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行业范本>文化>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文化 阅读(1.25W)

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报告具有语言陈述性的特点。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文化遗产调查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1

一、认识历史的需要

与物质类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所不同的是,物质类文化遗产是以物化的固态的方式来展现其历史认识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事项都具有历史认识价值,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人类以启迪。

二、文化创新的需要

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外学习,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各个新领域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

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正如《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说,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以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人类非物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体现,一定程度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四、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文化认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除了在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由林林总总的岁时节令、千姿百态的民间艺术、口耳相传、手手相递的技艺绝招……构成的,但它真正的魅力远远超越于表现形式,这里面有一个“产”,在这个“产”里,接力了中华民族一代代人的思想力、创造力、生存力,可以激发起全民族的情感、骄傲和力量,这个“产”可以成为一个人一生永远的牵挂。

当过春节、划龙船、窗花剪纸、赏琴品诗……这些中国人几千年日常生活中的最为基本的部分逐渐消失,当游子回到家乡寻找乡间古乐、寻找泥塑公仔、寻找傩舞却遍寻不着,当文化逐渐地与别国越来越趋同,这种文化淡漠的背后,会不会是民族情感的淡漠?如此好有一比,假如全世界多样化的植物物种消失,仅仅剩下粮食这一类物种的时候,那时的地球将会是何种景象?当然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要拯救和保护由祖先创造并且正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历经千百年,在千锤百炼的锻造中传承到今天的传统市井文化和乡土艺术,那些绝活,那些描绘在《清明上河图》里以及尚未描绘进去的一切生动丰富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2

目的:调查莱州春节民俗

过程:过年走亲戚时,调查亲戚朋友

内容: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七年级为春节,俗称过年。 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

扫尘节,也叫扫尘日。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

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东北叫“大洗(喜)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

菜州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天地众神。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九年级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 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祖先,财神,菩萨 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 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胶东至今保窜着七夕用模子磕 "乃果"的习俗。莱州沿海一带做巧果是在面里掺上七种食用色磕成,然后油炸,串成串取悦孩子们。中秋节的月饼不仅用于供奉,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互祝团圆,表达祝福。莱 州人做月饼时,饼上捏出兔子捣药的图案,夜晚,儿童捧着月饼对月唱到:"圆月了,圆月了,一亩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婚后一年内新媳 妇,也要从娘家带回炸面鱼,花花巧饼,包子等到婆家,以示祝福。

体会:

岁月的流逝印证着我的不屈与骄傲。在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我忍受了众多不理解的目光和长时间的工作,接受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

如果说知识的丰富是一个人的内在的修养,那么实践便是修养的外在体现,当代学生不仅仅需要知识的丰富更注重的应是实践,实践能让一个人在应用理论时感受快乐,能让一个人在社会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希望以后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使自己从思想和行为上不断的完善自我。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3

首先对于莱州市蓝关戏的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随着时代推移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电视、电影、网络等新兴文化的冲击,蓝关戏的生存环境正在逐步恶化。

第一是人们对蓝关戏的认知性不足,重视不足。社会各阶层各界人士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不足的现象严重。这需要政府单位机关对人民群众进行长期、复杂的'宣传工作。第二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

第三政府部门的投入不足,普查抢救以及保护经费的严重缺乏。第四是由于文化生态环境持续恶化,传统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参与人员越来越少,传承者和受众群体出现明显断层。第五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力。

对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莱州蓝关戏我提出一些建议:应当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其保护机制;其次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抢救和保护莱州蓝关戏;要多渠道筹集资金,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与事业协调发展;最后要注重培养和使用专业人才,加强对蓝关戏的发掘保护研究和传承。

在校期间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课程的学习,让我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并且提高了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在假期期间大概用了半个月时间调查写报告,部分资料来自莱州市博物馆。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4

