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节日范本>春节>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春节 阅读(3.27W)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通用15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盼望的一个节日。《老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先生。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风俗习惯。语言很生动,反映出老北京人欢欢喜喜过年的心情以及他们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这节课,我先让学生自由小声地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我引导学生从每个自然段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让学生了解课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再找出春节“开始”“**” 和“结束”的日子。接着引导学生读课文,找出人们过节时在干什么,学习作者抓住的人们活动来写。再细读课文,精读第四自然段,画出中心句。小组议论:热闹表现在哪些方面?除夕为什么这么热闹?重点朗读第六自然段,引导学生体会元宵节的灯有多有美有神奇。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春节的那种热闹气氛,教学时,我主要运用观看画面、小老师的示范、男女生比赛、学生评一评等形式,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使学生乐读。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感悟,而且能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我设计了“你认为他读得怎么样?”“小组交流”“男女生比赛读后,让学生当评委谈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有滋有味的读书声充满课堂。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春节的热闹,我在教学“春节的**”一段时,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我问学生:“元宵和除夕有什么不同?”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元宵节明月当空,处处张灯结彩------紧接着,我让孩子们找出课文写了什么地方的灯,都有些什么灯,让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此段,感觉孩子们读得挺有感情。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的环节,让同学们他们说说自己家乡春节的习俗,再来进行对比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他们说到了贴福字、贴门神、收压岁钱、看灯会等过节的习俗。说到自己春节最喜欢做的事,个个眉飞色舞,情绪激动。我想,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进行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2

今天,我上了《北京的春节》一课公开课,老师们给了我很多的建议,自己也有所感悟有所反思。一直以来,总以为精致的教学便是细腻,便是对于几个语段进行反思的感悟。谈到感悟,便是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的想,再进行反复的说。然而,今天我明白了精致的教学需要的不仅是细腻,还要对整篇文章有全班考虑;需要摆正教学的详略;需要谋划精准的策略。

一、着眼于整个篇章

六年级是国小阶段最高的一个层次。这时候的孩子已经不再是一个个毛头小儿,他们已经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能对文章进行前后贯通的理解。于是,我们的教学便更应该着眼于整个篇章,而不应该只是一个段落。

然而,反观我的教学过程,却发现整体的教学还是纠缠于一个个独立的段的教学。“腊八”“除夕”“正月七年级”“元宵”四个片断之间没能进行整体的了解与梳理。其实四个部分的写作,是有着它们的共同点的。“腊八”重在“忙”,除夕重在一个“忙”字,正月七年级重在一个“逛”字,元宵重在一个“闹”字或“灯”字,为什么分别选这个特点进行描写?因为这是它的显著特色,除夕也挂灯,可是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腊八、正月七年级也忙,但较之除夕自然是无法比拟的了。正因为这样,在教学“元宵”这一部分的时候,我大可以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老舍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而元宵的典型特点便是“灯”,再来体会灯,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之后再让学生来体会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会像我的现实课堂中那么淡而无味了。于是,这灯也就活了,不再是静止的,没有生气的了。

二、摆正教学的详略

刚拿到这篇文章,总觉得这也不舍,那也不弃。老舍的语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蕴要讲,春节的传统文化也要说……

特别是六个特别的日子的教学不知道取舍。在初次试教的时候,连什么是“腊八粥”“腊八蒜”也让学生去读,去了解。实际上这些内容,学生读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师根本不用花什么功夫去让他们讨论。可是自己总不敢放手。腊八如此,就更不用说其他日子了。于是,教学便也了小脚走路,蹑手蹑脚了。所幸的是,经过一次次的磨课探讨,终于明白,写作有详略之分,教学亦有详略之分。该舍的时候,还是得大舍。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我第二次上课时作了调整。

处理重点语段,我先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反复地想象来展开,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通过自由读课文、自由感知文本、自由和文本对话,在交流汇报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

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同时,对学生的思维和表达,我积极进行了有效的评价理答:

1、两个问题,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表达,真不容易。谁再来说说?

2、你的表述真有条理。

3、太神了!这么长的句子你都能说得这么流畅、完整。谁也能向这位同学一样说说?

