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节日范本>清明节>

有关清明节国中作文集合九篇

清明节 阅读(1.25W)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清明节国中作文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清明节国中作文集合九篇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1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的这个节气,然而我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吟诵这首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思念之情。

这一天,我们会来到墓前,放置一束鲜花,烧上一些纸钱,借以表达我们对亲人的思念和祝福,并在心里默默地为他们祈祷,祝福他们在天堂的那一边也能够和我们一样,幸福和快乐地生活着。此时,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曾经和我们共同度过的那些岁月,那些画面仿佛还历历在目,想到这些,我不禁潸然泪下。

远处春的景色映入了我的眼帘,鸟儿唱着春天的奏鸣曲,漫山的桃红柳绿,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嫩芽吹叶落”,绿油油的嫩芽长了出来,然而到处是一片春意盎然、万物复苏的景象,这是一个充满期望和祝福的季节。清明时节,让我们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在缅怀过去的同时,也要对未来充满希望,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不要虚度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人生。还要对生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让自己的每一天都充充实实的,这样才会不让自己遗憾,并且对得起他人。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2

清明节当天爸妈都值班,我只好呆在家里写作业。清明节假期的第二天,姥姥来我家了,我们全家就带着姥姥出去游玩。

我们路过106国道,只见这条路上有工人在扩宽公路,车辆川流不息,“狼烟”四起。

我们来到了黄河大堤上,刚一拐到坝头,我就看到了牧羊人正在放羊。姥姥告诉我,那羊群里长着又粗又厚的毛的是绵羊,长着又细又薄的毛的是山羊,我听了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我们顺着大堤观赏着两岸的绿杨翠柳,突然我看到了堤根下有一片花海,有粉色的、白色的、紫色的、红色的……应有尽有。我连忙叫爸爸停车,爸爸靠边停车后,我搀扶着姥姥走进了百花盛开的花海里,便开始拍照留念。

猛然间,听到弟弟大喊:“有蜜蜂!”我急忙跑过去,只见爸爸正在那捉蜜蜂,把蜜蜂拿在手里给我看,我看到蜜蜂的两只脚上有两块黄黄的东西。我好奇地问:“爸爸,这是什么东西呀?”爸爸说:“这是蜜蜂采的蜜,我们喝的蜂蜜,就是这个经过消毒加工而成的。”说过还尝了尝,我惊讶地问爸爸“好吃吗”,爸爸说,只有一点点甜还带着苦涩。我低头一看蜜蜂还没死,就央求爸爸把蜜蜂放了。我对爸爸说:“蜜蜂是花丛里勤劳的园丁,它还会采好多蜂蜜呢,我们不能伤害它,放了它吧!”爸爸听着我说的有道理,就把蜜蜂给放了。看着获救的小蜜蜂又飞进了花丛中,我心里美滋滋的。

我们顺着大堤往回走了,走到了盖着绿地毯的堤坡,见到了一群小牛犊,我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牛,便大声告诉弟弟:“看看看……那些是小牛犊。”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爸爸又带我们来到了黄河铁路大桥,在高高的铁路桥下,我第一次看到了黄河,顿时让我想起了“波涛汹涌”、“惊涛骇浪”、“汹涌澎湃”等赞美黄河的成语。黄河岸边的一棵垂柳,不禁让我想起了《青海高原一株柳》里那株柳树是多么顽强!放眼望去只有一株柳树,这株柳树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夕阳西下,我们不得不回家了……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3

宁海的清明节,有为过世的亲人扫墓的风俗。大约在清明节的前七天就陆续开始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在清明发出的感慨。这话一点也不错,清明节左右,上天总会应景流下缠绵不断哀思的泪水。可无论天气如何,大家都会风雨无阻得去祭祖扫墓。

清明节也称寒食节。这一天,虽然不能吃用火烧的东西,但聪明的人们也会想方设法地做出许多好吃的东西。在江南,有吃一种青团子地习惯。而在宁海,我们会做一种用糯米和“箐”的嫩草做成的“馍糍”。同样是馍糍,在宁海各地也有区别,在长街是甜的,在深圳是咸的,而在一市是淡的。我最喜欢长街的馍糍,甜甜糯糯的,味道好极了。

宁海的清明节是有意思的,堪比春节,不管离家近的远的,像归巢的蜜蜂纷纷赶回老家祭祖扫墓。上坟的时候要带的祭品可不少:纸钱,香烛,九龙会,鱼,肉,笋,蛋铺,豆芽,豆腐,饭,有必不可少的馍糍。还有纸幡,鞭炮,锄头,柴刀等,这些东西一般是家里长者在上坟前一夜准备好的。

第二天一大早,一族人或一家子会浩浩荡荡挑着祭品出发。我家当然也不例外。爸爸挑着祭品,大伯伯 带着锄头柴刀,小伯伯 提着老酒,远在杭州的小爷爷小奶奶,堂大伯伯,堂小伯伯 一行八人 也赶来了,我们一大家子二十一个人也赶在上坟的大军里。到坟前了,先整理坟墓周围的杂草,砍来小竹插上 纸幡,然后一盘一盘放上祭品,倒上三杯老酒,点上蜡烛和香,烧九龙会, 之后由老者“话”一下,“话”是宁海方言,就是祈祷,让祖先 来吃清明,拿纸钱,保佑子孙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赚钱多多吉利话。大人们还会每碗拿出一点菜和一碗饭散在坟周围。最后放鞭炮送祖先回,祭祖完毕。

又是一年的清明节了,我的耳边又想起了许嵩的《清明雨上》:“又是清明雨上,折菊寄到你身旁…… ”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4

转眼清明将至,不知今年的清明节会是个什么样的天气,是雨纷纷?还是艳阳高照?这一切都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今年的清明一定比往年蕴藏着更多的忧伤。因为今年是第一个没有爷爷的清明!

