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节日范本>除夕>

除夕放鞭炮的由来

除夕 阅读(5.79K)

放爆竹是中国传统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相传是为了驱赶一种叫年的怪兽。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除夕放炮仗的由来,一起来看一下吧。

除夕放鞭炮的由来

过年放炮仗的由来

1、过年放炮仗的由来一

炮仗与桃符、春联一样,最早是用来驱除邪魔鬼怪的。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过年时候燃放爆竹就已经形成了习俗。《荆楚岁时记》中就记载了这个习俗:“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燃草,以辟山魈恶鬼。”这也是后来人们在春节燃放炮仗的由来。由此可见,“爆竹”一词的本意是焚竹而爆。

2、过年放炮仗的由来二

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叫“年”,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但逢新旧岁之交,便出来糟踏壮稼,伤害人畜,百姓叫苦连天。有一次它又跑到山村里为非作歹,被一家门口晾的大红衣服吓跑了。到了另一处,又被灯光吓得抱头鼠窜。

于是人们掌握了“年”怕声音、怕红色、怕火光的弱点。每至年末岁首,人们就在家门口贴红联、放炮仗、挂红灯,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声音。所以过年大家都要放炮仗。

3、过年放炮仗的由来三

大年七年级人们很早就起来放炮仗,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制筒,也称爆仗或炮仗。

炮仗的演变历史

炮仗起源于古代的爆竹。爆竹也叫“爆仗”、“炮仗”,唐代时写作“爆竿”,南方各地又称之为“纸炮”、“响炮”。如果把许多单个的爆竹联结成串,则叫作“炮仗”、“响鞭”、“鞭”。

火药发明之后,人们不再燃烧竹子了,而是将硝石、硫磺、木炭等填充在竹筒里燃烧,产生“爆仗”。不过,这时人们仍然一直沿用“爆竹”的叫法,直到今天。

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炮仗,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七年级清早,炮仗声总是连绵不断。近些年来,炮仗、烟花工艺更臻精妙,创制了很多新品种,更给春节增添了欢乐气氛。

过年放炮仗有什么讲究

爆竹燃放时一般要放偶数,因为偶数表示着吉利,就像是压岁钱一样。同样的,用基数这样也预示着发财,听上去比较吉利。88、888响听取意“发财”,100、1000响取意“十全十美”,都是非常吉利的兆头。因此,胡乱点放肯定不行,否则就容易坏了初衷的美好意义。

燃放烟花爆竹应选择室外空旷处,避免在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以免造成火灾和爆炸事故。燃放时,尽量使用燃香,避免使用火柴、打火机等明火点燃。不要将炮仗拿在手中燃放,应该远离燃放地点,避免炸伤眼睛、脸部和手指。

父母应该注意,年龄太小的孩子不宜放炮仗,而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也应该在长辈的监护下放,防止发生意外。有的孩子害怕炮仗等声音,家长在放炮仗时,还应该将孩子抱离声音源,防止炮仗爆炸声吓到孩子。

炮仗的历史:

“爆竹声中一岁除”。中国人过年过节都喜欢放炮仗,这是为什么呢?过年过节为什么要放炮仗?这就要从“年”的来历上谈起了。

古时迷信是为了吓鬼,现在是为了增添喜庆的气氛

到了宋代,人们用纸做的筒子代替了竹筒,里面灌上火药,内藏药线,制成了新的爆竹。直到今天,我们还是沿用这个方法,只不过在工艺上有所改进,在花样上有所翻新罢了。在宋代,还有人用麻茎把纸制爆竹编成串,管它叫“编炮”。因为成串的爆竹放起来声音持续时间长,清脆得好像人甩鞭子发出的响声,因此也就称它为“炮仗”。

明清两代,爆竹更为流行,花色品种也不断增加。除了大年七年级清晨要放爆竹之外,除夕之夜也兴放炮,到子夜零时达到高潮,爆竹声震耳欲聋,响彻天宇。过年,无论贫穷富贵,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示除旧布新。

民俗专家表示,近年来,作为春节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很多地方陆续改变了春节城市禁止放炮的规定,给广大市民燃放烟花爆竹庆祝春节的机会。城市春节因为有了炮仗而热闹非凡。当除夕午夜零时新年钟声敲响时,举国进入沸腾状态,烟花飞舞,炮仗齐鸣,一向矜持的中国人融入狂欢的世界。国人在满天灿烂的烟花与满地红红的纸屑中,度过一个红火的中国年。

关于李畋在历史上还有一段关于他和爆竹的奇异传说。唐太宗李世民被山鬼迷缠,久治无效,遂诏书全国求医。时年24岁布衣猎人李畋应诏揭榜,借打猎用土铳原理,采用竹筒装入硝,爆驱逐山魈邪气,使皇上龙体康复,遂封李畋为爆竹祖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