4、哇!在表达中,你能加进自己的语句,使句子表达得更加具体,向你学习!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先概括出叙述顺序,老师提示质疑,重读课文,锻炼缜密思维,然后了解文中详写与略写的日子。既遵循了学习的规律,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在渗透本课的表达方法时,针对文本的内容特点,选择了一个教学内容点设计了语言训练说话句式,用积极的评价来给予学生积极的回应,激发学生进行了积极的思考,做出了精彩的回答,也就是对学生回答给予及时的赞扬或者表示接受学生的观点。使学生更愿意参与问答,并在问答中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和提高。比如教“除夕”这一部分。我的过程是先让学生读这一段,然后说一说看到了哪些画面,体会老舍一句一景的写作方法,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引说,让学生体会到这热闹是“家家”“人人”“处处”“时时”的热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习效果好。

所以关键是,对于重点段的教学,我们需要可行的策略,让学生参与思考,参与读悟。在这个环节,我还是应该让学生通过比较来体会作者写作的用心所在。这样教学的效果定然能够更好。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3

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通过对有关春节的古诗复习引入,并利用多媒体优势,播放《春节童谣》音频,激发学生兴趣,从而自然而然的导入新课。接着出示作者图片及文本介绍资料。然后,课件出示本节课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的学习,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在这个环节里,有课件一步步配合,不仅使笼统的知识可视化,而且使知识灵动化,使学生爱学、乐学。

至此,课文的主体部分已经学完了。接下来我又利用视频播放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更深刻的体味文章中蕴含的热闹、隆重的气氛。接着,通过课件给同学们拓展了一些其他地方人们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再就是引导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家乡或家里过春节的习俗。整节课,孩子们积极的融入其中,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达到了良好效果。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一是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二是有目的地进行了一些拓展。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积累。三是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信息技术在本节课中的大量应用,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积极性,而且很好地促进了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在这一点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4

2月24日,xx区教育局督导组来我校检查工作,非常有幸教育局教研室主任袁老师听了我的一堂语文课——《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是人教版国小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充满京味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在整堂课中让学生感受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提升语文的学习能力、

课后袁老师对我的这堂课做了深入、耐心地指导点评、现将我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不足之处

1、预习的目的和有效性不够明确、预习是学好语文关键的第一步,教师应该明确预习的意义所在: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在预习中自学生字词,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体会读文后的感受、而我在让学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又初读课文认读了词语,谈读文后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没有体现预习的有效性,时间一长,学生对预习的作业就不够重视,以被动的态度对待预习、

2、导入课文没有考虑到所授班级的情况、课文导入是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到课堂教学最佳状态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堂课我采用了两种方法导入,一是出示童谣猜猜介绍了哪个节日;二是学生回忆自己是怎样过年的、这样的导入一是浪费了课堂的时间,二是没有考虑到所授班级的情况,我教授的是本班学生,没有必要再过多的拉近我与学生的距离、

3、忽略了生字的教学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写字的指导、而本堂课,我缺少了对书写生字的指导、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和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

4、教学环节的目标不够明确、语文课堂的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突破课文的重难点、而我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没有考虑每一环节要完成什么目标,培养学生的哪种语文能力、如:小组讨论完成表格,明确老舍先生在哪些天里具体描写了哪些风俗习惯、表格的填写难度不大,学生完全能够独自完成,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有效性在这一环节中就无法体现出来、

5、教学过程过于老套、本堂课我采用导入——初读——学习词语——理解课文的流程、教学环节的设计缺乏新意、不易于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6、教学节奏的把握不够明快,教学时间上的掌控不够确切、有限的教学时间需要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这就需要教师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而本堂课我将教学时间浪费在导入、初读、认读词语和小组合作上,将教学的重难点全部放在了第二课时,加大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降低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语言的感受、

二、改进方法

1、提高对教材的理解能力、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并熟悉教材相关内容的编写思想、特点、习题的编排意图、以及本课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突破的重难点、

2、注重预习的重要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包括对生字、词语、课文内容、初读感受、作者资料及写作背景的预习,并在课堂上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让学生认识预习的意义何在,促使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3、确定教学环节的有效性、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着其存在的意义,要解决什么问题,培养学生的何种语文能力等、教师首先要明确,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4、逐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能力、站在整册教材甚至国小语文全局的高度来设计教学环节,处理教学细节;进行每个教学环节时,心中要放着这节课的整体思路,该简则简,该平则平

5、注重二次备课和教学反思的作用、二次备课能让我们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调整、修改、完善,使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学反思是教师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身为年轻教师,要想不断进步,就要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