小时候,清明节是爷爷去上坟,那时的爷爷六十多岁,身强体壮,再高的山他都如履平地。有时出于好奇,我也会跟在他的后面像一只小跟屁虫,嘴上说跟爷爷去扫墓,实际上心里惦念着那半个被祖宗们无数次看过的鸡蛋。在祖宗面前,爷爷的表情是严肃的,并在嘴里念念的词地说着什么,我问爷爷,您在说些什么?爷爷轻轻摸着我的头说,我问你的太公、大爷爷们在那边过得好不好。

上中学后,每年的清明上坟人改成了爸爸,我不明白这是为什么,爸爸说,你爷爷年纪大了,再也走不动山路了!听了这话,心中会有淡淡的忧伤划过,不过那时并不真明白,年纪大代表着什么。

有时清明刚好赶上放假,我会跟着爸爸上坟,但只把它当着是踏青,那个季节正是春天,满山遍野是红艳艳的杜鹃花。我想,爸爸是不忧伤的,因为他从来不像爷爷那样表情严肃,口中也不会念念有词。我说,爸爸,你不想那些祖宗吗?爸爸说,那些祖宗我从来都没有见到过,只不过是从爷爷的只字片语中得知,甚至爷爷知道的也不多,他的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过世了。所以我不知道应该想些什么。

这样一年一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年纪大了的爷爷会被那一堆黄土掩埋,会有一天,我们来给爷爷上坟,就像以前爷爷,爸爸上那些祖宗的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我们有了明确的想念对相。

无数次想起妈妈说爷爷去世噩耗的那一刻,想一次,心痛一次,想一次,枕巾湿一次。爷爷去世的那个早晨,我照常打电话问爷爷的身体情况,那时爷爷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妈妈说,孩子,你爷爷已经走了,脑子霎那间空了,没有任何的前奏,也没有任何情绪的酝酿,泪水像开了闸的洪水,滚滚而下。

回家奔丧时,一直有一个错觉,这个错觉让我忽略全家悲伤的脸,忽略爷爷大红的寿棺,一遍遍对自己说,爷爷哪有去世,不好好地在摇椅上躺着吗?帮忙贴花圈挽联时,不时看看大门口,因为爷爷平时最喜欢坐在大门口看着儿孙们做事。

直到现在还无数次问自己,爷爷真的走了吗?他高高挂起的遗相一遍遍地告诉我,他真的走了!从此再也无法看到他亲切的笑脸,听不到他讲抗美援朝时那些让人心动、向往的故事。体验不到与他一同散步时的天伦之乐,享受不到他童心未泯轻拍我肩膀时的惊喜,感受不到他如林间小溪涓涓细流地流向儿孙们的爱!

也许今年清明,我会泪流满面地站在爷爷的坟前,对他说,爷爷,你在那边过得好吗?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5

对于清明节,世人或许都认为他是悲伤的代名词,但,我对他有着不一样的感受。

的确,清明节充满着悲伤的氛围,想起了太多早已粉尘的记忆,早已被深埋在心底的记忆,视乎这一切都只能够用眼泪来宣泄。或许也因此,类成了人们眼中清明的最深的记忆。

但是泪往往有着不同的解释,可往往人们认为清明诶是由无名的悲伤与萧瑟灌注而成的。也许他们是对的,清明之类是悲伤的。但是,回忆过往的痛苦记忆对于现在的我们又有什么意义,倒不如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好好想想对未来的勾画。

清明不应是对王室的追忆而是对未来的展望。试想如果人们一味的沉浸在对往事的追悔,无奈,自责,哪么世上又有几人能抓住现在的事光,展望美好的未来。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一片哀伤之地。如果清明只是一个工人宣泄的机会,那么我便是赞同。清明节的祭祖我看惯了一大对人大哭一场,可又有几人是有感而发那?

如今这个社会充满着欺骗,使我不得不怀疑。忍类还能够表达自身的情感吗?一幕幕电视剧,感人的情节却再也不能让我泪流满面。人人清明流泪,究竟为了什么?