1月9日至2月15日,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至60岁,正是干事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月19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知识普及;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先后出台了《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暂行办法》等,并强化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向上争资立项,争取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项补助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恢复传统剧目、培养后备人才等;采取举措完善非遗文化保护、加大传承力度、创建保护品牌等。目前我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3项(随州花鼓戏、炎帝神农传说、炎帝祭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4项,市级85项,县级14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9人,市级传承人160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处(洛阳镇)。20xx年申报随州花鼓艺术剧院为省级非遗传承示范基地。

同时,我市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也存在着非遗传承与利用较为薄弱、非遗人才的教育培养体系不完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

结合调查结果和市民意见建议,对如何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是加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开展非遗进校园、社区、家庭等系列活动,提升市民的认知水平,促进非遗文化的发现、抢救和保护。如去年12月,随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随州市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编纂的随州首本非遗文化工具书《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出版,有助于市民对非遗文化的了解。

二是以传承人为重点,建设非遗人才队伍。建立健全非遗传承机制,通过举办培训、交流、研讨班等方式,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带徒授艺,提高传承人技能,发展壮大非遗传承人队伍。

三是落实资金投入,借鉴他地经验搭建传承平台,扶持非遗项目建设。如山东岱岳区建设民俗一条街,引入泰山泥塑、米家不翻、王氏织布等非遗项目,使非遗技艺传承有了专用场所,还扶持成立了剪纸馆、泰山泥塑艺术博物馆及体验馆、大汶口彩陶展示馆等多个传承基地,使非遗项目更具观赏性、娱乐性、普及性、生活性。近几年,随州花鼓戏在舞台上绽放光彩,离不了随州花鼓艺术剧院这一平台的努力。

四是积极探索非遗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方式,促进形成富有随州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产品品牌,做到以文养文。加强对传统手工艺项目的搜集、挖掘、整理,扩大民间工艺品的影响;要与市场接轨,按照市场需求和人们的现实需要,以市场经济的理念来经营非物质文化产业,让非物质文化产业有内生动力。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应自觉保护好、利用好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光彩,为增强文化自信、建设品质随州起到积极作用!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就如我们此次采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家而言,不少地方政府的建设性破坏正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另一种破坏,政府在保护中有一种重名录申报、轻实际保护的倾向,许多保护资金难以落到实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不高,许多地方的宣传工作停留于运动式、政绩式、任务式的宣传,但是收效却甚微等等。并且,现在许多省份也有相关保护条例出台,但是千篇一律在强调责任与义务的`时候却鲜有立法者关注保护工作的实际效果,对于公众强调的是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义务 ,却很少在优秀文化遗产对于公众的受益方面(如获得相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切实宣传与教育等)进行有效地建树,公众如果只有保护之义务,而无保护之受益权利,何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我国政府主导的保护模式之下,对于公众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在此基础之上的对于公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的探讨显得非常有必要。

有鉴于此,我们组织了本次调查,希望对于保护现状进行客观的了解。调查显示,宁波、温州两市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对于本地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比较熟悉,但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保护和宣传状况之差异有着不同的际遇,梁祝传说和温州鼓词最受市民关注。可喜的是,虽然绝大多数市民并不了解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但是对于非遗走上法治轨道表达了相当高程度的期待。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6

一、 前言

为了深入了解人们对当前广东粤剧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情况,特进行此次的调查。调查方式为口头调查和网络收集资料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各调查工作结束后,我将调查内容予以总结,其调查报告如下:

二、 粤剧的起源和特色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明末清初,佛山粤剧活动相当兴盛,并建有“琼花会馆”。古往今来,名人辈出,好戏连台。

粤剧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全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和香港、澳门等地。东南亚以及大洋洲、美洲的广东华侨聚居地区,也有粤剧演出。东南亚一带且有世代相承的艺人、固定的班社组织、同业行会和传统演出场地,如新加坡的“庆维新”、吉隆坡的“普长春”,都曾培养出不少粤剧著名演员。

