“法国电影的破坏者”的恶毒称号,可想而知,他的电影评论批评的声音绝对不是少数,但是在《我生命中的电影》中却主动放弃选取那些批评的声音,这多少有些让人不解。他随之给出的解释:“我当初严厉批评的那些电影如今早已被人遗忘,再把这些文章刊出来有什么意思呢?”特吕弗想用《我生命中的电影》一书向他真正尊重的的电影人致敬,想告诫当下的影评人们,对电影不仅仅是批评,更应该在批评的基础上有所立论建树。他选择的导演可能不是一个天才的导演,但是绝对是具有一部或者几部好电影的导演,而他选取的那些影片,无不具有那些导演独特的韵律甚至气息。

特吕弗的影评大多篇幅不长,有的甚至只有短短一段话。这的确是个好习惯。文字的长度向来不能成为评判一部电影好坏的标准。而且把电影当成细胞一样在显微镜下分析,并不是一件多么聪明的举动。能用最少篇幅说明的,就无须长篇大论。虽然短小,可都是些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文字。特吕弗喜欢的是在影评中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对导演怎样处理电影的迷恋,相反,对纯粹对剧情走向的叙述并不多。即使你并没有看过他所评论的那些电影,也仍然不会觉得他的文字是枯燥无味的。

对国内的电影也越来越心灰意懒。但是,仍旧有这样的时刻,还想盘点那些生命中的电影,并且忍不住热泪盈眶:电影仍旧在我的生命中,我仍旧这样热爱它们,它们无需我来捍卫但是我必须捍卫,因为它们仍旧像星星一样高悬在悠远的夜空:必须抬头仰视,必须全神贯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