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城>行业范本>教师>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教师 阅读(1.03W)

看完某一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领悟呢?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乡村女教师》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1

这次暑假,我们观看了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这部电影主要表现了一位女教师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里教书,从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孩子和教育事业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通过这次观影学习,使我们看到了乡村教师最美的一面,在中国大地上其实也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正是有许许多多这些默默无闻耕耘在中国乡村教育事业中的教师,大山深处那些渴望知识的孩子才有了飞向未来理想的翅膀。

影片一开头就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感人的画面:温馨的舞会上,单纯、可爱、善良、漂亮的瓦尔瓦拉认识了狄诺夫,瓦尔瓦拉告诉狄诺夫,她要去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当狄诺夫问她为什么要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她回答:“那里缺少教育,可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狄诺夫说:“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乌拉尔的风暴别把它连根拔掉,别吹断它,别冻坏它。”就是这么一段朴实的语言和对话,深深地使我们感到震撼。正是因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瓦尔瓦拉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诚意地奉献给了这个小小的乡村。

开学的第一天,瓦尔瓦拉在教室里等待孩子们的到来,结果一个人都没有,但她仍然坚持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开始她的开场白。视频2这时她发现有几个孩子在门外听着她的讲话,这是最开始的学生,后来学生就渐渐多了起来。是的,坚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撑点,使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那边住着什么人、还要教孩子们懂得思想......

她就像一个母亲,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孩子,用爱去鼓励孩子们。当她的学生去进行中学面试的时候,她像一个母亲那样焦虑的等待;当她的学生因为贫穷而被中学拒绝录取的时候,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即使是这样伤心,她又不忘鼓励孩子们要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会念到书的。好日子总会来的。”

我感动和敬佩瓦尔瓦拉老师对学生所付出的爱心。她心甘情愿从大城市到偏远的小山村教书,她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以及爱人的逝去,但她始终不曾放弃对教育的忠诚和执着。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是啊,我小时候的音乐欣赏课就是这样上的,老师一遍又一遍让我们听,听,听,可是我们什么都听不出来。然后就把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我们就抄在音乐书上啊。学唱歌是这样的,老师前面教一句,学生后面跟着唱一句。这样的方式,枯燥又乏味,没有一点点新意,有时候这节课,刚学会了,下节课或许就已经忘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为学生提供空间。就像电影中的瓦尔瓦拉一样,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的那边住着什么人、教孩子们懂得思想......她教给孩子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爱,去填补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缺乏的。

我们的教育也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人才,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量去避免那些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性训练,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在学习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在教学中我们要像瓦尔瓦拉那样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乡村女教师》观后感2

在暑假里我观看了《乡村女教师》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阐明了一位女教师为了最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里教书,她有理想和坚定的意志,她为了教育下一代,她从沙俄时代就投身到偏僻的西伯利亚去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她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材,受到人民的爱戴,影中的这位女教师,只是苏联千千万万妇女中的一个,她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高贵的品质,通过这部影片充分的表现出来,从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孩子和教育事业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瓦西里耶夫娜为了革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任劳任劳任怨的一生以及对她一生中所教过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位上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我被主人公的奉贤精神和博大的爱心深深地感动,在观看过程中无数次落泪。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培养人才,而恰恰是为培养人才奠基。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识,在行为上培养习惯,培养有用的人。

影片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感人的画面:温馨的舞会上,单纯、可爱、善良、漂亮的瓦连卡认识了蒂诺夫,瓦连卡告诉蒂诺夫,她要去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当蒂诺夫问她为什么要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那里缺少教育,可是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蒂诺夫说:“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乌拉尔的风暴别把它连根拔掉,别吹断它,别冻坏它。

就是这么一段朴实的语言和对话,深深地使我感到震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瓦连卡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诚意地奉献给了这个小小的乡村的孩子们。尽管她是那么的害怕,那么的孤独,她也没有退缩,她对着蒂诺夫的相片说:“亲爱的,你看这有多艰难,但是我们说过要感化他们。”是的,坚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撑点,使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那边住着什么人、还要教孩子们懂得思想......

在工作中 她真心实意地爱着每一个孩子,她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当善良的她来到失学女学生杜尼雅的家时,看到贫困窘迫的家快要倒塌时,泪水蒙住了她的双眼,即使她只是个势单力薄的女教师,她还是勇敢地冲进了淘金者的家,当这些淘金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争相当众烧掉卢布的时候,瓦连卡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资,表示要给杜尼雅家盖房子,这些富人终于被感化了,他们也纷纷掏出了自己的钱包。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孩子,用爱心去鼓励孩子。当她的学生去进行中学面试的时候,她像一个母亲那样焦虑的等待;当她的学生因为贫穷而被中学拒绝录取的时候,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即使是这样的伤心,她又不忘记鼓励孩子们要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会念到书的,好日子总会来的。”

瓦连卡是不幸的,她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十月革命胜利后,眼看着幸福就要到了,而她的丈夫却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并牺牲了。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乡村的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并且获得了最高的奖赏——列宁勋章。所有的人都为她庆贺,她终于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这使我想起她的丈夫临死前说的话:“我回顾过去的一切,我没有遗憾,我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们夫妇一生的写照。为了淳朴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为他们纯净的爱情、为女教师朴实、善良、奉献的精神,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觉她太伟大了,瓦连卡的那句话好像还言犹在耳:“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我觉得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学校,都需要这样的好老师,我们的教育都在呼唤这样的好老师。

请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请记住瓦连卡的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地”去教。”只有这样,才能像瓦连卡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真心实意地、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还我们教育的那方净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看了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很大,电影中的感人片段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燃尽泪始干”“燃烧自已,照亮别人”这些不仅是人们对老师的赞颂同样也是对老师最高竟界的道德要求,我会以此来要求和鞭策自已,对自已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总之,即使自己老了也会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