非常感谢袁老师听了我的一堂语文课,并给我做了深入、耐心地点评指导、虽然只有一节课,但是我认识到自己教学上的不足,明白了我要前进的方向、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5

春节刚过,我们在家迎来了开学季。第一课就是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春节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6

一、教材分析

《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实洗炼的语言将老北京春节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娓娓道来,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展现了一幅醇厚悠远、极具特色的民俗风情图。编排此文,旨在丰富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在领略老北京新春独特风情民俗,领略老舍先生简洁生动的语言特色的同时,激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二、学情分析

有关老北京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对于南方的学生来说,知道得比较少,理解起来相对有一定的难度。但春节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熟悉,又很喜欢,因此可从学生自己过春节的经验谈起,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教学思路

教学中,首先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来后,再整体感知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指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句子,边读边想,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交流中,师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与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总结写法,感受详写略写的好处,指导学生学习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并进行小练笔。

四、课后反思

进入六年级以来,感觉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高了一个层次,拥有了比较强的语感,对文章的理解也不再局限于一个段落,学会了前后贯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

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本课的写作顺序,并把它记下来,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课文的大概内容,把文章的头绪理的一清二楚。一个外籍学生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他说:老师,我知道课文的写作顺序,但我不明白这些节日的意思,中国的节日太多了针对他的问题,我让学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这些节日,并注清每个节日的特点,中国的孩子对这些节日还是很了解的,通过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外籍学生对中国的春节又了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学除夕正月七年级元宵三个节日时,这三个部分有着共同点,而我只是一个个的介绍过去,对它们的内在联系却只字没提,其实,如果放手让学生从整体上去看,去悟,去体会,效果远远大于我的讲解,课堂也不会这么乏味,而且更能让学生明白,作者是选取了它们的典型特点进行描写的。

对于毕业班的教学,我对每篇课文的教学都做到精致细腻,唯恐漏掉一个知识点,纵观《北京的春节》这堂课,我终于感觉自己错了,一直指导学生详略得当,可自己的课堂却略而不略,详而不详,该舍的不舍,该抓的抓不牢,方法单一,学生学起来也索然无味。总感觉课文的每个方面都要学生掌握到,词语、重点句子、表达方法、语言特色等等,不舍得撇开,就讲解,结果却适得其反,一篇课文下来,虽然学生学习状态很好,兴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识都学会的没几个,可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详略,运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实而有效。

以此为例,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对学生放手,更要对自己放手,该舍的一定要舍,该详的一定要落实到位。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7

在付菊平老师执教以后,经过大家的一致认可,此次“小连环”课《北京的春节》的授课模式基本确定。杨专家认为,在最后一节执教时还务必体现出“成功教学法”,即一定要有课堂练习环节。而保证“成功教学法”练习环节正常实施的关键是把握好教学时间,即必须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另外,我个人认为本节课应当把了解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所以在“菊平”老师教案的基础上,我稍作了调整,即先让学生自读自悟,谈谈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之上再进行词句的品析和语言风格与表达特点的渗透!

在没有试教的情况进行这样的公开课,教学生涯还是头一遭。老早就知道有校长一行将来听课,所以执教前的一个晚上,基本没有怎么睡觉。由于教学设计和课件制作都非亲力而为,所以花了大量的时间来对教学思路和课件进行熟悉。凡空堂课时间均在寻思着明天公开课的事情。为了使课堂教学能更加游刃有余,下午六点放学后独自在空荡荡的教室进行演练,一字一句地对教学语言的运用进行斟酌,还要试试对教学时间的把握。试教了一遍又一遍,一直到九点感觉比较满意之后,才干哑着嗓子拖着疲惫却兴奋的身影回到家。回家后,简单吃过晚饭,又是对着电脑进行一遍又一遍的演练。直到十一点才上床睡觉,满脑子依然是“北京的春节”教学课件幻影。