粤剧的唱词通俗易懂,音乐上在“梆簧”唱腔中穿插民歌小调,唱法上改“假声”为“平喉”(真声),并经反复实践,全部改用广州方言演唱。术风格近乎写意。布景简单,剧中规定情境,主要靠虚拟的表演程式来显示,程式不能表明时,就用牌子写上“河边”、“高山”等文字说明。在城市演出的“省港大班”吸收了话剧、歌剧和电影的部分艺术营养,在反映当代生活,使表演更富于生活气息等方面都颇有改进。剧目以生旦戏为多,重唱轻做,文戏多于武戏,但也从生活中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表演程式,并从电影、话剧中借鉴和吸收表演技巧,形成自由灵活、通俗而细腻、偏重写实的表演风格。粤剧早期服饰主要是模仿明代衣冠式样,并加以改良为戏服。清朝时期,京剧越来越受欢迎,交流逐渐增多,服装制度亦渐受京剧影响,而且当时新剧目加入朝廷官员角色,部分戏服也有清朝官服的式样。

三、 现在发展的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粤剧曾面临港澳台流行文化的巨大冲击,但在粤剧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不但牢牢把握住这块文化阵地,而且积极推动了粤剧的改革和发展。近10多年来,广东省各粤剧团在粤剧改革上有着不同程度的探索,且不少剧在全国造成一定影响,推出了一大批粤剧新人。同时,粤剧演出市场也比较稳定。

广东共有省、市、地区粤剧团30多个,民间社团、街头票友演出更是不计其数。以广东粤剧院为例,平均每年在国内演出110场,每场演出上座率基本保持9成以上,一场票房盈利在2—3万元以上。这一方面说明粤剧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广泛的基础,它所表现出的地域文化特点、雅俗共赏的艺术表演形式与粤语流行地区民众深层文化心态十分契合;另一方面也是这些年粤剧同仁在粤剧发展中努力的结果。

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在佛山民间如鱼得水。据不完全统计,佛山全市目前有正式名称的“私伙局”206个,加上无名无姓的“私伙局”数量已经超过了400个,村村有、镇镇有,佛山粤剧根系枝繁茂盛。

据悉,这些活跃在民间的“私伙局”有以下特点:一是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打造特色品牌”为宗旨,长期利用业余时间在自娱自乐之余,为当地村民或居民提供欣赏、娱乐的好去处;二是坚持在传唱传统粤剧(曲艺)的基础上,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曲目,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三是坚持活动在基层,在不断提升自我的同时,不忘培养和培育新人,发挥了扶持、熏陶和感化青少年的功能,目前一批年青有为而有潜力的曲艺人才脱颖而出;四是坚持服务基层、服务群众,自愿、无偿送粤剧(曲艺)下乡,年活动达到6180场次,是基层文化建设的“轻骑兵”;五是以自身的不懈努力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不少团队还在区级、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参与演出、评比并荣获了多项殊荣。

其中顺德区的均安、容桂、大良,南海区的盐步、大沥、平洲,禅城区的澜石、石湾、普君,三水区的西南,高明区的荷城等一批“私伙局”已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主力军。

四、 保护措施

(一) 培养年轻观众对粤剧的兴趣

对于粤剧发展存在的瓶颈,与会专家有普遍的共识,那就是观众的培养问题,没有观众,粤剧的发展就无从谈起。受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剧观众群越来越萎缩,如何让传统的优秀的戏剧传承下去,培养观众是关键。著名粤剧艺术家倪惠英一直关注粤剧的普及教育,她提议将粤剧教育甚至各门类的艺术教育纳入教学大纲,从小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如在中国小每学期用一节课来开展一种艺术教育,如传统戏剧、舞蹈、交响乐等等,在孩子心中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让孩子对艺术感兴趣,未来将成为欣赏艺术的受众。专家表示,粤剧进校园这个举措非常好,但如何进才是关键,粤剧进校园要有良好的师资和优秀的教材,好的教师能让孩子学会欣赏,而好的作本站能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兴趣。