现在早已没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究竟是我太过敏感,还是人们的感情早已麻木。路上叫卖声依旧,游人笑语不绝。

人么视乎麻木了,没有感情的宣泄,没有对过往的追回,更没有对未来的展望了。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6

“清明时节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今年的清明节可不是像以往充满了湿润的`雨珠,雨已经停了两天了,空气清新,正是踏青的好日子。

早上九点,天空中带着一缕阳光,我们一家三口带着好心情出发了,登上了踏青扫墓的路上。

矶山是我的先辈们墓所在地,我跟奶奶等一些家里人在那里会跟,一起去扫墓。

快到矶山了,大老远就望见了我的奶奶在路口等我们一家,我不由自主的向她招手,就算是见面礼吧。下了车,就跟奶奶走向了山上,地上的泥土还很柔软,走起来“脚感”很好;周围的池塘发绿,都被污染了,因为周围好像有什么个工厂;空气也不怎么清新,那个工厂所散发废气直冲入鼻。终于走出了工厂所在的那座小山,隔着一座小山,来到了一个很美的田野,到处都是油菜花,充满了浓浓的春意。走着走着,不知不觉就来到了矶山上,可能是因为被花的美所迷住了吧。山上鞭炮声震耳欲聋,因为这一代坟墓很多。这是。我六伯伯来打了这里,一起来祭祀先辈拿出了纸钱,草纸在那里烧,烧了纸钱后,我的身上就像被煮熟了一般,被那纸钱所燃烧的火给熏的。马上就放鞭炮,我赶忙跑到一边,去躲避鞭炮声,我怕嘛。就这样祭祀了几个先辈后,就去别人家吃饭去了。

吃完午饭后,玩了一会了就回家了,总之,今天一天非常累,一回家就像软蛇一般坐在了沙发上,休息了一阵。

清明节是那么的“欲断魂”,无数人带着怀念先辈的心情去祭祀他们,祝愿先辈保佑自己:平平安安,具有浓厚的祭祀意义。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7

“儿子,走啦。”随着父母的呼喊,大家上了车,往老家赶去。车上,我瞥见高速路旁的山上有许多人在扫墓,我不禁沉思:清明,对于大家来说真的这么重要吗?但仔细的看,我发现大家不是在真正的扫墓,而是在攀比。看,那边的人烧的是高等的香、名贵的冥纸,用的是质地好的扫把;这边的人烧的是更高档的香、冥纸,用的是更漂亮的扫把。这还是真正的扫墓吗?我望着这些人,有些伤感,千年的文化就这样散去,现代的攀比则迅速崛起,既然是这样,又何必去扫什么墓、祭什么祖呢?

到了老家,我随着父母来到祖坟前,开始一系列的祭祖活动。烧香时,我又瞥见有几户人家正在扫墓,他们不像我在车上看见的那样,而是用朴实的用具,真诚的心去扫墓的。我又有些欣慰,毕竟千年传统还没有完全散去,还有些残存在民间里。

扫好墓,祭好祖,大家又坐车回去。路上,我特地看了一下扫墓的大家,他们正互相指责、谩骂,我不禁感到有些好笑。

清明,一个佳节,又是一个消退中的佳节,只希望大家能放下攀比心理,做到真正的扫墓、祭祖,千年名族文化才能回到民间。

下雨了,或许老天也在为大家的行为感到悲哀吧。。。。。。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8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时节,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祭奠逝去的亲人,英烈,可我,却度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清明节。

按照我们地区的习俗,扫墓时在农历八月五日,但清明这天要包一种饼,叫做清明?,碧绿碧绿的,我们先要到田里在一些艾草,小巧玲珑,绿色的叶子上开着几颗黄色的小花,阳光向大地喷出了一个个火球,我们在田里汗流浃背,不敢抬起头,转眼间,已经摘了满满的艾草,接下来就是要将艾草加入糯米中,这可不是个容易活,要到商店里,把两样东西放到机器里搅拌,就会有碧绿的液体流出,干的时候就是面粉了。

我们还要买一些红豆和花生,煮熟后就是馅了,那味道。好了,开始包清明?,先拿一点出来,压平再把馅包进去,想包饺子一样,可看似简单,我在实践的时候就遇到了种种困难,不然就是馅太多包不进去,不然就是奇形怪状,在我狼狈的包完几个时,呀!我一照镜子,这哪里是我啊,大花猫啊!!后来我向姑妈讨教经验,之后越来越来好,我还玩起了新招式,“小周牌小丸子”“无馅饼”。要放进去蒸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不一会,热气就冒了上来,出锅了,哇!饼在碧绿的芭蕉叶衬托下格外漂亮,我有迫不及待咬了一口,香啊!各种细腻的美味在我的口中润滑!

接下来就是今天的重头戏了,去看油菜花,本来我以为油菜花有什么?可以进院子里,我一惊,被那份壮观给吓到了,大片大片的,从上向下看,金黄,和碧绿层次分明,大地好似已被它铺满,油彩漫过我的头,我只能在其中摸索着!

清明时节不一定是悲伤地,好开心啊!

清明节国中作文 篇9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诗人杜牧写的一首关于清明节的诗。清明节是24节气之一,是一个传统的民俗节日。每当到清明节时,大家都会去扫墓踏青植树等。一提起清明节还得从介子推的故事说起。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重耳在外流浪19年,介子推一直跟着,立下了大功,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大人。要给介子推做官,介子推不愿意做,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晋文公大人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大人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大人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大人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大家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大家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