第二天起了个大早,我化了淡妆,穿上自己认为最淑女最漂亮的'服装“兰花俪人”,在第一节课时闪亮登场了。校长一行们果然姗姗来到,听课教师们把教室后面坐得满满的,录相师也来了,一时紧张,也没看清到底来了多少人。刚开始上课时,挺兴奋也挺自信的,感觉真的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学生也挺活跃的。但当课上到关于“除夕”部分内容时,我快速扫视了一下时间,即心里“咯噔”一下,啊!天呐,刚才讲“腊八节”部分内容时,明显耗时过多,现在居然只剩下十五分钟时间了,可是还有“七年级”和“元宵节”以及“课堂练习”环节需要完成,咋办?一瞬间,我有些慌张,但很快镇定下来。随即调整了教学思路,把“七年级”部分内容以以读代讲的形式迅速完成教学,“元宵节”和“我会说”教学环节,也尽量用简洁而有效的语言进行教学。还好,我及时调整过来,要不然就出糗了。当我顺利地完成“我会说”环节时,还有四分钟,于是我赶紧让学生进行“我会写”环节。随后下课铃声响起。由于时间把握问题,“成功教学法”当堂练习当堂反馈的教学原则没能彻底贯彻,这是一大遗憾,但所幸的是,白玉微瑕,其它教学环节还算是完成很好!

接下来的第二节课,马不停蹄地进行评课活动。校长一脸严肃地坐在“董事席位”,我的心怦怦直跳,不知道第一次听我课的校长会怎么看待这节课?备课组长让我把教学思路与教学理念简单诠释一下,我顺便把咱们六年级备课组的“小连环”研究主题也向校长作了汇报,态度是认真而谦逊的!

校长的评课,不失他一贯的幽默风趣语言风格。他对我这节课的评价是“总体感觉比较好”,尤其是课件和“范文”特别好,另外以“提问”引出教学内容的教学方式很不错。他说“优点就不多说了,我来谈点建议吧!”他认为我节课中关注差生比较少,只叫了举手的同学答问,而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则被忽视了,他认为老师应当在课堂中关注每一个层面的孩子,可以刻意找不举手的同学来答问,来给课堂“设难”,这样更能体现老师的教学艺术。而我在叫举手答问的孩子时,也有些厚此薄彼,两边的同学答问频率高,而中间一块则在我视野的盲区。校长听课无疑是十分认真的,他还记录了答问学生的数量,在听课本上用示意图标出了答问学生坐的位置,甚至哪个学生答问了几次,他都记得清清楚楚。除此以外,校长更多地是针对六年级备课组本次“小连环”研究而进行评论。校长说,“小连环”研究课的研究方向一定要明确,在“课魂,课感,课型,课韵”等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探讨。本次“小连环”教学,研究主题定位层次不高,只注重了老师技术的提高,学生对知识能够输出多少,却没有体现。今后研究的重点应当放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从课堂中学到了什么?学生能不能运用?把“输入”转化为“输出”,这样才能够更加清楚地知道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学生学习效果好,即便授课老师一句话也不说,这也是成功的课堂。校长以《北京的春节》为例,认为我们研究的主题层次不应当仅局限于对老舍先生“语言特色”与“表达特点”的分析,而应当上升到“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高度,即把一种“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上升到“思想与文化”的传播。

听了校长的精彩评课,我感觉有些轻松,也有些领悟。轻松的是校长对我这节课的评价还算不错,同时也领悟到了,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我们备课组的确没有意识到“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体现,也就没能抓住契机,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热爱中华民族的思想教育。这与“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新课程理念是有一定差距的。

以前在别的学校任教时,要上公开课必定会事先在别的班进行多次现场演练,然后才敢正式登场。荣根学校的“小连环”教学的确是个锻炼人的好平台。这次直接进行“公开课”的授课经历,让我这个年轻的老教师着实好好地锻炼了一回。相信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更加轻松自信地面对“公开课”了!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8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刚好是农历正月十九,老舍笔下“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春节正月十九结束了。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基于时间关系,开学第一周,我将教材第二组“中华民风民俗”移到前面来上。今天上了《北京的春节》第一课时,开学第一课,课堂还是熟悉的课堂,孩子们照常做着充分的预习准备(当然也发现小部分人应付了事),初定的学习目标完成了,但却没有什么成就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下课后我反思着自己的这节课:课堂环节安排

1。了解本组课文编排导入新课(这环节过于拖沓了些,尤其是在回忆你过春节的情景,当学生回答的答案已差不多相似之后没有见好就收)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对于第一个问题“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显得有些茫然了,说明课前并没有很认真地读课文、思考内容)转换问题后”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于是大家就谈开了,有的说是除夕守岁、有的说是元宵的灯展。(说明学生对整体的把握,概述能力的培养还需加强)

3。交流读懂和不懂的地方(让我比较欣慰的是,学生的质疑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有针对词、有针对句也有针对篇章提出疑问,这也提示着我“学贵有疑”要珍惜学生这种能力并加以培养提高!