(二) 开展新秀培训计划

深圳、广州、广东省粤剧学校、香港、澳门等代表作了粤剧保护、传承经验交流。20xx年始,深圳宝安区全面开展“戏曲进校园”的工作,在中国小中普及戏曲艺术教育,让戏曲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让粤剧、京剧选段、脸谱、唱词走进音乐课、舞蹈课、美术课和语文课。邀请全国各地及本地区戏曲名角、专家教学,还为中国小生量身订造戏曲校本教材,搭建平台,组织各类粤剧演出和参加全国各类戏曲大赛,丰富学生的舞台演出经验。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传统戏曲的学习,戏曲中劝善抑恶、和谐为贵等传统文化的熏陶,提升了学生的气质和修养,还培养了一大批戏曲小票友。近年来,宝安“粤剧娃”参加全国各类比赛获得多个奖项,还获得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金奖。深圳宝安“戏曲进校园”工作得到上级的高度重视,成绩得到肯定,去年8月,在宝安区政协召开的.会议上,还提出了将“宝安戏曲娃”打造成宝安文化品牌的建议。

多年来,香港也在一直努力推广和传承粤剧艺术,香港政府和民间都非常重视传统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专门成立粤剧保护发展基金,除了政府每年拨出资金扶持,还有团体和慈善机构筹款,民间也积极捐款。粤剧演出虽然有粤剧基金的资助,但资助一般只占投入的20%至30%,所以香港的许多粤剧团体演出都面向市场,自负盈亏,所以香港非常重视对优秀演员的培养。作为香港较有代表性的粤剧单位,八和粤剧会馆邀请香港当地资深粤剧艺术家给学员讲课,将传统的优秀的剧本作为教材,注重提升学员的专业性。从去年7月开始,八和会馆推出新秀培养计划,半年时间就开展了130多场商业演出,票价100多元一张,上座率有七成左右,全部都是观众购票进场。其中70场还结合旅游推广,在油麻地演出得到许多外国游客的喜爱,逐渐成为外国旅客必经之地。

五、 传承粤剧

20xx年8月,广东成功举办了首届青少年粤剧粤曲大汇演,参加汇演的73个粤剧粤曲节目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品种齐全,既有传统粤剧,又有融合现代舞蹈,展示时代精英的现代粤剧;有在保持传统粤曲艺术的基础上,融合反映学习生活情趣的节目,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汇演的一大亮点。汇演的参赛者大部分是来自各市的幼儿园、中国小校的学生,个个基础功扎实,小演员在舞台上的神情、韵味、唱腔、武功都深深的让现场的专家和观众折服,

文化遗产调查报告7

历史留下了许多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就是祖辈们留给后代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新兴的潮流众多,你可曾听说“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我的家乡在美丽的鱼米之乡宁波。正所谓行千里、致广大,宁波有着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文化气息。宁波每年都要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嘉年华”,有很多非遗项目汇聚于天一广场,我们可以在这里享受美食、表演、手工艺品展示、趣味互动等文化盛宴。宁波本身就是一个多文化交融的地方,有河姆渡文化遗址,保国寺,天一阁,上林湖越窑遗址等。

20xx年是我国脱贫攻坚战略收官之年,宁波市多次举办非遗扶贫专题展区,多次集中展示河姆渡文化遗址,还有著名的越剧。20xx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梁平癞子锣鼓是流传于梁平区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以“十八癞子”锣鼓引子为基础,经做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已成为民间节日庆典的音乐形式。。我最喜欢的梁平竹帘起源于宋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它是以竹丝为主要原料编织并画上精美图画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多次作为国家领导人出访外国,馈赠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的高级礼品,被誉为“天下第一帘”。20xx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粱平木版年画属于木制水印年画,是梁平区为庆贺年节商印制的一种民间艺术品,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与四川的绵竹年画、夹江年画并称“西南三大年画”。20xx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物质文化遗产(Materialculturalheritage),又称“有形文化遗产”,即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国务院在20xx年发出《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以来,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在当代中国形成了高潮,并已取得丰硕成果。我们重庆具有丰富的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等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迄今为止,世界遗产委员会现后将中国申报的41项遗产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重庆市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各1处;重庆大足石刻、中国南方喀斯特(重庆武隆)。

