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行业范本>就业前景>

生物技术硕土就业前景

就业前景 阅读(8.85K)

生物技术专业就业率及就业前景

生物技术硕土就业前景

毕业生就业率:88.99。

热门分科析:21世纪是生物技术的世纪,从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才将倍受用人单位的器重。事实上,该专业从20世纪末已开始预热,21世纪初火热的程度可能不及其他热门专业,但随后它将以令人惊讶的速度火热起来,并将占据科研前沿的位置。

注:本专业的.各方向及就业率分别是:生物化学79.45、微生物学80.52、生物技术75.94、生物科学与技术86.73、生物制药84.52。

就业前景:

主要到科研机构或、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或在工业、医药、食品、农、林、牧、渔、环保、园林等行业的企业、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就业分布最多五省市: 上海、广东、江苏、浙江、山东。

毕业生就业分布统计: (就业行业或部门百分率)

其他事业单位 0.90 高等学校 0.90 科研设计单位 3.47 出国 11.76

录取研究生 38.76 国有企业 6.94 机关 0.75 民营及私营企业 15.23

部队 0.49 医疗卫生单位 0.45 三资企业 5.43 中国小及其他教学单位 1.06

自主创业 3.32

(1)出国

生物工程属于综合交叉发展学科,且与应用有紧密的结合,国外很多著名大学都很注意其发展,所以出国深造机遇很大,也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可以转向学习生命科学,这方面在国外有更先进的发展研究,我国的著名高校一般都与国外大学建立了友好交流关系,会推荐此类专业的很多学生出国学习。

如果转专业学习与工程联系紧密的学科,如食品发酵等,荷兰,日本等国家也是比较理想的去处 。

(2)读研

读研比例很大,若想要在本学科有所建树或想从事高级技术工作必须读研进一步深造,一般有一半以上的学生会选择读研。

读研选择余地大,可以转向很多相关领域,如生物,制药,食品等;保研几率比较大,且各学校,各科研院所交叉保送机会很大。

读研如选择生命科学类,则向理科研究方向发展,一般会一直从事研究工作,如继续本专业或转向发酵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等,硕士毕业后会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3)找工作

适宜于医药、食品、环保、商检等部门中生物产品的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及产品性能检测分析等工作及教学部门的研究与教学工作。

本科生直接从事科研方面工作的可能性不大,部分毕业生转向其它行业,部分毕业生从事相关专业的下游技术工作。

毕业直接在医药,食品等方向就业,工作内容一般较单调的技术工作,且需要进一步的经验积累和实践操作能力培养。

(4)未来雇主

相关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中心、清华大学生物工程、北京协和生物工程研究所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1.掌握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生物细胞培养与选育、生物技术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技术。

3.具备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基本能力。

4.熟悉与生物工业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当代生物工业发展动态和应用前景。

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核心课程:生物学、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化工原理、生化工程、生物工艺学、发酵设备。

实践课程:军训、生产实习、化工原理课程设计、工艺实验、专业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作业等,共安排35周左右。

学制学位:四年工学学士

毕业流向:该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等工作,其中以企业为主。该专业的毕业生会考取研究生的人数较多。

开设该专业的排名靠前学校 ? (60所学校该专业排名靠前)排名不分先后:

浙江大学 东南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四川大学 重庆大学 东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南京工业大学

天津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沈阳药科大学 太原理工大学 河北工业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中国医科大学 中南大学

华侨大学 山东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上海大学 西北大学

吉林大学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 浙江工业大学 聊城大学 湖南科技大学 烟台大学

四川理工学院 福州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长春理工大学 长江大学 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