4。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北京春节的时间和风俗习惯(这也是课堂的一个重点,让学生填写表格后加以梳理,可惜的是时间过于仓促,少了梳理和朗读和总结的时间,颇感遗憾!这更是提醒着我,课堂上一定要精简教师语言,学生懂的老师不说,学生会的不再重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9

《北京的春节》一课是人教版国小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课。这篇课文描绘的是春节的节日习俗,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七年级、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七年级、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文中列举了北京春节的习俗,使人情趣盎然,又增长见识。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节日,也是学生们最喜欢、最盼望的一个节日,所以在上这节课,学生们的兴趣很高。为了能使学生在课堂中轻松的理解课文。首先、上课的前一天,布置预习课文内容:1.默读课文两遍,诵读两遍,读通、读顺课文。2.识记字词,给生字和多音字注音,并在文中圈出新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3.搜集有关作者老舍和有关春节的资料。4.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5.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书上。

通过课堂实践,我落实了“预习”教学环节,起到较好的效果。

一、有效的预习,培养了学生的阅读方法。

本节课我在课前引导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了预习,由于学生在课前预习的比较到位,能够读准字音,对于容易写错的字,学生交流了自己的记字方法,借助了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通过课前的朗读、默读能够整体把握内容,理清了写作思路。本文时间跨度大、内容多,从腊月初写到正月十九,列举了一系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这是本节课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所以,理清写作思路是学好本课的关键。文章按时间顺序安排内容,学生之前做了预习,填写了表格,就能够整体把握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起到较好的效果。

二、重视课堂上的交流、进一步体现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我在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和老师一起填表汇报,并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七年级、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理解了课文,学会了写作方法,加之课前搜集了关于安康春节的资料进行了交流感悟,自然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对于收集资料方面预习做得不够好: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在预习过程中我总是希望学生能搜集很多的资料,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库。但是,从这节课的效果来看,学生搜集来的信息资料是原始的、零散的、无序的,课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汇报,而且学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实用价值的资料为课堂教学服务,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预习中应该教会学生精挑细选,选择有用的材料为自己服务,逐步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才是新时代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项本领。通过这节课我感受到了预习还应该有针对性和侧重点,学生搜集的资料不在于多,而在于有效。在以后的课堂我会让学生大胆地在资料当中挑选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哪怕只是一句话、一个小故事也可以。既减轻学生的负担,又要把搜集的资料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学习。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0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教学这一课时,恰逢谢校长推门听课,因为前一周才接受了赵校的随堂听课,所以没料到又会接受行政的推门听课,确实有些意外。课堂上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并对生字词进行了一定的讲解;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因为是寄宿班的缘故,所以没有布置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虽然在课堂上注意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讲述自己眼中的春节,但深度不够。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对于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进行这方面的训练,我相信,久而久之,学生一定会学以致用的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1

《北京的春节》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是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进行了介绍,勾起读者对年味的向往,对传统节日文化习俗的留恋。

针对本课授后的教学实际,我作出如下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能贴近学生生活,注重以生为本,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因为在讲授本节课时,我们的新年刚刚结束不久,学生对自己及家乡狗年的习俗还记忆犹新,所以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这样的设计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兴趣,通过他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还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留意生活的良好习惯。

2、本课教学设计采用列图表的形式合理流畅,能全面把握教材。学生不仅理清了文章的脉络顺序,还一目了然的辨析出作者的写作方法。

3、注重课本和阅读衔接的联系。将老舍的《北京的春节》和梁实秋的《过年》、斯妤的《除夕》作对比阅读。让学生体会不同区域不同的年文化、年习俗及不同阶段的人物心理。

4、老舍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语言很有特色。在本节课上。我放开手引导学生却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

但是,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节课,也有以下不足:

1、在教学中,我努力地想让孩子们多说一点,把课堂还给他们,却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今后的授课中,我应该学会更好的把握教材,做到收放自如。

2、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不到位,学生课前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他们还没有学会处理资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关系不太紧密的内容,从一大堆资料中提炼一些有用的精华资料。因此,我还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启发学生、耐心地培养学生,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