在四川青城山-都江堰一带有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由秦国蜀都太守李冰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凡为工业活动所造成建筑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移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等重要设施,以及用于举主、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重庆的工业遗产资源由森昌泰和森昌正火柴厂、重庆中国兴业公司,重钢大渡口老区等。

当然农业是我们人民群众的口粮,为了保护和支援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20xx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一项旨在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重庆种植榨菜的历史悠久,很多村庄都保存由涪陵榨菜传统农业系统。

宁波目前存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旧址,北山摩崖造像、湖广会馆、杨氏民宅等。我国的历史非常悠久,拥有许多文化遗产的地方往往市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城市也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者是近代革命运动和发生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城市,在这些历史文化名称的地面和地下,保存了大量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光荣的革命传统与光辉灿烂的文化,但是现在需要重视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比如可以建立一些具有历史民族特色的旅游小镇,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活动节等。国家文物局先后批准由中国文化报社联合中国文物报社举办了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参照历史要素、文化要素、保存状况、经济文化活力、社会知名度和保护与管理等六大标准。

首先是实施了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之前有学习吸收日本和韩国的经验,借鉴“无形财”等提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xx年10月17日,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打开全球非物质遗产保护的序幕。

目前来看我国逐步建立起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一窜名录体系的登陆制度。客观上来看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些传统特产、包含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两者的共同载体,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涪陵榨菜历经百年沧桑,现已形成涪陵区乃至重庆市农村经济中产销规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辐射带动能力最强的传统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因此“涪陵榨菜”就是工农业品牌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涪陵榨菜传统制作技艺为国家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涪陵插在老作坊,涪陵榨菜传统农业系统、涪陵榨菜生产历史名镇名村等是物质文化遗产,总之,对重庆文化遗产资源、应该实施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护。

开展世界(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大足石刻的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的重要体现。大足石刻是唐朝末年、宋朝初期的宗教摩登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两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山摩崖造像、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该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理应遵循承载力控制原则,原生态原则,各民族参与原则、环境教育原则、依法开发原则、资源和知识有价原则,情节生产与低碳原则,技术培训原则等8大原则,实现生态旅游保护性开发。

可以申报涪陵榨菜作为传统农业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试点,很多村庄保存有涪陵榨菜的传统农业系统,就可以申报涪陵榨菜传统农业系统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当然,也要加强工农业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项目是国内外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薄弱环节。重庆历史悠久,工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应该加强收集与整理该市农业物质文化遗产,并以工农业遗产为主题,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等。

实现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保护的和谐,重庆目前存在丰富的自然遗产资源,在各种自然遗产保护区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都应本着“天人合一”的思想,实现物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保护和谐。

加强渝东南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黔江区、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组苗族自治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武隆县等。重庆具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应加强我们少数民族历史文物、历史建筑、文化遗址、民族村镇街,民族传统农业系统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历史总是那么沉重与灿烂。我们走过的每一条路、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会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这似乎成了我们对时间和空间的穿越。如果我们现在还不保护他们,那我们岂不是对不起那些辛苦劳动者,古老的中华民族、我们不应抱有迷惑、位居、无奈又向往。或许在百年之后我们的现在就是后代的文化遗产,又是一个探索的终点。作为重大人,更应该认真学习我们的历史文虎啊,关注我国的民俗传统,积极投身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去。

(感谢小组成员李琪,王浩文,任云驰和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