3、对于生字的教学环节,我忽略了。问题即课题,立足于教学实际的研究必将有利的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2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对国小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找准读写结合训练点,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载体。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描写孩子们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孩子们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

二、认真领悟表达方法

老舍先生的《北京的春节》所写内容时间跨度较大,场景描述较多,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理清思路路,把握住整体内容。文章包含的内容如此之多,教师就要教给学生作者的取材方法,怎样才能安排好这些材料,使文章的表达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在学习了除夕这部分内容后,先引导学生找本段围绕哪句话写?突出什么?通过描写哪些风俗突出这个词?再让学生仿照老舍总分的写作方法,说一说家乡的春节。再者,将叙述和描写融为一体的表达方法,如腌制腊八蒜,熬制腊八粥等句子。作者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北京的春节习俗,实际上是向我们展示这种民俗的内涵,她代表亲情、乡情、祝愿、期盼、团圆,以及由此反应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和文化传统。这些表达方法我在教学中及时对学生进行点拨,收到的效果还是蛮好的。

三、不适时宜的进行小练笔

语文教学的落脚点是看国小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一位老师的语文教学成绩的评价,但从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可看出。如果国小毕业了连一篇记叙文都写不出来,甚至前言不搭后语,这位老师的语文教学一定不能算成功。教学《北京的春节》中老舍描写腊八蒜的句子“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在老师出示了西红柿炒鸡蛋的仿写后,学生的仿写也很精彩。学习《北京的春节》时,先让孩子们阅读课文,课文写了北京的春节的哪些风俗习惯?那么你在写我们五莲的春节,尤其是写我们的春节习俗时,你会怎么写?哪些好词好句你可以举一反三运用自如呢?孩子们在阅读之后就写了《家乡的春节》的作文,从作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写得是比较成功的:按时间顺序写得详略得当,较好地表现出了春节那种热闹、祥和的气氛;特别是孩子们的那种无忧无虑和快乐,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读写训练,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回顾本课的教学,我觉得自己有以下几点做得比较好:

(一)以读促悟每一个学习目标基本上都是学生在读的基础上去完成,老师极少去代替。

(二)比较成功地进行了口语交际和习作的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了读写结合。

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一)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再准确,教学节奏应该明快一些。

(二)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三)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要让学生多读,用不同的方式读,让语文课更有语文味,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如在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时,先让学生想:怎样能读出热闹?哪些词句要读重一些?那些词句读的快些、急些?指名读,学生评,再读,老师范读,学生再评,学生自读。而在指导朗读第六自然段时,可以用全班齐读,分小组比赛读等方式。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读写结合的阅读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对细节的更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3

春节刚过就上来这样一篇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散文,很有意义。春节,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过节习俗。《北京的春节》是我国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全文共13个自然段。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始的日子、腊八节、腊月二十三、除夕、大年七年级、元宵节、正月十九几个特别的日子,文章详略得当,作者选取“腊八、除夕、大年七年级、正月十五”进行详写,而另外几个时间段的事进行略写,有的甚至一笔带过。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本课教授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从而引发探究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详略得当地叙述的写作方法。

首先、我首先引导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然后细读课文,了解详写的几个日子(腊八、除夕、大年七年级、正月十五),找出是围绕哪些字词展开描写的,画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初读体会年的味道。再感知,批注这几个节日里自己的感受。教师指导学生运用读课文画句子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读边思,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评价,结合我们本地春节的一些习俗,进行对比,感悟除夕的热闹、大年七年级安静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其次、课文运用了有详有略的写作手法,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悟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在课文中,老舍先生按时间顺序来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其中,腊八、除夕、七年级和元宵四个时段为详写,其它为略写。我主要引导学生抓住四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

最后、我安排了一个拓展延伸的环节,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自己家乡过春节的习俗。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调动起来,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畅言自己家乡是如何过春节的。一位同学介绍说他们那里过春节家家户户挂彩灯、贴门神、贴福字,并在粮仓、家禽牲畜圈上贴上“丰”字,以示来年的丰收吉祥。另一位同学说晚饭后他们最开心了,小孩打着各式各样的灯笼,相互比赛,看谁的灯式样新颖,还可以燃放花炮或焰火。本地孩子谈论最多的是大年夜能大吃一顿,这一晚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吃好饭则可以放焰火,玩到尽兴为止,最后就是最开心的一件事——收压岁钱。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4

本文是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作者老舍先生,他用“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传统春节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语言简洁通俗,描写细腻生动,结构清晰。

教学这一课,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解决生字词方面的问题;接下来略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知道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叙述的,并按时间顺序列举出这些日子;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弄清在不同的日子里,那里的人们都有些什么风俗习惯,并完成表格填写;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浏览课文,看作者是将哪几天作为重点来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再接着就是找出文中精彩的句段,仔细研读,体会老北京人过春节的感受;最后,再回顾全文,看你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什么,体会文章的主题。针对本课的教学实际,结合教学过程,我作出如下反思。

做得比较好的方面是:

1、本课教学设计合理流畅,把握教材准确,制定的教学目标合理,基本上达成预定的目标。

2、基础知识点把握准确。对修辞手法、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在充分引导学生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善于表达。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渗透体会句子的方法。教学分析中贴近学生生活,教师注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谈过年的感受,同学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整堂课学生们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气氛比较热烈、浓厚。

3、在教学中,从整体入手,抓大放小,在学生理清课文顺序,分清详略重点之后,放手让学生自学最感兴趣的部分,充分发挥他们主动性的同时,也不忘教师的引导作用。

但是,这一节课,依然有几点做得不够:

1、课前让学生去搜集各民族过春节的不同习俗,应该在课堂上有所展示有所侧重,否则以后孩子们会对资料搜集失去兴趣,慢慢变成纯粹的应付或者耳边风。

2、感悟老舍淳朴、风趣、通俗的语言程度不够,老舍先生的语言是很有风格的,对作者语言的体会应该结合具体的语句和语境来感悟,本课的感悟程度还不够,不能达到学生积累语言的目的。当然,感悟的基点是“读”,也就是本课的教学中,学生读得不够充分,读的形式也比较单一,这是以后必须重视的。

对于现在的毕业班教学,我对每篇课文都尽量做到教学扎实,努力去深挖可以训练的知识点,思考文章的重点在哪一方面,学生在这一次课堂上应该学会什么,即使一次学不会,再在以后课堂上多接触几次,直到他们有这些意识为止。比如体会修辞手法的好处,破折号、双引号、省略号等的用法;分段的方法,主要内容及段意的概括等等,尽力做到每节课都能训练这些,我就不信,久而久之,学生不会学以致用。

《北京的春节》教学反思15

《北京的春节》是六年级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简洁而生动,对国小生语言能力的培养,提升语文学习能力很有帮助。我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怎样激发学生对学习、运用语言的兴趣,训练学生扎实的语文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快乐地学习,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一、自主读文,读中感悟

阅读是培养学生语言素养的最佳途径之一,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文质兼美的文章,能使学生读来朗朗上口,是学生积累好词佳句的范本材料,更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的载体。所以,以读为主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主线。我抓住作者按时间的顺序记叙老北京过春节的表达顺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有目的的读走进北京人过春节的几个片段,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学生通过读课文,感知文本,和文本对话,在交合汇报中进行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最后回归文本——说说老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我此时设计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言训练点1:这么热闹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什么时候结束?请说一句完整的话。语言训练点2:照北京的老规矩,春节从腊月初几就已经开始了,首先第一个好日子是——其次是——接着是——最后是——。

二、朗读展情,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

由于本课所写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如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许多情景,孩子从未见过,但老舍先生对此描述的使人如身临其境,加之课前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的资料,再结合我从网络资源中找到不少资料图片,通过多媒体恰当的呈现在课堂之上。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并通过范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学生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教学中,我还注意语言的过渡,教师的及时评价,为学生创设和谐的对话氛围,大胆交流,在这种对话中不断感悟,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突破重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同学抓住三个重点时段来品读,从而感受到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喜庆与欢乐,体会本文表达方法的精妙之处。在教学中渗透作者的表达方法。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通过说话训练,进行语言积累的同时,突破教学重难点。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充分调动起来,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在升华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使学生在沉浸于文本语言和情景的基础上,自由述说、自由运用本课习得的语言,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几点思考

(一)、在教学时间的把握上应该再准确,教学节奏应该明快一些。

(二)、说话句式训练的设计,是针对大多数学生的,对于一些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难度较大,甚至难于掌握。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对语文课堂上开展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在教学中还需要对细节的更多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